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39W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學生研究課題中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進入研究性學習,教師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單一、知識面的狹窄、對本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乃至終身學習的強烈願望。

1、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啟用,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2、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學生自由地在全年級甚至在全校選擇自己的課題指導老師。這就使教師第一次處於被選擇的地位。指導研究性學習將成為每位老師的必備能力。

3、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專業知識、科研方法、結題報告寫作、資料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絡,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合作。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2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寒假的研究性學習終於告一段落了。在這短短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本人除了研究性學習所得到的成果以外,還頗有些研究性學習以外的收穫。那是一些經驗,一些心得體會。

在研究性的學習中。我充分地發揮了細密觀察和縝密分析推理的能力,因此能夠從“頭型”出發,來研究高空墜物。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比較具有創新的意識的。

在整個研究過程當中。免不了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這個方面,我選擇了兩個途徑。一個是上網搜尋。一個是直接觀察法。

上網搜尋可謂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種“文獻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所有能用的資料都是現成的,只需要使用“拿來主義”對其進行加工便可以了。在我的研究性成果中的圖片,就屬於這一型別。

“直接觀察法”可謂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實驗法”的一個小分類。在這裡,我選擇了從大街去仔細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的各種各樣的髮型。這樣子,既可以鍛鍊自己的身體,又可以考驗自己的眼力和觀察力。更重要的是,我收集了許多能夠在研究性學習中使用的素材。

資料回收完畢以後,就開始真正地做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充分地考慮到了各種髮型對高空墜物的影響,具體地分析各種髮型的對高空墜物的承受能力了。因此最後才能夠得出我的研究性成果。

另外,我也考慮到了各種其他的因素對於髮型的改變和對高空墜物承受能力的影響,比如天生的各種髮質,頭髮的稀疏和濃密,以及各種頭髮的新增劑(比如啫喱水等等)。這些物品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

整個研究性學習結束以後,我總結了一下研究性學習的經驗,主要有一下幾點:

首先,要有一個比較好的創意。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我們要想前人所沒想過的,做前人所沒做過的,才能夠使得整個學習的過程因為創新而奕奕生輝。

其次,要有合理的計劃,合理的研究步驟。整個研究性學習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你也不能夠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進行研究性學習。因此,合理安排時間是很重要的事情。在著手開始研究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每天應該完成的研究內容。這樣子,才不至於在研究過程中手忙腳亂。也不至於在要交出成果的時候才匆忙地去趕。

另外,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多個方面去思考問題。一個問題往往不止一種方法來解決。當自己的推理遇到障礙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或者乾脆暫時先把這個問題放下,來研究其他的方面,這時候,則往往會有柳暗花明的效果。

當然,在這次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是頭一次,總結出了這麼多的經驗,自然有些地方是我沒做到和不足的地方了。比如,在討論各種髮型的過程中,有幾種髮型因為情況複雜,最終是沒有列入討論的範圍之內。這個是有悖於研究性學習的完整性。雖然不影響結果,但是實在是不好。

另外,個人覺得還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這次的研究性學習我所研究的課題能夠從更多的角度來研究的,然而我沒有認真地去挖掘,以至於整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稍微有點淺薄。這點,在以後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下次的話),我一定會注意的。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自己自主研究問題的樂趣和重要性。這次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不僅鍛鍊我們認真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也使得我們更加的獨立,思維更加縝密。研究問題的能力就是這樣子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所以我覺得這次研究性學習真的是一次很好的鍛鍊。因為在大學的學習跟這次的研究性學習類似,都是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因此,這次的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演練。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而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所收穫的也太多太多了,說都說不完。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次研究性學習實在是太好了。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3

“研究性學習”在學生中的開展,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尤其在實行新課改的今天,更體現了它的重要性。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這些特點,使其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越性”。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應用學到的知識,體會到實踐成功的快樂與艱辛,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磨鍊他們的意志,提高學習效率!

一、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

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如何開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開展此活動中,給學生創設“自由”的課堂時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導師”、“導演”或學生的“協作者”,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步驟,讓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並選擇研究課題,指導學生分組和制訂研究計劃;提供學生研究課題所需要的資料、素材和資料,指導學生篩選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新觀點;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

例如,筆者在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動能勢能機械能》關於“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化”的教學中,開展的研究性過程如下:

1.動員:結合現實生活,例如物體自由下落,盪鞦韆、籃球的落地與彈起、彈弓把石子射出去等,引導學生提出瞭如下一些問題:如物體下落時為什麼越來越快?盪鞦韆為什麼越蕩越低,最終停下來?籃球落地後為什麼還能上升而鉛球幾乎不能?籃球彈起的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什麼橡皮筋拉得越長,石子射得越遠?等等。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能的轉化”問題,此後筆者提出以下兩個課題供同學們選擇研究:(1)動能與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2)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

