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效教學》讀後感(通用21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23W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

學術,是一個很嚴肅的概念。國小教師雖身在一線,但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教師們對專業的科學、客觀、理性的思考得以通過規範的學術文章呈現出來,形成了頗具系統性的基礎教育研究,尤其是有效教學的研究,讓教師們更加關注自己教學目標的達成和目標達成的效益。於是,“有效教學”就成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基礎教育學術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成為新一代教師們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不斷提高的積極因素。

《有效教學》讀後感(通用21篇)

“有效教學”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針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和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人們試圖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考察教學的最大效益,從目前前人的研究結果來看,有五個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

1、教師所掌握的實際課程領域的知識和教學內容的知識;

2、教師使用教學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3、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批評的能力以及自身專業化的品質;

4、教師的移情能力與尊重他人的品德;

5、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

《有效教學---國小美術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書將有效教學研

究關注的重點放在了3個方面——

1、教學是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2、教學是否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3、教學是否有效發展教師的教學效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即從學生的學習視角來反思教學是否有效

此書雖是針對國小美術專業,且讀者就是教師,但他的切入點

是以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入手,無論教師採用哪個教學版本,均針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加以剖析,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每一個問題都從學生的視角提出,再到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去反思,讓讀者(教師)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對照分析解決問題途徑的不同與差距。

此書的理念是建立在新課標的基礎之上,分別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教學領域的教學中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用7個章節來系統地闡述國小美術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深入淺出,讓人不禁有茅塞頓開之感!的確讓我從中找到許多課堂教學中不曾發現的問題癥結所在,並感嘆於他人的智慧與能力,讓我受益匪淺!

書有細看、粗看之分,對於這類學術書籍,我認為應該細看,不僅要細看,還要對照著看,從而能更好更快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僅要對照著看,還要不侷限於書本,因為問題產生的方式不可能會按照書上的情景出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也不止一條,所以解決問題不必“按圖索驥”,而要“推陳出新”。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看過書後真正將自己的教學效率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方法、能力,給孩子們裝上“慧眼”,讓他們能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評價美!

謝謝此書給我以動力!所以,設定一個目標,朝著它努力吧——為自己,也為孩子們!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2

近日,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讀的過程中,有不少收穫,但也湧起絲絲慚愧,雖然不能說自己的教學是無效的,但起碼是一直處於低效狀態,現在才更清楚地意識,教學必須有效,追求高效教學。說說自己的一點點體會吧。

在這本書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學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講,過玉米地掰玉米的隱喻形象地對應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一、學習速度;二、學習結果;三、學習體驗。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餘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學的幾個表現。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眾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重點語句懂得……道理(或體會……情感)

而目前教學,我們部分老師恰恰忽略了這點,上課時存在隨意性、盲目性,以致於出現課文中該教的內容沒有教,有些內容卻一再重複等現象,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明確了教學目標,就會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實際上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餘教授又“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的論述,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也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師的發展方向,對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了。

隨著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記得一次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課堂上也出示有關圖片的輔助教學,老師極力用慷慨激昂的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性,但學生卻反應平淡,最後也勉強上完了課文。課後一位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這篇課文時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識瞭解不充分,僅靠幾張圖片,閱讀也是沒法有效進行。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餘教授還歸納出了幾種教學情境,並結合了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我受益匪淺。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寫得並不周全,但看了這本書確實帶給我不少收穫。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會不斷學習,把收穫播種入教學行為中,來獲得更多的收穫!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3

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各種各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遍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個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本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裡,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裡,我感覺收穫頗豐。

在學生時代就對吳鬆年老師有所耳聞,也十分敬仰,工作之後對吳老師的著作更是喜愛有加,本學期有幸拜讀了吳老師的《有效教學藝術》,作者運用流淌自如、平實樸素、親切自然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教育的智慧和情懷。翻開書首先被導論中的一段小詩所吸引:藝術的靈魂在於情感;藝術的魅力在於風格;藝術的源泉在於生命;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造;藝術的追求在於完美;藝術成功的標誌在於共鳴。每次看書,我都會先瀏覽一下目錄,從中找尋自己所感興趣的容,打算先由此開始拜讀。當我一翻到目錄,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備課教學藝術。閱讀完這一章節,給了我不少有關於備課方面的提示。吳老師在書中是這麼說的:備課是個自覺過程,這種過程的特點在於教師的自我約束、自我要求,要用心去備課。備課過程不是應付上課,而是自我提高教學素質的過程。我們很多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往往都是為了上課而備課,所以很多時候備課思路就被上課所牽住了腳步,沒辦法很好的發揮其功效,他們認為上完了備的內容那就是成功的上好了一節課,其實這種想法都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一直堅持這種信念的話,那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進步就可想而知了。

