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論語演講稿彙編(通用3篇)

欄目: 精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95W

關於論語演講稿彙編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

關於論語演講稿彙編(通用3篇)

大家好!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孔夫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所有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最後著成了中國的一本瑰寶——《論語》

讀《論語》,本來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可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卻發現,“仁”,這個字貫穿了全文,“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論語》中的許多的詞句都是發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個句子常掛在我的嘴邊,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充滿了“仁”。孝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但現在也慢慢開始退色了,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把中國人內心有喚醒了,明白了“孝”的意義。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我們不難發現,在飽經過幾千年的風霜後,是它,喚醒了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是它,喚醒了中華人民的精神!

可是光說不實幹這樣是不行的,我們要學習孔子,用“仁”卻面對世間的萬物,用謙虛對待人生,永禮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要用勤奮來充實人生。《論語》也是我們犯錯時的教育書,指引我們正確得道路。總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關於論語演講稿彙編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並不是很理解學習《論語》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這個周,通過對我們班的論語一角的學習,我瞭解了一條條《論語 》裡蘊含的知識,發現它對我們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她的意思是:擁有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學知識為樂趣的人。這 句話告訴我們要對知識產生興趣,只有對”知“樂而為之,才能不斷積累更淵博的知識。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的古箏學習。最初,我因為她優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歡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復一日的練習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堅持到現在,我已經慢慢體 會到了,古箏帶給我的樂趣,每天的練習也不再只是完成作業。我還發現一個祕密,要是我這個周喜歡練了,總會有很大進步,要是這個周應付了,不僅沒有提高, 可能還會後退,所以我覺得孔子的這句話真對,對學習的內容有興趣、用心才能學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在,我已經把學古箏當作一種樂趣了,只是還不夠深, 應該繼續努力。

再看看其它學科,總是喜歡的,感興趣的學得更好些。我的數學不太好,常常會出一些不該錯的題。結合《論語》裡的這句話,再看著班上的數學尖子生們,我 發現她們非常喜愛數學,常常以解題為樂趣。而我,還只是把它當作一門知識課,不喜歡深入思考。現在我知道了我和他們的主要差別在哪裡,我會努力像他們一樣 ,從數學中發現樂趣,愛上數學,這樣才能學得更好。

這麼一條簡簡單單的論語,卻讓我明白了這許多的道理,我會慢慢學習其它的《論語》知識,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關於論語演講稿彙編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孔夫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所有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最後著成了中國的一本瑰寶——《論語》

讀《論語》,本來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可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卻發現,“仁”,這個字貫穿了全文,“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論語》中的許多的詞句都是發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個句子常掛在我的嘴邊,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充滿了“仁”。孝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但現在也慢慢開始退色了,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把中國人內心有喚醒了,明白了“孝”的意義。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包容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我們不難發現,在飽經過幾千年的風霜後,是它,喚醒了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是它,喚醒了中國人民的精神!

可是光說不實幹這樣是不行的,我們要學習孔子,用“仁”卻面對世間的萬物,用謙虛對待人生,永禮來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要用勤奮來充實人生。《論語》也是我們犯錯時的教育書,指引我們正確得道路。總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