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08W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

“深圳是人們艱苦奮鬥建設起來的,不是跳迪斯科跳出來的。”今年82歲的祝希娟回憶著初入深圳特區時的拼搏奮進,用“拳打腳踢”來形容。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精選17篇)

1983年,已憑藉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吳瓊花”一角名滿天下、摘得中國首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項的祝希娟,南下深圳“二次創業”,擔任深圳電視臺副臺長,為特區的電視事業開天闢地。之後的三年,深圳電視臺在一片荒草湖邊拔地而起,多部反映特區建設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創造著文化界的“深圳速度”。

不惑之年到深圳二次“創業”

1983年,深圳向全國12大城市廣募人才。那一年,祝希娟45歲。“深圳來上海貼出招聘佈告時,我剛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從義大利考察歸來。當時,義大利電視正欣欣向榮。但在中國,電視還是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興許深圳這次的招聘是我轉型做電視導演的契機。”於是,已邁入不惑之年的祝希娟下定決心:舉家搬到深圳。

同年11月,祝希娟來到熱火朝天進行建設的深圳,擔任深圳電視臺副臺長,主管文藝。“現在想想,那時工作是真的苦,深圳的夏天陽光猛烈,在鐵皮房子吹著電風扇工作,最滿足的事不過是中午吃上一碗從中英街買來的熟泡麵還有沙丁魚罐頭。”

1984年1月1日,在祝希娟和同事們奮鬥下,深圳電視臺正式誕生,從籌建到正式開播只用了3個月時間。祝希娟驕傲地說,這就是“深圳速度”。

為特區建設史留下珍貴影像

改革開放初始,深圳居民大多看香港電視,每天只有半小時中央臺的轉播,還是由廣東臺中轉過來的。要守住文化陣地,祝希娟憋著一股“紅色娘子軍”的倔強勁兒,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中著手電視劇拍攝。

祝希娟到深圳兩年,就在深圳電視臺出品了八部電視劇、一部電影,題材大都是反映深圳人民開拓創業、艱苦奮鬥的精神。如電視劇《華燈初照》取材於東湖賓館改革的事例;電視劇《愛在故鄉》則描寫了一位愛國華僑形象;電視劇《昇華》反映工程兵如何支援四化建設。這些電視劇就地取材,來自現實的生活。

“通過這些電視劇,人們可以看到,深圳是人們艱苦奮鬥建設起來的,不是跳迪斯科跳出來的。”祝希娟把鏡頭對準建設深圳的勞動人民,為如今的特區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

1989年9月,深圳電視臺成立了電視藝術中心,祝希娟擔任中心主任,之後5年時間,中心完成了20多部電視劇。其中,她憑藉《特區少年》《超越生命》和《大風警報》3部電視連續劇,一口氣拿下“飛天獎”3個大獎。

“向前進”的腳步不停歇

60歲學英語,65歲拿駕照,78歲主演《大雪冬至》,82歲主演《空巢》,祝希娟1998年退休後,“向前進”的腳步依舊繼續。

今年5月10日,由祝希娟主演的院線電影《空巢》在快手短視訊平臺上線,這是廣東省第一部與網路平臺合作的院線電影。這部關注空巢老人生活的現實電影,通過手機螢幕走進千家萬戶,講述著一位老教師和外來務工小夥子的“救贖”故事傳說。半年的準備,46天不下場拍攝,82歲的祝希娟用敬業精神刻畫了老一輩藝術家的敬業形象。

自20__年拍攝《大雪冬至》時,祝希娟就開始關注“空巢老人”問題。“現在從我們這代起,養老觀念要改變,選擇的養老方式要獨立自主。我常常跟身邊的人說,人不是為了下一代活著,得為自己活。”祝希娟說。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2

40年前,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視窗和示範作用。值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釋出一週年之際,回首四十年來的征程,時光飛逝,風雲激盪,光陰荏苒,許多場景遠去而模糊,催人奮進的精神卻歷久彌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領你千里迢迢選擇深圳,從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鳴,支援著你披荊斬棘、百折不撓選擇堅守?一個人,從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從邊陲小鎮到現代都市。四十年的時光,在這裡沉澱下催人奮進的觀念,鑄成這座城市的陽光氣質。勇立改革潮頭的深圳經濟特區,忘不了“三天一層樓”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時間”裡的拼搏身影和光輝歲月。

“敢為天下先”。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讓土地的使用權,將土地作為生產資料進行市場化運作,與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除了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這樣的“第一次”在深圳還有很多,如物價改革、打破鐵飯碗、股份制試點、企業產權轉讓、“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對外企實行國民待遇……沒有深圳人“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勇氣,就不會有如今的“深圳奇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深圳喊出的眾多口號中,作為“深圳速度”的前奏,該句最為人所熟知。1981年底,這句口號被豎立在了蛇口工業區門口。1982年11月22日,該句口號出現在《深圳特區報》頭版,引起了轟動,從那時起衝出深圳,走向全國。四十年來,深圳人拼搏進取,銳氣如初,吸引了著眾多人才紛至沓來,在這裡揮灑汗水、奉獻青春。深圳是一座慢不下來的城市,走在深圳街頭,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實寫照。

“來了就是深圳人”。20__年,為紀念特區成立30週年,深圳報業集團啟動“深圳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觀念”評選活動。“來了就是深圳人”因其開放和包容的價值觀,成為深圳人感觸最深的一句口號。這句簡單質樸的口號散發著濃濃的草根味道,表達著居住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們內心對歸屬感的深沉呼喚,也代表著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獨特氣質。這些年來,深圳治理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進。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適、環境整潔美麗、“辦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報……每次想離開,每次卻又離不開。

巨集大的社會變革往往發端於社會基層,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語言。時間為生命所承載,塑造著深圳經濟特區的文化品格,也指引著後來者不斷地創造“深圳奇蹟”。歲月變遷,深圳敢為天下的精神核心代代傳承。我們要不斷用新觀念引領舊觀念,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徵程勇當尖兵!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3

崗廈村民見證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改革鉅變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

築牢城中村疫情防線,組織復商復市,穩增長保繁榮;推進雨汙分流,環境提升,物業增收;組織村民股東到國外考察開眼界,村民福利件件暖心。崗廈老村民文老伯說起崗廈股份合作公司給村民辦的實事,連連稱好。

搭上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40年的列車,崗廈村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鉅變。村民代表紛紛表示,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是全體股民共同富裕的集體經濟大平臺,公司董事會是改革開拓的好班子,是為股民謀福利辦實事的大管家。

ONE AVENUE卓越中心是崗廈城中村改造帶來的CBD時尚新亮點。

大灣區時尚打卡地落戶崗廈

崗廈村地處深圳CBD核心地帶,是深港交流的前沿。而在改革開放前,村民長年靠耕種上千畝田地為生。單一的農業收成僅能維持基本溫飽,稻田產量不夠還要種蕃薯備雜糧。正是特區改革開放的大潮,給崗廈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昔日的低矮村屋變成了白領出入的摩天大樓,昔日的農桑田地變成了中央商務區。崗廈村如今整體融入到中心區板塊,是深港河套片區科技合作的前沿片區,是深圳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的新引擎。

崗廈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文曉陽表示,1992年深圳農村城市化全面鋪開,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掛牌成立,崗廈村民從洗腳上田變為洗腦進城。崗廈股份合作公司團結帶領股民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抓住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機遇,集體經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從創富到創新的歷史性轉變。

2020__年底,深圳CBD沉浸式街區購物中心——OneAvenue卓悅中心盛大開業,成為深圳新商業和大灣區時尚打卡地。該商業中心正是崗廈河園片區城市更新十年磨一劍的成果之一。

該中心位於福田中心區,會展中心站等四個地鐵站的直達區,形成4個Mall(時尚商場)+1條大街+2個獨棟的開放式商業組團模式,一條800米長、90米寬的漫步式“中央大街”將其串聯。整個Mall從建築到陳設呈現出5G時代的時尚感。來自海外的崗廈宗親代表表示,這個商業綜合體就是放到香港、倫敦、紐約都是現代時尚的標杆,展示了新時代深圳建設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氣魄。

