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十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07W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1

這幾天我看了幾本書,其中我最有感觸的就是《朱子家訓》,作者朱柏廬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十篇

這本書有《朱子家訓》的原文、解釋和一些小故事,從這裡面教育我們要做個節儉、寬容、善良、正直的人。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是指教育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熱愛勞動,增加責任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指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很不容易,我們不能浪費,吃飯時吃多少裝多少,而且要把碗裡的飯吃乾淨,不能剩。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是指別人開心的事,不能有妒忌心;別人有傷心的事,也不能有喜幸心,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是說做了好事希望別人看到,不是真正的善良,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而不是要得到別人的讚揚。

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和這本書相比還有很多缺點。所以,我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對有需要的朋友多給予他們幫助和關愛。

總之,《朱子家訓》這本書就是教你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大家都來看看吧!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2

《朱子家訓》雖只有寥寥數百字,卻以通俗易懂的文體表達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經典之作,幾百年來,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來,《朱子家訓》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傳統文化的讀本。在書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的禮節與信義。“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寬闊心胸……

自古的經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德教人。這裡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隱藏與收斂,並且不能輕易相信他人。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人,身旁的種種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在對與錯、是與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用刻意去與他人成為朋友,因為許多朋友是無意中找到的,那都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髮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長一個年頭。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而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時間呢?在我看來,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是該用知識來充實自我的。學海無邊而韶逝,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時間還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給明天,下一個明天,再下一個明天……但時間過去了無論怎樣都不會回來了。所以,現在就用功學習吧,別等老了再來後悔。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認,慾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適宜的條件,便會恣意生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好精彩。於是我們匆忙穿梭於市井繁華,為了名與利奔走,身心疲憊,或許沒有人想過也沒有閒暇去想過要暫停一下腳步,更沒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他們就這樣走著,得到著,得到自己認為他們想要或該擁有的東西。

然而,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擁有所有。蒙特奎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追求幸福也就罷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不錯,一個小小的“比”字,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讓無數顆心勞累了。應該學會知足,知足常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體貼關愛所愛的人,問候一下朋友……有時候,幸福就是這樣。“當忍耐三思”,“凡事當留餘地”。

大禪師寒山和拾得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我欣賞這句話。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字頭上一把刀,倘若不處理好這心與刀的距離,我們便會受到傷害。忍讓了,心胸就多一份寬厚,天地便多一分廣袤。

記得曾看過胡適先生的一篇關於誦經的文章,說他在讀私塾的時候,也是天天死背四書五經之類的文章,當時對他而言是頗為頭痛的事情,好在人小隻需要背會,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過程中,才發現那些枯燥的東西竟成了指點人生的明燈!

當然時代在變,可能古經中的一些內容不適合這個時代,但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捨的,書中的內容也可以取捨。避開市井的喧譁,讓我們讀一讀《朱子家訓》,來審視心靈最底層的那一方空間!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3

《朱子家訓》是由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所著。全文雖僅有寥寥數百字,卻全面闡述了朱熹關於做人的準則:仁、義、禮、智、信。可謂是字字珠璣,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濃縮。

《朱子家訓》倡導家庭親睦、人際和諧、重德修身。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也是生活的港灣。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創造和睦的家庭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是人們追求的亙古不變的目標。而朱熹的《家訓》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指南。

“父之所貴者,慈也”。《家訓》要求父母對子女要“慈”“教”。所謂“慈”,即父母要疼愛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愛必須是至善的愛。但是父母對子女千萬不可溺愛,溺愛是害。如果子孫不肖,對其放縱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孫不可不教也”。特別是當代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被父母乃至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一味遷就、百般疼愛,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講長幼之序,不懂禮貌。這種性格的養成,對孩子成長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因此,父母在對子女傾注慈愛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孩子的管教。使其懂得禮儀,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之所貴者,孝也。”《家訓》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孝”。所謂“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朱熹強調的“孝”是真心實意的孝,是子女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心甘情願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將子女養大,在子女身上傾注了無數無私的愛,而作為子女,一旦獨立就應當主動承擔贍養父母的任務,使其安度晚年,不僅在物質上關心父母,更應在精神上關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平常要多問寒問暖,問疾問安等。

