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演講稿 > 發言稿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精選4篇)

欄目: 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2.13W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篇1

同志們: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精選4篇)

按照這次會議安排,我就農業和農村工作作專題發言,重點講 8個問題。這次會議屬研討性質,有些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供大家在學習研討中借鑑、參考。

一、 怎樣認識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

有關專家在研究“”規劃時指出,下一步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希望點在農村。進入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援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錦濤關於“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是對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科學判斷,是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指南,這一重要論斷必將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怎樣從錦濤的“兩個趨向”的論斷中,分析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特徵極其農村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我想要把握以下五點;

一是“多予、少取、放活”是新階段國家農業發展政策的主要取向。20xx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相當於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許多東部沿海省市已經超過3000美元。這表明我國從經濟總量規模上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目前,我國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高達85.4%,占主導地位,農業份額逐年下降。到20xx年,農業各稅在全國各項稅收中所佔比重已經降到4.4%以下,這表明在歷史上佔大頭、曾對我國工業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農業稅,對當前國家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期已到來。目前,雖受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距全面大規模反哺農業還有一定差距,但“多予、少取、放活”是這一時期國家農業政策的大勢。國家將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社會事業、基層公共服務方面的傾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現在,各個省市已基本取消了農業稅收取,這一稅收重大政策調整,標誌著工農關係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二是農工貿一體化、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越來越受到外部巨集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對工業、城鎮和國民經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工農發展、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越來越強,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三化”協調推進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過去傳統農業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它的使命是為解決人們溫飽和工業化發展提供原始積累;過去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立,農村、農業、農民是一個經濟迴圈系統,城市、工業、市民是一個經濟迴圈系統,城市和鄉村分治,農民和市民分隔,農業和非農產業分離,傳統農業是自我封閉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企業化,各種生產要素加速流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城市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援,農村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呈現出工、農、貿一體化、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趨勢。

三是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農民收入增長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村勞動力加快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移,由農業向非農產業流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現在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大批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進入城鎮經商務工,這是一個重大的就業結構性變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會發展中對良好生活質量的追求,使得農民就業觀念和經營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日益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和流動的動因也發生很大變化,農民外出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權宜之計,相當一部分進城農民,由過去一人進城到現在舉家進城,由暫時居住到穩定居住,由離鄉不離土到離鄉又離土。有的進城農民,正在逐步轉變為城鎮居民、企業工人和工商業經營者。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格局將繼續呈現農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外出就業較快增加的基本態勢。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也發生重大變化。農業收入雖是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但收入增長的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工資性收入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一,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多。來自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收入逐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四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發生重大變化,農業開放度也日益提高。在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增加產量、保證供給,往往忽視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農村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我們主要是發展農村經濟,往往很難顧得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各國農業聯絡更為緊密,農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農產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加入世貿組織,既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擴大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也使我國農業發展更加直接地面臨來自國際市場、國外產品和技術的嚴峻挑戰。國際農產品生產的豐歉、價格的高低、品種的多少、質量的優劣,往往直接影響和衝擊著國內的生產和市場。科學技術成為農業發展重要的推動力量,為增加農業品國際競爭力,農業產品專業化、標準化生產越來越重要,現在國家已確定在100個區縣進行農業標準化試點。

五是伴隨農業市場化發展,農村各項配套改革程序加快。現代農業是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農業,農業本質內涵有了新的內容,農業執行機制發生了變化,農業管理機制也要發生重大變化。現代農業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一產業,它是產業高度的融合,基本模糊了一、二、三產業的界限。而我們現行農業管理機制大都是適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按照計劃經濟模式組建起來的,無論是對農業的領導機制、投入機制、農業的服務體系、流通體制以及農村的金融體制、稅收體制、教育體制、農村土地使用制度、農村戶籍管理制度等都有不適應現代市場農業發展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層鄉鎮政府的職能定位也在進行新的探索。農村新一輪改革已全面啟動,現在各地正在積極推進一免四改革,即鄉鎮免徵農業稅,鄉鎮機構改革、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縣鎮財政體制改革、農村服務體系工作。農村金融體制、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改革也正在積極探索之中 。新一輪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改革的系統性增強,越來越觸及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矛盾。

二、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方向和輪廓性的目標是什麼?

我地處屬丘陵山區,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經濟發展方向總體定位為生態經濟區。在生態經濟的大方向之下,我認為農村經濟發展就是走適度規模的高、精、特產業化之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我們前瞻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勾畫一個非常遠期的“生態農業、小康農村”的粗略輪廓是:

1、建成生態農業的核心功能區,三個不同層次的生態產業協調發展。是**區域的經濟中心,各方面基礎好,發展生態農業應該走高階路線、起引領作用,成為生態農業的核心功能區。按照這一高要求,我們應成為周邊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加工銷售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種苗供應中心和基地示範區。農產品加工業高度發達,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群集,產業化科研實力雄厚,對周邊生態農業發展在技術和市場方面具有較強的聚集輻射作用。屬丘陵地帶,一般性的大宗農產品無規模也無品質優勢,比如優質大米、麵粉、蘋果、梨子等大宗產品的優質生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我們的優勢是立體氣候明顯,物產種類多,生物資源豐富,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產業化應該走適度規模的高、精、特發展之路。應該是三個不同水平層次的生態農業產業協調發展,低端產業是滿足城市“菜籃子”鮮活農產品需求的種養業;佔主體的中端產業應是面對國內、國際市場,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產業;而高階產業應是立足本地生物資源開發而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預見,生態經濟區如果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定是生物產業。一些專家預測,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將在21世紀20xx年代席捲全球,它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人口、食物、能源、生態、環境、健康等問題,將是歷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不能比擬的。現在,美國、日本研究生物技術能夠把我國的中草藥加工萃取提成單個的藥物元素,使中藥配方真正實現定量化、標準化,克服了傳統中藥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一鍋熬、一併服的弊端。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發展中醫藥,既是振興中醫藥產業的希望,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山東沂源貧困縣發展藥材種植業,僅桔梗一個品種就年銷韓國7000噸,創匯2800萬元,農民戶均增收20xx元。可見,山區農業產業化開發種植加工中草藥潛力無限。

2、農村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實現了區域化佈局、產業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和標準化生產。按照小康標準的測算,人均收入要達到1000美元,現有農民人均0。8畝耕地,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收入標準,農民向城市轉移、企業場主經營農業是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現代農業必定是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達到較高水平,產業基地實現了區域化、專業化佈局和標準化生產;生產方式也必將是一系列市場主體間的企業化運作。農業市場主體不再是 “種田保肚子、務工蓋房子”的傳統農民,龍頭企業、農業公司、農場主、重專戶將是未來現代農業的市場主體。同時,隨著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將發生變遷,大量的農民非農化,農業公司、農場主、重專戶將經營農村80%以上的土地等資源,形成以農業企業場主、農業產業工人組合起來的農村社會結構,農民概念將逐步消失。

3、建立起適應市場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村市場體系、金融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和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依託大城市功能,建立起綜合性農產品及生產資料批發市場體系,農產品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網上交易等新型營銷業態發達,成為農產品及農資重要的集散中心。面對農業開發企業、農場主服務的科研、推廣與教育體系三位一體,與產業化發展全面接軌,並實行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成為農業產業化新技術研發推廣中心和新品種種苗供應基地。各類行業協會等中介資訊服務組織健全,金融服務體系適應農業市場化發展的要求,基層政府變過去直接抓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為通過大力培育發展農業市場主體,依靠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發展農村經濟,工作重心轉到抓公共服務上來。

4、城鄉實現一體化發展,農村交通、居住、生態條件改善,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建立起完善的城鎮體系、發達的交通體系,中心城鎮建設和農村市政建設達到較高水平;青山綠水,生態良好,農村人口居住逐步改變散居狀態,人口向集鎮和村居民點聚集;城鄉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差別縮小,城鄉人口互動、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向著一體化方向發展,

以上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遠期輪廓性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可能需要幾十年的努力,但是,我們頭腦裡要有這樣一幅理想藍圖,以增強我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使行動更加理性自覺。

三、怎麼把握新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及農業產業化在農村經濟發展全域性中的地位

市委*屆*次全會研究了整個農村工作的目標、思路及措施,這裡我重點談其中的農村經濟工作思路。農村經濟工作可謂千頭萬緒,按部門、行業細分,有招商引資、農業產業發展、鄉鎮企業發展,有小城鎮建設,有交通、水利水保、退耕還林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農村改革、扶貧、計劃生育工作等等。這些工作都是經濟發展工作,它們貫穿起來的一條主線是什麼?我認為就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

“三化”發展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三化”協調推進,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但是,“三化”發展也有一個重點和中心的問題。準確把握我市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就要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三者的關係,明確誰是當前的重點和中心。對我們貧困山區而言,我認為農業產業化是“三化”的中心環節,推進農業產業化是實現“三化”的基礎。農業產業化是以農業市場化為基礎,以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方式,實現農業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和集約化發展,最終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應有之義就是要圍繞農業辦工業,圍繞工業抓農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因此,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具有相同的任務,農業產業化是農村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農業產業化又是催生農村城鎮化的動力,只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培育大量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落戶城鎮,農村城鎮化才具有可靠的產業支撐和農民轉移的就業空間,城鎮化才會有實質性的突破,實現健康發展。因此,農業產業化是“三化”中心環節,抓住了農業產業化,也就是抓住了“三化”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我認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是又是當前統攬整個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實質也就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大融合,抓住了農業產業化,既抓住了農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又抓住了農業外部的工業、商業、運輸業,也抓住了農村科技、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配套改革,抓住了產業化也就抓住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工作的綱。近幾年,農村經濟發展這樣那樣的提法很多,我們鎮鄉的一些同志對農村經濟工作總感到千頭萬緒,把不準、抓不住什麼是牽頭管總的主線。推進農業產業化不但是鄉鎮經濟發展的主線,也應該是農口各部門服務、指導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發展農業產業化各個環節的任務很多,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很多,農口各部門工作也應該服從和服務於推進農業產業化總目標,根據職能職責找準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結合點和著力點,在產業化發展總目標下,確定自身部門的工作規劃和專案規劃,否則,我們部門工作就會失去目標指引、偏離主攻方向。今後,我們要用產業化發展這根線把鄉鎮和農口部門的工作的串起來,形成上下聯動的合力。

