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科學發展觀,提高對人道主義價值認識

欄目: 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59W

“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作為政治宣言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具有重要的時代及歷史意義。“人道主義”不加定義和屬性地寫入黨的政治報告是以胡錦濤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思想解放成果的一個結晶,體現執政黨具有世界全域性的胸懷,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這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轉變,標誌著執政為民,造福與人的理念更趨清晰。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有了新的內涵。對促進和加快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學習科學發展觀,提高對人道主義價值認識

人道主義者赫爾達在其著名的《人道主義的通訊集》中說:“我們人類特徵的內容之一,就是盡一切可能以培育人類,並使他完美化。這是人道者的理想實質。”“人類的一切機構——如果他具有合理性——的唯一目的,就是使我們人類人道化,這就是將野蠻的和半野蠻的人改造成人,使我們人類首先從小部分起,達到理智所承認的義務所要求的、我們的願望所羨慕的形式。”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也是從人的本性出發,尊重、保障和實現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的各項權利。可見,人道主義思想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著天然的聯絡;以人為本與人道主義精神本質一脈相承。這是現代社會確立的基本理念,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更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為科學發展觀建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標誌著中國社會治理價值知識體系對人類普世價值觀念的皈依和敬畏,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和價值。

人道主義並不是泊來品,“以人為本”更不是西方產物。中國古代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就蘊含著樸素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包含著朦朧的人道主義情懷。從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醒和自我發現,形成了“人道主義”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對以人為本思想作了深刻闡述和豐富。馬克思在《黑格爾的法哲學批判》中寫道,“人並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因此,社會的一切發展,離開人就無從談起,社會的一切進步,離開人都無法實現。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內涵。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人的發展是其理論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標誌。以人的發展為尺度考察社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為本”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

改革開放以前,馬克思及其思想常被別人誤解。其中誤解之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這二者對立起來。有人把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就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有人則認為“以人為本”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一個原則,但不是最根本的,更根本的原則以“人民為本”;認為不能忽視以人為本的特殊性,即人有階級的區別、社會有制度上的差別;社會主義的理論根據是唯物史觀,不是以人為本原則。其實,尊重人、維護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由於受左的思潮影響,八十年代初,理論界曾對人道主義抱批判態度。改革開放使這種情況開始改變。一方面,各種人道主義思潮蜂擁而入,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潮影響日益增強;另一方面,對“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反思,使人們不得不承認理論上全盤否定人道主義的失誤。

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一體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使得追求發展特別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目標,為了人而發展的思想也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對中國殘疾人事業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殘疾人的尊嚴和權利不斷得到重視和強化,殘疾人的素質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的標準,以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著眼於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將會中國8300萬殘疾人的生活和生存質量的提升增添無盡的活力,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因此,我們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應該理清以人為本、人道主義與殘疾人事業之間的聯在關係:

一、科學發展觀蘊涵和體現著人道主義精神

提倡關心人、愛護人,重視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人道關係和人道理想社會主義的人道思想和人道原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從根本上消除“一些人統治,另一些人受苦難”的不人道現象,改善人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幫蔣介石打仗,殺了多少人,是什麼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各有各的含義。社會主義是最人道的,共產主義是最人道的,保護絕大多數人”。XX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莊嚴地寫進了憲法。這在中國人道主義發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體現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把發展的目的定位於造福全體人民,把發展的主體定位於廣大人民群眾,從根本上回答了“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首要問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這裡的“人”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指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裡的“本”是指發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依靠力量。這種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科學發展觀,將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統一起來,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與滿足現階段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結合起來,將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與我們黨民主執政的理念結合起來,集中體現了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基本人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進入黨中央檔案,並被視作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不加限定的“人道主義精神”提法相繼出現在中央檔案和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公開講話中,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在中國不斷髮揚的表現。因此,今天在黨的檔案中採用“以人為本”的提法,從開始引起理論界的思考,到今天被社會所認可是用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理論的核心價值的重新認識。對它的理解與評價應該是與對人道主義的理解和評價一致的。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告誡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在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絡。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他多次指出,“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絡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於”重要標準,就是著眼於人民群眾的利益,把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一起來,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的具體落實;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由此可見,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同時又是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時代的新高度,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社會主義的新觀念。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以人為本”體現了社會的發展首先要從人的特點或實際出發,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體現人性,要考慮人情,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更加旗幟鮮明地提出尊重人性的基本規律,把人性規律當作我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據和出發點,把人性當作我們治理社會的一切規範性價值的源泉。只有用人道主義這一完美的道德原則(也是“以人為本”新發展觀的應有之意)匡正我們的一切制度和規範,“把人當人看”,“使人成其為人”,社會的任何強制都要符合法律和道德,我們的治國方略才能迴歸常識和理性,充滿科學的精神,才可能事半功倍,真正走出中國幾千年歷史興衰更跌的週期怪圈,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二、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對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作為當代人道主義的新形態,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本質及其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理論基石。十七大報告明確闡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這充分說明我們社會的一切強制和自由又都是有限度的,強制是為了維持我們社會的存在,自由可以促進我們社會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要逐步向憲政民主時代過度,充分保障和尊重人權。一句話,“以人為本”意味著我們的一切制度規範和政策措施都要尊重人,從人出發,儘量減少異化,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最終歸宿。

