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通用5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9.44K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 篇1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為信念的優質學校。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通用5篇)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為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著學生的本性、慾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豔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祕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啟示。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 篇2

《死亡詩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勵志片,這部高評價,高口碑,高內涵的佳作除了得到業界的追捧和讚譽外,也把熱愛詩歌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了觀影人的心中,讓更多人喜歡上了詩歌,讓更多人奔赴了詩歌行業,真正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和啟發意義的好作品。

其實說到底,那所謂的詩歌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種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燒不息的自由之火,這種精神會讓人的精神得到解脫,會讓人的靈魂得到解放,會讓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傳統,衝破教條,追求自由,擺脫束縛,發掘自我,發現本我,飽含激情,充滿熱愛,這就是所謂的死亡詩社,一個永遠嚮往自由的,一個永久追求自由的,一個永恆實現自由的團體。那麼真正的《死亡詩社》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電影后我們就會明白那是一個優秀老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優秀品質,那也是一群有志青年想要突破社會教條,想要打破死板教學的頑強反抗。

莊嚴肅穆、紀律嚴明、傳統壓抑的高中生活讓學生們苦不堪言,這種壓抑沉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變得越來越死板,越來越憂鬱,越來越迷茫,可就在這時候,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老師出現了,這讓身處深淵的學生們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師,他一直在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激情和熱情,他也一直不厭其煩的鼓勵學生要找尋自己的聲音,要感受自由的靈魂,他甚至讓“死亡詩社”從新在學生之間活了起來,讓學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諦,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基延確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或者說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老師。

而那群活在“模仿、恐怖、頹廢、汙穢”這四大信仰下的學生呢,面對基延先生所傳遞的自由,針對基延先生所描繪的激情,他們像身處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樣,一直在瘋狂的汲取著這不可多得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著這難以獲取的激情,著實是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解脫。

這就是《死亡詩社》,一部充滿激情,充滿自由,充滿青春的詩篇,它值得我們吟誦,也值得我們謳歌。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 篇3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執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 篇4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影心得 篇5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著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為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著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為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著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為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為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為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裡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為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為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著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