四、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這幾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農產品基地,探索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些模式。但是,回過頭看效果還不是十分理想。我市農產品做成產業並在國內市場有一定影響的大概只有榨菜一項,糧油、柑桔、生豬、山羊、毛兔等在外都沒有知名度和競爭力,產業化發展與江津市差距較大。江津就花椒產業一項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年產量達2400萬公斤,產值近10億元;他們開發出20餘個系列產品,保鮮花椒、花椒芳香精油、花椒粉、花椒香水、沐浴液以及開發出的高階食用調味品、功能性保健品,出口到日本、歐美等地;江津花椒深加工專案是重慶及西部地區唯一列入國家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農業專案,江津還開發推出了系列花椒美食宴、花椒園觀光旅遊;江津花椒從種植到加工、從加工到銷售、從研發到生產、從花椒生產到花椒文化環環相扣,各方面努力把花椒產業開發做到了極致。

我區過去柑桔種植規模也不小,但沒有做成像江津花椒這樣大的產業,對比起來,我感到有三點差距:一是我們缺乏抓產業化發展的堅韌勁。把一個農產品做成一個產業非常艱難,要鎖定目標堅持不懈地抓。 90年代當柑桔市場發生變化,產業發展面臨困難時,我們沒有頑強地去拼去挺,發展注意力很快掉頭轉向了其他,柑桔市場輕易拱手讓給了他人;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缺乏技術研發配套。90年代,柑桔加工企業只有幾家,產品開發水平層次不高,只有桔子罐頭、桔汁水少數幾個品種,產業鏈條非常單薄和單一,幾乎沒什麼抗市場風險能力。而江津花椒產業開發的龍頭企業多達30 多家,參與開發的科研單位就有中國科學院地化所、西南農業大學、重慶日化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美國G&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形成了開發花椒的龍頭企業群和科研單位群。現在我們開發柑桔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只有匯源一家,榨菜產業龍頭企業也只有魚泉一家紅,加工環節可謂勢單力薄;科技研發方面更是極不配套,產業開發水平始終提不上來。三是沒能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推進產業化,產業化機制及模式不適應貧困山區的實際。這可能是我們產業化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江津50萬畝花椒基地,由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開發的有20多萬畝,大戶集約化種植面積近50%,形成了“公司+大戶(業主)+基地”為核心的產業化模式。江津通過這種模式推進產業化使全市5.96萬農戶、20多萬農民土地流轉而“農轉非”,他們的產業化發展機制和模式需引起我們認真地分析借鑑。我們都知道農業產業化就是農、工、貿各個市場主體之間連線成的利益鏈條,產業化的基礎是農業和農村的市場化,前提是要農村市場主體發育成熟。普通農民市場觀念淡薄,他們的行為是自給自足,是農業生產而不是農業經營;農民自身素質、生產規模、經營能力都不適應現代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只能是小農經濟的主體,而不是真正的市場農業主體。公司(龍頭企業)+普通農戶,這是兩個不同型別的主體相加,是很難以融合加起來的。企業與普通農民之間的利益關係只是一種產品買賣關係,不可能形成緊密的利益鏈條,更不可能接成利益共同體,市場一有風吹草動,農民便各奔東西。前幾年,政府代表千家萬戶農民與企業籤合同,或動員千家萬戶的農民與企業籤合同,但最後沒有一個合同得到實際履行,反映出普通農民絕不是市場經濟主體,政府更不是市場經濟主體,農業產業化不依靠市場主體推動是化不起來的。我們一些產業化基地生命力不強,主要原因就是基地發展依靠的是千家萬戶廣大的農民,而江津花椒基地以公司、業主、大戶等市場主體作支撐,基地的性質及效果就大不一樣。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值得總結的地方還很多,但根本的是機制問題,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推進,堅定地走市場化之路。

五、結合實際,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模式是什麼?

“公司+農戶”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模式,由於我們貧困山區農村市場化發育不成熟,農戶、農民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這一模式不能簡單套用。貧困山區產業化需要一系列市場主體連結,應實施“銷售市場主體+加工市場主體+基地市場主體”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前幾年,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出了多種實現模式。比如,原探索出了“龍頭連大戶,大戶帶農戶”的實現模式,在龍頭與農戶之間培育能夠承擔風險有經營實力的重專大戶為利益連線紐帶,通過抓重專大戶為中心環節推進農業產業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重專大戶是實現了由農業生產向農業經營轉變的市場農業主體,這種模式是一種市場化發展模式。同時,在“龍頭連大戶,大戶帶農戶”的實現模式下,對不同型別的農產品發展產業化探索出了三種方式:一是對有龍頭加工企業的農產品實行龍頭連大戶,大戶帶基地的方式;二是對有一定規模無龍頭加工企業的特色農產品,實行以重專大戶為骨幹,政府引導上規模,招商引資辦龍頭的方式;三是對大宗農產品,實行運銷大戶找市場,種植大戶建基地的方式。為分類指導推進農業產業化、因地制宜調結構,找到了有效途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這也是我市農業產業化實踐中探索的一種實現模式,如李子產業就是這種模式。專業合作社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能起到一定的利益連線中介作用,效果較好。但我們要認識到這種模式有一定的缺陷,由普通農民自願組織起來的專業合作社,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濟實體,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主體,這種模式比單純的公司加農戶要好,但它不是一個徹底的市場化模式,該模式在現階段對推進農業產業化只能是具有過渡性的作用。

綜合以上兩種模式的優點,我認為產業化發展較好的模式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重專大戶(或農業公司)”。以大戶為骨幹發展產業化基地,以大戶為主體建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發揮中介作用,組織大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經濟合同結成經濟利益關係,形成產、加、銷的鏈條。這種模式是有實力的重專大戶在專業合作社中起中堅作用,合作社發展有生命力;重專戶發展靠合作社自我服務,而不是政府直接服務,服務重專戶既對接又對路,重專戶發展有活力。這種模式能夠克服“龍頭企業+大戶”模式大戶與企業缺乏中介、組織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又能克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基地一環市場主體缺位的問題。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重專大戶(或農業公司)”模式,基礎環節是重專戶,產業化具有堅實市場主體基礎;關鍵環節是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群為帶動,使產業發展走向一體化;中間環節是專業合作社,發揮專業合作社中介作用,提高產業鏈條的組織化。

六、圍繞農業產業化發展總目標如何推進工作機制創新?

發展農業產業化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是各項工作牽頭管總的主線。圍繞這一總目標、總要求,我們要改變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維觀念,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適應產業化發展配套的新機制。我認為要抓以下幾點

一是要建立適應產業集約化經營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向企業和大戶轉移、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人口向城鎮轉移是現在農村的發展趨勢。要實現產業區域化佈局,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快土地流轉。在農民依法、自願和有償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實施土地使用“三權分離”改革:即集體享有土地所有權,農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權,大戶有償獲得土地經營權。這種土地經營權有償轉讓,讓大戶或公司給農民當佃戶,農民對土地長期法定的使用權保持不變,同時獲得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並可在大戶或公司土地上務工獲取勞務收入,保持了家庭年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穩定。全國各地基本上都是這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政府推進這項工作,主要是為重專戶或公司搞好利益協調,做好法律公證等方面的服務。

二是要建立有利於產業化發展的投入機制。農業投入是爭取國家投入的一大塊。無論是農業、扶貧、移民後扶還是中西部扶持政策都有農業產業化專案投入,建立科學的投入機制,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專案的巨集觀管理,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此,要研究向誰投入,怎麼投入的問題,農業資金如何捆綁發揮最大效益的問題,如何加強管理,預防專案資金流失的問題。當前國家政策性資金不是按產業來投入,由各個部門分散下達,如果各類資金沒有一個總體目標和重點進行投入,若干年後我們的農業產業化是很難見到什麼成效的。因此,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的前提下,捆綁集中投入農業產業化發展專案非常必要。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就是要投入到農業產業化鏈條的關鍵結點上去。一是要捆綁投入重點產業,根據專案輕重緩急,一個一個地扶持發展,促使主導產業儘快形成規模做出特色;二是要扶持龍頭加工企業、產業化科技研發企業,增強加工環節的帶動力和科技的推動力;三是要扶持業主大戶和中介組織。即使是龍頭企業爭取的國家專案資金,也要明確向基地重專大戶投入的比例。要加強對農業專案資金的管理,我們的部門及其鄉鎮不能吃專案資金,專案資金要由業主使用在專案上,專案資金管理費的比例不能太高;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及其專案業主資金使用監管,對實施農業專案的業主實施嚴格的准入制度,嚴格考察其經濟實力、技術實力、帶動實力,預防一些業主搞投機農業套取國家資金。

三是要建立市場化的科技、資訊服務機制。產業化要在庫區走高階路線,起領引作用,必須建立高水平的農業科技、資訊服務體系。現行科技服務體系要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即服務物件要由服務千家萬戶轉向對龍頭企業、重專戶和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服務內容由過去對大田糧食生產的指導轉向產業化種養專案和加工技術的服務;服務方式由過去的無償服務轉向有償服務,由單一的技術指導為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服務體制由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分割轉向三位一體。建立市場化的科技、資訊服務機制,最根本的是科技資訊服務組織市場化。從長遠看,國家今後只承擔基礎性的農業技術研發,應用性的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都要推向社會,由民間實體承擔。因此,我們要著眼長遠及早發展若干個市級農業產業化民營技術公司,出臺優惠政策鼓厲政府部門的農業專家、技術科研人員領辦技術實體,招商發展一批技術研發公司。**學院、**職業學院、醫專、農科所今後都要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可以整合資源並探索組建一些研發技術實體,加強食品加工、中草藥種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總之,農業產業化技術的研發一定要實現配套,在**區域抓在前、走在前。以後,農業政策性專案資金扶持發展種苗基地,都要由一定技術研發實力的農業科技發展公司承擔,政府確定的產業化發展大專案,也要與此配套扶持發展相應的科技服務公司,使產業化技術開發上一個臺階。

四是要逐步探索建立適應產業化發展要求的領導機制和考核機制。產業化強調一體化,領導分工也應該是農工貿、產供銷一起抓,做到一套鑼鼓打到底。現行的領導分工從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條條分工,管工業的抓工業,管農業的抓農業,管商貿的抓商貿,這種領導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但是我們農口各個部門的領導力量、幹部資源應該按照有利於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進行整合。抓產業化決不是農辦一個部門的事,農口部門不能抓農技的光抓農技,抓水利的專抓水利,抓扶貧的只抓扶貧,各部門都要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己任,承擔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任務。既要抓好本部門的業務工作,又要抓好市委、市政府佈置的產業化發展中心工作,不但要牽頭抓生產基地,而且要與工業部門配合抓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今後,市委、市政府對確立的重大農業產業專案,要探索建立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抓的領導工作格局。無論是對鄉鎮還是農口部門下達農村經濟發展考核指標,也要圍繞產業化發展來設定,重點考核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重專戶的發展、以大戶為支撐的基地發展,農口部門還要考核農業科技研發、服務實體的引進和培育,圍繞產業化發展有關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等。

七、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基本思路是什麼?

