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9篇)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5W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兒童本身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那樣做之類的限制,並且他早早地接觸了書籍,能從書籍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現實以外的世界,那麼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發展。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29篇)

有人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十分相信這句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會萎縮。

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其實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檢驗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他提供了一個放飛想象的空間,這裡有一道簡單的自我測驗題: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如打了杯子或碰翻電腦,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為那損壞的東西而難過,出現內疚情緒,還是急於看你的臉色,出現辯解的行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假期中借閱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閱,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說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溫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裡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說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臺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說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著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著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說,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裡的感覺時,請你記住,開啟窗戶,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說,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本月讀了尹建莉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字裡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幾點感受:

第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尹老師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養,越培養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確,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麼東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好玩是他們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途徑。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學習中的樂趣,給他們寬鬆的學習學習氛圍。

第二: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麼,醉心於什麼,會受天賦和環境等各鍾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不可捉摸,愛好就是天才,想想現在我教的一年級小朋友中,有個叫楊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現在孩子中特別顯眼,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著自己的事情。他不願意和我交流,我主動找他說,主動和他拉勾勾,讓他願意和我交朋友。儘管看似他上課不認真聽,但是學習思維卻非常敏捷。

第三:時刻關注自己的潛臺詞。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們在不斷的長大,不光是身體的長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也會有變化。我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為主體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前段時間,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拜讀了讀完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義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義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義大利的船隻,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瞭解了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在他慶幸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義大利,於是那個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來,並高吼到:“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到這裡,我不禁為這個小男孩寧可捱餓,也要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行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這樣的愛國者。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他忍辱負重,含冤而死;邊防叔叔,為了領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國邊境的侵略者;多少體育運動健兒,為了讓五星紅旗能高高飄揚在賽場的上空,忍者傷痛,奮力拼搏……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著無數國人奮發向上。

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從小就以愛國英雄為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鬥,是自己具有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本領,將來也像他們一樣,要為祖國增光添彩!

書裡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讀《愛的教育》,有淚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湧動著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

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 ... 所有愛的內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動豐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這樣的愛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所接受。

這是一本學校生活的書,新學期,這本書一定要成為我們班孩子們首選的愛的教育的引領者!書中的某些閃光的人物,一定會成為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們應該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期待著愛的教育,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卻深刻了起來。幾天來我專心閱讀了李鎮西的教育專著《我的教育心》,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工作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讀完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這本專著

在教我如何當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有激情會思考的好老師。

一、思想上的轉變

這本書裡沒有套話、空話,講的都很實在,字裡行間是李老師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顆“童心“。正如李老師在書中講到:“童心”意味著理想、純真、熱情、好奇、良知……一個平庸教師和一個優秀教師的區別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師的童心會很快隨著時間的退役而泯滅,而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就是直到最後一次站在講臺上,他依然懷著一顆純潔的童心。通過對文章的閱讀,我對教師的角色有了客觀的認識。教師無論從事任何學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學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經驗來處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現象,而要深入地考慮自己是否從科學的教育手段來解決問題。從事班主任工作,從事教師工作,能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豐富,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促進專業成長。正如我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從閱讀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專業學習有積極的情感,儘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我們的教育才不會失敗。

二、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

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像李老師那樣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裡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因此,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

三、做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堅信巴爾扎克的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的確,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最終要面對死亡;思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可以讓生命永恆。蘇格拉底也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靈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為思想的先行者。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如果沒有思想,我們有些教師就會幾十年如一日,教學方法死板老套,從來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甚至會武斷地把教育困難的原因單方面歸結在學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個教育者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是一個優秀教師的重要素質的體現。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讀書是一種幸福,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但光讀書還不夠,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希望我能在實踐中磨練,走出更成穩的腳步 !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在寒假中,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物件,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 “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讀《不跪著教書》有感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物件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讀書是我作為教師攝取文化涵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雖然我的教學更多的傾斜技巧性,但是對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這本由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興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最終目的。致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讓我這很久沒有閱讀的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讀完它時,我感受到這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經驗和巧妙的養成教育,並不像這本書那樣單薄。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更對自己成為教師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受到任重而道遠的壓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二、考試是檢驗學習進度的指標,而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全部。