吳老師在書上還講到了很多備課的方法,他提到基於教學的藝術性,備課中要講五練:練情感、練風格、練優勢、練發現力和內化力。就要做到:

1、備課要備出教學情感、備出教學價值感、備出優化學習過程。

2、備課要備出獨特的教學風格,備出創新點來。

3、備課要講求積累,備出教洞察力、觀察力和發現力。

4、備課要備出智慧、備出才氣,備出教學功力來。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樣的好戲?處處為孩子們著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我們也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4

美卡爾斯金的《如何有效運用閱讀教學的策略》,就教師如何運用閱讀教學的策略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本書作者基於自身的經驗,從圖書的選擇、評估、課程形式以及如何支援閱讀困難學生等方面進行了深人討論,著重介紹了圖書分級、流水記錄、錯誤分析等策略,以及如何上好指導性閱讀與策略課,如何帶領孩子克服文字方面的困難,培養孩子的閱讀信心等做了細緻的闡述。

在教室裡如何給圖書分級,讓我瞭解給圖書分級的重要性。以往我以班費為孩子們買了許多國小生讀的書,雖然給這些圖書分了類,但是沒有分級意識,只是發話讓孩子們多看書!並沒有考慮到聆聽孩子們的興趣,欣賞孩子的品位,瞭解孩子的特點,並據此指導孩子在恰當的時候閱讀恰當的圖書。我們無法陪伴在每個孩子的發展關鍵點上,並給予充分的指導。因此,孩子們需要的是在一些指導下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就像路線圖讓徒步者在旅途中能預判前路的困難,能夠幫助年幼的讀者找到通往那些他們有信心也有能力閱讀的圖書的道路。用發展的視角,培養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書,自己摸索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書,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把被動看書,變為主動選書看,是孩子閱讀書籍的一次質的飛躍!

陪伴、傾聽是本書作者最常做的,讓學生成為積極、有主見的閱讀者的最好方法,是幫助他們在生活世界中變得積極、有主見。如何陪伴與傾聽,我覺得上好整本書推薦課,以及整本書閱讀課,是陪伴和傾聽的最好形式。作者在書中討論式的課程的講解更讓人引起思考。我們在教學孩子閱讀的時候,就學生思考!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思考方式的最有力途徑就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文字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出聲表達觀點。學生的想法來源於教師和其他人的交談。但他們最終無需藉助交流互動就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偉大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幫助我們認識到:讓學生練習與他人交談就是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如果作為閱讀者我們被不斷追問, 你怎麼看這個? 或 哪些內容讓你這麼說?有什麼證據? 那麼,我們就會開始追問自己這些問題。與閱讀、寫作一樣,討論是智力發展主要的動力之一,甚至是智力發展最主要的動力。因此,我覺得討論式課程有必要引入我們語文課程。

其實,在我們教學中穿插了討論環節,我們以小組討論為形式,但我們在教學中許多小組討論流於形式,並沒有產生實質性效果。在教學中,對小組討論有效性的研究,是很好的課例研究。書中的討論式課程為我們研究提供了方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

在閱讀過程中經常停下來思考和討論,這樣我們會逐漸習慣於反思我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學會放手,設計好討論的話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交談、討論中生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書中還有許多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教學上借鑑,其實,我們教師也要形成自己的閱讀路徑,在閱讀中,摸索適合自己閱讀的書,閱讀不止,思考不止。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學底蘊!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5

近日,閱讀了《教學的藝術與科學——有效教學的綜合框架》一書,感慨頗深,讓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差異,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學習的快樂,這才是教師的課堂藝術。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一個老師如果能讓他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的學習,這樣的老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有資格談?課堂藝術或談有效教學的技能與藝術。

課堂之道在於,如何圍繞學生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下,發揮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課堂之道在於,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學生,教師的主導才有了服務的物件。因此,主導總是圍繞主體行動的,一切要遵循?主體的認知規律和成長需求。教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每一個生命得到尊重,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絕倫。怎樣才算是尊重生命?我想:尊重生命的前提是相信生命,尊重最鮮明的特徵應該是放手。唯有解放學生,才能生命之花盡情綻放。

這本書為我們指點了迷津,好教育從不會因考試而改變,也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但好教育一定會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也許,在課改的初期,會有一些波折,甚至會影響到成績。但我相信,最終一定會獲得滿意的結果。誰笑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傳統課堂總是視雙邊關係為聖旨,生怕忽視了教師在師生關係上,教師又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學生的存在。於是,課堂就成了報告廳,學生多數充當的不過是聽眾而已。要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師就要真正確立科學的教學目的觀——教學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務於學生的發展學生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應該擔負起服務學生髮展學生的角色。只要是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就是好教學。反之,有礙於學生健康、快樂發展的教學就是劣質的教學。

