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精選20篇)

欄目: 中秋節端午節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2.23W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

大家好!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精選20篇)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2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衞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衞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今年的6月6日就是端午節,你打算好了嗎?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衞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淨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願望。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4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今天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節。

眾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的意思一樣。叫‘端午’就像叫‘吳楚’。《端午》中“五”字與“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正午”的月份。還有,因為中午是‘陳陽’,端午也叫‘端陽’。5月5日,月,日都是五天,所以我們稱五天,也稱中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季節、玉蘭節、女兒節、中秋節、圖拉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有這麼多別稱,間接説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實完全一樣。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説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夏至節三代開始;月不順,日不順,等等。迄今為止,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紀念屈原的學説。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賽龍舟作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划着船去追救。他們衝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後每年5月5日划龍舟紀念。划龍舟驅散河裏的魚,免得吃了屈原的屍體。跨族習慣盛行於吳越楚三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叫‘郊書’,又叫‘同宗’。歷史悠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做粽子,粽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從餡料上看,北京大棗餃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在南方,有許多餡料,如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其中,浙江嘉興粽子是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繼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5

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同學們,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6日,也就是本週四。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説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説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今年的端午節放假為#,也就是本週四五六,週日正常上課,上週五課務。在放假期間請同學們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最近流感比較嚴重,儘量少去公共場所。最後,祝同學們過一個愉快的、安全的端午節。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6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而今年,端午節就在5月30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是為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同時它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些都是被人熟知的關於端午節的俗語,生動地體現了端午節的習俗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心目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吃粽子,賽龍舟,這些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作為中學生,我們更重要的是知道並擁有它所代表的精神。一是為了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體現於龍舟比賽的團結向上、勇於進取的精神,端午節更是一箇中華民族文化的展現。

同時,端午節也是一個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係的機會。鄰里之間互相送粽子,與家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龍舟競渡,都是一些平常享受不到的事情。

在此,我希望大家能重視端午節,重視這個中國傳統節日。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7

大家好!

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系五彩線……聽到這些習俗,大家猜到我説的是什麼節日了嗎?對,是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名重午節、五月節,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如今,端午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重視。20__年5月20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一起,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_年9月30日,這個節日又人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表達了人民驅邪避惡,以求身心平安的美好願望。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各種傳説,更增添了它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緬懷吳國大將軍伍子胥,還是悼念孝女曹娥和鑑湖女俠秋瑾,都表現出孝敬長輩、熱愛祖國的傳統美德,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緊密貼合。

其中最廣為傳頌的當數偉大的詩人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的故事。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堅定不移地追隨故國的腳步,他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憂國憂民的政治理想,以及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操,正是端午文化的靈魂。

心繫人民的人,人民永不忘記他。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拯救,於是才有振奮人心的端午賽龍舟的民俗;人們將飯糰、雞蛋投入江裏,以免江裏的魚鼈傷及屈原的遺體,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吃粽子的民俗。

我們今天過傳統節日,根本意義在於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中華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強勁的歷史記憶。尊重歷史,牢記過去,社會才能正道前進。這才是端午節對當今社會真正的意義所在。因此,對於我們中學生而言,慶祝傳統節日不僅是延續一種風俗習慣,更是對於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傳承。

有一首歌裏唱道:“古老的東方有一羣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的心裏都充滿了自豪感。是啊,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裏,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藴藏着豐富而瑰麗的文化遺產。它們是一地之寶、一國之盛;它們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隊員們,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應該如何守護精神家園、傳承文化血脈呢?在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就是對於我們的一個檢驗,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8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 五月五日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們家鄉到了端午節那天,既有美味的粽子,又有好玩的習俗活動,我非常喜歡它。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又等到了它——五月初五端午節。

這一天,我早早地來到了外婆家。一進家門,只見外婆正包粽子,她一手拿着粽葉,一手拿着甜棗糯米,熟練地操作着,不一會兒,就做出了好多可愛的粽子。接着,外婆將它們放進鍋裏煮。不久,一陣陣白煙冒了出來,散發出一陣陣粽香,饞得我口水直流。又過了一陣子,各種樣式的粽子出鍋了!有菱形的,有方形的,還有圓柱形的呢。

我一邊吃着美味的粽子,一邊聽着外公娓娓動聽講着動人傳説,讓我如痴如醉,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裏。

不知道是誰喊:“賽龍舟比賽開始了!”我們立即把目光轉向電視。所有龍舟的龍頭雕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船身上鱗光閃閃,像星星一般。船上的健兒們奮力地划着龍舟,一條條龍舟像箭一樣向前衝去,又像巨龍一樣在江中飛馳着,場面十分壯觀。河岸上可是鑼鼓喧天,掌聲雷動。這時,我有點遺憾,如果來年我們這裏能舉辦一次賽龍舟,那該多好啊!

