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04W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誕生於井岡山,以下本站小編為你帶來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
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1

如果算上平時以個人名義來遊覽參觀的話,我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來井岡山了,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特別是這次參加由省局組織的革命傳統教育,更是感悟頗深、收穫頗豐。

井岡山我們此次學習的第一站。幾天的時間裡,我先後參加了“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專題學習,學習了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現場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追隨革命先驅者的足跡,體會他們在艱難險阻中永不磨滅的堅強信念。

隨後,我們來到贛州的瑞金市,參觀了“一蘇大”舊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群、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到興國縣現場學習蘇區幹部好作風,觀看了《瑞金奠基》、《井岡豐碑》和《黨的紀律要牢記》等教育片。

每到一處、每次學習,紅色的印記都深深的打動著我,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陳列著大量紅軍曾經使用過的珍貴文物,在毛主席使用過的油燈、硯臺前,在朱德總司令挑糧用過的扁擔前,一幅幅革命歷史畫面浮現在眼前,使我無時無刻不被革命先烈與紅軍戰士們在艱苦的歲月裡浴血奮戰、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動。

《井岡豐碑》分“引兵上井岡、艱苦的歲月、熱血鑄忠誠”等五個篇章,為我們講述了毛澤東、朱德等革命領袖創立中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再現了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開創井岡山道路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豐功偉績,生動記錄了他們的光輝思想,集中展現了以“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為主要內涵的井岡精神,成為了共產黨人可貴的精神財富。

瑞金是享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在這裡堅定的跨過了第一渡,來到“一蘇大”舊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群,看到一件件革命先輩們曾經使用過的物件,聽著工作人員的細心講解,這些真實的景物和故事,使我的心靈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動,對革命先烈除了敬仰還是敬仰。

在我國著名的將軍縣——興國,一首“哎呀嘞,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的歌謠,充分表達了蘇區群眾對蘇區幹部的高度評價和讚頌之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之後,興國縣蘇區幹部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經常深入到鄉村進行調查研究,瞭解群眾的生活疾苦,修路橋、打水井、鋤田地......幫助群眾開展生活生產,蘇區幹部與群眾魚水情深的畫面活靈活現的刻在我的記憶裡。

將近半個月的學習,所見所聞,給予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思想上受到了洗禮,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每一個現場、每一處勝地、每一個故事、每一件文物都令我敬仰,引我深思,催我奮進。

飲水思源,如今,新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的年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加強自身科學理論的學習,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對黨無比忠誠,對事業鍥而不捨;堅持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結合自己的工作職責,以積極、務實、創新的態度尋求工作上的突破,在變化中求發展、求進步、求和諧;大力弘揚井岡精神,依靠群眾,深入群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做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共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2

通過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活動,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感悟到井岡山精神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斗爭中共同創造和培養的一種無產階級革命精神,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

為了更好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赴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更為重要的是它是革命的搖籃,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那裡把馬列主義的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併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這次能夠親身前往這革命的聖地,心情自然是難以表達。

4月16日我們乘車開赴井岡山,開始了本次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活動。在短短的幾天的活動中我們參觀了井岡山的小井紅軍醫院、黃洋界哨口與紀念碑、百竹園、紅軍造幣廠、大井毛主席舊居、水口彩虹瀑布、北山烈士陵園等紅色景點。每參觀一個革命舊址每經過一處紅色景點都有一段感人的革命故事讓我回味。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豐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建黨、建軍、建政等一系列偉大革命實踐活動,使井岡山享有“中國革命搖籃”的聲譽,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從當年黃洋界保衛戰到今天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井岡山精神激勵著幾代人英勇奮進。

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培育的一種偉大革命精神。這種精神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光輝,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培育,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中昇華而成的。紅軍在缺醫少藥、缺衣少糧的艱苦環境中一路走過來,最終走向勝利就是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的支撐。

在北山烈士陵園前面對無數先烈,我們重溫入黨誓言後,感到作為共產黨員應該以井岡山的精神和入黨誓言來激勵自己,並努力付諸實踐。通過這次井岡山之行加深了我對黨的理解和認識,也更堅定了對黨的信念。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如何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保持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是我們每個黨員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通過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活動,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感悟到井岡山精神就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斗爭中共同創造和培養的一種無產階級革命精神,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勇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容;艱苦奮鬥、敢於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依靠群眾、無私奉獻,是井岡山精神在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上的具體體現。我要牢記共產黨人的責任,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將這種精神化作前進的動力,開拓創新,勤奮工作,為統計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井岡山紅色之旅心得體會篇3