好的課堂,應該是動靜結合的課堂。因為靈動,思維才能得到碰撞,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靈感才能被激發。如果課堂上,學生一個個正襟危坐,卻目光呆滯,這樣的課堂,即使紀律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從事教育的人知道,教師的思維不可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認知不可代替學生的認知,間接經驗不可代替直接經驗,唯有敢於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才會有真正的學習發生。身為教師,我們要時刻謹記:教師永遠也不可能代替學生,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去親歷學習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課堂的意義和價值不是在於教會學生學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者的責任,如果教師只教給了學生知識,而沒有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個教師就是失敗的,也是不稱職的。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他自己。

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是一切尊重的起點,也是高效課堂的開始。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高效課堂才有了誕生的根基,這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手。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6

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到關注學生的學,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在認真閱讀了《有效教學論》之後,我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觀點更加清晰明確。如何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很好地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就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課題。《有效教學論》以理論的方式,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了一條有效的道路。

有效教學的陣地是課堂,現有的“班級教學”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以班為單位,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科目進行教學。雖然說這種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說,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不能因材施教等,但是,我們可以在班級教學中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儘量減少班級教學的弊端,做到以學生為本,做到既能顧及全體又能兼顧個人

知識有可言傳部分,也有不可言傳部分,有可教部分,也有不可教部分,任何知識都不可能教完。講盡,不知哪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我們教學生的是一種技能,而不是知識”。知識是靠學生去掌握記憶的,有了技能,他們才能去掌握更多的知識。就以課堂部分來說,很多知識,只能由學生親自去操作、使用、探究、因為傳統教育以及學習方式只滿足於為學生提供確定的、客觀的顯性知識,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記憶確定的、客觀的知識結果為標準,至於學生個體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作用經驗總是主動的、個人的,學生求知的過程就是富有熱情的“主動探究和獨創性”過程,是“親歷”知識並獲得對知識個人化理解和堅定信念的過程,也就是說,真正的知識學習,要經過個人親自探索、研究、實驗,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識,以此種方式獲得知識,將其情緒化、行動化的特徵,最終落實為“個人知識”。

在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並不限於知識水平,而在於求知熱情,這需要教師對“我該如何讓他們對這些有熱情”深入考慮。求知的熱情,就是學習興趣。學生對本學科、本節課有了強烈的求知熱情,她們的學習就會更加具有主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即常說的“專心致志”,但是實際上,課堂上達到專心聽講、專心思考問題的學生並不多,大都是一種表面的狀態,他們只是在聽教師講課,缺乏思考的過程,長期的“接受”教育,使得學生弱化的思維的能力,對凡事都缺少了熱情。正如書中所說的“也許,好教師原本就不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信仰。” 無論是“親其師信其道”,還是“奮鬥目標”,我們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去學習,只有他們在主動、積極、熱情的狀態下去學習,一定會使得課堂實效、高效。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7

近日閱讀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這本書。教學有效性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真正落實教學的有效性不容易,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很模糊,沒有一個具體的指標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有效教學的科學理念,從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本書的內容由外國篇和中國篇兩大部分構成,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篇(上),中國篇(上)是由於文森教授編寫的。在此篇中,又以第三掌的“情感教學”讓我受益匪淺。

教學情感應該是一種教學素養,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教學情感在引導學生認知上有著重要作用。老師的愛憎不能不給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教學情感也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牽引力。積極的教學情感帶給學生積極上進的教育資訊,消極的教學情感也會引匯出消極的情緒,不正確、不客觀的教學情感還會讓學生產生認知錯誤。

人們常說老師是導演,但更多的時候也是演員,用精湛的演技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但是,老師的教學情感首先應該建立在客觀認識事物的基礎上,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引導學生的好惡。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情感投入,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愛,期望和鼓勵,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相應的情感共鳴,和諧的師生關係由此建立。作為教師,就要欣賞、愛護、尊重學生,用愛心與微笑,營造寬鬆而和諧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建立起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爭答師問,積極而大膽發言,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互動學習;“動”起來就是讓學生主動來表演、試講,或分組討論,或面對面交流,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勇於發言。對那些內向的、膽小的,不敢踴躍發言的學生,尤其對學困生,教師要給於關注,面帶微笑,投去鼓勵、期待的目光使他們鼓起勇氣參與活動。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要不插話,不打斷,認真傾聽,並通過微笑,注視,點頭等動作把重視、讚賞、鼓勵、期待等感情傳遞給學生,對他們微小的進步,加以激勵、肯定。欣賞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必然會激起他們的上進心。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消除學生回答問題的畏懼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教師的愛和尊重,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前提。

通過閱讀此篇,我認識到,作為教師,我們要針對國小生的特點,藉助自己親切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恰當的形體動作等創造一個美的、自然的教學氣氛,並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體會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8