20__年崗廈河園舊村改造進入物業返回階段,崗廈專案返回商業面積整體融入到CBD大時尚大品牌。20__年公司董事會會同監事會、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代表全體股東有效推進了崗廈河園舊村改造收官驗收工作。返建物業崗廈城04地塊於20__年12月通過深圳市規土委審查,簽發《深圳市建設工程規劃驗收合格證》。崗廈城04地塊返建物業包括住宅,商業以及相關配套等順利通過了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項竣工驗收,全部合格。

崗廈村由河園片區和樓園片區兩大重點組成,河園片區樹起了城市更新標杆,樓園片區更新也將啟航。20__年6月,崗廈股份合作公司根據《福田區股份合作公司城市更新專案引入合作開發主體工作規程(試行)》的規定,推進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通過深圳市聯合交易所平臺的競爭性談判,引入深圳市京基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的合作開發主體。20__年6月10日,該公司召開股東代表大會,表決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同意與深圳市京基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村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合作開發協議書》補充協議,順延原協議形成合力。

20__年崗廈樓園片區城市更新專案順利推進,基本完成片區內房屋的測量工作。20__年根據崗廈村與開發商的協議和工作計劃,將向福田區城市更新局申報計劃立項。股東代表紛紛表示,要繼續支援樓園片區城市更新,把崗廈建成深港科技合作前沿的宜居社群幸福社群。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4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夢想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見到周劍之前,對這位大名鼎鼎的“機器人爸爸”和他的優必選科技公司,記者已是耳熟能詳:20__年央視春晚上,優必選的540臺Alpha機器人集體起舞;20__年央視春晚開場表演,24只Jimu機器狗驚豔亮相;20__年央視春晚深圳分會場,6臺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與明星們同臺競技。來到優必選,記者很期待見到更新奇的機器人產品。

“這是優必選的第一個機器人樣機,技術上沒問題,但在量產前連續開了四次模,都失敗了,僅這一項就耗資千萬元。”剛見面,周劍向記者展示的卻是他創業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創期,這樣的失敗打擊幾乎讓優必選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這次創業前,周劍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大學期間就獲得首屆德國邁克威力最高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學業完成後被邁克威力集團收至麾下,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劍僅用四年就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大區經理。20__年,周劍與另外兩位合夥人開設工廠,為邁克威力等廠商定製生產裝置,利潤非常可觀,他開始在深圳購置房產。

20__年,一次參加國外機器人展會的經歷,給周劍的人生帶來轉折。這次展會上,一臺可以模擬各種動作的人形機器人引起周劍的好奇心。他想買,但外商非但不賣,甚至都不讓靠近看。這讓周劍心中格外難受,他暗下決心,在深圳開始機器人專案創業歷程,“看都不讓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發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機器人學者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夢想。憑著一腔熱情闖入機器人行業的周劍發現,這次創業的難度超乎想象。很快,20__萬元被周劍全部花完。

“當時不懂融資,都是靠自己借錢、押房子去籌措資金,走著走著,發現錢根本不夠用,只能賣房子。”從20__年到20__年,周劍靠借錢和賣房子支撐機器人專案運轉,投入大卻不見任何收益。

賣掉第一套房子時,周劍沒有多心疼,但父母覺得不對勁了。“爸媽當了一輩子老師,現在靠退休工資生活,在他們的觀念裡,這麼折騰就是不務正業,現在居然還要賣房子,更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來自父母和工廠合夥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紛紛勸說周劍放棄機器人專案,但周劍仍然堅持,作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把工廠的股份賣掉,並將自己在深圳購置的房產和轎車全部賣掉,籌措資金投入機器人專案。年邁的父母見兒子不聽勸,一氣之下離開深圳回了上海。

“20__年賣掉最後一套房子時,感覺非常糟糕,資金上陷入困境,還要面對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劍說。

“還好,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周劍說,“深圳的機器人專案創業團隊非常支援我,大家一致認為專案已經有眉目了,這時停下來太可惜了。於是我們堅持了下來。”

20__年3月31日,優必選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區的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大樓成立,周劍重整行裝再出發。當年秋天,為了籌集資金,周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創投活動,出乎他意料的是,憑藉開模才開到一半的樣機,優必選就陸續拿到了20__萬元的天使投資。“當時聽到投資人說了一句溫暖的話,‘你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我還怕什麼呢?’”周劍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託舉著他飛向夢想。

20__年,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辦公環境,周劍想把公司搬到南山智園,這裡地理位置優越、租金優惠,但當時處於創業期的優必選,在納稅額等方面還不滿足園區入駐條件。園區負責人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摸底”後,認為智慧機器人正是深圳積極佈局的“未來產業”,破格讓優必選入駐。“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不是靠發文件開大會,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行動。”周劍說。

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個成就夢想的舞臺上,優必選一直在加速奔跑:自主研發的伺服驅動器誕生了,成本降到進口產品的幾十分之一;第一臺機器人Alpha誕生了,教育機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當工作累了的時候,周劍喜歡透過辦公室窗戶向外遠眺。幾年前還是一片舊工業區的南山智園,如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園,有眾多創新企業進駐。周劍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來,懷揣創新夢想的同行者正越來越多。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5

深圳40年的發展,從“春運”的變化可見一斑。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讓中國流動人口逐漸龐大起來。春節期間,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遷徙,被稱為“春運”。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比近七成,春運壓力相當大。火車票一票難求,回家過年對深圳人來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上世紀八到九十年代,許多深圳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買火車票通宵排隊。因為買票人太多,只能出動武警來維持秩序。數千排隊買票的人被分成若干個100人左右的方隊緩緩前行,以避免擁擠造成踩踏事故的發生。夜晚氣溫較低,排隊的人穿著厚厚的衣服,帶著小塑料凳,還要準備一些食物以免捱餓。因為出入不方便,上廁所都成問題。好不容易排隊到售票視窗,可票賣完了,只能等第二天排隊繼續“戰鬥”。

買票難,乘車也不容易。那時,沒有座位的站票比較多,綠皮車車廂內非常擁擠,走廊上、廁所裡都擠得滿滿當當的。那時,物資還比較緊缺,旅客都是大包小包,肩挑背扛地將大彩電、電腦、美食、服裝和當時很受歡迎的港貨往家鄉搬。

如今,深圳“春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回家過年的交通方式有高鐵、飛機、長途大巴、私家車等多種選擇;在家坐著,用手機就可以網上購票,刷臉就可以上車、上飛機,不再熬夜排隊買票了;快遞、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網上購物應有盡有,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家背東西了。你完全可以穿著時裝,優雅地坐高鐵或坐飛機回家過年,盡情享受輕鬆返鄉的感覺。

從“春運”的變化可看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6

正值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全家人第一次來到改革開放最前沿城市,通過一個假期的實地感受,描繪了一幅“深圳印象”——年輕之城、激情之城、包容之城,也是一座真正不容易的現代化大都市。

深圳市是年輕的。“深圳是一個小漁村”,這是我去深圳前讀到過最多的“深圳印象”。深圳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歷史只有三十多年,不到40年間,深圳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在“鼓勵創新、追求卓越”的開放創新精神激勵下,像一個鉚足了勁的小夥子一樣,奮力掙起這一片家業。小漁村變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步伐與改革開放的腳步是一致的。年輕的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形象,盡顯其嬌氣蓬勃。20__年,深圳昂首挺胸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前三強,20__年上半年繼續穩固其地位,不僅成為全國城市經濟發展的榜樣,而且成為世界城市經濟發展的典範之一。“年輕洋溢著嬌氣”,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的成功舉辦,使得深圳成為該運動會史上最年輕的舉辦城市,大運會的“痕跡”更為年輕的深圳樹立了“從這裡開始”的“青春”形象。

深圳是充滿激情的。正是因為這種改革創新的激情,深圳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發展的渴望鞭策著深圳摸索出了“海陸空綜合立體發展”的改革開放路子,發展的激情更是鞭策著深圳闖出了一條“深圳—香港—亞洲—世界”的改革路子,在不到40年的發展時間裡,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蹟。正是因為這種激情,深圳的生活中沒有慢字,沒有閒字,有的只是對發展的渴望、對商機的追求。深圳的街頭巷尾處處蘊藏商機,深圳的酒樓茶館談的都是商機。正是這份激情,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的深圳,在短短四十年時間不到就打造成為日益國際化的城市,成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

