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精選7篇)

欄目: 勵志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1.61W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1

各位同事們:大家好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精選7篇)

眾所周知,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著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人力資源、土地、資本、技術和資訊這五大生產要素中,我國唯有在人力資源數量上佔有一定優勢。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作用,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對我國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創新資助方式,激發人才價值

改革之初,為了鼓勵富有闖勁的企業家突破計劃體制的樊籠,政府通常採取對符合國家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和專案予以資助的方式,激勵這些“草莽英雄”參與經濟改革。但是獲利的往往只有企業主和專案中介人員,從而嚴重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網際網路十創新”也催生了“創新模式”。通過眾包、眾籌等方式,人們調配資本、技術和資訊等生產要素的便利程度遠超過去。與之相應,提供原始創意和智慧的人力資源上升為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對於生產製造領域來說,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自然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最關鍵要素。

在這樣的新背景下,政府應當創新專項資金資助方式,使其激勵作用“縱向到底”,直接惠及實施專案的技術人員,從而使財政資金真正發揮出鼓勵引導作用。比如,激勵企業推廣採用眾包方式,通過網際網路向內部員工或社會力量“懸賞”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於企業支付給解決問題的個人或團隊的獎金予以一定補貼,即企業“借貸”大眾智慧、政府補貼部分“利息”。這種類似於“智力貸款貼息”的資助方式,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專案實施人員的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專案實施人員可以直接從中獲益,從而不斷激發出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動力。

2.完善職教體系,培養技術人才

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然而20xx一20xx年,我國超過60%的省、區、市第一批本科文科錄取分數線高於理科。可見當前我國中學生對文科的青睞程度超過理工科,這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利訊號。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教育體系,提高理工類專業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

在這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和“雙軌制”高職教育模式可以給我們有益啟示。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是在傳統大學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特質建立起來的一種技術大學教育模式。它通過與社會和工商界合作辦學,開設社會和工商界亟需的工業技術和管理專業課程,為工商界培養符合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德國約有2/3的工程師、1/2的企業經濟學家和計算機資訊科技人員畢業於應用技術型大學,而且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高於其他受教育人群。

為此,按照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的總體要求,建議充分借鑑德國先進經驗,加快完善中、高層次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加快推進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引導一批獨立學院發展成為應用技術型別高校,重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二是加強應用技術類高校與國內高水平綜合型大學、高水平工科大學以及國(境) 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聯合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完善職業教育學生學習深造通道。三是鼓勵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支援企業發揮資源技術優勢舉辦企業大學,並且按照我國職業教育規律規範管理。四是鼓勵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市場為導向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有針對性地培養製造業亟需的中高階人才,選拔其中的優秀人才到海外培訓,或為其創造協助國內外專家工作的機會。

3.創新方式方法,培養能工巧匠

如果說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那麼能工巧匠則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靈巧“四肢”。目前,中國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出現“新藍領收入秒殺眾白領”的現象,許多製造業領域高階技工的缺口極大。以數控機床為例,掌握操控多軸聯動數控裝置進行數控多軸加工技術的“高階藍領”嚴重匱乏,企業難以找到適用的技能人才,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裝置的更新換代和產品升級。

為此,建議採取多種方式,加快培養符合先進製造業發展需要的高階技術工人。一是鼓勵高職院校聯合企業建立一批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裝置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二是選擇具備條件的企業和高職院校,組織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聘請一流高水平技術能手為導師,為製造業企業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巧匠”“巨匠”。三是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並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重,發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為技術工人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網際網路時代,製造業的社會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些人認為再提“工匠精神”已經落伍了。但是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著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2

在這個日益浮躁的社會,倡導工匠精神就要重新喚起人們對勞動價值觀的正確認識,抵禦和消除“不勞而獲”和“投機取巧”等錯誤思想對人們的負面影響。從而激發廣大勞動者參與改造客觀世界、建立美好生活的實踐中。

當前社會有這麼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是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發愁,而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面臨著用工荒,導致企業開工不足、裝置閒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不願當工人。事實上,當前人們在尋找工作時,往往首先考慮更多的是這份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物質報酬,工作條件是否優越。然後才會考慮自己能否從這份工作中學到什麼、自己能得到什麼樣的成長經驗、自己能為所在的單位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我們可以想象,持有這種急功近利想法的人,很難在單位安心工作,也很難為單位做出多大貢獻,更不用說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工匠。

