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41W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1

對柴靜沒什麼太多印象,依稀記得她主持過什麼調查類的節目,似乎叫《新聞調查》,節目裡的她總是穿著樸素,拿著筆記本面對著採訪物件咄咄逼人,眉宇之間透著嚴肅和思考。上網搜尋了一下她的個人資料:山西臨汾人,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和湖南衛視工作,後進入央視,先後擔任包括《新聞調查》,《面對面》等欄目記者……某專欄作家也在微博中轉發了一條網友對其採訪姿態的評價: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採訪中標誌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這個解釋自己名字是“火柴的柴,安靜的靜”的女孩好像一直在風口浪尖生活著。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

《看見》它包含太多觸點,讓人不得不聯想自己經歷的種種,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看見》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顛覆。有些文字悠揚舒服、有些文字酣暢淋漓、有些文字甚至有血有肉到讓你潸然淚下,恨不得將生命座標改到那年那日那一秒去邁開腿、伸出手做點什麼。她的文字細膩的恰到好處,點到為止,甚至不揭曉,你按照邏輯會到達那個點,會有新的認識,某一時刻,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覺得至少今天我過的特別有意義。

她作為記者的經歷我認為比白巖鬆更出彩,她更接“地氣”帶領我們認知生活。我常常在感嘆,原來真相是這樣,至少透過這本書,看到了螢幕背後的更殘忍也更鮮活的事實。當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接收事實的一個過程,更昇華的地方在於,看完盧安克之後,著實有顛覆之感。他確實能讓人從反面認識問題,讓你質疑自己的認知。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唯有矛盾的存在,才能辯證的不計對錯的成熟的看待問題,誠如她說,不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任何問題。

所謂看見,並不是眼見為實的看見,而是,從矇昧中、從人云亦云中,將自己獨立出來,理性的思考問題,更成熟的看待這個世界。我羨慕她有一位人生的導師,陳虻,一直在以一種可能第一時間讓柴靜不能接受的方式指點她,但是這種看似不能承受的話語才能刺透靈魂,教人成長。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2

書邊的批註不再年少輕狂,他默默把“偽善”二字改為“人性”,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題記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開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時候經歷過的,稍有印象的大新聞。柴靜是初當記者,熱血沸騰。她闖進了很多醫院,有些地方不讓攝像,她就隻身一個人闖進去,當時也顧不了想那麼多。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都會有人去世,可能昨天還見過面,甚至剛剛還鼓勵他要堅強抗爭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經不在人世。柴靜每天出入於醫院中,有時甚至只有簡單的消毒措施,隨時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懼嗎?不,這不是恐懼,有個更強烈的情感控制著她。她本以為極度悲傷絕望時候的表現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實,沒有抗拒也沒有哭,活著就是活著,心臟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柴靜最讓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尋常路。她做的新聞大多報導了社會最底層人的生活。也朋友勸她說不要做這些邊緣題目,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經歷。看到這句話就哭了,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夠好的時候,有千千萬萬的人生活比我們更糟糕。我們既然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就很大程度上免於受辱。她去採訪三陪女的時候,在一個極度汙穢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沒有人關注她的死活。沒有人關注一個吸毒三陪女的改變,沒有人關注她是否在某個地方遭受虐待,沒有人關注她的 … 死活。我從之前沒有關注過的這些人,漠視他們的死亡。看過這篇文章後,我開始同情這些底層的人物,卻不知,與柴靜犯了一樣的錯誤,感情用事。

什麼是正義?作為一名記者,柴靜本能的想去伸張正義。但是正義又是什麼?如果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岔路就永遠到不了最終的勝利。事出有因,人人都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謂的正義招搖一時,但是背後卻是無底的黑洞。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作為記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義中,即便是所謂的“惡人”,也有自己的無奈與辛酸之處,他們不需要同情,事實即為正義。真相,即為正義!