並提出如下要求:(1)四人一組;(2)從現有的知識出發,提出研究設想(包括實驗目的、內容、方法、可能的預計結果等),申報所需實驗器材;(3)對實驗設想,必須進行討論、交流。

2.學生研究:在學生申報所需要實驗器材之後,物理實驗室按學生需要準備好實驗器材。利用一節課時間,以及中午、下午放學後學生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按自己的設想進行實驗。

3.研究成果彙報: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各小組彙報研究成果。彙報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讓學生聽取彙報,切身感知別人研究的思路、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方法以及成果,以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其二是體驗一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各自的“角色”,並逐步發揮各自角色的作用。彙報者要有理有據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要展示自己的風度,包括語言、動作;聽眾可以隨時就自己的疑問和感興趣的問題對彙報者提出質疑和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激發聽眾的提問熱情和就彙報者的成果發表觀點。通過同學們的提問和老師的啟發,各小組對彙報內容進行進一步的修改!

4.交研究報告:經過研究、交流後,各小組提交了自己的研究報告。

5.教師評價反饋:教師在審閱研究報告後,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其一是在研究的內容上,將不同小組的研究成果,按教材順序進行展示;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推廣價值的研究方法進行展示;其三對那些較認真,成果較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和鼓勵。

6.學習效果檢測: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編寫了一些試題,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檢測。

從檢測結果來看,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較好地完成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使學生不僅學會如何研究性學習,而且學生也能認識到,有些知識老師不講,通過自己的研究性學習也能掌握和領會。

二、對物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體會

1.真正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老師是組織者,至於問題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的優劣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

2.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是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學習環境是開放的,課上與課下結合,校內與校外呼應,小組內與小組外互補。例如筆者在課外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我向學生提供參考性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自定課題,如,病房呼叫電路的設計、設計製作一個模擬調光燈,城市噪聲汙染危害的調查等。他們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翻閱大量的報刊、雜誌、上網“衝浪”、去圖書館查閱資料、訪問有關人士。可見,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3.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正好提供了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和條件。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4.開展研究性學習要防止兩極分化

由於學生能力的差異,他們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不同。為了防止兩極分化,對於那些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完成教師給定的課題基礎上,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去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而對那些能力較弱的同學,教師除了進行詳細指導外,可以將指定課題分成若干個小課題進行研究,並適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

5.研究性學習要注意“適時、適量、適當”

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完整地體會到學習的全過程,有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這種學習方式也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採用這種方式去學習,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採用這種學習方式。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本節課學習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習明白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異同。

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存在四方面的不同。

1:教師的角色

接受性:教師提出、決定、控制、微觀管理學習,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視教學內容為客觀的、非個人的、與價值無涉的

研究性:學生在選題和進度上起主體作用,教師作為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教師將內容藝術化處理,批判性對待,強調其價值性

2:學習的內容

接受性:由教科書和科目決定,問題是事先確定的、給予的、通常是已經解決的,資訊提供給學生以備將來之 用,知識作為事實性材料提供給學生

研究性:產生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興趣,學生自選的、開放的、現實世界目前存在的問題,資訊只是在解決現實問題需要時才尋求,知識作為一個學生與事件、問題、思想、信念交鋒的工具

3:組織的管理

接受性:預先確定的課程表,班級授課、集體活動,固定的教師佈置安排,課堂是學習的主要乃至唯一的場所

研究性:取決於任務、專案、產品的自身不斷形成的特點,個人和小組活動,根據完成任務和產品的需要,圖書館、實驗室、社群、大自然

4:學生的角色

接受性:上課聽課、消化知識,積累儲存知識以備將來之用,承擔共同的任務和活動,視知識為真理而被動接受

研究性:探究、發現知識,接觸、建構知識用於當前情景,任務活動基於不同的分工,富有個性地解釋、批判、解剖知識。

通過小組合作,我們製作了以我愛地球媽媽為研究性題目的學習設計方案。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5

研究性學習,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形成的創造性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學生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學習活動。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其重點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研究和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是滿足社會和學生髮展需要的、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創新教育模式中的學習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性學習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法的改變,而是關係到我們民族科學素質提高的大問題。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域性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搞好基礎教育的需要,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設現代化國家巨集偉基業的需要。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全力以赴,開展好研究性學習工作。