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承擔著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發展農村經濟、依法治村、維護社會穩定等各項任務。目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需要不斷加強研究、探索創新。組織部門在調查分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時,許多鄉鎮的同志都提到有村級組織活動陣地缺乏的問題、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村後備幹部隊伍缺乏等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都存在,但不一定是主要問題,基層組織建設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是觀念問題。新時期黨和政府在農村中的骨幹到底是誰的問題怎麼來認識。六七十年代是貧下中農 ,現在這支依靠力量、骨幹物件是誰,怎麼來定位;二是農村黨員發展難問題如何突破。農村大量年輕人外出,黨員隊伍老化,據調查,合併後的村有三、四千人,每個村45歲以下的黨員平均不足 20 人,除村支兩委幹部約年輕外,在家的絕大多數是五、六十歲左右的老黨員,而鎮鄉機關駕駛員許多都是黨員。這個現象絕不是一個黨員結構不合理的簡單問題,它關係到黨在群眾中是否紮根,是否後繼有人的大問題 。三是新時期農村工作任務轉型、工作方式發生變化,怎麼提高村級幹部的能力素質。村組規模擴大後,幹部工作量增大了;過去村幹部與群眾接觸得最多、最具體的任務是稅費徵收,而現在稅費政策是免徵;農村經濟發展由過去抓傳統種養業轉到推進農業產業化,村級公益性事業建設由過去政府包辦轉到群眾一事一議。新時期村支兩委發展農村經濟、依法民主治村、維護穩定任務加強了,群眾工作方式由管理型轉向了服務型,村級幹部隊伍能力素質能不能適應成為當前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問題。

針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認為基層組織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經濟抓黨建,以扶持發展重專戶、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為突破口,強化農村黨員隊伍基礎和幹部隊伍能力建設;以完善村務公開、民主決策機制為重點,推進依法治村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不斷增強村級組織代表力、發展力、戰鬥力,努力把村級組織建設成為黨和政府農村工作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

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前提就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標準和要求,明確新時期黨員發展物件及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骨幹。我們認為新時期符合農村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是農村重專戶,重專戶的經營模式代表了農村先進的生產方式,他們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先富帶領群眾後富的行動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因此,他們是新時期“三個代表”的代表者、實踐者,是新時期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骨幹。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賦予重專戶這樣一個全新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就能開啟我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思維,找到基層建設的新思路。農村黨員發展以“三個代表”為標準,就是要明確把重專戶作為新時期黨員發展的主要物件,緊緊地把代表農村先進生產力的重專戶群體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通過大力扶持發展重專戶,壯大黨員後備隊伍,突破農村黨員發展難題;通過把重專戶培養為黨員,把黨員重專戶培養為村幹部,實現村組幹部的重專戶化,以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為突破口,改善黨員隊伍結構,提高村幹部能力素質。在新形勢下,村級組織發展農村經濟的工作方式由管理轉向服務,由計劃、命令式變為協商、示範式,推進這一轉變,也必須充分發揮重專戶作用。在農村對群眾說百遍不如做出來看一看,村級經濟發展規劃再好,重專戶不認可很難落實,農村發展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往往農村重專戶的號召力、影響力最強,村級組織以新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需要緊緊依靠重專戶和以重專戶組織起來成立專業協會,否則,對經濟發展由管理轉向服務就缺乏抓手。重專戶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村組幹部實現了重專戶化,村級組織陣地缺乏、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也不再成為基層組織建設的主要問題。可見,基層組織建設的抓手是發展重專戶,農業產業化的抓手是發展重專戶,扶持發展重專戶是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重要結合點。現在,村幹部的待遇逐步得到解決,農村願當幹部的人多了,這為推進村幹部重專戶化創造了好的條件,我們一定要按照這一思路,堅持標準、改善結構,切實把村幹部這支隊伍培養好、建設好。

八、怎樣理解現行體制,如何從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上適應現行體制?

前不久,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分別組織人員到有關鄉鎮、部門對體制調整後的執行狀況進行了調研,總體情況是正常的,現行體制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調研中也收集到部門、鄉鎮對體制執行的一些意見,這些意見反映較多的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機制方面的問題,也有工作作風方面的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都客觀存在,但有一個以什麼角度認識的問題。任何體制都有利有弊,現行體制也只能是利大於弊,況且現行體制執行時間還不長,調整也不是完全到位,眼前存在的問題應該說都帶有過渡性質。因此,怎樣理解現行體制現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如何適應現行體制,有必要進行探討。對此,我談一些個人的觀點:

1、現行體制剛剛執行,磨合調適需要時間,上下左右都要對體制增強信心、主動適應。過去老體制確實不順,現在面對新體制又確實不適,但是,不適和不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改革的是不順,需要調合的是不適。改革是遲早的事情,現在總算規範理順了。新體制剛執行,雖然我們上下還表現出不適應,好比換了一雙新鞋剛開始是有些蹩腳,這是正常的。新體制減少了一級機構,對幹部安排使用確有難處,但從長遠大局看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廣大群眾是支援、擁護的。現在,有少數同志對新體制表現出的不適應不能正確理性地對待,一些人把眼前暫時的不適應當作了長期永遠不可解決的問題,一些人總是拿體制過去的長對比現在的短,還有一些人純屬是從自身利益得失的角度去認識現行體制的優劣,這些看問題的角度和觀點是不對的。任何一個體制都是服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確立的,發展是第一位的事情,發展抓不起來,什麼體制都是虛的。發展關係每個幹部的利益,發展良好的勢頭來之不易,各方面經不起折騰,我們無論現實對體制有多麼的不適應,大家都要理解現行體制,熱愛現行體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主動適應現行體制,在新體制下積極工作,推動發展。

2、人浮於事客觀存在,轉變作風關鍵要人人有事、很抓向上向外。目前,部門幹部普遍工作量不飽和,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人浮於事的問題在一定時期都將存在。在部門幹部一下減不了的情況下,怎樣進行工作上的適應性調整,改善這一狀況?我認為基本的思路就是要使幹部人人有事幹,加大向上、向外的工作力度。一個人無事就會生非,有事就有精神寄託,就會感到充實,使每個幹部有飽和的工作任務,有事業發展的追求,幹部隊伍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而機關管理工作不可能打“人海戰”,那麼把一部分幹部組合起來專司其職抓招商引資,抓專案向上的爭取,就是一個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的好辦法。招商引資和專案爭取工作非常考驗一個幹部的綜合素質,各部門不僅要抓,而且要抽出精兵強將專司其職抓,並堅持不懈地抓,這樣才能把我們幹部資源優勢轉化為工作優勢和發展優勢。各部門可以在保持幹部關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集合一部分幹部組建招商辦,安排招商工作經費,下達招商引資任務,使招商引資成為各部門長期性的重要工作。明年,我們要加大部門對招商引資的考核力度,使部門工作重心向抓經濟發展轉移,使部門工作作風、工作方式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得到轉變。

3、現行體制上粗下細,剎車容易啟動較難,轉變方式關鍵要弱化管理、強化服務。現在,市級機構和鄉鎮機構比較,確有頭重腳輕的問題,市級部門有70多個,科室總數達700多個,而我們鎮鄉最多的內設機構才8個。如果市級部門重管理,70 多個部門700個多科室幾千名幹部要管住幾十個鄉鎮簡直太容易了,要想管好細好深就會有好細好深,想剎車就能很快剎車,那麼鄉鎮就可能動彈不得。管理是少數人做的事,人多不是一件好事,而服務是多數人做的事,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變管理為服務,部門機關幹部人多的問題就緩解了。部門以鄉鎮之難為部門之難,以鄉鎮之事為部門之事,幾千名幹部為基層服務、為鄉鎮服務、為所有投資者服務,上下齊心為發展著想、為發展服務,全市工作就變活了。現在市級機關一個大齒輪對鄉鎮一個小齒輪,小齒輪轉不動大齒輪,鄉鎮來協調部門是非常很難的,只有部門轉換角色為鄉鎮服務,上下工作才能順利運轉。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以前的體制實際是一個地級機構的運轉方式,而現在實際是一個縣級機構,地級部門是部門對部門的工作方式與縣級部門對鄉鎮的工作方式完全不一樣。現在,直面鄉鎮開展工作,抓工作光佈置就不行了,有時可能還得手把手幫助鄉鎮才能完成,要把服務融於指導、管理之中。比如,要完善一個專案的手續,可能不是你稽核鄉鎮,而是你要代他、幫他完成,否則事情就要拉倒。現在,鄉鎮到一些部門辦事,鄉鎮的主要領導沒來,部門接待的同志就認為是鄉鎮不重視這項工作,還拿臉色給辦事人員。我認為這就是變管理為服務的觀念沒形成,工作方式沒轉變,鄉鎮來個科室負責人就不錯了,就相當與過去來個局長辦事,如果事事鄉鎮都是主要領導在跑,那就很不正常。鄉鎮到部門辦一個事很難,我們一定要多理解、多體諒,對鄉鎮的事情要少說“不行”,多說行、馬上辦。一些程式該合併的要合併,手續該簡化要簡化,能變通的要變通,能快要儘量快。幫扶部門要多為鄉鎮搞協調,多幫鄉鎮跑跑腿,搞一些代理服務。鄉鎮同志到部門,部門要像鄉鎮接待你們那樣接待他們,有笑臉、有問候、有開水、有便飯,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現行體制幹部積壓,幹部資源周邊難比,用活幹部關鍵是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我市幹部人數大大超過了一個市應有的編制數。幹部許多非常優秀,過去在不同的崗位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按理應該安排到領導位子發揮作用,但是,現行體制是廟小方丈多的實際,幹部積壓問題短期是難以消除的。幾千名幹部不是一個包袱,而是一筆寶貴的資源,關鍵是要開發、用活,這對發展非常重要。我認為思路就是要拿出比周邊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度,建立起幹部能上能下的選拔用人機制,營造一個幹部積極向上、公平競爭、勇爭一流的工作氛圍。幹部情況複雜,打括號就有幾種,如果使用時講閣平剪順、注重平衡,是無法活起來的。現行體制下組織部門選拔使用幹部,就要徹底打破論資排輩的用人觀,要重能力輕資歷,重現實貢獻輕舊曆老帳,重創新實幹輕“花拳繡腿”;我們一般幹部也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成才要成長就要立足本職奮力拼搏,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等待過日子。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要從基礎抓起,中層幹部首先要做到能上能下,每一個部門、鄉鎮的內設科室負責人的選拔都要實行競爭,落實公開競聘上崗。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這不僅指部門也包括鄉鎮,今後鄉鎮和部門幹部就是任什麼職享受什麼待遇,正常的進退要與待遇掛鉤,掛號幹部待遇是體制調整特殊情況下出臺的政策,今後要慎用。鄉鎮與部門幹部的交流使用也要打破論資排輩,不一定完全按照級別對等的原則交流,一切以事業發展需要選定幹部,一切看是否能勝任所交流崗位的工作需要。以後,每年部門與鄉鎮與企業要互派一批幹部交流使用,個人工作關係和待遇可保留原單位,加大交流力度,使上下幹部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能夠儘快和拍相適應。

