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課程分析:一石激起千層浪——《獅子和鹿》同課異構案例分析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41W

20xx年11月24日,是小語三班集中培訓的日子,按11月份活動內容的計劃,我們班有幸請到了滑縣進修學校的王長麗主任,親臨坐鎮道口鎮第二實驗國小會議室的同課異構授課現場,在兩位輔導老師湯金莉、和會霞激情飛揚、運籌有序的主持下,全體學員們一同聆聽了兩節,分別由王巧玲老師和張利老師,所作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28課《獅子和鹿》的精彩課例展示。兩位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教學條件、自身的特點,滲透了自己的理解,鑽研、分析、設計教材,分別教出了自己的個性課堂。小語3班的學員們對這兩節課進行了認真觀摩,大家深受啟發。

課程分析:一石激起千層浪——《獅子和鹿》同課異構案例分析

每一次聽課,都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收穫良多,也會激起無限思考和反思。下面,就此次同課異構的兩節課例,我將從教學組織環節的“自學提示”這一方面來側重分析,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從“自學提示”的設計與實施,看教師處理的教材,把控課堂的能力:

王巧玲老師設計的學習目標

1、與同桌互助,找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把它們讀準確;

2、自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大聲讀課文,找出文中的兩個多音字和比喻句;

張利老師設計的自學提示

(一) 自讀課文

要求: 藉助工具書的同時,把標註拼音的字詞在課文中圈出來。

(二)再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要求在文中用筆畫出依據)

1、叢林中,一隻漂亮的鹿對著池水欣賞自己____的身段和____的鹿角,抱怨著____的腿,而當凶猛的獅子撲過來時,卻是它的腿救了它的命。

2、填表。說說在不同的時候,鹿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腳和腿的?

身體部位 照鏡子時 遇到危險時

優點:

兩位老師的教學內容符合本課教學目標,並逐步達成目標。教學內容重點突出,難度、容量基本適當,適合第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教學內容組織基本得當,訓練配套,都有拓展。主要環節安排合理,銜接、過渡自然流暢.

總的來說,兩位老師的教學課例,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教學風格,即:一種是強調教師引導式的以讀促悟,另一種是以學生為主體式的自主學習。 兩人在對教材的把握、教學方法設計上不謀而合地體現了“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都重視了學生的讀,王老師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朗讀興趣與積極性;張老師則放手讓孩子根據自學提示,層次分明地通過小組活動的三讀來總結主旨。對於28課《獅子和鹿》的內容,她們有不同的理解與處理方法,運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即王老師在課中側重了句型變換、中心句等知識點的滲透,整個課堂引導的多,學習氛圍活躍;張老師把字詞、探究對比鹿不同時候對待自己角與腳的態度作重點,整個課堂把學生放在首位,活動多,提升了學生學習能力。

缺點:

王老師混淆了“學習目標”與“自學提示”的概念,把“自學提示”打成了“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本課的總目標,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歸宿;而“自學提示”則是對具體學習任務的安排,並給予一定學習方法的指導;其次,她設計的“大聲讀課文”與“自讀課文”,沒有明顯的層次分別,學生可能會理解不清,產生重複性或無效閱讀,起不到階梯式推進教學活動程序的良好效果;另外、第2個概括文章大意,和第3個找多音字這兩個任務順序顛倒,應先解決生字詞,再整體感知課文。最後,拓展環節的小練筆,老師沒有吃準學情,當堂沒有完成,沒有反饋。

張老師在設計默讀課文這個環節中的第1個任務設計上,直接給出了讓補空的一段話,沒有明確的任務提示語,不如給出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彙報環節,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出示並可讓他們參考補空的思路來說,這樣既鍛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又照顧了部分概括能力差的學生。第二點,張老師由於粗心,在讓孩子填表格的任務中,把“角”打成了“腳”,缺失嚴謹認真的態度。第三,“當堂檢測”較難,題量多。

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兩位老師的課例, 激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與反思----這樣的略讀課到底怎麼教?我反覆查詢資料,研讀《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略讀課文的要求,吸取兩位老師的優點,又對照自己平日的課堂實際,不斷整合、總結、改進。慢慢悟出了講授略讀課文的方法,即在師生關係上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學生,學習方法上要重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內容把握上注重學生的“悟”,課外拓展,要注重實踐……我想,此次參加集訓的來自6個不同鄉鎮和學校的老師們,一定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讀著這兩篇課例,梳理並汲取到一定的收穫,他們也一定和我一樣久久不能平靜,由此引發,不斷陷入了更深層次地探索尋摸中。作為青年教師, 在學習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是自我成長一個重要的途徑。今後,我會繼續俯身、虔誠地多學習,多鑽研,與同伴們攜手互助,一同走在專業能力提升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