其實,研究性學習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每天都在有意無意地在做著研究性學習工作。例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國和王金石同學進行培養膽礬晶體的實驗,他們經過找資料、列儀器、制溶液、選晶種的活動,一天幾遍地觀察晶體生成情況,精心操作,終於得到了標準的平行六面體晶體。作為化學教師,我及時指導,提供儀器藥品,讓他們科學操作、大膽實驗,使他們在實驗成功的喜悅中大大激發了進一步研究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其學習化學的興趣。不久,王立國同學又主動提出做NA2O2與水反應後溶液中化學成分分析實驗,並順利地完成。雖然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學反應,但畢竟是他自己提出並在第一次實驗後提出的實驗要求,是其今後不斷探索的良好開端。

我覺得,一名學生完成一兩次實驗很簡單,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主動實驗,並在實踐活動中找到了研究問題的樂趣,找到了自信,激發他們不斷探索、不斷提出新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後來的學習中同學們通過學習NO分子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NO分子對植物體影響的調查,經過查資料、訪問專家學者、實踐操作、記錄、總結的過程,寫出了完整的調查報告,已經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們大膽地提出問題,並鼓勵學生科學實驗,得出正確結論。因此,學生在學習化學課中不斷地提出了很多問題。如:硝酸與銅反應只生成NO的最大濃度是多少?怎樣才能製出

N2O?N2O助燃嗎?怎樣驗證?為什麼NaNo2會致癌?白磷為什麼會有毒?有感於患者輸液時看護之苦,他們想設計自動止液、自動退針的裝置。可以說,在學習

過程中,學生們有數不清的問題在激勵他們,都需要我們教師的支援和鼓勵。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制止、去扼殺、去傷害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在完成教學進度的基礎上,適當地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研究的空間,鼓勵學生多提問題,盡一切努力為學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條件,促使學生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學習成績。

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提出的研究性課題也不一樣。對此,我們要一視同仁,都要滿腔熱忱地幫助,不要以學習成績的好壞為理由剝奪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權利;要讓學生都增強自信,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是跨學科進行的。在其中有很多知識是教師不能解決的,即使是本學科的知識教師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問題。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因此,研究性學習有利於教學相長。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要讓他們在研究性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在知識上、心理上能夠健康地成長。

研究性學習與我們正常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通過調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促進我們的教學成績不斷提高。近幾年,我所教的班級在研究性學習氣氛中,化學科成績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我們要不斷擴大研究性學習的領域,從書本走向實踐,從課堂走向課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從現在走向未來領域。通過研究性學習,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未來的創造型人才。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6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專案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專案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7

廣東省教育廳科研辦負責人介紹的上海市教育局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資訊引起了筆者的興趣與關注。同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中學地理優秀論文交流研討會”上,筆者得知在韓國漢城舉辦的第三屆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地理知識競賽中,我國中學生代表隊最大的弱勢是地理研究能力明顯不足。同時獲悉教育部即將出臺新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中可能將“綜合活動實踐”列為必修課。上述促使了筆者下決心進行“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改嘗試。回校後筆者在高一地理備課組會議上提出了這項教改實驗的基本設想:即取消高一年級上學期地理課程的期終考試,取而代之的是組織和佈置學生在寒假進行地理相關課題的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活動,並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地理小論文作為期終考試的答卷。這項改革得到備課組全體教師的贊同和學校領導的支援。而且出乎意料的是,這項教改活動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和積極參與,並獲得了巨大成功。學生的參與熱情之高,投入精力之多,調查內容之廣、論文水準之高均超出我們的預想。其中約30篇較高水平的地理小論文編輯為《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與創新思維》一書已由廣東地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項教改實驗還榮獲20xx年廣東省教育創新成果二等獎。

二.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概念與內涵。

所謂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模擬地理科學研

究的方式去獲取地理資訊,應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聯絡,並提出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與建議。當然,學生研究的地理問題不可能是類似天體演化、地殼運動、氣候變遷等高難度的純地理理論,也不可能是大空間尺度範圍的國家或省區工農業區劃問題,而應該是與學校所在地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汙染與保護、地方小氣候、城市工業及交通佈局、古建築保護和旅遊業,城市商業網點、住宅小區與樓價因素、公園綠地、公交路線等與群眾生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與焦點。

