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6.14K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1

zz月zz日至zz日,我有幸參加了由市教育局、師院組織的XX市名師培養工程人選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學習。我們先後到南京市夫子廟國小、鳳遊寺國小、上海洵陽路國小和杭州崇文學校參觀考察,這四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鮮明,或傳統、或鮮活、或深厚、或新銳,這四所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是各具特色,讓我體會到江滬浙一帶教學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觸動最大的應該是專家的講座,華師大的吳亞萍、李政濤、李永成三位專家分別從新基礎教育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策略、學生工作的核心命題和教師發展的角度為我們做了三場深刻而精彩的講座,給了我很多啟示,也讓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一、調整心態,享受工作帶來的苦樂

“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這是李政濤博士講座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最深的一句話。

雖然在名師培養工程的隊伍裡我是小字輩,但實際上我也工作了18個年頭了。隨著自己在工作中從青澀走向成熟,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而內心追求完美的標準卻不曾降低。這些壓力有時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知不覺中,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麼強了。我不得不承認,職業倦怠找上我了。我時常自問:曾經那麼喜歡當老師的我,現在怎麼就不快樂了呢?

“教師職業特點就是艱難、繁重、勞累。累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有沒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創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長和發展?”李政濤博士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我醍醐灌頂,原因很簡單,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務太重,不是超過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記了享受,忘記了享受教學、享受學習、享受失敗、享受成長!再看看比我年長的名師們,這幾天相處下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執著,感染著我,也讓我汗顏,我想他們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後的品位、成長和發展,所以才能累並快樂著。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寵愛自己,用工作寵愛自己。

二、審視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吳亞萍教授將課堂教學的“改革”狀態分為:方法的改革(舊框架+方法技術=教師主導)、形式的改革(舊框架+新元素=學生主動)、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動+技術+開放題)、區域性的改革(認識部分內化並轉化為行為),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框架不變,學科知識立場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狀態。這讓我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真的還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吳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的結構設計,從教結構到用結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其間體現了融合滲透的策略和整體感悟的策略。這種結構設計很適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它完全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不是將知識一口一口掰碎了餵給學生,而是呈現一個整體,讓學生髮現它們的共性,先是跟著老師學結構,再讓學生去用結構,這種大體系、大探究,對學生掌握知識,尤其是掌握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聽實驗國小老師的執教時,以上的思想體現得並不是很理想,讓我有一點懷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吳教授的課後評課,並不停留在批評層面,而是給出了具體的做法。讓我羨慕洵陽路國小有華師大這麼雄厚的專家支援的同時,也讓我堅定地相信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願景,更是可以真實達到的現實。

三、名師團隊,獲得持久前進的力量

名師培養工程這個團隊,既有市教育局人事處的方向領航,又有XX大學師範學院的專業引領,再加上各區名師們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華師大的教室裡,我們放下盒飯就開始分組討論,不管是師院的老師還是名師都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進行交流、甚至爭論,一直到下午的教授來上課才被迫停下來。在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們都在交流、在分享,話筒在手中傳遞,思想在分享中豐富,情感在掌聲中交融,不知不覺間,三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們更加充盈、更加豐沛。相信浸潤在這個優質團隊中,我們的課堂一定會逐漸充滿生長氣息,我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生命自覺,乃至達到對學生的生命自覺。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2

zz月zz日至zz日,我有幸參加了由市教育局、師院組織的XX市名師培養工程人選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學習。我們先後到南京市夫子廟國小、鳳遊寺國小、上海洵陽路國小和杭州崇文學校參觀考察,這四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鮮明,或傳統、或鮮活、或深厚、或新銳,這四所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是各具特色,讓我體會到江滬浙一帶教學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觸動最大的應該是專家的講座,華師大的吳亞萍、李政濤、李永成三位專家分別從新基礎教育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策略、學生工作的核心命題和教師發展的角度為我們做了三場深刻而精彩的講座,給了我很多啟示,也讓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一、調整心態,享受工作帶來的苦樂

“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這是李政濤博士講座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最深的一句話。

雖然在名師培養工程的隊伍裡我是小字輩,但實際上我也工作了18個年頭了。隨著自己在工作中從青澀走向成熟,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而內心追求完美的標準卻不曾降低。這些壓力有時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知不覺中,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麼強了。我不得不承認,職業倦怠找上我了。我時常自問:曾經那麼喜歡當老師的我,現在怎麼就不快樂了呢?

