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範文(精選3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7.48K

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範文 篇1

今天參加了國小數學總複習研討會,聽了兩節課,參加了交流與點評活動,感觸很深。複習課難上,這是所有與會老師的共識,能夠集中地聽複習課,自然能夠讓正在進行復習的老師獲益良多,特別是兩位老師的課後反思和王老師傳達的複習建議,讓人茅塞頓開。複習課,作為國小數學課的一種基本型別,它不同於新授課的探索發現,也有別於練習課的鞏固運用,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一環。那麼,國小數學複習課如何體現新的理念,適應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複習課的實效性?賈老師的《比和比例》給了我很大啟發。

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範文(精選3篇)

1、知識整理是“簡單再現”還是“溝通聯絡”?

在上畢業班複習課時往往把基本概念、定律、性質、法則、公式等停留在簡單再現的層面,即知識回憶階段。實際上,當我們進入總複習階段時,正好是把它們進行溝通的大好時機,一定要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絡,進一步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把過去零散、不同時段學習的知識從縱橫兩個方面溝通起來,使之結構化、系統化。這種更加關注子“溝通聯絡、內化建構”的複習定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內在關係的理解,從而促進原有認知結構的優化。

2、知識建構是“強硬灌輸”還是”喚醒生長”?

要想做到知識的有意義建構,不應是教師強硬灌輸,而應在學生主體意識充分喚醒狀態下的積極主動的建構。在學生自主整理了關於比和比例的知識後,賈老師問:這些只是間存在怎樣的聯絡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整理,小組合作去發現探索聯絡。這樣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給了學生較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間。課中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啟發,較好地揭示了知識內在的規律,挖掘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絡,更好地將知識進行疏理,促進了認知模組的建構,讓知識“生長”起來,更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識記與內化,讓複習的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可見,知識的“溝通”是複習課的鮮明特質,知識的“生長”是複習課的目的所在。我們的複習課需要引導學生把各知識點分類整理,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溝通起來,構建完整的知識網路體系。

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範文 篇2

我校召開了課題階段總結研討會,在這次的會上,首先由課題組的組長趙校長宣讀了《課題實施方案》,然後我又向兩位專家簡單的介紹了,我們前一階段的課題研究工作狀況,及在課題的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專家首先對我們的前期的工作表示肯定,但也實施的提出了需索中肯的意見和推薦。就我們課題的研究的背景,我認為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變得尤為重要,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對於古典經典詩文的誦讀就應是一種最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就此提出了《詩文素養》的課題研究。

就目的而言,我認為就應從這幾個方面來講。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詩文素養,分開來講就是:

一、增加學生對於經典古詩文的背誦量的積累,即超多閱讀。

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與悠長。我們的活動進行的就應是著有成效,從四季古詩文背誦到古詩文吟唱,從古詩集錦本到古詩詞四季讀本,從每月的古詩背誦比賽到慶六一及古詩文文藝展示,都無不從分說明了這一切。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活動的目的不明確。

二、活動太多,有一些效果不明顯,顯得有些牽強附會。

三、對於工作沒有及時的進行總結、反饋,沒有到達資訊資源共享。

總之,透過這次研討會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更看到了前景的遠大與光明。

數學研討課活動總結範文 篇3

近期,我們學校組織了國小語文教師去聽課的活動,經過兩天的學習,收穫很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左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郭老師幽默的語言,張老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當我聽著這幾位教師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左軍娥老師在教學《絕句》這一課時,她讓學生一邊觀看圖景,一邊聽老師的介紹,聲情並茂的語言喚起了學生的思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郭昶老師和藹可親的語言,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張忠誠老師課堂語言簡潔準確,他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著學生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練後訓、先放後扶”的過程。”我想,郭所執教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本課教學有這樣三個層次

1、初步綜合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2、區域性分析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3、深入綜合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郭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將周恩來的形象完整地展現給大家。而在開放引導這一環節,郭老師採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饋、多維評價、多向調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維評價:“雖然你說得不完全正確,但老師還是要感謝你的勇氣和膽量”。“你說的觀點很有創見,非常可貴,老師想請你再響亮地說一遍”。“這個地方你再讀上一遍,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以上這些評價,我認為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是能辦到的。

三、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一句教育名言說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左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榜樣就在身邊,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我們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