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精選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6W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 篇1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民族,而要創新就必須要有人才,要人才就離不開教育。而承擔人才培養根本任務的就是教師,教師的素質直接關係著我國未來建設者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勢在必行。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和環境下,我有幸參加了_年11月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辦的“國培計劃(_)。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精選5篇)

擔任這次培訓的講師都是我省我國知名的專家、教授和學者。他們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是新思維,新模式的展現。他們的開拓性和藝術性,都給了我們強有力的震撼。因此,我在此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一、人能夠唯一選擇的是態度

記得有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當今我們生活、學習、工作都是融入社會之中的,因此,我們諸多方面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制約。有好多東西是我們不能選擇更不能改變的,但有一點是我們能做到也能選擇的,那就是態度。教師就其性質來說,不同的態度就會產生不同結果。常聽說教師是良心活,是為知識而教、為能力而教、還是為學生全面發展而教,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教師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就是決定學生是否能成為人才的一個因素。認真積極的態度也是老師價值的具體體現。在承擔崗位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中只有以積極的態度才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的教師就必須要選擇積極的敬業態度和人生態度。

二、把教學當作事業

培訓之前,就我個人來說,是沒有這樣高層次認知的。其實我們大多數基層教師恐怕都沒有這樣高的定位。把教學作為工作對待已很不錯了,更有一部分是作為謀生手段的。常聽到一些教師說是“混生活”,“為養家餬口”等,這樣對教學工作必然不會有深層次的思考。如果不改變這種認知,那必將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作為教師就有必要而且必須去反思,改變現有觀點,提升自身認知。力爭在教學中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必須要將其作為事業來來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合理的存在,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成為專家型、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三、思考中借鑑

現在全國各地的教育改革、創新之聲不斷傳入我們耳中,諸如杜郎口、昌樂二中、衡水模式、北京十一校等。對待這麼多模式,我們究竟何去何從,這些模式是不是合適我們,這就要求我們去認真思考。正如陽靜老師所說:“杜郎口誇大學生的表現慾望,衡水中學追逐大學聯考名利”,“都是些瘋子”。因此,我們不能去照搬哪個模式。只有借鑑吸收,來提升課改,構建高效課堂,才能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我們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就必須從自身出發,不斷思考、反思和創新。

四、一點反思

兩週的培訓,轉眼就要結束了,經過培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所提升,有所收穫。但重要的是我們返校後能做什麼或怎麼做?如果沒有具體的策劃和措施,我想再過兩週,我們仍然還是以前的我。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自我激勵和具體策劃。但這往往和文體局或學校的有關規章、規定相沖突。這些規章、規定就是那個框,把我們框在其中,一但越出,就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因此,我認為應該給那些局長、校長進行相關培訓,是很必要的。因為,只有達成共識才能促進發展。

總之,經過這段時間的研修培訓,使我從師德、專業精神、教學藝術、教學理念及對新課標和高效課堂構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好多理念還處在模糊階段,想起來有,但具體去表達或操作又好象全無頭緒。因此,我除自己多讀書,多研究外,更渴望能有這樣的機會,和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以求促進提升,和全省的同仁共切磋以求促進發展。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 篇2

為期八天的培訓結束後,使我在思想上得到了洗滌,教學理念上得到了革新,受益匪淺。通過學習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發展方向和目標。從理論基礎、教學技能、教學理念等方面有明顯的提高和轉變。結合專家的講座及名師的示範課,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深知自己在教學上的欠缺。此次培訓讓我們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以鮮活的案例和簡要精闢的教學理論解決了我教學中的諸多困惑。下面我談三點體會:

一、聆聽專家講座,從中受益

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

如:張萬化的專題講座《讓學生快樂有效地習作》,讓我走出了總以為農村孩子沒什麼可寫之處的誤區,明白了習作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應當把作文教學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把他們特有的遊戲生活、身邊的校園、家庭和社會生活等變成習作的豐富源泉。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生活,用筆去記錄生活,使他們從中品嚐到生活和作文的樂趣。只有追求兒童的需求,營造兒童學習的興趣,體驗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鑄就國小生作文的輝煌。

又如:沈大安專家在講解《農村國小怎樣開展綜合性學習》時提到“農村學校沒有的資源可採用替代品”這個問題,教給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沒有書法家的字可供展覽可以展覽老師和同學的字;沒有電腦不能上網蒐集資訊可以看電視,聽廣播;沒錢買賀卡可能自己用紙畫還比買的有個性等。專家的精闢講解,名師的精彩課堂,都給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與學員互動,從中進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討中,我們都會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體會。每一個話題都會引發小組成員的熱議,每天都有不小的收穫。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使我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掌握更高的教學技能。因此研討交流充實了我,讓我獲得了進步。我將把自己學到的、感悟到的應用於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使教學效果更上新臺階。

