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心得(通用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1W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心得 篇1

我很喜歡一部叫做《春風化雨》(也稱《死亡詩社》)的電影。每一次我看完這部電影,都有一股強烈的震顫在心中迴盪,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心得(通用3篇)

電影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臺詞:“你的一生可曾因為什麼人而改變過?我沒有。但我知道美國威爾頓貴族學校裡那群學生的道路被一個老師改變了。”

電影中描繪了一名思想新銳的教師向禁錮思想的教育方式發起挑戰的經過,過程叫人心旌盪漾,結果卻令人扼腕嘆息。在單調而束縛思想的貴族學校裡,這名叫做基廷的教師,向僵化的教育模式發出了挑戰。

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他不惜一切機會,教導學生們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要“抓住每一天”去汲取生命的精華。他用一句拉丁文carpe diem(只爭朝夕)激勵這些學生。他激發每個學生的靈感,讓他們擺脫習慣與性格的束縛和羈絆,喚醒每個人心中創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慾望。他告訴他的學生:不要盲目地跟隨他人,不要被信條所惑,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每次看這部電影,我都心潮澎湃。

在關心和幫助中國大學生長達10年的時間裡,我一直不遺餘力地傳播著“做最好的自己”的價值觀,我希望通過寫作、演講、網路等方式來分享和分擔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存感受,並且儘可能地提供一些我的經驗讓他們選擇參考。我希望自己能夠像基廷老師一樣,讓中國的青年懂得如何在現實中放飛自己的理想,進而明白生命的意義。讓他們知道,“世界可以因你不同”。

從一份責任感出發,我在幫助大學生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滿足,也有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將我圍繞。這種幸福感,來源於學生們給予我的莫大信任,也來源於他們不斷成長所帶給未來中國人的希望,更來源於我深深感到我生命的價值。投入這份工作的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讓我留下了深沉的回憶。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和中國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責任、機會和潛力,我在這份工作中的收穫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時常會問自己:“我怎麼能把我的更多知識傳授給中國青年?”我有時也會想到,雖然我很願意為大學生作人生規劃,找尋心中的聲音,但是畢竟我是個科技人,是個職業經理人。我擁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領域的知識,更瞭解企業成功的祕笈。

在過去的20年裡,我有幸在喬布斯、蓋茨、施密特等世界級企業家身邊學習成長,我有幸在PC時代經歷蘋果和微軟,有幸在網際網路時代經歷谷歌,有幸看到這三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長和成功,我有幸在美國矽谷和中國的中關村崛起時,在這兩個地方做過最有創意的工作。這些職業經驗才是我最有價值的資產,我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資產傳授給中國青年。

我相信,中國青年需要這些資產。尤其是當我看到一些青年人渴望用自己的知識創業時,往往由於他們經驗不足而撞得頭破血流,一種指導他們的願望漸漸佔據了我的內心。

曾經,有一位身患嚴重疾病的學生決定創業,堅決要得到我的支援,他來到北京,一定要見我,說如果不見他,他就不治療。當我終於見到他,聽他闡述了自己的理念時,我感覺到他完全不懂創業,必然要走向失敗。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從基礎學習,逐步步入創業的旅途。

曾經,一個千辛萬苦找到我的前微軟員工,請求我幫他的初創公司出主意,做他的創業教練,我答應了。他很有潛力,經過我的簡單指導就在天使投資大會上脫穎而出,得到了第一名和一筆創業資金。但是,儘管他的技術極具創新性,可是他並沒有想清楚使用者的需求。我苦口婆心勸他放棄,他沒有聽,最後我只能目睹他的公司走入困境。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幫助他選擇專案,做有用的創新。

曾經,有一個美國名牌大學的留學生千方百計找到我尋求幫助。他是一個純真的技術天才,創立的公司也相當出色。於是,谷歌成為他的生意夥伴。但是兩年後,在一個律師的教唆之下,他找到一個法律漏洞,試著從一次生意中向谷歌收兩次錢。我的感觸是:他,需要創業導師,教導他任何基業長青的公司都要有誠信的價值觀。

