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精選2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69W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永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鍊,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氾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精選23篇)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器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瞭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聖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慾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侷限於自己的世界裡。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痴,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侷限於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聖先賢拋卻世俗的慾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願意接受,願意把自己的生命託付於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衝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藉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2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於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瞭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裡,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3

浩瀚如雲,那一首首綺麗的佳篇不知撩動了多少人的心絃;佳期如夢,那一闋闋仄仄平平的詩詞不知動容了多少人的意願;凝眸望遠,那巍峨巨章,滾滾詞藻,不知激盪著多少壯士。

——可如今,如今的地球村,便輕而易舉地開工動土,將流淌了幾千年的悠揚打斷根莖,讓現代,真正現代了。

餓死文人的世紀

當不能再花前月下,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滄海桑田時;當那搖落漫天芳華的梧桐兼細雨不再映入眼簾時;當峨冠博帶,長袍輕袖已成齏粉時——疲憊了的心,該怎樣才能釋放?

沒有去處!人,赤裸裸的暴露在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沒有去處!

文化,又豈是說去就去的,古往,又豈只是高樓大廈堆砌而成的?

季羨林大師曾倡議“國學”乃根本。中國的根,便在這兒,中國的魂,本就於此。古今多少事。悠悠,切莫讓,文人騷客,在其心之初,夢之萌的地方,畫上休止符。

沒有詩歌的世界

我念,那紅酥柔夷,香脂粉腮,定是難得的尤物;我信,那一枚紅葉寄相思,蜀女的愛連梧桐葉也載不動的刻骨銘心,定是時空再移,也難再有的佳話;我憐,桃花血淚,落紅流水,定是咳斷了心肺,也訴不盡哀怨的相思——五千年,便就錘鍊了多少悽豔、哀絕的佳話。

這些,你捨得丟嗎?捨不得!

錢鍾書不知倡議過多少次了,王國維大師也不知提過幾遍,人之根本,樹之種粒,文化,丟不得!

黑夜寂寥,無人對月懷吟,邀玉盤,端酒觴時,這黑夜,真就黑了,沒了心中的那抹光,暗下的,又豈只是世界?

——由此觀之,文化,不該丟,也不能丟。

莫忘,當聽到“本草綱目”時,也要想想天青色雨下,一把紙傘,撐起的一顆千年執拗的心。

莫忘,當吃到不知油滾了幾遍的炸雞炸蝦時,一枚艾葉,還香著,一艘龍舟,還遊著。

莫忘,當一切都充斥著尖端科技時,這遠古而來,早已泛黃的紙頁,是其根本。於是,自己便懂得,雨天,行於舴艋中,緩步輕移,等一縷香,看一縷魂,悠長了,幾世的纏綿。

——文化於我,而今,依舊在我心中,永駐。

莫失,莫忘。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4

皮影戲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隨著時代變遷,這門藝術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然而,在我的家鄉—巫山縣騾坪鎮,殘存著當地最後一支傳統皮影戲班子,堅持給村民的文藝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說起皮影戲,我可是情有獨鍾。

記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個晚上,我們正在吃飯,爺爺說:“大壩裡來了個皮影劇團,吃完飯我帶你去瞧瞧。”皮影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物,不知啥樣。我扒了幾口飯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會兒,我和爺爺來到大壩裡,只聽見鑼聲、鼓聲、喝彩聲吵作一團。演皮影戲的場地被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包得嚴嚴實實,好不容易才擠了進去,只見那兒擺著一個一米來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繃著一塊半透明的驢皮,驢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揮動著鐵錘大的拳頭向老虎頭上猛擊,大老虎咆哮起來,不住的扒著地下的什麼東西。老虎一用勁翻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武松,勁兒先瀉了一半。武松隨手拿起身邊的哨棒,一陣亂打,老虎倒下了。鑼聲、鼓聲、喝彩聲更響了。接著又表演了《哪吒鬧海》、《西遊記》、《葫蘆娃》……精彩絕倫。

半夜節目結束了,我意猶未盡。我走到架子後面發現了許多帶木棒的圖片,爺爺見我好奇便給我講:“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繪,很精緻。這皮影共有十一個關節是仿照人得關節制作而成的。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皮影了。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有了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但皮影始終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我愛我家鄉的皮影戲!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5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6

首先,感謝領導為我爭取名額給我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這也是我第一次的出差經歷,感覺很充實,平時在家我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父母的依賴還是很大的,現在獨自在外出差,還好有3年大學住校獨立生活的經歷,所以生活上面都是可以自己照顧的井井有條,不會有不習慣,加上也有領導和很多同事的陪伴,雖然課程很滿很辛苦,早起晚歸,腳步匆忙,無時間在異地遊玩,無時間享受五一假期的輕鬆,也無時間去走訪在無錫的親戚,但我還是很開心的。