4月9日至14日,作為中央黨校國資委分校中石化第44期黨校班學員,到中國革命的搖籃、 “中國第一山”(朱德題詞)—井岡山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期間,拜謁了北山革命烈士陵園並敬獻了花圈,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黃洋界哨口(在黃洋界保衛戰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紅軍造幣廠、小井紅軍醫院、大井和茨坪毛澤東舊居,聽了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黃仲芳教授關於井岡山歷史地位、作用和井岡山精神的黨課,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同時得到一次空前淨化。

精神支柱高於天。1920xx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4·12”和“7·15”xx政變,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鎮壓,成千上萬共產黨人的鮮血淌流成河,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在如此嚴酷的局勢面前,我們黨靠什麼來點燃井岡山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崇高的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井岡山斗爭時期,新生的革命隊伍處於十分強大的白色反動勢力四面包圍和反覆“會剿”之中,生存和鬥爭環境非常險惡。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根據地軍民同敵人鬥爭到底?是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工農紅軍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團隊、一個人,必須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百折不撓,戰勝千難萬險,去爭取更大勝利。

珍惜年華多奉獻。洪昭光教授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有寬闊如大海的心胸,那就什麼事情都打不倒他。要是偶爾‘想不開’,那麼看過三座山之後,準保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洪昭光所說的第一座山就是井岡山,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了多少英烈,和他們相比,我們豈不是太幸福了? 洪昭光所說的另外兩座山分別為普陀山、八寶山。井岡山時期,59位擔任過各種重要職務的先烈中,有90%以上是20多歲的青年:王爾琢追隨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來到了井岡山,在一次追趕叛徒隊伍的途中不幸犧牲,年僅25歲。何挺穎,犧牲時才24歲,張子清28歲,宛希先23歲。張子清和宛希先一武一文,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的左右手。伍若蘭26歲,鄧家海29歲,劉真27歲,王佐25歲,而鄧貞賢只有21歲,還有15000多位有名有姓的先烈和漢白玉無字碑上更多的無名先烈。他們都犧牲在生命最燦爛的年華,將青春和熱血化作了井風山上一簇簇映山紅。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裡一定要為革命、為社會多作奉獻。

艱苦奮鬥不畏難。井岡山斗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不僅對井岡山根據地在軍事上“會剿”,而且在經濟上嚴密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在井岡山。為了保障戰爭需要,邊界黨和政府因陋就簡,創辦了一些軍需工廠,如創辦了修械廠、軍械廠、紅軍被服廠、紅軍印刷廠等。這對補充紅軍的給養,支援戰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為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黨和政府反動軍民用房屋等老牆上的土取下來熬硝鹽,以代替食鹽。紅軍醫院裝置簡陋,藥材缺乏,醫護人員就自己上山砍竹子,自制了竹鑷子,竹軟膏刀、竹藥筒等,還上山採集中草藥,學習民間驗方,自己動手配製中藥,用來治療傷病員。紅軍官兵們生活艱苦,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既是當時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又反映了他們的革命樂觀精神。正因為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井岡山軍民才不為任何艱難困苦所嚇倒。

群眾利益記心間。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和紅軍之所以能以弱小的武裝力量戰勝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黨和紅軍“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並得到了千百萬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上井岡山之初,毛澤東身背斗笠,腳穿草鞋,走遍了整個羅霄山脈,對井岡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社會調查,先後寫出了《永新調查》、《寧岡調查》,使黨組織和工農兵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能符合廣大群眾的利益,艱苦的井岡山斗爭,是中共歷史上官兵最為平等、革命友情最為融洽的時期,不論是衝鋒打仗,還是挑糧蓋房,幹部和戰士沒有什麼兩樣,朱德軍長每天來回一百多里路與普通戰士一樣展開挑糧競賽。“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會剿”的紅軍歌謠,表現了井岡山軍民粉碎敵人封鎖、堅信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黃洋界的大槲樹,成了領袖與群眾同甘共苦、溫暖融洽的歷史見證。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