5、現行體制直管鄉鎮,基層工作具體實在,轉變作風特別要思路更實、措施更實、狠抓落實。過去市級部門主要是巨集觀指導、巨集觀管理,現在直面鄉鎮,就是抓具體工作、落實具體任務,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切忌務虛,必須更加務實。首先,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加務實,我們各個部門、鄉鎮提出的工作思路,一定要結合基層的實際,結合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提出來的思路不能講時髦好聽,根本的是要管用和實在;同時,也不能照抄照搬,要拿出自己的一套辦法和措施,形成套路。二是工作方式要更加務實。一定要力戒文來文去、會來會去的形式主義做法。我們工作物件是鄉鎮,務虛水平再高不實用也是沒水平,不面對基層實際,長期繞來繞去就要貽誤發展。現在鄉鎮反映我發文量太大,一個檔案意義幾大篇,管用的很少,每天下載幾百頁,列印費就承受不了。我們對鄉鎮發文就要減少務虛,做到少而精、實而細。市級部門任何一項工作都可以給區縣級部門直接發文,而鄉鎮與市級部門沒有對應的部門,這樣我們就要注重綜合性,不能簡單處理隨意轉發,不能巨集觀來巨集觀去,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開會也務實,數量要減少,時間、規模都要嚴格控制。通知鄉鎮和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原則上是市委市政府召開綜合性會議;各條線召開的會議原則上不能通知鄉鎮和其它線部門的主要領導參加;各個口相關部門的業務會議要加強統籌,儘可能套開,每個部門出“一盤菜”,開綜合性的會議。我們要為鄉鎮和部門的主要領導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謀大事、抓大事,騰出更大的空間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要面對問題,狠抓工作落實。抓工作要注重解決問題求得實效,堅決反對做形式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勞民傷財的表面文章。搞調研也要帶著問題下去,眼睛不能光盯著亮點,專做錦上添花的事,要對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有幫助。鄉鎮與市級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我們部門對下佈置工作不能添亂,一定要慎重,要突出重點,真正對基層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同時,部門、鄉鎮工作要抓深抓細,思路、措施不能跟市委、市政府形成上下一個樣、一般粗,要創造性的把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目標思路細化為行之有效的操作辦法。

6、現行體制線多面寬,工作重心易於分散,必須強化經濟中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發展。體制調整後,我們面對的工作更多了,面對的事務更雜了,在新體制下強調突出中心、突出重點、狠抓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內地與沿海在理解“什麼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有很大的差距,沿海乾部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把經濟建設作為全域性工作的“靶心”,各個方面都圍繞發展轉、圍繞發展抓;是任何時候抓發展不動搖,時時刻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再重要的工作也要為經濟發展讓路,各個方面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而我們內地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把經濟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其它工作排列之後,是按一、二、三排列,沒有象沿海那樣一個“同心圓”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排列。因而,在內地各行各業難以形成圍繞發展轉的工作格局,經濟發展主要成了是經濟部門的事,當上級佈置一項重要工作時,完成突擊任務又擺到了全域性工作的第一位,這種對中心認識上的差別導致了我們行動上的差距。統一對經濟發展中心的認識,就是要把經濟建設作為各行各業各個方面的“靶心”,無論是黨建、zd、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總目標來開展,交叉彙集在經濟建設這一點上,不能行成若干條平行線;要進增強咬住經濟發展不放鬆的韌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集中精力抓發展不動搖,任何突擊性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衝擊干擾經濟發展中心,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問題,經濟發展的目標、思路不能輕易改變。同時要增強全市工作的系統性形成發展合力,工作思路要形成工農聯動、城鄉聯動的系統性,增強市級和鎮鄉上下的系統性。各鎮鄉、部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都要圍繞全市工作的總體思路、總體目標來確定,絕不能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對重大的經濟工作,各個部門要齊心協力打總體戰,今後,市委市政府對各個部門鎮鄉下達考核任務,要進一步強化對經濟發展任務的考核,弱化對非經濟工作的考核,有些非經濟工作可試行作為否定指標進行考核;對非經濟部門下達考核任務,主要根據其職能職責配套服務經濟發展來確定。比如發展重專大戶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結合點,那麼就要把“村社幹部重專戶化”作為對組織部門的考核任務之一。整個考核體系先自下而上確立全市的幾十項重點經濟發展任務(重大指標、重點產業、重點專案、重點工程、重點工作),後自上而下根據各部門的職能職責進行分解,各部門的業務工作只考核主要的一二項,通過考核指揮棒的調整,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調動到集中抓經濟發展上來。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篇2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全省農村、農業工作會議及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總結“”特別是20xx 年全市農業工作,通報20xx年度農業工作目標考核結果和在省、市農業工作中成績突出單位,交流典型經驗,安排部署20xx年農業重點工作, 確保“十三五”全市農業工作開好局、起好步。下面,我講四個方面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認真總結經驗,把握髮展態勢,充分肯定20xx 年及“”農業發展成就

20xx 年全市各級農業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 在強產業、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上展現新作為,保持了農業發展形勢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全市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性支撐,成為全域性工作中的亮點,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是在產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糧油、茶、藥穩定增產,“四百萬”工程強力推進,新建重點特色產業基地26.7 萬畝,千畝以上專業村達281 個,萬畝以上專業鄉鎮達23個,規模經營面積達115.4 萬畝。二是農業提質增效展現新亮點。20xx 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預計350 億元,同比增長25% ,高於全省10 個百分點,在工業經濟下行中逆勢增長。國家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建立等工作有序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8% 以上,新建立部級園藝作物標準園4 個、市級茶葉標準化示範基地15 個。三是農業部門工作取得新佳績。全市農業工作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目標考核任務,絕大多數指標超額完成考核目標,各縣市區也較好完成了市農業局目標考核任務。十堰農業部門工作地位在全省得到提升,市農業局連續兩年被省農業廳表彰為綜合類先進單位,竹山縣農業局也受到省廳綜合表彰,市能源辦、經管局和各縣市區的突出工作也得到省農業廳充分肯定,受到表彰。

20xx 年全市農業工作奮發有為,呈現出新亮點,展示了新作為,為“”農業工作圓滿收官添上了精彩之筆。回顧分析“”農業工作,快在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全省水平;跨在農業農村經濟躍上了個新臺階;轉在農業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全市農業部門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充分發揮山區農業比較優勢,突出推進高效生態農業,著力促進農業產業化,有力促進了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效。

(一)農業農村經濟實現新跨越。 “”十堰農業發展全面超規劃,大部分5 年規劃指標都在2 到3 年內全面完成,農業農村經濟躍上了新的發展水平,為農業轉型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濟總量加速增大。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xx 年的133.2 億元增加到20xx 年的286.8 億元,超規劃目標(200 億元)86.8 億元,年均遞增16% 。農民收入加速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xx 年的3499 元增加到20xx 年的7891 元,五年跨越4000元、5000 元、6000 元、7000 元四個千元大關,超過規劃目標1891 元,增速明顯快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發展動力加速啟用。農民工資性收入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半壁江山,比重達49.8%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深化,農民財產性收入和政策帶來的轉移性收入也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佔比達23.8% 。

(二)“四百萬”特色產業取得新突破。 深刻認識市情,瞄準特色優勢,聚焦產業建設,科學論證規劃,確定“茶葉、中藥材、核桃、山羊”等四百萬重點特色產業建設,聚焦聚力,推進突破。一是聚焦壯規模。針對全市特色產業基地“多、濫、散、小”,特色農產品產品多、商品少、質量好、批量少的實際,把規模經營作為產業發展的聚焦點,圍繞“四百萬”產業,強化規劃引領,改進考核辦法,“四百萬”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每年以30 萬畝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經過五年努力,中藥材、核桃、山羊已實現“百萬”目標,茶葉基地也達67 萬畝,初步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基本格局。二是聚力抓投入。千方百計每年爭取財政資金1000 萬元,實行以獎代補,撬動縣市區涉農資金專案整合,引導民營、工商資本投入產業開發。三是聚力提質效。壯大規模的同時,逐步把主攻方向轉移到提質增效上來,建立“三品一標”示範基地150 萬畝,經濟作物標準園15 個,特色產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由20xx 年的36.8% 上升到20xx 年的45% 左右。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躍上新臺階。 千方百計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的瓶頸之困,以培植企業為核心,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實現突飛猛進發展。20xx 年全市農產品加工值不足60 億元,20xx 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350 億元,超規劃目標150 億元,“”期內年均遞增45.6% ,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將達到1.2:1 。“”以來,全市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69 家,其中,國家級、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40 家,12 家農業產業經營龍頭企業在武漢、天津、深圳場外交易市場掛牌上市。丹江口、竹山被列為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予以支援,引進企業52 家,產值突破100 億元。十堰市(長嶺)農產品加工園區已入駐農產品加工企業16 家,已建成投產的7 家,即將投產和正在建設的9 家,二期新入駐企業5 家,總投資近9 億元,20xx 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40 億元。這三大園區正在加速向年產值百億元的巨集偉目標邁進。市級農產品加工園區

