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音樂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77K

學習音樂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 篇1

今年8月10-12日,省裡組織了中小學生音樂教師培訓。根據上級要求,我8月14日觀看了培訓視訊。通過觀看和學習越來越感到了自己的不足,覺得作為一名國中音樂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知識,要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還必須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斷地自我的更新與發展。以下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感想與心得體會。

學習音樂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音樂課程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

新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音樂作品在思想、音樂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學生的生活,富有較強的參與、表現潛力,這些為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提供的較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可以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入手與學生產共鳴,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培養他們合作交流的習慣,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與同伴交流的習慣;培養他們從生活中發現音樂、應用音樂的習慣。音樂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同樣的重要,在我們這樣的鄉村學校,孩子們在音樂方面的基礎是很差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國小的六年當中都沒有上過音樂課,更別提好的學習音樂的習慣了,所以這也將成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值得重視的一方面,努力培養他們有一個好的習慣。

音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提高鑑賞好審美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用音樂作品加強學生對真、善、美、假、惡、醜得認識和理解。以審美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動覺等感官的參與,引導學生欣賞美、表現美、感悟美、創造美,還要加強不同學科間的聯絡,在教學中滲透不同的文化知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時,鼓勵學生嘗試音樂的創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作新人,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和個人品德的修養。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音樂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要真正把新課標落實到每一節音樂課上,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認真鑽研教材,抓住音樂形象,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讓學生能靜心體驗音樂的美,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學生美育的途徑,學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發展。綜上所述,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而正是有挑戰才會有提高。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我們要和新課程一同成長,和學生一起感受美麗的音樂人生,讓世界因此而更精彩。

學習音樂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作為一名青年音樂教師,能夠利用自己的所學特長,上好每一節音樂課,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更深層的去欣賞音樂,體驗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藝術美,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夢想。記得剛畢業時學校組織學習《音樂課程標準》,我覺得這是我提高實踐新課程教學能力的當務之急。在書中,我瞭解和學習了音樂教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為,懂得了全面體現 “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還了解了音樂課程所包括的四個教學內容: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音樂課程標準》這本書給了我教學上很多理論依據。而近日,教育部公佈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xx年版)》,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是在總結近十年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和廣泛聽取一線音樂老師和一批專家意見後的創新與改革。通過和組內老師的學習與探討我覺得新標準在原標準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一些好的創新和改變,更加適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給予我們一線的音樂教師更多的理論依據。

首先音樂課堂的音樂特點更加突出:從新標準提出的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學建議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這次新頒發的標準更加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如新標準提出的音樂的實踐性特點、音樂的不確定性、抽象性以及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徵,強調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區別於其他的藝術課,不是單一的舞蹈課,器樂課之類,通過聆聽,演唱,綜合性的藝術表演,讓學生真正在音樂課上體驗音樂的內涵美與感染力。

再者音樂課的內容標準更加具體:新標準在分學段的內容標準表述上也更加明確和具體,操作性更強,體現在:內容標準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強,如:“感受與欣賞”替換了原標準中的“感受與鑑賞”,其中的音樂表現要素標準中關於對節拍的感受標準中具體指出了:1——2年級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3——6年級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標準還對課堂樂器也做了明確的說明,課堂樂器主要是指豎笛、口琴、口風琴等,並在學習曲目的數量上也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就讓不同學段的音樂教師在實際課堂實施中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同年級的學生什麼學段該學什麼節拍,樂器就學習什麼節拍樂器,按照學生的接受特點進行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中出現教師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也讓教師在備課上課時有了明確的方向。

新課標還在弘揚民族文化在內容標準中得到具體體現,如在“演唱”的內容標準中在各學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確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國民歌的數量要求,並且在中高年級和國中階段提出了學習京劇和地方戲曲唱腔的要求。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弘揚民族文化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音樂課堂中有相關的滲透式非常有意義的。而且新課標在識讀樂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3—6年級原標準只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但新標準中提出“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而這個要求原標準中是在7—9年級中提出的。新標準在7—9年級中識讀樂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為: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

五、設計思路更加清晰

新課標在原來的基礎上還增設了一塊內容——課程設計思路,其中包括了:凸顯音樂課程的美育功能,以音樂活動方式劃分教學領域;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係;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髮展水平和音樂認知特點,分學段設計梯度漸進的課程學段目標及相應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設計,在明確的規定性和適度的彈性之間尋求平衡,給教師教學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留有創造和選擇運用的空間。可以說這五個設計思路既解釋了新標準框架如何構建也解答了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幾個教學問題和教學關係,對指導老師領會新課標精神,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標起到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新課標新課改的探索還在不斷繼續,從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審美、創新、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學生為主體、自主性學習、音樂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是教學新模式的目標,也將是我們所有音樂教師為之奮鬥的方向。當然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音樂課。我想要真正把新課標落實到每一節音樂課上,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認真鑽研教材,抓住音樂形象,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與跟風,讓學生能靜心體驗音樂的美,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使音樂課真正成為學生美育的途徑,學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發展。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而正是有挑戰才會有提高。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相信我們會伴隨著新課程一同成長,和學生一起感受美麗的音樂人生。

