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精選19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6W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精選19篇)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__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組委會於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__年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於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裡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紮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裡。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著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20__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從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間,桑傑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黨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銳,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築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並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二、堅持先進性和群眾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範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絡。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為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基層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為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鬥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3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義者“最後的貢獻”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

20__年8月12日凌晨,87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

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後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後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後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大原黨委書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著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夫人每天為盧永根讀報。

“20__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制定好”;

“20__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蹟”;

“20__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非常虛弱,躺在床上,插著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說。

“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

20__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20__年,他還說服哥哥,將老家兩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父母的名義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國小。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後,是無法想象的節儉。

退休後,夫妻倆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裡,人們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著一個半舊飯盒,靜靜地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華南農大農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著雨傘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著包、一手提著皮鞋冒雨往學校裡跑。後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裡開完會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是有了拎著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學院給參加運動會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為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脫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說:“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盧永根特別嚴於律己。

20__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會後繼續去瀋陽出差。為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瀋陽……

科學家的愛與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為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說:“不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為他捨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

丁穎淡泊名利,勤懇敬業,生活儉樸,學農愛農。這些優秀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盧永根。同時,年輕的盧永根身上共產黨員的可貴品格也影響著丁穎,晚年的丁穎,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還帶著學生,悉心保護著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__年,聽說在廣東佛岡縣的一處山頂上長有野生稻。盧永根不顧年邁,帶學生去尋找。山上沒有路,佈滿荊棘。到了半山腰,盧永根已經體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只好架著他爬到山頂。

直到70多歲,盧永根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

有一張當年拍的現場照片,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著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燦爛。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香港仔”的“中國心”

“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

盧永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攻佔香港。他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殘,體味到淪為亡國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戰亂,盧永根回到廣東省花縣老家避難。在家鄉逃難的兩年時間裡,盧永根加深了對中國農村的瞭解和認識。

回到香港後,盧永根轉入新開辦的香港培僑中學。這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族思想活躍。3年培僑中學的學習,成為盧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49年8月,香港。盧永根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剛入黨的盧永根進入廣州嶺南大學讀書,領導地下學聯做好迎接廣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盧永根從華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並留校工作,從此紮根內地,畢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1994年,盧永根在一封公開信中這樣說。他指出,連為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為全人類服務?

盧永根曾3次赴美探親訪學,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拒絕。

華南農大紅滿堂草坪,35年前的一個夜晚,盧永根曾在這裡作過“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主題演講,讓學生們終生難忘。

“我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迸發出熱情,為振興中華而奮鬥,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盧永根說。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4

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盧永根院士雕像靜靜地佇立著。

盧永根是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這位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的老科學家,20__年8月12日逝世。

盧永根的一生,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裡熱愛自己的祖國。”盧永根曾這樣說。

初與終

——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綜合教育。1941年,在盧永根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其父將幾位兒女送回老家廣州花都鄉下避難。在花都,盧永根經歷了東躲西藏、衣食匱乏的逃難生活,目睹了日軍的凶殘暴行。

從小經歷離亂苦難,激發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高中時,盧永根不顧家人反對,放棄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學校而選擇在中文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改革開放後,盧永根曾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堅定地說。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盧永根的血液之中,成為他一生中不曾動搖的信念。

近年來,因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他便主動向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提出,希望學院考慮成立臨時黨支部,並獲得了批准。臨時支部每月定期開展組織生活、交納黨費,支部成員一起學習相關檔案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盧永根依然不忘黨員身份。盧永根去世後,他的遺孀徐雪賓女士,將用信封裝好的一萬元錢交給學校黨委。這是盧永根生前囑託轉交的特殊黨費。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5

一段簡介,書寫了一段一名共產黨人不凡的人生,展現了一名老黨員堅持為人民的幸福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瘦小的身軀頂天立地起來,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內心的精神光輝偉大起來,是為民的奮鬥,讓毛相林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心中學習的榜樣。

要學習他,樹牢為民情懷。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壁上爬,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用兩腳蹬,歷時7年,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

要學習他,為民勇敢奮鬥。有了這條路,下莊與竹賢場鎮的距離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為1小時車程。隨著與外界交流的逐漸頻繁,下莊人發現,鄰近的村莊早已依託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把下莊村遠遠甩在了身後。