(四)農業品牌實力實現新提升。 堅持實施品牌戰略,“三品一標”品牌累計達308 個,其中,20xx 年新增29 個,累計認證基地面積達150 多萬畝。“武當道茶”等6 個農產品品牌成功建立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零的突破。“武當道茶”等8 個品牌入選“中國好食材候選品牌目錄名單”,“武當道茶”品牌價值達40.65 億元,名列全國農產品類第三名,茶葉品牌價值第一名。房縣小花菇榮登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欄目,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堅持每年組織企業參加中國農交會、武漢農業博覽會等大型重要會展,20xx 年第十三屆中國(福州)農交會上,十堰展館首次在中國農交會湖北展區亮相,武當道茶和房縣黑木耳進入全國地標產品展館,武當山珍和榮耀木瓜獲得金獎,獲獎數名列全省第一。成功主辦“中俄‘萬里茶道’走進武當暨首屆武當道茶博覽會”,促進茶產業走出去,首批出口茶葉40 噸。精品名牌提高了十堰農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產品出口創匯,20xx 年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達3000 萬美元。

(五)高效生態農業呈現新格局。 堅持生態立市戰略,著力培植現代生態產業。一是做大生態有機農業。依託山區生態經濟資源,創造性地用活用足退耕還林政策,在適宜區域大力推進退耕還茶、還果、還藥、還草、還特,一個“南部茶葉北部橘、城郊蔬菜高山藥、山區菌特畜牧業”的高效生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加大示範建立力度。鄖陽區建設全國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和省級生態迴圈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茅箭區建成野生獼猴桃原生境種質資源保護區,鄖西縣成功申報湖北大梁省級自然保護區。三是複合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得到全面推廣。研發制定各類生產技術標準15 項,綠色有機農業標準化種植、水產健康養殖、林下經濟等一批生態農業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四是以沼氣為紐帶,大力發展種― 養― 沼迴圈農業。爭取農村能源建設資金3.17億元,全市共新建農村清潔能源入戶工程5.84 萬戶、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10 處、新建小型聯戶沼氣工程486 處。

(六)農業經營方式發生新轉變。 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截止20xx 年底全市農民合作社達1534 家,增長22.2% ;家庭農場達355 家,增長102.9% ;專業大戶達2084 家,增長94.9%。全市國家級示範農民合作社已達22 家,省級示範農民合作社已達21 家,市級示範農民合作社已達100 家,22 家家庭農場入選全省示範家庭農場,正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骨幹力量。著力推進生產要素規範有序流轉。全市已累計完成土地流轉面積73.34 萬畝,增長25.88% ,催生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正在成為十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建立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2 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4 個、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12 家。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物流配送等“網際網路+ 農業”新業態呈現新態勢。

(七)農業科技創新增添新活力。加快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以農科院為依託,著力推進中國農科院、農業部環資總站、湖北省農業廳和十堰市政府共建丹江口庫區生態農業研究院,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主攻平臺,農業科技研發成績斐然。以市科技學校為依託開展“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培養科技示範戶2.25 萬戶。深入推進市委“3331 人才工程”、“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加強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華中農大、省農科院等院所的合作共建,建立院士農業工作站4 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工程,著力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範縣專案。深入推進糧油高產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等重點科技專案,推廣地膜覆蓋抗災減災技術300 萬畝次,農作物新優特品種520 萬畝,測土配方施肥1500 萬畝次,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90% 以上。進一步辦好十堰農業資訊網、《十堰惠農手機報》,建立專家服務隊伍,加大“12316 ”資訊平臺宣傳推廣力度,促進資訊進村入戶。

“”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在許多方面實現新突破、新發展,關鍵在於市委市政府堅持了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工作方略,堅持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關鍵在於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工作實戰中,我們始終做到“六個堅持”:

一是始終堅持在科學謀劃發展中提高履職擔當能力。 面對十堰農業發展滯後於全省、農民收入遠低於全省的最大實際,始終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加快參謀服務,謀劃了“四百萬工程”、“高效生態農業”等重大戰略,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農業廳的充分肯定;資訊服務持續在全省考核中名列前茅。舉辦中俄萬里茶道暨武當道茶首屆博覽會與高層論壇、武當大興600 年農業招商引資推介會、特色農產品進京、考察福建茶產業、高效生態農業和武當道茶新聞釋出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都取得了良好反響。謀劃推進秦嶺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等一批重大專案,在強農惠民促發展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是始終堅持在體制機制創新中破解深層次矛盾。 堅持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破解謀層次矛盾的第一動力,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試點,探索農村耕地三權分置改革,組建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加強農民負擔監管等方向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涉農資金、專案整合辦法,湧現出鄖陽區等一批先進典型。搶抓南水北調與北京對口協作的機遇,一方面組織農業幹部、農技人員、龍頭企業管理者走出去,另一方面引智、引商、引專案,加大十堰特色農產品進京服務力度,推進合作共贏。積極推進農業對外開放,茶葉、柑橘、食用菌率先走向國際市場。搭建建設生態農科院、漢江生態經濟帶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一批平臺,增強了事業發展活力。

三是始終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著力培植扶持龍頭企業,湧現出龍王埡茶葉有限公司這樣農業產業化經營國家級重點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組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武當道茶協會,為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支撐。在困難中、挫折中探索組建武當道茶產業集團,勇於改革、鍥而不捨、集團主體、發展機制、運作模式等方面不斷完善。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宣傳力度,近兩年每年投入十餘萬元資金,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擴大了影響。

四是始終堅持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破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 走具有十堰特色的農業現代化路子,積極參謀推進。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意見建議寫進20xx 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寫進了《十堰市委關於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建議》,進一步凝聚了共識。開展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工作,制定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劃,推進農產品基地土壤重金屬汙染普查和農村面源汙染治理,積極開展試驗示範。鄖陽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等一批重大生態農業專案率先實施,起到了良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五是始終堅持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中啟用農業發展動力。 配合相關部門積極落實農資良種補貼、農業保險等相關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行政執法力度,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廣泛持久開展種子、農藥、化肥與植物化學新增劑、魚獸藥飼料新增劑等專項整治活動,查出大案要案,保持高壓整治態勢,有力促進了依法護農。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完善農產品准入準出制定,明確屬地管理資源,積極推進以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為龍頭的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始終堅持在加強部門自身建設為促進農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堅持把加強學習和教育幹部放在突出位置,建立激勵機制,激勵創新、創造、創業和開明、開拓、開放,著力提高農業系統幹部的理念素質、知識水平、責任意識和業務本領。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四風,倡導“求是、創新、敬業、為民”的部門精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部門作風持續改進。認真落實主題責任、監督責任和監管職責,農業系統反腐倡廉建設不斷加強。各級農業部門的工作作風更加務實,為民服務更加高效。深入推進文明建立,和諧推進檔案、綜治、計生、工青婦等工作。市農業局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湧現出一批全省五一勞動獎狀單位、工人先鋒號單位和人才工作先進單位等,樹立了農業部門更加良好的現象。

五年克難奮進,贏得豐碩成果;五年春華秋實,全憑創新奉獻。五年來,全市農業部門齊心協力,共謀發展,農業工作成為全市的重要亮點,向全市人民、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各級農業部門的幹部職工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市農業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切實認清形勢,科學謀劃“十三五”發展,全面啟動“61 ”特色產業強農計劃

“十三五”是十堰市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攻堅時期,是深化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轉型升級的跨越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

(一)充分認識新機遇、新挑戰。 從巨集觀上看,“十三五”十堰農業仍然處於力爭又快又好發展的黃金期,發展面臨著四大重要機遇。一是“十三五”期間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十堰屬於秦巴片區扶貧攻堅重點區域,農業農村發展滯後於全國、全省,將迎來跨越發展、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將是我市“三農”迎來可持續、跨越式和轉型發展的“三型”發展疊加期。二是“十三五”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鍵時期,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重點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重要的支撐是健全體制機制,將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業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程序、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三是農村改革全面深化,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加速,市場配置資源的力度進一步強化,工商資本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促使土地等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聚集,在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將發揮更強大、更顯著的作用。四是現代農業深度推進,著力“四化”同步發展,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改變。特別是通過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生態高效種養業快速發展,撬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突破性發展,促進農業農村三產服務業不斷啟用,正在催生“接二連三”的“第六產業”,傳統農業的格局將會徹底突破,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功能拓展,效益也會有較大的提高。

從十堰自身實際看也面臨四大機遇。一是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秦巴山片區社會統籌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區和北京、天津等地的對口協作區,將享受國家、省的政策疊加,特別是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必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戰略,農業作為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基礎,必將受其益。二是無論是對外大交通,還是農村內部小交通條件都有了歷史性的提高,為十堰農業農村人流、物流、資訊流的加速流通創造了條件,農業將在流通領域中獲得更多增收增效的機會。三是十堰的農業生態環境優良,農村土壤、水質、大氣都汙染度低,優質農產品是十堰農業的一大比較優勢,打好“調水牌”、生態牌、有機牌,十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和空間。四是“”十堰農業發展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基礎。重點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特別是“四百萬”重點特色產業已成為發展的強大基礎;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湧現,適度規模經營加速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十堰農業正在進入一個厚積薄發,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嶄新階段。

在搶抓機遇的同時,清醒認識到,“十三五”十堰農業也處在“爬坡換擋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首先,最大的挑戰在於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農村,瓶頸在產業,產業精準脫貧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任務異常艱鉅。其二,最大的差距在於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每增1 個百分點,十堰農民需增1.6 個百分點才能保證相對差距不縮小,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任務異常艱鉅。其三,最大的制約在於科技興農。農業科技體系機制不順,農業標準化水平低,農業科技推廣艱難,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務農農民素質不適應,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的任務異常艱鉅。其四,最大的實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不夠。基地素質不高,企業實力不強,產業鏈條不長,產品品牌不響,提質增效轉方式和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的任務異常艱鉅。其五,最大的矛盾在於農業投入不足。投入不多和投入分散的矛盾並存,企業資金緊和融資難的矛盾並存,創新體制機制的任務異常艱鉅。