深圳是相容幷蓄的。作為一座擁有20__多萬流動人口的大城市,深圳沒有嚴格的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概念,沒有民族間、地域間,甚至是國籍間的“異樣化”,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在這裡融合,各方語言、各個菜系、各種文化、各類產品都在這裡交融。“在深圳打拼,人與人之間的機會是均等的,只有努力不努力,沒有不勞而獲的。”這是在深圳工作不同層次的人達成的高度共識。因為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精神,深圳的城市化率達到100%,也正因為這份包容並蓄,深圳成為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十大城市之一。

深圳經驗是很不容易的。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城市,又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路子等等,有很多的名詞前面都有“深圳”這一字首詞,這當然是對深圳經驗的高度肯定,但也能體會到其中的不容易。作為“萬億俱樂部”成員,能夠位居全國第三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次去深圳,一定能夠親身體會到深圳的嚴重阻車、深圳的高房價、深圳的快節奏、深圳的高壓力,我們能想到的“特別阻、特別高、特別快、特別貴”等詞,對於在深圳生活的人來說卻是“特別陌生”,因為他們對這一切都早已習以為常。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7

深圳特區四十週年,我們關注什麼?

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著力點。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從1980年特區成立至今,深圳剛好迎來四十歲生日。

每年的8.26,深圳人不可能不關注,深圳人不可能不知道,深圳人不可能不討論。

我在深圳小十年,一般而言,每到8.26的時點,關於深圳行政區劃調整的傳聞就撲面而來,這十年傳得最多的是直轄,以及把東莞或惠州劃去其內,這在民間,通常也被稱之為“大禮包”。

01

坊間“大禮包”

以今年為例,8月初,關於深圳市直轄的聯想又風雲再起,《中國科學院院刊》(20__年第7期)的《“十四五”時期,如何優化我國的行政區劃設定?》一文中,明確支援把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

文章提到,設立直轄市,縮小大省管轄幅度,推進扁平化管理。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城市群發展戰略,支援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充分發揮優勢地區增長極、穩疆固邊、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詳細的答案,諸位可參見該文。

直轄市之外,我也聽到兩個版本,據稱相關部門上報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東莞及惠州部分割槽域劃入深圳,一個是把整個惠州併入深圳,這當然是民間的談資,信不得真。

但由此說明,每年深圳人慶祝自己生日的時候,總是有所圖,有所得,希望有真東西能惠利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與火車頭,我想不僅僅是深圳人關心深圳,深圳以外的全國人民關心深圳也是情理之中,畢竟論市場化與法治化,毫無疑問,深圳敢說第二,恐怕沒有人敢爭第一,僅20__平方公里的最小一線城市,能誕生出一大批優秀的龍頭企業,華為、騰訊、富士康等,也難怪外媒以“中國矽谷”之名盛讚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作為國內知名的財經巨集觀類資訊傳播平臺,《投資者網》自然不會錯過深圳40週年的輿論討論。為此,我們精挑細選了一批優秀企業,以及深圳較為知名的專家學者賢達人士。

有三位嘉賓是我們非常感興趣,也必須要深度對話的,他們分別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深圳市人大常委譚剛,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

毋庸置疑,這三位深圳人絲毫不陌生,甚至在廣東省的專家學者中,也絕對赫赫有名。

對話前夕,有小夥伴問我,一個小時時間應該OK了。我說,你們太年輕了,這沒有三五個小時,怎麼可能聊得透呢?

果不其然,即便是約定好的一個小時和郭萬達院長交流,也至少超時了半個小時,總體上,三位學者七八個小時的交流,可謂異常深刻,很大程度上給年輕人上了一堂“深圳史”。不過,我還是覺得時間不夠,不過癮。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向這三位學者請教?原因我更看重他們的獨特性。郭萬達院長所在的CDI,即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它屬於國內25個國家高階智庫之一,早在1989年由國務院批准成立,它的智囊建議影響各級政府決策,尤其在深圳,或者說整個廣東,它的影響力都是數一數二,而郭院長又親身參與眾多政策建議,既近距離接觸政策決策過程,又具備市場化所必須的獨立性與思想性,懂市場,又懂政府,郭院長是不二人選。

與郭萬達院長的交流中,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深圳的禮包應該是什麼?除了空間的拓展,還有什麼,難道不是改革不是開放嗎?深圳靠什麼起家的?是靠改革開放。”

譚剛院長自不必說,除了深圳市委黨校擔任副校長外,他還是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以及深圳市人大常委。

譚剛認為,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著力點。

02

從1990年到“一城三化”

正題之外,我們打趣問到,深圳居民近些年最大的體會是不斷重複挖路修路,人大是否對此有過討論?他坦言,這個問題其實每次開會都討論。

1990年從重慶來到深圳,譚剛的一生就跟深圳結下不解之緣。

(圖為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博士)

關於1990年深圳的夏天,譚剛記憶永存。他回憶,“當時,我受邀到深圳參加一場研討會,抵達深圳後,心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年輕的經濟特區果然名不虛傳。通過參觀考察和交流研討,更是深切地感受到這座海濱城市的朝氣蓬勃和快速發展,這讓我不由心生嚮往。”

今天回看1990年的深圳年鑑我們發現,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來深圳的都是全中國的精英!”譚剛果然獨具慧眼。

1990,對於深圳經濟發展而言,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解放路正式開業,無數深圳人為之前往;那年12月1日,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宣告成立,從營業時間來看比上交所早了8天,而深圳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股票上市銀行,股票程式碼:000001。

比譚剛晚來深圳幾年,金心異也是90年代就來深圳,他記憶中的深圳市中心是以“上海賓館”為界,華強北還是個工業區,旁邊開著萬佳百貨(華潤萬家前身)。

在財經媒體做高管多年,其後掛職過深圳某區街道辦,又擔任過政協委員,現在是人大代表。以往的深圳,每年兩會,金心異往往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之一。

“敢說敢言、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是21世紀初深圳的三劍客網紅之一。什麼是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曾談到,“當我們討論深圳的時候,也是在討論中國的市場經濟應該是什麼樣子”。

近些年,金心異在網路世界對廣東及深圳經濟仍保持密切關注,包括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意見與想法。針對深圳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思路,他更是提出了要打造“北深圳科技型製造產業帶”的想法。

在與《投資者網》三個多小時的交流中,金心異思路敏銳。他給深圳提出了“一城三化”的概念,更明確的是,幸福城市、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

在他看來,幸福城市也是深圳未來所需要發展的方向。因為深圳的創新活力和機遇給了年輕人動力紮根於此。但是,高房價也令深圳成為了年輕人心目中的“房奴城市”,不利於留住高學歷人才。綜合來看,深圳應該堅持以全球化、法治化、市場化為方向,努力打造成幸福城市是它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出路。

人們熱議深圳是擴容還是擴權?金心異的答案是,這是個偽命題。

“深圳已經和周邊的東莞、惠州等地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體系。如ICT產業鏈的發展,它不限於深圳境內,還涵蓋深莞惠地區。由於行政分隔,使得資源不能由市場配置,阻礙了產業的發展。目前的關鍵是要如何打通內迴圈,需要深圳和深圳都市圈採取哪些措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治理體系。對於擴權的討論,實際上是指省級的管理許可權,能不能儘可能多給深圳一些。除了政治和法律事務之外,給予深圳更多發展空間。”他說。

03

深圳的成就與危機意識

四十不惑,四十已然是人到中年的年齡,對一個城市而言,討論它的發展與轉型必然不絕於耳。這三位學者之外,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在8月19日也發表了一篇文章《經濟發展中的市場與政府——深圳40年創新轉型總結與思考》。

(圖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先生)

不管是“中國矽谷”,還是“創新創意之都”,深圳的成功吸引了世界矚目,深圳何以成就深圳?

