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師德師風建設材料之新課改理論培訓講稿

欄目: 師德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5.5K

第一部分、新課程理念

師德師風建設材料之新課改理論培訓講稿

一、為什麼實施普通新課程?

1、實施新課程是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需要。當今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需要課程改革。而國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進國中課程改革,才能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併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奠定基礎。

2、實施普通國中新課程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20世紀中後期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在推進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視中國小課程改革,並將其作為關係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優先予以政策考慮。我國的國中課程也需要適應國際潮流,進行改革。

3、實施普通國中新課程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應該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從傳統的基於工業化社會的教育向資訊化社會的新教育轉向,在強調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人為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國中課程必須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重新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

4、實施普通國中新課程是提高國中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的發展,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日顯突出,主要表現為: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造性;課程內容“繁、難、偏、舊”,並且過於注重書本知識,脫離了學生經驗;現行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強調不同學科的獨立性,科目過多,忽視了科學、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絡,忽視了學科之間的整合性和關聯性;學生學習過於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不尊重學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在教育評價上過於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評價促進學習者發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課程管理過於集中,強調統一,忽視了地方與學校在課程管理與開發中的作用,國家課程一統天下,等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教育的發展。

二、普通國中新課程基本理念、指導思想是什麼?

課程改革的宗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核心理念: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基本理念: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時代需要,促進國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加強國中課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生活的聯絡,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國中自主獲取知識的願望和能力,建立富有個性的課程制度和學校文化。

指導思想:以“三個面向”的指示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立足我國實際,借鑑國際課程改革的有益經驗,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國中課程體系,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三、普通國中新課程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1)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絡,拓寬視野,引導創新的實踐;

(2)適應社會需要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

(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4)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教育質量檢測機制;

(5)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和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

四、與以往課程相比較,普通國中新課程的突出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的國中課程與以往的課程相比較,最核心的轉變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國中課程改革方案確立了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

比較好地闡釋了新世紀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

其變化的具體表現如下:

(i)課程功能發生了轉變。針對以往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國中新課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要將學習過程變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過程。打破了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價值取向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改變了以往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情況,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課程結構發生了轉變。在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調整的基礎上,與以往課程多是由學科構成不同,建立了由學習領域、科目、模組三個層次組成的課程結構。

(3)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從國中學生髮展的需要出發,結合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實際,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課程內容既要體現其時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礎性,同時還強調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需要。

(4)課程設定發生了轉變。國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

(5)課程實施發生了變化。以往教學大綱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新課程實施致力於學生個性成長。學校要提供課程設定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並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組,使學生實現有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方案還要求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保障國中課程更有個性。

(6)課程評價方面發生了變化。新課程方案要求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更大的生長空間,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

第二部分 新課程下的操作

一、普通國中新課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國中教學首先要處理好教學實施中各個學習領域中的模組之間的關係,充分利用場地、裝置等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2)模組背景下,教學內容以模組為整體,教師要結合整個模組整體把握,設計模組的教學實施。要深入理解各模組的主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主題開展,避免學習過程過於發散,導致主題的迷失。 。

(3)在國中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4)以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指導學生選課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內容。

二、普通國中新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良好的班級氣氛:營造積極正向、溫暖和諧的班級學習團體;

(2)豐富的學習機會: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教學管理井然有序;

(3)妥善的課程安排:班級各項教學活動依據課程綱要與教學目標設立;

(4)明確的學習重點: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向,讓學生有充分準備;

(5)紮實的學習內容:內容充實完整、說明條理清晰,讓學生易懂易記;

(6)智慧的教學對話:教師提問精要、創意,學生舉一反三,師生同成長;

(7)充分的練習應用:足夠練習機會,即時改正反饋,讓學生多方應用;

(8)高度的支架支援:教師適時提供、引導多樣協助,讓學生積極學習;

(9)學習策略的教導:教師以身作則教示學習策略讓學生主動自發;

(10)協同合作的學習:學生成對成組,學習相互協助,建構精熟與理解;

(11)目標為本的評量:正式非正式評量考查學生朝向目標進步的情況;

(12)教師的適度期望:教師依教學目標設定學生適切的學習進步的期望。

三、新課程理念下,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1) 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 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3) 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

