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精選19篇)

欄目: 勵志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3.03W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但夢的背後,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血與淚。一個人,太渺小,生活能輕而易舉地將他擊倒;一個工匠,形單影隻,聚不起社會的力量,中國製造跟不上工業4.0的步子。大國工匠夢的背後,工匠精神的背後,需要我們用網來守護。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精選19篇)

《墨子 尚賢》中語云:“古之聖王為政,列德而尚賢。國之賢者,高於之爵,厚與之祿,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會之力而形成一張夢的保護網,夢不會碎。

高與之爵。德國有許多藍領工人,卻是比白領經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們靠自己的勞動和技術為生,地位較高,雖是工人,卻也體面得像個紳士。這是社會給予他們的肯定,給予他們那雙勞動後佈滿老繭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國工匠,也需要這樣一張來自社會的保護網,不受人白眼,深愛著自己的職業。

厚與之祿。夢,也是需要金錢為代價的。當商人等不及一個個精細打磨的手工瓷器出路,市場上流動的就只能是統一形態的碗和盆。何不多給工匠們一些時間,一些支援,助他們圓夢,他們夢圓的時候,中國才能真正走入工業4.0,這張金錢鍛造的網,少不了。

重之以令,給予工匠們禮遇、榮耀,就像《感動中國》所做的那樣,給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最光明的舞臺,這是一張榮耀之網。網住的是人心,是感動,也是我們苦苦尋找的工匠精神。我想,帶著如此滿滿的感動,工匠們的心底也必是充滿暖意,他們定會製造出更為精良的匠心製作,匠心築夢,也定會吸引更多的匠人,懷揣著工匠精神,一同築夢。

夢,需要網的保護。社會要動起來,織一張地位、財富、禮遇與榮耀的大網,網住了工匠精神,網住了中國未來。

夢的背後,是一張保護網,你我一同編織。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了!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2

“工匠精神”能在社會層面激起如此大的反響,不足為奇。一言以蔽之,躁動的心需要沉潛。風來了,豬都能上天,但要長久飛天,還得能御風而行,而這御風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

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放眼當下,真正創造時代傳奇的企業家,身上也都有鮮明的“工匠精神”烙印。

日本以精細化工業聞名於世,追蹤溯源,正是他們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言:“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網際網路時代,注重使用者體驗、提高使用者黏合度仍是企業的核心工作,要讓使用者以擁有自己的產品為傲,靠的正是與眾不同的那點沉潛功夫,或者說,“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瞭了。比如,同樣從事一份工作,為什麼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卻得心應手,風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許就是對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顯然,對具備“工匠精神”的人來說,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詩和遠方。古人有句話叫“技近乎道”:技藝層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為了尋求與最高的“道”相親,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產生了數不勝數的古代名匠。同樣,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乃至敬畏,就會把平凡的工作當作一種修行,不經意間便可能累計出極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如果說“網際網路+”提醒我們“夢想還是要有的”,那麼“工匠精神”就算是一種溫和的勸勉,讓我們在高喊“躁起來”的時代“想靜靜”,“靜靜”是誰?“靜靜”就是那個敢於為了夢想而努力沉潛的你自己。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3

各位尊敬的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什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核心在於專注。

巴菲特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專注”。專注是對於專業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於專注,才成就了托馬斯·愛迪生這個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正是由於專注,才誕生了沃爾特·迪斯尼這位享譽世界的動畫片之父;正是由於專注,才讓大家認識了美國靈魂樂教父詹姆斯·布朗。

建設臨空經濟強市,要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智慧聚集到重質量、提效率、促生產上,心無雜念、全神貫注地朝著這個方向,凝心聚力,目標如一。幹事創業絕不能為了追求規模和速度而滿足於“差不多”、“過得去”,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把簡單招數練到極致,將工作做出境界、做成精品。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問題,一定要有滾石上山的勇氣和氣魄,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嚴謹、耐心、專注、堅持、敬業等精神,內化為個人內在的素質。各行各業、各條戰線都要秉持“工匠精神”,耐住寂寞、經住誘惑,不達目的、絕不放棄,推動我們的工作標準、質量、水平不斷上層次,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努力實現建設臨空經濟強市的奮鬥目標。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

大家好 !

我是來自計算機2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精益求精,爭做職中追夢人》。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兒打電話給一位布魯斯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工?"