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灰濛濛的天色讓人的心情也隨之平和不少。閒來無事,便拿起了書櫃上學校發給青年教師的書——《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如今市面上關於教育的書籍有很多,但其質量往往良莠不齊,而內容真正行之有效並能啟發個人思考的更是鳳毛麟角。每每想到這兒,內心都會湧現一絲無奈。習慣性地拍了拍封面上隱約可見的灰塵,便抱著看閒書的心情翻閱起來。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前言一開始便用了這樣一個關於有效性的隱喻。獨特的開場吸引了我的眼球——速度、收益和安全。我仔細地翻閱著,作者從企業競爭的三要素入手,引出有效教學的三個方面: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增進學習效果的教學,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正如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想,這句話用在余文森老師主編的這本書上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光是閱讀了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便讓我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你們一定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很好地記住了規則、定理、公式、結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並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容實質是什麼。”對於現在教高段數學的我,這句話顯得真實而貼切,這也是我教學過程中一個苦惱的地方。而餘老師則根據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個理論,用‘創設直觀停靠點’的方法輕鬆解決了這一問題。語言的形象化,影象的形象化,動作的形象化三個方面便是創設直觀停靠點的具體做法。

其中有兩點做法也是我們平日裡教學時有所涉及的。語言的形象化是將一些抽象的語義程式碼轉化成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可以運用比喻、擬人、諺語、例項、誇張、排比、幽默等方式,化難為易,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動作的形象化則是類似我們平日裡常用到的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身體運動的同時,積極地運轉大腦,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象的形象化。剛看到標題時,我認為這是一個病句,因為影象本來就是直觀的、形象的。然而餘老師的卻把這個觀點的重心放在了強調教師自繪圖畫的教學價值上。書中寫到:數學課常令許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令學生害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影象形象化的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同樣具有非常顯著地效果。之後,便列舉了三個不同型別的數學知識點的影象形象化的方式,通過理論、應用題、算術題三大塊的影象形象化,給了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直觀的教學指導,大大提高了我對影象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精確。正是在不斷的閱讀、會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更多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了教學的技能。我將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使教育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9

《有效教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教學前教師認真地解讀文字就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也是我們教師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書中葉校長提到了解讀文字要一名語文教師,以及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去解讀時就要抓住五個方面來讀:(1)明確教學目標;(2)理清知識系統;(3)把握文字線索;(4)重在咬文嚼字;(5)兼顧各種因素。再從班組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時:(1)選準重點難點;(2)確定好語言訓練點;(3)教給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讀”教材實現了教師與作者、編者、學生的對話,“深入”為“淺出”找到了出口,更讓“淺出”有豐厚的底蘊,因而“舉重若輕”。這時,我知道了要用情感去感染學生的情感,用心靈去點燃學生的心靈,用生命去感動學生,這是我所感悟到的。

比如: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自己要讀出感情,找出自己喜歡的理由,進而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去,避免了浮於表面。其次找準文章的切入點。

1、 抓題眼。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國小語文S版的課文《翠鳥》,緊扣題目,引導學生分以下步驟教學:翠鳥是什麼樣子的?它喜歡做什麼?緊扣題眼,就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現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每段的中心句,合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3、抓關鍵詞。

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錶達文章的主要內容起著很大的作用。如:課文《廬山的雲霧》,先出示廬山的雲霧多,不難讓學生找到課文是圍繞一個關鍵詞來寫的。

4、勇於取捨解讀文字。

作為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學習文字、感受文字的同時,還應該有所取有所舍。 以前我上課時,總是從頭到尾,按部就班,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講下去,一節課學完了,總感覺有些零散,不知哪裡是重點?在教學中,一定要深入文字,抓住文章的教學重點難點來上課,捨棄那些次要的東西。

細讀文字,我們會發現每篇課文都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或是結構特色方面的,或是表達方法方面的,或是語言風格方面的,教師應該走進細節,突出重點,遵循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文字的精華、細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感悟結構特色。引導學生感悟一些文字的結構特色,對於國小生的習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語言風格。每個文字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或風趣幽默,或恬淡明麗,或清新雋永,或凝練含蓄。解讀文字時,需要教師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受能力,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有感動,教師首先要感動。

總之,文字解讀與閱讀教學緊密聯絡,密不可分。如果說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麼,可以說文字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解讀文字越深入,閱讀教學這棵大樹就會越加生機勃勃,蒼翠欲滴!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0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缺少的不是知識,也不是責任心、愛心等,而是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這些都是消極的、無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壓抑,一種挫傷。現在,很多老師都知道這樣不好,但又苦於無處借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學習了《有效教學》一書。《有效教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像一般理論書籍那樣深不可測,而是植根於現實教育,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教學實踐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

