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導遊演講稿(精選20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29W

導遊演講稿 篇1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歷來皇帝祭祖之地,也是我國五嶽之首。

導遊演講稿(精選20篇)

遠遠望去,泰山一片翠綠,象披上了綠紗。

走近去,首先來到岱廟,這裡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其中天貺殿有岱廟主體建築,它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出了岱廟的厚載門,前行不遠就到了岱宗坊,這裡是泰山御道的起點

過了王母池、鬥母宮、壺天閣等眾多建築,就來到中天門。這個標誌性建築就像中轉站,可以供遊客們休息。

繼續向前,過了十八盤,就是開仙坊。從這裡可以看到南天門。傳說豬八戒下凡間就是從這裡掉下來的。

導遊演講稿 篇2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國家著名風景區黃山旅遊。我是黃山7號導遊員,我叫騰星,請大家叫我“騰導”,今天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下面就隨我一起去黃山著名風景區旅遊吧,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玩得愉快。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我們黃山風景區是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冬雪”聞名遐邇,《西遊記》《紅樓夢》等影片就在黃山拍下了許多鏡頭。人民大會堂的迎客鬆就是在我們黃山拍攝的。黃山的松樹能從岩石縫中長出,說明它們的生命力極強。特別是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這些松樹奇形怪狀,形態各異。什麼迎客鬆、龍爪鬆,黑虎鬆,連理鬆呀,它們都是根據形狀而得名。

迎客鬆是黃山著名的景點之一。到了黃山,如果不到迎客鬆景點看看,那他等於白來。迎客鬆以外形特別而著稱,它的樹幹直立而挺拔,樹幹中間伸出兩根七、八米長的樹枝,猶如一個人伸出兩隻胳膊,正在歡迎遠方而來的客人。一會兒我們到了那裡,我們可以在那裡拍照留戀。

黃山的景點無處不有,黃山的奇觀比比皆是。它真是讓我說也說不完,讓你看也看不夠。下面就請大家盡情地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我想給大家提幾點要求:

一是由於山高路陡,險象叢生,請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二是為了保護景區的環境衛生,請大家不要亂塗亂畫,亂扔果皮、紙屑和垃圾。

三是請大家注意遊覽的時間安排,下午五點我們在大門入口處集合,準時返程。

最後,祝大家在黃山玩得開心,玩得愉快!

導遊演講稿 篇3

胡家大宅一共佔地10.8畝,將近7230個平方米,等會我們的遊覽路線就是由東往西,首先第一部分東部內眷生活區,生活有胡雪巖的姨太太和小孩們,中間為接待辦公區,是接待外來客人的,我們現在所處的為轎廳,當時就停主要的交通工具——轎子,給客人停轎落轎的地方,類似現在的私家車庫。西部則為大花園,是主人休閒的場所。

下面我們來看胡家大宅的模型,胡家大宅有風水上的兩個特點,一是門開的特別偏,特別小,我們剛是從這個小偏門進來的,一般古建築處理手段是把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加上主人又是胡雪巖這樣的紅頂商人,有錢有權有勢,大門開大開的氣派是完全符合他當時的身份的,但是我們看見大門是又偏又小,其實這是典型的一個杭派石庫門,可能說到石庫門,大家都想到上海,但是在杭派石庫門的處理方法上,是有這一種處理方法就是又偏又小,小門代表了中國人比較內斂的思維方式,不露財不露富同時高深的白牆黛瓦,深藏於內的一個特色。同時,這偏小的大門偏的方向是東南方,八卦裡最後一個位就是巽(xun)位,在第一個位置乾位的左手邊一個位就是巽位,主文曲星旺,預示著運勢發達,官運亨通,現在杭州市政府的大門也是這樣開的,所以這是傳統的一種處理手段,但在西北角這是缺了一個角的,關於這個有個傳說,這是胡家的財位,但偏偏在這個財位,原有個小理髮鋪,老闆非常有骨氣,沒有將這一小塊地賣給胡雪巖,但按當時胡雪巖的地位和權勢,利用很強硬的手段想拿下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胡雪巖並沒有為難人家,因為胡雪巖本身性格是個非常厚道,以和為貴,和氣方能生財,於是就讓他留了下來,這也成了胡雪巖命運上的一個破綻,就是因為缺了這一角,破了風水破了財水,因為中國古代人建房子講究四合的,四四方方,把這四方的風水合到一起才能風聲水起,發家致富。

<轎廳>

我們所處的原是胡家的轎廳,這是當年停轎、落轎的。特別要介紹這裡的木材,是用銀杏木建造而成,因為銀杏木生長的非常的緩慢,幾乎十年才長1cm,所以這些柱子全是千年以上的樹齡,胡雪巖故居被稱為“中國第一豪宅”,是因為木料非常的高檔,像一會我們會看到紅木中的雞枝木、酸枝木,還有花梨、紫檀、金絲楠木,過了轎廳,看到中軸線上這就是二門,講的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是江南園林常見的磚雕門樓,上面“修德嚴賢”這四個字是胡家家訓,胡雪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既德又賢,德才兼備,可惜這棟豪宅是被胡雪巖去世不久後,子孫以抵債的方式抵押出去的,300萬元白銀建的,1/30的價格,10萬元白銀就抵債抵給了當時的一位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煜,文煜可能沒多少人知道,但是他的兒女親家一說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李鴻章,下面我們進入東部內眷生活區。

<東部內眷生活區>

胡雪巖1820xx年出生,1885年去世,享年62歲,他一生經歷的年代是清末最混亂的一個年代,二次鴉片戰爭,一次太平天國。當時國難當頭,混亂的年代,胡雪巖當時從一個非常小的錢莊的一個小夥計成長為紅頂商人,主要源於他本身非常的聰明,人緣極好。首先,我們現在到的這個小樓叫融冬院,是當時胡雪巖其中一個姨太太所擁有,她就是居住在這裡的,胡雪巖一共有12位姨太太,加上一位正房,一共13位,這是其中一位。接著來到的是花廳,原來胡家吃飯的地方,現在改成了圖片陳列室。胡雪巖故居1999年才開始修復, 20xx年1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雖然修復的時間比較的晚,但是來的政界的要人卻非常的多,先後一共有13位政治局,右邊是卸任的,老領導,像江-澤-民、李-鵬、朱容基,左邊的為現任的,像吳邦國、賈-慶-林等,特別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被外界譽為鎮館之寶的是朱容基的題詞(放在櫃子裡的一橫幅毛筆字,介紹胡雪巖的生平和概況),是當時夫人、女兒一起陪同過來的,說胡雪巖“財傾半壁”,是說他的財富,當時胡雪巖一個人的固定資產有清朝國庫的一半,所以稱“財傾半壁”。在清朝最鼎盛的時候,康乾盛世國庫年收入一年大概是8000萬兩白銀,而在咸豐、光緒、同治年間,國庫年收入一年大概只有2300萬兩白銀,而胡雪巖一個人的固定資產就有4000萬兩白銀,所以稱財傾半壁。而“不過十載”,是說胡雪巖52歲搬進豪宅,62歲去世,前前後後也不過只享受了20xx年時間而已,所以這個人非常具有起伏和傳奇色彩,那這裡也曾經開拍過一部電視劇就是《紅頂商人》,由巍子和曹穎主演。

導遊演講稿 篇4

(索溪)從水繞四門以下,至黃龍洞一段溪水,就是著名的索溪。據縣誌記載,因官軍討伐向王天子起義而得名索,古稱索水。索溪彙集武陵源八百條溪澗之水,然後注入婁水,併入澧水。當代一位叫蘇葉的女作家,為索溪之美所激動,竟然表示“來生甘作石,嫁與索溪水”,下輩子要作索溪的妻子。

關於武陵源的山水,不知有多少人為之禮讚放歌。這其中有個美學問題,即畫家筆下山水的藝術佈局。古代《畫論》說:“山不體,石為骨,林為衣,草為毛髮,水為血脈,雲煙為神影,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樑為裝飾也。”以此觀點,武陵源佔全了,所以說人家稱武陵源是一幅超級中國畫卷,不無道理。