(二)切實明確新思路、新目標。

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面對“十三五”,十堰農業的發展思路是: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以增加農民深入為主攻,以推進十堰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引領,著力推進基地生產標準化、農產品加工規模化、技術應用整合化、生產經營集約化、農產品品牌化和三產發展融合化,全面實施“61 ”特色農業強市計劃(即到20xx 年,把茶葉、中藥材、林果、蔬菜、畜牧、水產飲品六大特色產業均建成綜合產值達百億元產業,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一千億元),努力建設特色產業強市。

“十三五”農業發展的具體目標定位是:力爭到20xx 年,糧食總產穩定在20 億斤左右,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600 萬畝,培植六大綜合產值過100 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000 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 元,山區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成,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保水平穩步提高,產業素質顯著增強,開發效益大幅提升,使十堰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影響的優質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

( 三) 著力培植新支柱、新動力。

新支柱就是全面啟動“61 ”特色產業強市計劃,把六大百億元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成農村繁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柱。新動力就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農業發展動力。

1 、全面啟動“61 ”特色產業強農計劃:

茶葉產業:以武當道茶為龍頭,以竹溪、竹山、房縣南三縣為主的秦巴百公里茶葉長廊建設為重點,輻射北三縣(市)沿漢十公路適宜茶葉種植的部分鄉鎮。在鞏固名優綠茶開發的同時,適度擴大紅茶、烏龍茶生產規模,大力發展以茶多酚、茶色素、茶鹼、茶飲料為主的精深產品加工,加快推進武當道茶產業集團建設。積極促進茶產業走出去,著力開拓俄羅斯等國外市場。把茶葉產業培植成百萬畝基地、百萬從業人員、綜合產值達百億元的支柱產業。

中藥材產業: 以武當道茶為平臺,以南部山區為重點,北三縣中、低山適宜中藥材種植的鄉(鎮)為補充,建設秦巴武當地道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在進一步擴大地道中藥材飲片加工的同時,重點開發以中藥材為主的深度加工,大力發展生物激素類藥物、單方和複方類中成藥。到20xx 年,全市以中藥材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50 億元以上,帶動藥農人均增收1000 元以上。

畜牧業: 以山羊等草食畜牧業為龍頭,以房縣和鄖西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補充,適度發展生豬、家禽等畜牧業,努力把房縣和鄖西建成全國山羊大縣。到20xx 年,畜牧業綜合產值達到135億元以上。

林果業:以核桃、柑桔產業為龍頭,以房縣、鄖西縣、竹溪縣為重點,其它縣市區為輔助的優質核桃基地;以丹江庫區沿岸1 公里的區域為重點,建設我國北緣地帶最大柑桔生產基地。到20xx年,核桃產業綜合產值達到60 億元;柑桔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0 億元,其他特色小林果產值達到20 億元。

蔬菜產業: 以綠色、有機蔬菜產業為龍頭,重點發展以南部和西部高山、二高山鄉鎮為重點的高山特色菜基地,以房縣為中心的香菇、木耳袋料栽培生產基地,以竹溪縣、房縣為重點的魔芋基地,在十堰城區周邊及縣市近郊建設以棚室設施和地膜覆蓋為特徵的保護地蔬菜生產基地,到20xx 年綜合產值實現100 億元。

水產(飲)業: 以優質飲用水和水產養殖為龍頭,以丹江口庫區、黃龍庫區為重點,著力建設丹江口市、房縣、鄖陽區等地興建飲料製品加工業基地,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力爭到20xx年,將水飲與水產業打造成產值過百元產業,其中水飲品綜合產值60 億元,水產養殖業綜合產值40 億元。

農產品加工千元工程: 以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龍頭企業為支撐,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努力實現丹江口市、鄖陽區、房縣三個園區規上農產品產值過百億元,竹山、竹溪園區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60 億元以上,鄖西、茅箭、張灣園區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40 億元以上等目標任務;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突破性發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開發茶葉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林果貯藏保鮮及深加工、畜產品及水產品精深加工、中藥材初加工及深加工、蔬菜產品貯藏保鮮及初加工、特色飲品及酒類加工、特色糧油初加工、特色休閒方便食品加工、林產品加工、生物有機肥料加工等十大領域,提高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率,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2 、積極推動農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

抓住“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關鍵點,結合十堰實際,優化生物鏈,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按照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迴圈利用的原則,堅持適度規模經營,開發高效生態農業模式,降低生產成本。延伸產業鏈,培植主導產業,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產業附加值,提高農業質效,補齊農業低效短板,構建價值鏈,發展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業務,拓展農業生態旅遊、文化、教育等多功能,讓農民在三產服務中分享更多價值,推動農業供給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面向市場,推動“三品一標”生產規模化,打響綠色有機品牌,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防止農民種什麼,什麼跌;賣什麼,什麼難。

三、突出工作重點,落實工作措施,奮力開創20xx年農業工作新局面

20xx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全市農業工作以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和1 號檔案精神,堅持生態為本、穩糧強特、提質增效的工作方略,以高效生態農業為主題,以產業建設為根本,突出工作重點亮點,強化工作措施落實,奮力開創農業工作新局面。

20xx年全市農業工作的具體目標是:實現農業產值種植業170 元;糧食總產量20 億斤以上,油料總產量2.5 億斤以上,水產品總產量1.2 億斤;新建特色產業基地8 萬畝,改造中低產園20萬畝;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 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 家,新認證“三品一標”品牌10 個,農產品加工產值440 億元。保證主要農產品的穩定有效安全供給和質量安全。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提升科學謀劃農業發展的水平。 圍繞 “61 ”特色農業強市計劃,摸清產業發展現狀,找準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明確基地佈局、龍頭培育、品牌打造、園區建設等重點工作,研究提出具體的工作措施和支援政策。進一步論證編制《十堰市“十三五”現代農業暨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分產業、分專業制定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規劃實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對規劃目標分年度實施,力爭“611 ”特色農業發展計劃良好開局。

(二)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益的水平。 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全面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千億元工程建設。積極爭取出臺扶持政策,完善目標考核,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積極引導和支援有實力、有條件、有積極性的龍頭企業建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積極建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加大專案資金支援力度,有針對性地招商引資,幫助建立園區企業融資平臺,協調解決園區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的資金需求。整合科研資源,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增強產業科技含量。鼓勵科技人員到園區領辦、合辦、服務企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設立人才獎勵機制,吸引科技人才參與園建設,努力解決園區企業人才緊缺問題。

(三)進一步提升三產融合發展的水平。 著力開展標準園建立活動和園藝作物“ 三品” 提升(提升品種改良、提升品質改進和提升品牌建立)行動,不斷提高基地素質,評選一批市級標準園。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創新流通方式,完善流通網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推進農文旅融合。引導民間資本,投入休閒農業開發,提升休閒農業質量,使之在帶動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效益、美化鄉村環境等方面發揮作用。加大國家級“ 一村一品” 和休閒農業示範點的建立工作力度。著力引導農業走出去,進一步開拓食用菌、茶葉、柑桔等農產品國際市場,力爭由產品走出去向企業走出去、產業走出去發展。做響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價值,舉辦武當道茶博覽會。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全國、全省重點農業展會。

(四)進一步提升科技興農的水平。 建立健全“ 一個主導產業、一名首席專家、一個示範基地、一套技術模式、一個服務團隊” 的“ 五個一” 產業服務機制。堅持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養一批農業實用人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000 人次。開展第三批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及領軍人才評選工作。深入推進高產建立,加強綠色高效化技術推廣運用及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大種子新品種引進與實驗示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補助專案,帶動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提升。圍繞農業科技研發團隊,依託重點科技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等科技創新資源,聯合十堰農業科研單位及企業共建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推動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在十堰轉化。推進丹江口庫區(十堰)生態農業研究院建設,充分發揮漢江生態經濟帶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的科技支撐作用。

(五)進一步提升農業資訊化建設的水平。 加強涉農部門協作,促進跨部門、跨領域的資訊資源整合,圍繞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支援農村電子商務和農業物聯網的發展,建立一批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加強農業資訊統計工作,圍繞成本調查,生產預測、市場監測、價格預警等重點環節,努力實現農業統計和市場監測預警工作提檔升級。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力爭建成市級公共平臺。提高12316 農業資訊服務平臺的應用水平,完善專家隊伍和資訊員隊伍,進一步辦好《十堰農業資訊網》、《十堰惠農手機報》,推進農業資訊服務進村入戶。

(六)進一步提升農業環境綜合治理的水平。 按照“ 一控兩減三基本” 的原則要求,打好農業面源汙染攻堅戰。充分發揮市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領導小組的綜合協調作用。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積極推進“一大專案全覆蓋,兩項替代辦示範,三改技術抓推廣”,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綠肥種植和有機肥應用替代化肥辦示範,全面推廣化肥撒施改深施、低濃度肥料改高濃度肥料、速效性肥料改緩釋肥料等三項技術改革。農藥零增長行動要全面禁用高毒農藥,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攻關與示範,擴大綜合防治、統一防治技術推廣應用。積極推廣示範以沼氣為紐帶,種― 養― 沼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推廣秸稈肥料化、燃料(能源)化、飼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技術,開發畜禽糞汙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利用模式,推進地膜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辦好農業面汙治理示範點。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工作。堅持發展農村能源,新增清潔能源入戶工程10000 戶,新建戶用沼氣2500 戶,新建小沼工程100 處,新建大型沼氣工程3處,推廣太陽能熱水器20xx 臺,推廣生物質爐3000 臺。