布魯斯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兒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布魯斯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就做得很好了。"

男孩兒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布魯斯太太說:"我請的割草工也已做得非常出色,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兒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布魯斯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樣的電話?"

男孩兒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自己要多問自己"我做得怎樣,別人滿意嗎?",這就是一種責任。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優秀和完美,只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才能鑄就美麗人生。

看《大國工匠》,讓我受益匪淺。大國工匠,技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不出現一絲漏洞,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等等。

他們畢生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他們專注和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們傳承和鑽研職業的技能。他們是國寶級的頂尖技工,他們是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用無可挑剔的技能書寫者人生的平凡與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時代為社會奉獻著人生。

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我雖然不是製造業專業,而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我們需要不斷的接受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知識。計算機不難,但學精不易,專業老師對我也非常的關心重視。學習雖然是辛苦的,但苦中有樂,每當我學會了一種技巧,聽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便會非常的開心與自豪,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細節是需要雕琢的。用時間用心去練習,要越來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個個難點。

論語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明確的概括了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其精髓是耐心專注,精業敬業,用心幹活,注重細節,保質保量,勇爭第一。

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是誠實,不弄虛作假,在當今社會心態下,必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認真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質精品。

同學們,讓我們以大國工匠為榜樣,敬業奉獻專注職業,磨礪素養,爭做職中追夢人。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5

各位尊敬的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為大家帶來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在這裡我來談談我的三點認識。

第一、什麼是工匠精神?為什麼要培育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製造。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有著非常翔實的介紹。其中,被廣泛引用的是好萊塢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她和丈夫去東京一家著名壽司店吃壽司,發現壽司好吃到讓她這個素食主義者都欲罷不能,但發現店裡只有6個座位。她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不擴張,後來朋友向她解釋:東京所有最棒的飯店都這麼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為他們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它指的是一種精工製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髮吹得乾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製濫造。當然,製造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於粗製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唯一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第二、為何呼喚工匠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製造大國之一。國外曾流傳這樣的趣談:一位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裡?”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一方面,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具有極高的佔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國製造在全球消費者的印象卻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國人本身也更喜歡外國貨。

據日本觀光廳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即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游客消費總額比中國臺灣、韓國、香港、美國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

但去年,中國的實體消費市場卻很低迷。有報道指出,國人到日本爆買的產品其實是中國產的,如馬桶,卻絲毫未澆滅國人到日本掃貨的熱情。這映襯出某種尷尬: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中國製造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龐大中產階層的出現,中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30年前,大家都圖個廉價實用,只要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後的今天,“物不美價廉”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價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們更在乎的是產品的附加值:創意、技術含金量、人文關懷、參與感。

只可惜,中國的製造業結構不均衡,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中高階製造業嚴重不足,大家口袋裡有錢,卻買不到中意的產品,由此中高階消費市場長期為歐美、日韓等國壟斷。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中國製造業,它引以為傲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迴歸”“重振製造業”的戰略思路。競爭加劇、外需萎縮、內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市場也在不斷萎縮,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嚴峻的生死挑戰。

第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顯然,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複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只是,轉型並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夠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付諸實踐?我們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說,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桌布等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為何今日的中國製造只給人粗製濫造的印象?顯然,工匠精神的有無,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人,你技術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產品都耗費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業、你的領導只用“合格與否”而不是“完美與否”來評判產品質量。因此,你的績效是廠裡最差的、你不被領導待見、你拿著最低的薪水,廠裡的效益一差,你還可能第一個被下崗。此時,你還會恪守工匠精神嗎?

再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企業家,你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要求員工每一件產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發新技術要耗費大量資金,但你貸不到款;如果幸運一些,你研發的新技術成功了,新產品剛上架,市場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產品;或者你的產品即便比其他同類品牌質量更好,但囿於中國製造業集體的低端形象,你的產品賣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來辛苦奔波、費盡心力,但收益卻還不如鄰家的阿婆賣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這時,你還能守住初心嗎?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實,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我們的國家、社會是怎麼看待工業生產的?我們對於工業生產恪守怎麼樣的標準、心懷怎麼樣的期待?一個國家工匠精神的匱乏背後,其實是工業文明的匱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業文化以及一整套相關的體制機制,乃至社會心理、共識和氛圍。

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製造業也曾經歷過粗製濫造的階段,但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製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製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大國工匠”等榜樣的激勵,但更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作為: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並花大力氣營造現代製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6