朱熹在《家訓》中還強調兄弟之間要友愛。他指出“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這正是所謂的“兄友弟恭”。兄弟之間不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殘,大動干戈。所謂“友”,就是要友愛,互相幫助,患難與共。“恭”則是指尊敬、謙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間團結的根基,如果連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愛、不團結,談何友愛、團結其他人呢?

我覺得在這篇家訓中,還有一個十分有用的做人處事的道理。“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這就是說在與人交往中,不要隨便揭人的短處,背後說人家的壞話,傷害別人的`感情,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所長或工作有了成績,就自我顯耀而瞧不起別人,為人應當保持謙遜的本色,切不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當與人發生衝突時,解決矛盾的方法則是“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誼來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誠心去回報,用平靜的心態、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報仇、以怨還怨,無論在什麼環境下和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時,都要做到“隨遇而安之”,不能為一點小事就記恨在心,爭個你高我低,甚至出口傷人,拳腳相見。在與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別人有小的過錯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之,別人有大的錯誤,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錯誤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讀完《朱子家訓》,所思所想遠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頓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來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輩給了我們一點點安慰,也許這些與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會認為它過時,它是鮮活的,也應當永遠是鮮活的。它幫我尋找到一片靈魂的淨土,教我如何在喧囂的塵世裡保留一點純真,一點真誠,一點文化的堅守。總之,受益匪淺!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4

中華民族素以重視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對於我們來說,身旁的種種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在對與錯、是與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用刻意去與他人成為朋友,因為許多朋友是無意中找到的,那都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社會是公平的,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而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時間呢?在我看來,還是要用知識來充實自我的。學海無邊而韶逝,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時間還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給明天,下一個明天,再下一個明天......人生又有多少個明天呢?但時間過去了無論怎樣都不會回來了。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認,慾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適宜的條件,便會恣意生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匆忙穿梭於市井繁華,為了名與利奔走,身心疲憊,或許沒有人想過也沒有閒暇去想過要暫停一下腳步,更沒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他們就這樣走著,得到著,得到自己認為想要或該擁有的東西。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不錯,一個小小的"比"字,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讓無數顆心勞累了。應該學會知足,知足常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體貼關愛所愛的人,問候一下朋友......有時候,幸福就是這樣。

"當忍耐三思","凡事當留餘地"。霪雨霏霏的季節,我們盼望雨過天晴。與過分熱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種負累,與木訥的人共處只會覺得沉悶。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忍耐。忍耐使單純的人走向成熟,使衝動的人變得理智;忍耐使好衝動的人集中精力,使失敗的人冷靜思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字頭上一把刀,倘若不處理好這心與刀的距離,我們便會受到傷害。忍讓了,心胸就多一份寬厚,天地便多一分廣袤。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為知識分子規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大濟蒼生。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將追求高官厚祿當成讀書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廬主張"讀書志在聖賢,非圖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的為官目的。他提出的"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的理念,正是那種"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心理解讀。要實現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種高度的自覺,就是"心存君國"的"真善"。古往今來凡成大事業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高度的自覺,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揚了凜然的民族正氣。

朱柏廬主張"居家戒爭訟,訟而終凶",體現了和諧的理念,"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蠹蠹無餘,自得至樂。"提出了家和雖貧而有樂,還有先國後家家乃樂的觀點和認知。他主張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義方",重視正確積極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來多,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問題在於如何去愛?是把道德修養、人格風範留給子孫把清白留給子孫,還是僅僅把錢財留給子孫,甚至是把惡行留給後人,值得每一個為人母為人父的去三思。若說處世為人最欣賞的是"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這句,是的,我們要善於傾聽,但傾聽不等於輕信。話語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廣泛的交流溝通傳媒,那麼怎樣對待這洶湧澎湃的話語的波濤?矛盾是無處無時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對於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樣處理?那麼我們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廬這句話吧!