什麼是有效教學呢?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著,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應該是學校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其次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的還比較少。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提到:“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說提問貫穿在每天的教學中,貫穿在整個課堂中,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 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關於有效講授,書中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究其原因是教師的任務導向不明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學習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要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1

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後,從這本書中我獲益非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實際的意義。閱讀《有效教學》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準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之後,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空場所,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舞臺。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關涉到教師生命價值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並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

“備學生,才能備活課堂”。因此在備課中,多獲取學生資訊,準確診斷和預測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會遇到的內容,是“備學生”的重要原則。教師備課如果單單憑藉對學生的片面瞭解,而忽略學生的經歷水平和反應水平,一堂課成功的機率是非常低的。教師應該試著從以下六方面著手:學生可能想到的內容;學生難懂的內容;學生疑慮的內容;學生易錯的內容;學生激動的內容;學生易忘的內容。教師通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從而達到更好地駕馭課堂,有效教學。總之,要“備”好學生,我們就要與學生為伍,做學生的朋友,和他們同甘共苦;我們就要放得下老師的架子,虛心向學生請教、向學生學習。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書中引用維果茨基一句話“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特徵不是行為注意者所認為的刺激——反應,而是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課堂教學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在於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這句話指出了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的作用,也明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要地位,還有指出了課堂必須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之下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把握指導時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五不”,即學生能理解的不講解,學生能敘述的不替代,學生能操作的不示範,學生能發現的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不先問,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二是指導適當,就是教師話語不重複,意思表達清楚,指導內容針對性強,即學生想了解的內容、難以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導,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往往表現在教師給予學生的指導與學生期望得到的指導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管理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師生之間的溝通則變得順暢,教學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學準備都將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故而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 九月開學季,老師你們準備好了嗎?幼教開學準備國小教師教案國小教師工作計...國中教師教案國中教師工作計...師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師具備特有的專業素養,要求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和情感,使教學內容、教學資訊的傳達達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監控,給學生個人或全體學生佈置作業後,如筆頭練習、口語操練等,就意味著監控開始了。並非所有學生都能立即按教師要求去做,此時有效監控非常重要。如果佈置完作業,教師就站在講臺上,根本不去接觸下面的學生,或偶爾遇到學生有違紀現象,只朝學生指指點點,這便會加大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自然也無法保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幫助他們完成作業,或個別制止某位學生的不良舉動,就會變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數學生的練習作業順利進行。另外,部分性格內向或膽小的學生,有問題也不會當眾舉手提問,而對走到身邊的教師則敢於大膽求教。走到學生間還有一個好處,教師能從幾個學生出現相同錯誤的情況中瞭解學生理解上、運用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注意某一知識點的理解或交際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本書秉承課程改革目標要求為宗旨,緊緊圍繞“有效課堂教學”這一主題,充分體現課堂教學要“優化課堂環節,活化教學資源,綻放師生智慧”的特點。書中滲透了教學實踐、部分課型實施流程、實施的關鍵等內容,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步驟和環節加以詳盡闡述,以求實現將現代教育理念融於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旨意,解決課堂教學瓶頸。《有效教學》這本書,我的感悟頗多,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不斷地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人生。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2

暑假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獲益非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的實際的意義。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作為教師的我已經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35年,回顧著35年的教學歷程備課無疑是經歷最多也是變化最多的,從教學初期詳細的備課,到現在簡單的備課,在這變化過程中無疑經驗在起著很大的作用,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把握住學生,但總是在一些細節上出現一些失誤,從而使有些學生就在課堂中不能很好的掌握住體育技能。

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這樣做是不行的,必須做到有效備課才能讓學生學得快學的好。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其次有效教學還體現在有效指導上,書中引用維果茨基一句話“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特徵不是行為注意者所認為的刺激—反應,而是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課堂教學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在於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這句指出了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的作用,也明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要地位,還有指出了課堂必須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之下的。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3

對於現代教育來說“有效教學”一詞,應該是很熟悉了,我卻遲遲未深入學習。最近有幸讀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學》一書,頗有感觸,一直以來,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非常淺薄:有效教學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師教學領域裡,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結果來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達到又快又好的本質。其實,我的理解有些偏頗,不僅失之科學,而且過於片面。現就閱讀崔允漷《有效教學》一書寫點讀後感想。

一、書中基本框架

這本書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習者“像專家一樣思考”。本書的單元組織、各章內容、正反資訊、練習設計、參考文獻/網站的選擇等都體現瞭如下思考:如何把問題還原到原點來思考?如何將教學問題置於課程、教育、社會大背景中綜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學習者將中國小的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學習、評價進行一體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學習者形成教育領域的大觀念(big idea),而不至於去記去背書中提供的那些條條框框的東西?