“教師職業特點就是艱難、繁重、勞累。累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有沒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創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長和發展?”李政濤博士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我醍醐灌頂,原因很簡單,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務太重,不是超過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記了享受,忘記了享受教學、享受學習、享受失敗、享受成長!再看看比我年長的名師們,這幾天相處下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執著,感染著我,也讓我汗顏,我想他們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後的品位、成長和發展,所以才能累並快樂著。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寵愛自己,用工作寵愛自己。

二、審視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吳亞萍教授將課堂教學的“改革”狀態分為:方法的改革(舊框架+方法技術=教師主導)、形式的改革(舊框架+新元素=學生主動)、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動+技術+開放題)、區域性的改革(認識部分內化並轉化為行為),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框架不變,學科知識立場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狀態。這讓我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真的還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吳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的結構設計,從教結構到用結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其間體現了融合滲透的策略和整體感悟的策略。這種結構設計很適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它完全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不是將知識一口一口掰碎了餵給學生,而是呈現一個整體,讓學生髮現它們的共性,先是跟著老師學結構,再讓學生去用結構,這種大體系、大探究,對學生掌握知識,尤其是掌握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聽實驗國小老師的執教時,以上的思想體現得並不是很理想,讓我有一點懷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吳教授的課後評課,並不停留在批評層面,而是給出了具體的做法。讓我羨慕洵陽路國小有華師大這麼雄厚的專家支援的同時,也讓我堅定地相信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願景,更是可以真實達到的現實。

三、名師團隊,獲得持久前進的力量

名師培養工程這個團隊,既有市教育局人事處的方向領航,又有XX大學師範學院的專業引領,再加上各區名師們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華師大的教室裡,我們放下盒飯就開始分組討論,不管是師院的老師還是名師都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進行交流、甚至爭論,一直到下午的教授來上課才被迫停下來。在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們都在交流、在分享,話筒在手中傳遞,思想在分享中豐富,情感在掌聲中交融,不知不覺間,三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們更加充盈、更加豐沛。相信浸潤在這個優質團隊中,我們的課堂一定會逐漸充滿生長氣息,我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生命自覺,乃至達到對學生的生命自覺。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3

和著春風,踏著陽光,在美妙的四月天裡,我們帶著大包、小包踏上了國際大都市——上海。我們滿懷希望,滿懷憧憬,希望裝滿大都市的教學理念來點綴我們瑞安的教學風景,引導我們的教育方向。在上海我們深入育才初級中學課堂,與一線老師對話;在上海我們進入華東師範學府,聆聽大師們的思想;在上海我們討論思考

交流,找尋教育的方向與本真。短短几天的學習結束了,雖然時間短,卻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震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Nel Noddings說:“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係,增長個人才幹,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繫一種有意義的連線。”德性,正是新課改所體現的,知識是呆板的,人是生動的,教育學生,首先就是要讓他們學會關切,學會關聯,學會關愛,把知識轉化為德性。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內心的成長,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對自己、社會負責的人。

一、化知識為德性,教師不僅是教學生知識,更是教學生學、悟知識

教育的價值是以為人發展為本。人的發展是以知識的學習與發展為載體,教育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舞臺的。教育的本質是激發人探究的創造力,培育人的德性,因為沒有健全的人性,就沒有健全的經濟和社會。所以新課程,追求的是學生的發展,學生德性的發展,學生德性自主的發展。

傳統注重知識記憶的教育,老師、教材是權威者,鍾啟泉教授說:“知識不是一種外在於個體或強加於個體的被管理被灌輸的‘客觀’東西,而是一種可探詢、可分析、可切磋的動態的探究過程”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教什麼不是由知識決定的,而是由教學過程來決定的。以前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知識爆炸,資訊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即便有十桶水都不夠。新課程呼喚教師角色的變化,更多的是服務意識,更多的作用是引領者、指導者。教學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自己習得知識。

在心理課中,這一點更加明顯,教師就是為學生的心理服務的,更加註重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教學就是圍繞“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開展的。至始至終,都“以人為本”,相信學生是自己困境的最好解決者,正所謂“助人自助”。心理活動,也不是簡單的指導學生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而是通過活動,與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讓學生自己體驗到其中的道理。