唐傑教授在該文中給出的總結是:深圳創新祕訣裡很重要的一條在於:深圳是中國第一個把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長期以來,高度行政化科研系統掌握了創新的話語權、資源配置權、創新活動的評價權,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根源。市場化使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創新投入產出效率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創新就會成為一種蜂聚和蜂聚擴散的現象,創新引來了更多的創新,成功的企業帶動了更多企業走向成功。

依託於改革開放的紅利,與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40年來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然而,下一個階段深圳的挑戰與危機感何在?至少眼前的問題就是高房價是否能成為深圳的助力,還是障礙?郭萬達、譚剛及金心異也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即學習德國及新加坡住房模式,提升公共住房比重。

這一點深圳正不斷糾正。

當然,高房價只是其一,其二可能更多是危機意識。唐傑教授最近在一個會議上說,深圳應該珍視危機意識,“我們這些年談危機越來越少了,誰要談危機就會說‘你唱衰’,這是要警惕的。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向前走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保持危機意識是重要的。”

《投資者網》與三位專家學者的詳細對話即將問世,以饗讀者。與此同時,我也希望可以有機會能與唐傑教授請教深圳的明天與未來,深圳的危機意識路在何方?目前看來,很有可能。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8

1980年—20__年,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破土而出、蓬勃生長的40年。

40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4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發揮著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視窗和示範作用,深圳人的生活也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改變。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記者走進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傾聽一些在深圳長期工作生活的普通人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傳說,感受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

老漁民鄧錦輝——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生活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處處是工地,村民們跑運輸、做加工……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

夏日炎炎,海風陣陣。深圳羅湖區漁民村,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我們的採訪從這裡開始。

“要是沒有改革開放,你看到的這些地方可能還是泥塘呢!”見到漁民村的老漁民鄧錦輝,是在村裡古色古香的“漁人碼頭”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閒地喝茶、讀報、看書。“現在村裡年年有分紅、家家有產業,大家在‘物質小康’之後,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說起文化室,擔任漁民村居委會副主任的鄧錦輝頗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於0.25平方公里的漁民村,記者找不到一點小漁村的感覺。鱗次櫛比的小高樓、清潔寬闊的水泥路、鬱鬱蔥蔥的綠化帶……昔日荒僻的小漁村,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樣板村”。

62歲的鄧錦輝膚色黝黑、身體結實,看著顯年輕,“你以為我有多老?我位元區的‘歲數’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說話間,鄧錦輝帶著記者來到位於漁民村社群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寬敞舒適,各種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記者試圖尋找一些漁民生活的痕跡,一無所獲。“現在除了週末釣釣魚,生活裡幾乎沒有‘漁民’的影子了。”鄧錦輝說。

鄧錦輝搬過多次家。他回憶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變樣。”

改革開放前,鄧錦輝與大多數普通村民一樣,住的是土牆瓦房,過著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個月,吃住都在船上。”鄧錦輝告訴記者,那時的他總想,這大概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了。

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漁民村的春天來了。高速發展的經濟特區處處是工地,村民們也從中覓得商機,漁民村迅速組建起自己的船隊和車隊搞運輸。“現在的深圳國貿大廈、羅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磚瓦、沙石都是我們運過去的,我們是一天天看著深圳長高。”鄧錦輝驕傲地說。

雖然是簡單的建築材料運輸,但市場供不應求。依靠自己的船隊,村民們從中山運磚頭來深圳賣,一船能裝兩萬多塊磚,能掙幾千元。

“那時候,經常要幹到凌晨2點甚至通宵,大家搶著幹活,不把當天任務完成沒人下班。”鄧錦輝說,他的妻子在村裡珠寶廠上班,把一個個小珠子小亮片穿起來,做成裝飾品運到香港賣。“雖然苦點累點,但兩口子一起努力,感覺日子特別有奔頭。”

跑運輸、做加工……20世紀80年代初,鄧錦輝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著名的“萬元戶村”。次年,村裡統一蓋起30多幢二層小洋樓,鄧錦輝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樣樣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綠水綠的。我最喜歡的是那臺大音響,可以唱卡拉OK,當時村裡好多人都跑到我家來唱歌。”鄧錦輝覺得,那是祖祖輩輩都沒過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剛剛開始。1985年,村裡集資建成了7層高的工業大樓,製衣廠、錶帶廠相繼入駐;1992年,村集體成立深圳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獲得分紅;20__年,舊村改造完成,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取代了老舊的“握手樓”和“擁抱樓”,鄧錦輝搬進了現在的房子中。

對漁民村村民來說,20__年12月8日是難忘的一天。這一天,考察了漁民村。“在親切關懷下,漁民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個大臺階!”鄧錦輝說,近幾年,村裡重新裝修了430平方米的老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讓村民老有所養,還成立了粵劇隊,開展鄰里節、漁樂節等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村裡人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能再來漁民村,看看今天村裡的新變化。”

“經濟發展了,我們幾個居委會幹部一合計,想豐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辦了個漁樂節。”鄧錦輝說,漁樂節一次大概兩小時,跳舞、唱歌等節目都由村民們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練、演出其樂融融。

“漁村一派時尚景象,綠蔭通幽處,小區人氣旺,舉村喜氣揚,讚揚改革開放……”漁豐實業公司一間辦公室裡,傳出這樣一首悠揚的粵語小調,這首小調就是幾位村民為今年漁樂節準備的。如今的漁民村,村集體資產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800萬元增長到4.8億元。“漁民村正計劃對村集體經濟、基層治理等進行全方位提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做貢獻。”鄧錦輝說。

“海上飄零”“翻身解放”“春到漁村”……蜿蜒350多米的漁民村文化長廊裡,一幅幅精美的青銅浮雕記錄了今昔變遷。從漁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廈等許多深圳標誌性建築聳入雲霄。

打工妹戚卓——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力量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

見到戚卓,是在深圳電視臺“都市調查”欄目錄制時。專業的分析、縝密的邏輯、從容的談吐,讓人很難將她與20年前的打工妹聯絡在一起。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坐在記者對面的戚卓,眼神裡透出從容與自信。

戚卓與深圳結緣,是在上世紀90年代。她的父親在深圳打工,常說起深圳發展速度、溫暖的大海、世界之窗……從那時起,這些點點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裡,到經濟特區去,成為戚卓心中的嚮往。

20__年,這個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的女孩一路南下,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經濟特區。剛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鎮的創維電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廠區很大,一進來就看到很多身著藍裝的工友,都很年輕、有活力,來自全國各地,為了各自的夢想打拼。”戚卓說。

就這樣,戚卓在創維集團電視機廠有了第一份工作——生產部統計員。每天,她要跟進生產計劃表,在外掛、機芯、整機等不同工段之間進行協調,滿車間跑上跑下。

雖然對打工生活的艱辛有心理準備,可讓戚卓沒想到的是,上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點。“在老家,大家晚上10點就休息了,可這裡的人們卻依然精神抖擻。”戚卓說,廠裡會給加班到夜裡的人發加餐券,可以領牛奶和麵包。“那段時間,大家相互鼓勵著。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會相視一笑,說‘一起去領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歡經濟特區的氛圍,來深圳就為拼一拼!”戚卓說。

“記得當時一個新專案啟動,工藝圖繪製工作需要有人兼職承擔,我下了班連飯都沒吃,就去鎮上買了一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教材,一邊自學一邊做。”戚卓記得,那時候經常和辦公室一位來自江西的同事“比賽”,看誰晚上在辦公室留得更久、學到的東西更多。

“在深圳,企業普遍提倡內部選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戚卓說。

由於表現出色,創維集團成立品牌部時,戚卓作為其中一員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集團總部工作。從郊區來到摩天大樓林立的市區,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廣場、華強北……這些曾令她豔羨的景觀成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餘,戚卓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20__年,一次偶然機會,她參加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組織的體驗式沙龍,受到很大觸動,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心生嚮往,開始著手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學習相關知識。

那時,已經34歲的戚卓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她能行嗎?