(軍地坪)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武陵源區政府所在地軍地坪。軍地坪與索溪一樣,是歷代朝廷征剿農民義軍駐軍之所,是鮮血浸染的古戰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裡還是一片大沙灘,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建設,特別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武陵源區人民政府(縣級),這裡於是成了武陵源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的中心,成了一座十分繁華的擁有數萬人的旅遊新城。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嚴格考察驗收,正式將武陵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極為稀少的純自然遺產中的一員。從此,武陵源闊步走向世界。站在武陵大道把目光投向西部,我們可以看到那群峰綿延的天際線,那是一幅掛在天邊的巨幅山水畫卷。在西南處,是寶峰湖自然公園,東南處,是名聞中外的黃龍洞。現在我們前往黃龍洞和寶峰湖。前者是“中華最佳洞府”,後者譽為“人間瑤池”,相信大家能獲得有別於砂岩大峰林風光的另一番感受。

黃龍洞又名黃龍泉,傳說清代乾隆年間發生百日大旱,著名法師何俊儒率徒兒進洞求雨,全部遇難喪生,何老司臨死前留下一句話:“*當門田,莫打黃龍泉”。從此黃龍洞一直無人問津。 1983年初,當地村民毛金初組織九個民兵,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探明瞭這世界溶洞奇觀的真相。1984年2月破土開發,同年6月成立黃龍洞管理所,年底正式開放。1997年,黃龍洞由北京大通公司託管。1999年11月,由黃龍洞投資有限公司發起運作的世界特技飛行大獎賽穿越天門的活動,與黃龍洞的名字一齊遠播世界。   黃龍洞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王牌景點之一,她以規模大、內容全、景色美而被譽為溶洞景觀的“全能冠軍”。正如許多遊人所說:黃龍洞是詩的結晶,哲學的凝聚,美的雕像。

黃龍洞現已探明的洞底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全長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內分兩層旱洞兩層水洞,有1庫、2河、3潭、4瀑、13個廳、98廊以及上千個白玉池,上萬座鐘乳石峰。整個大洞猶如一株古木,錯節盤根,散發開來,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複,峰迴路轉,由天生灰質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觀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無所不奇、無所不有。現在,請大家跟我一起神遊黃龍洞。請注意不要掉隊。

(雙門迎賓)雙門,左邊的取名“幸福門”,右邊的取名“長壽門”,您是更看重愛情如意婚姻美滿事業有成,選擇走“幸福門”呢?還是祈盼益壽延年長命百歲,選擇走“長壽門”呢?當然,誰都希望既擁有幸福,又能夠長壽,那麼,記住:現在選擇一道門進去,等遊覽完畢返回的時候,就從另一道門出來,不就魚和熊掌兼得了嗎?   (龍舞廳)這裡是傳說中龍的家族舉行舞會的地方。舞會剛剛結束,只剩下左壁包廂裡的一對情人還在竊竊私語,觀眾漸漸離去了也渾然不覺!

(洞中植物)1994年中國第三屆溶洞風景會議在這裡召開期間,本土一位作家偶然間發現洞中居然有野草蔓生!黃龍洞內原先根本看不見任何植物,專家認為億萬年乾燥、黑暗的自然條件,不可能生長植物。但是,不可思議的是,由於日光燈長期照射,洞中居然萌生出一派春色。奇怪的是普通白熾燈光下,卻又見不到這種風景。難道是日光燈的某種力量叩醒了它們的生命之夢?1996年,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攝製的“張家界專題”中,專門為黃龍洞中長草設計了一道“猜猜看”。這以後,有的人就衝著“洞中長草”這一奇觀,跑來張家界旅遊,說要親眼一辨真假。那麼,我現在給大家出個題目,解這萬古生命之謎:1、種子哪來?是飛禽走獸帶來?是隨風吹來?還是史前世紀地球在發生多次災難時殘存的物質?2、假設種子是億萬年前地殼變動時裹攜而來,那麼,種子休眠了億萬年,為何不死不生?為何又在日光燈下復甦?那麼日光燈究竟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如果誰能解開這個謎,誰就可以成為黃龍洞的永久貴賓。我等著各位的答案?   (響水河)現在我們上船遊響水河。夢幻般的情調,神話的氛圍,嘩嘩的水聲,如聞仙樂縹緲。棲龍島、龍花礁、龍王金盔、藏寶閣、石花柱、插香臺......我們好像來到了安徒生童話中的海底王宮!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那兩位官員盪舟響水河時說,黃龍洞是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溶洞,洞中還有這麼長的陰河,真是不可思議。

據專家研究,黃龍洞發育在三疊系碳酸鹽巖地層中,洞穴系統為遠岸大三層和近岸小六層的立體空間結構,主要通道沿岸層走向延長。約三億八千萬年前,黃龍洞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積了可溶性強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地層。經過漫長年代開始孕育成喀斯特地貌,直到6500萬年前地殼抬升,出現了幹溶洞,然後經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下奇觀。   (天仙水)天仙水大廳面積為5483平方米。你們看,那三股瀑水,落差達27.3米,從高高的穹頂化碳瀉下來,落在三座玉池裡,這就是傳說中龍的家族喝的“天仙水”。   (天柱街)詩人郭沫若為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寫下了《天上的街市》一詩:想像那縹渺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物品,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可以說,詩中的意境在這裡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示。你們看,那兩根石柱管它叫“恨難逢”,“喜相逢”,大自然如此充滿人性化的安排,怎不令人叫絕。據考證,這裡的石鐘乳27萬年才長1米,石筍每百年才長1公分。120xx年後的今天,這上下兩條咫尺天涯、恨難相逢的小蛟龍就能實現“世紀之吻”了。到時候歡迎大家前來慶賀!

天柱街全長1公里,以“天上街市”為界的東西街道,由高20米,寬3米,長22米的天龍橋連線。天龍橋是國內目前遊覽洞穴中最大的石拱橋,漫步橋上,您會不會想起那個銀河鵲橋的古老傳說?   (龍宮)龍宮是黃龍洞十三個大廳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景色最美的景點之一,底面積15000平方米,平均高40米,兩千餘根石筍拔地而起,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如飛禽走獸,或如宮廷珍藏,有的像巍巍雪松,有的像火箭升空。龍宮後園有金銀兩座花池,清水常溢,花簇盛開。宮頂鍾乳柳垂簾掛,四周壁畫栩栩如生。溶解著各色各樣的礦物質的水,從岩層中滲透出來,滴落下來。礦物質在洞頂凝固結晶成倒懸鐘乳石,從鐘乳石滴落的水又把礦物質澆疊、堆壘在洞底,而長成節節向上的石筍。大家看看這龍宮的造型,領略這磅礴的氣勢。洞內最大石筍,高12米、直徑10米的漢白玉天然石椅“龍王寶座”居高臨下,眾多石柱石筍似人似物,維妙維肖,圍著寶座朝拜山呼,幾十座珊瑚亭亭玉立,儼然一支龐大的“宮廷樂隊”。湖南著名教授羊春秋先生作《寄生草》詞對此進行描繪:“百態千姿模樣,三宮六院門巷。龍王開宴設瓊漿,猴王偷果鬧天堂,君王納寵擁羅帳。搬演了人間爭攘,彙集了天下奇觀。”   (定海神針)這是黃龍洞的標誌景點,全高19.2米,圍徑40公分,為黃龍洞最高石筍,兩頭粗中間細,最細處直徑只有10釐米,如果按專家測定的黃龍洞石筍的年平均生長速度僅0.1毫米,那麼依此推算,“定海神針”生長髮育至今已有20萬年曆史了,而且仍在繼續生長,如果再長6萬年,再長6米,就可直抵穹頂而“頂天立地”了!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標誌景點,黃龍洞景區管理部門特地為“定海神針”買下一億元鉅額保險,創全國為世界自然資源性遺產買保險之先河......  (迷宮)迷宮地處黃龍洞底層,潔白晶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石管、捲曲石、石珍珠、石珊瑚等玲瓏剔透,密密匝匝,潔白、緋紅、紺紫、嫩綠的鈣質晶體,不染塵埃,晶瑩閃爍。溶洞景觀應有盡有,奧祕無窮,與粗獷巨集偉的龍宮相比,迷宮更顯溫柔秀麗。