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適度引導避免失去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過多進行督促。老在別人的被人監督下才去學習,會使孩子變的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幾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說,不必要的話不說。

四、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著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一、洛克印象:

洛克的全名是約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國資產積極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內戰中站在議會一邊,他們父子關 系極好,父親對他的政治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響。1644年他入偉士敏士特學校受中學教育,那裡的經院主義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話》中反對機械 的學習、反對靠文法學語文,就出自他的切身體驗。1659年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自然科學,深受培根和笛卡兒著作的影響,一度愛好化學和氣象學實驗。他喜 神學,因無真正的職業性神職機會,轉而習醫,打算以醫為業。16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論》《論自然的法則》《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論基督教的合理性》《關於理解的指導》《自然哲學基礎》。此外,他還為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了一份《工作學校草案》。

洛克的治學觀點有唯物和唯心兩重性。他著重研究了認識論。他在他的《人類理解論》第一卷中探討了觀念起源問題。他認為,觀念和原則同藝術和科學一樣,不是 天賦的。心靈原像一塊白板入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像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他的裝備和知識材料來自經驗。人類的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之上, 發源於經驗。人類的觀念來源首先是感覺,此外還有反省。人類理解首要的機能是心靈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這是外在的物件通過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 印象時所造成的。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者,又是一個感覺論的二元論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見於《人類理解論》和《工作學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教育漫話》先後譯為法、荷、瑞典、德、意等國文字,在這 部著作中,他詳細審定了紳士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方法。這部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傳統教育,提倡較廣泛的、切合實用的 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在體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許多具體措施有很多正確 的成分。

二、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和知識的載體 (摘錄)

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這是對於人生的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繪。

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不善於用心的人,決不能遵循正當的途徑;身體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當的途徑也決不能獲得進展。

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弱,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變;從根源上引導一下,河流的終極流向途徑,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

第一件當心事,是兒童無論冬夏春秋,衣著都不可太暖。初生時,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樣嬌嫩,因為長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經受得起風寒了。

只有睡眠是兒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進兒童的生長與健康。

早起頂有益於健康。

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

孩子年齡增長,自由便隨之而來,無須永遠受人監護。這時,學校家長最要緊的是給孩子良好的原則與牢固的好習慣,這是最要緊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誡與規勸及原則的重申,無論如何反覆叮嚀,除非形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飲食宜極清淡簡單,兩三歲前,應該禁止肉食。三四歲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與強壯的體制基礎也一定可以確切地奠定下來。

孩子的臥床,應該是堅硬的,寧可用絮絨,不可用羽絨。硬床可以鍛鍊身體;至於每夜睡在羽絨被褥裡,那是消融體魄的,是虛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這種不 經意的舒適,會潛移默化地削弱人的體質,引起許多疾病。況且習慣睡硬床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夠適應不好的睡眠條件。將身體習慣為隨遇而安,是人的一種大幸, 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良好強健的心理素質:人生海洋中衝浪的堅船(摘錄)

心理強健的主要標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能不顧自己的好惡傾向而嚴格順從正確的理性指導。能在理性航標的指引下,毅然與願望背道而馳。

我們在教養子女中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沒有讓他們習慣於約束,服從於理智,沒有按應該形成的樣子 去塑造。對子女本能的愛常常成為溺愛,沒有規則的約束,形成了不良習慣,以後便成為一塊變形磚,沒法子派用場。幼兒要母親的奶頭,兒童要糖果,青年要愛 人……人的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慾望,這不是錯處。錯的是慾望脫開理智,產生不適當的慾望,或對正確的慾望產生不適當的度。如兒童就要愛人,便不適當;要 把所有的糖果都歸自己,便不適度。不適當和不適度放縱下去,就成習慣,遺害無窮。

從搖籃中開始,就要培養孩子這樣一種習慣:去爭取自己該得到的東西,不是爭取自己想 得到而不該得到的東西。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違原則屈從,他們就會學會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以及為達到非分之想而哭鬧,正象他們不會哭著要月亮一樣。