二、以發展學生德性為本,關注學生心理品質發展與預防心理問題

日本學者佐藤學說: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精雕細啄,才能得到紮實的成果。這就要求教師紮根教學實踐,紮根生活實踐,放眼大局,著手細節,讓自己的工作既有的放矢,又深入基礎。學生的基礎是什麼?就是人性的呼喚,喚醒、激發他所有的積極品質、潛能,使自己愛學習,樂學習。《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髮展為根本,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原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挖掘他們的心理潛能,注重預防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

這是許多特級教師和教授的共識,不管是趙欣才的“研究學情,以學定教”,還是鍾啟泉、吳剛平大師的課改理念,都是以發展學生為目的。雖然他們沒有講到心理健康教學,但道理是一樣的。作為其它基礎學科的心理教學更應該關注學生德性的發展,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所有活動的設計最終都是為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發展其品質而服務的。

三、發展學生德性,關注學生的學情,預設教案

只有關注學生的學情,才能知道從什麼程度開始教,教學才會有針對性。如何關注學生的學情?鍾啟泉提出:研究學生(兒童研究)、吃透教材(洞察教材的結構、意圖)。陸伯鴻提出:備課時要做到“三個明白,三個把握”,一個是自己明白(對文字的解讀);第二個是學生明白嗎?明白到什麼程度?第三個是我怎麼教學生容易明白? 在研究學情的基礎上,才能設計預案。預案的設計是靜態的,而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設計預案時就應有“把我捏碎了塑成一個你”的精神,考慮學生的學法、習慣等等因素。讓學生先學後教,多學少教,吳剛平教授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會講,這是教學方向。

其實,心理課中何嘗不是這樣,每設計一節課,都要以所教班級學生特點為出發點,既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又發現學生的個別差異。在課前要深入學生當中,做調查、訪談。然後根據學生特點針對性的設計過程,只有針對性強了,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就會凸顯出來。

四、課中傾聽學生心聲,注重知識的反思、體驗、內化、行動

課堂上學生是風景,老師是背景。鍾啟泉說:老師上課應該做四件事,即傾聽、串聯、反芻、聚焦。在我看來,老師最應該要做的是傾聽。這也是一名優秀心理老師所具備的,我們要學會聽學生所說的,聽學生的反映和教材有什麼關聯,聽和其他的學生髮言有什麼關聯,聽和他以往的發言有什麼關聯(進步),更要聽學生所

說背後想說的。與學生心貼心的,才能理解接納學生,才能化愛於無形。 此次,吳剛平教授和吳金瑜校長都講知識分為三類:感官識記性知識(學科知識)、意義理解性知識、過程體驗性知識。現在很多教師是直接把德性給學生,學生只獲得事實性知識、死知識。現在學生不缺知識,缺的是方法性知識、價值性知識。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加工,自己歸納、反思,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學生有感受了,內心觸動了,便收穫了知識,而且把這種知識化為德性。所以在以後的心理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學會在課堂內外反思自己的行為、心理,把自己的所思、所感運用在生活中,自覺的內化為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老師在課中充分尊重學生,調動學生,使學生自主的開展學習。

唐僧西天取經是為造福平民大眾,此次我們上海取經也是為我們瑞安的教育添磚加瓦,讓學生在教育的天地裡能主動地學習,快樂地學習。接下來,我們所要做的是把這些學的內化為自己的教學理念,紮根在教學實踐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走在改革的前頭,不辜負“領軍”教師的稱號。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4

11月 29日—30日,我們數學科組外出到桂林恭城中學學習考察。這次外出考察活動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目的性強、效果明顯,恭城中學優良的學風、校風及老師的奉獻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具體感受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們一次外出學習兄弟學校在管理和備考方面的寶貴機會。桂林恭城是瑤族自治縣,位於桂林東南,距桂林108公里,人口28萬,經濟欠發達,但民風純樸,尊師重教。恭城中學是廣西有名的縣級重點中學,20xx年被評為廣西首批示範性高中,近年大學聯考重本率都在20%以上,近十幾年幾乎每年都有人考上清華或北大,目前北大27人,清華24人。

