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精選10篇)

欄目: 精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03W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1

家長配合老師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精選10篇)

1、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那麼你就要重點培養子女的學習作風,培養學習的認真程度。毛主席說過的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一個學習中等,但是學習穩健的學生,往往在最後關頭,能夠衝出去,成為一匹黑馬。這樣的學生,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同時這樣的學生,往往還有些特長,也要積極鼓勵。一個有突出優勢,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是最有競爭力,最有前途的人才。

2、如果你的子女是中游,和老師關係一般,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在這個環境下面,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一味地逼迫,會讓他越來越差。和子女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僵,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加以鼓勵,冷處理那些不 適應的地方。不能用批評的方法。處在鼓勵下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往上走。

3、如果你的子女是下游,或者成績名次象過山車一般不穩定。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杆,跟他說,誰誰誰怎麼樣,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麼人的。要求他追,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 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平和的心態上面,化解他的偏激觀點,儘量找出他的特長,爭取在一個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不要牢騷,不要埋怨,學習部分重點掌握基礎知識,穩定住成績。如果請家教,也不要做難題,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題做好,就可以大加鼓勵。

4、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名列前茅,那麼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子女已經是坐上了順風船。再用力,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你需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很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學生,經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習再怎麼好,也不見得場場必贏。我有一個大學的同學,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右胳膊就不能動彈。神經出現問題。究其原因,是一次考試考不好的後遺症。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應該鼓勵和學習中等的同學交流。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來往,其實這是個誤區,那些學習中等的同學,往往在其他方面有長處。我們國家已經處在一個轉型期了。單純靠學習成績在社會上無法立足。也不能保證她或他將來的人生幸福。重點培養穩定隨和的心態,避免高分低能,是最重要的。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2

結合孩子的特點進行溝通

在上七年級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國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七年級,經歷了辛苦的小升中,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柺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2、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3、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

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4、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

儘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3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 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髮展。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 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點,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 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4

一、多鼓勵少責備

由於孩子的年齡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因此當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多給予鼓勵和指導,並儘量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不要用責備的辦法使幼兒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督促幼兒改正錯誤,多給予他一些鼓勵,以期待他的下一次進步。

二、多尊重少強迫

尊重是溝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小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大人歡用自己的方式與立場去強迫小孩與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對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樣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僅用自己的方式去與幼兒溝通,而不考慮他們的想法,我想這樣的溝通方式最後一定會導致失敗。 尊重小孩的基礎上再與小孩溝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大人往往不準小孩看電視,但是父母在強迫小孩子離開電視機以後自己卻死守著電視臺的各種節目,這樣做幼兒會感覺到不公平,是極不正確的溝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較 "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 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 所以父母對小孩子期望過高也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雖然父母對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甚至於父母對子的期望多少參雜著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會直接影響自己和子女的溝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別人的地方對孩子進行責罵。這樣做對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幼兒在以後的與人溝通中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換一種方式與幼兒交談,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就會使孩子思想上產生無限的動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議少命令

當與小孩進行溝通時,務必要多用建議的方式,儘可能提供幾項不同的建議來供幼兒參考,並觀察幼兒的生活習慣,從旁邊協助和指導幼兒,誘導孩子去。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子也會罵人,但是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現小孩子所說的話全部都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小孩子的思維系統發展特點決定了模仿是們學習的最佳方法。我們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議少命令的話,比較容易讓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多傾聽少嘮叨

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當小孩子與你有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做父母的往往就嘮叨個不停,成人一般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應該。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要進行溝通之前我們首先要傾聽對方的意見與看法,認真地傾聽和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綜合地觀察各種不同的見解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做不但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對你的溝通方式產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說的話語,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六、多守信少敷衍

誠信是一種美德與小孩子之間的約定一定要兌現,千萬不能有敷衍了事現象。小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言行牢記在心中,經過幾次對小孩子的敷衍之後小孩也學會用同樣的辦法應付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根本未改正不良習慣。因此,與小孩溝通之後所約定的事情也一定要如期達成。