三、享受教育,收穫快樂

幾天的學習雖然辛苦勞累,但是讓我獲得了快樂。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孩子們注入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今後所追求的目標。

走進國培,聆聽專家的講座,汲取名師的精華,這樣的培訓給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學習使我對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將帶著收穫、帶著感悟、帶著滿腔的熱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自己的教學中去,在不斷地運用和總結中轉變教育觀念,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做快樂教師,教快樂學生。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 篇3

來到師大參加培訓已經5天了,突然間感覺到培訓就是一個反思進步的過程。十五天的培訓學習是短暫的,但是給我的記憶和思考卻是永恆的。通過這次培訓,相信可以使我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學到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綜觀目前我的教學,最注重的似乎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簡單的說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它就是我們教師的生命。於是整天圍著學生轉,課內效益不高,就利用課外補,花了大量時間,出現了學生累我更累的局面。

反思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審視嚴謹系統的教學,並以自己多年習慣了的教學方式將歷史“成人化”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如何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愈發顯得真實、自然、厚重而又充滿著人情味,作為歷史老師的我更要關注的是蘊藏在歷史課堂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身臨其境的教師和孩子們才能分享的東西,要關注那些伴隨著師生共同進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們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善於以自身的智慧不斷喚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點化孩子們的學習方法,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經驗,開啟孩子們的學習智慧。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位有心的“烹飪師”,讓每一節歷史課都成為孩子們“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歷史大餐”!

此外,我還認識到:一節好的歷史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一節好的歷史課,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一節成功課堂的必要基礎。二是:關注歷史:抓住歷史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歷史思維方法的滲透。此外,我認識到:一節好的歷史課,不要有“做秀”情結,提倡“簡潔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學風格,展現思維力度,使數學課上出“歷史味”!而教師的“裝糊塗、留空間”也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和方法。

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骨幹教師,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我覺得我還是一個國小生,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和新老師一樣,不能因為自己新而原諒自己教育教學上的不足,因為對學生來說國小教育也只有一次。而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從以往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失。

第二,不斷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提高自我素養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斷學習,成為長流水。

第三,交流。他人直言不諱的意見與建議可能是發現不足、認識“廬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徑。要聽真言,要想聽真言,更要會聽真言,久而久之對我大有裨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們必須是著眼於未來,採取科學的方法應對隨時出現的新問題,努力使自己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在今後的工作中還必須給自己定好位,必須走“學習——反思——研究——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發展之路。

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感謝新師大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學習空間,感謝“國培”為我們提供這麼難得的學習機會,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軌道上大步前進。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 篇4

學習是燈,努力是油,要使燈亮必須加油。12月23日上午,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教師高階研修班開班,來自全省210位教師相聚在一起。在開班典禮上,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劉先鋒老師對此次培訓安排作了詳細的說明,提出培訓目標是:養師德、提師能、會研究、善反思。李萍主任對帶教老師和參訓學員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由此開啟了愉快的研修之旅。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本次集中研修,江浙滬各位教育大咖紛紛上演視覺盛宴。特級教師,教育專家,他們個個都在教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曹培英老師的《從理解走向深度學習》,揭開了“深度學習”的神祕面紗,通過大量舉例,呈現不同國小數學版本的教學案例,讓我們領悟到:深度學習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張範輝老師的《教師的價值在哪裡》告訴大家“數學課堂要為理解而教”,教師的產品是學生和課例,教師的價值在於把數學知識的學術形態(冰冷的美麗)轉化為教學形態(火熱的發明),數學教師不是創造數學知識,而是創造師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蔣守誠老師的《指向深度學習的主題單元整合拓展教學》大家歡迎,因為這是一場集互動、課例、講座為一體的報告,聽過以後,我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大單元教學”的系統化建構、各種挑戰性問題的設計都有了全新的認識;蔡巨集聖老師的《數學史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領略到了融入“數學史”課堂的寬闊和深厚;儲冬生老師的《關注練習:從形式走向實質》更多的是關注練習課的教學,充滿了教學智慧……

