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57W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11月17日,本報報道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數十年來紮根基層一線,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展現了黨員幹部強烈的責任擔當、真摯的為民情懷。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感人事蹟在當地引起熱烈反響。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著下莊人一錘一鑿,鑿通出山路,現在又帶領村民邁向致富路。這種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值得我們年輕幹部學習。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駐村幹部周勇說。

“學習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蹟,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深地被打動。”重慶市南川區廟壩村第一書記宋建峰說,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從毛相林身上學到很多。在關鍵時刻,一定咬緊牙關,衝鋒在前,向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重慶市巴南區聖燈山村扶貧幹部謝志耕說,下莊人脫貧摘帽,毛相林這個帶頭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為榜樣,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重慶市綦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科長謝邦金說:“毛相林是當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們要認真學習他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引導退役軍人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重慶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旭表示,激發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毛相林等下莊人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崔冬贇表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毛相林的奮鬥精神,立志到基層去,將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會的“大我”中去,讓青春之花在廣闊天地綻放。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三十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從市委副祕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說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了。

山路泥濘,60多公里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裡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幹部訴苦:全村25戶80餘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餘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在村裡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家裡種了黃桃,但經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現,這裡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溼、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業辦、黃桃協會。從20__年開始,縣裡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臺;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打響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終於,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當地種植8萬多畝,20__年產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佔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0%;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實現穩定脫貧。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學習滕啟剛的先進事蹟,我認識到他在完成職業所賦予的職責與使命中,肩負起了作為法官應有的擔當。我深刻體會到向英模學習必須要落實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啟剛的衝鋒陣地,接到案件,他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查清案件事實。我要學習他對案件的“較真”,對真相的執著追求。

見賢思齊、奮發努力。我要向先進看齊,以先進為榜樣,身處行政崗位,要以“螺絲釘”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誠擔當鐫刻進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中,將默默奉獻書寫在平凡崗位裡,以紮實可靠的作風,以奮鬥拼搏的姿態,主動投身到遼河法院高質量發展的'程序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他決定離開南京,勵志回重慶去讀農學院。到了西南農學院,他更是過得自在,期間只有一次輝煌:救過一個人。他編的考分歌謠在班上流傳:"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不留級,不補考。"

1953年8月畢業,全班同學都被分到了全國各地,最遠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後,就坐著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外的安江農校。

這一呆,就是20__年。

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上的課讓學生喜歡。"他上課上得好,下課還跟學生玩,"當年的學生回憶說,"他不講究那麼多,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試驗逃過劫難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裡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缽裡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_"停刊前的最後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援袁隆平的試驗。

"_"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倖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罈罈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裡。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裡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物件。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汙泥裡,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著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開放的科研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雲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海南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麼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裡,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裡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熱?吭?20%以上_。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鞠躬盡瘁抓脫貧

8年多時間,他走遍了炎陵的每一個村

20__年8月,炎陵縣在湖南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第一批脫貧,不少幹部直呼“沒想到”。

“炎陵脫貧摘帽,是我們向20萬老區人民兌現的一個莊嚴承諾。”黃詩燕說。

20__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進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見黃書記到村裡來!”曾昭華老人說。

道路硬化、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自來水,圖書室……幾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黃詩燕都盡力去協調解決。如今,大源村青山環繞,新居白牆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水泥路直通農家院,果樹遍佈山間,猶如一幅山水畫。這個霞陽鎮最偏遠、最落後的大村,成了遠近有名的風景村。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這是黃詩燕經常說的一句話。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時間,黃詩燕走遍每一個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個村他都去過,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週,他在村裡走訪貧困戶。”縣民政局局長吳集會說。

脫貧攻堅傾注了黃詩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貧產業選擇、重大檔案制訂、重要舉措出臺,小到貧困戶建檔立卡手冊,他逐一梳理、逐一審定。

“黃書記很早提出來,要化繁為簡,把各種表格整合成一本簡潔明瞭的扶貧手冊。”縣委辦副主任陳德望說,“扶貧手冊完成後,從20__年到現在,炎陵一直都在用這本手冊,國家、省裡來評估考核,都說這本冊子做得好。”