七、多提醒少限制

對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夠阻止孩子的繼續犯錯誤較多的限制還容易使小孩 產生極端的心理。 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情來提醒和教育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用提醒以及建議的方式進行溝通更加容易讓小孩子對成人產生信賴感。例如小孩子不吃飯到底為了什麼?父母應該詳細去了解可能造成小孩子不吃飯的原因,儘量不要因為小孩子不吃飯就限制小孩子做各種事情,如:不吃飯就不能看電視、不吃飯就不帶你出去玩、不吃飯就不能吃巧克力)應該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告知孩子不吃飯會產生的不良後果,並且誘導小孩養成喜歡吃飯不挑食的好習慣。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5

年輕父母要學會巧妙地問

選擇時機問: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會處於變化狀態。比如看到孩子鬱悶不樂時,你可以問:“寶貝,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了嗎?來,和媽媽說一說,看看媽媽能否幫助你。”“喲,誰惹我的寶貝不開心了,來告訴媽媽,我聽聽什麼事。”“孩子,遇到困難了嗎?媽媽看你有點不高興呢,說說好嗎?”“嗬,寶貝,看你這個高興勁,遇到什麼開心的事了,和媽媽分享一下好嗎?”“孩子,媽媽看你心情不錯,肯定有什麼令你開心的事發生了,說說吧,讓媽媽聽聽唄?”像類似的時機,需要年輕父母平時細心觀察孩子,你肯定能做出問的時機選擇。相信你合理的問會讓孩子敞開心扉,把心事告訴你。

巧妙地反問: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遇到很多不解的事,總會跑來問媽媽,如果你總沿用以前的方式——有問必答,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思維懶惰現象。特別是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在學習中表現的更為明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會請求媽媽給答案。為了鍛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你可以巧妙地反問孩子:“寶貝,你再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這是讓孩子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寶貝,剛才的問題你怎麼想?”(把球踢給孩子,引起孩子的思考)“寶貝,你剛才回答的不錯,媽媽再補充一下就完善了。”(把功勞讓給孩子,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自信。)

請教式提問:這種方法可以展示出年輕父母謙虛的一面,用你的謙虛榜樣來影響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在組裝玩具,你可以問:“寶貝,為什麼要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地方呢?”“寶貝,你把這個部件裝在這個位置上,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告訴媽媽嗎?”比如看到孩子在閱讀(只是概略式閱讀,孩子目前還不能完全獨立閱讀)可以這樣問:“寶貝,能給媽媽講講你正看的這個故事是什麼大概意思嗎?”“寶貝,圖中的這個人做什麼呢?能給媽媽講講嗎?”“寶貝,剛才動畫片中某某為什麼要這樣做啊?能給媽媽說說嗎?”像類似請教式的問,可以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或者展開想像,或者主動思考。

引導式發問:在時間意識培養的過程中,經常要用到引導式問,這種引導式問,並不說出孩子即將要做的事,避免每天總是重複性追問,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每天寫作業時,總會直奔主題:“為啥還不寫作業去?”“到了寫作業時間,你還沒完沒地玩兒?快去寫。”但如果你用引導方式來提醒孩子,效果會截然不一樣,比如你可以問:“寶貝,能告訴媽媽現在幾點了嗎?”“寶貝,再過五分鐘,你應該到做什麼事的時間了?”“好樣的,你能夠把自己要做的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真是了不起呢,媽媽相信你能認真執行作息時間內容的,加油!”看,這裡是不是沒有提作業一詞?而是讓孩子主動思考,然後做事呢?