從“深度學習”到“教師價值”,從“數學史”到“關注練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聯絡我們平時的數學教學,教師們埋頭苦幹,總感覺課時嚴重不足,上課知識點勉強講完,根本就沒有練習和訂正的時間。“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的老師忙於讓學生刷題來提高成績,其實是違背教學理念的。對於書上眾多的練習,教師要自己先做一遍,提煉出共性和精華的習題讓學生練習,教師要研究命題方向,特別是熟悉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闡述。我們實在是對《課標》關注太少,它可是指導我們課堂教學的方向標啊!真實課堂其實就是紮紮實實,本本真真。

國培個人心得反思總結2022 篇5

金秋十月,嶽_工作室成員閻老師同來自全國18各省市自治區的50名研修學員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齊聚首都北京十一學校,參加教育部“國培計劃”骨幹教師國培研修學習。在為期一個月的研修學習過程中,通過聆聽專家講座、實地觀摩聽課,十一學校跟崗實習等多種方式對科學本質、學科素養、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研修,不但直觀的感受了國內最前沿的教學理念的落地實施,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在授課的專家中,不乏駐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學家。在中科院高能所的張_教授為我們講課的過程中,他帶領我們回顧了科學發展的歷史,分析了為什麼近代科學與中國無緣的歷史根源,建議我們臺下的學員應該在哪個方向努力去帶領自己的學生勇攀科技的高峰。同樣來自高能所的盧方軍研究院為我們介紹了自己的學科領域:探尋暗物質。作為慧眼衛星的主要負責人,他從歷史背景、研究內容到工作進展為我們分享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艱辛歷程,也不禁為我們國家科技的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也使我們對當下物理學的“兩朵烏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培訓過程中學員們還有幸現場聆聽了賀_院士、陳_院士、歐_院士等我國科學家的精彩演講,在與物理大師的近距離接觸中,使學員們瞭解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鮮為人知的歷史,年逾八旬的賀賢土院士不遺餘力的解答學員們的每一個問題,使學員們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作為北京大學交叉學科的領軍人物歐_院士旁徵博引,自由馳騁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之間,做出了很多豐碩的研究成果。

以黃_、蘇_、彭_、秦_領銜的專家團隊,是目前我國高中物理教學最的專家,他們從教材的修訂、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的落地實施、試題的選擇入手,幫助我們梳理了新教材編排的理念。隨著科技的進步,國家對於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培養不是單純的技能知識的傳授,而是科學方法的建立,這就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老師就不能墨守成規,要勇於突破,善於改變,將問題帶入課堂,以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提高素養的新途徑。這些振聾發聵的教學理念絕對不是空中樓閣,完全可以是因地制宜的教學策略。作為新時期的高中物理教師,我們要輕裝前進,不辱使命!在與學員們的互動過程中,專家學者們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並一再勉勵學員們勤于思考,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迎頭趕上時代的變遷,保護好學生的們的求知慾望,設計好每一個問題,演示好每一個實驗,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於中華大地高中校園的每個角落。

十一學校的黨總支副書記張_、副校長於_從別學校管理的層面,給我們解讀了《北京十一學校行動綱要》。他們在介紹的過程中,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個共性:校園文化的建設。一個組織要有長遠的發展目標,就得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學校亦是如此。校園文化的建設不是簡單的張貼標語、高喊口號,而是將學校育人的理念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得以彰顯,是深入人心的對價值觀的認同。這種認同一定是集思廣益,協商妥協的必然結果。課程研究院的劉偉院長以《新大學聯考語境下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為題,解讀了課程的頂層設計。關注大學聯考的課程設計無可厚非,可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卻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客觀現實。在劉偉院長的介紹中,我發現了他們以各種學生活動為載體,高度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在興趣點和知識的構建中尋找接洽點,讓學生心甘情願的的投身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十一學校的教育中從來不主張完美,而是自我、興趣。作為教師,從課堂實施者走向課程設計者,從課程鏈“教”走向學習鏈“學”,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以此促使學生從“全面發展”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除此之外,學員們還深入到北京四中、首都師大附中、人大附中等首都知名高中參加聽評課活動。無疑,北京的課程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沿。他們的課程設計獨到新穎,總能讓聽者尋找到亮點。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絕大部分課程的設計都是用實驗貫穿物理學習,在實驗中發現問題,用實驗探究未知,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每節物理課的學習內容都與生活建立起聯絡,設計成實驗課,讓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興趣,關注生活中物理,學以致用。這些內容都是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從學生的人格、綜合素養、個性發展綜合考慮,為學生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讓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喚醒、自我發現,從而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思想,最終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