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並於20__年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要學習他,甘於講求奉獻。多年的奮鬥,在毛相林的帶領下,形成了以奮鬥為核心的下莊精神,他說,他退休後還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有了老支書帶頭示範,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裡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戶民宿,二期72棟88戶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6

被稱為“天涯之國”的智利,是和平方舟入列以來訪問的第43個國家,也是此次任務的最後一站。

“兩國跨越太平洋,距離最為遙遠。”一位智利將領形象地描述,智利與中國正處在地球兩半球相對應的位置上,假如從智利開鑿一條隧道穿越地球,走出來就到了中國。

在瓦爾帕萊索港,和平方舟作為中國海軍艦艇的代表,應邀參加智利海軍成立200週年國際海軍閱艦式活動,與智利、美國、英國、祕魯等國24艘水面艦艇、2艘潛艇和15架飛機同臺亮相。

“點贊和平方舟,點贊中國。這艘中國‘大白船’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形象。”當和平方舟通過檢閱艦——智利海軍阿爾戴爾號坦克登陸艦時,官兵們軍容嚴整,舉手禮整齊劃一。和平方舟的精彩表現,不僅贏得了智利總統皮涅拉的讚譽,也讓數以萬計的民眾領略了新時代中國海軍的風采。

“今天,我認識了一艘偉大的艦船,她用和平與愛溝通並幫助世界。和平方舟不愧是中國的驕傲。”智利海軍中將岡薩雷斯參觀完和平方舟後,讚歎不已。訪智期間,和平方舟舉行了艦艇開放日活動,接待多國官兵、當地民眾和華僑華人等1500餘人登船參觀。

和平之舟,代言中國。

四年之後再訪巴新,總理奧尼爾說,和平方舟服務巴新人民,有助於增強兩國兩軍的友好關係,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海軍。

今年首訪委內瑞拉,副總統羅德里格斯說,和平方舟為委內瑞拉人民帶來合作、友誼、和平的資訊,這種國家之間的友愛關係,正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和平方舟的使命令人欽佩,值得歌頌和讚許。

時隔三年再訪格瑞那達,總理基思·米切爾表示,他要代表政府和人民,對和平方舟過去所做的一切和現在正在做的一切表達敬意與感謝。

在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督威廉斯稱,和平方舟不僅送來健康診療,還送來歡樂與希望,這種充滿愛的行動,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和平方舟用一串串壯美航跡握手世界,傳遞友誼,在全球舞臺上展現著新時代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

和平方舟醫院船駛抵湯加努庫阿洛法港時,海軍官兵在甲板列隊站坡。江山 攝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7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著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脫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說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群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排程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脫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溫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脫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網際網路+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臺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脫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著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資訊和智慧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脫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戶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戶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裡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戶貧困戶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戶貧困戶實現安居,6122戶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戶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群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說。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脫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脫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說:“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脫貧質量,無法向群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脫貧、形象脫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說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8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說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裡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9

在全自動化碼頭立項之初,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連鋼創新團隊”先後奔赴荷蘭、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國外同行並不展示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料,團隊成員只能走馬觀花地遠望。

當時,國外企業也曾提出規劃設計方案,但卻開出了天價,並且附帶有系統不開放等條款,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一旦接受,就會陷入國外企業的掣肘。

“真經”難求,核心技術買不來,成功只能依靠自己!“連鋼創新團隊”決定,自主設計建設全自動碼頭,給中國港口人爭口氣。

懷揣著為國爭光的情懷,團隊成員千方百計蒐集資訊,如飢似渴“惡補”相關專業知識,夜以繼日地苦幹,不到兩年累計召開了3000多個專題分析論證會,每個專業都形成了上萬字的論證報告。

他們僅用了3年半時間,完成了國外碼頭近10年的研發建設任務,還先後攻克了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為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如果沒有“連鋼創新團隊”咬緊牙關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封鎖,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會有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走向全球領先。

我國一些關鍵產業近年遇到的瓶頸已充分說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於人,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各行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需要各行各業不懈奮鬥、勇攀高峰。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0

20__年5月11日,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青島港誕生,開港作業便達到單機效率26.1自然箱/小時,之後這個世界紀錄被6次重新整理。2020__年底,單機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時。

20__年11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開港運營,再次以“中國速度”震驚世界航運界。

“我們從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團隊協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銘記。”張連鋼說:“世界紀錄不是任何人施捨給我們的,是全體隊員不斷超越自我、拼命幹出來的!”