迂迴曲折問:有時孩子本來已經從你這裡獲得過問題的答案,但是由於不願意主動思考,而是想坐等你給答案,為了避免孩子思維懶惰現象,你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孩子提出問題後,你可以這樣問:“寶貝,這個問題的答案,媽媽以前告訴過你,現在想一想,媽媽以前怎麼對你說的,好嗎?”“寶貝,這個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怎麼講的?給媽媽講一講好嗎?我也想聽聽呢。”“寶貝,這個字以前媽媽告訴過你讀音,現在我給你組一個詞,你肯定一下子就想起來了,試試,好嗎?”象類似的問,會減少孩子對你的心理依賴現象。當然這需要你保持足夠的耐心,並且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不要用責怪面對孩子。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6

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非得只有訓導。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著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想一想我們是用怎樣的語調來同自己的朋友交談的,我們對孩子又是怎樣說話的,是否居高臨下了,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叫喊了,漸漸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變成了你說話時的“正常聲音”了?另外“身體語言”不可忽視,據美國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所有的影響力中,語言佔7%,音調佔23%,表情及肢體動作各佔35%,可見其作為溝通工具的作用。

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衝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什麼時機是適合談話的呢?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復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衝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7

1創造聆聽的氛圍

首先,我們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懂得越來越多,有些時候可能感覺父母的思想很陳舊,有些時候,遇到事情先給小夥伴們說,最後沒辦法,才向父母求助,但是有些時候,做父母的就是一聽孩子說這些事情,就開始教育,你不應該怎麼怎麼,說一大堆,孩子也不願聽。所以,首先就是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晚飯的時候,都在家裡面吃飯的話,是很好的時機,卻由於父母很忙,沒有空或者很累,不想聽,從而錯過了,如果想改變與子女的關係,那麼就抽出時間陪子女一起吃飯,另外也讓孩子知道你們對於他們的愛。

2做一個旁觀者

有時候,我們喜歡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孩子有些事情需要做,我們總是認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孩子會很煩的,最好的方法是陪著孩子,他有不會的來請教你,你告訴他方法,讓他自己動手去做,不要總是插手,只要是不違背一些規範就好。

3書信交流

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孩子爭吵,孩子生氣,你也生氣,你如果用大道理告訴孩子父母也是為了你好,他是體會不到的,體會到的只是你一直禁錮著他,總是都是他自己的錯,因此,想要表達一些情感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寫信。這樣孩子會認真的去看完,也會思考,也許還會反省的。

4不要刨根問底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安慰和家長的陪伴,我們不要總是去訓斥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家長或者朋友之間鬧了矛盾,心情不好了,回家了,孩子不高興,我們陪著就好了,不要總是追問,怎麼了?一直問個不停,有時候,孩子說了,我們還去判斷誰對誰錯,我們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陪伴,家人給的溫暖。

5私人空間 不要打擾

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祕密了。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有祕密不願意讓父母知道的?所以,現在自己的孩子長大了,需要私人空間,不要總是去隨意的翻閱或者是偷偷的看,這樣很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的。做到和自己好好的交流,也就不要害怕自己的子女有什麼祕密瞞著你啦。

6學會聊天

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不要總是一聊天就是學習怎麼樣,怎麼受到老師的批評了,導致孩子不願意聊天了,也不要總是和他說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優秀等等,這個是絕對不允許一直說的,我們和孩子聊聊家常,平時發生的事情,順便過渡到孩子周圍發生的日常事情,從而讓你們之間能正常的去交流,沒有矛盾,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良好的開端。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8

尊重是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怎樣說他就應該怎樣做,沒有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小就得不到尊重,長大後要麼徹底的失去自信心,要麼不懂得尊重其他人。尊重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當中的地位,同時,也是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潤滑劑。

理解很重要

很多父母當孩子犯錯後總是已自己的思想來理解孩子的行為,這對孩子為什麼犯錯的真正原因卻不瞭解,這對孩子會造成傷害。孩子受到責罵後,會對自己的行為方式產生質疑,不僅對孩子的思維方式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看法。與孩子交流,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

正確的教育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很多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稍有不足就會責罵。其實,這樣只會阻礙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應該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鐵血手腕強制壓迫。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陪伴。孩子最親近的人是父母,但是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如今,市面上有能夠與孩子打電話的兒童手錶,各位父母可以試試。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9