(七)進一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水平。 積極開展省級示範社、示範農場建立,做好市級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專業大戶評選活動。完成100 個重點村審計任務。新增註冊登記農民合作社100 家以上、家庭農場100 家以上,培育專業大戶1000 家以上。在規範和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執行機制和活力上下功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八)進一步提升產業精準脫貧工作的水平。 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對精準脫貧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切實抓好以農業特色產業脫貧為造血功能的精準脫貧工作。一是會同發改、扶貧、財政、旅遊等部門,做好農業產業脫貧規劃。選好產業脫貧專案、建好產業扶貧基地,著力目標精準到位,夯實產業精準脫貧的基礎。二是積極探索產業精準脫貧工作機制。積極引導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產業精準脫貧。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幫帶、農民參與、農企利益共享的產業精準脫貧工作機制。三是抓好部門駐村幫扶工作。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基地建設的力度,加強村兩委班子自身能力建設,培育文明鄉風,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九)進一步提升招商引資和對口協作的水平。 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招商引資工作任務,充分發揮產業招商的牽頭職能,著眼招大商,力爭在500 強企業的引進中有所突破。做好已簽訂協議的跟蹤服務工作;實施好特色農業產業創新團隊培育、特色產品進京專案;推進進京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農業面源防控綜合治理、沿丹江口庫區農作物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示範區建設等專案立項。

(十)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實施的水平。 切實加快IFAD 專案實施。秦巴片區十堰市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專案是國際農發基金(IFAD )與中國政府聯合扶貧專案,是國家精準扶貧戰略與IFAD 國別扶貧戰略的有效對接,各專案縣、市、區農業局要站在“為國爭光、為民造福”的高度,圍繞加快專案實施進度,以提高專案管理工作效率為核心,以“造血式”產業扶貧為重點,以扶貧模式創新為抓手,支援十堰農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農民如期脫貧致富。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認真謀劃專案中期調整,使專案又快又好地實現預期目標,樹立國家農發基金(IFAD )在十堰扶貧的新形象。

(十一)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水平。 圍繞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目標,落實屬地監管職責,堅持“ 產” 、“ 管” 結合,健全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鄉鎮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進一步提升源頭監管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 以上。充分發揮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效能。全面完成鄖陽區、竹山縣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立工作任務。加大對各縣市區開展質量安全抽檢工作力度。出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管理辦法,加大對各地農產品生產基地明查暗訪力度,及時通報安全隱患,督辦整改處罰到位。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突出抓好春、夏、秋季農資監管集中執法行動。新建立100 家農資經營示範店,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品經營備案制度。加大漁業執法力度。抓好“ 七五普法” 工作,組織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強化各類農業法制教育培訓,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群眾知曉度和滿意率。

四、堅持抓好當前工作,掀起春耕生產高潮,確保“十三五”開好頭、起好步

今年春來早,立春在年前。各級農業部門務必要抓好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和一號檔案精神貫徹一手抓好當前的工作。以春耕生產為中心,緊鑼密鼓,環環相扣,轉變作風,主動擔當,紮實有效的工作,確保“十三五”全市農業經濟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一是切實抓好當前農業生產。 首先,抓好在田作物管理。高度重視這次強降溫對果茶糧油作物帶來的影響,調查摸清底細,切實當好參謀,深入農企服務,千方百計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突出抓好小麥條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黴病,紅蜘蛛、穗蚜,油菜菌核病、霜黴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工作。狠抓“一噴三防”技術措施的落實。加強肥水管理,千方百計奪取雙夏農業豐收。其二,抓好春播備耕。首要任務就是組織春耕物資調運,備足備齊春播農用物資,保證隨時將春耕物資送到農民手中, 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開展。全面落實春播計劃,20xx年全市計劃糧食春播面積430 萬畝,其中,小麥113 萬畝,水稻54 萬畝,紅薯45 萬畝,豆雜糧46萬畝,油料作物124 萬畝。各地要及時將任務分解落實到村組、責任落實到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全面完成春播任務。其三,抓好產業基地建設。紮實做好基地建設工作,迅速剎好去冬農業開發基地建設的尾子,穩步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特色產業標準園基地。在加強基地改造上下功夫,通過改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實現基地提質增效。其四,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力戒“四風”現象,組織農業幹部深入農村、農戶、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宣講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對農業的決策部署,開展調查研究,指導服務生產經營。積極辦好示範樣板,形成工作亮點,引導農業發展,加強督辦檢查,建立問責機制,整治不作為、亂作為,以親民、務實、清正的作風,保障各項工作任務、重點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資打假。 深入開展農資執法打假保春播生產專項治理,要突出重點產品、重點環節、重點時段,嚴把市場準入關,對農資市場開展拉網式檢查,依法加強案件查處力度,保證農業投入品質量,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節日市場蔬菜供應。

三是切實抓好農業科技服務。 堅持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舉辦好農業標準化、國際農發基金專案管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加大常規技術推廣力度和關鍵技術創新力度,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十堰農業資訊網、惠農手機報等平臺,及時釋出農情資訊,指導農民科學生產。

同志們,“十三五”的大幕已經開啟,20xx年農業工作光榮而艱鉅,希望大家銳意創新,奮發進取,放眼“十三五”,聚焦抓發展,聚力抓當前,為加快農業現代程序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祝大家春節愉快。新的一年事業有為、身體健康、萬順吉祥!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篇3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農業農村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全面部署安排今年我市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剛才,就農業農村工作做了一個很好的報告,講的很全面、很具體,這也是農業領導小組共同研究的意見,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認認真真抓好落實。下面,我再強調三點。

一、認真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20xx年,我市的農業農村工作遇到了多年不遇的洪澇災害,面對重重困難和種種不利因素,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明確責任、突出重點,上下聯動、狠抓落實,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達的各專案標任務。農業農村工作的23項重點專案,都如期順利完成,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平穩發展,農民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的良好局面。這些成績,是農業戰線全體幹部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在座同志們辛勤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差距和不足,清醒地看到挑戰和機遇,從而增強做好20xx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一是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矛盾和問題。比如說,農業基礎設施問題、農業結構調整問題、農業投入問題等等,但是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這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為頭疼的一件事。這些問題解決不了,農民收入增長不了,我們的好多工作就無法開展,農業農村工作就難以開啟新局面,農村就難以保持穩定,廣大農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也必然不會滿意。所以說,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充分認識到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大好機遇。今年年初,中央召開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要求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充分體現了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對農業農村問題的高度重視和逐步解決好農業農村問題的堅定信心。接著,中共中央以20xx年“1號檔案”的形式頒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這個《意見》無論是政策出臺的力度之強、級別之高,還是措施的操作性之強、含金量之高,都是多年來沒有過的。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專門制定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檔案,新中國成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也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這個檔案既有政策性的措施,又包含著眾多的機遇;既有專案資訊,也有資金資訊。可以說,誰學好了這個檔案,誰用好了這個檔案,農民收入就會邁上新臺階。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學習利用這個檔案,誰學得深、誰抓得早、誰動手快,誰就能夠搶到專案、搶到資金。從這個意義上說,任務非常緊迫,時間非常寶貴,所以,我們全市上下,特別是農口部門要強化機遇意識,增強緊迫感,增強做好各項工作的信心和決心,紮紮實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我想,只要我們思想統一了,認識上去了,力度到位了,就一定能夠儘快實現農民增收的新突破。開啟農業和農村新局面。

二、明確責任,突出重點,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0xx年的農業農村工作,任務非常繁重,涉及面非常廣。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市直有關部門,要開動腦筋,開拓創新,要在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和市委六屆三次全會精神上下真功夫,要在增加農民收入上做大文章。特別是要按照不同分工,進一步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這裡面有四層含義:

一是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職責。為了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檔案精神,落實好省和三門峽市扶持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今年市委、市政府將採取得力措施,積極研究制定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措施,為農民增收創造便利條件。首先,要充實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力量,進一步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其次,要增加財政和金融支農資金,夯實農業發展後勁;第三,要降低農業稅稅率,在條件成熟時,減徵、免徵農業稅,用足用活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第四,要堅決取消不合理的涉農收費專案,降低農民實際負擔水平。第五,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主要抓好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等“六小工程”建設,爭取用兩年時間解決好我市農村交通、衛生、教育、供水、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加快農民生活區建設步伐,逐步改善農民生活居住條件,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要繼續搞好生態建設,對天然林和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要統籌安排,因地制宜,鞏固成果,注重實效。要突出抓好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要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市轉化。

二是市直各部門的責任。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是每一個涉農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說,在這方面全市各部門、各單位都作了大量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當前面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我們有不少單位和幹部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深入農村基層少,不瞭解農村實際情況,服務意識差,工作泛泛一般,群眾對此很有意見。因此,要求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以落實中央一號精神為契機,把服務“三農”作為當前的頭等大事,認真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履行好自己的神聖職責。農林局要宣傳、貫徹好黨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科學制定我市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協調有關涉農部門做好農業農村工作。財政局要積極向上爭取財政支農資金,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對各單位爭取的農業專案資金要及時撥付到位。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和鎮村財務改革成果。水利局要積極向上爭取水利建設資金,確保完成我市今年的小流域治理和人畜吃水工程建設任務。科技局要抓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搞好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民政局要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對農村貧困戶做到應保盡保。農機總站要爭取專案資金,搞好農業機械設施配套,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城建局要搞好農民生活區規劃,加強指導,搞好協調。中小企業局要積極引進專案和資金,指導、協調兩鎮新上重點專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消滅企業發展空白村。菸草局要幫助農民搞好菸葉生產,兌現扶持政策,加強質量管理,提高菸葉品質,增加菸農收入。衛生局要重點做好農村甲級衛生所建設,做好申報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縣工作。計生委要在搞好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基礎上,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農村計生戶增加經濟收入。國土資源局要加大土地執法力度,嚴禁亂佔耕地,切實保護好我市土地資源,同時要搞好土地復墾改造,做到土地佔補平衡。工商局、技術監督局要加大農用物資市場監管,防止坑農、害農事件發生。教體局要積極爭取資金,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重點完成常村鎮中、裴村國小教學樓改擴建,新建石佛國小教學樓工程。糧食局要及時給農民兌現各種政策性補貼糧款,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人勞社保局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信訪局要做到信訪關口前移,澄清底子,摸清情況,努力化解農村矛盾。農行、農發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要擴大農村信貸規模,積極扶持農業發展專案,為農民增收做出貢獻。廣電局要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農村工作的宣傳報道工作。兩辦和督查室要緊盯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加強督促檢查。總之,要通過我們有關涉農部門的共同努力,形成齊心合力抓農業農村工作的濃厚氛圍,確保20xx年農業農村各專案標的完成。