從研究的過程來講,它主要應該體現了學習方式的改革。因為中學生的地理研究也未必嚴格具備科學研究中的嚴謹性與規範性,一般來講大多是已有科學研究成果的“再發現”,應努力避免過於強調學術化與成人化。學生通過課題確定、方案設計、問卷調查、訪問與查閱資料、取樣化驗、網際網路查詢、統計分析、模擬體驗等多種形式,研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地理現象與問題。其核心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從而形成一種正確的科學態度、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習得一定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能力,激發出潛在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生存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科學。其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研究立意注重於“人地關係”,研究角度上偏重於“空間結構”,而因果分析上注重“綜合性”整合,同時還需運用“前瞻性”思維來預測某種地理事物與現象的發展前景。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既因為其偏重於研究社會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而不同於偏重於自然地理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動,也因為其研究的視角偏重於地理位置與空間結構而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調查。譬如:“城區電影業的發展與展望”與“城區電影院合理性佈局的探討”兩個課題的主題完全不同,後者比較符合地理意義的研究範疇。

三.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基本特徵。

1.重視學生參與和合作學習。

教師只是扮演“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創設一種有利於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情境和途徑。譬如提供可參考的研究課題,建議應採取的調查方式及資料收集渠道,介紹一些資料整理與圖表繪製方法等。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研究的課題可能未必是教師熟悉的內容,教師的指導過程往往也是再學習的

共同參與過程,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研究。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學生自由組成研究小組、自我選擇研究主題、自主設計調查方案和組織調查、自主分析資料和撰寫論文、自我評價等。在學習活動中,學生除了選擇和運用課本上的地理知識外,更主要的是廣泛獲取未經加工處理的第一手資料,並進行處理和提取資訊,有效地表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譬如“汾江河水汙染調查”中,許多學生就到沿河不同地段取水樣回校化驗,取得第一手資料來說明問題。

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動員學生全員參與的同時,更注重合作學習這樣一種學習組織方式。因為許多地理問題的背景複雜,空間跨度大,需要依靠學習夥伴的集體智慧與分工協作。如“城區農貿市場的調查分析”中,該組同學共同研究了調查方案、問卷表格。並在同一時間內對位於不同位置地段的農貿市場進行問卷調查(人流量、菜價、居民滿意率等)。這一過程中,合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調查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培養了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以獨身子女為主的學生群體中,特別需要強化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2.重視過程體驗和實踐能力。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像物理製作等理科活動那樣帶來有形的具體成果,更多的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其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的活動過程是學習者本身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體驗和感悟。這種直接體驗往往容易內化為個人經驗體系和價值觀體系的一部分。這種直接體驗中產生的感悟與閱讀地理課本或聽教師講解產生的感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種親身實踐中的體驗與感悟也有助於形成自覺指導行為的個人價值觀。如“城區私人摩托車的急速增加與大氣汙染”調查組通過上下班高峰時期十字路口的觀察體驗,再次切身體會到城市私人摩托車數量劇增帶來的嚴重大氣汙染後果,並因此提出了限制摩托車上牌和

調整行駛路線的幾種方案。

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其過程不完全受地理知識掌握量的限制,更多地是考察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技能。如“關於傳統快餐業與洋快餐業的調查”中,地理課本中從未涉及到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但該小組通過分析研究發現洋快餐進軍中國時,既考慮了城市消費水平的巨集觀因素,在具體選址時也考慮了人流量大的商業黃金地段這一有利區位因素。他們設計的問卷調查中涵蓋了地理位置、交通通達度、感知印象與渠道、食物品種與飲食習慣、顧客構成、用餐時間、裝潢設計等多種因素,又將統計資料轉繪成形象直觀的柱狀圖、扇形圖、曲線圖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通過這次學習活動已具備了一種基本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

3.重視社會問題和價值觀培養

從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的研究課題來看,絕大部分課題都緊密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反映國計民生中的熱點。純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選題極少。一方面表明學以致用研究社會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又一基本特徵。同時也表明地理學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應用功能。這在過去中學地理教學中是比較忽視,或者說體現不足。學生選擇的課題中,既有調查大氣汙染、水汙染、垃圾汙染的調查,也有調查商業網點、農貿市場、住宅小區與樓價因素的調查,還有調查城市綠化、公園建設、公交路線、古建築保護與旅遊業發展等等。凡此種種,無一不是城市社會生活中的熱點。

正因為調查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在無形的親身體驗中和批判性思維中內化和形成了一定的個人價值觀體系。如地理學闡明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區位觀等。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許多學生在論文中都談到類似的深刻體會,甚至出現了“保護我們擁有的每一滴水”的強烈呼籲等。應該講,這種價值觀培養的力度和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容易達到的。

4。重視辨證思維與創新思維。

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其結果又往往是積極性和消極性的並存。譬如,陶瓷業是佛山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它的發展既帶來了居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又造成環境質量與居民生活質量的下降。學生在此類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逐漸懂得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應該用辨證思維的方法來分析問題,並抓住問題發展到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的矛盾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譬如城市樓價的影響因素是極為複雜的,學生通過研究發現樓盤的地理位置、交通通達度、大氣環境質量、綠化與配套設施、樓層與朝向、周邊商業環境都是影響樓價的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影響居民生活方便與否的地段位置。在類似這樣的分析中,學生通過主動的實際分析無形中形成了辨證思維方式,效果比課堂灌輸要好得多。