管教兒童,要從極小時開始。你要在孩子長大後服從你,首先要他在兒童時服從你。隨著孩子的長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詞色。如果再強力迫脅,則必然招 致失敗。方法正確,小時孩子是你的“僕人”,大了成為你的朋友;方法不當,大了以後會成為你的“敵人”,會厭惡你,可能心裡會暗暗划算:“爸爸,你什麼時 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種相反的傾向:兒童被管束太嚴,精神沮喪頹唐,失去活力和勤奮,那樣更糟糕。放蕩的青年,常生龍活虎一般,精神飽滿。一但上了軌道,常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幹偉大的人物。

心情沮喪的兒童則不然,他們的態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易振作起來,作出什麼事業。

要避免上述兩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種重要的技巧。誰要找出這樣一種方法:一方面使兒童的心情安逸、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們抑制非分的慾望,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祕訣了。

對兒童獎勵與懲罰都要慎用。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知錯改錯,這主要體現在心理的認知上,如果不能觸及心理,這種懲罰便是無用的,如果使被懲罰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產生反感,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四、知識和技能教育

讀書、寫字和學問,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成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個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遠比一個大學者更為可貴,那麼他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傢伙。

學問當然得有,但應該放在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對本質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對於德行與智慧都是大有幫助的,然而我們也得承認,對本質不良的人來說,學問就只會促使他們變得更加愚蠢,或者變成更壞的人。

閱讀……兒童到了能夠說話的時候,就應當開始學習閱讀。

一定要多加註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工作,也不可讓他把讀書看成一項任務。

讓他們自己嚮往學習,追求學習如同追求另一種遊戲或娛樂。但決不可把學習當作他們的一項任務,也不可讓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煩惱。

兒童的身上,是不應揹負任何工作之類的嚴肅事情的,因為他們的心智和身體都承受不了。

不要強迫兒童學習,也不要因此斥責他;要儘可能地誘導他去學習閱讀,不要把學習作為他的一種工作。寧可讓他晚一年學會閱讀,也不可讓他因此對學習產生憎惡心理。

當這些溫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漸能夠閱讀時,便應當為他選擇一本淺顯、有趣而又適合他的能力的書,讓他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吸引他,使他能夠從讀書的辛勞中得到回報,不過所選的書不應在他的頭腦中充塞純粹無用、華而不實的東西,或者打下邪惡與愚蠢的基礎。

每一個兒童去閱讀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節段落,其中能有什麼樂趣、能受到什麼鼓勵呢?

教學方法

其實教師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責任是讓兒童養成習慣,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向兒童灌輸規則,規則對人生的指導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至少對兒童沒有用處,因為兒童根本記不住規則。

在兒童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兒童所學習的東西本身都很困難,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於儘可能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最沒有理由為難兒童。

兒童的心智是狹窄與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納一種思想。一個兒童的頭腦裡一旦有了什麼想法,馬上就會被這種想法填滿,尤其是在帶有情緒的時候。

兒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東西,都會吸引他們;無論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他們都急於要去嘗試,過後卻很快就膩了。

要想讓兒童的心靈接受你的教導,增長知識,就應該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靜。你不可能在一個戰慄的心靈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經心、不穩定、易走神,那都是兒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沒有發現他們是故意所為,便應溫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時日逐漸地克服。

兒童對導師具有的敬畏心理,應該經常通過導師對兒童表現出來的慈愛與善意來得到緩和,這種關愛之情能夠激發他們去儘自己的責任,使他們樂於服從導師的指令。這樣,兒童與導師相處的時候才會感到輕鬆自在,而惟有這樣的心態之下,心靈才能接收新的資訊,接納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語學習、寫作、人文教育課程、語言表達能力、自然科學、出國學習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論述,閱讀之後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五、賞識教育讀書

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學生,把握不好尺度,則“寬嚴皆誤”。這的確是一門學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 責,感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他認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 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長和老師紛紛效仿的“賞識教育”。其實,賞識教育並不能包治百病。

現在,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特別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 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 抓、去取。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看成潛在的危險,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 活動,由於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雖然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真正的行動。

