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首期教師讀書班講話稿:閱讀,給心靈的真正放假

欄目: 讀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2.56W

寒假開始了!辛苦一學期了,加之天氣寒冷,適度給自己放鬆放鬆,讓自己身心有一個調節,這完全有必要。但是在假期中千萬不能忘記給自己充電,千萬不能讓這大好的光陰白白流逝,一個人的差距往往就在於包括假期在內的業餘時間上,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做一些假期規劃外,自己首先應該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假期規劃。規劃假期就是在規劃人生。

首期教師讀書班講話稿:閱讀,給心靈的真正放假

真正的放假我以為是給心靈放假,能給心靈放假的唯有閱讀。在每一個閒適的日子,在每一個寂靜的夜晚,在每一個微風拂面的早晨,當我們避開塵世的喧囂與煩擾,努力走進一部部偉大的經典,在內心震顫的一剎那,彷彿感覺到被某個偉大的靈魂附體了,你的心靈在得以慰籍安頓的同時,會感到每一個假日都特別有意義。

行萬里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雖然都是學習,但是即使你有條件行萬里路,交萬個人,但你無法穿越歷史,穿越時空,穿越宇宙,既能穿越,又能給你帶來另一種感受的,是閱讀。

人的生命就那麼幾十年,能活到百歲,那簡直是鳳毛麟角。我想即使活到百歲,生命也仍然短暫,如果缺乏一種生命體驗,活著也就如此而已。我以為,只有過一種閱讀生活,就能延伸生命的長度,增加生命的寬度,拓展生命的厚度。不讀書,你只能活一輩子;書讀得越多,你生命就越豐盈,人生就越豐滿!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會閱讀,這就決定了人絕不滿足於做一頭快樂的豬,而寧肯做蘇格拉底般痛苦的人。當然要成為蘇格拉底般痛苦的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以為只有通過閱讀,才有可能讓自己的靈魂有一種覺悟,讓自己的良知有一種喚醒,讓自己的精神有一種超拔,才有可能成為幸運的蘇格拉底般痛苦的人!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以為,這裡所說的吃的東西並不是指的物質食物,不是說人吃什麼物質,他就成為什麼人,而是針對的是書本、精神世界,也就是精神食物。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的品位完全取決於他讀不讀書,讀了多少書,都讀了什麼書,讀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氣質和麵貌。

“人能把書帶到任何地方,書也能把人帶到任何地方”,“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閱讀就是開啟一個嶄新的世界”。

閱讀的人是善良的,包容的,也是美好的,美麗的,有閱讀的生活是陽光的,充實的,也是燦爛的,迷人的,有閱讀的人生是清醒的,高遠的,也是別有洞天的,與眾不同的,有閱讀的收穫,可以解嘲,可以排毒,可以養顏,可以糾錯,可以開啟精神的天窗,可以尋求靈魂的慰籍,可以遭遇偉大的人物和高尚的事物。

閱讀,能夠讓每個平凡而普通的日子變得鮮亮而有意義;閱讀,能夠讓每個人的內心變得通透高雅而又寧靜超然;閱讀,能夠讓每個人的生命變得堅挺豐盈而又情趣盎然;閱讀,能夠讓每個人的人生變得詩情畫意和空靈美麗;閱讀,能夠讓這個世界因為擁有共同的基因,共同的密碼變得溫馨和諧而又美好。

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小小的梯子,我向這上面爬著,從獸類到人類,走到更好的理想境地,到那種生活的憧憬的路上來了。”

北京大學教授王餘光曾談到對讀書的認識:“在讀書的時候,哲人的思想盪滌著我們的靈魂,在知識和智慧的指引下,我們更容易識別美與醜、善與惡,我們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讀書,使我們的心靈變得遼闊而寬廣,堅韌而頑強,也使我們的獲得一個溫煦寧靜的內心世界,以對抗外部世界的喧譁與浮躁”。

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作品《垃圾堆上的閱讀》的頒獎詞,讓人感動:“...那個肯亞婦女生活雖然艱辛,但她只要撿到書就會花時間去閱讀。她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強大的內心世界,嘲笑了世間不肯閱讀的卑微。她擁有好奇心,這好奇心將引導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是遠比這裡的垃圾場寬廣得多的世界。”

閱讀是帶著思想去旅行,是枕著靈魂去度假。閱讀需要內心的寧靜 ,只有內心寧靜才能專注於閱讀;閱讀需要心情的放鬆,在輕鬆的氛圍中才能實現讀思結合;閱讀需要自發的行動,外界強制性的閱讀只能增添壓抑情緒;閱讀需要濃厚的興趣,興趣是閱讀的最好老師;閱讀需要自由和隨意,不經意間收穫書香人生。