近日,江蘇新能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傑在公司召開的3月份月度辦公會上,談了3月24日他在上海蔘加會議時,聽了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有關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演講後,得到的一些體會。他要求公司上上下下弘揚工匠精神,夯實基礎服務,做好精細物業,園滿完成今年各項指標任務。“一石激起千層浪”,參會人員由此拉開了對工匠精神的研討。

淮左郡經理助理張春華在發言中說:“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下為什麼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出發點顯然不是要打造傳統手藝,而是旨在將傳統手工藝中蘊藏的精益求精注入到現代企業中來。我的理解是,工匠精神是千百年間流傳在古代工匠之間的很多規矩,看似不符合今天的科學精神,然而仔細想來,這些規矩裡包含對人情的體察、對自然的敬畏、對師道的尊敬、對個人言行的約束。工匠精神有著文化的烙印,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我們思索。”

副總經理仲軍認為,好的作品都是通過精雕細琢,而不是大而化之就能做好,感覺現在很多人做事都是很浮躁,草草應付,沒有徹徹底底的把心定下來,細節管理落實不夠。“差不多、大概、還可以”等等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企業的發展不能這樣,我們更不能這樣,必須以細節為抓手,考核為保障,落實好每一件事。

副總經理周丹認為,很多人做不好事情,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一是要熱愛你所做的事,二是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地去做每一件事。我們做精細化物業,首要就要夯實基礎服務。粗放式的物業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業主日益“挑剔”的要求,物業服務企業要做到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就必須從精細化做起,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自身基礎管理水平。公司每年評選“最美員工”,省家政大賽保潔季軍趙桂雲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今後我們更應加強舉辦工匠精神方面的培訓,培養出更多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專業人才。

財務部經理助理吳彬在書面發言中寫道:偶然的機會,再次讀了《出租司機給我的MBA課》,雖然已過去了好幾年,再讀時心裡還是一樣震撼。我們應該從這位計程車司機師傅身上學到什麼呢?一是樂觀積極,這世界上沒有平凡的崗位,只有平凡的人;二是勤于思考,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三是不斷實踐,像阿爾法狗一樣深度學習,自我對弈。如果做到這些,那麼你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象不到的成功。細細品味,一個問題浮現腦海:我的工作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天天都在做繁瑣而重複的事情,有厭煩情緒。但作為一個計程車司機都能把平凡、重複而且辛苦的工作做得如此精細、專業,相比之下,自己還有什麼抱怨?財務工作像年輪,一個月工作的結束,意味著下一個月工作的開始。工作雖然繁瑣,也沒有太多新奇,但作為公司正常運轉的“命脈”,我深感自己崗位的重要,同時也設定了新的目標。

能林機電公司維保部副部長黃革認為,工匠精神指的是嚴謹、細緻、專注、敬業、堅持,凡事追求極致,完美。踐行工匠精神,對於維保工作就是要細緻,精益求精,力爭完美,不光表現為對硬性維保工作要判斷準確和維修快捷,而且在服務態度方面也要熱情謙恭。我們要充分運用工匠精神,把熱愛企業、熱愛崗位,全心全意履行崗位職責的口號落在實處。

工匠精神是企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企業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具有工匠精神,即使做平凡的工作,也能成為最精巧的工匠;反之,哪怕做最高尚的工作,也不過是個平庸的員工。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出人生的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新能源物業人將銘記工匠精神,將質量視為生命,將產品當成藝術,用工匠精神去夯實基本業務功底,守住核心並且守精本業,打造出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奉獻給我們的業主。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7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叫,來自x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築夢大國工匠,技能點亮人生》。

紀錄片《大國工匠》講述了八位“手藝人”的故事。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工匠精神。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那什麼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階技師高鳳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為此,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卻不為所動,都一一拒絕。理由很簡單,用高鳳林的話說,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夠被稱之為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於自己製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製作出來的產品應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全國優秀農民工”張偉是一名普通汽修工。在張偉看來,汽車檢修人員是保障使用者行車安全的“守門人”,檢修臺上的疏忽造成的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此“寧可得罪人,也不能放出有問題的車”。

作為一名在校中職生,從這些匠人身上,我看到了我們自己的身影,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只要秉持工匠精神,努力奮鬥,技能,可以點亮人生。 我學的是汽修專業,需要不斷地跟滿是油汙的零件打交道。學習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每當我把一個部件組裝好,讓一輛車重新發動,聽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便會非常的開心和自豪。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工人數量眾多,但能被稱為工匠的卻屈指可數。我的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名汽修行業的工匠,為了這個夢想,我會砥礪前行!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正處在偉大的時代,弘揚工匠精神重任在肩,打造技能強國正當其時。讓我們緊隨時代步伐,銳意進取,努力奮鬥,築夢大國工匠,用技能,點亮人生。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8