二、恭城人民和政府非常重視教育,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恭城中學及或設獎學金。對考上清華或北大的學生,一次獎勵5萬元;對優秀的高一、高二學生免學費,還可以每學年得到1萬元或八元千的獎學金。在老師方面,除了感情留人,學校想辦法幫助解決住房問題,及提高工作津貼方面也做得不錯。 學校強化管理,嚴格要求,如學校要求不準帶手機回校,如被發現就停一個星期課。

三、學科備考與教學,我們文理數學分別聽了兩位數學老師的課,並進行經驗交流。恭城中學數學科實行三輪複習。在輔導資料方面,他們只定外面的電子版資料給老師,所有試題是老師根據電子版資料改編而成。恭城中學的老師非常敬業,集體備課,群策群力,努力打造高效課堂。他們的課堂(45分鐘)要求:學生有興趣聽、容量要夠大、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恭城中學自習和晚修的時間較多,如上午共四節課,但在第二第三節課期間有一節25分鐘的自習課,學生很好的完成課外練習。對學生嚴格要求,分層教學,對優生從高一開始進行跟蹤輔導。對會考成績拔尖而留在本校的考生在高一就安排導師帶,對尖生進行學科輔導和心理輔導,如20xx屆考上北大的考生(廣西第九名),在高三對弱科英語有針對輔導,最後大學聯考從80多分上到110多分。另外他們數學每兩週考一次周測(兩小時),平時一週一測(週六晚上1小時)對所有內容考查,但以複習過的內容為主。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5

短暫的杜朗口中學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裡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緊張有序的合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體會一、杜郎口中學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如何調動起來的?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覆的問題。在這裡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人格上去尊重每一個學生”。雖然簡單,卻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學得真諦。課堂教學中不存在歧視和嘲笑,而是欣賞和佩服、肯定。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學生都有了學習信心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再就是通過一些具體措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一是劃分學習小組,小組長每天負責檢查各同學的預習情況和學習掌握情況,使每天所學的知識都能及時鞏固。班內的桌登擺放以方陣為單位,圍坐在一起。這樣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後排的區別,每個學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課堂上做到參與無錯的觀念;培養學生參與的積極分子、積極評選課堂積極分子等。三是小組間開展學習評比,每個學生都為自己所屬的集體負責,儘量維護集體的榮譽。四是及時的獎勵和鼓勵制度

體會二、教師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用民主開放的思想和行動去開啟學生的智慧,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講臺,沒有權威,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解。老師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裡教師真正成為“導師”,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人,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在傾聽。

體會三、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杜郎口中學不論語文、數學、英語課,他們的模式都是一樣的,如:英語課堂上,一名學生朗誦另一名學生表演,體現在快樂中學習,利於知識的鞏固。

體會四、學生互相幫助,活動自由。討論式的學習,使問題可以通過學生間平等的合作討論來解決,使學生的成績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學得會、聽得懂。他們上課討論,坐、站均可,聽講都集中到前面,使他們的好動得到宣洩。上課學得會,氣氛和諧,不是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被動的聽,這樣,就不會感覺乏味和疲憊,而是一種愉快學習。

杜郎口學生的自主學習獨具特色。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實現了“我的課堂我主宰”、“我的霸氣誰能敵,快樂課堂我稱帝”。在學習面前充滿自信,展示自主,笑對人生。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每個人都有了學習的信心,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它的成功我想就是源於此吧。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6

短暫的杜朗口中學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裡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緊張有序的合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體會一、杜郎口中學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如何調動起來的?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覆的問題。在這裡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人格上去尊重每一個學生”。雖然簡單,卻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學得真諦。課堂教學中不存在歧視和嘲笑,而是欣賞和佩服、肯定。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學生都有了學習信心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再就是通過一些具體措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一是劃分學習小組,小組長每天負責檢查各同學的預習情況和學習掌握情況,使每天所學的知識都能及時鞏固。班內的桌登擺放以方陣為單位,圍坐在一起。這樣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後排的區別,每個學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課堂上做到參與無錯的觀念;培養學生參與的積極分子、積極評選課堂積極分子等。三是小組間開展學習評比,每個學生都為自己所屬的集體負責,儘量維護集體的榮譽。四是及時的獎勵和鼓勵制度。

體會二、教師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用民主開放的思想和行動去開啟學生的智慧,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講臺,沒有權威,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解。老師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裡教師真正成為“導師”,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人,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在傾聽。