在這3天半的學習當中,給我心靈上的震撼還是很大的,首先是那300多名義工,一路上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不論多辛苦,早上比我們來的早,晚上比我們走的遲,仍然精神飽滿,給我們每一個人都鞠躬問好,不管我們的年齡層次是怎樣的,都會尊稱“老師”,每天耳邊聽的最多的就是:“老師您好!歡迎您!老師辛苦了!感恩您!”,用餐時也是一樣的恭敬,同樣在門口一遍又一遍的給我們鞠躬問候:“用餐愉快!”,心裡非常感動,開始很不習慣,後來也感染到了自己,我也開始會給他們鞠躬,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敬意。這樣的禮節我覺得不必在意每次做的是否一定要刻意達到標準的90度,重點只要心誠,自然會給人感覺是姿態標準的真誠的。雖然這些天的素食飯菜很清淡,但有這麼多志願者服務我們,美化我們,我覺得飯菜味道也變的很美,我每次也都吃完了,沒有浪費。

在這次論壇講座學習當中,我的收穫也很大,在講座開始前全場也會一起誦讀《弟子規》,深深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傳統文化的力量感召了全場。以下列舉幾位老師的分享心得:

一、田秀英老師和蔡振國老師的分享,讓我淚止不住,他們真的是人間的奇蹟,田老師是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奧運火炬手的那張照片給我感覺非常美麗,是讓人充滿敬意的美麗母親,給所有遇到困苦的人帶來了希望和信心,要不是她,她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活下來也來給我們做講座,偉大的母愛創造出了另人無法想象的生命奇蹟,田老師的堅強、樂觀,對長輩的孝敬,對兒子的愛,最終上天沒有辜負她!有其母必有其子,隨後蔡振國老師給我們的分享,很振奮人心,蔡老師的言語很幽默風趣,我感覺他很樂觀和自信,巨大的磨難在他臉上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用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豐富的學識回報了母親回報了社會,笑對人生,把快樂和自信帶給了我們大家!

二、靳雅佳老師的分享,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的講座方式首先很好,每段感人的故事或者道理都會有一首非常好聽也好學習的歌曲帶給我們,與大家互動,一直進入到我們的心靈最深處,讚美生命,歌唱祖國,感恩父母,將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用優美的樂曲來演繹,傳遞著傳統文化的教誨,美化了每個人的心靈!

三、肖先華老師的分享,讓我心生敬佩,踐行孝恩信義,做終身志願者,他不畏艱險,3次徒步考察黃河,全身心投入到母親河的懷抱,不管路途多遙遠,不管前方有沒有路,克服恐懼,仍然堅持走了下去,連狼都與他相敬,羊群給他帶路,他那顆赤誠的心感染著眾生,感染著萬物,創造著大自然的奇蹟,另人感嘆!汶川地震時,他也克服自己身體的不適,對抗著高原反應,奮戰在救援志願者工作的第一線,給遭遇災難的人們巨大的生命力量。也有些志願者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真的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四、陳靜瑜和劉芳老師給我們做出了當代完美女性的典範,女德也是很重要的,優秀的女性就應當是一位孝順的兒媳、賢德的妻子、稱職的母親,同時婆婆也是媽,對婆婆的孝敬也和自己的母親一樣,這樣的女性必定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和讚美!她們是最美麗的!激發了我向她們學習的決心!

