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通用20篇)

欄目: 檢討書 / 發佈於: / 人氣:3.9K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並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麼小的汽車時,都發出了驚歎,這聲驚歎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為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通用20篇)

我們經常説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2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説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

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説:"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説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着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歎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説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説:“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説:"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説:"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説:"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説:"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着,我微笑地聽着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3

剛讀到這篇文章,就覺得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課文的。文章中工程師為了是否砍樹而猶豫,工人們不想砍樹但只能聽從命令的那種無奈,這兩者的心理過程其實很複雜,老師要幫助學生去體會。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並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麼小的汽車時,都發出了驚歎,這聲驚歎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為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築路時有哪些權利,什麼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歎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後可能會有的後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後,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説、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並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説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説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説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4

《全神貫注》一文,抓住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精雕細刻一座女像時的表現,突出了他全神貫注的工作精神,在講述本課時,我很想通過羅丹對工作的專著來教育我的學生在學習中也應該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圍繞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有針對性地組織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的設計,重情境、重活動、重體驗、重合作,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生有創意地演,充滿激情地讀,大膽地發表見解,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成鮮活,富有生氣的教學內容。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羅丹工作時的動作,並進行導讀,讓學生感悟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羅丹“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後退”,他在幹什麼?我讓學生上台演一演,走一走,讀一讀,學生悟出原來他在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女像,反反覆覆地琢磨該怎樣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響,手不停地揮動”,更把羅丹工作時的激動和興奮刻畫得淋漓盡致。“吱吱直響”則説明羅丹渾身用力,非常激動。“不停地揮動”,説明羅丹技術嫻熟,也可見他的興奮之態。通過對這些動詞的深入理解和對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情不自禁地為羅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緊接着,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親身感受?學生們議論紛紛,爭先恐後地舉手。有的説:“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數學題,一會兒撓腦袋,一會兒咬筆桿,沒有思路的時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興得跳了起來,認真得寫呀,算呀,連媽媽走到我身邊都沒發覺。”“老師,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上一次,為了準備少年宮的舞蹈比賽,我總想着編排舞蹈的動作,甚至在上下學的路上還邊走邊比劃,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哈哈……我很自然地引入到:“你們聯繫自己的實際來談感受,很好。大家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做事認真的態度,説不定,將來你們之中會出現數學家、舞蹈家、文學家呢!全神貫注做事,這不正是羅丹成功的基礎嗎?”

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讀悟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悟了就説,未悟就問,讓學生先把感悟到的讀出來,説出來,表演出來,教師給以點撥啟導,以培養學生讀完了就有話要説的表達習慣。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5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閲讀文本,他們的閲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閲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享受閲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着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閲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閲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閲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看法,潛心閲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閲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閲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6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後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長。

首先請學生通讀全文,説説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具體寫長的句子是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以及詞語如“一萬三千里”,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説,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對長城的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找奇蹟,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我用多媒體出示長城近景圖,然後採用導遊形式小組介紹,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這一點是最難處理的地方,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再次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在充分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的讚美的詩或聯。學生這樣寫道:長城東起山海關,高大堅固保家園。勞動人民多智慧,雄偉氣魄世人贊。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7

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説,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我設計一個“真情告白”的填空練習,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錄象片段,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他撲到父親的身上邊哭邊説,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感受那悲壯的場面。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用心讀書,在讀中感悟,在閲讀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用“心”讀書這環節。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8

《jqx》一課計劃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定為學習jqx的讀法寫法及學會拼讀jqx的音節。有了前車之鑑,所以教學中將jqx與ü相拼的規律作為教學重難點。分析孩子易錯點:一是學生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為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造成拼讀錯誤,為了攻破這些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獲取知識,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我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發音認形,二拼讀,三探究與ü相拼的規律。在完成了第一和第二環節之後,重點探究j、q、x與ü相拼的規律,我為引起學生注意力在黑板前突然問道:“我是誰?”無聊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看看我要出什麼花招,看後,不以為然的回答:“你是許老師唄。”“再看。”齊聲答:“許老師。”“我要變身了,看看我是誰?”這是伸出兩個拳頭放在頭頂上方,高興地喊道:“小v。”

於是我開始了小v的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v,他們總説我是愛哭鬼(帶着哭腔説),其實只要和jqxy在一起遊戲,我就會變得堅強,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趁熱打鐵把ü變到了黑板上j- ü-jü,剛寫完,孩子們立刻發表意見了“老師給ü見q不哭了要去點”。我急忙改錯j- u -j u,改寫完後,“這次對了吧?”話音剛落,引起了孩子們的爭論,有的説對了,有的説錯了,“我已經給ü差點眼淚了啊?”有個孩子立即反駁“他和j在一起時擦掉眼淚,前一個不是還沒和j在一起呢嗎?”我裝作恍然大悟“哦,是啊!”其他學生也被一語驚醒。之後順利的完成了qx的板書。板書後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x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於是我讓學生認真拼讀。結束了本次教學。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9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帶着“什麼叫將心比心?”這個問題,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應如何去做。因為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説:“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説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説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説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説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0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從識字、課文到語文園地,都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這一主旨。

《看雪》是本單元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敍述中國台灣師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從而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在教學本課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1、《看雪》這課文的語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間卻藴含着豐富的情感,同時還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您看見過真的雪嗎?”中的“真”字。在描寫美麗雪景食連用了四個短句“天上飄着雪花,地上鋪着雪毯,樹上披着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其中,“飄、鋪、披”等詞的運用如此準確生動,表現了雪的大。在引導學生讀課文時,我沒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這些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去讀、去品,使學生加深對全文的理解。