學習音樂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 篇3

國小生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愛跳愛唱本是他們的天性。然而,曾幾何時,具有愛樂天性的孩子卻不喜歡上學校裡的音樂課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聽幾位背書包的國小生在討論音樂課。其中一位男孩子說道:“我很喜歡音樂,可是我我不喜歡上音樂課!每堂音樂課都是先練打節奏,接著唱音符,然後讀歌詞,最後填歌詞,真是太膩味!”旁邊的幾個孩子都點頭附和。一個戴眼鏡的女孩子不滿的說:“就是,老師總是按著一套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叫人活躍不起來,沒有一點樂趣,真沒意思!”這時,一個矮個子同學也大聲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疼。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認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要求全都記下來,這怎麼可能呢?這麼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作為一名國小音 樂老師,聆聽到孩子們如此的心聲,我的心中泛起陣陣酸楚和枯澀。看來,老一輩音樂工作者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式的音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了。學生們對這種傳統式的音樂教學,尤其是機械、呆板的'學習方式已經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探索一條新的音樂教學之路已迫在眉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急需改進!

新課改已經實驗了好幾年了,在新的音樂課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希望。本次課程改革站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高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了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陳舊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改變學習方式。《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應在新課程的主動、探究、合作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以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基礎,建構開放性、創造性的音樂教學模式。我感覺受益最大、感觸最深的是一下三種:

一、主動吸收式

十九世紀末,起源於義大利的蒙特梭利教學法,經過反覆實驗得出一個確切結論:“所有兒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在音樂教學中,任何知識技能的習得、音樂風格的掌握、文化內涵的理解,都離不開學生的吸收。過去,我們只是把學生當做儲存只是的容器,不停的把知識、技能灌輸給學生,沒有站在學生這一吸收者的角度,為他們提供吸收的環境、方法和條件。因此,吸收的效果很差。事實證明:學生會唱的多數歌曲都不是學校的老師教的,而是在其他場所靠自然吸收所得的。難怪許多學生不愛唱老師教的歌,學了半天還是不會唱,倒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吸收”來的或同伴們相互“交流”雪萊的歌,記憶深刻,唱著過“隱”。以前我所教的四年級(3)班有一個叫王雪的女孩子,平時膽子很小,上課從不積極學唱,我也一直對她沒有什麼好印象,覺得這樣的學生不會在唱歌方面有什麼造詣的。可是,在期末的一次歌詠比賽中,她演唱了當時熱播的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得到了第一名,我在為她的表現感到驚訝的同時,也在思索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教的歌她就唱不好呢?現在我明白了,原因就在於我沒有給她提供“吸收“的環境、條件和方法。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生鍛鍊自主學習的能力;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的心智;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要做到:重導輕演,即教師擔當導演的工作,而不是像演員一樣,獨立站在講臺上“演課”;重藝輕技,即重視教學的藝術效果以及對學生的藝術感染力,淡化學習的技能;重情輕理,即重視教學的情感態度,少一些理論講解,對於基礎音樂教學來說,大量的感性積累比理性的講解重要的多,特別是作為感知的音樂藝術;重趣輕習,即注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佳的動力,不要因為過繁過難的技術練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

二、發現探索式

發現探索式是針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提出而構成的。研究性學習實際上是學生髮現問題、探究結果的自主學習過程,是從學生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出發,為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著想,逐漸形成的最適合自己、最能體現獨特個性的音樂學習方式。它將被動的集體灌輸改變為主動的個體探索;將被動接受改變為主動參與;將學生與知識的間接關係改變為直接關係;將教師引起外在興趣改變為自發的內在動力。在教學四年級歌曲《快樂的節日》時,為了讓學生唱準節拍,我在歌曲中有頓音記號和休止符的地方設計讓學生在鼓點上拍手,但學生還是不能完全準確地拍擊,我想起學生對打擊樂器十分有興趣,不如在這些鼓點上讓學生用打擊樂器來代替單純的拍手。於是我要求同學回家後利用廢舊物品做一個打擊樂器——“響板”。孩子們回家後,積極開動腦筋,根據自己的理解、條件和能力,每人動手製作了一個材料不同、形狀各異、音響獨特的響板。有的把媽媽化妝用的舊粉盒加工成響板;有的拿核桃當原材料;有的用兩個小瓶蓋就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小木塊或小竹板代替。上課時,每人帶來一個自制的響板,相互交流製作經驗和過程,相互評價響板的質量與音色,相互合作創編節奏,並用自制的“樂器”為音樂配伴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用說,《快樂的節日》這首歌曲的節奏也全都卡準了!所以,如果呢給學生以發現探究的條件,給學生以自信和鼓勵,他們就能回報呢一份震驚、一份驚喜。

三、 討論互動式

俗話說:“一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群眾的智慧是偉大的,現代人腦只開發利用了10%——20%,大量神經細胞即神經元都處於空位,從未被開發利用。當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時,課堂氣氛寬鬆活躍,相互關係民主融洽,表達方式無拘無束,有益於啟用更多的大腦神經元,將大腦中某些沉睡的神經元吸收並具結在一起,使思維繫數大大增加,併產生空前的飛躍。討論迸發出來的火花往往出乎意料,是激發學生思維想象與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現代學生髮展促進者。

當然,新課改還處在實驗階段,還有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等待我們去發現。只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以無限的激情,敢作敢為,善於反思,更新觀念,不斷學習,勇於探索,大膽實驗,就能借新課改的東風,讓學生鼓起藝術追求的風帆,在藝術的海洋中遨遊。我們一定能迎來藝術教育的又一個春天,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