最高境界的閱讀,是帶著生命思考的閱讀,是帶著靈魂拷問的閱讀。書猶如廣袤蒼穹,浩瀚無垠,我們便是一個個哲學家,開啟書本,就像哲學家對著黑夜,仰望蒼穹,虔誠深邃,還不禁發出追問:靈魂何以安頓?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有可能一時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們會在閱讀與追問中,享受幸福的精神之旅。

讀書之意義,是讓人成為人;教師讀書之意義,是讓教師成為教師。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教師給自己開啟的一扇心靈的天窗。透過這個看不見的視窗,教師可以欣賞到人類優秀文化的風景,可以遠隔時空聆聽無數大師的教誨,可以觸控到人類真善美的心跳。書也是教師給自己深掘的一口清泉,可以給教師以心靈的滋潤,可以成為教師取之不盡的活頭之水。

於永正說過:“讀書是教師最大的修煉。”讀書可以修煉一種精神,不停地讀書,才能使我們生命充實,精神豐盈,人生不再孤獨;讀書可以修煉一種氣質,養成好的習慣,能使我們變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理,風度翩翩;讀書可以修煉一種自信,自信來自實力和底氣,而讀書讓我們實力無限,底氣十足。

教師的讀書未必能讓我們走向出色和卓越,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如果不讀書就絕對與出色和卓越無緣,就一定不可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太遠!甚至教師不讀書,連成為一個真正的教師都會很難,再說透一點,就會出現營養不良,就會在這個職業上混下去都很困難。

真正取得成就的教師,沒有一個不是博覽群書,沒有一個不是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正是他們在閱讀上的廣泛涉獵,在知識結構上的完善圓通,打開了他們的思維,拓展了他們的視野,促成了他們多種生長的可能性。​

所以說,教師可以什麼都不做,但不能不讀書,教師應把自己的讀書,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生命的一種狀態,生存的一種需要。

我們之所以提倡師生閱讀,並不是要我讀,而是我要讀,之所以我要讀,並不僅是因為要教書,要考試,而是因為我們要生活。人要生存,就要生活,閱讀就是一種重要的生活,它跟日常的吃飯穿衣睡覺一樣,都是離不開的,只不過閱讀是一種高雅的精神生活。因此應讓閱讀成為伴隨我們終身的一種重要生活習慣。

一個人能夠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生存需要,能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時間,能夠儘量多安排一些讀書時間,給自己內心一份寧靜與優雅的歷程,給自己生命一種美好的邂逅與遭遇,那將是不一樣的生命狀態,不一樣的人生風采!

教師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總能增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教育思想,得到“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的教育智慧,滋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教育自信,激發“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教育情懷和境界,萌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教育激情和追求。

按理說,教師本是一個很執著的讀書群體,然而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他們眼中只有分數、只有成績,只有對學生的死整蠻纏,而對於生命中的閱讀,卻逐漸淡化了。不少教師已完全遠離閱讀,這太危險了。

我以為,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不讀書,最應該讀書的教師群體,卻成了遠離閱讀的一個群體,而其中最該讀書的年輕教師群體,更成了一個疏於讀書、荒於讀書的群體。

在學校裡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智慧的教師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著,因為這樣的教師會辛辛苦苦地把本來聰明的學生教得不會學習。

一個老師上課時,是帶著他全部的閱讀史來上課的。現在的很多老師要麼不讀書,要麼讀書只讀教材和教參,還不說閱讀史,就連基本的閱讀都沒有,我在想,這樣的老師一來是憑什麼走上講臺去上課的。二來所上的課也就只能依葫蘆畫瓢,照本宣科,簡單地傳授生硬的知識,絕對達不到左右逢源,深入淺出的境界!

教師讀書應是最好的備課,最生動的教材,最崇高的職業素養,最美麗的人生習慣,最發自內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一個教師不讀書,不能真正成為教師,一個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愛好者,一個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對書有著獨特情感的讀書人。

許多教師不讀書,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讀書。果真沒有時間嗎?我以為,是否有時間,完全取決於你是否把這件事情視為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認為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時間;如果你認為不重要,一定會找出很多借口很多理由。如果把讀書作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我們會抽不出時間嗎?很多教師認為忙,沒有時間讀書,我以為是因為沒有時間讀書,才顯得忙。

一個人的差距在於業餘時間和零星時間的利用。在課餘時間,在節假日,在閒暇時候,在旅途時光,在等飛機、等火車的片刻,在晚上睡覺前,在早晨起來以後,甚至在用來喝茶的間隙,擠那麼一點點時間讀一點書,這些都是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就能夠做到的事情。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是否真正認識到閱讀的價值和意義。