2、感悟課文情感方面,我讓他們聯繫生活經驗,學着聯繫上下文,給學生補充文字資料等多種方法。但是,實話説,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對學生來説太遙遠了,他們哪裏懂得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哪裏來那麼強烈的盼望中國台灣迴歸的願望,讀文之後,把他們收集的相關資料和我準備的資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讓他們初步瞭解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中國台灣迴歸是好事的想法。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靜的課堂變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躍的課堂。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1

①“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是建立在豐富的教學環境和學習資源基礎上的。在這種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主要技能表現在環境構建和資源利用與設計上,而不僅僅停留在教學講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所以在課前教師就創設了一個教師與學生比賽詩歌朗誦的情境。學生和教師比賽朗誦其實是不公平的競爭,因為教師藉助了計算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產生與教師一爭高低的熱情、。

②“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不是一句空話,授課教師在本節課以層次豐富的“任務”為基礎,以任務推動學習,以任務貫穿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瞭如何製作配樂詩詞,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成功後的喜悦洋溢在每個學生的臉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絕不能像過去那樣,不顧兒童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採用以灌輸為基本特徵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應代之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等新型的學習方式。

在“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充分考慮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分工合作,成立製作小組,其中包括導演、美工、朗誦、音效。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取得意義建構的效果。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走到學生中間,參加學生的討論,從中獲取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信息,為有效調控教學作好充分的準備。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2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議論文的閲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説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説理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在接受文本特點的同時,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並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學會運用,強調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因此,教學中,我從具體的事例入手,讓學生感知課文,引導他們發現並抓住提綱性的語句,然後經過討論、分析,並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學有所獲。同時,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對課文的處理過於傳統,放不開。教師在課堂上還是講的過多,教師的角色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課後我想:在議論文教學中除了重點把握和學習作者説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説理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在接受文本特點,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的同時,能否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學會解讀議論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斷,使議論文教學不至於味同嚼蠟,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做的很不好。現將本課教學設計附上,以供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教。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3

《生命的藥方》講述了14歲的艾迪救治、陪伴因輸血而不幸染上艾滋病的10歲男孩德諾的故事。表現了兩個小夥伴之間純真的友情,是一曲人間真愛的頌歌。文中德諾和艾迪超越生死的友情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説説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説:“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4

《北京的色彩》北京,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目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獨闢蹊徑,從“北京的色彩”這個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這兩點:

1、讀中感悟,與作者愉悦的心境一道品讀,想象畫面,體會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驚喜。

2、抓重點詞語和描寫色彩的詞語中體會北京的特點如:作者欣賞到“綠色”時“又驚又喜”的感覺。作者“驚”的是居然在綠色中又呈現出“千百種奇妙的色彩”,一連串“AABB”式的詞語(“深深淺淺”“閃閃爍爍”“團團簇簇”)點綴在句子中,語言顯得靚麗;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雖紛繁但又十分“和諧”。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香山紅葉的色彩,金黃、橘紅、曙紅、猩紅、赭石…… 北京城中“古蹟”與“現代建築”兩種不同風格對立而又和諧的美。“黑灰色”的長城“凝重而又冷峻”,“硃砂色”的故宮“深沉而又威嚴”。新樓宇和立交橋色彩的“熱烈明快”之美。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5

《中國龍》是人美版三年級美術下冊第10課,是以“欣賞與評述”為主,融“設計與應用”、“造型與表現”於一體的美術課。本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創造、表現的良好契機。在本課的設計上,我將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初步瞭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以及在中華民族傳統中龍的特殊地位、知道龍的各部位的動物原型與象徵意義,第二課時(即為本堂研討課)觀察、比較龍與蛇的差異,進一步明確中國龍的外形特點和認識龍的“升龍、降龍、行龍、盤龍”等幾種經典造型,並能夠抓住龍頭、身、尾三部分的特點,並以合作的形式改造出一條龍。此次同伴合作課我上課的內容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三年級學生相對來説活潑好動,但動手能力則比較弱,課前我將他們之前美術課上製作的紙工蛇分給他們,並佈置他們思考討論把它變成龍的做法,既節省課堂操作的時間,同時也讓他們提前進入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提高積極性。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6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7

《3的倍數的特徵》看似一節知識簡單的課,但從教學實際來看,是我想得過於簡單了,教師注重的不應該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更應該使學生站在跳板上學習數學,關注數學思維的發展 。

“3的倍數的特徵”屬於數論的範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有一定的難度。而2、5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所以,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徵”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徵”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8

思考是艱苦的過程,更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後豁然開朗帶來的那份欣喜,所產生的效益帶來的那份慰藉,確實是一種享受。

一次筆者在教學《窮人》時,在初讀課文後,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並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繫,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回報。後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後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説:”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並不貧窮……”有的學生説:”老師我認為他們並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他們在生活上吃不飽,穿不暖,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於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着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19

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篇20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針對大多數學生不大喜歡文言文的現象,教這一課時,我首先做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與“五柳”有關的一個典故,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説説“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對比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這是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一。

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二在於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雜亂無章,我採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品析方法,讓學生既放得開(可任取文中的語句)又收得攏(舊攏到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上)當學生對中心句認知不一致時,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分成幾派自由辯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現實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進行評析發表看法,讓學生能辨證地看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教書育人”中的“ 育人”這一環。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學生對重點字詞的解釋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讀訓練突出不夠,我瞭解到學生上課前預習的時間較長,課文讀的較熟,所以忽略了這一環節,後來通過檢測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我才知道“讀”是語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俗語正説明了這點,今後我一定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不足之外還在於我的教學觀念更新得仍不夠徹底,講課或多或少有考試的牽制,學生辯論時兩方都有理,而我為了學生考試時的唯一答案,在辯論之後把答案牽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這一點無疑是與新理念觀點相違背的,對此,我只能説我還未完全從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徹底走出來需要一個過程,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逐步戰勝“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