“最初我也很猶豫,覺得自己早過了學習的年齡,但在同一個學習小組裡,既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也有50多歲的職場資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勵讓我燃起信心。”戚卓說,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只要有空餘時間,她都會約朋友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深圳的圖書館裡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學習充電,來晚了就會找不到座位,只能‘轉戰’咖啡館和書吧,正是這種氛圍激勵你去學習。”戚卓說。

20__年,36歲的戚卓決定,離開創維集團,挑戰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看到這座城市在改變中進步,身邊朋友在改變中成長,我也想改變一下。”戚卓說。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除了要取得資格證外,還得經歷長期的實習鍛鍊。20__年,她進入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開始實習。然而,實習非但沒有工資,還得“倒貼”學費。

“前半年的實習期,各類理論學習、接受培訓的費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兩萬元。由於還沒達到簽約條件,後半年的實習期,我給自己加大了學習和培訓強度,又花了三四萬元。”戚卓說,儘管那段時間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都很大,但她還是堅定地往前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__年,戚卓通過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考核,正式成為簽約心理諮詢師,開啟了自己人生的嶄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人、競爭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戚卓深深地熱愛著這份工作。

戚卓喜歡騎車去深圳灣公園,沿著濱海棧道騎行,涼爽的海風吹過,視野中的大廈高聳入雲,近處的公園草木蔥鬱,讓戚卓更加熱愛這座城市。“雖然已經人到中年,但我還是想不斷奔跑,因為深圳的活力、朝氣給我力量,讓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創業者周劍——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夢想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見到周劍之前,對這位大名鼎鼎的“機器人爸爸”和他的優必選科技公司,記者已是耳熟能詳:20__年央視春晚上,優必選的540臺Alpha機器人集體起舞;20__年央視春晚開場表演,24只Jimu機器狗驚豔亮相;20__年央視春晚深圳分會場,6臺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與明星們同臺競技。來到優必選,記者很期待見到更新奇的機器人產品。

“這是優必選的第一個機器人樣機,技術上沒問題,但在量產前連續開了四次模,都失敗了,僅這一項就耗資千萬元。”剛見面,周劍向記者展示的卻是他創業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創期,這樣的失敗打擊幾乎讓優必選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這次創業前,周劍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大學期間就獲得首屆德國邁克威力最高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學業完成後被邁克威力集團收至麾下,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劍僅用四年就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大區經理。20__年,周劍與另外兩位合夥人開設工廠,為邁克威力等廠商定製生產裝置,利潤非常可觀,他開始在深圳購置房產。

20__年,一次參加國外機器人展會的經歷,給周劍的人生帶來轉折。這次展會上,一臺可以模擬各種動作的人形機器人引起周劍的好奇心。他想買,但外商非但不賣,甚至都不讓靠近看。這讓周劍心中格外難受,他暗下決心,在深圳開始機器人專案創業歷程,“看都不讓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發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機器人學者和人工智慧科學家的夢想。憑著一腔熱情闖入機器人行業的周劍發現,這次創業的難度超乎想象。很快,20__萬元被周劍全部花完。

“當時不懂融資,都是靠自己借錢、押房子去籌措資金,走著走著,發現錢根本不夠用,只能賣房子。”從20__年到20__年,周劍靠借錢和賣房子支撐機器人專案運轉,投入大卻不見任何收益。

賣掉第一套房子時,周劍沒有多心疼,但父母覺得不對勁了。“爸媽當了一輩子老師,現在靠退休工資生活,在他們的觀念裡,這麼折騰就是不務正業,現在居然還要賣房子,更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來自父母和工廠合夥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紛紛勸說周劍放棄機器人專案,但周劍仍然堅持,作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把工廠的股份賣掉,並將自己在深圳購置的房產和轎車全部賣掉,籌措資金投入機器人專案。年邁的父母見兒子不聽勸,一氣之下離開深圳回了上海。

“20__年賣掉最後一套房子時,感覺非常糟糕,資金上陷入困境,還要面對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劍說。

“還好,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周劍說,“深圳的機器人專案創業團隊非常支援我,大家一致認為專案已經有眉目了,這時停下來太可惜了。於是我們堅持了下來。”

20__年3月31日,優必選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區的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大樓成立,周劍重整行裝再出發。當年秋天,為了籌集資金,周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創投活動,出乎他意料的是,憑藉開模才開到一半的樣機,優必選就陸續拿到了20__萬元的天使投資。“當時聽到投資人說了一句溫暖的話,‘你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我還怕什麼呢?’”周劍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託舉著他飛向夢想。

20__年,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辦公環境,周劍想把公司搬到南山智園,這裡地理位置優越、租金優惠,但當時處於創業期的優必選,在納稅額等方面還不滿足園區入駐條件。園區負責人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摸底”後,認為智慧機器人正是深圳積極佈局的“未來產業”,破格讓優必選入駐。“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不是靠發文件開大會,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行動。”周劍說。

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個成就夢想的舞臺上,優必選一直在加速奔跑:自主研發的伺服驅動器誕生了,成本降到進口產品的幾十分之一;第一臺機器人Alpha誕生了,教育機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當工作累了的時候,周劍喜歡透過辦公室窗戶向外遠眺。幾年前還是一片舊工業區的南山智園,如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園,有眾多創新企業進駐。周劍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來,懷揣創新夢想的同行者正越來越多。

■記者手記

透過“視窗”感受鉅變

觀察改革開放帶來的鉅變,深圳經濟特區是最好的“視窗”之一。40年間,從一個3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為人口超千萬的現代大都市,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裡,老漁民鄧錦輝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打工妹戚卓獲得了改變命運的舞臺,創業者周劍不斷追逐著自己的創新夢想……40年帶來的,不僅有不斷改善的物質生活,更有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競相迸發的創新活力。

行走鵬城大地,最讓記者難忘的,是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深厚感情。在深圳人眼中,改革開放在不斷變高的摩天大樓中,在不斷變美的城市環境中,在不斷變強的市場活力中……改革開放已深深融入深圳人的血液,成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率先放開生活必需品價格、率先放開土地市場……這是過去的深圳,憑藉一個個“開先河之舉”成為改革開放的探路開路者。率先實施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全面實施藥品“零加成”改革……這是今天的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如火如荼,改革開放再出發。

深圳經濟特區40年,為改革開放寫下生動註腳。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9

時光進入8月,深圳迎來高光時刻,無數目光聚焦兩件大事:8月18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滿1週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到來。

有人說:深圳是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最具活力的創新城市。此話頗有意味,40年間,深圳誕生了中國平安、華為、正威國際、恆大集團、招商銀行、騰訊、萬科、深圳投控8家世界500強企業,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

如果把觀察的視野聚焦在世界500強的前50強,保險領域的佼佼者中國平安表現更亮眼——連續12年上榜世界500強,排名從20__年的第462位躍升至20__年的第21位,超越中國工商銀行成為中國金融類上榜企業榜首。12年間,中國平安以20%左右的年複合增長率成長為萬億營收的巨頭,20__年營業收入達11688.67億元,公司市值超過1.4萬億元。在全部A股中,中國平安是唯一營收、市值雙雙跨上萬億臺階的企業。

世界級的優秀民營企業在深圳閃耀崛起,映襯了深圳富有活力的經濟底色,是深圳經濟特區40年發展鉅變、成就輝煌的最好詮釋。深圳GDP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20__年的2.69萬億元,短短40年間GDP增長超10000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深圳速度”。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這種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為上半年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城市:GDP總值為1.26萬億元,同比增長0.1%。

深圳何以從一個昔日默默無聞的貧困小漁村蛻變成如今熠熠生輝的國際大都市?民營企業為何能在深圳創造如此驚豔的“發展速度”?答案無疑是:“改革+創新”厚植了深圳發展速度的底蘊。

說起改革,1988年平安初創,時任央行行長陳慕華就曾說:“要把平安保險辦成改革的產物,而不是改革的物件。”正是這種對改革的遠見和包容,造就了像平安這樣一批深圳標誌性改革產物。站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的今天回望,改革產物已成長為金融航母。