重塑勞動光榮的價值認識,對於端正人們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糾正財富獲得不再需要誠實勞動等錯誤思想,防止社會出現勞動觀念淡薄、勞動行為功利化等都有重要意義。然而,僅僅靠每年五一前後的宣傳和口號是遠遠不夠的。將勞動價值觀這個抽象概念外化為行動落實到社會實踐,讓全社會認同“勞動光榮”,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首先要完善勞動保障機制,加強勞動監管,以落實政府責任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四個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勞動。尊重和保護一切有利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成員的地位是否公平,政治訴求是否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廣大勞動者是否能切實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要改革薪酬制度,完善分配政策,彰顯勞動價值,有序扭轉“弱勞動,強資本”的傾向。

其次是大力宣傳“勞動光榮”,提倡勞動奉獻精神。指出,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要在全社會營造“體面勞動”的工作環境,不斷促進勞動關係和諧。應該說 “體面”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獲得,更是精神層面的感受,只有讓廣大勞動者擁有更多的“獲得感”,才能激發勞動者的創造熱情和奉獻意識。

最後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性關懷。人文關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當前,隨著社會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每個用人單位只有與時俱進,做到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要反思當年富士康連環跳樓事件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訓,更多關注底層勞動者在生存狀態和工作、情感壓力。所有用人單位都應給予職工更多的人文關懷,解決職工精神需求,從而增強職工對單位的歸屬感,進而激發職工的創造力為社會多做貢獻。

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的價值認識,將讓勞動者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將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必將讓更多勞動者全身心投入本職崗位將工作做到極致,最後成為一名出色工匠。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3

夢想是驅動進步的動力,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國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夢想。靠什麼來支撐和實現我們的夢想呢?工作之餘,我閱讀了付守永著的《工匠精神》,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線索和答案。

用工匠品質照亮前行的道路

堅持、樂觀、勇敢、目標明確併為之努力,這就是工匠品質。前行的道路上,從來都是佈滿荊棘,從一開始的勇往直前,迎風奔跑,到路上的跌倒和周遭的嘲笑,工匠們都會接受,他們用耐心化解憂傷,用堅持戰勝孤單,用快樂笑對過往,用忍耐支撐夢想。因為他們明白,不管經歷快樂還是痛苦,都只為在通往夢想的路上多一些風景欣賞。

工匠的品質告訴我們,要始終堅信自己選擇的道路,不論是生活上的還是事業上的,我們要將懦弱和膽怯遺忘,用堅強的身軀和無窮的力量去飛翔。當我們身心疲憊時,找個僻靜的角落細細思量,將喧囂紛擾暫忘。“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來的人。”當我們實現夢想時,會發現所經歷的一切其實就是我們實現夢想的翅膀,我們所有承受過的痛,會換來實現夢想時的碩果馨香。

用工匠精神傳承經典的厚重

很多人對於工匠精神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很機械的階段,其實工匠精神有著更深遠的意義。也許,現在我們正在戴著瑞士的手錶,開著德國的汽車,回家時享用著日本的家用電器。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產品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呢?我想答案每個人都應該很明瞭,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多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員工大多具有工匠精神。

其實,我們也能具備工匠精神的品質。我們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更要熱愛自己的企業,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不能單純地把工作當作是一種賺錢的工具,而是要樹立一種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精神,對所從事的事業和生產出的產品及服務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要形成一種與企業文化想匹配的價值觀,並由此更深層次地推動企業的內在動力,不斷超越自己,將自己與所從事的事業、企業建立起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用工匠智慧雕刻我們的未來

學習使人進步,改變使人更加睿智,反省會讓人站在更深遠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想,沒有什麼比“學習、改變和反省”更好的詞彙來形容工匠的智慧了。

我們所在的行業,正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不想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就要不斷適應新的發展方向,嘗試新的發展模式。能力的提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藝術品都需要工藝師的精雕細琢,每一頓可口的飯菜都需要廚師的合理搭配,每一件舒適的衣服都需要設計師的匠心獨運。他們用自己的技藝去雕刻著自己的人生藍圖,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用工匠的品質、精神和氣魄雕刻我們的未來,哈電的未來,行業的未來……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4