紀錄片《大國工匠》以熱愛職業、敬業奉獻為主題,講述了八位“手藝人”的故事。他們中間,有在中國航天事業中,給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高鳳林,有載人潛水機上被稱作“兩絲”鉗工的顧秋亮,有高鐵研磨師寧允展,有港珠澳大橋深海鉗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飛機的鉗工胡雙錢,有鏨刻人生、為 APEC會議製作禮物的孟劍鋒,還有撈紙大師周東紅。

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大國工匠給我們以財富,這就是要深植“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藝,讓“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在這個五光十色、極致物慾橫流的當下,對這些成功的工匠們也少不了幾倍工資、幾套房子、幾多升遷的誘惑。但是,他們都沒有為此所動。因為他們的共同和特殊點,不僅在於技藝精湛,而且在於有一顆熱愛祖國,對所從事的事業的愛心和忠心,有一種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職業操守的“工匠精神”。高鳳林的話,代表了大國工匠們的心聲:“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每一個從事五金製造的業者,都是一個個工匠,都有一份份責任。每個業者都應該以同樣“大國工匠”的精神尺度,盡職盡責,贏得尊重。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9

大家好!

“傳統服裝行業競爭壓力大,學藝的過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資待遇也不高,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做學徒。即使有也很難熬過三年學徒期,無法出師。”3月31日,靜安區政協委員馬穎慧在靜安區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指出,上海傳統技藝正面臨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的窘境,引起委員們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呼籲弘揚“工匠精神”,救救滬上“老字號”。

靜安區擁有豐富的滬上“老字號”資源,漫步陝西北路,“白玉蘭”真絲、“第一西比利亞”、“美新點心”等。其中,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縫紉技藝、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鴻翔女裝製作技藝、王家沙點心製作技藝、陸氏傷科療法、大美華布鞋製作技藝等等,都是滬上“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來,眾多滬上“老字號”品牌陷入青黃不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的繼承荒。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龍鳳旗袍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方素文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這種人才發展中“匠人精神”的缺失,不僅讓“老字號”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繼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更讓中國製造遭遇“人才瓶頸”。

有委員指出,一些“老字號”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小、歷史負擔重、人員結構老化等原因,市場化能力和品牌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明顯不足。加之“老字號”品牌的工匠整體收入不高,國家級、市級的“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難以得到與自身精湛技藝相匹配的收入,學徒收入則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這樣的“老字號”技藝非遺傳承人招不到學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學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壓力下,部分有發展潛力的學徒無法安心學藝,跳槽離職率很高。

委員在調研中還發現,被認定為靜安區級非遺傳承人的,目前尚只是榮譽,沒有相關津貼。此外,根據現有國家相關政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個專案只限一位,這讓該技藝師承的其他中高階技師看不到希望,從而導致動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麼,如何拯救“老字號”呢?有委員倡導,當今社會需要重視匠人、匠藝、匠心的培養,加大對勞動技術能手、手工藝能手等特殊人才的關注和扶持力度。還有的委員發現,靜安區政府相關部門就曾牽線逸夫高階職校與“老字號”企業對接,為非遺傳承人輸送了一批學員,取得了顯著成效和社會反響。因此建議讓靜安區域內眾多的國家、市、區級的非遺技術、“老字號”品牌文化和歷史走進學校、走進社群。同時關心好區域內各級非遺傳承人、中高階技師隊伍,進一步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

據瞭解,去年靜安區相關部門做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率先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助計劃》,作為區文化發展專項基金的一個專案,對區內非遺傳承人帶教學徒及學徒本人進行資助,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和鼓勵非遺技藝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對非遺傳承人及學徒也產生了激勵效果。

今年全國“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靜安的“老字號”品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遺傳承人才集聚,資源優勢明顯,基礎工作也較為紮實,委員們呼籲,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喚起對老字號非遺技藝傳承的重視。

謝謝大家!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0

工匠精神應成青年氣質“工匠精神”能在社會層面激起如此大的反響,不足為奇。一言以蔽之,躁動的心需要沉潛。風來了,豬都能上天,但要長久飛天,還得能御風而行,而這御風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