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問題在於如何去愛?是把道德修養、人格風範留給子孫把清白留給子孫,還是僅僅把錢財留給子孫,甚至是把惡行留給後人,值得每一個為人母為人父的去三思。若說處世為人最欣賞的是"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這句,是的,我們要善於傾聽,但傾聽不等於輕信。話語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廣泛的交流溝通傳媒,那麼怎樣對待這洶湧澎湃的話語的波濤?矛盾是無處無時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對於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樣處理?那麼我們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廬這句話吧!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5

中華民族素以重視“家教”著稱於世,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孔老先生也說“齊家治國平天下”,足見家庭教育、家風、家庭氛圍對下一代對我們自己和對國家的重要性。當然,人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社會教育,但家庭教育畢竟是基礎。中國古代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通常稱為“家訓”,自周以來至清僅目前可見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誡伯禽》、孫叔敖的《臨終誡子》、孔子的《庭訓》、曹操的《諸兒令》、劉備的《遺詔敕後主》、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國藩的《諭紀澤紀鴻》、毛澤東祖先的《韶山毛氏家訓家戒》等等。可以說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大筆珍貴遺產,研究、篩選、吸收、利用這些家訓,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從而促進社會和諧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朱子家訓》就是其中之一。《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蘇崑山人,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僅522字,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當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對女性的某種偏見、迷信報應等是那個時代的歷史侷限,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前人的。

《朱子家訓》是一部家庭教育,提升自身修養,接受傳統文化的好書。在這篇家訓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的禮節與信義。“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寬闊心胸。《朱子家訓》通篇以對偶句一氣呵成,言及衛生、安全、勤儉、有備、飲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讀書、教育、財酒、誠信、體恤、謙和、無爭、交友、自省、向善、納稅、為官、順應、安分等諸多內容。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對於我們來說,身旁的種種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在對與錯、是與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用刻意去與他人成為朋友,因為許多朋友是無意中找到的,那都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社會是公平的,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而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時間呢?在我看來,還是要用知識來充實自我的。學海無邊而韶逝,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時間還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給明天,下一個明天,再下一個明天……人生又有多少個明天呢?但時間過去了無論怎樣都不會回來了。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認,慾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適宜的條件,便會恣意生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匆忙穿梭於市井繁華,為了名與利奔走,身心疲憊,或許沒有人想過也沒有閒暇去想過要暫停一下腳步,更沒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他們就這樣走著,得到著,得到自己認為想要或該擁有的東西。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不錯,一個小小的“比”字,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讓無數顆心勞累了。 應該學會知足,知足常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體貼關愛所愛的人,問候一下朋友……有時候,幸福就是這樣。

“當忍耐三思”,“凡事當留餘地”。 霪雨霏霏的季節,我們盼望雨過天晴。與過分熱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種負累,與木訥的人共處只會覺得沉悶。生命的過程本來就是一種忍耐。忍耐使單純的人走向成熟,使衝動的人變得理智;忍耐使好衝動的人集中精力,使失敗的人冷靜思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字頭上一把刀,倘若不處理好這心與刀的距離,我們便會受到傷害。忍讓了,心胸就多一份寬厚,天地便多一分廣袤。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為知識分子規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旨在學以致用大濟蒼生。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將追求高官厚祿當成讀書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廬主張“讀書志在聖賢,非圖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的為官目的。他提出的“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的理念,正是那種“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心理解讀。要實現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種高度的自覺,就是“心存君國”的“真善”。古往今來凡成大事業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高度的自覺,能“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揚了凜然的民族正氣。