黃龍洞以立體的洞穴結構,龐大的洞穴空間,高大的石瀑布,寬闊的龍宮大廳及數以千計的石筍,水陸均備的遊覽線等資源優勢,構成了國內外獨樹一幟的地下洞府。黃龍洞這樣一座充滿魅力的藝術宮殿,在地下沉睡了億萬年之久,直到1983年那個陽光明媚的春天,以當地民兵毛金初為首的探索者們才將塵封的洞門開啟,黃龍洞從此光耀四海。

導遊演講稿 篇5

各位,現在我們在定陵地宮的左配殿內,這座地宮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寢宮,它位於寶頂下27米,完工於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歷史了,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大殿,這是地宮的左配殿,理論上是放置皇后棺槨的殿堂,但當開啟地下宮殿時,發掘者們發現皇后的棺槨並不在這裡,而且左配殿內是空的,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這是根據明朝的祖制,即雖然地宮設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後殿。各位請看,這個大石臺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個長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麼用的呢?這個小洞穴名叫“金井”,是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設。所謂“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設“金井”並放置玉石,這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階官員也不能享有這種級別的葬制。“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嗎?“玉葬”的玉是真的嗎?其實,金井中的“金子”只不過是一把黃土,在地宮建成後再把這把土放在預留的“井”內,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終之意,美化帝后們都是善始善終之人。另外“金井”中的“金”為土,而“井”象徵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徵皇帝在死後仍為人主,雖死猶生。再說皇帝是龍,龍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設“金井”是為了接地氣,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龍就能復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鱗豈為池中物,一遇風動便化龍”。所以設“金井”又象徵皇帝能夠復活,再統天下。那麼玉石是真的嗎?怎麼說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開之玉或含玉的石頭,剖開後可能極其普通,也可能價值連城,之所以在棺槨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徵,又有實際的作用,既象徵高貴,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槨及屍體腐爛。那麼,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我現在就帶大家去參觀。

(在地宮後殿)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地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這裡是地宮的後殿,在開啟地宮時,人們發現帝后的棺槨都放在這裡,中間最大的棺槨是萬曆皇帝的,兩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兩側還陳放著26個紅漆木箱,裡面放的是陪葬品,當年經過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幾種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如衣服、玉帶、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們生前喜愛的物品,如寶劍、裝飾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錠、銀錠等;四是冥器,如銀酒具、木桶、木馬等。開啟地宮時,由於地宮滲水,帝后的棺槨及裝隨葬品的木箱子已經腐爛,帝后的骨架還在,各位,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複製品。您也許要問,後來人們把原來的棺槨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麼地方啦?在博物館嗎?不幸的是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為地宮剛剛被髮掘就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地宮內的文物當然與文化有關,既然有關,某些東西就會成為“革命的物件”,於是倒黴的萬曆皇帝和皇后們被當成地主階級的代表,革命小將們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競把帝后的棺槨抬出並扔掉,將帝后的屍骨付之一炬,多麼慘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倘若時間能夠倒流,我真希望小將們會說:“……曾經有萬曆皇帝的屍骨在我們面前,但我們沒有把它當成文物保護起來,讓它再也無法挽回,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如果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會說:不能燒!一定要保護起來。如果要讓我們把這些文物儲存的時間加個年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真的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好!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地宮的中殿參觀。

(在地宮的中殿,皇后的寶座旁,因為萬曆皇帝的寶座旁地方窄,不利於講解)

各位!這是地宮的中殿,當年被開啟時,裡面有三座漢白玉的寶座,呈“品”字形陳列,現在為了參觀方便,擺成了“三”字形,萬曆皇帝的寶座雕有云龍圖案,兩位皇后的寶座刻有翔鳳圖案,此外在每個寶座之前都有五個琉璃擺件,即一個香爐,一對燭臺及一對花瓶,稱為“五供”,是專門供奉那些*的人而設。此外還有一個雲龍大瓷缸,它是做什麼用的呢?養金魚的?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防火的?要是放在木結構大殿內倒是可能,可這座地宮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宮殿,不可能著火,那麼這些瓷缸是些聾子的耳朵——擺設?當然不是,它們就是人們所說的萬年燈,也叫長明燈,當年裡面裝滿香油,在關閉地宮大門前點燃整座地宮,燈火通明,亮如白晝,象徵大明江山,象徵長明之燈萬年不滅、萬世相傳,不過沒有氧氣怎能長明?所以開啟地宮之時,萬年燈已滅,缸內的油層表面也已經凝固。現在擺在這裡的是複製品,下面我們到前殿去參觀一下。

(在地宮的前殿門口,石門旁)

各位朋友,現在是揭開“如何開啟地宮之門”謎底的時候了,剛才我們說過地宮的兩扇大石門被一個小夥子在五分鐘之內巧妙地開啟,還記得嗎?

首先請各位看一看我們眼前的大門,這就是當年那兩扇石門,怎麼樣,夠重吧?

門後的這塊長條石就是當時從門後頂住大石門的頂門石,又稱“自來石”。整座地宮中有七扇大門,每扇大門後都頂有一塊自來石,為什麼叫它自來石呢?是因為地面上有凹槽,在關門前自來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內,斜靠在石門上,石門的背後也有預先根據自來石的高度及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當關閉大門時,自來石就“自己”“來”到了該到的位置,即大石門後的凸槽下,故稱其為“自來石”。可想而知這自來石不僅從後面頂住石門,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當穩定。

那麼怎麼可能用5分鐘將厚重的石門開啟呢?俗話說:“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個合適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開啟地宮大門時使用的是什麼“神密武器”呢?這武器專業術語叫“拐釘鑰匙”,怎麼樣?聽起來夠專業吧?其實那“拐釘鑰匙”就是一根綁著鐵絲的硬木條兒。不過話得這麼說:“不管木條鑰匙,還是鐵鑰匙,開啟大門就是好鑰匙”,對吧?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開啟大石門的經過。原來“沒有不透風兒的牆,也沒有不留縫兒的門”開啟地宮的關鍵就在於兩扇大門之間有個縫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條兒,工作的程式是這樣的:第一步,將硬木條插入門縫中,輕輕用力將石門後的自來石從門後的槽內頂起,並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輕推兩扇石門,直到能將手伸入為止;第三步,將綁在木條上的鐵絲做成一個長方形的套,從自來石的上部將其套住,這樣既保證推門時自來石不會從後面翻倒,損壞文物,又不影響進一步推開地宮大門;第四步,一邊進一步推開大門,一邊用力將被套住的自來石往側面拽動,目的是讓自來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點,以便開啟其中一扇大門;第五步,當大門開啟的程度可以鑽進一個人時,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在大家知道了開啟地宮大門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關閉地宮大門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會有個疑問,你說的輕巧,那麼重的大門怎麼可能會被輕易地推開?其實,地宮的大門在設計上是很科學的,也就是說皇帝雖然不懂科學道理,但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看這兩扇石門,從門軸到門沿逐漸變薄,這就使得每一扇石門的重心都偏向門軸,各位還記得一個物理公式嗎?即: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門軸,動力臂就越長,動力臂越長,動力越小,所以人們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將很重的門推開,怎麼樣?對設計者們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聽到這兒,有些朋友在興奮之餘多少會有些失望,為什麼呢?因為在開啟地宮時既沒有驚險電影裡所描寫的重重機關,防不勝防的暗器,也沒有傳說中的為了防止營建皇陵者洩露皇陵的祕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閉在地宮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驚險刺激的味道,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萬曆皇帝認為大明江山氣數遠遠未盡,借他們十個膽子也沒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沒人敢想,既是這樣,又何必設機關、暗器,殺死築陵者,而讓天下人恥笑,所以難免讓您有點失望。

好!地宮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合作,現在請各位出——宮——。

導遊演講稿 篇6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正門

進入公園前,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公園東門口的“趵突勝景”坊,牌坊高7.5米,柱間總寬9.3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白牆灰瓦、捲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 三大殿景區 原為著名文學家曾鞏所築,北殿現稱三聖殿,祭祀中國始祖堯舜禹;中殿是娥英祠,祭祀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南殿是濼源堂,因其臨濼水而得名。楹柱上有元代趙孟 的詠泉佳句“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三大殿院內有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康熙題詞激湍乾隆題《再提趵突泉作》。

