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60篇文章的閱讀札記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51W

1.水在火的炙烤中消失了,但水仍然存在,它只是轉變了一種形態。水變為氣體的過程就是人死去的過程,水被氣化後的形態重新組合,在重組中多多少少的混入了其它水的氣化物,於是就形成同一屬性的新生水,這個過程恰如人類的靈魂。

60篇文章的閱讀札記

2.我們應該找到那一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唯一的光芒。

3.思考是智慧折射的光線,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有關智慧的本質以及智慧運作原理的間接方式。

4.對熟悉的人和事很有必要投去全新的、陌生的眼光。

5.工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可以避免無所事事的空虛,以享受為目的的頹廢,還能讓我們在創造中獲得幸福,尤其是以興趣、美學、生命為目的的工作。

6.有時候,我們是茫然的,只能於孤獨時翻看夢想的冊頁,在回首的舊時光裡重溫曾經的最真。可在現實中又不得不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像變臉。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我所能理解到的是儘可能的少戴一幅面具。

7.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神家園,有的荒蕪,有的絢麗。

8.屋簷,蜘蛛結了網,網上粘附著好多小飛蠅,蜘蛛正在享用美食的時候,一隻麻雀快速直升機般的停在蜘蛛身後,狠狠的啄了它一嘴,迅速離去,如此反覆,麻雀啣著掉落在地上的蜘蛛飛走了。

麻雀運用了技巧,有條不紊的獲取被一蹴而就的成功要少一分危險。

自然法則中危險隨時存在,蜘蛛背後有麻雀,麻雀背後有鷹,鷹的背後有獵槍,獵槍背後有慾望,慾望背後有毀滅,毀滅的背後就是自然法則。

看似和平的自然卻隱藏著毀滅性的災難,只不過你我就像結網的蜘蛛。

9.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既然事物的本質不以永遠存在為基礎,那麼事物又是以什麼為基礎永遠存在呢?事物的本質可以說是事物的屬性,有屬性就有存在的理由,難道它的存在不是以意義作基礎的嗎?

10.我覺得不管你做什麼,你的職業是什麼,但對生活的思考,對活著且意義的思考應該不能停止。

11.人是獨立的個體,正是因為這種獨立性的存在,所以就不應該把音樂、美術、詩歌、哲理、文史、數學等所代表和激發的感知清清楚楚的分離出去。

12.在以大眾為分母的線上面站著小的可憐的分子,但它顯得份量。隔開分子與分母的線段就叫智慧,而智慧卻源自於文學。

13.俗事中的煩惱猶如野草,要麼智慧地修建,要麼野蠻地剷除。

14.一個人在生命中能長久的保持本真,不被替換和顛覆,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若是讓本真變得明亮一些,那就不枉此生。

15.幸福是內心的影子,真實的幸福是永遠藏在內心的。痛苦亦是如此,過分的表露就是失去真實自己的寫照。

16.能夠幸福地活著已經很幸福了,何必需要高貴?在平凡中,我們只需踏實地度過每一天,至於其他,無需計較,清風自來。

17.懷疑一切就是索求事實,事實又是真理的前提。因此,不要對你所見之物主觀的給予定義,這種定義往往是膚淺的,它經不住任何的推敲與盤問。

18.充滿熱情的生活與魯莽的享受相去甚遠,前者是希望,後者是頹廢。至於優越感,我覺得沒有判定的界限,我們只需認真的度過每一天。

19.健全而恬靜的生活,對於緊繃的競爭神經是舒緩劑。我們從中得到的快樂要遠遠超過競爭勝利後的快樂。這也就是木心《從前慢》的意義所在。

20.慾望充塞著我們,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慾望與志氣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可以使人墮落,後者讓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1.人性裡的好與壞不可避免,這也是自然界共有的特性。人之所以閱讀、思考、學習,就是為了讓優秀的一面擴大,讓卑劣的一面縮小。

22.什麼是德行?我覺得德行就是在公正與不公正之間,能夠保持和篤行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維護善良,而不以獲得冠冕及利益為目的的個體純粹的行為。

德行亦可延伸向虛偽,如同以假象竊取名利者,或以虛假的大眾利益為藉口者,在這種情況下德行是虛偽的,比那些直接的自私更讓人生厭。

23.“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伕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

就大哲學家“擁馬”的動機而言,他的靈魂已如一潭碧水,清澈而明朗。他在擁抱這匹被虐的馬時,至少有兩方面的意識存在,一是作為人產生的對弱智的同情,突破了物種的界限。二是置換的情感。那匹受虐之馬就是尼采自己,雖說他在思想、學術方面是個巨人,但在情感方面,尼采卻如同一個流浪的無家可歸的孩子,他把至善至美的東西呈現給靈魂,卻不知道有更多的至惡至俗的東西在包圍著自己,他無法突圍,最終,在不斷激化的矛盾中情感世界完全崩潰。