“僅流程測試案例就編寫了5000多個,反覆測試十幾萬次。”“連鋼創新團隊”專案經理竇亮說。在一次測試中,他們發現某處系統功能出現異常,但疑點有數百個,大家按流程一點點回溯,連續一週每天干到凌晨,最終找到了問題點。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段時間,AGV(自動導引車)“死鎖”情況頻繁出現,李永翠和同事們用了幾個月,分析了上萬條工作日誌,從中歸納了十幾種“死鎖”型別,最終成功“解鎖”;負責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曉等對100多個流程反覆修改十幾稿;負責作業的李波、管廷敬、耿衛寧等做了40多個閘口方案……

開港至今,“連鋼創新團隊”推出了一連串耀眼的“全球首創”:全球首次研製成功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全球首次研製成功軌道吊防風“一鍵錨定”裝置;全球首創自動導引車迴圈充電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而且,經過173次的動態優化,自動化碼頭管控系統已經越來越“聰明”。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業組負責人李波清楚地記得,自動化碼頭執行後不久,鹿特丹世界門戶碼頭的考察團來到青島港,提出要到自動化碼頭作業現場看看,並且要求拍照、錄影,很明顯就是想檢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成色”。

“給他們拍,讓他們看!我們的技術,僅憑拍照和計算是學不走的。”李波向張連鋼彙報後得到了這樣的答覆,自動化碼頭行雲流水般的作業征服了曾經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受理和授權專利124項,取得軟體著作權14項,發表論文70餘篇,核心技術掌握在團隊自己手中,這就是張連鋼自信從容地讓國外同行隨意拍照的底氣所在。

20__年,從不邀請亞洲港口參加的全球自動化碼頭峰會主動邀請“連鋼創新團隊”分享建設經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同時獲評“全球自動化碼頭最佳效率獎”。自碼頭運營以來,已接待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餘人次,成為展現中國智慧的亮麗名片。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1

為大力弘揚張桂梅同志的崇高精神,營造對標先進比實幹、爭創一流比貢獻的濃厚氛圍,近日,麗江市開展“六個一”活動,引導激勵黨員幹部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堅守初心使命,為麗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組織開展一次專題集中學習活動。各級黨組織採取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座談交流、聽取報告、專題培訓、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組織生活會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一次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集中學習活動,深入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通過對標學、深入學,講感想、談體會、話心得,教育引導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找準差距,自覺對標,不忘初心、埋頭苦幹,立足崗位、勇擔使命,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對標一流、爭先進位,真正把感動變為心動,把心動變為行動,把行動變為帶動。

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各級各類學校圍繞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認真組織開展一次“開學第一課”活動。召開新學期第一次教職工大會,以“我向張桂梅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並將“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為本學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進師德師風建設。舉辦新學期第一次主題班會,將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以及華坪女高精神播種到學生的心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開展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學習身邊榜樣”,把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列入黨課內容,組織開展一次“黨課開講啦”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特邀張桂梅同志現身講述感人故事傳說和感人事蹟,製作反映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專題片,層層推薦報送省委組織部和中央組織部,進一步深化學習成效、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推動在全省乃至全國各級黨組織中掀起學習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熱潮。

組織開展一次幫扶慰問活動。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結合推進脫貧攻堅百日提升鞏固行動,帶著任務、帶著問題深入“掛包幫、轉走訪”掛鉤聯絡點開展一次遍訪走訪幫扶慰問活動,實地瞭解各項幫扶措施的落實,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提倡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一次自願向張桂梅助學會捐款活動,幫助華坪縣女高解決實際困難。

組織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以全力衝刺全國文明城市建立為契機,大力弘揚“張桂梅精神”,在全市各級基層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一次“抓黨建促創文”主題月活動,各級各部門以系統行業領域為單位組建創文“黨員攻堅隊”“黨員先鋒隊”“志願服務隊”,深化共創共建共治,助力文明城市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好網格陣地,深入社群、走進街頭,緊盯創文測評指標短板弱項,廣泛開展疫情防控、文明交通、扶老助殘、環境整治、秩序維護、文明餐飲、文明宣傳等文明建立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帶動形成人人關心、人人支援、人人蔘與的良好格局,凝聚建立文明城市的強大力量。