朱柏廬主張“居家戒爭訟,訟而終凶”,體現了和諧的理念,“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蠹蠹無餘,自得至樂。”提出了家和雖貧而有樂,還有先國後家家乃樂的觀點和認知。他主張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義方”,重視正確積極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來多,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問題在於如何去愛?是把道德修養、人格風範留給子孫把清白留給子孫,還是僅僅把錢財留給子孫,甚至是把惡行留給後人,值得每一個為人母為人父的去三思。若說處世為人最欣賞的是“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這句,是的,我們要善於傾聽,但傾聽不等於輕信。話語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廣泛的交流溝通傳媒,那麼怎樣對待這洶湧澎湃的話語的波濤?矛盾是無處無時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對於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樣處理?那麼我們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廬這句話吧!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6

今年五年級課外背誦古詩文的目錄中有一篇《治家格言》,以前我讀過也背誦過。今年再讀再背,還是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收穫的。《治家格言》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為清代學者朱柏廬所著,是我國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僅五百多字,卻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講述了許多為人處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張的勤儉持家、不貪便宜、公平厚道、誠實待人、與人為善、力戒色慾和浮華,反對見利忘義、等觀點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朱子治家格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智慧結晶,開學初,經香港路國小骨幹教師整理以後更加適合我們國小生學習。

《朱子治家格言》中講的'掃灑庭除、關閉門戶等看似簡單的小事,恰恰是一個人做事態度和品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態度、沒有高度的責任心、就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要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地把學習中的每件事認真做好,逐步培養嚴謹細緻的習慣。同時,要養成"未雨綢繆"的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防止"臨渴掘井"。

《朱子治家格言》勸誡我們要溫恤親鄰,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居家戒爭訟,是指要注意搞好與鄰居、親朋之間的關係。在一個班級中,同學之間要相互團結,互相謙讓,多為他人著想;作為一個教師,則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考慮各個方面的利益,為班級、為同學建立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朱子治家格言》講到:輕信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意在勸誡我們要善於分辨是非,三思而後行。我們在遇到問題、處理問題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特別在處理班級事物中,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多調查研究、多聽取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妥善處理同學糾紛,不要輕信片面之詞,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職守。這樣才能做一個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好老師。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現在社會中,各種思想觀念不斷湧現,其中有些積極向上的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錯誤的觀念,我們要堅決抵制。首先要約束自我,保持廉潔自律。其次,要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拒絕奢侈生活。"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不要過分追求金錢和個人利益,勿貪意外之財,堅決不搞有償教教,懂得體會家庭和睦幸福帶給我們的快樂,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嫉妒別人,也不要幸災樂禍。不要結交不良朋友,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注意言行舉止,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7

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朱子家訓,倍感親切,記得小時候爺爺曾經讓我背過這篇家訓,但是那時候年齡太小,根本不懂這些文字的含義,就記得“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一句,就是這一句我也受用了一輩子,雖然沒有庭院可掃,但是直到現在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舖床疊被,到辦公室就拖地抹桌,那時候辦公室是沒有清掃工的,我喜歡每天從乾淨整潔開始,給自己一個好心情。

現在重讀這篇文章,感到文字裡充滿了為人處世的哲理,和修身養性的內容,也可以說這500多個字十分具體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器具質而潔,瓦罐勝金玉”都告訴我們生活要簡樸,不求奢華,“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凡事留有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乖舛自是,悔誤必多”“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這些都是告誡我們處事之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良方”“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則告訴我們要孝敬祖先,教育子女,親睦兄弟營造溫馨家庭,“勿貪意外之財,勿喝過量之酒”“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鬥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這是表達身心健康的道理,“見窮苦親鄰,需加溫恤”“與肩挑貿易,毋沾便宜”“毋持勢力而凌逼孤寡”“施惠毋念,受摁莫忘”這都是講與人為善的。