20__年—20__年,全縣累計脫貧6647戶22907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6.57%降至0.54%。20__年2月通過脫貧攻堅湖南省檢查驗收,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0.6%)、群眾認可度最高(98.49%);當年6月通過脫貧攻堅國家檢查驗收,錯退、漏評“零反饋”。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在鐵路街道安順社群,有一位老黨員李文祥,在街坊鄰居間他熱心友善,在社群黨員中他率先垂範。他把雷鋒精神語錄落實到生活的點滴之間,他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今年已是78歲高齡的他這樣說道:“既然選擇了加入中國共產黨,那這一輩子都要堅持做一名合格黨員。”

忠誠擔當 做好支部書記

李文祥現任職鐵路街道安順社群黨總支副書記,說起這一職務,他覺得自己肩上責任很重:“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我不能讓大家失望。做為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事事都該嚴格要求自己。”在他的日記本上,他記錄了每天發生的大事小情,裡面有他自己的工作總結,也有生活感悟。更多的是計劃每天需要做的日記,讓自己不要虛度光陰。自“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他每天堅持翻閱相關材料,認真做好學習筆記,通過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同時,為了幫助社群裡的老黨員共同加強學習,他會定期組織老黨員召開學習交流會,大家共同交流學習心得。針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李文祥會主動去家中,進行交流,帶去報紙雜誌,讓他們共同學習。在今年“七一”,李文祥為社群群眾講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執著奉獻 服務身邊群眾

“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多年來,李文祥的鄰里有什麼事情都習慣找這位熱心腸的李大爺。小區的下水井蓋損壞了,他及時打電話給相關部門,進行更換;自己住的單元牆壁粉刷,70多歲的他從一樓打掃到六樓;雖然自己已年過古稀,但是社群裡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需要辦理醫療保險等事宜時,他樓上樓下幫著跑了一個禮拜。20xx年,他給街道貧困戶捐贈衣物3大袋;20xx年春節,他得知永安五區有位百歲老人,於是他送去了200元的慰問金。生活簡樸的李文祥,多年來總是會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盡綿薄之力幫助他人。就是這樣點滴的付出,讓他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一句話,成了一盞明燈,照亮了他走過的路。他把善意和愛心融入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遞出一份使命擔當。在創城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身影;在服務群眾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腳步;在踐行合格黨員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堅定。

嚴於律己 培育良好家風

李文祥共有4個孩子,全部都是黨員。用他的話說,自己家也能算是個小的支部了。因而,平時的家庭會議就變成了民主生活會。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他們會議的主題。從國家大事到自家小事,從工作學習到教育子女,李文祥在嚴於律己的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黨員帶動樹立良好家風,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退休以前,他恪盡職守。1992年11月,李文祥在值班時,發現鐵路路基兩邊都是從火車上掉下來的玉米、高粱、小麥等散裝糧食,車廂的縫隙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於是,他多次給《人民日報》、《人民鐵道報》投稿並拍照取證,反映此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做好本職工作是他給子女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他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延伸到子女身上,他把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延伸到生活當中。因而,他成了安順社群的雷鋒,他也成為大家眼中的優秀的共產黨員。

50餘年的時間,入黨時的誓言還縈繞耳畔;半百的歲月,錘鍊了李文祥作為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同時也鞭策、鼓舞了他心繫群眾與工作,事無鉅細皆是情的十足幹勁。這就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情懷。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滕啟剛是一名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民法官。他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他是一個有激情的人,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不顧一切。他是一個有情感的人,以群眾苦為苦,力求實質性解決問題,對同事如兄長般關愛,對後輩像老師一樣督促進步。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幹得有模有樣、風生水起。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

弘揚英模精神,既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滕啟剛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的高尚品格,無私奉獻、廉潔奉公,同時也看到了共產黨員的忠誠信仰、堅守初心,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以生命踐行使命,將公平正義寫進了自己的人生。

滕啟剛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厚植為民情懷,堅持把每一件事關人民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我們要堅持法治精神,捍衛司法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英雄是什麼?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他可以是在生死麵前敢於踏出第一步的人,也可以是在危難之際勇於發出第一聲的人,是敢於犧牲的革命先輩,是保家衛國的英勇戰士,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當然,也可以是默默於人群之中,甘於奉獻、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生命的人。滕啟剛同志,正是這樣一個躬耕於我們身邊的英雄,他平凡而不渺小,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英雄”這個詞彙做出了獨特的詮釋。