本書的組織架構按學習單元的方式來呈現:什麼是教學——怎樣教得有效——怎樣教得更好、更有意思。這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詮釋了何謂有效教學、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並引入了大量的教學例項、教師教學反思和教學隨筆,讓人讀起來輕鬆、易懂、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讀書收穫

(一)明確有效教學的課堂框架

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規範的教學行為的指路明燈。在閱讀第一章的開頭,文章就提出問題:什麼是教學?我線上教育已經十多年啦,可還不曾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麼是教學,怎樣教得有效,怎樣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來還真的有點不可思議。總是認為教學就是把已知的東西教給未知的學生。

所謂“有效”,主要是通過教師在這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生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四個方面:(一)引起意向——學生想學習,即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 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明釋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調適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是指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如資訊科技中在講述理論時要配合適當的實踐操作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四)關注結果——學生學會了,教學行為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落腳點在於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各有所獲。所以一些課堂行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捨本逐末地脫離了最初教學的意向性,教學最實質的內容在於學生得到了什麼。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二)理解怎樣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學的靈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之前,我們要進行必要的準備,在頭腦中或書面形成一個計劃。教學準備的核心就是為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教師綜合考慮各種資源和影響因素,並作出各種決定,進而形成相應的方案。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後備好一節課。 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預設要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能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能促使課堂多向、多種型別資訊交流的產生並及時反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讓“預設”真正服務於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三)思考怎樣教得更好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單元的“怎樣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路徑是:一個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導;最後是專家引領。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對於一位教師來說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師。以前讀書的時候,心理學的書中也有提到,波斯納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因此,我們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書中明確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經驗的橋樑、是錘鍊思維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動力。對於我來說,懶於記錄、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要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其次是同伴互導。一位優秀的教師,除了學會堅持不斷地自我反思外,還要學會同伴互導。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渺小的。當你遇到一個難題時,自己怎麼絞盡腦汁都無從著手時,可以藉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別人總會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們資訊科技學科為例吧,師資少,學校裡僅有五位資訊科技教師。書中提到一點同伴互導時應注意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第一是要積極參與合作;第二是心態要平和,坦誠相待;第三是學會如何合作;第四是積極行動,共同擔當。在師資少的情況下,同伴互導可以激發每位參與者的合作動機或智慧,讓每位參與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後是專家引領。書上的定義說,專家引領是當你因某個問題不得其解而處於困惑狀態時,專家給予啟發、點撥而使你破解問題、消除困惑的過程。我們資訊科技學科雖然在中學中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們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導,有些問題是我們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專家引領。那專家在哪裡呢?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專家也需要我們去發現。當然,如果學校給我們搭建和專家交流的平臺那當然更好。

以上是《有效教學》這本書的讀後感。崔教授的專著內容翔實,案例豐富,是一本貼合教師實踐經驗的好書。《有效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研讀和反思的精彩論述,今後我還將不時重溫,不斷獲取新的實踐靈感。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力爭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4

新課標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探究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自主創新學習,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

一、課堂教學活動要目標明確

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體現。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廣泛採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易於學生參與體驗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有聲語言是教師從事教學,培養學生們語感的主要手段。但是往往外來語的陌生的語音,特殊的語法,會使國小生感到與母語巨大的差異,從而在內心產生排斥。因此導致在記憶和理解上的多種學習困難。如果這種困難一點點的堆積到一起,就會挫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在教學中採用形體語言教學就能解決這些困難了。如:在學習英文26個字母時,我就採用了形體語言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教師們會有同感,在學習英文字母時課堂會很沉悶,學生的積極性差,所以我吸取了這些經驗教訓。使得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既開動了腦筋,又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學會了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英語情景教育就是把“快樂學英語”的理念融入英語教學中,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置身於英語的環境中,感覺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外語教學中,情景教學法不僅活潑生動,能夠營造氛圍和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更易於創造、模擬母語學習環境,使外語教學在科學而且正確的方向上施行。“情景教學”是指:在外語教學中運用於交際的社會情景。脫離了社會情景,語言就難以恰當地表述,難以發揮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本質作用。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從交際的情景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我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互動。國小英語課中根據學生的年段不同,“師生互動”的著眼點也不一樣。高年段的學生英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同時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教師重在“導”,引導學生調動知識儲備,使表達的內容更豐富、思路更開闊,句型更為完整與準確。

三、課堂教學語言簡明易懂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十分重視正確使用課堂用語,在備課時結合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課堂對話情景做好充分準備,充分發揮它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從而使英語教學更有成效。同時,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態,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

實施國小英語有效性的教學還有許多的技巧,有待於我們國小英語教師的研究與探索。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有效教學是完成國小英語教學目標,提高國小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5