試想,如果用“賞識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現都優異的“好孩子”,過度地誇獎和賞識他們,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 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 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面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 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 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應該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就應該鼓勵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實際上,“懲罰”教育也好,賞識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還要與嚴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並行,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孩子。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有感

前幾天,我認真拜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62條——《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讓我細細思索的是這兩段話:“一個人到學校裡來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又善於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裡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重視我們教的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我們所教的方法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的分數是不是理想,習題是不是會做。我們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久而久之我們教出來的部分學生也就不會思考,也懶得去動腦筋,那麼我們的課堂也就變成了少數優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學生堅守:沉默是金。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決定了三六九等。這是我們國小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會抱怨學生的紀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勵的、懲罰的,結果效果不理想,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問題。今天讀了建議的63條,我才明白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叫做“思考”的東西,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新穎,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豐富,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吸引和榜樣的力量。

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眼睛。不管是怎樣的課堂,只有學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這堂課才是最有效的。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每位學生眼睛裡閃耀著光芒,閃耀著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著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裡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裡,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最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奇蹟》,裡面講述了十八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個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偉大的物理天才,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在全球也擁有著無數的讀者,霍金本人也躋身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之列,但是命運對他十分殘酷,21歲的他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不久完全癱瘓.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向右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著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只能向內扭曲著.嘴已經變成s型,要是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看書、寫字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醫生斷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卻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是4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由此可見,霍金這40年將是何等的艱辛。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長,在艱苦中奮鬥,他們都是經過多少的坎坷和磨難,才達到光輝的頂點.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因為他是憑著堅強不屈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這位生活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個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戰勝病魔,並且不斷求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要向霍金學習,他教會了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著一顆樂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要勇於克服困難和挫折,這樣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由學生轉變為一名教師——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轉折點!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帶著一顆赤誠的心踏走了工作崗位,來到學校,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師們身上那獨有的特點!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張張陌生的,但是充滿著天笑臉的孩子們的臉,讓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衝的衝勁!但是,老師教育工作的物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為達到教育發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必須瞭解學生心理,這時,我閱讀了劉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它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教會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劉儒德老師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每講到一個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規劃時著先講一則寓言或小故事,以此來引導對這一原理,規則的講解,每讀畢一節,有一種令人振奮、心悅神怡之感,這將在我今後教學中有很大幫助,我主要以教師地位的轉換角度來淺談我的感受。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新時期教育要求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與教師相比,學生是不成熟的,處於發展中的人。因此,學生的成長有待於教師的幫助、指導,教師應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擾的排憂者。學生的人生髮展、精神狀態、成長以及智慧審美價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師用自己全部的熱情、聰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勵和喚醒。而在傳授知識方面,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參與創造。

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師生交往的學習是一種民主性學習,教師不再是控制者,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是服從者,被動的接受者。雙方都處於平等地位,擁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師與學生相互新生彼此的個性,自由交換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教師將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學生的學習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髮現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現實真理的人……”支援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師還應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由於現代社會發展迅速,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逐漸增大,特別是青少年,他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更是迷茫,無所適從。這就是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善於傾聽的心,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所以說“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和應答的過程,傾聽愛教育者的述說是教師的責任”。

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後再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這是傾聽的藝術。這種傾聽不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更可以關注學生健康的人格成長。通過傾聽,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適時調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個真正傾聽著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植根於生命的活力,潛藏著創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於: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

教學相長,教師也是一名學習者。師生交往中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教師與學生都是終身學習者。對於教師來說,一方面隨著網路和資訊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的擴大、流行、社會文化層次的大幅度提高,學生接受資訊的渠道擴大,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而知識卻是教師行使權力的基礎、依據。因而,教師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必須不斷地學習、充電、更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傳遞。另一方面,教師面對的是極富變化,不斷髮展的學生,教師只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學習者,才能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面,並加以改進,完善自我,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托爾斯泰曾說:“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的愛,那麼,他是一名好教師,如果把對教育帶來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的話。他將是一名完美的教師”。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促進教學,教育的成功源自於對學生最大的熱情。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責任是從教之本,是立身之本,重於泰山!