趵突泉景區

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春秋時,魯桓公曾會齊侯於濼,宋代大文學家曾鞏始稱“趵突泉”。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現“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細心的遊客會注意到“突”字上少了兩個點。一種說法是表達人們的願望,希望泉水永遠噴湧沒有盡頭。一種說法是講趵突泉水流旺盛,把突上的點沖走了,順著護城河流到了大明湖,所以大明湖的“明”字上多了一筆。

導遊演講稿 篇7

導遊語言能力培訓應有以下基本要求:

1.聲音洪亮。聲音要純正洪亮,不是輕聲細語,也不是噪噪如雷。

2.用語恰當。語言詞彙要豐富,用詞要準確恰當。

3.語句流暢。語言要洗煉流暢,不哼哼哈哈,語速中等,語氣誠懇。

4.態度和藹。對旅遊者真誠、熱情、態度和藹。

5.發言規範。不論是普通話、方言和外語,發言必須規範,語調自然,發音標準。

6.口齒清楚。語言要清晰清楚,不打混。

7.合乎禮儀。姿式得體,手勢恰當,合乎社會禮儀。

8.無口頭禪。導遊員講話不要有口吃、口頭禪和不良習慣,注意語言美。

導遊演講稿 篇8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泉城濟南觀光遊覽,我是大家的導遊劉x,您在停留其間將由我來做為您的陪同,希望您能喜歡我的講解,我將盡我所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大明湖。大明湖作為一處風景名勝,之所以盛名遠播、歷久彌新,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自然風景和人文內涵兼而有之,不僅風光秀麗,更有深厚悠久的文化積澱。因為自古以來濟南就是齊魯文體交匯之地,所以人文薈萃,文教昌盛,又因大明湖風物絕佳,更受到四方文士名流的鐘愛,吟詩作賦,在這裡留有大量的遺蹟,歷代文人也都有詩文留在大明湖。古代的時候大明湖比現在大幾十倍,它的名字也幾經變更,宋朝時稱湖,北魏和唐朝時因這湖裡盛產蓮子而得名蓮子湖。“大明湖”的稱謂最早是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

好了,前方這座古樸端莊的仿古建築就是大明湖的東門了,大明湖公園於1958年正式建成,一共有三個門,東門於1985年9月落成,門上的題字是當代書法家會同題寫的,讓我們一起進去吧。大家一定看到了,迎門的就是環列的假山,這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有個名字叫“開門見山”,與這個成語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國園林講究迂迴曲折,藉助花木山石的掩映,增強園林的層次感和儲蓄美,陸游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這種意境的生動寫照。古人說“曲徑通幽”,我們順著這條小路往前走,就會看到風光旖旎的大明湖象一幅巨大的畫卷一樣徐徐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大明湖公園面積約86公頃,其中湖面面積約為46公頃,它的水源是濟南七十二名泉的泉水,水質清冽而且水量充足,固有“久旱不幹”的特點。前方那座精巧別緻,色彩明快的建築是“匯波樓”,傍晚登臨,霞光滿天,映在湖面上別有情趣,這就是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匯波樓始建於元代,下面的這座北水門原為舊城的城門,宋代時候建有洩洪排水的作用,大明湖多餘的湖水就是從這裡流入城外的小清河,最後匯入大海。因此大明湖“久雨不漲”的關鍵就在於此。那麼,這座北水門又是誰興建的呢?說起他來,那可是鼎鼎大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當時曾鞏任齊州知州,愛民如子,頗有政績,後人為紀念他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南豐祠”,就是左邊這一組院落。

大家看,大明湖的全景已盡收眼底了,我們站在北岸,向南可以望見南山蒼翠,近觀盈盈碧波。沿岸種植了八百餘株垂柳,盛夏之時,柔枝點水,婀娜多姿,紅蓮白荷爭奇鬥豔,一紅一綠相映成趣,可是大明湖中一大盛景,豈不知這碧柳紅荷還真有一段婉約動人的“荷柳情緣”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湖畔有一對青年男女,兩人痴心相受,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真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一個闊少年路過此地,見姑娘生得美貌,硬要搶了去做妾,姑娘萬般無奈,躍入湖中,殉情而死,小夥子見狀,也脫身為柳,根植在湖邊,這湖裡的粉荷綠柳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隔湖相望,只能用輕風來互訴衷腸,但兩個人永遠永遠也不會分離了。夏天走在湖邊,輕風吹過時,我真的感到空氣中瀰漫著脈脈的溫情。

如果說大明湖是姑娘的美目,那歷下亭就是美目中的眸子了。前方小島上的亭子就是大明湖的點睛之筆—歷下亭。它年代久遠,幾經興廢,唐朝時,在現今五龍潭附近,清初移至湖中,唐天寶四年中,著名詩人杜甫,和當時任北海太守的大書法家李邕曾飲宴於此,杜甫即興做詩一首《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歷下亭就是由此而得名。詩中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就題在遊廊的門上,為清代的木質結構建築,門上的楹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就是郭沫若先生的傳神之筆。

大明湖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因而也就流傳了許多故事和傳說。關於大明湖的由來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古時候,這一帶有一個大明國寺,表面上香火鼎盛,莊嚴肅穆,可是寺裡的和尚卻不守規矩,與官府勾結欺壓百姓,坑騙擄掠前來進香的良家婦女。這附近住著一位官人,他的妹妹虔心信佛,非常想親自到大明國寺燒香還願,官人怕她遭到不測不讓她去,妹妹於是乘著官人不在家時來到了大明國寺。和尚們見她如花似玉,就將她霸佔在寺內。官人回家一聽,又驚又怒,騎上馬提著大刀就追到了大明國寺,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閃電過後,天塌地陷,大明國寺從此就沉入地下,官人也救出了妹妹。再說那些惡僧遭了天遣,有的變成了蛤蟆,見到人們安居樂業,只能氣得生氣鼓肚,卻叫不出聲來了。

說到這裡,大明湖還有一個特異之處就是“青蛙不叫,蛇不見。”說是唐朝時,湖邊真武屆裡有一位高天師,呼風喚雨法力無邊,他收了個門徒,徒弟出師時要考試,就是捉拿湖裡的的蛇精蛙怪,徒弟揮舞著神劍,不一會就把蛙怪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蛇精,高天師收了蛇精做真武大帝手下的一員大將,而青蛙呢,被打得又聾又啞,再也叫不出聲來了。後來人們分析說因為大明湖的水是泉水,長年在18℃,水溫低,不適宜水蛇生長,青蛙不能發情,所以也叫不出聲來。

大明湖主要的景點都在北岸,第一個就是我們面前高臺上的這座氣象巍峨的廟宇,這就是真武廟,濟南市現存最大的道教廟宇。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四大宗教,其中唯一的土生土長的一種就是道教,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耳(又名老聃)被尊為道教的教祖,他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道家的至上神是三清真人,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分為兩派,金代形成全真派,主張煉氣,清修,道人要出家修行。它的創始人就是《神鵰俠侶》中提到的那位武功蓋世的“中神通”王重陽,在元代形成的正一派可謂俗家辮子,崇拜鬼神,畫符唸咒,代表人物是張天師張陵。金元之際,濟南道教興盛,全真派的高人丘處機曾來濟南傳教,真武廟就建於元代。

各位請看,臺階前這對活靈活現的小獅子非常精美。我有個問題要問大家了,請問哪一個是雌獅子,哪一個是雄獅子呢?……對了,這位朋友答得非常好,左邊這頭腳下是一頭小獅子,右邊這頭腳下是一個繡球,所以左邊是雌,右邊是雄,現在我們上去看一看,大家一起數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一共是36級,為什麼是36呢?道教的數字很有講究,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另外,皇帝被尊為至尊,四九三十六,就是說比皇帝要低一個等級,可見皇帝是真龍天子下凡,連神仙也要讓他一籌。