讀完《有效教學》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

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

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物件,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

二、有效指導。

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三、靈活運用教法。

學 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 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 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 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 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 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 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 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五、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資訊、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例項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有效教學方法讀後感有效教學反思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6

我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追求“教學的有效性”還是“有意義的教學”》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作者寫的內容很貼近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說出了開展教研活動和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幼兒園老師比較關注的問題。作者結合例項講解,讓我知道了在開展教研活動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時如何追求有意義的教學。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效”和“有意義”;第二部分“教學”的意義;第三部分追求有意義的教學。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以下說說我在文章中獲得一些收穫:

文章中講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課”的比例不高,所以我們追求它的價值實現,減少那些不值得上得無意義的課,減少那些上得無意義的課。”要追求有意的教學。

備課備什麼?要追求有意義的教學,就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備幼兒上”而不是放在“備教材上”。具體的說把準備教給幼兒的有關內容與幼兒的經驗聯絡起來,通過非正式的談話或投放相關的材料讓幼兒擺弄,預先了解幼兒已知道些什麼,還不知道什麼,有哪些錯誤的經驗,判斷其中有哪些可以通過教學讓幼兒理解,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無法讓幼兒理解的,從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一旦對幼兒已有的經驗心中有數,那準備教案就更有針對性了,教學的意義就體現在為幼兒建立經驗的連線體。在日常備課中,我覺得自己在備課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活動設計,想怎樣將活動設計的精彩,雖然在設計活動時也關注幼兒,但是不像文章中關注的幼兒這一方面這麼多,看了文章以後,我覺得自己要改變原有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關注與幼兒,將活動與幼兒有機的聯絡在一起。

說課說什麼?文章中講到,說課放在平時就是課後的反思,說課要把握的重點是活動過程與預期的關係,主要是分析活動的非預期效應(包括正反兩方面),分析非預期事件的發生頻率和性質(是預期不周還是期待生成),分析預設活動中生成的教育行為。說課具有其他人無法代替的特殊意義,因為只有執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預期以及預期外的效應,而評課者只能依據教案上的目標。當教師對自己的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效應做出原因的假設和分析時,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就能得到體現。

觀課觀什麼?文章中講到,觀課觀課觀什麼?關鍵在於觀摩活動提供哪一類的課更有意義,如果提供的都是課程以外的教學活動,都是執教者自己生成教學內容,及時課上的再好,也會因為觀摩者無法領會到課的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義。應該是大家上過的或是要上的課,只有多看相同的內容的課,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才能培育起教學的智慧。因此,教師選擇和準備一些經典而優秀的教學材料作為共同研討的內容,尤為重要。這樣避免了教材選擇中的科學性、教育性的問題,“吃透教材的”問題不大,自然就會將備課的重點轉向“吃透幼兒”。而一些教學內容之外的活動設計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現給大家,作為學習交流的內容。我也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多研一些活動計劃之內的課,對於青年教師來說很有幫助,這樣做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吃透教材”,在開展活動時心裡更加有數,有針對性。

這篇文章還是很值得看的,文章中作者的一些理念還是很好的,值得學習。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7

有人曾問我們,在你的課堂生活史中,你有過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的時候嗎?你有沒有體驗過課堂氣氛很好的經歷?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讀了《有效教學》第六章和第七章後,更加明確了課堂氛圍的重要性。輔助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處理學生心理或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的行為。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可以從內在需求、外在誘因、中介自我調節和歸因等幾個方面入手。而課堂強化基本策略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常用的課堂強化術有六種:言語強化、飛言語強化、替代強化、延遲強化、區域性強化、符號強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於課本知識,挖掘出教學內容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讓情感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春風化雨般的自然狀態下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引起心理共鳴,從而激發學生良好情感品質的形成。如:在學習九年級思想政治活動課“獨領風騷的中國科技文化”時,學生在閱讀這部分內容中關於中國古代文化成就的一個個數字、一段段描述的同時,就會油然而生出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時,知識的傳授和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就能達到互相交織,水乳交融的和諧。

以知識為載體進行情感教育,最大好處是使情感教育有理有據,不空洞,學生容易信服,不易產生心理上的逆反。又如:九年級教材中有一段介紹愛迪生髮明電燈過程的材料。通過學習這段史料,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道路是坎坷的,它需要攀登者的奉獻精神,任何怕辛苦,想走捷徑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就要勤奮刻苦的觀念。此類事例,在課本中俯拾皆是,這些思想性極強的內容,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情感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為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契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教”的任務外,還有一個“管”的任務,也就是協調、控制課堂中各種教學因素及其關係,使之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這一活動即為通常所說的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的任務比較複雜。一般認為,課堂管理包括課堂人際關係管理、課堂環境管理、課堂紀律管理等方面。課堂人際關係的管理指的是對課堂中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確立群體規範、營造和諧的同伴關係等;課堂環境管理是指對課堂中的教學環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環境的安排、社會心理環境的營造等;課堂紀律管理指的是課堂行為規範、準則的制訂與實施,應對學生的問題行為等活動。