說起創新,中國平安的成長故事傳說頗具代表性。作為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中國平安用32年的時間,從偏居一隅的地方性產險公司成長為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科技型綜合金融集團,其成功發展的“訣竅”是:不畏挑戰、勇於創新、敢為人先。可以看到,此前30年,中國平安先後經歷了“探索現代保險、搭建現代化企業機制平臺”“專注保險經營、探索綜合金融”“強化綜合金融實踐、探索‘金融+科技’”三個階段。按照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說法,從20__年開始的第四個10年發展目標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成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領先的個人金融科技生活的服務集團。目前,中國平安將領先科技廣泛應用在金融、醫療及智慧城市等領域,全面支撐“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建設。在金融科技和數字醫療科技領域的已公開專利申請數分別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隨著中國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轉型的深入推進,科技和生態賦能效應還將推動中國平安繼續前行、實現夢想。正是由於不斷地轉型、進取,才成就了現在的中國平安。也正是由於每個個體的創新成果不斷轉化為經濟發展活力,才創造瞭如今的“深圳速度”。可以說,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過程充分顯示了市場經濟的成功。深圳成功發展的魅力在於,除了中國政府的長期支援和許多特殊政策提供的獨特空間外,就是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保持了創新的靈魂,孕育了創新的種子。先行者們憑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的精神,書寫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崛起奇蹟。來自全球大量的科學家、創業者、知識分子和打工仔,他們在這座包容的城市裡,尋找夢想。正是這座城市的移民文化和基因,讓深圳迸發出了意想不到的活力。在市場的洗禮中,大批民營企業異軍突起,通過自主創新培育了企業獨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了深圳產業最亮的底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40年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而深圳正是這一場偉大覺醒、偉大變革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誠如經濟學家錢穎一所言,“深圳是創業企業多、企業家精神強的地方,同時也是政府幹預少、政府服務意識強的地方。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驗區,是踐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先行者,也是釋放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力的先行者。”美國曆史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更是直言:深圳是“開啟中國國門的第一把鑰匙”。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改革+創新”不僅是深圳過去的經驗,更是新時代深圳發展的動力。面對百年未遇之大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日前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激勵全國企業家們要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同時,向外界發出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強力改革訊號。下一步,深圳最有條件率先深化改革,擔當中國下一輪改革試驗的重任,尤其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範例的道路上,要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領航中國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奮楫揚帆、矢志前行。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0

深圳特區40週年,坐上南下的火車,你在深圳過得還好嗎?

20__年8月26日,一個週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舊在深圳擠地鐵,趕在9點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煩心事,也許是房東要漲房租了,也許是老闆給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或者是家裡來的催婚電話,但無論如何今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了。

深圳地標,平安金融大廈

40年而已,1980-20__,比很多人年紀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紀都大,因為深圳是一座屬於年輕人的城市。

那些40年前去深圳的年輕人去哪裡了?

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已經迴歸田園,重新躬耕于田園,幫孩子們帶孫子,離開深圳,但是關於深圳的記憶歷久彌新。

在村頭的小賣鋪門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顧過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過深圳的人。他們不是在工廠工作就是在建築工地工作,他們說“那時的南山都是工廠,羅湖才是最繁華的地方”,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區,房價20萬/平,網際網路上深圳灣一號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攬山閱海,無敵海景,詩歌是詩歌,生活是生活,而羅湖被老舊房屋佔據,房價倒成了價格窪地,在關外的龍華變得闊了起來,深圳北站附近的房價都要10萬/平了。

深圳的這些已經與這些人無關了,他們當年從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車,不安迷惘又充滿鬥志。第一個難題就是暫住證,當年深圳查暫住證查得很厲害,沒有的話就會被遣送回原籍,而辦這個證對很多人來說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個難題就是社會治安比現在差很多,黑社會勒索時有發生,所以80、90年代嚴打,窮就會出問題,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窮的話命就不值錢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訊不方便,幾個月收不到家裡來的資訊,特別思鄉、思念親人,發電報有字數限制且價格不便宜,有人捨不得,所以當年大江南北的思鄉歌很流行,費翔的《故鄉的雲》歌詞中的“我曾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寫照。

綠皮火車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農民工,他們一年到頭十分辛苦,過年回家還要交農業稅,當年農業稅很重,現在年輕人多不知道這個事了,中國農民苦啊,農業稅直到20__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經40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經垂垂老矣,沒有人後悔去深圳,因為去了還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裡、在鄉間地頭如何實現人生的抱負,更實際的是要養活家人,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從東南一隅的小漁村,成為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輕人過得比過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房價高物價高生活壓力大,但是深圳給了一個大家實現夢想的機會,深圳有一個地鐵站名字叫“翻身站”,還有創業一路創業二路。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1

都說評定一個城市,上至文化底蘊,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個城市的數字的根據,帝都、魔都、羊城的歷史悠久而又長遠,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灣孕育的新生兒,而這座年輕到你無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歡別人稱深圳為鵬城,因為古人云:鵬程萬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說到深圳的企業,人們總會提起: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創維、這些王牌企業!僅僅在粵海街道辦就擁有上市企業83家企業園區169個,產業樓宇318棟眾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這裡誕生!

最能直觀表達一座城市經濟的是這座城市的GDP,從1979年的1.96億到20__年的2.69萬億,GDP足足翻了12000倍!就在去年,超過了新加坡,位列全球21名。

以下是20__全國GDP總量排名。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位於全國第三!深圳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__年的203489元,即使放在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GDP也排在第一

深圳電子

很北、很華、很強

華強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兩邊看,會看到華強電子世界和賽格電子市場兩座深圳電子業的標誌性建築。隨便走入一家,你就會震撼於中國電子產業的物質之豐富,從USB介面到成品電子煙,甚至比特幣礦機,無所不包。

當年,靠做DVD起家的臺資電子企業聯發科釋出了一種MTK晶片,把MP3、手機晶片、照相機、收音機、觸控式螢幕全部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同一快晶片上,讓造手機變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創廠商只需要加上電池和外殼,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機。手機初創廠商的投資額從幾個億一下降到了數百萬。深圳迅速抓住手機市場,一路絕乘,發展至今!

如今的國產手機市場競爭,已經幾乎是深圳手機品牌之間的“內戰”了。

這一點,寶安機場裡滿牆的手機廣告就是一個證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機產業真正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撬動了另一些領域,帶動了整個深圳的產業生態,一起走到了全國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世界焦點。

自1999年起,由國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高交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0屆。

在這個號稱“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展會上,每年都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示逾萬個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歎為觀止。

世界前沿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將在這裡完成交易、落地,推動深圳新一輪的大發展。

每年,數萬個“高精尖”專案都會亮相深圳高交會。20__年“中國無人機大會”落地深圳高交會,希望藉此可以將深圳打造成世界無人機之都,現在,深圳已經做到了。

20__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達到了3萬家,其中大部分和電子產業相關,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絕技,它們構成了深圳手機零件供應的基座。但終端的整機企業卻並沒有能力瞭解每一家小供應商,供應鏈企業就在這當中穿針引線,為整機企業找到最合適的小供應商。

在高科技製造業長期的打磨下,深圳供應鏈企業的經驗和水平,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2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

見到戚卓,是在深圳電視臺“都市調查”欄目錄制時。專業的分析、縝密的邏輯、從容的談吐,讓人很難將她與20年前的打工妹聯絡在一起。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坐在記者對面的戚卓,眼神裡透出從容與自信。

戚卓與深圳結緣,是在上世紀90年代。她的父親在深圳打工,常說起深圳發展速度、溫暖的大海、世界之窗……從那時起,這些點點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裡,到經濟特區去,成為戚卓心中的嚮往。

20__年,這個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的女孩一路南下,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經濟特區。剛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鎮的創維電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廠區很大,一進來就看到很多身著藍裝的工友,都很年輕、有活力,來自全國各地,為了各自的夢想打拼。”戚卓說。

就這樣,戚卓在創維集團電視機廠有了第一份工作——生產部統計員。每天,她要跟進生產計劃表,在外掛、機芯、整機等不同工段之間進行協調,滿車間跑上跑下。

雖然對打工生活的艱辛有心理準備,可讓戚卓沒想到的是,上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點。“在老家,大家晚上10點就休息了,可這裡的人們卻依然精神抖擻。”戚卓說,廠裡會給加班到夜裡的人發加餐券,可以領牛奶和麵包。“那段時間,大家相互鼓勵著。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會相視一笑,說‘一起去領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歡經濟特區的氛圍,來深圳就為拼一拼!”戚卓說。

“記得當時一個新專案啟動,工藝圖繪製工作需要有人兼職承擔,我下了班連飯都沒吃,就去鎮上買了一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教材,一邊自學一邊做。”戚卓記得,那時候經常和辦公室一位來自江西的同事“比賽”,看誰晚上在辦公室留得更久、學到的東西更多。

“在深圳,企業普遍提倡內部選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戚卓說。

由於表現出色,創維集團成立品牌部時,戚卓作為其中一員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集團總部工作。從郊區來到摩天大樓林立的市區,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廣場、華強北……這些曾令她豔羨的景觀成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餘,戚卓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20__年,一次偶然機會,她參加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組織的體驗式沙龍,受到很大觸動,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心生嚮往,開始著手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學習相關知識。

那時,已經34歲的戚卓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她能行嗎?