許多學生在實地考察分析中產生了頓悟和靈感,提出了許多有新意的建設性意見,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如有的學生對佛山現有的綠化歸納成若干種綠化方式,並分析各種綠化方式的適宜地段及利弊。有的學生根據佛山城區人口已進入老齡化階段,提出住宅小區應考慮有利於老齡人口生活與健身、娛樂的配套設施。有的學生髮現農貿市場賣菜提供塑料袋盛裝,結果加劇了“白色汙染”,因此提出紙袋替代方案。諸如此類,不經過有心的實地考察與分析,不可能形成類似有創意的觀點。我們在佈置此項活動和論文評閱中,均提倡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四。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

組織是否得法是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成功的關鍵。大致可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1.指導學生確定研究課題。教師應根據學校所在地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中

表現出的突出問題及與地理的相關性,事先擬出供學生參考選擇的題目。一般而言,大多應該是有關工農業佈局、城市與交通建設、環境汙染、生態惡化、商業網點、房地產規劃、旅遊發展等涉及地理學研究的問題。並且儘可能根據當地特色將題目具體化,如“佛山市明清古建築群的分佈及保護”、“佛山市陶瓷業發展、佈局及帶來的環境汙染與對策”等。同時,應鼓勵學生自我選題,不要侷限於教師提供的選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2.傳授學生進行調查、獲取資料的途徑與方法。因為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往往不知如何進行具體的調查和收集資料。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調查的一般去向。如去公交公司或汽車站了解公共交通情況,而公園與綠化情況則需去園林處瞭解。許多資料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查詢,教師可以事先查詢並提供給有關政府部門的網際網路網址。

3.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表格及資料分析方法。最有效的辦法是提供若干份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圖表的樣張讓學生參考與模仿。這樣做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設計調查方案時,一定要提醒學生考慮諸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車流量、汙染物排放量之類的地理因素,以免將社會調查替代了地理調查。要特別提醒學生在調查過程中注意條件控制,不能弄虛作假,這樣調查的結果更有科學性和說服力。

4.指導學生如何撰寫論文和表達觀點。既可以提供論文範文供學生參考,也提倡學生不拘形式,但要求學生論文必須根據調查資料提出論點和論據。有一定的論證分析,主題要鮮明,論據應有理,資料應客觀並儘可能轉化為直觀易懂的圖表。參考引人他人資料應說明資料來源,行文儘可能簡明扼要和條理化。當然,成果表現不一定就是論文,也可以是宣傳板報和網頁等。

5.協助學生做好組織工作並提醒學生注意人身安全。組織與分工是否妥當直接影響到調查過程的時效性與安全性,因此應協助學生做好設計方案、外出調查、論文撰寫的具體分工。因為教師不可能陪同各小組外出調查,所以提醒學生外出要注意人身安全。必要時應告訴學生聯絡方式,以備意外情況發生時採取補救措施。

6.進行論文評分與講評。論文評分既要考慮其科學性,也要注意區分是實地調查或引用資料,還要考慮是照搬他人觀點還是個人創新思維。一般而言,完全是通過獨立調查獲取資料,並提出有創意觀點的論文應該從優評分。在講評時應以表揚為主,在充分肯定優秀論文的科學性、地理性、前瞻性、創新性觀點時,更要肯定調查過程的科學性、艱鉅性與合作性。對水平稍低的調查報告,應指出其不足之處及改進意見。教師評價時應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側重過程評價而不是限於結果。

五.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代意義。

近20xx年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與價值觀中一些消極因素。表現在中學生中,“拜金主義”、“偶像崇拜”均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盛行,對科學的獻身精神和對社會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感越來越淡漠。表現在大學聯考志願填報上,考生大都願意選擇“國際金融”、“對外貿易”、電腦科學等就業渠道廣、經濟收入可能高的專業,功利性色彩濃厚;而對於天文、地質、氣象、歷史、地理、考古等就業渠道廣、經濟收入可能低,需要科學獻身精神的專業則避之不及。地理研究性活動學習活動或許可以挖掘學生潛在的科學興趣及其社會關注與社會實踐能力。