很小的時候,我總喜歡踮著腳尖模仿老師纖秀的筆跡,和那優雅的舉手投足;長大了,我夢想著像老師那樣妙語連珠,擁有迷人的魔力;後來,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教師,常聽人說“教育是塊大蛋糕”,我膚淺地慶幸自己的追求,以為“安逸”和“舒適”是未來生活的代名詞。直到讀了王巨集-老師著的《新教育風暴》後,我才明白教育之路漫漫,此蛋糕亦非彼蛋糕也。

王老師用犀利的目光發現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展開鞭辟入裡的哲學思考,直陳弊端,提出具有尖銳挑戰-的質疑,發出了教育必須轉型的聲聲吶喊。書中的無數事實-,曾經的教育已無法承載歷史的車輪前行,帶給社會太多的痛心與棘手。當下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沿著以往的步伐,將學生禁錮在傳統守舊的知識框架之內,不敢越雷池半步?為什麼還要讓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陪著那百分之一的所謂優生拼命苦讀,而喪失個-?為什麼我們能清醒地看到素質教育的優勢卻總在應試教育的邊緣徘徊,不捨離去?……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讓多數的孩子失去自信?難道我們的初衷就是想讓這多數學生扮演陪讀的角-,讓他們揹負著壓力艱難地前行?難道我們的-苦付出就是想換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無盡厭惡?

不,學校不是工廠,我們不是在批量生產毫無生命與靈-的工業產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嚮往快樂,嚮往自由,嚮往自信,嚮往成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明日的太陽將由他們托起。作為老師的我們,是否能滿足他們,成就他們,為他們的人生畫上一層亮麗的底-?

我羨慕書中寫到的那些孩子,他們能師從於王能智老師,擁有我們也曾未享受過的學習生活,他們能衝破傳統的樊籬,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大課堂,探究那一個個實用的課題,盡情吮吸著知識的營養,讓自己的羽翼真正豐滿;我羨慕浙-的教育者能衝破重重障礙,在新課程領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我羨慕現在的孩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普照到的燦爛陽光……我們的童年,遺憾也好,失落也罷,已成過去;在我們眼前的,有無數個孩子的童年正等待著我們牽引,我們能否把他們的遺憾與失落降低到最低限度呢?或許目前我們能力有限,暫時腳步還不能到達,但目光能及;如果被多年的塵埃矇蔽雙眼,也應心嚮往之。

真理就是這樣越辯越明的。不容置疑,實現課程整合,挖掘出每一個孩子的潛能,真正用愛心悉心澆灌,引導他們在-的基礎上走向成才之路,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每一份綿薄之力,共同推動發展的巨輪前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蛋糕。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水平的高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影響教育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教師。新教育的風暴已吹響了號角,變則興,不變則廢。站在時代浪尖上的我們,豈能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在探究中摸索,在摸索中向前,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康莊大道。就讓這新教育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翻開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從他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開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心得,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高深的理論,用他樸實無華的語言,用他一生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和自己的認真思考,用他嚴密的邏輯思維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正確認識處理教育、教師、學生之間的關係;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成長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像是在聽課,聽一名資深教師在談教師的方向、責任、上進、專業、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其中那些樸實但深刻的語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來,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是在考試,邊讀邊用書中的觀點來檢查、考量自己,不斷反思和內省,十幾年從教,漫漫求索,猶如同智者談心,談理想,他在幫你答疑解惑,教你辦法和技巧;第三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有了一種莫名的衝動,就像一個整裝待發的戰士,急於奔赴沙場,去領略“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的豪情。

當我讀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這一章時,激發了我深切的共鳴。作為一名農民工學校的教師,很多教師都在抱怨學生生源差,學習習慣不好,工作壓力大,我教過很多遍了可學生還是不會。面對這些問題,我掩卷沉思:我們是否真正的靜下心來思考教師自己本身的問題呢?我們是否清晰地瞭解了學生-----“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們是否“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將靈活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我們的首要目標”?當我們教師自己感到無奈的同時,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學生的無奈與不滿呢? 林崇德老師《教育的智慧》給出了我們清晰的答案:“教師教學要從三個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便於因材施教;從教材實際出發,便於因“教材”制宜;教師還要聯絡社會發展的實際。”