無論達官顯貴,還是一介布衣;無論企業高管,還是普通職員,相信讀完付守永先生的《工匠精神》均會有所得,有所感悟。

工匠精神是一個人的積極的意識形態的總結。它既是一種平凡的體現,亦是一種偉大的昇華。其平凡,在於無論何人,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心所想,工匠精神便可始;其偉大,在於,它源自人的真善美,源自人的真性情,它不是教條式的灌輸,而是真誠的心的交流,它不是路人皆知的道理的堆砌,而是充滿佛性、修身養性的禪宗智慧。

工匠精神讓人懂得:一切煩惱皆源於心。俗語有: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於人心的偏移,煩惱之人失去了那份對工作的敬畏心、榮耀心與喜悅心,失去了那份對工作最本真、最初衷、最原始的熱情與熱愛,以一顆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追求一種簡單、粗糙、膚淺的滿足,追求一時的浮華,視工作為獲得金錢、名聲、權利的工具,殊不知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追求。如斯追求,帶來的滿足,必然只是曇花一現,何來長久?打工的狀態並不可悲,可悲的是打工的心態。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生命價值的體現。這裡談的不是工作的高低貴賤,而是對待工作的態度心性。如果說“我是誰”、“我應該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是始於生命意識的覺醒,是重新認知生命存在的價值,那麼在面對工作之前,請先自問“我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工匠精神讓人領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夢想是行動的開始,動力的源泉。空有夢想,永遠是空中樓閣,人生有夢,重在執行。工作,即是實現夢想的開始。工作不僅僅是一種換取物質利益的行為,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和價值的呈現過程。如何由一個打工者,變身為工匠,那就用“心安、心慈、心正、心明、心定、心誠、心寬、心謙”的正道去面對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用“先做人,後做事;先專注,後專業;先增值,後回報;先沉澱,後成才;先有為,後有位”的正念重思成敗,引領生命新航道。

工匠精神讓人知覺:擁有知識,不等於擁有常識。人的一生在不斷追求著知識,卻漠視了常識。常識需要人的善心、用心、細心、給予心、責任心。工作中,我們強調著顧客滿意、符合標準、零缺陷,卻又不斷出現著客戶投訴、不達標準、產品返工甚至廢棄的現象。人們犯錯的根本原因,不是沒有不犯錯的能力,而是沒有絕不犯錯的心態。很多人忙著的不是創造新價值,而是製造新問題。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精益求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科學態度。它不僅培養髮現問題的意識,確定和定義問題的能力,更培養解決問題並執行的能力。資訊科技的革命,科技的高速發展,讓現代人適應了快節奏的旋律,忘卻了慢的味道,就像孩童都想拼命奔跑起來,卻不願意好好學習走路。因為快,錯失風景;因為快,疲於糾錯;因為快,難堪重負。要懂得慢,能慢才比較快,慢才是快的真諦。學會慢,才能懂得欣賞;學會慢,才能避免錯誤;學會慢,才能增強韌性。如果我們走得太快,停一下,讓靈魂跟上來。

工匠精神傳遞著:大愛無我,終成大我;利他之心,終成大器!擁有工匠精神,你將擁有外修內省的心態!我將熱愛我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我帶來的錢。我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品質至上。我視崗位如生命……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5

大家好!

“傳統服裝行業競爭壓力大,學藝的過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資待遇也不高,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做學徒。即使有也很難熬過三年學徒期,無法出師。”3月 31日,靜安區政協委員馬穎慧在靜安區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指出,上海傳統技藝正面臨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的窘境,引起委員們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呼籲弘揚 “工匠精神”,救救滬上“老字號”。

靜安區擁有豐富的滬上“老字號”資源,漫步陝西北路,“白玉蘭”真絲、“第一西比利亞”、“美新點心”等。其中,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縫紉技藝、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鴻翔女裝製作技藝、王家沙點心製作技藝、陸氏傷科療法、大美華布鞋製作技藝等等,都是滬上“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來,眾多滬上“老字號”品牌陷入青黃不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的繼承荒。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龍鳳旗袍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方素文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這種人才發展中 “匠人精神”的缺失,不僅讓“老字號”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繼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更讓中國製造遭遇“人才瓶頸”。

