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66W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 篇1

春節是全體中國人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無論是泊來的聖誕節、萬勝節還是情人節,沒有任何一個節日能象春節這樣底蘊深厚,滲透到人的靈魂深處。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精選5篇)

魯迅先生曾在《故鄉》裡說道:“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就連空氣中的氣息都與往日的不同。”從小時候,我就對這句話感觸極深,也許天生敏感的關係,我總是覺得除夕這天有明顯的不同,空氣中有能夠體會到的東西,是一種感覺,一種文化,一股濃濃的鄉愁氤氳在心裡。

此心安處是吾鄉,春節就是一種文化鄉愁。

因離家近,我的鄉愁淺淺的,不經刻意的提醒是感覺不到的。

這次是女兒給偶然啟用的。女兒今年上大學了,愛好廣泛,最近喜歡上了騎山地車,便攛掇我騎車回家過年。為了不掃女兒的興,也為了鼓勵她,我一口應承下來。

但是隨著年除夕的接近,現在心裡竟然漸漸沒了以往的底氣。雖然到家有一百里的路程,全部都是硬化的柏油路,應該不會難走,主要是對自己體力的擔憂和不自信。

一天早上,女兒用簡訊問我:“爸爸,你借好自行車了嗎?”我答:“借好了。”說上幾句,女兒又問我:“爸爸,你確定能陪我騎自行車回老家?”我答:“非常確定。”

我不想讓女兒失望,更希望她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在生命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爸爸厚重的肩膀是女兒永遠的支撐。

前幾年,湖南衛視播出《爸爸去哪兒》的電視娛樂片,深受觀眾歡迎,從咿呀學語的兒童到兒孫滿堂的老人,尤其是尚在中年的男人,可以在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某些情景也能觸及自己久未梳理的靈魂。

女兒現在學著模乖有時候喊我“爸比”,現在直接喊爹了。我高興地答應,至少可以為自己增添一份童趣,與已經長大的女兒分享。

有時候,真的不盼望女兒長大,尤其是今年大學聯考後自己一度有所遺憾,知道上大學後就會離開我們,希望女兒再繼續上高中,想永遠看到她孩子時纏人的樣子,但年關將近的鞭炮聲提醒我,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女兒終將長大成人,離家遠行!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 篇2

年的起源是殷商時期的祭祖、祭神,而在西周之後,過年就有豐收慶祝的意思。

過年祭祖是春節中最重要的環節,年除夕的祭祀儀式深深植根於鄉村之中,文化氣息濃郁,具有既神祕又神聖的精神力量。

在我老家,家家戶戶高掛家堂,記錄著每一個逝去的先人的名字,按輩份代次排列。供品極其講究,必有魚、雞、肉、水果、點心,兩支高高的燭臺分擺兩側,徹夜明燭,焚香不斷,氣氛神聖靜穆。

父親曾對我說,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種祭祖方式不是封建迷信,是用這種神聖的祭祖方式緬懷自己逝去的親人,感恩先人的撫育和傳承。

此時此刻,這種今人對故人的思念似乎可以被故人感知,而又能從中收穫某種奮進的精神力量,這是心靈的自我暗示和期許。

祭臺前的守歲那是春節的傳統習俗,除夕之際,守歲之時,對年長者來說是辭舊歲,珍惜自己的光陰;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為自己的父母守歲,希望父母長壽。

蘇東坡有詩云:“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古代守歲的情景。

現在年輕人基本不守歲了,圍爐夜話的情景已經很少了,守歲的味道和親情的味道似乎被沖淡了。

年味淡了,是因為我們沒有尋找,最純樸的年味就在眼前,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

父親的傳統意識很深,無論多累總是要守歲的,他會讓我們早去休息,自己坐在燈火通明的祭臺前默默無語,如塑像一般。我曾暗暗提示自己,今年一定要陪父親守歲,但最終食言,凌晨兩點多時就睡著了。醒來時,父親已經上完了七年級的第一道香。

作家馮冀才曾提倡過:如果大家有精力,也有這個機會,一年就一次,不妨懷著一種體驗文化的心態去體驗一下守歲的感覺,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心靈收穫。

林語堂說:“春節是一種歐洲人所不能體會的撼動人心的力量。”

當臘八粥一熬、對聯一貼、爆竹一響、紅燭一點、年糕一蒸、年夜飯一做,所有人都會被年的神祕所俘獲,心甘情願地陶醉在濃濃的鄉情裡。

過一次年我們就會年長一歲,但每過一次年我們好像穿越回到你年少的兒時。成年人過年的心態是複雜的,小時候是盼過年,長大了怕過年,既憧憬未來又感慨歲月。此時此刻,故鄉在夢裡,年味在心裡,情感在賡續不斷的回憶裡。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 篇3