“最初我也很猶豫,覺得自己早過了學習的年齡,但在同一個學習小組裡,既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也有50多歲的職場資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勵讓我燃起信心。”戚卓說,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只要有空餘時間,她都會約朋友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深圳的圖書館裡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學習充電,來晚了就會找不到座位,只能‘轉戰’咖啡館和書吧,正是這種氛圍激勵你去學習。”戚卓說。

20__年,36歲的戚卓決定,離開創維集團,挑戰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看到這座城市在改變中進步,身邊朋友在改變中成長,我也想改變一下。”戚卓說。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除了要取得資格證外,還得經歷長期的實習鍛鍊。20__年,她進入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開始實習。然而,實習非但沒有工資,還得“倒貼”學費。

“前半年的實習期,各類理論學習、接受培訓的費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兩萬元。由於還沒達到簽約條件,後半年的實習期,我給自己加大了學習和培訓強度,又花了三四萬元。”戚卓說,儘管那段時間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都很大,但她還是堅定地往前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__年,戚卓通過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考核,正式成為簽約心理諮詢師,開啟了自己人生的嶄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人、競爭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戚卓深深地熱愛著這份工作。

戚卓喜歡騎車去深圳灣公園,沿著濱海棧道騎行,涼爽的海風吹過,視野中的大廈高聳入雲,近處的公園草木蔥鬱,讓戚卓更加熱愛這座城市。“雖然已經人到中年,但我還是想不斷奔跑,因為深圳的活力、朝氣給我力量,讓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3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生活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處處是工地,村民們跑運輸、做加工……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

夏日炎炎,海風陣陣。深圳羅湖區漁民村,中國最早的“萬元戶村”,我們的採訪從這裡開始。

“要是沒有改革開放,你看到的這些地方可能還是泥塘呢!”見到漁民村的老漁民鄧錦輝,是在村裡古色古香的“漁人碼頭”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閒地喝茶、讀報、看書。“現在村裡年年有分紅、家家有產業,大家在‘物質小康’之後,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說起文化室,擔任漁民村居委會副主任的鄧錦輝頗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於0.25平方公里的漁民村,記者找不到一點小漁村的感覺。鱗次櫛比的小高樓、清潔寬闊的水泥路、鬱鬱蔥蔥的綠化帶……昔日荒僻的小漁村,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樣板村”。

62歲的鄧錦輝膚色黝黑、身體結實,看著顯年輕,“你以為我有多老?我位元區的‘歲數’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說話間,鄧錦輝帶著記者來到位於漁民村社群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寬敞舒適,各種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記者試圖尋找一些漁民生活的痕跡,一無所獲。“現在除了週末釣釣魚,生活裡幾乎沒有‘漁民’的影子了。”鄧錦輝說。

鄧錦輝搬過多次家。他回憶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變樣。”

改革開放前,鄧錦輝與大多數普通村民一樣,住的是土牆瓦房,過著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個月,吃住都在船上。”鄧錦輝告訴記者,那時的他總想,這大概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了。

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漁民村的春天來了。高速發展的經濟特區處處是工地,村民們也從中覓得商機,漁民村迅速組建起自己的船隊和車隊搞運輸。“現在的深圳國貿大廈、羅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磚瓦、沙石都是我們運過去的,我們是一天天看著深圳長高。”鄧錦輝驕傲地說。

雖然是簡單的建築材料運輸,但市場供不應求。依靠自己的船隊,村民們從中山運磚頭來深圳賣,一船能裝兩萬多塊磚,能掙幾千元。

“那時候,經常要幹到凌晨2點甚至通宵,大家搶著幹活,不把當天任務完成沒人下班。”鄧錦輝說,他的妻子在村裡珠寶廠上班,把一個個小珠子小亮片穿起來,做成裝飾品運到香港賣。“雖然苦點累點,但兩口子一起努力,感覺日子特別有奔頭。”

跑運輸、做加工……20世紀80年代初,鄧錦輝夫妻二人年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1981年,漁民村成為全國著名的“萬元戶村”。次年,村裡統一蓋起30多幢二層小洋樓,鄧錦輝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電、冰箱、洗衣機、電飯煲樣樣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綠水綠的。我最喜歡的是那臺大音響,可以唱卡拉OK,當時村裡好多人都跑到我家來唱歌。”鄧錦輝覺得,那是祖祖輩輩都沒過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剛剛開始。1985年,村裡集資建成了7層高的工業大樓,製衣廠、錶帶廠相繼入駐;1992年,村集體成立深圳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獲得分紅;20__年,舊村改造完成,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取代了老舊的“握手樓”和“擁抱樓”,鄧錦輝搬進了現在的房子中。

對漁民村村民來說,20__年12月8日是難忘的一天。

“經濟發展了,我們幾個居委會幹部一合計,想豐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辦了個漁樂節。”鄧錦輝說,漁樂節一次大概兩小時,跳舞、唱歌等節目都由村民們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練、演出其樂融融。

“漁村一派時尚景象,綠蔭通幽處,小區人氣旺,舉村喜氣揚,讚揚改革開放……”漁豐實業公司一間辦公室裡,傳出這樣一首悠揚的粵語小調,這首小調就是幾位村民為今年漁樂節準備的。如今的漁民村,村集體資產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800萬元增長到4.8億元。“漁民村正計劃對村集體經濟、基層治理等進行全方位提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做貢獻。”鄧錦輝說。

“海上飄零”“翻身解放”“春到漁村”……蜿蜒350多米的漁民村文化長廊裡,一幅幅精美的青銅浮雕記錄了今昔變遷。從漁民村向西北方望去,京基100大廈等許多深圳標誌性建築聳入雲霄。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4

今年3月,深圳釋出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提出全面實施“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政務服務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賦能營商環境改革,重構企業服務生態體系。同時,國家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在深圳全面啟動,醫藥衛生體制、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入推進。8月2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製成功落地,再次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深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規模以上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四個為主”特徵。

高質量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最響亮的音符,也成就了深圳經濟發展的韌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深圳精準施策、主動服務,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6%到二季度的6.2%,實現“V”形反轉。

創新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圳光明科學城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隨著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深圳灣實驗室等高階創新資源的建設提速,這個面向未來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雛形初現。

從過去“三來一補”的低端產業鏈,到現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戰略佈局,源於深圳堅持走創新驅動戰略,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全球每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手機的零部件是我們生產的。”瑞聲科技高階副總裁江南自豪地說。成立於1993年的瑞聲科技,起初只是一家生產蜂鳴器的小工廠。公司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研發及高精密製造能力,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高階智慧手機揚聲器供應商。

瑞聲科技的“蝶變”,是深圳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積極謀劃新興產業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縮影。目前,深圳在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均處於世界前列,技術創新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5

1300萬深圳人心中有1300萬個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對年輕人說單身...,但絕不能對TA說發不了財!深圳人不談戀愛,一心只想發財,白天寫字樓,晚上街邊愁。詩和遠方,酒與邊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寫字樓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發財,深圳人還想做的事:買房,畢竟在深圳買了房的人,都發了財!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說,只要我一直單身的夠快,深圳的房價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夠晚,黑眼圈黑的夠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時間管理大師線上理財。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個城市都有歧視指南,但在深圳沒有歧視,只有“鄙視鏈"

最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馬上就要深圳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了,每一個十年都是發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夢者的青春。提前祝願深圳四十週年快樂,願不忘初心,勵勵前行!