啊!我難忘充滿期待的端午節。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據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先恐後的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今天是端午節,我在這裏向四班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節日祝賀:“祝你們端午節過得快樂、開心!”奶奶也在家裏給我包粽子,買香包,我端午節也過得很快樂。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在我們的家鄉,首先,家家户户都要先準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全家人用這盆水洗澡或洗臉。據説這樣可以洗去晦氣,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用這水洗過後,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預示着以後的日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之後,媽媽又用艾葉和雞蛋一起煮,煮熟後的雞蛋會變成淡青色,聞聞,淡淡的清香,令人精神抖擻;嚐嚐,營養又美味。

最後,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刺激的賽龍舟啦!哇!人真多呀!裏三層外三層。紅色的信號彈一下子飛上了天。十幾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舟一起衝鋒陷陣,你追我趕。龍舟健兒們高喊着整齊的口號,大家的心情也被他們感染了,都在為他們打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着。比賽持續了很久,終於有一支龍舟一馬當先,得到了第一名!大家掌聲雷動。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家鄉的端午節!真希望下個端午節快點到來。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2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端午節的傳説很多,比較深入人心的説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端午節這一天的活動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同學們,你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華夏文明需要我們去發揚!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4

尊敬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説,這都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採納,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他人侵佔,無奈之下,投江自殺,於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到江邊撒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媽媽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粽葉,準備回家包粽子。

回到家,媽媽把米和粽葉泡在水裏,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裏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裏。最後媽媽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後對摺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包 粽子開始了!

媽媽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後我再拿一個,跟着她學。首先,媽媽拿了兩片粽葉,交錯放在一起,然後拿起剪刀,把粽葉一頭剪平,然後握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 媽對我説:“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粽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裏,到一定位置時,要往裏面到一點水。然後可以在 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面的粽葉往下放,成為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後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着對我説。我看了看,哇,媽媽包 的真好!我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粽子,拿兩個粽葉,交錯放,然後成為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粽葉在媽媽手裏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説 :“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建議,重新開始。可是粽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粽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裏。媽媽看了看我 ,語重心長的對我説:“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包粽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粽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後纏繩子了,我把粽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着它。用很大力氣,把粽子纏了起來。呼,終於好了,看着我包的粽子,它彷彿在朝着我笑呢!

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很成功。通過這一次包粽子我知道了,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着急,要慢慢的去做,精益求精。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6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早上好!

昨天是端午節,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5月5日是端陽,門口放滿了艾。吃粽子,撒糖,賽龍舟。

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__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民亡,所以在五月初五投了米洛江。屈原沉入河中後,古人將竹筒中的米丟入河中,成千上萬的船隻燃起熊熊烈焰,吶喊鼓譟,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為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節時插入艾葉,驅趕蚊子、蒼蠅、昆蟲和螞蟻,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為這一天人們會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節比賽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人民團結。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早在晉代,粽子就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粽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邊形,圓錐形,菱形。從餡來看,北方有很多包棗;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各種餡料。可謂是香葉,好吃的餃子。

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希望我們能以愛和珍惜成為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最後,我們來談談安全性。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不得在施工現場的河邊、池塘、湖邊或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或游泳。

2.學生外出游泳,必須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方便救援,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的時候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太飽,太餓,太累的'時候不要在水裏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知識和能力。如果發生抽筋,要自救,大聲呼救,避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打架,不要互相玩耍;不知道水深和水底就不要潛水;患有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不應該參加游泳,以避免事故。

5.不要逞強好勝。有的人覺得自己水質好,表現好,喜歡長時間游泳或者在深水中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7

各位社區領導、居民朋友們,下午好!

