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第三屆“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會議紀要

欄目: 會議紀要 / 釋出於: / 人氣:2.73W

在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公共考古已經不是考古學的附屬品,考古發掘的成果能夠及時在更為廣闊的舞臺上向公眾傳播,公共考古是功不可沒的。學者、學生和媒體能夠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公共考古,公共考古正迎來一個春天。首都師範公眾考古學中心主任袁廣闊教授表示,公共考古正朝向科學化、國際化、大眾化的方向邁進,首師大在支援中國公共考古事業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努力。

第三屆“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會議紀要

此次論壇主要分成兩個部分:考古大家的公眾考古演講和各文博及相關單位之間進行交流的公共考古研討。大家講壇,深入淺出,亦莊亦諧在第一天的公眾考古演講中,邀請了近些年在各自學術領域卓有成就,又積極投身公共考古普及的七位考古學大家,給聽眾帶來了不同以往嚴肅學術講座的考古學盛宴。

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研究員是良渚玉器研究專家,他以輕鬆的語調回顧了良渚遺址發現和研究的歷程,分析了反山墓地、良渚遺址群和古城的佈局所蘊含的政治理念,並強調玉器對於構建良渚這一具有統一信仰認同基礎社會的重要作用,以及以琢玉技術、組織和管理為代表的社會基礎。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齊東方教授則帶來了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墓葬。他從中國傳統的“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了從兩漢對生前生活真實復原的厚葬到魏晉“不封不樹”的薄葬,至宋元更多通過壁畫對生活場景的表達來表現對現實世界的重視。他一併列舉了歷史上著名的盜墓時代及對世人喪葬習俗的影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倫院長帶來的則是他在“考古宜賓五千年”展覽策劃和文創產品設計營銷方面的心得體會,他提出考古單位應該積極參與到文物展覽的策展中來,專業和普及是相輔相成的。他現場展示了本單位設計的文創產品,尤其是以

四川漢畫像石為素材設計的“紅包”吸引了聽眾的目光。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許巨集、劉國祥、巫新華三位研究員帶來了各自領域的研究和體會。許巨集研究員陳述了國家起源的“中國”模式,認為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使得早期國家形成過程加速,青銅最終取代玉器,在廣域王權國家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劉國祥研究員介紹了曾經轟動一時的興隆溝遺址紅山文化整身陶人的發現、修復和社會關注的經過,認為這種形態的紅山時期的陶人可能是當時人們對祖先崇拜和供奉的一種表現。巫新華研究員則帶來了非常火熱的“絲綢之路”的話題,他表示新疆是絲綢之路關鍵節點和古代中國吸收域外文化幾乎唯一性的通道,這一地域包含了亞歐大陸多種文明的成分。絲綢之路是推動亞歐大陸諸多古代文明發展的古代交通線。最後出場的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孫慶偉教授,他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條分縷析地向大家展示了民國史學大家對古史的基本態度,指出信古和疑古都受到了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

這七位大家的精彩演講博得了聽眾的陣陣掌聲,提問也非常積極。這其中既有在校大學生,也有文化公司的代表。尤為引人注意的是,一位專程從山西太原趕來參加論壇的中學生也積極舉手提問,提出了諸如“古埃及和古代中國喪葬觀念的異同”等頗有難度的問題,反映出當代中學生對考古學興趣的廣度和深度。

各展其能集思廣益

近年來,全國各相關單位舉辦的公共考古活動越來越多,且各有特色,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因此,各單位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論壇的第二個部分“公共考古研討”就是為這一活動提供了平臺。

公共考古研討分三個環節:“公共考古在一線”“公共考古在校園(大學) ”“公共考古與媒體”。公共考古在一線邀請了近年公共考古活動比較活躍的考古院所和博物館的十二位代表,請他們介紹各自的活動和經驗。如來自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徐進談公眾考古在重慶的實踐和啟示,他強調了與新媒體和自媒體合作,擴大宣傳範圍的意義,以及在社群教育方面的心得體會。山西博物院的王曉芬以本單位依託展覽創作主題體驗式劇目為例,提出瞭如何對少年兒童進行公共考古教育的思考;來自金沙博物館的黃玉潔則展示了博物館如何與權威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合起來,為公眾分享考古發現的知識和快樂。來自西安半坡博物館的李陽則介紹了依靠博物館自身的展覽內容,因地制宜地構建“史前工場”體驗活動專案,將公共考古活動從單向宣傳上升到自主體驗的層次。

大學是興趣湧動、思維活躍的地帶,校園中的公共考古活動一樣多姿多彩。來自高校的八位師生代表談了各自開展公共考古活動的心得體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的王濤老師介紹了首師大近年來所開展的公眾考古活動,如拓展課程、專家講座、實地考察、文化遺產日活動,並規劃建設公眾考古學課程體系。來自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胡宇煊同學以北京聯合大學開展的公眾考古活動為例,介紹了作為學生社團,如何面向同學組織活動,如何面向社群群眾組織活動,以及從活動籌劃、宣傳預熱、組織實施到問卷調查等一系列公共考古實踐。

公共考古活動永遠離不開媒體的身影,他們在宣傳報道的同時,一定有自己的認知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