四十週年快樂!我的深圳!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6

前瞻佈局,提升產業能級

回顧發展史,早在上世紀90年代,深圳就提出要“抓高新、上規模、重效益”,主動轉移當時還很吃香的“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大力發展以電子資訊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並逐漸成為深圳的第一經濟增長點、第一大支柱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將科技創新改革向縱深推進,通過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不斷向價值鏈高階延伸。20__年,國務院批覆同意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成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__年,深圳相繼印發《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援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檔案,全面推進創新創業創造。20__年1月,《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正式印發,為深圳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20__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專案實施的關鍵環節接軌國際,擴大科研資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權。

一系列政策組合拳,讓深圳得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截至20__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7001家;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6277.98億元,同比增長10.08%;實現增加值9230.85億元,同比增長11.26%。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深圳先進製造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仍分別同比增長2.4%、2.2%。

隨著5G時代的來臨,深圳再次前瞻佈局,大力建設5G行業應用試驗_。截至8月14日,深圳已建成46480個5G基站。

深圳市羅湖區科技創新局局長石興中介紹,5G技術將給羅湖區轉型發展帶來全新機遇,為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全新動能。從去年開始,羅湖區全面佈局5G產業發展及產品應用,支援轄區企業融入5G產業發展和5G技術應用之中。如今,已在智慧製造、路橋管控、物流機器人、智慧交通等多個產業、工業領域廣泛使用。

5G產業是近年來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跑”的縮影。在一次次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中,深圳構建起“四個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即全市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

深圳建立40週年心得體會 篇1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體育賽事進入“休克”狀態。與全世界體育的沉寂相比,深圳體育卻精彩紛呈,熱鬧不凡,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的開展,不斷掀起深圳全民健身熱潮,備受全球關注。

其背後,是深圳躋身體育一流城市行列的發展現實。未來,深圳體育雄心勃勃,先行示範,在打造國際體育示範城市的同時,也正在提供體育發展的深圳新樣本。

用“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 強勢崛起躋身一流

40年前,特區成立之初,深圳體育以武術、龍舟競渡、長跑等傳統專案為主,現代體育產業尚屬空白。

如今深圳已成為各種體育大賽的重要城市,體育賽事市場表現出高階化、國際化、全面化,打造了天上“鷹擊長空”(無人機運動等)、地上“你追我趕”(路跑、球類等)、海上“百舸爭流”(帆船、賽艇等)的局面。

不僅有“深圳速度”,還有“深圳質量”。

20__年舉行大型體育賽事超過500次。截至20__年,深圳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為2925.02元,已經超過歐美國家人均體育消費300美元標準。20__年,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已超1000億元,直接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值6000億以上。

“可以確認,目前深圳體育發展已經邁入一流水平。”深圳大學體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剛教授認為,從體育產業政策引導,重大體育賽事舉辦,體育產業發展以及體育消費方面等方面來看,深圳躋身體育一流城市行列是名符其實的。

特區40年,借改革春風,深圳體育勇於開拓,銳意進取,通過不斷地創新,以“深圳速度”躋身於全國一流體育城市行列。

40年,深圳已經崛起成為一座“體育之城”。

深圳體育何以能異軍突起躋身一流?

短短40年,深圳體育何以能異軍突出,走出一條兼具“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的體育發展之路?

高屋建瓴,謀劃佈局,加強體育產業頂層設計,是重要原因之一。

20__年,深圳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利用5年時間打造體育強市;同年深圳設立每年2億元的體育發展專項資金專門扶持體育產業發展。

完善的頂層設計發揮了政策引領作用,規劃出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發展路徑。

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深圳體育產業創新發展,是深圳體育迅速發展的又一原因。

“作為體育主管部門,我認為最主要是把握‘若即若離’原則。”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志強如是說。

重大體育場館和便民利民體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作為體育發展的基礎,深圳政府不僅有所為,而且果斷出手,大手筆不斷。

截至20__年,深圳擁有重大體育場館58個,全年舉辦超過30場國際體育賽事。

除了高標準的場館設施,積極主動地提供高效率地服務,也讓深圳體育主管部門備受稱道。

近年來,深圳一直堅持“政府引導、企業承辦、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辦賽模式,加快“活力深圳,運動之城”建設。

“深圳體育發展路徑,對其它城市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深圳大學體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剛教授表示,深圳體育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育賽事的社會化,二是加強協會管理與支援,推動群眾體育的科學化,三是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促進體育產業的升級。

深圳獨特的城市氣質,與體育完美契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氣候,也決定了體育發展擁有一片天然的“沃土”。

原天津天海隊球員裴帥加盟深足之後表示,深圳這座城市的影響力和包容度是他加盟深足的原因之一。

國際大賽連連 全民健身運動成潮流

在深圳,儘管每年舉辦的各種體育賽事超過500場,不過最蓬勃發展的,還是全民健身運動。

體育的勃興,讓市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熱鬧、歡快、明亮、陽光和時尚。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健身場地和設施遍地開花,星羅棋佈。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約30000多個,體育場地面積約2431萬平方米。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共335所,開放率為57.8%。

據不完全統計,在深圳每年舉辦各種全民健身活動40000多場,廣泛分佈在社群、公園的健身路徑、晨晚練點、體育場地、健身苑等,20__年國民體質合格達標率為90.6%。

目前深圳已形成“週週有賽事,日日有活動”的蓬勃發展之勢。

以賽促發展推動城市全方位發展

“發展城市體育建設,最有力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落地大型體育賽事。王志強認為,引進大型體育賽事,能帶來全民關注度和連鎖經濟效益,推動城市全方位的發展。

在王志強看來,一是對深圳體育產業發展的直接拉動。目前體育產業已是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自20__年起,深圳體育產業總規模保持了20%左右增速,發展迅猛,重大體育賽事帶來的直接經濟效應非常顯著;二是對城市經濟的帶動。根據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一項資料顯示,深圳體育產業每產出1元,都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02元;三是對城市整體形象的提升。

雖然引進重大賽事,對深圳體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敢為天下先”敢於創新的特區人而言,眼光絕不僅僅侷限於簡單地“舶來”重大體育賽事的落地。

在深圳看來,通過重大賽事的引起,積累經驗,從而打造深圳自主體育IP,對城市體育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目前,深圳已逐漸形成一批深圳自主體育IP。

中國杯帆船賽和深圳國際馬拉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進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造職業賽事高地,這是深圳轉變體育發展方式又一契機。今年7月28日,林丹羽毛球俱樂部落戶寶安區。截至20__年11月,進駐深圳的職業體育俱樂部數量為16家。

依託深圳科技創新的領先優勢,在產業鏈條上湧現出朝向集團、好家庭、喜德盛、中航健身會、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領先康體、博德維等國內外知名體育品牌。

展望未來:對標世界一流打造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20__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支援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研究將深圳列為城市社群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

“這一意見的出臺,給未來深圳體育發展樹立了新目標,指明瞭新方向。”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合運表示,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從經濟特區躍升成為先行示範區,符合深圳特區成立以來一直“敢為天下先、勇當排頭兵”的城市特質和特區品格。

深圳體育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今年3月,深圳出臺《關於加快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深圳體育產業發展總目標:到20__年,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2.8%;到2035年,成為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典範,體育創新能力、體育綜合競爭力世界領先,成為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到本世紀中葉,躋身世界體育產業高度發達城市行列,成為國際體育示範城市。

王志強說:“對標世界一流體育發達城市,是基於目前深圳體育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經過充分論證而制定的目標,是切合深圳體育實際的目標。它也是深圳必須達到的目標。”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新時期,新機遇,也意味著新的挑戰。這一次,深圳體育要先行,更要示範,要打造國際體育示範城市,更要提供體育發展的深圳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