這些道理雖然已經不太符合現今的潮流,但是基本的精神應該可以永遠延續的,最近據報載各地掀起了一股“國學熱”,把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國學作品,不僅在央視中傳播,而且走進了學校,企業,昨天電視還報道了某地舉辦了成人禮,及竿禮,讓孩子們穿上古代服飾,叩首致禮,當然用這種形式來弘揚傳統文化,挽救道德缺失的精神,也無可非議,但是我總認為僅僅用背誦幾篇經文,搞幾次形式,是萬萬不夠的,朱子家訓雖然只是一篇家訓,但是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只有把每個家庭的道德規範了,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

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身傳言教是孩子成長的標杆,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和祖先,他們給我們的家風是生活簡樸,積極奮進,不圖名利,以和為貴,所以我們的兄弟姐妹都有事業的成就,平和的心態,善良的習性。

有的家長在子女面前顯富貴擺權勢所以才會出現“我爸是李鋼”這樣的驕橫青年,有的過度溺愛釀成了孩子小小年紀就觸犯了法律,有的父母爭吵不休,賭博成性,嗜酒如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損,甚至墮落到犯罪行為,我真希望每個做父母的要學學我們傳統的道德規範,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

我的觀點常常有點迂腐,但是還是表達了老一代人憂國憂民的心情,和對子孫萬代的殷切期望。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8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簡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無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國傳統訓誨勸誡文獻,堪稱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四書》、《五經》所表達的,只是儒家認為“應該怎樣”的道德理想,而訓誨勸誡文獻相對說來,反映的則是傳統文化“是怎麼樣”的實際。一般說來,人們之所以倡導某種理想,恰恰是因為現實與其背道而馳。正是因為現實不是這樣,倡導理想才顯得有必要、有意義。

這也是我們對歷史上大量的官方文獻,往往必須反著看的原因。因此,像《朱子治家格言》等古代主要在民間、在私下、在家庭中流傳的訓誨勸誡文獻,比起那些堂皇的儒家典籍來,更直接、真切、具體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說,中國文化的全部祕密,就蘊藏在豐富的訓誨勸諫文獻中。因此,對最集中、最充分、最典型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特徵的訓誨勸誡文獻,下一番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功夫尤為必要。

可是,我們對這類文獻冷落得太久了,對它的研究太欠缺了。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一方面是這類文獻的糟粕太多,上面除了官方宣揚的道德理想,還有世俗的待人處世之道,因此不應該研究;另一方面是這類文獻的品位太低,它不是經典,被人隨心所欲地節錄篡改過,因此不值得研究。其實,任何文化或傳統,都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麼純粹;而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的,有時古之糟粕可變為今之精華。所以,對精華和糟粕的簡單論定和輕率節取,無論動機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實踐已經證明,要建立能體現時代性格和氣質的新文化,必須吸取以往人類所創造的全部優秀文化成果,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吸取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以,對我國古代瑕瑜互見的訓誨勸誡文獻,必須批判地繼承,不能全盤否定。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9

精簡的522字裡不乏傳世名句,從小至大,茶前飯後,父母長輩也都會向我們嘮叨上兩句。作為家訓,代表著長輩對自己一生經驗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後輩子孫的期許。可見朱子用心良苦。

從朱子本人來看,無論作者是朱熹還是朱伯廬,都是程朱理學的推崇者,他們所認同的修身齊家之法都有儒家封建理學的烙印和時代的限制,因此類如“勿營華屋,勿謀良田”這樣不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句子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這樣違背審美需要的句子,大家也是能夠應著時代發展自行甄選的,畢竟時代不同,也無法對古聖先賢太多苛求,即便朱子倡導民主自由作出劃時代被現代人都能完全認可的壯舉,估計他的作品也流傳不到今日,畢竟封建君王都不是吃乾飯的。