最後幾篇故事又從理性迴歸到了情感,開始還奇怪為什麼這樣安排書的結構,後來慢慢才懂了,這是柴靜自己的蛻變歷程:感性——理性—— 人性 。民國法學家吳經熊曾經說,在每一個罪犯判死刑的時候,都會為他祈禱。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時候認為這是“偽善”,直到真正成為了一名裁決人生死的法官時候,他把書邊的評論默默劃去,寫上了“人性”。採訪盧安克時候,柴靜對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對心靈的滌盪。無能也是一種力量,不以改變為目的而努力,順其自然,接受生活帶來的一切,受過的苦都將照亮未來的路。

這本書中,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靜選擇了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幫助她一步步蛻變成長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渾然難分。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3

在這資訊量大爆炸的時代,人們追尋著刺激奪目的事物,人心變得浮躁而複雜。和老公一起去書店買書,老公誠摯地向我推薦柴靜新出版的《看見》!老公對我說:“看看吧,絕對是一本‘正能量’的書籍。”就因為老公那句“正能量的書籍”,我毅然將這本《看見》買回了家。

當把這本帶著油墨香的《看見》捧在手裡時,首先看到的是封面上作者那恬靜的笑容被一群純樸的笑臉包圍著,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有深意,

作者開篇直言不諱地表明來自思想深處的觀點:“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而從整本書的內容來看,作者的確是在用一個成熟記者的思想和平實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

“我天生沒有什麼機靈勁兒。”這是作者剛到央視工作時,面對男同事們的戲謔而對自己的評價,然後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幾杯水”。類似的鏡頭對每個人來說都感到很真實,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但隨著在工作崗位上的歷練,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兒,還有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對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漸漸成熟起來,並且能冷靜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苦難”。就象作者在書裡說得: “象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這句話似乎給萎靡的人注射了雞血,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會自然而然地對人生進行觀察、思考、反思和評判。

《看見》這本書的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的思考外,更多的是作者記錄了自己的成長軌跡,柴靜用這本書記錄了自己的十年,這十年中看見的人,經過的事,這十年,也是中國驚濤駭浪的十年。我當然在這本書裡看到了歷史和現實,看到了國家大事和社會永珍,但我為之念念不忘、字字句句賞析不盡的,是柴靜作為一個真實的人,面對自己的那種誠實的勇氣。

柴靜也許從來也沒有參加過心靈成長的學習班,可是我在她的成長中,看到的就是對自己的覺察。不停地覺察,讓自己的心靈迎向一個又一個風口,“在清水裡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剝掉一層又一層,擠掉青春期的溼噠噠,就這樣,一朵蓮花亭亭玉立。越看到後來,越感到柴靜對人的珍惜和尊重。無論什麼樣的採訪,就是人與人的接觸。記者,就是用自己的一顆真心去感受另一顆真心。

《看見》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在柴靜細膩真切的描寫下,一件件新聞事件完整地展現在眼前,在她傾聽不同人來自內心的聲音與調查探尋無底的真相時,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在書中獲得了難得的一份心靈的平靜與成長。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4

昨天凌晨接近1點噹噹網上下的訂單,當天下午5點鐘就收到《看見》這本書。

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天氣晴間多雲,我用了大約8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全書405頁,速度並不算快。

實話實說,我並不是非常喜歡柴靜,因為周圍有太多人喜歡她。雖然邏輯有些無理取鬧,但這是真實的感覺。朋友中間,我知道有很多人是喜歡她,新聞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也經常討論她。我覺得柴靜擁有這樣多的粉絲已經足夠了,我不用再跟著攙和了。我應該多關注那些躲在角落裡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從而找到些樂趣來。

但是 ,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尊敬柴靜的。不然,我也不會在收看“柴靜《看見》新書釋出會”視訊期間,開啟噹噹網選擇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中,柴靜講述了自己在央視的20xx年經歷。內容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寫過一本《冰點故事》的書,講述的是冰點背後的故事,故事寫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不過與李大同相比,讀過無數言情小說的柴靜或許更會講故事。她的故事雖然沒有莫言的荒誕和悲壯,但是竟也讓人在不經意之處抹眼淚。最重要的是,柴靜的書是在以新聞事實說話,感染力並不遜於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