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放眼當下,真正創造時代傳奇的企業家,身上也都有鮮明的“工匠精神”烙印。

日本以精細化工業聞名於世,追蹤溯源,正是他們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言:“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網際網路時代,注重使用者體驗、提高使用者黏合度仍是企業的核心工作,要讓使用者以擁有自己的產品為傲,靠的正是與眾不同的那點沉潛功夫,或者說,“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瞭了。比如,同樣從事一份工作,為什麼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卻得心應手,風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許就是對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顯然,對具備“工匠精神”的人來說,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詩和遠方。古人有句話叫“技近乎道”:技藝層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為了尋求與最高的“道”相親,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產生了數不勝數的古代名匠。同樣,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乃至敬畏,就會把平凡的工作當作一種修行,不經意間便可能累計出極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如果說“網際網路+”提醒我們“夢想還是要有的”,那麼“工匠精神”就算是一種溫和的勸勉,讓我們在高喊“躁起來”的時代“想靜靜”,“靜靜”是誰?“靜靜”就是那個敢於為了夢想而努力沉潛的你自己。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1

“工匠精神”從紀錄片、媒體報道中走進《政府工作報告》,這不只是一個曾被遺忘詞語的“命運”轉折,更像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轉折。從表面來看,它是要契合供給側改革的需要,鼓勵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但從更深層意義來看,這是決策層在價值觀層面的一次成功倡導,其指向是涵養一種內心充滿定力、凡事精益求精的時代氣質。

時代對工匠精神回饋什麼“工匠精神”背後是精緻的產品、匠人平和的心境以及追求極致的時代氣質。但不能盲目樂觀,要看到這種轉身是艱難的、需要時間的。無論我們用何種氣勢磅礴的語氣坐而論道,都不會讓社會一夜之間憑空出現許多“大國工匠”。

一項針對1794名15至36歲年輕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5%的受訪青年表示欽佩能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但佩服歸佩服,行動起來就難多了。因此,儘管“工匠精神”理應是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氣質的重要元素,但絕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的內在追求。不啟用年輕人追求極致的內心,“工匠精神”將可能只是浪漫的傳說。

“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一種時代風氣。無論是故宮修補文物的匠人還是製作宣紙的手藝人,靠的都是個人的自覺,而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德國或者日本的“工匠精神”,顯然是一種群體性的選擇。這種選擇有個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來自社會風氣的認可和制度的保障。因此,教育要參與培育新的社會風氣,建設新的制度,為從坐論“工匠精神”到自覺踐行“工匠精神”的轉身準備制度養料,進而使其發酵成如同空氣一般自然存在的國民素質、民族精神。

當然,我們還必須直面一個問題: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回饋是什麼?有報道說,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在35年裡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出現過一個次品。但這種手藝在過去並沒有讓他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這無疑讓人遺憾。教育要傳遞新的信念,社會也要有力地迴應這種信念,要讓年輕人清楚,這種遺憾正慢慢成為歷史。時代正在艱難轉身,風向已經改變,是時候俯下身子,做一個專注的“工匠”或“極客”,發現和創造美好,服務他人,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了。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2

“工匠精神”之所以沒辦法實現,因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這個東西,只能主觀理解,卻不能客觀判斷,你以“德”為標準,而不是“才”為標準,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誰跟媒體關係好,誰跟地方政府關係好,誰就有工匠精神。

咱們先看看這個詞是啥意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體點來說,就是工匠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不像工業4.0那麼複雜,也不像大資料那麼雲裡霧裡。而這麼簡單個概念之所以在中國會這麼火,原因更簡單,連總理都不得不承認,咱們沒這個東西。

關於為什麼德國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們中國人沒有,各種學者眾說紛紜,最後其實就一個結論: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嚴謹,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這看起來好像說得通,但是兔哥仔細研究了一下歷史,發現有點問題,東德也是日耳曼人啊!東德經濟崩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差,失去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市場後,經受不住西方的競爭。難道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難道還是按村東頭村西頭分的嗎?