有委員指出,一些“老字號”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小、歷史負擔重、人員結構老化等原因,市場化能力和品牌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明顯不足。加之 “老字號”品牌的工匠整體收入不高,國家級、市級的“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難以得到與自身精湛技藝相匹配的收入,學徒收入則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這樣的“老字號”技藝非遺傳承人招不到學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學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壓力下,部分有發展潛力的學徒無法安心學藝,跳槽離職率很高。

委員在調研中還發現,被認定為靜安區級非遺傳承人的,目前尚只是榮譽,沒有相關津貼。此外,根據現有國家相關政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個專案只限一位,這讓該技藝師承的其他中高階技師看不到希望,從而導致動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麼,如何拯救“老字號”呢?有委員倡導,當今社會需要重視匠人、匠藝、匠心的培養,加大對勞動技術能手、手工藝能手等特殊人才的關注和扶持力度。還有的委員發現,靜安區政府相關部門就曾牽線逸夫高階職校與“老字號”企業對接,為非遺傳承人輸送了一批學員,取得了顯著成效和社會反響。因此建議讓靜安區域內眾多的國家、市、區級的非遺技術、“老字號”品牌文化和歷史走進學校、走進社群。同時關心好區域內各級非遺傳承人、中高階技師隊伍,進一步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

據瞭解,去年靜安區相關部門做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率先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助計劃》,作為區文化發展專項基金的一個專案,對區內非遺傳承人帶教學徒及學徒本人進行資助,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和鼓勵非遺技藝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對非遺傳承人及學徒也產生了激勵效果。

今年全國“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靜安的“老字號”品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遺傳承人才集聚,資源優勢明顯,基礎工作也較為紮實,委員們呼籲,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喚起對老字號非遺技藝傳承的重視。

謝謝大家!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6

政府工作報告裡的新詞彙“工匠精神”,這幾日備受關注。“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緻精細,執著專一。

當下,“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我們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它為中國騰飛,做出積極擔當。

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欲速則不達”、“蘿蔔快了不洗泥”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註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無法讓人永久記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穫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自己的行業幹了35年,“在車間裡,他從不挑活,什麼活都幹,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能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所以,工匠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讓技術發展,離淺入深,不斷飛躍。比如“大國工匠”毛臘生,是給導彈鑄造衣服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很無趣,甚至連個愛好都沒有,有時甚至連表達都成問題”。“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讀懂砂子,鑄好導彈”。他將“木訥”當做淡定,將“無趣”當做安靜,浮躁少了,當然就能造就技術的輝煌。

精緻精細,執著專一。《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它會讓自己流於庸俗,止於輕薄、膚淺和粗糙。發展思想不精細,產品就上不了檔次。所以,我們要有 “人有我優”的技術追求,選定一個目標,努力用一生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棄,不遺餘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強迫一樣的思維,讓技術和產品“從99%到99.99%”的過程中,迂迴推進,不厭其煩,努力堅守,把每一個生產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發展奇蹟、震撼效應。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35年裡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在這裡面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精細到了何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國智造”、中國品質,自然就能更上一層樓。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的演講稿 篇7

紀錄片《大國工匠》以熱愛職業、敬業奉獻為主題,講述了八位“手藝人”的故事。他們中間,有在中國航天事業中,給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高鳳林,有載人潛水機上被稱作“兩絲”鉗工的顧秋亮,有高鐵研磨師寧允展,有港珠澳大橋深海鉗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飛機的鉗工胡雙錢,有鏨刻人生、為 APEC會議製作禮物的孟劍鋒,還有撈紙大師周東紅。

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大國工匠給我們以財富,這就是要深植“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藝,讓“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在這個五光十色、極致物慾橫流的當下,對這些成功的工匠們也少不了幾倍工資、幾套房子、幾多升遷的誘惑。但是,他們都沒有為此所動。因為他們的共同和特殊點,不僅在於技藝精湛,而且在於有一顆熱愛祖國,對所從事的事業的愛心和忠心,有一種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職業操守的“工匠精神”。高鳳林的話,代表了大國工匠們的心聲:“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每一個從事五金製造的業者,都是一個個工匠,都有一份份責任。每個業者都應該以同樣“大國工匠”的精神尺度,盡職盡責,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