(4) 有效的教學應該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5) 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

(6) 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

四、新課程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國中教師需要努力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同行,與課程改革一起成長。新課程給教師的專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

(1)教師要具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課程意識是教師在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中,對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的有目的、有意義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層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師執行課程標準、落實課程方案的內驅力。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具備的課程意識主要有:①課程設計意識;②課程目標意識;③課程實施意識;④課稗殲發意識;⑤課程創新意識;⑥課程評價意識。同時,教師還應具備以下的課程能力:①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②處理教材、選擇教學內容、編寫教材的能力;③傳導資訊、組織教學的能力。

(2)教師要縣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專業工作方式。一是要改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二是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三赴應該學會與他人合作,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

(3)教師要具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能力。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①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②合作教學的能力;③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能力;④綜合評價能力。

(4)教師要具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自我反思與批判能力。提倡反思,是新課程所強調的實踐品格,是這次課課程改革與以往的課程改革的根本區別之一。教師能否通過反思,從眾多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申報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道路,在整體上構建起一個多元化的課程文化氛圍,是國中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終決定因素。反思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我反思;二是與他人就共同性問題進行合作性反思。

(5)教師要具備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

教師必須從資訊時代的教育特徵及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重新界定自己的教育角色,認識資訊科技的受革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並逐步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和處理、應用資訊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擔負起新課程所賦予的重任。

第三部分 新課改實施的經驗、問題、對策、任務

一、新課程教學的探索和經驗

1、抓學習培訓,不斷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

2、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教學秩序。

3、以校本教研為載體,開展各科教研活動,幫助教師儘快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和教學要求,提高教師新課程的執行能力。

4、借鑑義務教育課改成果,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有組織地探索新的教學形式。

5、引導教師關注“三維”目標,科學把握學科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6、以科研引領,課題帶動,把新課程實驗推向深入。

二、新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策

1、管理者對課程設定與教學安排缺乏整體認識,剛性的要求與柔性特徵把握不夠,處理不好。

2、教學任務(容量)大與學時安排少矛盾突出;周35學時,必修課幾乎安排佔滿,課時緊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沒複習時間,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

策略:縮短單位學習時間,可以以40分鐘為一課時,每天增加一節自主學習時間,教師儘快熟悉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認識水平,調整課時安排。

3、教師對新教材駕馭度不夠,對教輔的依賴性過強。

① 對新教材編寫意圖的理解不深入,知識組織專題化,編寫順序認知化。

② 缺乏對現有教輔改造的意識和能力,把教輔看成了教學參照標。

4、現行的課堂組織形式難以貫徹新課程理念,難以落實“三維目標”、“一講到底”、“滿堂灌”的現象比較普遍。策略:把教堂變為學堂,改變教學方式。

5、教學資源裝置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理化生實驗,通用技術實踐,策略、積極籌備,爭取支援,因地制宜,創造條件。

6、作為課程形態的研究性學習開設不規範,量不夠,度不高,課時的安排,活動開展的方式不夠好。策略:“學科落地”,文科教給學生文獻研究的方法。理科教給學生實驗研究的方法,教學教給學生數理統計的方法。

7、課改工作及有真正融入學校整體工作。把課程改革當做“獨立事件”

8、科研教研與日常教學脫節。

三、下一階段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以新課理念為指引,要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課堂。

1、 開展階段性總結反思活動,深化對新課程精神,課標要求的認識和理解,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要貫穿實驗全過程。

2、 建立教師“教、研、訓”一體化工作機制,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特別是新課程執行力。

3、 重建與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形成新的教學秩序。

教學管理:建立新的教學常規、選課制、導師制、教學班管理制度。

教師管理:發展規劃,目標管理,團隊建設。

學生管理:選課與專班,成長記錄(綜合發展報告)

科研管理:建立教科研教研成果激勵機制。

4、 改造課堂組織,重建課堂文化,提高教學有效性。

① 新課堂的特徵:學堂不是教堂。

② 教學組織改造:教學流程環節改造,課堂空間結構改造,課堂組織形式改造。

5、 課堂文化重建: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傳遞走向對話,從個體走向群體。

6、 科學處理教材、合理統整教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