對於中國製造而言,工匠精神將帶來怎樣的未來?事實上,高鐵就是個很好的範本。巨曉林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從十幾年前才開始做高鐵,到現在許多部分已經世界領先,就是因為在國家重視之下,高鐵從業者始終堅持著工匠精神。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趙萍認為,這意味著企業和員工不能只顧及短期利益,還要考慮長期的社會效益。孫明波則以青島啤酒創國際品牌的經驗為例說,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麼賺錢就做什麼,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線,才有發展潛力。

“工匠精神為中國製造指明瞭方向,對於我們從業者來說,這是一種啟示,那就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時機到了。” 李令紅將此視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他分析說,我們國家能製造出許多高精尖裝備,但是長時間以來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未能予以重視,這導致許多產品數量過剩,但是品質不行。“在升級換代之時,我們要大力弘揚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國製造能夠成為響噹噹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今天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養成製造業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昇華為工匠精神。

制度——習慣——精神,這是中國製造文藝復興的必經之路,而這條路不能靠儒家,必須要靠法家。

別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3

工匠,是一種職業,看似平凡,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

人們都在詢問,什麼是工匠精神,在究竟來自“何方“?它,神神祕祕,似乎很少人能夠體會到它的真正內涵。有人說,工匠精神就是不斷改變精益求精,其實不然,我認為工匠精神不只是精益求精,更要有一種心態,而這種心態,決定著你的命運,你似乎在慢慢的為之所改變。

曾經有一篇文章這樣說道:“一天,一位大學的學者來到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派了幾個人到建築工地去砌牆,這位大學者問了第一個正在砌牆的人說:“你在幹什麼?”“難道你看不見嗎?我在砌牆。”那位工人白了他一眼沒好氣的回答道。顯然,對方是嫌他打擾了自己的工作。

學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牆工人身邊問道:“你在幹什麼?”那人差異的看了看他,然後用手比劃著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大大樓說,我在蓋一座高樓。這兩個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當轉身欲走的時候,一陣歌聲吸引了他,在忙的焦頭爛額的工地上竟然還有人唱歌,這位學者狐疑的循著歌聲找了過去,原來是一位目光囧囧的年輕人,只見他麻利的砌著轉,同時哼著一首首老歌。

“你在幹什麼?”學者又問了他一個問題

“我在建設一座美麗的城市。”這個人爽快的回答道。

十年之後,這位學者因為某一課題又來到了這個工地進行調研,湊巧的是,他發現一件令他非常震撼的事:“十年前的那幾個人,第一個還在工地上砌牆,第二個成立圖紙設計師,而第三個,卻已經成立他們的老闆。”

由此來看,所謂的工匠精神並不是只有精益求精,而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態度,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決定了你以後能否幹出一番大事業。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4

當下,“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我們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它為中國騰飛,做出積極擔當。

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欲速則不達”、“蘿蔔快了不洗泥”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註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無法讓人永久記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穫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自己的行業幹了35年,“在車間裡,他從不挑活,什麼活都幹,通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能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所以,工匠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讓技術發展,離淺入深,不斷飛躍。比如“大國工匠”毛臘生,是給導彈鑄造衣服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很無趣,甚至連個愛好都沒有,有時甚至連表達都成問題”。“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讀懂砂子,鑄好導彈”。他將“木訥”當做淡定,將“無趣”當做安靜,浮躁少了,當然就能造就技術的輝煌。

精緻精細,執著專一。《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它會讓自己流於庸俗,止於輕薄、膚淺和粗糙。發展思想不精細,產品就上不了檔次。所以,我們要有 “人有我優”的技術追求,選定一個目標,努力用一生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棄,不遺餘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強迫一樣的思維,讓技術和產品 “從99%到99.99%”的過程中,迂迴推進,不厭其煩,努力堅守,把每一個生產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發展奇蹟、震撼效應。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35年裡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在這裡面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精細到了何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國智造”、中國品質,自然就能更上一層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5

什麼是“工匠精神”?大而概之就是愛崗敬業、嚴謹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勞模的本色凸現了“工匠精神”。

