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西班牙海洋科普知識:失去海軍 便失去未來(4)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39W

“大洋時代”,西班牙憑藉著“無敵艦隊”征服了墨西哥和祕魯,使美洲的金、銀礦等貴重金屬源源不斷地湧進西班牙的金庫。這些變化,必然要打亂舊世界的經濟秩序

西班牙海洋科普知識:失去海軍 便失去未來(4)

歐洲的大西洋沿岸的大多數國家: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和英國開始了競爭海上強國的“錦標賽”。

各國豪情壯志、摸拳擦掌進入軍事“錦標賽”的賽場。激烈的競爭促使歐洲軍事力量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增長,並使它們在火藥、造船、航海技術、天文氣象、水文地質測繪和其他軍事技術方面取得了𣎴可逾越的領先地位;這種軍事上的優勢又如何在其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歷史背景下,推動歐洲的殖民擴張,進而成為歷史性的新的霸主。

在這場“錦標賽”中,面對西班牙、葡萄牙強大的海上力量,英國人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作者到英國遊學參觀倫敦港

英國是一個島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英國人很早以來就把海洋看成是上帝對他的恩賜,同時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威脅。

從上古時代到中世紀,羅馬軍團、日耳曼人、北歐海盜……接踵跨過英吉利海峽踏足不列顛,在相互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近代以前,易遭大陸方向侵襲的夢魘,為英國的對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陸印記”。英國積極地介入大陸政治,在建立“跨海峽帝國”的夢想中耗費了幾乎全部熱情和精力。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大大發展,正值英國從封建時代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同時,英國開展圏地運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有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尤其是圈地運動這一英國獨有的社會現象。

在十四、十五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

經過圈地,大大地加速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程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後,英國新興的資本階級和商人,迫切需要海外市場。為此,英國需要建立一支比任何其他大西洋沿岸國家更加先進和更強大的海軍。

英國海軍艦船

英國發展海軍一個很大的優勢在於它是一個島國,這一特殊有利的地理位置使英國可以集中精力建設和發展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而不必像西班牙、法國那樣同時分散力量再去建設一支強大的陸軍。

英國“艦隊的創始人”亨利二世,他是英國第一個能建造一些專門用來作戰的艦船的君主。

亨利在建造艦船的同時研製了大型船用前裝炮,取代了那些安裝在舷牆和船樓裡用來消滅或擊退登上甲板的敵人的小型滑軌炮。在實戰中,這種火炮顯示了巨大的威力,它不僅能殺死敵軍,而且還能摧毀敵艦。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海戰方式,即“遠距離作戰”必將成為可能。

隨著弦側火炮的採用,亨利國王決定把作戰戰艦隊從商船隊中分離出來。英國人在設計戰艦方面,當時走在所有國家的前面。但是,在以後的一段時期,海軍的發展很慢,伊麗莎白在位時,已陷入停頓,直到英國面臨西班牙襲擊威脅時,伊麗莎白才不得不繼續亨利所做的重新武裝海軍的工作。她反省道:“要重新建設自己曾一度忽視的海軍。”

這個時期,世界正孕育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英國無論是工業、經濟、金融、貿易還是文化都非常發達,形成了有一定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雛形。先進的科技、發達的工業、雄厚的財力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豐富資源為英國的強大提供了支撐。

英國在海軍方面的投入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即使後來,新興的德國和美國在二戰前也仍然無法和英國相匹敵,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英國依然保持著“兩強標準”的優勢,也就是英國海軍能同時打贏任何兩個海軍強國。儘管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奮起直追,但直到一戰爆發仍然比英國差了不少。這一切靠的是海軍優勢一直保持到二戰爆發。

英國在發展海軍建設中堅持三個原則:發展先進的戰艦;改變海上作戰方式;訓練有素的水兵。

發展先進的戰艦。將重型火炮裝備海軍艦船,被認為最適合進行戰列戰鬥的大型戰艦,當時號稱“戰列艦”。在戰列艦隊中,大多數“列兵艦”或“非旗艦”是兩層甲板,攜載有74門火炮。 與其同時也發展了一定數量的護衛艦,它裝有28~30門火炮。它可以執行包括從攻擊商船到為艦隊進行偵察等各種不同的任務。