去糟粕取精華的事情大家都會做,剩下的就是這本家訓其本身了。

我的感想就是,家訓其實很是個雞肋的東西。

要說X訓,大家都不陌生,什麼家訓校訓多的就是,套路也不多,類似於名人名言與成語錦集一樣。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思想道德,要說作用,或許也能夠在你桎梏的時候給你一縷明亮,在混沌的時候給你一絲清明,但基本也就一個字,幾句話。朱子洋洋灑灑522字就有點嫌多了,嫌多並不是指讀起來看起來麻煩,而是說他管的太多了,從三綱五常到生火做飯娶妻生子,什麼事都訓的牢牢的,無疑目的是讓後輩少走彎路,先不說自己走的路正確與否,即便後輩一絲不苟的跟著路走,也最多成了朱子第二,即便真的達到了和自己一樣的境界,那時是否一樣被接受被認同還是另一回事。況且我也想問一句,朱子啊朱子你自己做得到麼。

理論教導和實踐是兩碼事,“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在522字的家訓最後說了一句這麼可怕的話,如果這麼做,那就差不多和聖賢做人的道理相合了。如果按著朱子家訓完完全全的去做,必定成為當時的一代聖人,反正我是信了。因為他把當時好的品德都寫下來了。但能做到的,太少了。畢竟,明白和能做到是兩碼事。就像誠實守信一樣,簡單的四個字,婦孺皆知,但從小到大,說這四個字完完全全履行毫無愧意的人恐怕很少了。再說誠實守信,世上總不少善意的謊言,有時候委曲求全也是好的。家訓變成框框,後輩們行事的範本,就變成了嘮叨。只是一本書啊。

說白了,我趕腳家訓就是一種家庭教育的理念,如何教育後人,後人應該如何做人。家訓不像座右銘一樣自己勉勵自己就行了,人們都有權利決定成為怎樣的自己,但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世界觀,即便為人父母。這樣看起來為子女好的愛,反而是一種對子女未來的掠奪,子女作為生命他們也是獨立的,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單純延續,所以完全將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子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同化世界觀的行為,這樣同化世界觀的家訓也是儒家禁錮人們思維的表現。

綜上所述,朱子家訓是儒家一種家庭教育理念的表現,作為為人的要求與人生經驗的總結,他說好的,作為家訓,她是不妥的。

朱子家訓心得體會 篇10

《朱子家訓》雖只有寥寥數百字,卻以通俗易懂的文體表達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經典之作,幾百年來,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來,《朱子家訓》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傳統文化的讀本。在書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的禮節與信義。“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寬闊心胸……

自古的經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得教人。這裡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隱藏與收斂,並且不能輕易相信他人。對於我們這樣的青年人,身旁的種種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在對與錯、是與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用刻意去與他人成為朋友,因為許多朋友是無意中找到的,那都是與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髮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長一個年頭。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而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我們又該如何把握時間呢?在我看來,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是該用知識來充實自我的。學海無邊而韶逝,或許不少人會認為時間還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給明天,下一個明天,再下一個明天……但時間過去了無論怎樣都不會回來了。所以,現在就用功學習吧,別等老了再來後悔。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認,慾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適宜的條件,便會恣意生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好精彩。於是我們匆忙穿梭於市井繁華,為了名與利奔走,身心疲憊,或許沒有人想過也沒有閒暇去想過要暫停一下腳步,更沒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他們就這樣走著,得到著,得到自己認為他們想要或該擁有的東西。

然而,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擁有所有。

蒙特奎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追求幸福也就罷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不錯,一個小小的“比”字,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讓無數顆心勞累了。

應該學會知足,知足常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體貼關愛所愛的人,問候一下朋友……有時候,幸福就是這樣。

“當忍耐三思”,“凡事當留餘地”。

大禪師寒山和拾得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我欣賞這句話。都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字頭上一把刀,倘若不處理好這心與刀的距離,我們便會受到傷害。忍讓了,心胸就多一份寬厚,天地便多一分廣袤。

中國優秀文化,優秀傳統很多都包含在裡面,如果一個民族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而去捧讀外國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東方悠久的文化,被我們曲解和遺忘得太多了,而在我們的周邊國家卻儲存得很好。