讀書是快樂的事,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種生命方式,跟他人無關,跟學校無關,不需要考勤,不需要督促,不需要計入繼續教育課時。有人問吳非老師:教師讀書需要堅守,您堅守的力量來自哪裡?他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在‘堅守’。‘堅守’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對痛苦的忍受,很悲壯,何樂之有?其實,讀書的時候,我很快樂。讀書之於我,像吃飯一樣是一種需要——一種精神的需要。”

吳非老師在一次研討會上曾談到拯救教師職業尊嚴應從閱讀開始,他說他是個愛閱讀的學生,所以他才成了真正的教師。他教了半輩子書,把自己教成了學生,因為他在教學生的同時,知道了怎樣去學習,所以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比較好的學生,或者說把自己教成了兒童,因為他比兒童時代更有興趣地觀察這個世界。

作為教師來說,多讀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書,讓自己涵養較為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和功底,這肯定是好事,但如果只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對其他書籍包括經典名著都排斥在外,勢必會造成自己知識結構的單一甚至欠缺,出現大片的知識空白,致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上成為“孤舟蓑立翁”而不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這三個板塊的知識結構,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才能讓我們在教育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缺乏任何一個板塊的知識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專業發展水平,都會限制我們在教育教學上所能達到的高度。

顏之推說,行道以利世。我們主張每一個教育者都要讀書,而且要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博覽群書,讓自己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應成為每一個教師基本的讀書方向。

教師的閱讀,不僅是為了專業成長,而是為了對學生的薰陶和影響。我常說,無論我們處於多麼不如意的教育環境,無論我們眼下所遭遇的是多麼令人頭痛的教育現實,我們應該通過讀書讓自己豐富起來、理性起來、詩意起來、強大起來,因為只有我們豐富了、理性了、詩意了、強大了,才有可能讓孩子豐富起來、理性起來、詩意起來、強大起來。

教師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自己,或自娛自樂,消遣時光,或修身求進,提升素養,其閱讀的意義更在於穿透讀書的厚度,經以致用,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智者,一個教育明白人,讓教育、讓孩子不遭受折騰。

教師的閱讀其終極意義和價值在於通過自身的閱讀帶動和引領一個班級、一群孩子的閱讀,讓閱讀成為一個班級、一群孩子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習慣,讓閱讀成就不一樣的班級、不一樣的孩子。

雖然閱讀永遠都不會晚,每個年齡段都是最好的閱讀季,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他當下閱讀的書,然而人生最美妙的少年時期卻是最適宜讀書的時期,這是任何時期都不能替代的,這一時期必須閱讀最有價值的書籍,錯過這一階段有時就是永遠的錯過。

美國作家克利夫頓·法迪曼回憶讀書經歷時說,十歲到十七歲之間,是我讀書最多的時候,那些日子真是令人神往。我相信對於大多數熱愛書籍的人,那個年紀也正是人們閱讀的最美好的年華。從那時以後,我再也不曾在一年裡讀完那麼多的書。十七歲以後,人們一般就不能恣情閱讀了,而必須受到某種約束和限制。

德國思想家海涅,少年時期曾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皇家花園的“嘆息小徑”上,如痴如醉地讀著一本《堂·吉訶德》。這次閱讀的經驗便永遠烙在他心靈的底版上,種下了他精神的胚芽,成為了他生命的底色,以致他成人後多次重讀這部鉅著,都沒獲得當初那種感受,甚至感覺不以第一印象為參照系,就很難讀下去。

遺憾的是不少老師和家長卻在這個時期讓考試、訓練代替了孩子們的閱讀,真是太可惜了!

大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所以他覺得閱讀就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我常常在想,一個教師,如果在思維方法上,沒有在閱讀中受到應有的“訓練”,在知識容量上,沒有在閱讀中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憑什麼站立在講臺上呢?

浩瀚的書籍構成了一座座聖殿,組成了一個個偉大寶庫,形成了一筆筆巨大精神財富,它屬於所有的人但又不屬於任何人。擁有它的唯一方式是閱讀。當你養成了閱讀習慣,在孜孜不倦的閱讀中你就擁有了屬於你的那部分,你閱讀的量越大,你擁有的就越多。一個人如果從來不去閱讀,就相當於自動放棄了這些寶藏!

讀書應有時,讀書千萬不能等,不能等有時間才去讀,更不能等有成片的時間才去讀。

願閱讀伴隨我們生命的始終,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書香人生,願首期教師閱讀班的每個老師都能成為閱讀的種子,相信種子,相信歲月,讓閱讀之花開遍閬苑教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