24.首先需要指出,謹慎不是畏首畏尾的退縮,也不是對權利的妥協,更不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自封。謹慎是對未知事物的觀察,謹慎也是有的放矢的判斷,謹慎更是拒絕盲目的跟風。當我們用清醒的眼光和謹慎的態度為我們的行為做嚮導時,我相信,迷失方向的概率必然降低。

25.黃昏後,黑夜來臨,一天的工作已經消耗了我們大部分的體力和心智,而此時,別急著用睡眠去緩解你的軀體,假若這樣,你是在拖著疲憊入睡。怎麼辦?靜坐。靜坐是最好、最適合的方法之一,這也就是所謂的“心齋坐忘”。靜坐時不用去想任何問題,只需聽心跳,感受自己血液的流動,如同月光下靜謐的海灘,你就能夠完全放空自己。

冥想是高於靜坐的有目的的一種思維訓練方法,它是直達潛意識的捷徑。如氣功、瑜伽、吐納等,都是以冥思為基礎的。冥思的方法是導引,譬如意識流的導引,氣的導引,吐故納新的導引,甚至是磁力的導引,這是建立於高度思維集中的訓練方法。它長期的結果是數倍,數十倍的能量儲蓄。

26.一個人長久保持令人愉悅信服的風度,是這個人優秀品質的外露。虛假的風度只是存在於外表的暫時,當虛假開口時,這種風度也就蕩然無存。介於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花枝招展的青春必須依賴內在修養的維持,就如同一株根系龐大的樹,並非溫室裡的嬌豔。

風度有時候不依賴於光鮮豔麗的外表,一位衣著樸素的哲學家,他眼睛裡的灼灼光華已經足夠。

27.有時候,我們用悲情來妝點肅穆,這富有喜劇效果,如同“無病呻吟”“少年不識愁滋味,還要強說愁”的慣性一樣,是欲蓋彌彰的淺薄。很簡單,我們只需隨性隨心的對待一切,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28.在和朋友聊到“為什麼要讀書?”這個老話題的時候,她這樣說:“我覺得我們需要多讀書的原因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發現一本好書,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但在幾本裡面就會有一本,它對我們影響很大,然後我們會去不斷地讀,一遍又一遍。”

對於為什麼讀書這個問題,我曾有好多個答案,但隨著時間、年齡以及讀書的增加,答案也在不斷的變化。就如去年,我覺得讀書可以開啟心智,但今天,我卻認為讀書可以讓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29.誹謗是一把刀子,表面看是紮在別人身上,但事實上,誹謗是誹謗者自己給自己下的毒。

誹謗是人類的硬傷,只有人類滅亡後誹謗才能徹底消失。正因如此,我們對誹謗的態度只有一個:一笑了之。

30.無知是內心的空房間,問題在於你能不能讓這個房間裝點什麼。

31.當懷疑權威的方式以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行徑出現在大眾面前時,有兩個結果。一是受到權威的壓迫,權威只考慮如何服務於權威,並不在乎理性與事實。二是受到因權威而受益者的刁難,因為理性的結果往往會損害到這部分人的利益。

32.開啟自我思考的途徑很重要,真正的自我思考存在兩種價值:它是拒絕盲從的盾,更是刺穿遮掩的矛。

如何培養自我思考呢?保證兩個前提,一是辯識流言,這也是流言止於智者的最好體現。二是透過表象看本質。但必須明白,表象不是一個,也許是兩個,甚至是無限,而表象後面的本質只有一個。

33.柔軟心不是視黑白不見的包容,也並非左右逢源的老好人,它是以智慧滋養,以溫情愛撫,以悲憫看世界的眼光,有韌性,有堅定,有目標,有撿真金於烈火的決心。

34.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給人以安慰,或者給出好的建議,甚至能夠判斷出照自己建議生活後的結局。可我們從來沒想過自己給他人的建議也是我們自己所需的,可我們卻做不到。這不是“畫匠之媽”的經驗之談,而是虛無形式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對於底層是誇誇其談,對於高層則是毀掉實際的開端。

35.擁有獨立的思維是非常困難的,但它完全可以培養訓練。由此來打破你與生俱來的慣性思維,在眾多的迷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客觀邏輯,並達到隨時隨地讓自主意識主導我們的思維。