拒絕人道主義,不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和人的尊嚴,令無數中國人不僅是在文革期間,而且在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付出慘痛的血淚代價。歷史和實踐證明,宣傳和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僅有助於我們肅清封建主義遺毒,消除現實生活中種種不人道的現象,而且有利於我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人道主義精神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道主義注重人的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強調在尊重客觀規律性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在從事的殘疾人事業中大力弘揚和實行人道主義,這對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殘疾人同樣是現代化推動者,也是社會文明的共享者。努力提高包括殘疾人在內全體公民思想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殘疾人有著強烈的迴歸和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明成果的願望。人道主義精神就是要在全社會倡導並形成理解、尊重、幫助和關心殘疾人的氛圍,讓他們得到尊嚴,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價值,最終迴歸及服務於社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有利於我們樹立殘疾人事業主體觀念和責任意識,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今天大力弘揚和實行人道主義,培育殘疾人群體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識,調動廣大殘疾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對於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黨的“以人為本”這種執政理念在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程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體現,成為推進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的偉大動力。

1984年3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標誌著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新發展,中國殘疾人事業進入了新階段。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還要努力發展幼兒教育,發展盲、聾、啞人和弱智兒童的特殊教育”。1986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年人、尊敬軍烈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1988年3月11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首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組建標誌著中國殘疾人事業進入了“政府更加重視,社會更加關注,殘疾人組織更廣泛、更全面”的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實施,確定每年5月的第3個星期日為“全國助殘日”。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關心下,中國殘疾人事業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取得了非凡成就。

XX年9月7日,胡錦濤為自強模範和助殘先進事蹟的《自強之歌》(XX年卷)題寫了序言。胡錦濤指出,殘疾人事業是崇高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腔熱情地關心殘疾人,切實尊重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給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讓他們共享社會物質文化發展的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XX年12月3日,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職人員代表,並觀看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胡錦濤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充分調動廣大殘疾人的積極性,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滿腔熱忱地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殘疾人的生活、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維權等民生問題快速得到改善。從殘廢到殘疾,從救濟到自強,從接受到回饋……近20年來,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殘疾人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殘疾人各項權益正在逐步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而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權保障概念也更加深入人心。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表明,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人道主義精神本質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殘疾人事業特點的人道主義思想理論體系核心內涵。

同樣,黨的“以人為本”這種執政理念在“5.12”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體現,成為指導我們應對重大災難、發揚人道主義的一面偉大旗幟。

汶川特大地震驚天動地。同樣驚天動地的是,在這場災難中開展的對人的生命愛護、尊重和強調作為救災首要任務的對人的大搶救。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又強調:“要繼續爭分奪秒地搜救被困群眾。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國務院總理、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同志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指揮抗震救災工作,不顧隨時發生餘震的危險幾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並反覆強調“救人是笫一位”,“救人,是我們當前抗震救災戰鬥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援救工作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的努力,絕不放棄”。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軍民和全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地組織開展各項救災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救人,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在這抗震救災過程中,無論是搶救被困人員,還是醫治傷員,無論是安置受災群眾,還是恢復重建的每一個細節,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人道主義精神和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救災理念。

這些充分驗證,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人民的政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係;“以人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既是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功能的全面開發,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這不僅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奮鬥目標和歷程是一致的,與黨的執政建設的目的也是相一致的,與人道主義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與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絡,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不但揭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也提出黨完成執政任務的路徑。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刻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構成社會和民族文化傳統之精神實質的價值體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已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

四、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對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道主義是殘疾人事業的旗幟,殘疾人事業是人道主義的生動實踐。對殘疾人群的尊重是人道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最能體現人類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胡錦濤同志多次在上海特奧會、北京殘奧會期間及對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強調要發揚人道主義精神,這是對中國殘疾人事業在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方面的充分肯定。正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的對人道主義精神的積極推動和踐行,現在,人道主義思想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最基本的社會思想之一。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曾經說過,如果中國不能普遍形成人道主義思想,人道主義不能深入人心,社會道德上沒有一個大的進步,要想根本解決殘疾人的問題是不可能的。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歷程的時候,就會發現,就是因為人道主義思想二十年來得以大力弘揚和實踐,全社會才得以形成一種良好的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現代文明觀,中國殘疾人事業最終在這二十年中得以取得全面健康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會上再次強調,我們要認真總結和發揚北京殘奧會成功舉辦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權,推動全社會關心關愛殘疾人、維護殘疾人權益,不斷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作為殘疾人工作者,在把握以人為本的實踐要求中,繼續高舉人道主義旗幟有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北京殘奧會體現出的人道主義光芒,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感動不已。而其實,北京殘奧會展示在世介面前的,恰恰是中國殘疾人事業輝煌成就的落角點------以人為本。北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把中國人道主義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喚醒和激發全國殘疾人的參與意識和平等觀念,使其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思想,從而奮發上進,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過程。

發展殘疾人事業就是最廣泛的實現殘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每一個身處逆境的殘疾人,他們執著的對迴歸和服務於社會、參與和創造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無論結果是否成功,其過程都是社會精神財富的結成分子。而當社會完備接納殘疾人的軟硬體,創造一個能讓殘疾人與健全人一道均等的共享人類物質文明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一個優良的社會風尚巳經悄然形成。殘疾人也將在迴歸和服務於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由此在殘疾人群體與社會中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型社會關係。我們今天在殘疾人事業中大力弘揚和實行人道主義,對於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關注殘疾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殘疾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促進全社會理解殘疾人的困難處境,尊重殘疾人的獨立人格,幫助殘疾人實現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價值,最終實現殘疾人的全面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人道主義的魂魄。只有高舉科學發展觀的旗幟,才能構建殘疾人與社會生存共榮、生命共享、尊嚴共有的和諧世界,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共享、共有的人類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