班級的性質也影響著課堂管理。不同的班級往往有不同的群體規範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師不能用固定不變的課堂管理模式對待不同性質的班級。如有的班級本來就比較優秀,對於這樣的班級,教師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凝聚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側重於讓學生自控自理。而對於那些紀律相對渙散的班級,教師則要更多地發揮權威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監督和指導。因此,教師應該在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掌握班級集體的特點,運用促進和維持的高度技巧,獲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這兩者一定是一個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整體,在課堂中利用所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我們的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這是我們不斷進取的目標。人生路長,我們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因而讓我們一起努力,不斷學習。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8

余文森 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近期我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一書,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 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 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 ,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

3. 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裡,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說,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絡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19

讀了《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一書,從這書中我領悟了一些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一點感受: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著,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是啊,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我們每天的教學中是大量的,可以說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中的,可見,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理念是靈魂。讓我們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糾正誤區,優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最終促進教育成效。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20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第一講之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情和課堂教學觀察,發現對資訊科技現狀和制約資訊科技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較清醒的認識。資訊科技普遍兩種存在兩種現象:一是課堂教學結構鬆散,時間浪費的多;二是形式多樣,缺實質性內容,一節課讓學生掌握的東西太少。

而這些現象與資訊科技教師的教學隨意性直接相關,經過深入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隨意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表達、教材的使用、教師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學的組織等方面,為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從“六要”起步,即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流程要精細、教材使用要適度、教學語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規範、教學禮儀要強化。教學的隨意性折射出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更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度,態度決定教學的成敗。

資訊科技教師只有堅持從我做起、從“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資訊科技教師要強化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也有一個實效性的問題。我們認為,教學反思:有著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著眼:教學反思只有著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著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要從習慣著手,即從學習的習慣、修訂的習慣、提煉的習慣、交流的習慣著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的實效是一個評價範疇的概念。但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實效又是一個有準確內涵的概念,廣義上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有效達成”。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其教學實效有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表現兩個方面,外在的表現就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等,內在表現則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等。

針對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和學科任務,我們認為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實效定位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有興趣、有激情,全面參與學習活動,自主探究時凸顯個性,協作學習時又能融合互動。是否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設計學習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②學生的資訊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獲娶加工處理、管理、交流和表達資訊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學是否從應用的實際出發,不唯技術而技術,體現“在應用體驗中構建知識、提高資訊素養”的理念?③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生歸納、推理、分析、綜合、評價等深度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創造能力初步培養。教學是否關注學生動腦,是否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強調學生學會規範表達操作?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是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學是否設計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環節,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學習環節?這裡所說的“最大限度”其實也是一個概指,更為合適的說法可以是“儘可能的”。其反應課堂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學》讀後感 篇21

自教學活動誕生起,教育實踐者和教育研究者就一直希冀著,以最少的教學投入獲得最大的教學產出,重視並尋求有效地教學方法和途徑,例如誇美紐斯提倡的班級授課制,就是為了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教學作為一種活動,如何改善過程績效實現教學目標,也是教師最中山的問題。這段時間我學習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談一點對有效課堂教學的體會:

(1)及時調整課堂,給學生騰出空間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課堂上一旦出現有效的生成,教師就應該及時調整好,給學生騰出空間。當然,能不能合理處理還需教師臨場應變的能力,大凡特級教師名師上課藝術與一般普通教師的最大區別就是他們善於抓住並利用好學生生成的資源,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課的重要決定因素。有時候課堂有“意外收穫”,這種“意外收穫”,只有當課堂氛圍非常好,師生互動熱烈,思維極度活躍時,才有可能出現,在這個教學過程裡,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適時調整教學程序,使數學課堂成為有生命的課堂。

(2)尊重學生,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

如果每次學生有了創造的火花,有了有價值的生成,而教師給他的則是失望和不能滿足的資訊,學生的主動、積極思維就會磨滅,這樣培養學生顯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學中,當學生有了火花生成時,不要被這種火花電倒,應該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如果學生的這種火花在課堂上無法進行研究或展開的,則留到課餘或其他條件成熟時再研究,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要簡單的佈置學生下課之後再研究,然後就不了了之,學生由於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而在課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則必須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般吐露出來,這時不讓學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給學生留足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這些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複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學生留足空間。此外,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應該做到這樣幾點: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以上幾點,既是“傳道、授業、解惑”有效性教學必不可少的內涵,又是一名教師綜合實力的反映。具備這樣幾點,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錘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