人同心,語同音,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今天,我們在此舉行“端午節‘中華誦’普通話”朗誦比賽,以此來感受普通話的無窮魅力,一起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我代表唯亭鎮政府,對今天的活動表示熱烈的祝賀,也對參賽的社區和全體選手表示衷心的感謝。

語言文字的規範程度和管理水平,體現着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唯亭鎮是一座凝聚着吳文化和水文化精華的歷史名鎮,語言文字是我鎮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今後五年是唯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期,是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攻堅期。隨着園區開發建設的發展進程,唯亭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越來越進入國際化軌道。因此,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已經成為我們走向國際、人與人交往溝通的橋樑和紐帶。而説好普通話、語言規範化,也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居民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提升自我的重要工具與途徑。

近期,省語委、文明辦頒佈了關於開展《語言文字規範化“城市創優、鄉鎮達標工作”》的通知,我鎮積極貫徹省、市文件精神,成立了語言文字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唯亭鎮創建江蘇省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鄉鎮的工作意見》,並以此為動力,大力開展語言文字規範活動,力爭在20xx年實現“普通話初步普及、社會用字基本規範”的創建目標,創建成為江蘇省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鄉鎮。

朋友們,我們是唯亭鎮開發建設的主人,我們生活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體現着唯亭鎮城市化主人翁形象,所以還需要我們不斷進步,共同努力。本次大賽既是弘揚優秀民俗文化知識,也是居民精神風貌的一次展示,更是推動我鎮語言規範化工作的一個新的開始。

最後,預祝各位參賽者在比賽中,賽出水平,賽出風格。並預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8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宗葉香飄端午,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這是一個紀念中國詩人和愛國者屈原的節日。屈原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生活在一個戰爭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大國在環顧四周的情況下,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仍然墨守成規,沒有改革的野心

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謝謝大家!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1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每年都要過各種各樣的節日,有些節日的確是可過可不過,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可千萬不能遺忘,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也有它獨特的過程,比如説,清明節就需要祭奠自己以及逝去的親人朋友;中秋節就需要一家團圓,一起吃團圓飯,一起吃月餅,一起賞月;大家知道最近要過哪個傳統節日了嗎?那就是端午節,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粽子,看龍舟等等,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節日,我先在此祝大家端午節安康了!

可能有人就會有疑問了,你們可以在中秋節跟朋友説中秋節快樂,但是端午節這天可千萬不能説端午節快樂啊,因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如果大家對端午節的來歷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此我就不細説了,這個經典的故事還是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去揣摩吧。但是我可以簡單的跟大家説一下,愛國詩人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國家被戰爭淹沒,自己卻無能為力,含恨跳入了江中,為了紀念屈原這種愛國的精神,所以才有了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在端午節絕對會做的兩件事就是賽龍舟、以及吃粽子。這又有什麼説法呢,其實都是有緣由的,因為當時屈原跳去江中,百姓們當然就不希望這麼一個好人就這麼死了,就爭先恐後的划船去救他,後來不僅沒救到,甚至連遺體都沒打撈到,這就演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而粽子在古時候是叫角黍的,最初的粽子也是不是用葉子包着的,而是竹筒,為了河中的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就想着用“筒粽”先餵飽他們,後來才慢慢的演變成用葉子包着的,這點大家都不知道吧?因為我比較喜歡聽故事,這都是我爸爸告訴我的。

不知道大家都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幹嘛呢,我和家裏人每年都是一樣的安排,上午全家人一起早早的到了江邊去佔好位置,就為了看賽龍舟,我會在那個時候突然能理解爸爸為什麼那麼喜歡看足球比賽,因為真的好刺激,龍舟上的所有人都團結一直,動作一致,在鼓手的打擊節奏下,朝着目標前進,那樣的場景真的非常的壯觀,當然也有很多意見不合,一起練習時間不長的龍舟翻船的現象也有,我也是有幸見過一次。下午的時候我們就能吃到粽子了,香香糯糯的特別好吃,我喜歡端午節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能吃到粽子,在其他時間可吃不到,媽媽只會在這天辛苦下而已,其他時間再怎麼叫她也不會煮。

不管大家喜歡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還是肉粽子,我希望大家都能在吃粽子的同時懷念一下愛國詩人屈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2022 篇2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 五月五日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説“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為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