五、王希海老師,印證了久病床前有孝子,他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結婚成家的念頭,選擇了全身心投入照顧自己生活無法自理的父親,每半小時給父親翻一次身,每天給父親換洗衣服和床單,給父親買牛奶,甚至用吸管嘴對嘴給父親吸痰,這是常人無法想象和做到的,他的孝心感動了全場,他無怨無悔,孝道,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傳統最優良的倫理道德,王希海完全做到了,用心用愛做到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六、呂明晰老師,作為媒體工作者,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重大,創辦了《天下父母》欄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節目真是太好了,喚醒了大家一定要多孝順父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愛我們真是太不容易了,他們那偉大的無私的愛,作為兒女的我們,是一定要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真的比山還要重!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七、傅衝老師,作為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明星,能夠加入到學習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是很不容易的,她把自己對待父母的親身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大家面前落淚懺悔也是很不容易的,給我內心很大的感動,從對父母的辱罵仇恨,到現在這麼大的轉變,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挽救了人們的內心,拯救了整個家庭,印證了孝道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八、趙良玉、鍾茂森老師,他們母子共同給我們做的分享,讓我欽佩,這位偉大母親的教育成就了一個優秀的兒子,全天下人都會為他們驕傲,母慈子孝,趙老師充分盡到了母親的天職,其真正的內涵在於母教和先天的培養,“轉惡為善、轉愚為智、轉凡為聖”,體現了和諧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母親對子女的愛和奉獻,子女對母親的愛和報答在這兩位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鍾茂森博士放棄了大好的前程和豐厚的收入,聽從母親的教誨,不談戀愛不結婚,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精神和胸襟是常人不可比的,鑄就了他一生的卓越,對於我們人生的疑惑,在他們母子身上也都能找到完美的解答,受益匪淺!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的道義確實很有魅力,只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做,去實踐,人生也就成功了,哪怕我們依然還是那麼的平凡,沒有成為至聖先賢。心誠、心淨、心輕、心善是我總結出來的,心誠代表著內心誠心誠意、真誠;心淨代表內心乾淨,無不好的雜質;心輕代表著內心的煩惱與困苦要學會放下,就不會活得太沉重太累,一切病苦也會減少和消失;心善代表著我們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和萬物,這樣尊敬別人,受人尊敬,真心的朋友多了,人生也會少走很多彎路,面對大自然也是一樣,我們感謝大自然的給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和一,這樣上天、大地的災難也會遠離我們。孝道在這次的論壇中也很重要,是核心,百善孝為先,我覺得真正實踐傳統文化的精神,就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在家裡對待父母做起,一定要去好好孝敬父母,這樣任何事情也都會順了都不難了。另外,5月10日親戚結婚,主要不是為了想去玩,以前的想法是這樣的,現在不是了,內心自然有種迫切的願望,想趁家人團聚的機會將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的心得能和家人分享,把這個巨大的力量傳遞給家人,讓他們也加入進來,讓他們也把中華偉大的傳統美德繼續傳遞,我準備送給親戚的結婚禮物就是《弟子規》,我想一定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和和美美!

最後,再次感謝領導給我爭取到的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7

一間古色古香的茶館裡,兩位年輕人身穿長衫,表演起了相聲,他們時而嬉笑怒罵,時而哀怨抹淚,說唱功夫了得,“笑果”明顯。伴隨著沁人心脾的茶香,臺下茶客不僅豐富了味蕾,還被傳統文化浸潤著……這樣的場景,本週日將出現在湖城衣裳街區館驛河頭邊,隨著這家附帶傳統表演專案的茶樓開門迎客,湖州人從此又多了一處文化客廳。

來到這個名為“百坦茶樓”的場所,發現茶樓整體設計沿襲中式古典風格,空間設計講究“禮制”,中國古典元素的飾物在整個茶室中充分體現。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選用傳統木質定製傢俱,鏤空雕花,配備紅木小件,仿若置身於儒雅文化氛圍,感受到淡雅的東方神韻。茶樓中央醒目的.舞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負責人介紹,茶樓每月安排不少於6場文藝類助興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動外,表演時間均安排在晚間,每場約1.5小時至2個小時。每月6場表演中固定2場為相聲專場,1場為曲藝魔術外,其餘3場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脫口秀、單口說歷史、中式民謠、評書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藝人員均有較高水準,以相聲專場為例,邀請的是“湖口笑聲”團隊,其是湖州本土發芽的相聲社團,由一群湖州名嘴組建,兩年來已舉辦相聲專場10餘場,單項演出50多次,廣受觀眾好評。

在採訪中瞭解到,湖州人歷來愛喝茶,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湖州的茶館已經很為興盛,且多設在臨水依岸的河邊橋頭,比如湖城的駱駝橋、儀鳳橋、華樓橋一帶曾經是茶樓雲集的地方。“以前茶館往往通過說大書等來招徠顧客,現在茶樓被賦予更多的商務、休閒、娛樂功能,但文化味卻少了。”從衣裳街歷史文化街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承載著老湖州人記憶的衣裳街,經保護性改造驚豔亮相後,已成為時下眾多市民和遊客休閒的好去處。與此同時,群眾紛紛期盼炭畫、剪紙、木雕、竹編、箍桶等湖州老手藝和相聲、曲藝等傳統文化能在老街“復活”。“一方面傳統文化需要獲得新的生命力和社會認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樓,‘百坦茶樓’由此誕生了。”據悉,藉助茶館的傳播平臺,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是衣裳街區管委會強化老街活態文化的一種新嘗試。

我們打聽到,茶樓裡的表演團隊將緊跟大眾審美,用創新的形式演繹傳統藝術,同時本著繁榮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價也很親民,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8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託,寄託著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讚歎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聖”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瞭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麼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雲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彷彿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一般閒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捨;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說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著骨幹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9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麵。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裡,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麵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麵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

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擀麵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

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

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鍋裡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裡吃著餃子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0

生活告訴了我:回憶是有毒的,無論過去多麼絢爛,或者多麼暗淡,它都永遠離開了我們。與其一味的回憶過去,使我們的神經衰弱,不如就從此刻開始去守護他們,使他們不再是幻想中的美好,而是現實世界中的“國之精粹”。