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影響,90年代初全國大學聯考取消地理科目後,中學地理課程的地位一落千丈。表面上看大學聯考取消地理是為了減輕考生的學業負擔,實質上是對地理學的社會價值的全盤否定。然而,過去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失誤,應歸因於人口素質不高,尤其是領導決策層的科學素養(特別是地理素養)不高,帶來了工業佈局不合理、環境汙染加劇、生態平衡失調、水旱災害嚴重等問題。而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助於使中學生和社會各界從新認識地理課程的社會價值和科學意義,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讓地理學豐富的內涵及社會應用價值重新呈現在社會面前。從長久來講,也有利於提高國民素質,尤其是地理科學的素養,為經濟建設服務。另外,中學生參與地理學的初步研究,本身也從另一個層次或角度豐富了當代地理學的內容。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資訊化高科技時代”,創新是通向時代的發展動力。曾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要在今後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年輕一代。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中學地理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在當代教育改革中無疑具有借鑑意義。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8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已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並確定語文研究專題,獨立地開展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它旨在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實踐的機會。它的到來,就如同"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般,使學生蘊藏已久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三年來,我們加強對學生進行指導,重視過程,重視應用,重視實踐,從結果看,我們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下面我結合這三年來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1、感觸最深的是研究性學習是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一教育觀的最好形式。它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學習活動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和平時的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有很大提高。在學習《紙的故事》這篇課文時,學生選了“紙的研究”這個小課題,併成立了課題小組,著手對紙進行研究,他們通過上網查詢紙的發明者,瞭解紙的發展史,利用雙休日走小區,上街頭,對人們的用紙情況進行採訪,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後向全校師生、社會發出了節約用紙的倡議書。在整個研究實施過程中,都由學生自己定奪的,老師只扮演著指導的角色。學生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很高,興趣相當濃厚。為什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這麼高的熱情,我也作了反省,很可能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低估了學生的潛在能量,因而壓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感到最難的是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如何把握教師指導的“度”。研究性學習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但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不意味著教師的責任就可以減輕,教師的作用就可以降低。若一味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教師的指導,那麼研究性學習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的研究將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討論交流將成為不著邊際的漫談。教師對研究過程既不能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也不能對學生研究過程中資料收集,遇到的困難障礙等情況知之甚少而無從指導。對研究過程的指導,我的原則是教師應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出現,提供意見,參與討論,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到位不越位,參謀不代謀,指導不指令。重點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加以輔導。比如當學生需要老師出面組織和協調時,老師就果斷介入,在黃岩蜜橘課題研究中我就應學生的要求,帶領學生一起考察了黃岩罐頭食品集團,採訪了集團董事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感到最欣慰的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給學生們帶來了明顯的變化。由於在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品嚐到了成功的快樂,因此,學生對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具有持久的學習動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促使了學生自主發展、自主探求、自我內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我學會”為“我會學”,因而學生的學習能力明顯提高。在研究活動中,學生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走訪調查、實地觀察、資料整理和撰寫課題的開題和結題報告,不僅拓寬了學習空間,學到了書本上和校園內學不到的東西,滿足了他們的學習需求,更為主要的是他們的人文素質得到了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有了提升,懂得了科學知識對於自然、社會與人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思考人類與世界的和諧發展,學會了合作。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自從開展活動以來,學生寫日記、作文再也不會愁“無米下鍋”了。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學改革中新提出的學習方式,它並非對其他學習方式的否定。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凸現了學生的主體,使他們的個性、創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9

最近我們學校的老師都到靈石二中去學習,回來之後也運用課堂上的小組研究型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運用,我用以下感悟: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他們似乎是無所不能、卻又充滿疑惑。我想:學會這學會那,說到底,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孩子是通過學習而擁有,通過學習而豐富,通過學習而發展的。而研究性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協作精神的養成,都有非常好的效果。這段時間,孩子較平時忙碌,但做事情倒也有條不紊,嚴肅認真。

當孩子告訴我,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我的第一感覺是,他們能行嗎?操作起來會不會有很大困難?但我還對她的嘗試予以肯定。一句話:“生活挑戰你的事情,可以用來挑戰你自己。”接下去的日子裡,不斷地聽到一些關於他們研究課題的活動資訊。我知道他們在精心策劃採訪計劃、查閱資料、還讀了些相關的書。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地主動。他們即分工又合作,還不斷地提出些“新奇”的構想。甚至能看到他們參加活動時的“興奮”。這確實使我暗暗地“竊喜”了一把當孩子把他們的《結題報告》(稿)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成果”超出了我的預期。雖然覺得“稚嫩”,但其中的“意味”都在了。他們的“稚嫩”,主要表現在邏輯性、嚴密性、完整性方面。雖然能比較正確地應用調查資料,但對資料的分類統計還不夠嚴謹。又如《中期評估表》的自評意見,沒有充分地“集思廣益”。