真武廟裡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原名玄武,是道教的四方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之一,北天星區,色黑屬水,大家看這座英明神武的金身坐像就身著黑袍,人們把真武大帝供奉在大明湖畔就是希望他能鎮住水裡的妖魔鬼怪。左右牆上的彩繪壁畫畫的就是真武大帝的生平。傳說真武大帝原來本是西方淨樂國的一位王子,自幼慕道,而且非常奇異,從小喜歡與猛虎相伴戲耍,太上老君見他有慧根,便點化他去武當山修煉。歷經四十二年,受盡磨難,終於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昇仙之際為了脫去凡胎,他剖開肚子,拿出自己的腸子和肝臟,變成了龜蛇二將,成為自己手下的護法神。真武大帝立志要“斬盡天下妖魔,普救眾生”,別看這龜蛇二將長相醜陋,他們的本事可不小,幫著真武大帝降妖捉怪立下了汗馬功勞。前邊這兩座塑像原塑於明代是當時廟裡塑像中最為生動傳神的兩座,二將肌肉突兀,神彩飛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都毀於十年動亂中,只有前邊這座小的銅鑄龜蛇合體像是廟中的真品。兩邊的十四位神仙也都是真武大帝手下的愛將,最後面四座就是風伯、雨師、雷公、電母。

我們再到後面看一看啟聖殿。明成化年間增修,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兩座塑像手中都拿著笏板,因為人神不能對視,手拿護板,才能與真武大帝相見。大家看笏板上畫有北斗七星圖,也是真武大帝的符號,上面的匾額所題“父母天長”,取“天長地久”之意,祝願父母健康長壽,是藝術大師劉海傑題字時正好八十八歲,而且父母還健在,“父母在,不言老”。“年方八八”的意思就是,儘管我八十八歲了,在父母面前我還是孩子,剛剛八十八歲。各位朋友可以上一柱香來祝願父母福壽安康。

從北極廟可以飽覽全湖風光,因為這裡地勢高峻,俯看碧波盪漾的湖面更別有一番情趣。湖上的百極洲,湖心亭,歷下亭三座小島代表了道家勝境蓬萊三島。三島中間是1985年5月1日落成的百米噴泉,共103個噴頭,主噴頭射程高達100米。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裡,百頭齊噴,水柱直衝雲霄,藍天碧水之間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非常壯觀,也是大明湖的一大勝景。

前邊就快到鐵公祠了,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人物。鐵公原名鐵鉉,是河南鄭州人,自幼聰名好學,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常識,他處事明斷,辦案公允,明太祖特賜字“鼎石”。曾任過山東布政司使和兵部尚書等官職。公元1420xx年,明燕王朱棣與其侄朱允文爭帝位,揮師南下,至濟南城時,鐵鉉固守城池,勢不開城,還險些放石砸死朱棣,燕王只好又回到北京,兩年後又發兵繞道而行,到得南京推翻建文帝,隧收復濟南,鐵鉉孤軍奮戰,不敵被擒。傳說鐵鉉忠貞節烈,對朱棣破口大罵,朱棣命人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讓他吃下去,又架起油鍋,放鐵鉉下去受沸油煎熬之苦。鐵鉉不肯求饒,在油鍋裡還不肯正眼看朱棣,背對朱棣。朱棣大怒,命人用鐵鉤將他翻過來,突然之間,油花飛濺,眾人近不得身,只好作罷,就地埋了。當時鐵鉉只有三十七歲。乾隆皇帝感念他忠心效主,1792年建了此祠以紀念。

我們面前的這座園中之園就是鐵公祠了,園中之園是中國園林構景手法之一,增加借景的內容和遊賞的層次美感,獲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的開敞和封閉。巨集大寬廣和精美小巧的對比,增強了環境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效果。園內有曲廊花窗,小巧別緻,古色古香,與曲廊相接的就是佛公祠和鐵公祠。佛公祠用來祭祀山東巡撫佛倫,是佛倫的族孫阿林保捐資修建鐵公祠時同時修建的。佛公祠居東,鐵公祠於西。鐵公祠再向西的兩層建築建於1920xx年原名為“湖山一覽樓”,因於樓上可觀覽對面群山和明湖全景,故而得名,1978年改稱荷香村飯店。這座園中之園風光和園內的人工亭臺樓閣連為一體。不知大家有沒有去過頤和園,那裡的長廊就是採取了這種借景的手法,遊人可以從兩邊眺望,豐富了景觀的層次。秋高氣爽的時候站在這裡可以看到濟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這邊的山間水榭就是聞名遐邇的小滄浪亭了,小滄浪是1792年以修鐵公祠的餘料依照蘇州滄浪亭而修建的,上面的匾額是清代書法家阮元的隸書題字。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座圓形門兩旁有一幅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歷代題詠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年清代書法家鐵保和詩人劉鳳誥在小滄浪亭上飲酒對弈,劉鳳誥一時興起隨口吟出這兩句詩,鐵保揮毫題字,後鑲嵌在這裡,為世人傳唱。

好了,今天我們的講解就到這裡,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建議各位租一條小船到湖上領略一下這湖光山色,一定會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明湖泛舟”可是濟南八景之一,現在大家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同時歡迎大家明年春天還能來大明湖遊玩,大明湖一定會帶給您全新的感受,我們將於一個小時之後在西南門集合,前往下一個景點趵突泉,再見!

導遊演講稿 篇9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誌性建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儲存完好,現在供遊人參觀、遊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更是著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徵。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誌。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祕。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的建築,後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的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的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的不可多得的傑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的。過去,西安有過數次的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後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後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祕的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導遊演講稿 篇10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裡我對大家光臨荊門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荊門市博物館。

荊門市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是一座集文物考古、文物收藏和文物陳列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主要建築有文物陳列主體樓和文物精品館。文物陳列主體樓為仿古建築,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餘平方米。平面呈環抬式——兩端外突,中段內收。樓頂黃色的琉璃瓦屋頂在陽光下閃耀的先古遺風讓人頓感肅穆。館內收藏的文物標本達5萬餘件,各類文物展覽長年對外開放。館內現有《包山楚墓專題陳列》、《館藏曆史文物陳列》、《戰國女屍及郭店楚簡展覽》。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包山楚墓專題陳列》包山楚墓的墓主人是楚國的左尹邵力它距今約2320xx年,順著陳列室,隔著玻璃,我們看到了按用途擺放的各類青銅器,如銅缶、銅鑑、銅勺、銅薰、銅盒等,它們不管是小件的用品,還是大件的禮器,一律工藝精巧,它們真真切切地映入我們的眼簾:有的完好無缺,有的卻被歲月蝕去了一角,但是一樣帶著時空的神祕。大家請看那件青銅飛鳥銅鳥雙足立在一根銅柱上,雙目炯炯,翅膀平舉,蓄勢待發,這件青銅裝飾品說明了聰明的匠人展開了想象的天地,展翅騰飛的鳥遠眺藍天,體態輕盈,雄姿矯健,正是楚人奮發圖強,銳意進取和楚國在荊楚大地勃然崛起的象徵。由於墓主人的顯赫地位讓他在地下享受人間的威儀,也成就了豐富的展品,儲存完好的漆木器有漆耳杯、鳳鳥雙連杯,還有各類兵器,寬葉矛、盾、玉首銅劍還有車馬器、樂器、竹器、玉石器、陶器,都讓人讚歎不已。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大家請看和包山墓相對的展廳就是《館藏曆史文物展覽》,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荊門古城縱橫》這本老書記載的文物:臥女荷葉三彩枕、人騎駱駝銅燈、越王州勾劍、出行銅俑等生動絕倫的珍品。這些文物小到一枚鐵釘,大到一座石像,跨越了戰國到明清的歷史長河,也可以說是凝聚了荊門的歷史、文化史、收藏史。

下面讓我們帶著對這些文物的讚歎,去參觀珍寶館,距今2320xx年左右的“中國第一古屍”裝在大廳專門的水晶棺內,水晶館在不展出的時候可用升降鏈放到地下室,這樣有利於古屍的儲存。大家請看她古銅色赤裸的身軀從外表上看基本完好,頭頂無發,臉部也少了肌肉的彈性,嘴缺了一塊,因而覺得十分猙獰。大家請隨我來看一下那個時期絲綢衣服的碎片,上面牆壁上掛著的是絲綢衣服繡的針法,我們對照這些紋樣再看碎片便想象出當時衣衫的華美。大家請看女屍右側的展廳,就是一出土便震驚中外的郭店楚簡,楚簡從各方面反映了楚人當時的社會習俗、精神風貌和文化成就,這批楚簡出自郭店,因此稱他為郭店楚簡。一號墓頭箱,計有804枚,內容有《老子》、《太一生水》、《緇衣》、《魯穆公子自命出》等16篇古籍。大家所看到的牆壁上的文字便是這些古籍所記載,這些戰國文字,作為一種手寫體,在竹簡的襯托下,運筆嫻熟,書寫隨意,一字多體,幾乎可以當作寫意畫來欣賞。