增城各級勞模源於廣大勞動大眾,在他們當中,有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扭虧為盈的企業負責人及腳踏實地、勤奮勞動的一線工人;有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不懈努力、攻克艱難,獲多項科技成果的技術能手;有農村帶頭人和專業戶,立志耕山,開展種養,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有視培養新一代為已任、用愛和智慧塑造健康向上心靈的優秀教師;有兵不血刃、破案如神,嚴懲刑事犯罪分子、確保一方平安的忠誠衛士;有呵護患者、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有依法行政、嘔心瀝血、當好群眾貼心人的機關幹部;有把青春獻給國防事業、榮立奇功的軍之英才;還有堪稱“城市美容師”的環衛工……他們正是增城各行各業的“工匠”。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一種美德,是對事業、職業應有的態度。有一句公民道德格言叫“就業須敬業、敬業有事業”,意思是說一個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都必須敬業;一個人只有始終敬業,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首先要愛崗敬業,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實踐,增強能力,從而塑造勞模形象。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嚴謹做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工匠的成長必須有一種老實的態度、嚴謹的作風,甘願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獲得社會承認,在平凡的崗位上獲得不平凡的成就。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傳承傳統。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技藝高超的工匠層出不窮,豪傑輩出,英雄橫空,從魯班雕木成凰到庖丁解牛神技,從墨子探行求規到張衡觀天測地,古人憑著精湛的技藝為我們樹立了不垂的豐碑。弘揚勞模工匠精神要立足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其思想精華和高深的智慧。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不斷創新。創新發展是新時代的主旋律。勞模作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傑出代表,決不能滿足於墨守成規。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技能,擁有“獨門絕活”,成為行家理手、時代先鋒。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著建設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市的目標,積極弘揚勞模工匠精神,為增城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作出更多貢獻。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6

紀錄片《大國工匠》以熱愛職業、敬業奉獻為主題,講述了八位“手藝人”的故事。他們中間,有在中國航天事業中,給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高鳳林,有載人潛水機上被稱作“兩絲”鉗工的顧秋亮,有高鐵研磨師寧允展,有港珠澳大橋深海鉗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飛機的鉗工胡雙錢,有鏨刻人生、為 APEC會議製作禮物的孟劍鋒,還有撈紙大師周東紅。

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大國工匠給我們以財富,這就是要深植“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藝,讓“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在這個五光十色、極致物慾橫流的當下,對這些成功的工匠們也少不了幾倍工資、幾套房子、幾多升遷的誘惑。但是,他們都沒有為此所動。因為他們的共同和特殊點,不僅在於技藝精湛,而且在於有一顆熱愛祖國,對所從事的事業的愛心和忠心,有一種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職業操守的“工匠精神”。高鳳林的話,代表了大國工匠們的心聲:“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每一個從事五金製造的業者,都是一個個工匠,都有一份份責任。每個業者都應該以同樣“大國工匠”的精神尺度,盡職盡責,贏得尊重。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7

家好!

就目前的大環境下,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截止2019年,壽命超過22019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結果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第一個總能想到瑞士手錶。百達裴麗、朗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錶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錶殼裡,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髮。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製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苟,讓瑞士手錶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 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說:“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產出更多與製造業強國質量同樣過硬的產品,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產品是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產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產品創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新成功者,寬容創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幹好幹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應在於每一個人得身上和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於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稻和盛夫的經典自述,他說,“當你把一個產品完全當做自己的孩子,滿懷愛意、細心觀察時,必然就會獲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提高製成率的啟示。”

最後,希望大家把博實扛在肩上,產品放在心中,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實早日實現自己的企業願景!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8

什麼是工匠精神?為什麼要培育工匠精神?

什麼是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製造。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有著非常翔實的介紹。其中,被廣泛引用的是好萊塢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她和丈夫去東京一家著名壽司店吃壽司,發現壽司好吃到讓她這個素食主義者都欲罷不能,但發現店裡只有6個座位。她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不擴張,後來朋友向她解釋:東京所有最棒的飯店都這麼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為他們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它指的是一種精工製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髮吹得乾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製濫造。當然,製造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於粗製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唯一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為何呼喚工匠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製造大國之一。國外曾流傳這樣的趣談:一位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裡?”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一方面,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具有極高的佔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國製造在全球消費者的印象卻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國人本身也更喜歡外國貨。

據日本觀光廳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即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游客消費總額比中國臺灣、韓國、香港、美國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

但去年,中國的實體消費市場卻很低迷。有報道指出,國人到日本爆買的產品其實是中國產的,如馬桶,卻絲毫未澆滅國人到日本掃貨的熱情。這映襯出某種尷尬: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中國製造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龐大中產階層的出現,中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30年前,大家都圖個廉價實用,只要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後的今天,“物不美價廉”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價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們更在乎的是產品的附加值:創意、技術含金量、人文關懷、參與感。