36.初心不變的意象是駐足於內心的自我,那是一顆不輕易發芽的鐵蓮子,要麼開出璀璨,要麼沉寂千年。

37.是的,是這樣,毀滅與被毀滅之間永遠存在著暗通道。當集體狂熱轟轟烈烈地批判和瓦解傳統文化後,我們必然會得到冷卻後的荒蕪,這種荒蕪不僅僅對個體產生惡報效應,對其後的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也存在著陰影投射。這就好比光鮮的蘋果被咬破後,看見果核內蠕動的蟲子,我們才記起開花時沒有用藥防蟲。

38.選擇孤獨就是選擇了遠離是非的獨處。然而,很多事情都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需要用智慧去對待這個趨利的世界,因為我們不是遁世者。

39.夜給予我的啟示是博大。它可以容納所有高尚的,猥瑣的,美的,醜的東西,而夜依舊是夜,它並沒有因為容納而膨脹,也沒有因明物而張揚。它還告訴我:生活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斤斤計較的狹隘是通向生活的崎嶇,虛懷若谷的內心才是修為的最終。

40.要試圖從一些平庸的,自私的,毫無自我意識的群體中脫離出去時,就需要自我的超脫和麵對責難的勇氣。

41.終其一生,我們會遇到各種形形色色。我所說的是我們自己,每一個個體只是單原色,可以選擇獨立的晦澀,也可以選擇互溶的絢麗。區別在於主色與配色,在別人的世界裡你是配色,在自己的世界裡你就是主色。

42.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是誠實。我想,在目前這個社會中一個完全誠實的人是基本上不存在的,這並非我對人性的不信任或是對誠實的不認可,如果有人表示懷疑的話,那麼請您回答一個問題:您願意做一面玻璃嗎?如果您要回避這個問題,那麼請再告訴我:老鼠在行使本能的時候為什麼要偷偷摸摸?您也許會說“這是生存的本能。”我很贊成您的看法,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就可以得到一個結果:人只要生存,就得或多或少的遮掩,對嗎?所以說誠實是相對於品德的高尚與低下而言的。

43.學問以上的智慧是由觀察和體會得到的。生活中不乏學問和老師,向天空學習可以得到啟示;向動物學習就會明白生存;向樹木花草學習就會知道吸取與奉獻;向溪水河流學習就會清楚擇下為海的道理。

44.修身一說實乃保身。身處亂世,卵於傾巢,危機四伏,水火暗結。坦蕩之人,亦有飛來之禍;廟堂之臣,焉能安塌美夢?故曰保身。保身不修身謂之屍。宜,幽居而思遠,獨處且博聞。執一冊書籍,覓古人行徑,身安;看幾縷殘陽,與天地往來,心靜。每每處眾,慎言慎行,不呈口舌之快,以絕其辱;不與昏昧爭理,勝之不榮。須知,藏明月於胸,萬籟俱寂;納煦日在思,華氣滌神。

45.一無是處的言行不但無法糾正某種自己和他人的錯誤,反而因此失去了寬容,從而丟掉了“淡漠和無動於衷的態度”,這才是我們最愚蠢的行為。“沉默是金”並不是讓人不去說話,它是要我們儲存一份看清了的通透,明白了的釋然,不去辯解的豁達,收斂魯莽後的平靜。

46.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內心是從沒有開墾過的荒涼之地,他們從來不會由精神的岸口出發,自主地去探索被自己廢棄的世界。他們更願意滿足物質的獲取,並以此津津樂道。當個體不在關注內心時,必然會造成丟失自我的盲從。於是,外力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樣一來,不但與內心的距離遙不可及,反而失去了覺醒的前提。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拒絕了外力的誘惑,坦誠內視自我時,覺醒之門隨時會被開啟。

47.人類的潛意識中依舊充滿野獸時期的慾望,這是無法改變的,就像我們能夠觸及到自己的尾骨一樣。不管是形體的進化,還是思想的進化,慾望都是永遠存在的,它不會因為修養的高低而改變,比如知識越豐富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知識,這本身就是慾望。

48.我相信靈性。靈性是起點到終點沒有質量的意識形態,它的本質是脫離固有思維的束縛,它的目的是尋找靈性的自我。

49.孤獨如同寄生蟲一樣,你根本無法得知它何時會鑽入你狹窄的膽管,那種鑽頂樣的疼痛,就是融入喧囂群體中的陡然悲涼。

孤獨感不一定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出現,它也許存在於男女激情後一方的鼾聲裡。

孤獨也有它幸福的一面。當我們處在以孤獨情緒為主的內環境時,就可以找到突破和替代它的更深層的東西,我們是幸福的,同時也期待著孤獨的再次降臨。

所以說,當我們明白了孤獨的可貴後,也就不屑於進入膚淺的沒有意義的群體歡樂,我們寧願走在一條自己打造的夢幻小路,然後安安靜靜地與自己對話。

50.戰戰兢兢的懦夫思想是權利與諂媚的終極產物。當人們失去辯識自由的能力與對抗極權的思想時,園子裡的野草就會擁抱鮮花。

51.我總在逃避,逃避今天的思維像杵一樣把昨天的認可搗成稀泥。這就是日復一日的人生,我們即要在錯誤中死亡,也必須學會不斷的復活,還要承受新的認識去顛覆舊的理念,這就好比你每年都要死去365次一樣。