總有文人過客說:“文化就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細細想來,卻是如此。

但就如今的社會而言,大多數人對我們的先祖留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而對於外來文化了解甚是繁多。

隨著時光長河的洗禮,誕生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但正是時光的流逝,使得那些傳統文化沒有傳承者,讓那些老一輩兒手藝人的手藝就此消失。

也許是這些精粹在消失不見了,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了更多的人去關注它們。聽聞,國家政策中也有保護保傳統文化的這一條規則。

文化鑄就瞭如今的新中國,我們無法遺忘那些傳統文化,我們理應去傳承它們,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們。

雖然有政策在保護他們,但從前有的生肖糖人,紙糊燈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制造品在如今都很少看見它們的影子。

這正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還不夠重視,曾經,說起那些守手藝人,年輕時是多麼風光,而到了晚年又是多麼窮困潦倒,獨守著那一份獨特的手藝。

由於新中國在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往大城市裡跑,留那些老人與孩童守著這個已不能稱之為家的“家”。

而傳統文化也正是如此,它們曾是中國的象徵,而如今,卻早已淡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回憶的確是有毒的,它在無形之中吞噬著你的心,讓你迷失自我,我不願在多年之後去感傷。那麼,就現在,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去守護那些傳統文化,讓它們永久成為國之精粹,成為中國永垂不朽的文化寶藏。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1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智慧的結晶。

剪紙,剪刀和紙是離不開手的。剪刀要選擇輕巧、靈活、鋒利的,這樣,剪出的作品才不顯粗糙;紙張以紅紙或其它光澤為好,質地薄的紙為宜。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則要根據造型,先決定紙張的摺疊,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並要壓平。初學剪紙者可先將花紋畫上,然後根據畫上的筆印剪。以後有經驗了,便可隨折隨剪。花樣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總使用直線型的,應多采用些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

最後,去除多餘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有了上述的一般剪法後,你還可以豐富一下想象力,剪條龍,剪個網袋……總之,當你運用自如時,你會發現,你是那樣富有耐心。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2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3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繁榮富強的文明古國。她,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歷史;她,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她,有著無數光輝燦爛的成果;她,使每一個華夏兒女為自己的祖國感到自豪與驕傲。

中國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地質歷史,在長期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貌型別。考古證實發現,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業發源地,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而且自然地理環境豐富多樣,自然景觀壯美秀麗。我國疆土遼闊廣大,自史前時代,即有許多人類部族在這片大好河山上活動生息,為締造中國古代文化作出各自的貢獻。春秋中期以後的中國,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取得顯著的進步。春秋晚期到戰國,是人們所熟知的“百家爭鳴”的偉大時代。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和科學技術,伴隨著絲綢、茶葉和瓷器,沿著兩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傳遍全世界。在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創造發明和重大的科學成就,中國佔57%以上,尤其是四大發明,對整個世界的歷史發展程序產生過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絲綢之路不僅為世界輸送了精美華貴又實用的商品,還將整個歐亞大陸聯絡了起來,對人類文明的交流發展起到了大動脈作用,而中國就是這動脈系統中的心臟!這種狀況幾乎持續了_年之久!漢字是中華文明最豐碩的成果,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根本保證,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歷來愛好和平。

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清澈的小溪變得汙濁,曾經浩淼的湖泊已經消失,曾經茂密的森林被砍伐,曾經賴以為生的淡水資源枯竭或被汙染,曾經美麗的海灘不再美麗,曾經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及大規模生態破壞事件層出不窮……全球變暖,霧霾籠罩,氣候反常等。這就是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這類人為製造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也就是說當今的人與自然不和諧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而不是自然因素。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為了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主動接受環保教育,學習環保知識,從我做起,積極參與環保活動,養成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做到終生參與環保。同時,我們應該激勵廣大群眾關心環保,支援環保,參與環保,增強在發展中保護環境的信心,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只有這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天才會更藍,水才會更綠。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4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於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遼寧瀋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昨天週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買回來大包小包許多食材,“今天什麼節日?”我有點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話說‘大冬大似年,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北方過年大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江淮是包湯圓,所以我們今晚包餃子吃,明天早上吃湯圓!”“哦,耶!”我開心地歡呼起來,“我們家真好,南方北方的習俗都有呢!外婆,我來幫忙,我們早點包餃子和湯圓啊!”“呵呵,看你這個小饞貓急的!”媽媽笑道。“餃子皮我揉,這個我拿手”,爸爸自告奮勇道,“湯圓的豆沙餡兒還是我來!”外公得意地自誇道,“這自制的豆沙餡兒,可是買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寫完作業,我突然聞到了很香甜的味道,來到廚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旁在和餃子餡的爸爸樂了,“餃子餡你也來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當呢!我也來包!”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著,“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裡,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麵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讚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著餡兒包進去”,外婆跟著總結道。“嗨,你怎麼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裡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為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溫暖的屋子裡,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為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裡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裡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裡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粽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著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粽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粽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著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著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粽,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粽葉,右手將粽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粽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粽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粽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著說:“粽葉沒有破,是因為你沒有摺好粽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粽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粽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粽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著包了幾個粽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著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為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6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為期7天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深入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觀》、《弟子規》等課程,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教授們的講座理論聯絡實際,深入淺出,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裡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資料共享平臺