細細品味林崇德老師的這些話,我覺得一名智慧的教師會首先認真瞭解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情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教學。他指出:當學習者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絡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由於缺乏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造成備課、教學中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上了一堂無效的課,這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浪費。同時這也是一個德育的的過程,一個真正愛學生的教師,他的教學一定是緊緊的圍繞“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而展開,“愛生教師”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一定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一定是有效地教與學的課堂,當我們的課堂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不是學生痛苦的枷鎖、而是成為學生愉悅的體驗,快樂生活的場所,這才是愛的體現,這才是智慧教師的體現。

而這樣的課堂哪裡來?來自於我們的教師精心的準備,投入的激情的課堂表現,更來自於教師深刻的反思與研究。

在備課時,我們在備好學生的基礎上,我們教師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實質和各項知識內容”。 因此教師研究教材、研究知識的本質、研究學科素養的意識都是我們的必備的武裝。教師是否具有教學的高觀點、大視野,教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及它承載的功能是否弄清了,這會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產生最終的影響。

上課時教師要重視講授知識所體現出來的本質,注重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絡。而在我們的一些課堂中,很多時候教師由於擔心課時的問題,不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不斷地、深入地理解知識背後的東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給出計算公式之後,就馬上進入練習、應用階段了.這樣學生成為了運算的機器,而不是具有思維的人。同時我們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學中我們抓住教學內容的主旨,提出最關鍵的,有意義的,能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美國的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當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思考,有一邊思考一邊工作,思想才能作為一種鑽研精神、求知慾、想要知道和認識的有機的精神需要而進入個人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 自我反思——給自己尋找一面“鏡子”。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設定哪些教學情境?用了哪些評價方法?哪些是成功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問題?這樣的反思也有助於教師瞭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逐漸轉變為反思型教師逐漸成為一名智慧型教師。

於是我給自己列出一張任務清單,看著這長長的任務清單,我自己嚇了一跳,原來我還有這麼多的事情要做呀!當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時,便有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豪氣,也就有了超越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於是當別人在操場打球時,我在和學生談心;當別人沉迷電腦遊戲時,我在書海遨遊;當別人在音樂中享受時,我在一遍一遍觀摩優秀課光碟、寫教學隨筆……

讀林崇德老師的《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如品一杯香茶,餘香繚繞。要點亮孩子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個孩子希望的燈,讓所有的夢,從此不再懵懂;我們需要用書籍的力量,點亮我們的智慧人生,點亮每一位教師智慧的燈,點亮幸福,生活從此不同……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終身教育引論》是這次我讀的書。讀著這本書總是讓我有一種驚歎的感覺。其中他闡明瞭終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講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他的觀點得到許多西方國家的贊同,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書寫成於上個世紀70年代,可其中作者朗格朗對於現代社會的一些認識,社會對人的挑戰以及由此教育應該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幫助人更好地謀求美好生活,都讓我覺得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沒有實現。書中提出的終身教育的思想,並因此而要對整個從兒童時期開始的教育進行系統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們現在追求的一個目標。

以下使該書中一些打動我的文字和段落,摘錄如下: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由各類中國小和大學所提供的基礎訓練,並沒有使兒童和青少年為成年後所承擔的義務和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單純的智力活動這個狹窄範圍以外,大幅度地擴充套件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必須為基礎訓練提出新的目標,必須制定、保持和發展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方法,並且保持和發展屬於每個人的、往往受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損害的獨特表現方式。……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個性發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聯絡在一起。”

“我們力圖不用先驗的方法去向人們灌輸現成的、陳腐的文化;我們深信,教育工作者對其他任何一個人、特別是成人能提供的幫助就是給他以工具,將他置於一種環境,使他能夠依靠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經驗、鬥爭、成功和挫折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獨立思考,並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使個性的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現。”