導遊演講稿 篇1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樑。今天由我負責向大家介紹我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000米處的秦兵馬俑。它南依驪山,北依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陪葬品眾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館內參觀。

歡迎大家來到秦兵馬俑館內參觀。兵馬俑三個俑坑,最大的是一號坑。三個俑坑面積有20xx0平方米多,相當於50個籃球場。坑內兵馬俑近8000多個,一行行,一列列,排成一個整齊的長方形軍陣,真像秦始皇當年統帥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大家猜這位頭戴著鶡冠,身披鎧甲,手持寶劍,挺著胸,威風凜凜的俑是誰?A武士俑B騎兵俑C將軍俑。你們猜出來了嗎?什麼,猜不出來!我告訴答案吧,是C將軍俑。

哈哈,接下來,我說一下騎兵俑。他的頭戴圓形小帽,身著緊袖,下穿緊口被足蹬、長筒馬靴,披掛短小的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武士俑平均身高1米8左右,一個個體格健壯,體型勻稱。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好了,今天的遊覽接近尾聲了,願你們這次參觀秦兵馬俑的經歷成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記憶。我是導遊樑思爽,謝謝!

導遊演講稿 篇12

皇城相府與古村郭峪位於陽城縣北留鎮以北八公里處,兩位古城所在的皇城村與郭峪村相距不過幾百米,而事實上,它們在歷史上其實就是一個村,這座歷史上人丁並不興旺的古村落,卻積澱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明清兩朝先後走出了十五位進士和十八位舉人,這在中國科舉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後來遷居皇城村的陳氏家族則更是出類拔萃,“積德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康熙字典》的總閱官、清代大學者陳廷敬是這一家族的傑出代表。

陳廷敬原名陳敬,祖輩為郭峪村名門望族,順治十五年,年僅20歲的陳敬考中進士,因為同榜進士中有兩位陳敬,為易於區分,順治皇帝在朝廷上親自為其更名,在他的名字中間加上了一個廷字。古人相信人的名字可以決定他的人生際遇,順治皇帝的這一小小改動,未嘗不是這位新科進士改變一生命運的重大契機。此後54年間,陳廷敬平步青雲,喧極一時,成為康熙皇帝的政治導師與肱股重臣,先後封官進爵28次,做為一個漢族人,歷任除兵部以外的其它五部尚書、侍郎。輔佐康熙51年的陳廷敬不僅是一位為奠定康乾盛世做出重要貢獻的政治家,更是清初的大學者,除了自己的《午亭文編》等多部著作傳世之外,還負責主持編撰了我國曆代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而他的兒子陳壯履也參與了這一文化工程,父子同修一部字典,一時被傳為佳話。陳廷敬一生備極榮恩,康熙皇帝稱其為“全人”,在花甲之年為其御筆題寫了“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並對陳廷敬表示,這是他最後一次為臣子題字。康熙皇帝的題詞後來被陳壯履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也就是目前相府正門外的御書樓。陳廷敬去世之後,康熙皇帝賜諡號“文貞”,並派遣三皇子主持喪禮,護喪歸葬故鄉。

“皇城相府”之名,為旅遊開發的產物,說得通俗一些,它的名稱應該是“陽城縣皇城村陳廷敬故居”,陳廷敬晚號午亭,所以,“午亭山村”是它的別稱。因為陳廷敬出任的最後官職為文淵閣大學士,這一官職即為清初的宰相,因此,“陳廷敬故居”也就被“相府”二字所代替。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莊,因為康熙皇帝曾兩次駕臨而改用現稱。皇城的另一名稱為黃城,傳說陳廷敬的老母親非常想去北京看看,陳廷敬考慮到母親年勢已高,千里奔波難免勞頓,於是就說:不用來了,我在中道莊給您修一個小北京就行了。於是,陳氏城堡的外城拔地而起,外牆按照北京城牆修建。不久,朝中有人彈劾說,陳廷敬在家鄉修建皇城,意圖謀反。聽說皇上要調查此事,陳廷敬馬上派人提前趕回,將城牆全部塗成黃色。調查官員回京後稟報說,陳廷敬修的只是黃城而已,陳氏家族於是化險為夷。其實,這只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傳說而已,皇城在當地始終就是約定俗成並得到清王朝認可的地名。參觀過靈石王家大院的遊客都應該記得,紅門堡也有類似的故事。1998年,為適應旅遊的開發與宣傳,“陽城縣皇城村陳廷敬故居”最終被定名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北依樊山,西臨樊溪,其枕山際水的地理位置可謂風水絕佳。皇城相府開城門九座,城牆總長1700米,大型院落19處,總建築面積近四萬平方米。皇城相府又分為內外兩城,河山樓和藏兵洞為其標誌性建築。

明朝末年,豫陝流寇橫行,王嘉胤、王自用部屠戮山西,晉南為之震恐。明崇禎四年五月,王嘉胤率軍由沁水進入陽城,次月在與鄉兵的作戰中被叛將殺害。王嘉胤遇害後,綽號“紫金樑”的王自用率軍再起,號稱36營20萬人馬,幾乎席捲山西全境,並在此後兩年多次侵擾郭峪、潤城、屯城一帶。屯城人張慎言曾任吏部尚書,是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在他的筆下,曾詳細地記敘了流寇對百姓生命、財產帶來的重大侵害。

陳氏家族祖居郭峪,其明建祖宅“老獅院”至今仍由村民居住。明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為抵禦流寇,自保於亂世,陳氏家族在樊山腳下修建了高達七層的防禦性建築河山樓,第二年,在河山樓外增修城堡,也就是今天的皇城相府的內城“鬥築居”。陳廷敬顯貴之後,家族興旺,在這種情況下,又開始修建外城,即“中道莊”,並於康熙四十二年全部完工,九年後,陳廷敬病逝於北京。

皇城相府城牆高達12米,與明建平遙古城和九邊重鎮太原的城牆等高,這圈享受州縣級規格、周長一千餘米的城牆,便是陳家的院牆。即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康熙帝國》中,平定三藩之亂的幾場戲,即是以此城牆為背景拍攝的。同樣,陳家的院門也如同城樓般高大巨集偉,門洞上鑲嵌著兩塊匾額:“中道莊”和“天恩世德”。中道莊,既是皇城村的原稱,也是皇城相府外城的名字。世德是指世德堂,這本是陳廷敬曾祖經商時的商號名稱,後來陳氏家族陳廷敬這支支脈也就以此來稱呼,同樣為富商巨賈,陳氏家族的另一支樹德堂則鮮有及第入仕之人,世德堂的子孫們自認為造成如此懸殊差距的原因是上天對自己的垂愛與恩顧,於是懸掛了“天恩世德”這塊匾額。

走進中道莊,首先看到的是兩座氣勢恢巨集、古樸典雅的石牌坊。陳氏家族的第一座石牌坊奉旨建於清順治十四年,褒獎的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這一年,19歲的陳廷敬已經考取舉人的功名,牌坊的落成不僅為陳家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激盪著這位青年書生渴求功名顯貴的雄心壯志,一座更大更能彰顯天恩的牌坊已經在無形之中植根於他的心靈深處。第二年,少年得志的陳廷敬即成為陳家第三位進士,開始了他平步青雲的宦海坦途。陳廷敬心中的那座牌坊最終在清康熙36奉旨建造,陳廷敬時任經筵講官、刑部尚書。新牌坊四柱三樓,正中上方的匾額上書寫著“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別稱,意為百官之首,“總憲”,則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冢宰總憲”兩側的匾額上,書寫著“一門衍澤”和“五世承恩”,而另十四幅匾額則書寫著陳氏家族取得的功名與官職,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父親、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贈,這便是一個莘莘學子在位極人臣之後為昔日的寒窗苦讀而得到的澤被整個家族的回報。抬頭仰望牌坊上高達五層的匾額,不能不歎服陳氏家族的顯耀與輝煌,而匾額上一排排黑底白字的楷書更顯得莊重威嚴,令人肅然起敬。