我想,這三位如果有好的創業導師,都可能成為中國的下一位馬雲或丁磊,但是現在他們在網際網路江湖裡獨自打拼,最終脫穎而出的機會相當渺茫。

我想,如果他們的身邊有好的創業導師幫助,他們的成功概率或許會增加數倍。

我想,幫助更多的中國青年實現創業夢想應該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一件事,而且是我一直以來幫助中國大學生的延續。

斗轉星移,隨著谷歌中國運營的漸漸平穩,這個辭職創業的夢想也越來越清晰。由我牽頭,創立一個青年“創新工場”的願望逐漸萌生,在這個“創新工場”裡,我希望專門帶領這些有創意的青年人,在一個有老師的環境中,讓他們受到指導,挖掘潛能,做出有創意的企業,進而對社會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20__年8月,我終於作出了又一個“追隨我心”的決定,從固有的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中脫離出來,真正實現自己“幫助他人完成夢想”的人生目標。曾經,我用“世界因我不同”激勵自己追尋夢想,今天,我用“世界因你不同”激勵他人發掘潛能。

如果我們極端幸運,也許我們能培養一個走向世界的國際品牌。如果我們非常幸運,也許“創新工場”可以創造一個新一代的領跑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但是就算我沒有那麼幸運,只要我們能創造一些有價值的公司,做出對使用者有一定意義的產品,培養一批有創業能力的青年,這些都會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意義。

一想起新的工作,我就心旌盪漾。如同站在課桌上的基廷老師,我眼中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風景。

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這一天的到來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因此,中國的公司要快速學會走向國際舞臺。20年後當中國成為世界之最時,中國最成功的公司很可能就是在下一個5年裡創立的,也很可能就是在“創新工場”關注的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計算領域中產生的。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基廷老師的名言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carpe diem(只爭朝夕),要“抓住每一天”。

因此,在這關鍵的時刻,我必須抓住今天,去探索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我深深地記得《春風化雨》裡的一個場景,基廷老師帶領學生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時所朗誦的梭羅的詩——《瓦爾登湖》中的那句名言: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and not,when I ca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心得 篇2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為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為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著學生的本性、慾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 ,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豔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祕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啟示。

基丁老師有著超越常人的素養與眼界,但他的個性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長相的格格不入。羅賓·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劇演員的長相讓他與嚴肅、嚴謹、寧靜、優雅的校園氛圍、學究氣息濃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在開學典禮的莊嚴時刻,還是他對學生教學時的誇張表情,或是他在啟發學生時的微小動作(豎大姆指、挑眉毛、擠眼睛),都富有喜劇、鬧劇色彩。

基丁的教學方式也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出場令人咋舌:吹著口哨(老柴的1812 序曲,我想應該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裡慢慢蕩了一圈,在學生驚異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著主角又發揮了喜劇演員的天分,在門口一探頭,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學生們一頭暈菜,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幾個膽大一點的猶豫不安地站起身,其餘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趨地跟著走到了校史陳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長,我的船長!。以後可以這樣叫我。”於是通過幽默的講解和誇張的動作讓學生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並且牢牢記住了這個單詞“CARPE DIEM”抓緊時間(採擷你的花蕾)。

如果說出場還算引人注目的話,撕書就顯得離經叛道了。我聯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結,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種桀驁不馴和反抗的意思。這裡的場景同樣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學是對權威敢於挑戰。“這是一次戰鬥!戰役!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語言和文字。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為了好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基丁興奮地咆哮著,周圍的孩子們跟著一起瘋狂。之後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的詩句,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周圍的一切;鼓勵並預設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違反門禁,在山洞裡聚會念詩、表達隱祕想法 …… 上述的種.種做法必然會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追棒:孩子們終於興奮地發現,他們有一位與他們一樣有點叛逆、有點頹廢、充滿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義老師。他自由地散發著對於獨立、浪漫生活的渴求。於是開始崇拜他,親近他。“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隨口拈來的詩句又是多麼令人興奮與神往。浪漫總是吸引人的。這也正是導致他自己與學生們的悲劇所在。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馬的話!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業模仿與推崇,那是因為它是在當代這個自由寬鬆的崇尚自由的環境當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時代卻是萬萬不應該,然而基丁這樣做了。讓人為他擔心。