很慶幸,一個青春期看慣了言情小說的柴小靜,最終能夠成長為一名富有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的調查記者。由此觀之,柴靜是言情小說愛好者們的榜樣。

書中談到山西的煤炭工業的發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經濟背後山西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當人們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山西煤老闆出行如何一擲千金、兒女婚禮何其豪華奢侈時,柴靜筆下的故鄉山西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壓抑感。有官員譏笑柴靜,“你怎麼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回答,“我辦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為這句話而飽受爭議。柴靜在書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說郝勁鬆反政府,王勇平卻對柴靜說:“他(郝勁鬆)是刺頭,但是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句話,有意無意中改變了我對這位前新聞發言人的看法。

書中還講到了關於抗戰老兵歷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導演康洪雷對還原抗戰歷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這段話最動情,說的是他和蘭曉龍採訪完抗戰老兵,回到酒店相對嚎啕的情景,“之後我們在想,哭什麼呢?是哭這些老兵壯麗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還是哭什麼?後來發現,我們哭我們自己的無知,自己的可憐。我們快五十歲的人了,中國抗戰這麼大塊波瀾壯闊的史實,我居然絲毫不知,你不可悲嗎?”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巨集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陽實習期間,我曾多次聽人談到他。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願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5

我閒暇的時間大多是在網上,很少去看電視。

偶爾開啟電視也是就看看青春偶像劇,專題欄目很少看。

和動的視訊相比,我喜歡看靜的文字。所以當老公要求我幫他買柴靜的《看見》時,我有些木然。我猛的想不起來柴靜是誰。

還沒來得及付款,老公已經等不急自己借來的一本。

我欲罷不能,開始不捨晝夜的看。

看關於非典那篇,我哭了。這淚水是承受與絕望。柴靜在文字當中其實只是在介紹事實,可是這事實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掩面哭泣。

越往後看,我越滋味雜陳。《看見》裡面多次提到記者這一職業,應該怎樣怎樣,柴靜有時不像個記者,但是更像是一個人。記者的職責是記錄,可是我覺得是人就會有立場。所以這種感覺讓作者糾結,也讓讀者糾結。

我看每一張照片都覺得陌生,我彷彿真的不曾知道這個叫做柴靜的人,但是她做的很多節目我都印象深刻,到此我才明白,柴靜的值得敬重的地方,她的節目讓我更關注節目本身,而非她,所以她選的題大多能觸動人的心靈和思索。

甚至有時發揮了無冕之王的作用,讓一些人落馬,讓一些人重新獲得希望。

書中汲取營養,我知道作為我的職業,我僅僅有熱愛是不夠的,還有豐富更多的內容。

讀《看見》的心得體會 篇6

看完柴靜的《看見》,心裡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裡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裡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就像歌詞裡唱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風彩虹”,就像她的導師所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其實一路走來,回首我們每個人走過的軌跡,哪個不是曲曲折折,而哪個人的經歷不是一首百轉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間蹉跎歲月了,就像白巖鬆對柴靜所說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就像她在報道監獄女囚時所表達觀點一樣:“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麼活著,我來到那兒,那麼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實這些放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嗎!感謝自己經歷的一切,認識自我的渺小和偉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為,很多人你可以不認同他的價值觀行為處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當成一個和你一樣對等的人來看待,去理解他的邏輯。不能理解的部分,應留有疑問,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質問。因為人對幸福的願望是一樣的。

《看見》這本書還教會我用客觀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問題。無論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壞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首先我們要像柴靜報道“非典”一樣,為了“真相”深入其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真正瞭解問題本身;其次就像“藥家鑫”報道一樣,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性,但深層折射出的是現在家庭教育問題。所以,一個事件產生,它深層折射的問題,它的源頭在哪裡,我們還是要多問問、多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不衝動、不盲目、不求急,有時“慢”也是一種效率。

相信《看見》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態度,不止是與人溝通,不止是看問題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一種“打破重組”的快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