改變海上作戰方式。英國海軍“運用新的作戰方式,用遠射程的炮戰取代了面對面的肉搏,火炮的射程越遠越好。當時英國的艦船上很少發現有粗短笨拙、雖能發射重型弾丸但射程較近的火炮,而長身管火炮的比例卻在明顯增大。將亨利開創的“遠距離作戰”的可能變成現實。

訓練有素的水兵。戰艦上配有數額龐大的水兵。一部分是操縱龐大如雲的帆具,以推動寬橫樑艦船的速度航行;一部分的水手要去搬動笨重的火炮;一部分的水手去拋錨、裝貨、駕駛和操作發射32磅長型的火炮進行瞄準。

訓練有素的英國海軍炮手們能毎隔2~3分鐘就發射一發舷炮炮彈,在體力充沛的情況下可以實施3~4次舷炮齊射,那些更優秀的水兵在5分鐘內實施5次舷炮齊射。而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的炮手在5分鐘內只能實施一次齊射。

伊麗莎白曾自豪地說,她擁有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她的海軍。

在這場軍事“錦標賽”中、英國、法國、荷蘭的海軍都有了長足發展,而西班牙無動於衷,依然躺在他的“海上霸主”的安樂椅上,做著黃樑美夢。

西班牙海軍艦船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

史學家認為,當權者執政者理念的錯位: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很強大,在大海上,西班牙海軍稱霸銀色疆土;在陸地上,訓練有素的方陣軍隊,主宰戰場。而通過和德意志與義大利銀行集團的合作和美洲的貴金屬使得帝國的財政得以維持。天真爛漫的西班牙人卻把自己有限的國家資源投入到了無窮無盡的國際水泥坑當中,以至不可自拔。

後來者認為:西班牙從美洲獲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全球大半的貴金屬開採量屬於西班牙。

但是這批金銀並沒能完成發展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原始積累。

整個國家的體制沒有因為貴金屬的流入而發生任何推進,未能向資本主義國家方向發展。

被侵奪的財富,完全流入了君主和貴族們的手中。西班牙從海外搜刮貴金屬的行為,僅僅是“資金的積累”。而這種仍停留在封建經濟積累模式的狀況,導致的後果之一:宮廷奢華成風、驕奢淫逸、紙醉金迷。

導致後果之二:西班牙徹底放棄了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日益蕭條——有金子銀子,缺什麼就直接買了,何必造呢!於是財富的增加沒能給西班牙帶來任何真正的益處;相反,這些黃金白銀腐化了它的王室,摧毀了它的產業,徹底地動搖了這個帝國的根基。

西班牙為何出現“斷崖式”下跌呢,筆者試圖從文化角度去窺視。

西班牙有著起源不同文明的多元文化。多少個世紀以來,外來文化逐漸在伊比利亞半島紮根,並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歷史遺產由於文化的多樣性和相互交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西班牙的文化與藝術史充分展現了西班牙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及其在世界上享有的重要地位。

到1588年為止,西班牙人已經在政治、軍事和文化領域享受了一個世紀的輝煌;文化、藝術、歌舞、繪畫、建築藝術進入繁榮發展期。那時西班牙貴族、上層社會都沉浸在一片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環境中。那些建立輝煌的艦船進了博物館,講解員會碟碟不休地介紹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大陸的光輝史。

然而,他們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沒有參與歐洲的軍亊“錦標賽”,忽略了對海軍的發展,海軍裝備建設依然停留在中世紀的中期,冷兵器時代,而英國已觸控到工業革命早期的脈搏。

20xx年的夏天,筆者到西班牙遊學,在馬德里政府廣場見到了唐·吉訶德的雕像,頗為感慨。《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反騎士小說,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享有世界聲譽,使西班牙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

作者在馬德里廣場與唐·吉訶德雕像前

故事表現堂·吉訶德的遊俠冒險,描繪了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堂·吉訶德是一位50多歲的窮鄉紳,他要做騎士,到各處去行俠仗義,救苦濟貧。從此就開始去各地遊蕩。在一片平原上,遠遠看見聳立著幾架風車,堂·吉訶德認定它們是凶惡的巨人,便挺著長矛衝上前去。轉動的風車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拋到空中。

望著堂·吉訶德的雕像,真是佩服作家塞萬提斯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那堂·吉訶德不就是當時的西班牙現狀的縮影嗎?不用說了,那轉動的風車代表的正是日益崛起的英國。

【本文作者:餘春 】

【微信公眾號:溪流之海洋人生】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