春節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經濟現象。

從經濟學角度看,春節是一種經濟均衡。

從起源看,春節是經濟尤其是農耕經濟的產物。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就是來自農業。春節服務於農耕經濟,農耕經濟促生了春節。春節是兩個經濟迴圈週期的交點。春節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新一輪播種季節和收穫季節的開始。

從具體功能看,春節對經濟的各個環節都有一定作用。

在生產方面,春節所體現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春節有利於生產的合作建設。一是春節的聚會有利於培養合作精神,因為聚會本身就是一種合作。二是雖然小農經濟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徵,但小農經濟的有些經濟活動仍需合作,在較分散的條件下,春節這種形式為合作提供了協商準備的機會。記得小時候家裡過年,鄰居、親戚朋友之間在相互拜年時,總要協商生產和生活上的一些事,看誰家家裡有大事,到時候大家也好幫忙。當然,這種以春節為主導的合作主要以血緣為紐帶,它不同於陌生人之間實現的合作。其次,春節聚會也有一種擴散生產知識的功能。大家聚在一塊,談天說地,既交流其它方面的資訊,也交流生產方面的資訊和經驗。

在分配方面,春節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再分配功能。如壓歲錢就是一種再分配。春節內含著一種互助精神。如,在過春節時,富人對窮人有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施捨。另外,在同一大家族內部,富者對窮者也會提供一些幫助。從實際情況看,春節這種再分配功能對減少社會財富差距作用雖然有限,但對緩解社會矛盾也能起到一定功效。

春節也是一種交換的“集市”。春節有一種類似農村集市貿易的功能,也是一個交換的“市場”。春節的交換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精神產品的交換;二是物質產品的交換。在精神產品方面,春節的聚會使大家互相交換滿足“親情”這種無形產品的效用;另外,大家相互拜年,互祝問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產品的交換享受;還有,春節也提供了一個大家交流各種資訊的平臺。另外,在小農經濟條件下,一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由於存在環境、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差別,每一家生產的產品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過春節時,大家提著禮品和特色產品相互拜年,實質就是一種物質交換。

春節在消費方面的作用是最明顯和最直接的。春節所提供的消費滿足表現在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在精神消費方面:通過祭神、祭祖等活動,滿足了個人減少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精神渴望;通過聚會,使個人更有了一種團隊歸屬的滿足感,也減少了孤獨和分離的負效用。在物質消費方面,不論在吃,還是在穿等方面,春節都提供了比平時更大的滿足和效用。另外,消費和生產是緊密相連的,二者有一種互相推動的關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殺豬宰羊,這種消費的擴張對社會生產也是一種間接拉動和推動。目前,中國的“假日經濟”就很值得研究。

春節作為一種特定的制度安排,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既有其積極的作用,也有其負面的作用。這種負面作用就是春節的“異化”。主要表現有:一是生產功能的“異化”。春節的合作變成為一部分人的拉幫結派。拉幫結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分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是為了生產。其對生產不僅不會產生積極作用,而且有時會產生較大破壞作用。二是分配功能的“異化”。春節成了少數人斂財和行賄的好季節。中國傳統禮儀所要求的禮尚往來和正常的人情交往在這裡卻變了味,春節成了違規行為的高發期。目前在中國,如何有效治理利用節日形式所進行的違規行為,有許多問題仍需深入研究。三是交換功能的“異化”。春節成了權錢交換的“集市”。一方用公權,一方用私錢,相互交換,“相得益彰”。這種交換隻有利了少數人,但對社會上更多的人造成了損害;並且這種交換也損害了社會經濟運轉的正常秩序,這種由秩序的破壞所產生的負作用對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和持久的。四是消費功能的“異化”。春節成了某些人進行炫耀性消費和畸形消費的節日;其行為既腐化了社會風氣,也不利於個人健康人格的形成。總而言之,春節對經濟和社會的正常作用應當是既促進公平,又促進效率;但春節的“異化”使社會既損失了公平,又損失了效率。

另外,春節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個很不好的作用就是對血緣主義的固化。所謂血緣主義,就是將基於血緣關係所要求的生活準則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血緣是春節的紐帶。每年一度的春節對人的血緣意識起到了不斷強化的作用。人的意識與行為緊密相關。所以,血緣意識的增強與血緣行為的泛化也是緊密相關的。