只可惜,中國的製造業結構不均衡,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中高階製造業嚴重不足,大家口袋裡有錢,卻買不到中意的產品,由此中高階消費市場長期為歐美、日韓等國壟斷。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中國製造業,它引以為傲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 “再工業化”“本土迴歸”“重振製造業”的戰略思路。競爭加劇、外需萎縮、內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市場也在不斷萎縮,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嚴峻的生死挑戰。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顯然,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複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只是,轉型並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夠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付諸實踐?我們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說,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桌布等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為何今日的中國製造只給人粗製濫造的印象?顯然,工匠精神的有無,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人,你技術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產品都耗費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業、你的領導只用“合格與否”而不是 “完美與否”來評判產品質量。因此,你的績效是廠裡最差的、你不被領導待見、你拿著最低的薪水,廠裡的效益一差,你還可能第一個被下崗。此時,你還會恪守工匠精神嗎?

再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企業家,你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要求員工每一件產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發新技術要耗費大量資金,但你貸不到款;如果幸運一些,你研發的新技術成功了,新產品剛上架,市場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產品;或者你的產品即便比其他同類品牌質量更好,但囿於中國製造業集體的低端形象,你的產品賣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來辛苦奔波、費盡心力,但收益卻還不如鄰家的阿婆賣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這時,你還能守住初心嗎?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實,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我們的國家、社會是怎麼看待工業生產的? 我們對於工業生產恪守怎麼樣的標準、心懷怎麼樣的期待?一個國家工匠精神的匱乏背後,其實是工業文明的匱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業文化以及一整套相關的體制機制,乃至社會心理、共識和氛圍。

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製造業也曾經歷過粗製濫造的階段,但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製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製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大國工匠”等榜樣的激勵,但更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作為: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並花大力氣營造現代製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

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稿篇 篇19

親愛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下午好!

“傳統服裝行業競爭壓力大,學藝的過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資待遇也不高,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做學徒。即使有也很難熬過三年學徒期,無法出師。”3月31日,靜安區政協的委員馬穎慧在靜安區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指出,上海傳統技藝正面臨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的窘境,引起委員們的強烈共鳴,大家一致呼籲弘揚“工匠精神”,救救滬上“老字號”。

靜安區擁有豐富的滬上“老字號”資源,漫步陝西北路,“白玉蘭”真絲、“第一西比利亞”、“美新點心”等。其中,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縫紉技藝、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鴻翔女裝製作技藝、王家沙點心製作技藝、陸氏傷科療法、大美華布鞋製作技藝等等,都是滬上“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來,眾多滬上“老字號”品牌陷入青黃不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的繼承荒。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龍鳳旗袍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方素文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這種人才發展中“匠人精神”的缺失,不僅讓“老字號”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繼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更讓中國製造遭遇“人才瓶頸”。

有委員指出,一些“老字號”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小、歷史負擔重、人員結構老化等原因,市場化能力和品牌創新動力明顯不足。加之“老字號”品牌的工匠整體收入不高,國家級、市級的“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難以得到與自身精湛技藝相匹配的收入,學徒收入則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這樣的“老字號”技藝非遺傳承人招不到學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學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壓力下,部分有發展潛力的學徒無法安心學藝,跳槽離職率很高。

委員在調研中還發現,被認定為靜安區級非遺傳承人的,目前尚只是榮譽,沒有相關津貼。此外,根據現有國家相關政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個專案只限一位,這讓該技藝師承的其他中高階技師看不到希望,從而導致動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麼,如何拯救“老字號”呢?有委員倡導,當今社會需要重視匠人、匠藝、匠心的培養,加大對勞動技術能手、手工藝能手等特殊人才的關注和扶持力度。還有的委員發現,靜安區政府相關部門就曾牽線逸夫高階職校與“老字號”企業對接,為非遺傳承人輸送了一批學員,取得了顯著成效和社會反響。因此建議讓靜安區域內眾多的國家、市、區級的非遺技術、“老字號”品牌文化和歷史走進學校、走進社群。同時關心好區域內各級非遺傳承人、中高階技師隊伍,進一步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

據瞭解,去年靜安區相關部門做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率先推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助計劃》,作為區文化發展專項基金的一個專案,對區內非遺傳承人帶教學徒及學徒本人進行資助,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和鼓勵非遺技藝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對非遺傳承人及學徒也產生了激勵效果。

今年全國“兩會”上,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靜安的“老字號”品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非遺傳承人才集聚,資源優勢明顯,基礎工作也較為紮實,委員們呼籲,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遺產日為契機,喚起對老字號非遺技藝傳承的重視。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