《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7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還說不完,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中國的陶瓷藝術吧!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型別。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拆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

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於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孤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了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了自然界已經脫離了他們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誌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製陶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的溫度達1000多攝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轉換表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的藝術——陶瓷的故事是多麼有趣啊!陶瓷還是我國最為大的創造呢!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8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命,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因此,傳統文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裡,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加進新的文化內容。

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文化?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中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繫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為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柬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雲:“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絡,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粱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0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粱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龐樸主張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毛主席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現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民族性、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在世界歷史上,各民族、各國家分別在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提供的舞臺上,演出了性質不同、情節有別、風格各異的文化正劇。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在結構上體現了“一”與“多”的統一,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多”;歷代統治階級“獨尊儒術”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術和容忍儒、道、佛三教並存是“多”。它們既構成中國文化整體,又各自獨立存在,既包含成體系的理論形態,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歷史積澱而成的行為模式、思雛方式和0理特徵。這種結構特色,使中國文化既具有大傳統;又具有小傳統,大小傳統互相激盪,互相沖擊,形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之流。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

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從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裡生長出來的。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社會地理環境、農業型自然經濟和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滋生、發展的土壤。這些社會存在的綜合作用,培養了中國人特定的社會心理,以此為中介熔鑄了富於中國風格的社會意識形態。

(一)崇尚統一

中國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統一的悠久傳統。早在《詩經》中。就有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歌頌。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張公室,杜私門”,認為,“天下有道,則札樂征伐自天子出”,反對“陪臣執國命”。荀子也反覆強調“一天下”。韓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政治設計。儒法思想結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統的理論基礎,並得到後世的廣泛認同。

中國歷史上,即使撇開帶有某些傳說色彩的夏、商、週三代,僅從秦朝算起,也是統一的時間長,分裂的時間短。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在統一時人民反對分裂,在分裂時人民盼望統一。即使是處在較長時間的分裂時期,人們仍然認為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充分表達了人民盼望統一的心聲。

與政治觀點相適應,中國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具有完備德目的道德規範體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對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誠、服從、盡職盡責;同時要求在上住的人對在下

崇尚統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有廣泛而多方面的表現,它對於中國文化長盛不衰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並從而形成了中國人對群體的歸屬感和對集體的義務感等思想觀念,形成了重奉獻、講禮貌、守紀律的優良傳統和較好的社會風氣。但同時也有過分依賴、尊經崇聖、唯書唯上、限制主動性發揮等消極作用。

(二)追求和諧

“和”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或境界。

“和”作為哲學範疇,指對立面的統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後世便把“和”奉為普遍的原則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狀態。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個大和諧。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災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現。《中庸》說:“萬物並肓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天人關係上,先秦各家無不以“和”為最高理想。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數罟不入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朦朧地流露了某種生態意識。《老子》提倡“守中”,把嬰兒(喻“道”)的狀態贊為“和之至也”。莊子更是講“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的結論。中國哲人承認事物的差別和對立,矛盾與鬥爭,但認為最終的結局或最佳的狀態時和諧。宋代張載的論述可作為代表。他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際關係的和諧更是為中國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說:“禮之用,和為責,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但反對無原則的調和,更反對同流合汙,主張“和而不流”。中國人強調個人與群體的統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強調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應該同他人、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統一起來,使雙方處於和諧的關係中,而不應分裂與對抗。

和諧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各門類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視君民、君臣、國家、民族間的和諧,主張“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經濟上主張“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謹養其和,開源節流。思想方法上主張執兩用中,無過不及。修養上講究“從容中道”“文質彬彬”。藝術上崇尚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養生家以身心和諧為最佳狀態,中醫把病看作是“身體違和”的表現,而以平衡陰陽,協調氣血作為辨證施治的要訣。

(三)注重實用

中國古代文化以解決社會人生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執著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探求,而對於純抽象的思辨則不感興趣。

在宇宙觀方面,中國人中關係而不重實體,對宇宙(“天”)的本源、本質問題較少注意,而集會考慮的是天人之間的關係。對於鬼神等渺茫難知的問題,更是採取“存而不論”或敬而遠之的態度,而著眼於“武民之義”,即使說及,也不過是為了神道設教。