影片中尼爾的成長與抗爭的發展主線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學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抗爭。尼爾,一個聰明、富有活力、領導力、學習優秀的學生。出於對基丁老師的好奇,從校友紀念冊中查詢到基丁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於是興奮地鼓勵同學加入死亡詩社並恢復它的祕密活動。順便說下,我認為《死亡詩社》的題目,就預示著詩社被打壓、出賣與解體的結局。懲罰的板子不僅僅是打在了紐旺達身上,更是開始打向了死亡詩社及其每一個成員。尼爾的戲劇表演,受到父親的強勢打壓:不好好讀書,去演什麼戲?苦情記: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讓你到這兒來讀書。於是基丁鼓勵尼爾回家跟父親再談一次,尼爾照做了,但這次的談話顯然是沒有成功,所以尼爾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經跟.父.親.談.了.,.想.來.父.親.會.同.意.的.,.只.不.過.是.要.出.差.四.天.。.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明顯在撒謊。他們肯定大吵了一架,父親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兒子演出之後,即使是那麼成功,父親也提出必須讓兒子轉學。沒有對話,沒有溝通與交流,也沒有欣賞。只有強權與服從。上軍校——再考上哈佛——當醫生……生命容不得出一點差錯……遺憾的是,基丁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看不出尼爾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在演出結束後他搶到尼爾面前說的話被他父親搶白,搞得很失落。最終尼爾的自殺讓人陷入沉思,這本來是個可以圓滿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為基丁的理念沒有錯,尼爾的興趣值得保護和鼓勵,但恰恰與事實格格不入,所以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學會走自己的路,有獨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斷成長。影片有兩次表達了對教育目的的思辨:場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是很冒險的。他們不再滿腦子胡思亂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駁:“不是成為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夢想中,人類才是自由的”,這次的思想交鋒,基丁打了個小小的勝仗;場景二:校長批評基丁的做法,他僅回了一句:“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被不耐煩地打斷“是教給他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餘的就不用管了!”這次是基丁的力量過於渺小,反襯出傳統勢力的頑固。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動聽》,《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結局一樣,這些優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師還是被學校開除了。但正是他們存在過,所以導致了教育的不斷進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敗的必然性後,我們需要思考為師之道。我們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麼教訓?基丁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比如他過於激進,他的觀點“及時行樂”有一定的負面性,他單方面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卻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理解生命中的各種衝突,並理性地作出抉擇”。他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尼爾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並在複雜的情境中尋找更好的發展可能,這也許就是基丁浪漫情結、激進思想導致了他的教育最終受挫。他必然沒有考慮到與傳統教育單打獨鬥之後,他自身難保,他勸尼爾跟父親再交談一次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尼爾的家庭情況以及尼爾的個性特徵就盲目地加以鼓勵……

基丁所持的對教育的目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甚至他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是必然的。但尼爾的死卻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維方式有其侷限性,亟需改進。生活並不只是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不能過於詩化。

除此之外,生活還是數學的、科學的、理性的。雖然詩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師一定不能有單科獨大的觀念,必須儘可能地對其他學科減少影響。對生活充滿激情沒有錯,但激情需要引導,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 “儘可能地避免引導學生到一種過度瘋狂的激情中——這種過度的激情只有在偶爾的聯歡、詩會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長久處於那種狀態,否則……就會陷入和納粹式的狂熱中。這樣,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處於了一種激烈的對抗狀態中”(幹國祥)。電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種持續不斷的激情最終導致了狂熱和混亂。

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提出過: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就是很好的觀點。教育改革需要中間地帶。過於激進,走得太快,來不及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平衡。找到兩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學模式和“以教為本”的單調授課模式。然後,通過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調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遠是平衡的藝術,在不確定的河流上尋找最佳航線。前面有平衡,盡頭有平衡,中間不斷地來回擺渡。”(魏智淵)。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基丁的義無反顧的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後有最動人的一幕: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呼喚他:“船長,我的船長”。為什麼不是所有學生都站到桌子上?因為這樣的結局才是完美。儘管你有激情和勇氣去做,去實驗與探索,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或者是暫時的妥協)。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處——每個人都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想法,哪怕現在是不成熟的。

電影死亡詩社的觀後心得 篇3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麼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於南科大的訊息,著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於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複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裡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為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麼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麼?這裡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後還是被解僱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於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