組織開展一次深度宣傳活動。組織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宣講報告團,持續在全省、全市範圍內開展宣講報告,深入廣泛傳播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邀請組織中央、省、市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分批次開展集中採訪報道活動,並開設專欄進一步深入宣傳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加大中央和省級媒體平臺推送宣傳力度,推出一批關注度高、閱讀量高、點贊數高的重點稿件。深入挖掘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梳理完善張桂梅的100個典型故事傳說,製作推出一部黨員教育視訊片和一部VR網上展館。精心策劃組織,創作推出文學、歌曲、廣播劇、舞蹈、曲藝、美術、攝影、電影等一批以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張桂梅精神為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持續擴大宣傳面、提升影響力,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掀起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熱潮。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2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裡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裡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3

20__年4月17日,寧波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理事長錢海軍為當地低保戶敷設室內照明線路。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錢海軍的電話也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電力110”。最忙的時候,他一天接過21個電話;最早的是凌晨一兩點鐘從被窩裡起來上門維修……

即便是大年三十,錢海軍也總要忙到晚上九十點鐘。20__年除夕,錢海軍難得早早帶著妻女回周巷鎮老家,父母親既高興又意外。可年夜飯第一道熱菜才上桌,中興小區傅建明老人的一個電話就把他給叫走了。到了傅大伯家,“老伯伯掌著蠟燭等在門口”。錢海軍排除了故障,婉拒老人“一起吃點”的邀請,匆匆趕去下一家。那年除夕,跑了4戶人家,回到家已晚上11時,妻子女兒已經熟睡,他輕手輕腳泡了兩包方便麵,給自己過了個年。

在錢海軍辦公桌上、抽屜裡、衣服口袋裡,塞滿了大小不一、材質各異的幾千張紙條,有廣告紙、煙殼,有的甚至只是報紙一角,上面記著求助物件的地址、電話、故障型別,有服務過的,有等著他去的。錢海軍解釋說,來電話時常常在使用者家裡忙,抓到什麼就記在上面,回頭再上門,有時候在梯子上,就記在手背上。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4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說拉祜話。)”

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戶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說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裡,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說,“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5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波說:“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線。在傳統的人工碼頭上,青島港的‘振超團隊’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時,我們同樣滿懷信心,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

“在自動化碼頭創造世界紀錄的路上,我們經歷了三次亮劍。”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劍:

開港時橋吊單機效率突破每小時25自然箱

自動化碼頭從1993年在荷蘭起源,到“連鋼創新團隊”專案組成立時的20__年,已發展了20年。但開港的橋吊單機效率始終沒有突破每小時20自然箱。

“那個時候,我在專案組負責業務流程設計和整合測試工作,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堆場的整合測試用了整整15天,”李波說,“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為了趕進度,整個“連鋼創新團隊”都拼了,連續十幾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在現場測試、記錄問題。晚上就聚在一起檢視系統程式碼,逐項討論測試案例和測試方法,全速推進測試工作。第二個堆場53個流程、1200個測試案例他們只用了7天,第三個堆場僅僅用了3天。接下來,就開始多線作戰,多個堆場同時開展迭代測試。

20__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在船長366米、載箱量13000箱的“中遠法國輪”作業中,所有操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橋吊單機效率達到了每小時26.1自然箱,一舉打破了自動化碼頭開港作業效率不過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劍:

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勇創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開港後,我們不斷完善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作業流程,讓這個碼頭更加聰明和健壯。”李波介紹,比如,為了壓縮橋吊作業迴圈時間,將最普通的抓箱、放箱兩個操作,又細分出十幾個環節,然後來到現場,拿著秒錶,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邊零下10幾度的環境中,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算,一秒鐘一秒鐘地細摳,一點一點地優化,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連鋼創新團隊”一舉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

第三次亮劍:

將“中國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成為世界單機作業效率紀錄的“粉碎機”。

20__年12月17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連鋼創新團隊”再創佳績: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輪作業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7.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創造的44.6自然箱/小時的驕人成績,第六次重新整理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將“中國速度”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20__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2

作為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呂向東是山東港口勞動者的代表,是奮進新時代的典型,他用創新、奮鬥、堅守展現了新時代山東港口勞動者之美。