52.夢想,這個在現實中被用濫了的詞語,它不僅構築起你我的未知,還假設出一個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它給人的希望就像它的狀態那樣朦朧迷幻。

有夢想的人認真。要是夢想脫離了現實就會變作狂妄,要是夢想不著邊際就是虛幻,要是把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在意識上縮短了,它的結果便是虛假。

夢想這個詞過於遙遠,過於無望,我們倒不如把它換作“精神目標”更為貼切。

53.哲學的終極目標也許是人性的終極關懷,不管是蘇格拉底的“反詰法”,還是柏拉圖的“形而上學”,或是奧古斯丁的信仰探究,甚至薩特的虛無和叔本華的痛苦等等,都是沿著人性的中心點做出的外延射線,不管體系多麼龐大,不管理論如何深邃,但要是脫離了人性,何種思想都會變作斷線的風箏。我們所要做的是沿著這些射線找到自己的對應點,由此“審美生活,審美他人,審美自己。”最終把自己的言行留在墓碑以外的空間。

54.唯一能讓人感到卑微的事情應該是無知和不思進取的妥協。

55.在閱讀的過程中試著給自己一些壓力,不要把你的才情浪費在政治輿論和傳媒八卦上,拿一本哲人的作品,對照生活,對照事物,對照歷史的軌跡,對照所有已知的陰謀,對照我們自己的偉大和卑微,寫出一段真實的、不帶任何觀點和情感的文字。

56.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可以客觀的表現在態度上,“這種態度、心情要麼帶有嫉妒,要麼帶有同情的特質。”前者,也就是嫉妒,是我們於狹隘中窺視,它的結果必然會受限。當我們帶著同情的心理看待事物時,我們已經把自己與事物融為一體了。所以說,我們不能改變性格,那麼就去改變認知,從而開啟善良的門徑,而不是邪惡的通道。

57.經常聽到一句話:每天都忙,忙的時間不夠用。假如回頭去看忙碌的結果時,就會發現什麼也沒做。究其原因,是我們用過多的時間做一些無用的事情,這就上“稀缺頭腦模式”。

在慣性思維中,我們給自己設定了一條不能發散的管道,我們讓“管窺”管理了時間,而不是我們自己在管理時間。因此,必須學會篩選,學會在“頻寬”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拒絕在凌亂的碎片中尋找無用的碎片。

58.對世界,能夠讀懂多少?對個體,又能明白多少?

仔細想想,我們無疑就是一個角色,表面看是充當自己,事實上只是玩偶而已。我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每個個體都明白生命短暫,可我們都會毫無怨言地把短暫中的大部分時間用於沒有任何意義的外部世界,可悲的是,我們並沒有覺醒。

換一種說法,假設我們從這個世界消失,花照樣開,果實照樣成熟,所有的一起不會因為某個個體的離去而改變,所以說,我們眼睛裡的都是一種虛擬。那麼,什麼是真實呢?內在的自己才是真實。毋庸置疑,我們往往會在習慣中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你可以掐自己的大腿,別人不會因你的掐而疼痛,只有你自己才能感知。同理,精神世界亦是如此,它就是我們忽視了的內在核心。

59.“世界上有確切的知識嗎?”

不要急著回答這一問題,任何一個沒有經過深思給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就這個問題而言,實際是對“現象”與“實在”的發問,推而言之,也是哲學中“生與死”的發問。生是現象,是感官的綜合。死是實在,是區別於感官的質的歸屬。

60.踏踏實實的過好每一天,不必在乎穿什麼,吃什麼,只要淨衣遮體,粗谷飽腹,有暖和的陽光,有生機的綠色,有一杯提神的濃茶,有幾篇悅心的文章,寫幾句粗淺的文字,再從慵懶的生活中尋找出被習慣遺漏的美,這便是目標。

想象力不受禁錮,我們完全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去拓展這一部分與生俱來的天性。但要把想象力付諸於行動時,則需要勇氣,我們會因想象力的實踐而遭到非議與誹謗,甚至缺乏想象力的偽道德譴責。

本文作者: 半硯齋主

公眾號:採風讀書會

作者簡介半硯齋主, 本名袁世軍,甘肅省蘭州市人。生於杏林世家,職業醫師。閒暇之餘喜刻篆,好讀書,只為長見識、厚見地、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