問小不問大

很多父母愛問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非常大,孩子不會跟大人似的給出一個總體評價,他們有的是具體的感受,比如被老師批評時很難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覺得很開心。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裡,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心情。這種巨集觀的問題讓孩子很難回答。還有的父母會問今天學了什麼,這也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問題。孩子在園裡有好多活動,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內容,孩子該從何說起呢,這無疑給孩子一個難題。所以父母要從小處著手,比如問孩子,“今天有畫畫課嗎”,“畫了什麼”,這就是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習慣於對孩子的行為直接作道理上、規範上的評價和糾正,總覺得這是教育,這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其實,這也會讓孩子不願跟父母說話。楊謹老師說,要先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同理的姿態跟孩子說話,溝通就不會變得費勁。比如孩子回來說今天中午有個小朋友老做鬼臉,擾得自己沒睡好覺。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否定孩子說,那是別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說了,父母也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如果換一種方式,問一問孩子那個小朋友為什麼會那樣呢,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往下說。只有孩子願意說,溝通才能延續下去。

從別人的故事開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可以先問孩子有關小朋友的情況,比如今天甜甜來幼兒園了嗎,你跟她做什麼遊戲了。孩子聽到這樣的問話,會自然地說起別人的故事,甚至還會滔滔不絕。因為孩子在說自己的故事時,會時刻注意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態度,是認可還是反對,這事關他在這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而說人家的故事總是更安全一些,不會招來任何說教和指責。趁孩子說得起勁,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問問他做了什麼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於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是楊謹老師非常強調的溝通方式。她認為蹲下來,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蹲下來也意味著家長放下權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愛與尊重作為引導。蹲下來不僅僅是從身體上蹲下來,而是從心理上蹲下來,瞭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獨特性,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思想。

父母為什麼蹲不下來呢?

“這跟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關,有些善於溝通的父母,善於捕捉溝通過程中的一些細微訊號,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來。”有些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凶巴巴地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內心有一個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願意去碰觸,看著孩子的某些情緒,自己就偽裝一個堅硬的外殼去對待他們,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用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孩子的柔軟,他們內心也怕被擊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時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來對待過。他會沿襲父母對待他的這種方式。有些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為人父母的時候,就自然啟用父母曾經的做法。”

那麼父母又怎樣才能真正蹲下來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該從何著手呢?楊謹老師建議父母開啟自己個人的心靈成長之旅,梳理自己。現在社會上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妨嘗試走進心靈成長工作坊,或走進心理諮詢室,讓專業人士幫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這一生是怎麼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時候有什麼遺憾,有什麼未完成的願望,內心深處有什麼渴望,思考怎麼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怎麼更好地面對孩子。

但現在很少父母會在自己的心靈成長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報興趣班,參加各種才藝考試。但其實這裡有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內心是一條幹涸的河流,怎麼可能勻出水來供給別人。給孩子的愛也一樣,自己內心都沒感受到愛,因為工作、家庭時常被煩燥困擾,怎麼能給孩子高質量的愛呢,自然地蹲下來、溫柔地對待孩子就變成了一件難事。

家長怎樣與國中階段的孩子溝通 篇10

其一,要學會傾聽。

不要怕孩子嘮嘮叨叨,有些家長和孩子關係不太好,就是不願意聽孩子說話。有時候,單單傾聽就夠了。孩子有的敘述是一種情感的宣洩,當他有機會毫無保留地把負面的東西一吐為快之後,他的理智就會重新迴歸。而你並不需要做什麼,他已經有力量去面對原先可能難以面對的問題。其實我們有時候自己也知道,當我們把心裡的委屈,跟別人說的時候,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放鬆,有時候別人不給我們意見,我們就有了相應的對策。

其二,要學會理解。

孩子是昨天的我們,當他意見情況的時候,要想我在當年會怎樣做,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然後再給孩子提出相應的策略。

其三,要說。不僅要聽,要理解,還要傳遞出自己的語言。

有位家長說:“大事的取捨方面,我發表我的意見,供孩子參考。”就是說,你要直率地表達你的觀點,但是你只是參謀,孩子的人生最終要由他自己去面去承擔。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關愛每一個孩子,就是善待我們的未來,我們不能懈怠。只要我們從關心孩子的角度,注重孩子的細節,即使孩子考不上什麼名校,也可以是一個響噹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