三是兩鎮的主要職責。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各專案標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農民收入能不能有一個較快增長,關鍵看兩鎮。兩鎮的工作非常複雜,非常具體,市裡的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兩鎮,都要靠兩鎮去實施、去完成,這就要求兩鎮的幹部職工要認清形勢,抓住重點,團結拼搏,負重前進。具體的講,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要貫徹落實好上級黨委、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要讓黨的各項富民政策走進農村千家萬戶,為群眾所瞭解、所掌握,化作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精神動力和自覺行動。二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科學制定好發展規劃,做到長遠結合,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三要做好專案資金爭取工作,這不但是市直涉農部門責任,也是兩鎮的主要職責,是全域性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機遇非常難得,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採取得力措施,向上爭取專案資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四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菸葉、蔬菜、畜牧等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勢。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對重點農業建設專案、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要給予重點扶持。五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放手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要注意抓大專案、骨幹專案,以大專案為龍頭,兼顧中小專案一齊發展,要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搞好財團、專案、資金、人才、技術與機制的引進,實現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

四是各行政村的職責。實現我市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充分啟用基層經濟發展細胞。我市20個行政村,經濟發展不是十分平衡,有規模經濟發展強村,也有規模經濟空白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原因,有的村班子不團結,組織渙散,缺乏凝聚力和戰鬥力;有的村發展思路不清,重點不突出,想幹事但不知道怎麼幹,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機遇;有的村幹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像這樣的村兩委班子怎麼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怎麼能很好地帶領群眾發家致富?對此,兩鎮要摸清底子,根據情況,區別對待,班子實在不行的,就換班子,人不行的就換人,一定要把村級兩委班子配齊配強。我想各行政村的主要職責有四項:一要理出一條好的經濟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各村經濟基礎不一樣,區位優勢不一樣,在制定發展思路,確定發展專案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選準經濟發展突破口。二要樹立大局意識,全力支援我市重點專案建設。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搞好專案建設,教育群眾樹立長遠發展觀,不能只顧眼前和自己的利益,影響專案建設工作。三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四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樹立健康向上的民風,確保農村社會大局穩定。

三、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確保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當前,隨著中央一號檔案的出臺,農業農村工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農產品供求關係、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既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新氣象、新機遇,也對我們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學會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確保今年各專案標任務順利完成。關於工作方法問題,我在強調以下幾點:

一是要抓重點。我們常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形容農村工作,說明農業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我們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工作就很難駕馭全域性,就會事倍功半。各單位都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認真研究,理出輕重緩急。要緊緊圍繞我市已經確定的20項農業重點專案,切實做到重點工作重點抓,一般工作有人抓。要充實力量,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合力攻堅,確保農業和農村各項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是要抓難點。什麼是難點?巨集觀上說,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因為,農民收入不增加,就談不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不能從根本上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農村社會大局穩定就沒有根本保障。因此,要求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一定要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來開展,要想盡一切辦法,盡最大努力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當然,具體來說,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還有其難點和焦點問題,要求大家認真加以克服,這與我們的大局並不矛盾。事實上,只要各單位的難點、焦點問題解決了,全市的農村工作就會取得大的進展,農民收入就會用較大幅度的增長。

三是要抓創新。任何一項工作要想實現大的突破,就必須有創新,有新的措施和辦法。如果辦什麼事情,總是走老路,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那麼必然一事無成。所以,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敢於衝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敢想敢幹,敢闖敢試,千方百計做好本職工作。比如,在引進資金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積極創造條件,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在帶領農民群眾致富方面,要改變那種行政命令式做法,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範,引導農民群眾尋找致富門路,發家致富。

四是要抓特色。發展農村經濟,各村有各村的特點,我們全市20個行政村,每個村與每個村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各不相同,那麼在發展模式上,也就必須各有側重,突出特色。農村經濟發達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特色就沒有大的發展。如果說,什麼都想搞,什麼都想發展,最終恐怕那一樣也搞不好。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培育特色,壯大規模,走產業化發展路子,增加農民收入。當然,培育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是,我們必須堅持這個發展方向不動搖,紮紮實實抓好當前工作,努力形成一村一業 ,各有特色的發展格局。

同志們,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既是當前的一項緊迫而艱鉅的任務,也是今後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做好今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努力奮鬥!

市長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講話 篇4

同志們 ,剛才市 農業局局長張永秋同志對我市20xx年的農業農村工作作總結並對20xx年工作作安排;市直單位、 鄉(鎮)及龍頭企業代表作了交流發言;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同鄉(鎮、社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亞林副書記就 充分認識抓好“三農”工作對全市同步小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極端重要性,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工作講了三點意見:一是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明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二是圍繞全面同步小康工作,推進都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三是加強領導、轉變作風,為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提供有力保證。這三點意見對我們20xx年就如何抓好我市農業農村工作指明瞭方向,大家要組織認真學習和領會,下面我就如何抓好會議的貫徹落實提幾點要求:

一、抓好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

全市各單位,各鄉(鎮、社群)要認真組織學習,抓好會議的貫徹落實,將會議精神傳達到村居幹部,讓全市上下知道我市20xx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方向和重點,各鄉(鎮、社群)將會議的貫徹落實情況於3月10日前經主要領導簽字後書面交政府辦六科。

二、抓好幾項工作排程

(一)關於農業專案管理工作

1 .專案申報 。市直部門和各鄉(鎮、社群)在專案申報過程中要認真組織調查研究,認真組織編制專案申報書並經充分論證,加強同業務主管部門的對接,要確保申報專案能批覆。

2 .實施方案編制。 我們部分農業專案就是隻注重申報過程不深入實際調查瞭解,沒有充分考慮專案實施的條件和群眾意願,前期工作盲目、隨意,導致專案批覆了,在實施的時候因為前期缺乏溝通,缺乏宣傳,導致無法實施,到最後只能將責任上交,造成有的專案長期不能劃句號。所以,今後專案實施方案的編制一定要切合實際,充分徵求意見,特別是專案實施地點村(居)的意見,要確保批覆專案能實施。

3 .專案監管。 凡是政府採購內專案必須按照政府採購程式辦理,應急、救災需要走特殊程式的需報市政府研究決定,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工程性專案必須嚴格專案四制(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要確實施保專案監管到位。

4 .專案維護。 農業專案實施後各鄉(鎮、社群)和業務部門要加強後續管護,要持續的讓產業發揮效益,讓基礎設施發揮作用。有的鄉(鎮)在爭專案的時候積極,做專案的時候慢半拍,管專案的時候變隱形。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全市種植了近10萬畝的核桃,但涉及的鄉鎮有幾個好好過問的,這樣下去沒有兩年,10萬畝的核桃就沒有影子了。所以要加強專案後續維護,確保專案效益能實現。

(二)強化幾項重點工作排程

一是強化一產經濟執行排程。 農業局要牽好頭,按照市政府要求每月對鄉(鎮、社群)進行排程,大家今天簽定的目標責任書上,各鄉(鎮、社群)要完成什麼工作、指標是多少已作了明確,不要拿回去後放著不管,市督辦督查局和市農業局要牽頭對鄉(鎮、社群)完成工作的情況要每月進行排位,對排位靠後的鄉(鎮、社群)重點督促指導,形成有效的排程機制。

二是強化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排程。 今年我們必須完成95%以上頒證率。但個別鄉(鎮、社群)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人員不到位,資金不落實,有的鄉(鎮、社群)、村居甚至還沒有啟動調查摸底工作。同志們,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是中央農村改革的大事,該項工作的基礎就在對二輪土地承包工作的調查摸底資料和人口資訊錄入,這個環節很關鍵,不能疏忽大意,調查摸底工作搞不好,今後的問題就會很多,導致工作無法往下開展,所以務必搞好三個層面的工作排程。一是市級層面的排程,由市政府統籌。二是業務部門的排程,由是農業局來統籌。三是鄉(鎮、社群)級排程,由鄉(鎮、社群)統籌。請各鄉(鎮、社群)回去後抓好排程,一把手要了解本轄區內的整個工作開展情況,要給村(居)創造工作條件,認真查詢問題,確保工作順利進行。該項工作是在貴陽市立下了“軍令狀”的,任何鄉(鎮、社群)不能拖全市的後腿。

三是強化建立全國農產品安全示範縣的工作排程。 剛才亞林在講話中已經提了要求,我再次強調責任問題,鄉(鎮)的主要領導是這項建立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各鄉(鎮)要立即成立相應的機構,並且要向村延伸,人員隊伍要配齊,經費保障要到位,切實開展建立工作。

四是強化全市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立工作排程。 20xx年我市的農業園區建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在新的一年裡,市農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要充分發揮統籌、排程職能,嚴格園區專案申報和稽核把關工作,同時要全面調動全市各級各部門在都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中的積極性,各相關單位也要按照《清鎮市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三聯動”工作機制》(清府發〔20xx〕80號)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在全市農業園區建設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農業園區建設合力,確保建設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五是強化“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工作排程。 市“六項行動”辦公室要抓好聯動、抓好統籌,指導、督促等工作,涉及到的六項基礎設施建設牽頭部門及市農業局要主動加強與鄉鎮的聯絡對接,強化專案實施和排程,嚴格考核和獎懲。各鄉鎮要進一步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確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工程專案順利推進。

六是強化扶貧開發、同步小康等的工作排程。 市政府對這幾項工作都相應出臺了推進方案,請各單位,各鄉(鎮、社群)要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工作,一環緊扣一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完成好收關之年的各專案標任務。

(三)涉農部門加強協作,助推農業發展

一是 水務部門要 搶抓機遇,加快推進我市與中龍愛晚集團的水利合作事宜,及時推進我市席關水庫、戈家寨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強力推進迎燕水庫至衛城、王莊、新店菸草行業援建水源工程,做好相關水利工程的“建、管、養”,確保工程建設推進順利,有人管理、養護,並能持久發揮效益。 同時要繼續 抓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積極爭取第二批全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專案,加快我市農村基本農田建設的步伐,並提前謀劃好“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質增效規劃工作,通過工程改造、升級、配套、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質量。

二是 移民部門要紮實抓好移民搬遷安置、移民後期扶持、扶貧生態移民、生態移民安置區信訪維穩四項重點工作。

三是 氣象部門要做好國家級高效氣象示範園區的建設工作,同時 結合全市農業生產需求,繼續做好氣象資訊服務和氣象災害的防禦工作,為全市農業生產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