要想中國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就要發揚我們的本土文化,讓老外來學習我們。

有個美國教育家聽說中國2.5億學生在學英語的時候,帶著一種嘲諷的表情,為什麼?因為英語的變化太複雜了,大家都在保留自己語言中那種民族的東西不被人同化和影響。不要說我們的國小生了,就是我們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花很大的功夫,很多時間學習一種不屬於我們自己文化的東西。

記得曾看過胡適先生的一篇關於誦經的文章,說他在讀私塾的時候,也是天天死背四書五經之類的文章,當時對他而言是頗為頭痛的事情,好在人小隻需要背會,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過程中,才發現那些枯燥的東西竟成了指點人生的明燈!

當然時代在變,可能古經中的一些內容不適合這個時代,但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捨的,書中的內容也可以取捨。避開市井的喧譁,讓我們讀一讀《朱子家訓》,來審視心靈最底層的那一方空間!

假伊始,我開始著手做學校佈置的寒假作業。一開始我把“讀《朱子家訓》寫讀後感”當作是一種任務,但是在認真閱讀《朱子家訓》之後,我發現,“任務”是我們對它的誤讀。

作者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強調勤儉生活、安分守己、寬容待人、不貪財色、少說多做、慎重擇友、讀書報國、以和為貴等方面,闡述了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其中,“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言辭”,“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讓我特別有感觸。

錢財名利畢竟是身外之物,我們應該需求身心愉悅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活品質,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一家人和睦相處,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物質極盡奢華但精神空虛。兄弟之間能夠互相體諒,互相幫助是家庭團結友愛的保障。如果還能夠做到長幼有序,不包庇,不徇私,那麼這個家庭的幸福就能夠長久。由這樣的小家組成的社會,就能夠長治久安,和-諧發展。

除了處理好家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也可以通過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獲得愉悅。但幫助他人並不是為了出名或者希望得到報答,而是通過這樣的行為陶冶自己的情操,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曾經聽一個同學這樣說他決心讀醫的理由,“當我看到一個個身體欠佳的人通過我的治療慢慢好起來,我覺得自己的存在變得很有意義;我努力學習的動力並不是畢業後能拿多少薪水,不是功成名就後能有多榮耀,而是不想看到病人承受著病痛坐在我面前,我卻束手無策”。

可能當時會覺得這些像大道理,但是現在認真地想一想,我們的存在不僅是為了向社會索取,更多的是為了向他人、向社會付出。在付出愛、不求回報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滿足和快樂。這些是名利無法帶給我們的。

在熱心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寬容。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它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這種寬容的智慧,就猶如一泓溫情而透明的湖,讓所有的一切映在湖面上,天方雲色,落花流水,都蔚為文章。

我想,學校要教導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成為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務工作者,不僅僅是如何履行醫學生的誓言,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讀書中受到啟發,感悟人生,是讓我們在人格的殿堂裡閃爍耀眼的光芒,是讓它的學子不光在醫術上受人尊敬,更要在醫德人品上令人讚歎。

這是我們進大學以來的第一份寒假作業,也是我們成人後的第一份心靈答卷。也許《朱子家訓》被掛在第二餐廳牆壁上的時候,我們沒有人去關注它,給予它崇敬的一瞥,但它卻一直在那裡,靜靜的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卻終於讓這群逐漸成長起來的孩子,久久的仰望著它,從心底湧出那些青澀的感悟。

這求學的20__年來,儘管我們學習了一些科學知識,但在為人處事上,仍然還懂的太少太少。一直生活在學校和父母、親人的庇護之下,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地考慮過,今後的路一個人該如何走下去,是時候學會放手了,是時候學會成長了。縱然不斷成長的我們仍然,永遠無法獲得完美的人生,那就讓我們學會接受不完美,學會欣賞和感激。或許長輩們還可以為我們再鋪上那順順當當的十幾年的路,但我相信,能夠讓這一輩子都走得順當的只有我們自己,以及那顆善良質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