作為法院青年幹警,我們將接過滕啟剛同志傳承給我們的火種,在平凡崗位鑄就忠誠擔當的品格,練就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高揚幹事創業的奮鬥精神,以青春無悔踐行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以矢志奮鬥譜寫法治事業的輝煌成就,以擔當有為鑄就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無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貴,雪中的梅。”這是感動中國20-年度人物給張桂梅的頒獎詞。實至名歸,因為她是拿命在踐行自己的初心。

在頒授現場,有一個催人淚下的細節——張桂梅被人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人們清楚地看到她的手上貼滿膏藥。張桂梅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切。她在發言中動情地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沒有豪言壯語,卻能直抵人心。

大山沒有窗,山巒遮蔽了夢想的光芒,大山需要窗,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張桂梅為師以德,志向恆遠,數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擔當與奉獻。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推動建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位山區女孩,用知識改變命運。她重疾纏身,每天吃著多種藥物,卻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徒步翻山越嶺,走遍山區村寨,將陽光和雨露灑向孩子們的心田,為鄉村女孩插上築夢的翅膀。她勤儉樸實,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最低標準,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來資助學生、發展教育事業,他沒有積蓄,卻並不貧窮,知識是他的財富,信仰是她的力量。用紅色的赤誠點燃大山的希望。她以“紅梅傲雪,大愛無疆”的精神,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幫助他們實現“知識改變命運”。她是孩子口中慈愛又嚴厲的“張媽媽”,是將全部心血傾注在教育事業上的“燃燈校長”。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為民奉獻、堅韌執著的高尚情懷!

春迎百花夏望月,秋收碩果冬傲雪。人間本多情,我讀懂了你初心不變的教育情懷;生活本多彩,我看到了你甘於奉獻的生命本色!

再高的山也無法禁閉夢想,再遠的路也不能阻隔信仰,張桂梅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永遠閃爍著希望之光,指引少年乘風破浪!她是時代的傑出楷模,是我心中敬仰的巾幗英雄!

有人不解,沒有子女,沒有財產,張桂梅如此拼命圖的是什麼。用她自己的話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為社會作貢獻時,她覺得值了。教書育人的樸素心願,正是支撐她堅持到底的不竭動力,豁出命來也要改變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像張桂梅一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燈塔,指引著孩子們前行的方向,激勵著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堅守初心、照亮他人。因為熱愛,我慶幸選擇了教師這份平凡而神聖的工作。躬耕不輟、專注於心,使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我恪守的教育信條。我雖然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貢獻,但在學生的擁戴、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讚譽中感受到了做教育工作的滿足感。見賢思齊,為師以德,初心如磐,篤行致遠。未來的路,我願意牽著學生的手,將無數中國英雄的精神鐫刻在孩子們的心裡,讓孩子們乘著信念的翅膀在祖國的天空中翱翔!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隨著鈴聲響,一位老師拿著話筒喊著:“下來吧,下來吧!”400多名來自山上的孩子,正在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拼盡全力奔赴而來,從視訊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99%還是愛讀書的,因為她們嚐到了不讀書的苦頭。這位老師的初衷是救人的,孩子們越苦讀老師就會越苦教,而這位胸前佩戴黨徽臉上蠟黃的老師就是張桂梅,她紮根貧困山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卻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正是瘦骨如柴的張桂梅,奉獻了一生創辦了國內一流的華坪女中。1996年,張桂梅調到雲南華坪女中教書,後來,她患腫瘤後,鄉親們救了她並捐錢,為了報答鄉親們,她能做的就是教書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20__年創辦了免費華坪女中,剛開始她也遇到了困難,有很多女孩子放棄上學,回到家裡待嫁,張桂梅就去家訪,她要帶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可是這是大山裡的傳統習慣。訪問一兩家就覺得心裡很難過,沒有米了,沒有衣服了,她就去送可就是不聽張桂梅的,可是她沒有放棄,這些孩子不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裡的女人也不懂,她知道解決低素質的母親,解決低素質的孩兒,一定得讓孩子讀書。

她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忘初心。辦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剛剛開始她改變了一個女孩子,成績從五分,到考上二本,她是這麼做到的呢?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們有點收穫,要不她就會覺得會白乾,每天陪在女孩子們身邊,女中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30歲,她要求老師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要有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從不休息,這讓顧家的我慚愧。張桂梅頂著社會的壓力和社會的質疑,直到孩子考到670,孩子們的成績離不開張桂梅的付出,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女高。