早期儒家的兩位大師對於何以採取這種,重實用的態度作過如下解釋:“知者無不知,當務之為急。……堯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務也。”“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齊而不治。”孟、荀所論,對於奠定中國人重實用、輕玄想,務實是、戒空談,看實效、看實績的致思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異趣,但是,《老子》關心的重點依然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骨子裡仍然是“君人南面之術“,是以退為進的處世之道。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們的精闢深刻,使得許多現代人(包括外國的知名思想家)都驚歎不已。但是,它們主要是人生的辯證法,而不是精確概念的辨證法,甚至難於找到純粹的思維規律的表述。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素稱發達,在許多領域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它們(包括四大發明在內)大多是與政治、人生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術,純粹的理論自然科學則發展不夠。這些實用技術大多是以具體科學的形式出現,而缺乏對有關原理的精闢闡述和公式公理系統。農業、醫藥、天文、曆法、水利、數學等學科成就之高、解決具體問題能力之強,簡直令後人驚歎不已,但對於其間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詳。

這種重實用的傾向,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任何學問,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於國計民生。修史是為了鑑戒垂訓,察古知誇;文章是“經過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詩歌是為了“言志”,興、觀、群、怨,事父事君;繪畫是“助名教而翼群倫”;音樂的作用就更被重視,因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

中國文化的這種致思傾向。就是所謂“實用理性”。這一實用理性的傳統,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使得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觀念形態、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與此密切相關。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19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各種科技、人文上的創新都在引導人類走向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受到挑戰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包括人們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在這個動盪鉅變的時代,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變革的雙重挑戰,它沒有適應世界工業化的潮流和科學主義的浪頭而使民族達到現代的物質繁榮,它沒有萌生自由平等觀念而使社會介入現代的政治發展,它沒有轉換人生目標而使人們過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後,它沒有包蘊現代價值體系而使個性進入現代的精神0理狀態。這四個方面的挑戰使中國傳統文化在20世紀受到多種批評和否定性的剖析。相當多的人均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為一種傳統社會的固有部分,與自然經濟和小農社會的特質相關聯,因此不可能從中發生創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來社會中有所作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驅先烈們,在面對西方文明時都曾擁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和謙遜謹慎的品格,然而,這些胸懷和品格難道不是喝著傳統文化的乳汁哺育出來的嗎?誠然,中國傳統文化有其不適應時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優於世界文明之精髓傳承。

平心而論,文化本是多元的,彼此間完全是可以和平共處,取長補短,各司其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特色是它的和諧幷包。而西方文化從“上帝(代表力量)、創世、一神”三元合

一的神本文化轉入“物質(代表能量)、創造、一元”的物本文化,體現的是普適性和排他性,缺少中華文化的寬容大度。這是西方文化的通病。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俗,這是每一個具有民族憂惠意識的人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孔子的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富有和強大又能意味著什麼呢?

四、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人生

中國人曾經把傳統信仰打得支離破碎,依靠國家力量維持個人與群體的協調。當國家的力量對我們的內心影響越來越小時,我們的內l心便會無從寄託,且無所敬畏。無所寄託我們便無所適從,茫然浮躁;而無所畏懼便容易道德淪喪,胡作非為。目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主要也在這兩個方面。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人生,建設好個體,從而建設好我們民族。這是我們目前應該做的。

中華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價值觀方面的豐富精神財富,諸如天下為公、民胞物與的社會理想;崇德重叉、仁愛胸懷的道德情操;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奮爭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容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責任意識;澹泊明志、君子慎獨的自警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超越功利、崇尚節儉的生活態度等等。傳統文化中這些價值取向,對個人的品格高度、職業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吸取中國文化精髓建立的人格魅力,體現在為官為人為親為友的方方面面言行中,這些言行是由價值觀念主導的內在精神氣質的行為外化。

傳統文化中蘊涵無窮的智慧,也能為個人的業務工作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援。國學大師錢穆一輩子研究國學,臨終前悟出一個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翻譯就是人類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他的女兒,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一生致力於科學,近年則聚焦於環境保護、迴圈經濟。父女兩人,一個從傳統文化出發,一個從科學技術出發,殊途同歸。這說明我國國學裡有許多方法論上的東西可以古為今用。又如淵源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中國管理心理思想,它具有整體觀、協和觀、人本觀等特點。其不同於西方管理思維的優點在於,重視發揮在管理中的能動作用,注意各種管理因素的協調平衡,善於從整體的長遠的管理目標出發決定管理措施。這些優點至今依然自發地體現在中國管理實踐當中。當代的企業家如果注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掌握我國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精華,必能有助於自己的管理實踐。

綜觀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社會發生的每一次劇烈變革,總伴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省。而每一次文化反省的結果,又促使社會變革在更深廣的層面上展開。“五四”至“文革”的60餘年間,對傳統文化的反省主要是以批判為主。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於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變化,學術界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堆垃圾,其對現代化也決非只有消極作用。完全否定拋棄幾千年歷史積澱而成的傳統文化是不可能的,也會對現代化建設產生不起的影響。正確的態度應是:立足國情,辨證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拋棄其糟粕,繼承其精華。既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內涵,又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聯絡未來,從而建構起中國現代民族文化。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19