不管怎樣,他們做這“一切”的時候,那種狀態是令人高興的。我想,我有足夠的理由,期待他們的未來。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本次的研究性學習,每一個組員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學會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獨立地查詢資料(這一點我本人感受較為深刻),以及分析資料.以往的學習,偏重於對概念或理論的字面理解而缺乏深一層次的提問.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自己的各種潛能。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大多是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絡密切的課題,特別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問題,如環境生態保護,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發展等。這些問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加以研究,可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實際、關注人類發展的意識,增強責任感。

"研究性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其中充滿樂趣也極富挑戰性.我們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夠體會到該"如何做"這要比整天在教科書中找尋答案更有意義,這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這種學習,同學們的各項技能和潛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的智力也會在其中得到提高。

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適合於系統知識的傳授,對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往往呈現低效性,培養出的學生往往脫離生活實際,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學的方式,形成一種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正是適應這種要求的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授受式教學相比較,它著力於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幫助者。研究性學習應該體現出探究性、主體性 、互動性、過程性、開放性等特徵。

儘管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種種困難,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是我們從中也學到了如何去學習,我認為在這種學習中還是獲益匪淺的。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研究性學習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對於教師更好地教學也很重要,學生要參與研究性學習,首要的步驟就是要選擇一個待研究的課題。研究性學習雖然主張學生自主學習,理論上講無論什麼樣的課題學生都會有所收穫,可常常會出現學生自主選擇的課題超出學生的能力範疇、課題本身缺乏嚴密性、課題操作性不夠具體等情況,導致研究難以進行下去。我們教師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嚴格把好選題關,在選題階段就給學生以必要的指導,並明確告訴學生選題在他後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選題有哪些原則和技巧.為學生把好關,計劃性和目的更為明確.便於學生有研究的導向完成自己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中我認為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的作用,就是糖葫蘆的竹籤,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充分的給學生以肯定,鼓勵,讓他們有信心的進行完成.

分組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實施形式,教師在分組上要做好協調和指導工作,要改變傳統的“好生”和“差生”的觀念,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小組中來進行研究,小組長的產生儘量避免“任命”的方式,而要鼓勵民主選舉產生。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的這一次研究性學習也即將結束。回想這一個多月來的日子,雖然是辛苦了點,但是收穫還是挺大的。在此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學會了團結合作。在學習的過程中,組員們幫了我很多忙,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真的很感謝他們!

同時,經過了這次的研究調查,我瞭解到廢電池的危害性及其處理方法。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能為環保工作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了!我期望我們的同學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注重對廢電池的處理!也期望我們的沒一個同學都能多做做宣傳工作,大家一齊為了地球的美麗而發奮!

從調查結果來看,市民對廢電池的瞭解程度並不是很來自深,在生活中對廢電池的處理方法也不正確。當然,在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同學不注重對廢電池的處理,他們大多數是丟棄在垃圾堆裡。這就需要我們多做宣傳工作了。

經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我的膽子也變大了很多。在與人的交際方面又有了新的認識。這將成為我以後成功不可缺少的一步。

老實說,作為一名文科生,我對研究廢電池方面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但是作為地球母親的一個孩子,我想我有義務去了解廢電池的危害以及處理方法。雖然對化學方面我幾乎是一竅不通,但也略知道廢電池對環境是有危害的。但具體到底有哪些危害就不大明白了。因此我加入了這一小組。

經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讓我有了許多收穫。雖然研究化學這方應對我的考試成績沒多大的幫忙,但對我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幫忙的。

在生活上,我瞭解到了廢電池的危害性以及處理方法。我想這也許並不是的收穫吧!的收穫是我們組員之間的友誼!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本次培訓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學習人教版教材的介紹

2.研究章節內容

3.與教學實際課例相結合的互動活動。

4.問題討論與解答。

5.與同組教師交流使用教材後的體會與反思。

6.形式上,講、觀摩、評、做等相結合。

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必須要精心設計提問,隨機性提問不能過多,教師言語表達要準確、清晰、和諧;實驗操作要規範、可觀察性。要讓學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實踐,突出了化學以實驗為主,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加強了生活與化學的緊密聯絡,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新教材教學觀念的變化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對教師的教學而言,教師具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規定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而學生也只能是教材規定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師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過程就成了教師的“表演”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是配角、聽眾或觀眾。但現在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