她與命運抗爭,對黨忠誠一生。因為長期奔波,身體大不如從前,她說“只要能吃飯就能熬得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其實張桂梅在剛調來華坪女中的時候,就是有病的,各界都捐錢給他治病,她就想大家都這麼希望她活著,就要好好的活著,活著就不能白活,有些人不明白她這樣做,在她的內心當中,信仰支撐著她,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拋頭顱,灑熱血,背後強大的信仰力量讓她守護著女高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共產黨,也不會有華坪女中,她告訴孩子們要熱愛校園,更要熱愛國家,不管走到哪裡都不能忘了國家,這裡也成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家,這就是她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她那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的品質,學習她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範,我要時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奉獻自己。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醫護人員同人類的“敵人”進行著殊死搏鬥。當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是他們沒日沒夜在一線上作鬥爭,保衛著我們的家園,保護著我們的健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長髮。還記得她說“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現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17年以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原本計劃春節去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說,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床醫學,現在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

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種生物來說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但那些依舊在前線奮鬥的人,捨己為人,疫情當前,有這麼一群逆行出征的人,他們或請戰馳援武漢、或在一線聯防聯控、或默默堅守崗位,以無畏的精神請戰沙場,構築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成為這個特殊春節裡靚麗的“風景線”,也正因有了他們,各戶人家才得以守護、每份團圓才更加幸福。

逆行出征,他們是默默“做貢獻”、堅守本職崗位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抗擊疫情的最廣泛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冬日雖寒,溫暖常在;疫情面前,人人有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都是戰士,都需要衝鋒在前。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無論是環衛工人、運輸司機,還是微公益協會志願者、藍天救援隊,甚至越來越多的單位、團體、個人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他們有的在交通運輸、防疫物資加工等戰線上堅守崗位、保障需要;有的協助社群進行疫情監測及排查;有的為村民上門講政策、做疏導、穩情緒……

不僅僅如此,教育部也採取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措施,老師們紛紛端坐在鏡頭前,開始了他們的“網紅生涯”。對於每位師生來說,這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每個人都在努力適應,雖然網課效率沒有在學校的高,但我們卻更應該比在學校時更加努力,克服困難,做到自律,不辜負老師的辛苦付出,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堅信,有這麼一群最美逆行者衝鋒在一線、戰鬥在一線,我們一定能讓病毒止步於此,我們一定能迎來春暖花開的一天!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菸,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菸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菸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啟用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菸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菸的人不想抽菸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菸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菸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菸。”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地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蹟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xx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的這些光榮事蹟讓我深有感觸。俗話說,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通過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的鬥志和情操。

楊善洲同志一生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來,對黨的事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30歲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60歲退休後放棄舒適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樹造林,當荒山變成林海後,又無償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移交給當地政府。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地位所累、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縱觀楊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觸最深的是:他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為民、紮根於民的公僕情懷,有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有大公無私、談泊名利、樂於奉獻的獻身精神。這一切都是這位老共產黨員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對我們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正處在社會變革和轉軌變型的環境中,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出現,意識形態出現多元化,誘惑也不斷增多,部分人抵擋不住誘惑,信念開始動搖。此時,我們黨推出這位忠以報國、誠以修身、勤儉自強、信以立業、德才兼備的時代楷模,很及時,也很有必要。

我們共產黨員要認真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緬懷先進人物,更要傳承和發揚他的信仰追求,並以此為標準來調整和找準自己的人生航向。我們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一名老幹部工作者,我們應以老幹部的利益為重,在為老幹部服務中真心“樹兒女形象”,以老幹部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老幹部的事業,自覺地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推進老幹部工作的發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好參謀助理。做到承上啟下、上下級及各個部門的協調工作。管理好活動中心的文件、圖書等工作,抓好宣傳通訊報道工作,認真做好各項活動的策劃、組織、安排、疏導工作,做到凡事心中有數,儘量做到讓老幹部滿意,局領導放心。團結同志一道努力,關心愛護年輕的同事,做好傳幫帶工作,為黨的事業站好最後一班崗。把楊善洲的先進事蹟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用紮實的工作、敬業的精神、創新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來譜寫一曲共產黨員的生命之歌!不愧於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稱號,不負使命!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為響應金山區委開展向蔡蘊敏同志學習的活動,努力營造全鎮黨員幹部群眾集中學先進的濃厚氛圍,近日園區開展了學習蔡蘊敏同志先進事蹟活動。