從意識層面看,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四大因素是:血緣主義、主義、平均主義和機會主義。而血緣主義在其中又居於主導地位。血緣主義使血緣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的行為法則。其結果是:血緣內有誠信,血緣外是面子;家內有秩序,家外是機會主義;熟人之間好辦事,陌生人之間就是鑽空子。所以,血緣主義導致了人情大於法治。而法治是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沒有法治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另外,血緣主義也具有主義的天然基因。而主義又不利於平等和民主精神的產生。再者,血緣主義也有一種平均主義的味道。而平均主義既不利於個人積極性的調動,也不利於有效財產製度的建設。

中國要快速健康實現現代化,必須要走出血緣主義的溫情泥潭。人生需要血緣,需要家庭溫情,但社會不需要血緣主義。血緣關係的社會化必須以社會理性為前提條件。所以,這裡也就有一個如何正確看待春節和如何有效利用春節的問題。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 篇4

每年春節前,母親總是會常常問:“什麼時候回家啊?”我答:“年三十。”問:“怎麼這麼晚啊?”答:“我還要上班。”答:“嗯,我知道,早點回來。”

春節是舉家團圓的日子,是父母盼兒女歸來的日子。老祖宗創立的歷法很神祕地選擇了這樣一個天地共慶、人神共渡的美好日子。

從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就算是真正踏入了年關。有句俗語叫“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從現在的生活狀態來說,過了臘八還沒有特別濃的年味,尤其在城鎮。城裡人仍然忙來忙去,偶爾看一下日曆,才想起陰曆年底的臨近。農村就不同了,年味相對濃一些,過年的儀式感更明顯一些。

每個人因生活的環境過年的心態也不同,在外工作的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藉著放假的機會回鄉看看父母、親戚和朋友,體味一下家庭的溫暖,給爸爸一個擁抱,給媽媽一個吻,給哥哥姐姐一份禮物,給弟弟妹妹一份驚喜。

因為值班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回家的,則通過越來越方便的快遞給家人寄一份當地的特產,“千里寄鵝毛,禮輕情意重”。當遠在家鄉的父母收到還保留著兒女體溫的禮物時,那份溫暖會伴老人一年,寂寞也會淡去了許多。

記得有一年春節,我曾很認真地跟父親說:“今年不回家過年了,孩子小。”父親停頓了一下,說:“這麼近,不回家過年,人家會笑話的。”

我無語,瞬間羞愧無比。

在母親眼裡,回家過年就是吃一吃親自揉用柴火蒸得的大餑餑;在父親看來,就是悶頭對座雖話語少但心裡那份踏實;對親朋好友來說,是一年又一年總有一份在春節時表達的關懷。

面對故鄉,春節是鄉愁,如霧一樣,時濃時淡,融化、釋散在心裡。

俗話說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了那一份親情,為了那一份牽掛,為了那一份自我,上路吧,當家鄉嫋嫋升起的炊煙映入眼簾,就是你最幸福、最開心、最踏實的時刻。

2022春節心得及感悟參考 篇5

春節,是對春耕秋收的期許,是對神靈祖宗的敬重,是對親朋好友感情的重溫。

一個簡單的“年”字,包含了華夏子孫最樸素、最原始、最本質的希冀。而這些樸素的希冀,往往以食物為題表現出來。

關於春節的美好回憶,其實更多的是駐留在舌尖上,是關於這場樸素的饕餮盛宴的味覺記憶。

老家農村的新年食物還是很講究的,一道道菜,一個個碗,看似複雜,實則簡單,實際上還是那些平時裡吃過用過的東西,只是在過年時花樣多了,做起來更精心了,飽含了對生活的期許,對家人的情意,對天地的感恩。

這些精心製作的食品,浸潤著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寄託著美好的寓意。大餑餑,又大又圓,預示著生活的圓滿,“魚卡子”象徵著年年有餘,而蒸年糕則有“年年高”之諧音和寓意。

而最讓我難忘的是年除夕中午的白菜肉包子,脆鮮的白菜加上切成肉丁的鮮肉,出鍋即食,既香又鮮,怎麼吃也吃不夠。在老家,除夕中午吃這頓包子是很有寓意的,意思即包福吃福。

而年夜飯的餃子是最講究的,餡一定是素的,以豆腐為主,加入切碎的粉條,還有的也加入紅蘿蔔、油條的,豆腐一定要在油鍋中翻炒。還要準備硬幣、大棗、年糕、紅糖各六個,和素餡子一起包上,寓意為六六大順。

吃到硬幣,則預示著他今年會發大財;棗與糕則寓意為“過年過得好,過得高”;糖則為“過年過得強”,都是利用諧音。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是那麼具有文藝範兒。

文化在群眾中間,是那麼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以及有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年是民間文化最豐富的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