教師教學觀念的變化導致教學行為發生變化。例如,第一單元的課題二(相當於以前的緒言課)的處理,以往教師都將緒言中出現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識作為“主料”,而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輔料”。但現在許多教師都把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對化學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衝動作為教學重點。有的教師不惜花費2~3節課來完成課題1的教學,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確實是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從而激起他們對化學世界的憧憬,產生濃厚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以後的化學學習對他們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過程,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教學方式的變化,先進的教學觀念是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體現出來的,同時教學觀念的轉變也必須是在教學方式的轉變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結論,如概念、原理、實驗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學過程必須重視正確結論的掌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學生獲得正確結論的過程而言,在新教材實施前後卻相距甚遠。傳統的教學方式重結論而輕過程、重學會而輕會學、重視知識的積累和認知能力的增長而輕視知識的構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視問題的解決而輕視問題的發現。教師只需要將知識進行講解,實驗進行演示甚至講解,學生也只需記憶、模仿。這種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權利,其培養出來的所謂好學生也只不過是些應試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我探索學習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實施後,教學方式已有較大的改變,不僅重結論,更重過程,重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學習方式的變化 ,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接受式和探究式兩種。相對而言,這兩種學習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知識,而探究式學習方式在這一點上要遜色得多。正是基於此,在以前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在選擇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幾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學習過程中,學生純粹是知識的容器,他們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得不到張揚和發展;相反,探究式學習的最大優勢在於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轉變為學生的發現、探究、研究的活動過程,使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將學生的“我學會”轉化為“我會學”。例如,“調查與研究”“家庭小實驗”等欄目的設定都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關於“分子性質”的學習,以前都是教師直接將結論呈現給學生,而新教材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苯分子的影象,在討論交流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對於現在的國中學生而言,兩種學習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應讓兩者達到動態的、和諧的統一。目前雖然教師還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要求,但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具有了這樣的意識,在他們的行動中也有了這樣的嘗試。

總之,經過對教材的研究,我感觸很多,教材在改變,教學理念也在變 ,教師的角色也在變,我有信心、也有決心教好我的學生,成為學生的好朋友,成為真正的教學骨幹。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校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調查的活動。這一次,我們進行了生物研究性學習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有關血型和職業的。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小組有很多的感想。

首先,通過研究性學習,讓我們把平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生活實踐中,同學們在調查中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投入的參加活動,按照分工,把學習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在活動中,我們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在街上隨機調查時遭到拒絕,在網路上的調查無人問津時,我們都感到很沮喪,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的一種收穫。在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因為我們明白我們此次學習課題的重大意義,如果能通過研究、調查得到相關的結論,那麼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次時代研究,從此,我們將開啟一個新的紀元。我們就是這樣不斷的鼓勵自己,想盡一切辦法,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讓我們的調查繼續了下去。當我們拿到一份份詳細的調查問卷,統計著複雜卻隱隱有些規律的資料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增進了小組組員之間的感情,瞭解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提高了我們隊生物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個人的社交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大家堅韌的性格。可以說,通過此次研究性學習,我們每個人都獲益匪淺。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活動應該常搞,搞好。不要單純的是為了學分去完成它,而應該把它當做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環節,讓研究性學習深入人心,在研究中學習,獲得更多,更實用,更好用的知識。我們相信,如果國家教育部門能夠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好處,並且大力的發展它,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上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我們小組的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感想。

關於研究性學習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羅莊之行,本人受益匪淺,簡單談一下我的感想和體會:

一、教學要面向全體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關心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應該是個性發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於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必須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在課改中我們要爭取做到 :

1、激發學習愛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3、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二、教學要注重實驗

通過本次研討和學習,讓我體會到實驗的重要性,所以首先要加強實驗教學且教育學生去發現問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創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化學課程的性質,我們不難看出實驗教學在化學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學習方法。

實驗探究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進行實驗、蒐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幾個要素。盧巍老師提到“我們在教給學生科學探究時一提就是這幾個步驟,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這幾個程式,學生也能熟練背下來,知道科學探究要經過這幾個程式,但並不代表他就能經過這幾個程式”,我們的教學是教育學生能進行這幾個過程,能自發的去探究問題,這就要教會學生去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實際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規定好問題讓學生去實驗,是驗證性而並非探究性,從而傅束了學生思維,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和提升。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僅是在實驗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境,用問題引導教學,多向學生提問“你有什麼想法?”“有 什麼疑問?”“你還想知道什麼?”“你猜猜會有什麼現象?”等等,從而調動學生思維。

三、注重聯絡生活、生產實際

《新課標》要求應根據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營造一種現實、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用觀察、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資料,獲得體驗,獲得真知。

化學推進了現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對人類解決當前面臨的環境、資源、糧食危機、人類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問題提供了可能的途徑。新教材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有目的地介紹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建設中所用到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為學生提供了他們比較熟悉的情境素材,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慾望與興趣,使學生能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在新課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希望、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絡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