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像一座巨大的寶,有中國書法、篆刻印章、皮影、武術……今天,我就向大家說說中國書法吧!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漢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些過程。

從古至今,中國有很多偉大的書法家,有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米芾、懷素、張旭……王羲之就是我國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人稱“書聖”,他的行書《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我練習毛筆字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剛開始寫時,毛筆在我手裡可“不聽話”了,手不停的抖,字也寫得歪歪扭扭的,難看極了。

爸爸媽媽說,多多練習,寫多了就不抖了。我聽了以後,認真地練習,果然,練了一段時間後,手就不抖了,字也越寫越好看。

都說“字如其人”,我一定要練好毛筆字,把祖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20

黨的xx大以來,再三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共鳴和關注。深入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是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歷經滄桑而積澱和傳承下來的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貴結晶。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儒、道、佛三大家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以及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其他優秀文化遺產。當然,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儒家和道家以外,還產生了一些影響相對較小的學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但構成中國古代思想主體的還是儒、道、佛三大家。在這三大家中,儒家思想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題框架,因而是最重要的。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上存在兩個極端,不是主張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就是主張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全盤西化。今天我們認知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擺脫這兩個極端,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東西要大力弘揚,而對其中的糟粕東西要拋棄。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時代侷限,反映中華文明恆久的價值,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貼近,與民族共同體利益和福祉相契合,能夠提供正能量。

xx大以來,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深刻闡述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些講話深刻地闡明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實現中國夢的關係。中國夢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既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夢想,也承接了先人們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的光榮傳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大同夢”一以貫之,當代“中國夢”正是“大同夢”的歷史傳承。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的旗幟來引領,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勵,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更需要文化的認同和凝聚。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必須高度發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更加通俗易懂地詮釋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整合資源,創新機制,使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優秀傳統文化既保持鮮明的特色,又富於濃郁的時代精神,並與全人類的優秀文化相匯通,與時俱進地服務於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儒家學派從孔子開始,歷代大儒都以“仁”或“仁愛”作為核心觀念,反映在民族意識上,就積澱為維護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的寶貴品德,表現為堅貞的民族氣節,並陶冶出眾多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齊家治國”觀念,也是以“仁”作為原點,從家的範疇生髮,視孝悌為仁的根本,又從孝悌出發,強調 “泛愛眾”,從而把家庭內部的骨肉之愛與對國家、民族的愛融為一體。儒家文化還把對國家、民族的愛視為大義,強調忠以孝為始、孝以忠為終,當對國家、民族的忠與對父母的孝發生衝突,即忠孝不能兩全時,主張以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為最高價值取向。這無疑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源泉。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昇華。xx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一表達是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和發揚。從國家層面看,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民本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的要求正是民本思想在當代的昇華;中華文化強調“和合”理念,要求人們在與自然相處中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與人相處時應求同存異,保持人與人之間平等、民主的關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要求,正是對傳統文化中上述理念的提煉和昇華。從社會層面看,儒家以“仁”為根本之道,輔之以“義、禮、智、信、勇、廉、和、敬”諸德的基本價值觀念,引導著中國幾千年古代社會的社會風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滿活力、安定和諧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從公民層面看,儒家思想中 “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言必信,行必果”“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與人為善”等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公民層面的表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從內在精神和基本範疇上系統地加以學習、研究和把握,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於增強人民群眾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大有禆益的。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21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文房四寶、瓷器,還有很多像春節、端午、中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向徵和代表。書法是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我身邊有很多同學和好朋友都在學習書法,看著他們一個個字寫都得很漂亮,心裡非常羨慕,也暗下決心要練得一手好字。

暑假媽媽給我報了個書法班,走進教室,牆上到處掛滿了一幅幅書法,有的字蒼勁有力,有的字行雲流水,有的字端莊秀麗,滿屋子的墨香,彷彿置身於一個書法的世界。歐陽老師是我的書法老師,開始上課了,歐陽老師找來了毛筆和宣紙,讓我在紙上畫圈圈,我很好奇,畫圈和書法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上午過去了,我一個字也沒學會,這就是我的第一堂書法課。第二天,歐陽老師開始讓我畫豎線和橫線,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實在憋不住了,對歐陽老師說:“老師,我是來學書法的,為什麼一直讓我畫這些呢?”歐陽老師微笑著說:“你之前沒有接觸過書法,讓你畫圈,畫直線,是讓你學會運筆,把毛筆控制好。”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第三天,歐陽老師終於開始教我學寫字了,第一個字是寫漢字“一”,剛開始寫的時候我非常緊張,手還不停得抖,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按照老師教我的要領,落筆時稍重再寫橫最後收筆,“一”字就出來,可仔細一看怎麼寫得不直呢,像一條毛毛蟲,老師說:“沒關係,慢慢練習”,於是我就繼續練,一張紙、兩張紙、三張紙……,直到第五張紙,我終於把“一”字練好了,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書法很難寫,可只要你專心、刻苦,就沒有練不好的。經過一個暑假的學習,我的書法大有進步,字比以前好看多了。