走過兩道石碑坊,街道北側,即是陳廷敬的私邸“冢宰第”,陳廷敬入閣為相之後,這裡又增掛了“大學士第”的匾額。“冢宰第”是中道莊的主體建築,同時也是整個皇城相府最重要的建築,也正因為如此,“冢宰第”的修繕工作必須得到專家學者更為細緻的論證,它的修繕工作被放在了最後,成為皇城相府唯一還沒有修復的院落。

走入“冢宰第”,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照壁,照壁正中鑲嵌著麒麟磚雕,兩側各垂直排列有六幅內容完全不同的磚雕,這十二幅磚雕,通過諧音、象徵、借代等手法各代表一個漢字,共同組成了一幅楹聯,由於年代久遠,這幅楹聯如今已經成為不可破解的謎語。

“冢宰第”內的正北廳堂內,懸掛有康熙御筆匾額“點翰堂”。傳說康熙皇帝南巡駕臨皇城時,御筆欽點陳家第六位進士、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為翰林,“點翰堂”因此而得名。此後,康熙皇帝走過的正門也被稱為御道,官員及庶民從此一律改走東西次間偏門。

在山西全省儲存基本完好的城堡式大院中,與靈石王家大院、沁水柳氏民居一樣,皇城相府也是為數不多的官宅之一。學者們評價說:皇城相府主要的空間佈局和建築風格,熔宮廷規制與地方特色為一爐,巧妙地把封建禮制與建築工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嚴格地遵循封建禮制的規定,又體現出地方建築的工藝特色。而“冢宰第”,無疑是最能體現這些建築、藝術特點的代表建築。

專家學者們所說的“遵循封建禮制的規定”對於普通遊客來說可能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但小姐院的建築特色將這一特點最直觀地表現在了遊客面前。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小姐院的屋頂採用的都是捲棚頂也就是羅鍋頂,屋頂上面沒有屋脊與脊獸,與周邊房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一建築樣式的選擇,正是陳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希望女眷順從封建禮教的傳統觀念的真實體現。而管家院與主人房舍的差別,更是體現了封建社會“尊卑有分,上下有等,內外有別”的傳統禮制觀念。但是,這一差別僅僅體現於封建禮制方面,在森嚴的族規面前,不論族人還是奴僕卻都是一視同仁,管家院後陰森的“面壁思過室”就是相府全體人員觸犯家規之後反省思過的地方,這體現了一個名門望族的嚴謹家風。

走入皇城相府內城“鬥築居”,可以看到以陳氏家族兩大分支命名的“樹德居”和“世德居”。世德居由三個院落構成,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是皇城相府內現存最早的建築。明朝末年,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成為這裡的主人,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陳廷敬出生於世德居,與他的八個兄弟及堂兄陳元先後在這裡接受陳昌期的儒學教育,並從此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世德居成為陳氏家族興旺繁榮的發祥地。

鬥築居內,還建有御史府,這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的故居,陳昌言是陳氏家族的第二位進士,他的兒子陳元,則是陳家的第四位進士。內城城門上的“鬥築可居”匾額即是陳昌言的手筆,這四個字充分表達了遭逢亂世的陳氏家族對平安生活的渴望與祈盼。陳昌言在明清兩朝均擔任御史之職,也只有他這種出身於商賈家庭的知識分子,才不會像傳統儒生那樣,與生俱來地揹負過於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夷夏之防”的精神枷鎖,得以從從容容地脫去舊朝服,剃去頭髮,繼續做他的“直指公”。

皇城相府的標誌性建築河山樓,名取“河山為囿”之意,是崇禎五年,為抵禦流寇侵擾,由陳家昌言、昌期、昌齊三兄弟合力建造。河山樓高達七層,可同時容納千餘人避難,如此的高度與規模在明清建築中極為少見。更為難得的是,這樣一座磚石高層建築,歷經近四百年的風雨滄桑,仍舊巍然屹立,雄距一方,周邊至今沒有超越其高度的建築。

做為一座民用軍事防禦堡壘,河山樓的設計非常科學,考慮極為周全。河山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於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河山樓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便於瞭望敵情保衛城堡,底層深入地下,開闢有祕密地道,便於轉移逃生。河山樓內還備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設施,儲備有大量糧食,以應付可能出現的長期圍困。

河山樓建於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餘人入樓避難。流寇久攻不下,揚言要日夜封鎖並採取火攻,樓內村民將井水從樓頂潑下,以顯示準備充分,不懼圍困,流寇知難而退,撤兵離去。此後十個月裡,流寇又先後三次進犯,依靠河山樓的避佑而逃過兵災的村民多達數千人次。

河山樓峻工的第二年,陳氏家族修建了“鬥築居”城牆,將河山樓、世德居、樹德居等建築囊括其中。皇城相府內城牆僅用七個月的時間即全部完工,城頭遍設垛口,東南、東北二角設文昌、關帝二閣。城牆內四周設藏兵洞,共計五層125間,為戰時家丁、民勇藏身休憩之處。藏兵洞大多為窯洞式建築,具有明代風格,因為地勢較高,站在遠處即可看到它們一字排開,顯得頗為壯觀。

皇城古堡為求自保於亂世而建,雖然明末的動盪很快宣告結束,但其軍事防禦功能在此後的歲月中又多次發揮作用。順治六年,大同總兵姜(王襄)發動兵變,烽煙燃遍三晉,姜(王襄)部將張光鬥上門召請陳昌期,經歷了明末十餘年戰亂的陳昌期不願捲入政治旋渦引火燒身,因而嚴辭拒絕。張光鬥率兵圍攻鬥築居,陳昌期堅守數月,直到清軍解圍,陳氏家族和周邊村民因為沒有參與這次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的兵變而逃過了一場政治災難。民國初年,政局混亂,河南土匪多次越境進犯陽城,動輒即以多達數千的人馬一路燒殺搶掠而來,皇城村堅固的城牆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圖,再一次護佑百姓於亂世。

從“鬥築居”的命名、陳昌言的兩朝為官以及陳昌期不願反清這幾件事,我們可以看到陳氏家族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與謹慎求穩的價值觀念,所有這一切,無疑都被陳廷敬完整地繼承下來,再加上陳廷敬自身的德才以及清初帝王迫切需要漢族知識分子來協助他們維護統治,這些都是陳廷敬官運亨通、成為封建政壇上罕見的不倒翁式人物的主要原因。

陳氏家族的最後一位進士是陳廷敬的孫子陳師儉,繁榮興盛一百餘年之後,陳氏家族最終走向衰敗,昔日笑語嚶嚶的王侯深宅成為陳家沒落子孫與周邊外姓村民混居的大雜院,而文革期間,當年不怕謀逆彈劾的相府子孫們畏於封建主義這頂大帽,更是把村名也改成了黃城。改革開放之後,“皇城煤礦”率先恢復了村名更恢復了昔日的自信,秉承先輩經商傳統的相府子孫們在短短十幾年間將,就將人口不足七百的皇城村建設成為富裕的小康村。為了不讓祖先的榮耀塵封於歷史的記憶之中,從1998年開始,皇城村將城內住戶遷到城外的別墅小區內,投資三千元修復皇城相府,並使之迅速成為全省知名的旅遊景點。

導遊演講稿 篇13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西安的秦兵馬俑世界遺產景觀。我姓羅,大家可以叫我羅導,請各位跟著我一起進入秦兵馬俑內參觀。

秦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享譽世界,舉世無雙。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馬俑規模巨集大,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xx0平方米,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大家現在身處的位置就是兵馬俑一號俑坑的上面。一號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大家站在高處鳥瞰,可以看到坑裡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齊,構成一個行止有序、進退有據、組織嚴密、固若金湯的軍陣編列。

兵馬俑不僅規模巨集大,而且型別多,個性鮮明。大家仔細看看,那些頭戴鶡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的是將軍俑,而那些身著鎧甲、足登長靴,右手執兵器的就是騎兵俑。看他們神態自若的樣子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這裡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剩下的時間,各位可以仔細端詳,領略一下兵馬俑的雄偉氣勢。