今年49歲的呂向東現為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工程技術部副經理、軌道吊經理,是“連鋼創新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全程參與規劃、設計並建設了自動化碼頭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來,呂向東一直從事集裝箱大型機械裝置的維護管理工作。他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對技術勤於鑽研、精益求精,自主創新,把崗位當成責任,把工作當成事業,先後榮獲青島港集團“自動化碼頭建設傑出貢獻獎”、青島港集團“創新先進個人”、山東省港口集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完成的成果獲得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港口協會等行業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以及青島市創新成果等多個獎項;獲得19項國家專利,發表論文7篇。同時,結合自動化碼頭建設和裝置運維方面的經驗,參與完成了《集裝箱門式起重機遠端控制系統技術條件》團體標準,正編寫企業標準8項,用實實在在的創新業績踐行著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6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蹟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腳踏實地的幹事創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基礎資訊工作學院的馬月炎決心學習朱院士認真、誠懇、心繫農民和永遠心懷感恩之心的品質,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做一個勤奮敬業的有用之才。

基礎與資訊工程學院的王舒萍說,從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謙和、務實和敢於創新,今後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我都會向他學習敢想、敢做、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執著堅守的毅力,國家、社會、人民需要這樣的人,人生在世就應該創造自己的價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無私奉獻、對農民的愛深深打動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堅持造福了萬千老百姓,值得我們每一位農大學子學習,並以此為標杆努力拼搏,報效國家、回報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動科院唐正這樣說。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生緱敏琪一進校就聽說農大有著名的兩“zhu”——朱有勇和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通過四年的學習,緱敏琪更加佩服這位“農民教授”,他在事業上取得驕人成績,仍懷揣感恩之心紮根田間地頭帶領老百姓致富。他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向標,指引我們農大學子植根沃土,書寫人生新篇。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7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是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他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陳俊武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學習。他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初心使命:銘記自己入黨的初衷,銘記對黨許下的諾言,自覺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忘我奮鬥、無私奉獻。自覺地將人生價值融入偉大的中國夢當中,不忘初心、奮鬥不止,科技報國、永不言悔,陳俊武為我們樹立了典範。

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我,激勵著我,引領著我。陳俊武同志是國家的先進人物,飽含著對黨、對祖國、對石化行業的忠誠和熱愛,他始終牢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深入學習陳俊武院士忠誠愛國、信念堅定、矢志不移、立足崗位、不忘初心將陳俊武院士的精神融入工作中,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把陳俊武精神轉化為推動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學習陳俊武院士的事蹟就是要學習他淡泊明志的高尚品格,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風雲變幻,靜心讀書,增長才幹,切實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學習陳俊武院士的事蹟就是要學習他以身許國的精神,不忘入黨的誓言,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學習陳俊武同志的事蹟弘揚陳俊武同志砥礪國家情懷堅守責任擔當,大家充分利用媒體,從認識“認識”陳俊武同志,進而”“瞭解、“敬佩”最終發自內心向他學習,掀起學習陳俊武精神的熱潮。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8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簾。這裡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佈,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裡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遊。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__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__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唸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裡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裡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裡還能這麼生活!”回到村裡,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裡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夥你一句我一句。村裡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公路預計七八公里,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於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裡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訊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後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於,20__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於打通康莊大道!

有關時代楷模盧永根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9

共產黨人的堅守是什麼?跟隨黃大發的腳步,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一把尺。黃大發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引水渠,結束了附近幾個村組長期缺水的歷史;帶領群眾坡改梯、鋪村路、架電線、建學校、搞養殖,一改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這是有著58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大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見證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情懷。

也許有人會對黃大發“一生只為修一渠”不以為然,但瞭解到這渠要“用命去換”,相信大家都會肅然起敬。這是靠風鑽、鋼釺和二錘,在擦耳巖上開出的一道“天渠”,這條被當地群眾稱讚的“大發渠”,是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解困之渠”“脫貧之渠”“發家之渠”。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渠”,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堅守,讓我們目睹了共產黨人的風采,見證了共產黨人的誓言,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為民情懷。

強調:“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面對“四種危險”和“四大考驗”,如果信念不堅定,理想不執著,精神上就會“缺鈣”,得“軟骨病”,一批批貪官落馬就是有力的佐證。黃大發“三個不忘”,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用行動畫出了“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的標準像,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優秀共產黨人的至真獨白,值得黨員幹部深思、看齊、致敬、學習。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共產黨人如何守住精神高地,關鍵是堅守崇高信仰,始終如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牢守護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自覺築牢思想防線,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撐起共產黨人的時代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