體會三、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杜郎口中學不論語文、數學、英語課,他們的模式都是一樣的,如:英語課堂上,一名學生朗誦另一名學生表演,體現在快樂中學習,利於知識的鞏固。

體會四、學生互相幫助,活動自由。討論式的學習,使問題可以通過學生間平等的合作討論來解決,使學生的成績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學得會、聽得懂。他們上課討論,坐、站均可,聽講都集中到前面,使他們的好動得到宣洩。上課學得會,氣氛和諧,不是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被動的聽,這樣,就不會感覺乏味和疲憊,而是一種愉快學習。

杜郎口學生的自主學習獨具特色。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實現了“我的課堂我主宰”、“我的霸氣誰能敵,快樂課堂我稱帝”。在學習面前充滿自信,展示自主,笑對人生。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每個人都有了學習的信心,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它的成功我想就是源於此吧。

教師考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篇7

x月x日至x日,我有幸參加了由市教育局、師院組織的XX市名師培養工程人選到南京、上海、杭州的教育考察學習。我們先後到南京市夫子廟國小、鳳遊寺國小、上海洵陽路國小和杭州崇文學校參觀考察,這四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特色鮮明,或傳統、或鮮活、或深厚、或新銳,這四所學校的課堂教學也是各具特色,讓我體會到江滬浙一帶教學改革的多元和深入。印象最深、觸動最大的應該是專家的講座,華師大的吳亞萍、李政濤、李永成三位專家分別從新基礎教育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策略、學生工作的核心命題和教師發展的角度為我們做了三場深刻而精彩的講座,給了我很多啟示,也讓我更理性的反思自己。

一、調整心態,享受工作帶來的苦樂

“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這是李政濤博士講座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最深的一句話。

雖然在名師培養工程的隊伍裡我是小字輩,但實際上我也工作了18個年頭了。隨著自己在工作中從青澀走向成熟,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而內心追求完美的標準卻不曾降低。這些壓力有時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知不覺中,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麼強了。我不得不承認,職業倦怠找上我了。我時常自問:曾經那麼喜歡當老師的我,現在怎麼就不快樂了呢?

“教師職業特點就是艱難、繁重、勞累。累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有沒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創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長和發展?”李政濤博士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我醍醐灌頂,原因很簡單,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務太重,不是超過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記了享受,忘記了享受教學、享受學習、享受失敗、享受成長!再看看比我年長的名師們,這幾天相處下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執著,感染著我,也讓我汗顏,我想他們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後的品位、成長和發展,所以才能累並快樂著。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寵愛自己,用工作寵愛自己。

二、審視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吳亞萍教授將課堂教學的“改革”狀態分為:方法的改革(舊框架+方法技術=教師主導)、形式的改革(舊框架+新元素=學生主動)、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動+技術+開放題)、區域性的改革(認識部分內化並轉化為行為),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框架不變,學科知識立場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狀態。這讓我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真的還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吳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的結構設計,從教結構到用結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其間體現了融合滲透的策略和整體感悟的策略。這種結構設計很適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它完全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不是將知識一口一口掰碎了餵給學生,而是呈現一個整體,讓學生髮現它們的共性,先是跟著老師學結構,再讓學生去用結構,這種大體系、大探究,對學生掌握知識,尤其是掌握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聽實驗國小老師的執教時,以上的思想體現得並不是很理想,讓我有一點懷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吳教授的課後評課,並不停留在批評層面,而是給出了具體的做法。讓我羨慕洵陽路國小有華師大這麼雄厚的專家支援的同時,也讓我堅定地相信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願景,更是可以真實達到的現實。

三、名師團隊,獲得持久前進的力量

名師培養工程這個團隊,既有市教育局人事處的方向領航,又有XX大學師範學院的專業引領,再加上各區名師們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華師大的教室裡,我們放下盒飯就開始分組討論,不管是師院的老師還是名師都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進行交流、甚至爭論,一直到下午的教授來上課才被迫停下來。在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們都在交流、在分享,話筒在手中傳遞,思想在分享中豐富,情感在掌聲中交融,不知不覺間,三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們更加充盈、更加豐沛。相信浸潤在這個優質團隊中,我們的課堂一定會逐漸充滿生長氣息,我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生命自覺,乃至達到對學生的生命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