蔡蘊敏同志“敬業、進取、團隊、奉獻”的精神在園區廣為傳播,她先進事蹟深深地感染了我。在這次學習蔡蘊敏同志先進事蹟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也讓自己深深地思考,決心把蔡蘊敏同志當作一面鏡子來對照自己,在今後的歲月裡,我應該如何工作,如何作一份讓同事、領導、客戶滿意的答卷。

蔡蘊敏同志紮根醫療事業20xx年,她視病人如家人,為病人的痛苦而痛苦,始終把病人的尊嚴放在首位,不斷悉心鑽研學習新技術,用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愛心,詮釋著醫者至高之誠的職業精髓,她的事蹟深深感染和震撼著我。

作為一名醫者,蔡蘊敏同志能夠把病人當家人一樣對待,把醫療工作作為自己奮鬥終身的事業,身為招商引資工作第一線的我,為何不能把同事、客戶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去對待呢?為什麼不能把招商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呢?

聯絡到具體工作中,“敬業、進取、團隊、奉獻”是核心精神。作為一名招商人員,要捨得放棄安逸的生活,捨得放棄休息日,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去;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工作中碰到困難要勇於突破不放棄;團隊中不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團隊的進步和力量;當私事與公事牴觸時,要懂得捨棄和奉獻。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那麼他已經成功了一半”。蔡蘊敏同志之所以能成為今天大家學習的楷模,就是因為她把工作當事業在做,她熱愛工作就像熱愛生命一樣。

作為經濟園區的一名招商人員,我會以蔡蘊敏同志為學習的榜樣,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進取,為園區的發展奉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20__年春節雖然很冷,但最美的逆行者卻溫暖了我們的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回家與家人團圓的腳步:沒有想到我們會重蹈20__年非典的覆轍,也沒有想到我們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更沒有想到當我們居家不曾踏出家門半步時,有多少“逆行者”正在冒著生命危險拼命拯救病人的生命……

他們說:“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逆行者”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們仁心仁術,大愛無疆;他們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在奉勸民眾不要去武漢的同時,他們卻寫好請願書逆流而上。他們不是偉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是他們用平凡的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生命尋找更多人的生命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的人生!

鍾南山院士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了,原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卻選擇了臨危受命。他從沒有過絲毫猶豫,就像當年面對肆虐的非典一樣,匆匆出發,奔赴戰場。他在高鐵上的那一張照片,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國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73歲,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拼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一線。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製抗擊疫情的藥,她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70多歲的老人了,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你爭分奪秒,為生命築起希望的港灣。你忘了害怕,堅守著捨生忘死的諾言。你忍住淚水,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你逆行向黑暗,無懼危險。你與病魔激戰,拯救病患。你為人民奉獻,犧牲在前。白衣天使,大愛人間。這就是中國醫生! ”這一則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道出了逆行者們的大無畏精神。是啊,疫情無情,人間有愛!退縮,從來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我們擁有著力量,我們必定會勝利!

加油,逆行者!加油,武漢!加油,偉大的祖國!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從張桂梅老師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以學習先進典型為標杆,對照黨章、準則、條例查詢差距、檢視剖析好自身存在問題,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繫群眾、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毛相林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我敬佩那面對元朝高官誘惑仍誓死不降的文天祥,我敬佩那面對彈盡糧絕仍堅持抗日的楊靖宇,我敬佩那面對凶惡的反動派仍寧死不屈的夏明翰……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都值得我們敬佩。可我心中的英雄,還有奮戰在防疫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

鍾南山,一位84歲的耄耋老人, 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而且是當之無愧中國呼吸系統傳染病防治的領軍人物。

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發,面對未知的病毒,人們墜入恐慌,鍾南山院士冷靜、無畏,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顧自身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與死神爭奪生命——老人,變成了戰士。有人評價說:“抗擊非典如果沒有鍾南山院士,結果可能就不會是這樣。” 20__年,鍾南山被廣州市授予“抗非英雄”榮譽稱號。

17年後,84歲的鐘南山院士依然在感動所有中國人。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時,他依然奮戰在和病毒較量的第一線,尋找戰勝病毒的良藥。現在,在肺炎的情況危急時刻,鍾南山院士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戰勝的信念。您就是我們心中的定海神針!

讓我們向這位老人致敬,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