導遊演講稿 篇1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臺、講堂及御書樓等處赫曦臺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臺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臺,名為“赫曦臺”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臺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說。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說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著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說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臺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臥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著嶽麓書院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臺的全貌。赫曦臺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臺,現在臺前臺後的壁簷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臺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說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說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著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裡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峰,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峰。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說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說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裡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裡。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裡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程序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裡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裡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最裡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裡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說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著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裡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裡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說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著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裡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著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在講堂裡,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裡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裡,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裡,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導遊演講稿 篇15

聞名天下的蓬萊閣自建成雛形後,歷代文人騷客慕名而來者甚多,置此佳景勝地,他們往往雅興大發,揮書潑墨。

在天后宮前院的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像三臺星座。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臺石,刻石嵌於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雲南總督,精於書法,善於雕刻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

天后宮前院彎處,有一塊草書體“壽”字碑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壽”字是五代時道人陳摶老祖寫的,看起來遒勁有力,瀟灑飄逸。它的另外特別處在於草寫的“壽”字竟是由“富、費、林”三字組成。據說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長壽”的意思。

在蓬萊閣主閣的閣底正門懸掛的橫匾“蓬萊閣”,是清代書法家鐵保的手跡。字寫得雄渾有力,剛健俊朗。主閣後面間隔不遠避風亭和臥碑亭內,也各有珍貴的書法刻石。避風亭內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軍事首腦袁可力的《觀海市》詩,字是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一代石刻高手為其刻石。因此,這九方石刻確為珠聯璧合之作,堪稱三絕。臥碑亭裡的橫臥石碑則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而彌足珍貴,臥碑正面刻的行草《題吳道子畫》,背面刻的是蘇東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眾多名人的墨寶中,有兩處別有典故。一處是蓬萊閣主閣後壁上的“海不揚波”,細看這氣勢雄偉的字型,你會察知那“不”字明顯是後來補上的。這是怎麼回事?據介紹,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山東巡撫託渾布兼辦海防。當有一天他登上蓬萊閣時,望著廣闊無際的大海,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了他希望萬里海疆平安無事的心情。

哪知道,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火蔓延至蓬萊。1895年1月18日,日艦炮擊蓬萊,一發炮彈(碰巧是啞彈)擊中了“不”字,於是“海不揚波”成了“海揚波”。這啟發人們沒有富強的國家和強大的海防,海不揚波的願望始終是個幻想。

另一處是蓬萊閣東側的“碧海丹心”石刻,這是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手跡。馮將軍當年為何要寫這幾個字呢?據說,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時候,馮玉祥將軍與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人同遊蓬萊。憂於時局的李先生對馮將軍說:“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於你們身上了。”馮將軍對蔣介石當局明抗日、暗賣國的做法不滿,但又不能明說,只得苦笑。

之後,李烈鈞先生揮毫寫下對聯:“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並讓馮玉祥將軍題橫幅。馮玉祥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遒勁有力的“碧海丹心”四個大字,抒發了他忠心報國的情懷。後人感念他的愛國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單獨刻石存留。

東坡先生於1820xx年曾到登州(今蓬萊)任知府,只不過時間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調回京城,總共只幹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5天時間裡,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發現當時因新法中的鹽法禁止百姓賣鹽,所以導致不少原靠賣鹽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為此,蘇東坡寫了《訖罷登萊榷鹽狀》,列舉了許多事實,陳述了得失利弊,終使皇帝允許百姓隨便買賣食鹽,就市論價,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稅金。

為了紀念他為民請命的功德,當地百姓集資興建了蘇公祠。後人有感而發,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蘇公祠”的詩句。這啟迪世上的當權者,只有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才能流芳百世。

導遊演講稿 篇16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遊、接待部門的委託,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後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裡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樑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巨集大、儲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佈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巨集大,儲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牆”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牆。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牆,我這道牆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牆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於一肩膀頭子高,一目瞭然沒什麼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瞭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後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牆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讚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牆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牆”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鍾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讚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牆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櫺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製改鐵石的。“櫺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櫺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絡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製角稜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對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蹟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開啟“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讚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裡亭子裡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

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佔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佈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儲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裡,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定的,整個孔林延用2520xx年,內有墳冢 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儲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導遊演講稿 篇17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雲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簷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絡,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簷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建立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裡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裡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裡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導遊演講稿 篇18

武陵源南部的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70年代才被發現,相傳,漢高祖時留侯張良懾於“飛鳥盡,良弓藏”的歷史教訓,效法春秋戰國時越國的範蠢功成身退、隱居江湖的辦法,來到大庸,因而留下了張氏子孫,故取名張家界。

風景明珠張家界素有“峰三千,水八百”之譽。碧濤連山,蔚然如海,在莽莽蒼蒼的林海內珍藏著紅豆杉、香果等珍稀樹種、名貴藥材和各種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據統計,張家界的樹木品種比整個歐洲多出一倍以上。密林深處,藤蔓交織,清流汩汩,優美迷人。數千座石峰拔地而起,淙淙浸水、蜿蜒曲折,林木花卉滿山遍野。張家界的風光山色,具有秀麗、原始、集中、奇特、清新五個特點,堪稱“五絕”。真是“五步一個景,十步一重天”。張家界市市長魯平益形容張家界是“三千奇峰,峰峰標異,八百秀水,水水嫵媚;挾泰山華山之雄險,兼桂林黃山之秀奇”。

張家界的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境內數以千計的石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巍然屹立與金鞭溪、索溪谷等峽谷兩側,峰上奇頌挺拔、灌木叢生,時而有云霧繚繞。

導遊演講稿 篇1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到濟南的趵突泉來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李秋立,你們叫我李導好了。今天,我帶大家到趵突泉遊園賞泉,希望我能陪伴大家度過一段愉快的遊園時光。 大家也許知道,濟南又叫“泉城”,就因為它有很多泉水,有名的就有72名泉,最著名的九算趵突泉,它被喻為眾泉之冠,也是泉城的象徵。可以這樣說,不遊覽一下趵突泉就不能說到過濟南。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的“大客廳”泉城廣場的西邊,在濼源大街北面,公園始建於1956年,因為公園裡有趵突泉而得名。公園小巧玲瓏,清靜幽雅,是周圍市民晨練、遊玩的好地方。全園由十個景區,今天,我來為大家就趵突泉景區、漱玉泉景區做重點介紹。

現在我們到了公園西側的趵突泉景區,這裡可是大家擦亮眼睛觀賞的景觀。這裡由亭臺樓閣、廊、榭組成。高低錯落的建築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吐騰湧的趵突泉。有三個大泉眼一起噴發。你們閉上眼睛聽一聽,像不像雷聲滾動?這被稱為“趵突騰空”。趵突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在18度左右,到了嚴冬,水面上的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霧。一邊是幽深的泉池,一邊,波光粼粼,一邊是彩繪的樓閣,雕樑畫棟,這些與薄霧形成“雲霧潤蒸”的景象,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歷代的文學家、詩人都有作品讚美,就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作家郭沫若、老舍業有讚美的文章。

導遊演講稿 篇20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和“阿詩瑪故鄉”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林,它位於昆明東南78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面積1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的處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劍狀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被列為地球“八大自然景觀”。與長江三峽、桂林山水和吉林霧凇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景觀。石林風景名勝區於1931年建園,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石林景區包括,大、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園箐、萬年靈芝五部組成。今天我們主要遊覽的是大、小石林兩個片區,說話間,我們已來到石林景區,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跟我一起遊石林吧!

我們已經來到第一個景點“石林湖”。它是根據周恩來建議而修建的。1955年4月,敬愛的周恩來和陳毅元帥到石林遊覽,周看到這,窪地裡只有少許的水,再看看石林的景觀後,就說“有山要有水,有水就不枯燥了!”聽了建議,人們就把原溶蝕窪地進行了人工改造,使原來小小溶蝕水池變成了今天的石林湖。 各位請看,在這平靜的湖水中,石簇擎天,恰似天然的大盆景。在這叢叢石峰中有一石酷似傳說中的觀音,正因有此觀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