“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學習書法既是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把字練好,還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通過學習書法,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要有恆心、有毅力,學習書法雖然很苦但也樂趣無窮啊!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22

我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總決賽後,很受鼓舞。“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口號像是一面旗幟,引領我們走進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中,來學習它,傳承它。

在比賽中,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通過十二位能書善畫的小名士精彩展示。我為小名士的詩詞儲備量感到欽佩,他們對國學的喜愛和努力是我學習的榜樣。在觀看中,我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感到驕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我們從國小會讀書修身,志向高遠,胸懷天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讓我們懂得與人相處,熱情友善,虛懷若谷;“梅花香自苦寒來”“要知鬆高潔,待到雪化時”,讓我明白堅強正直,堅持不懈的精神。

我在學習軟筆書法、葫蘆絲和竹笛。這是一個艱苦但很有意義的過程,雖然練習它們比較辛苦,但我還是每天堅持練習。當我感到枯燥心煩的時候,一句句勵志的詩句就會浮現在我腦海,“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它們會讓我浮躁的心安靜下來,用心去練習每一個筆劃,揣摩每一個字;去調整指法和發音,吹出每一個動聽的音符。它們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引領我前行。

這個節目加深了我對國學的認識,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做為一名國小生,我希望自己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多誦讀經典、讀書看報,學習傳統文化。我希望讓我們這悠久的歷史文化繼續發揚,讓我們每一箇中華民族兒女因她而優秀,而驕傲。

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篇23

今天,到了我們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的時候了,中央提出“八榮八恥”就是要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xx大也提出和諧社會,黨章第六頁明確指出共產黨人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黨信仰推崇的共產主義是以和諧為基礎的,學習傳統文化會更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念。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千年萬年不衰敗,她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我們身體受之父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珍惜自己,健康第一,為父母負責。修善積德,是為父母為自己兒女為家族培福。好惡不善,道德敗壞是讓父母蒙羞,是大不敬大不孝。養父母之身只是小小孝,是最基本的孝,所以,只是寄錢給父母不陪伴老人不為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古人做到了,我們呢?養父母之心為中孝,那就需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順著父母,不頂嘴,要對父母關心貼心用心,讓父母舒心順心開心,氣順則血順,健康就開心。養父母之志才是大孝大順,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為父母長臉爭光,做父母的驕傲。在企業經營中更應該做到“事員工,如事兄。”在德行修行方面,“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氣。”不攀比,勤儉持家。“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別人錯,要常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鬥鬧場,絕勿進;邪僻事,絕勿問。”網路、娛樂場所、色情場所、媒介黃賭醜不進不看不近不傳不問,約束自我,讀好書,讀聖賢書,提高自己的修養。“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年紀輕輕多學習少喝酒,喝多酒醜態百出,誤事誤工誤人傷身體,百害無一利。“揖深圓,拜恭敬。”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不能支應差事。做錯事要知恥近乎勇,有羞恥心,用於改過自新。“凡是人,皆須愛”,“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都是兄弟姐妹,在一起就是緣分,就是一家人,切忌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挑撥離間、流言蜚語,否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食其果的。

分享嘉賓皆是大愛之人,以前惡多,學習傳統文化,改變很快,甚至改變家族命運,和諧家族,課間傳統文化的魅力無限。我們的堯舜祖先,皆是厚德載物大孝大順之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嚴師出高徒,正確理解父母領導的一片苦心,一味的讚美,會助長虛榮、攀比、自大之風,貴在掌握度。“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德高望重不是吹出來的,念出來的,也不是靠相貌得到的,而是需要我們身教親力親為,悟到做到,以理服人,身教服人。“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還做掩飾,錯上加錯。

人、家庭分四種:天堂人、快樂人、煩惱人、地獄人,家庭也是。我們如何做快樂天堂人呢?陳毅委員長說過;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慾望驅使的人,煩惱自然多。知足常樂需要休養啊。我們只要修好德行,堂堂正正的做人,正正規規、規規矩矩做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愛心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相信我們理性傳統文化,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交好人,順應萬事萬物自然規律,做事業必然成。感恩一切,孝心開智慧,財富自然來。貴在相信、聽話、照著做。天地萬物本事一團和氣,仁愛應該對萬物同心。多學習傳統文化,不犯國法、不謗國君、不做國賊、不漏國稅,堅持原則,經營誠信,我們的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