“如果一個成人對自己的教育失去了興趣,如果他除例外情況以外總是對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沒有熱情,那就是由於他在易受影響的年齡即青少年時期沒有從提供給他或強加給他的教育中發現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東西。……考慮整個教育,考慮教育個階段的連續性和相互關係。當我們說到終身教育的時候,我們腦子中始終考慮的就是教育過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從長遠來說,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徹裡徹外地滲透著終身教育原則的社會,在於實施一種與社會的進步和成就緊密相聯的教育。”

書中的語句總帶給我一種溫暖,讓我覺得教育的美好,它對人類福祉的關懷。同時,又有一種悲傷,因為,時至今日,我們中的許多人依然接受著錯誤的、失敗的教育。

書中說目前在大中國小進行的教育是基於對個性的一種短視的認識:獲得知識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審美、身體諸方面發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沒有考慮到個性的差異,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學生也就同發展低於正常水平的學生一樣成了不受重視的邊緣人物。選拔的需要壓倒了訓練的要求。正是現代教育的寫照,我們為了考試為了上大學而學習,對結果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學習的本質。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 說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後的生活。

教育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更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準備。因此,在面對社會對人的諸多挑戰時,教育應該成為幫助人們應對挑戰、更好生活的手段,這就與現存的不適應社會生活要求的教育體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可以說,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於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

為了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後教育發展的方向!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著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裡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關於洛克的《教育漫話》,《教育漫話》原為洛克與其友人愛德華·葛拉克討論教育問題的通訊。洛克曾先後擔任過沙夫茨別利伯爵和愛德華·葛拉克的家庭教師,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經驗,這為洛克紳士教育理論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688年後,為了幫助英國上流社會家庭用“最容易,最簡捷”的方法培養紳士,洛克將這些信札加以整理,於1693年公開出版了《教育漫話》一書。

《教育漫話》一書,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體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現。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並總結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英國業已形成的紳士教育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較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富有時代感和實際意義,更能適合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對紳士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話》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作為唯物主義經驗論者,洛克堅決反對唯心主義的天賦觀念論,對教育在紳士培養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遺傳、環境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上,洛克堅持“白板論”,認為兒童的天性就像沒有痕跡的白板或柔軟的蠟塊,教育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塗寫和塑造。雖然他也承認有一些憑藉著天賦的才力和體質做出偉大事業的人,但他認為這類人為數極少,就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的發展決不是由先天秉賦所決定的,而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使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不僅是父母的責任,而且對於國家的幸福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育的途徑問題上,出於對當時英國學校中重視古代語文,輕視實際知識,重視形式,輕視內容,重視知識灌輸,輕視兒童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古典人文主義的不滿,洛克認為紳士教育只能通過家庭教育來進行,而斷然否定學校教育。洛克的這一思想雖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它的確反映了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而忽視學校教育的階級偏見。當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視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確思想。

在紳士教育內容上,良好的教育便是使兒童成長為紳士,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紳士。什麼是紳士?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幹的人才”,必須具備“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紳士需要的是事業家的知識,合乎他的地位的舉止;同時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為國內著名的和有益國家的一個人物”。一言以蔽之,紳士必須具備上層社會的思想和行為舉止;具有經營工商業的知識技能和機敏自信;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堅強的意志等多種個性品質,勤奮勇敢,足智多謀;在與人交接上,進退得宜,舉止適度,儀態高雅,通曉世故,善於處理公私事務。所以,培養紳士即是要培養既能滿足個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資產階級事業家。紳士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新人培養規格的要求

在紳士培養的途徑上,洛克堅決主張紳士的培養決不能通過學校教育,而只能通過良好的家庭教育來進行。當時上層子弟所就讀的文法學校是古典主義的,只教授一些希臘文和拉丁文方面的知識,而不注重治事處世的膽識和方法的訓練,不注重道德、禮儀和謙順行為的培養,因而是不實用的。文法學校中的眾多學生良莠不齊,其家庭習慣和父母的人品也非常複雜,小紳士在此“日與頑童為伍,鬥騙欺詐,無所不學”,就會與之同流合汙,不僅不能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會使性格變得粗魯、乖戾,不僅不能養德,而且反遭敗德之害。文法學校學生人數眾多,教師難以進行個別的細緻考察,不利於對學生因材施教。而且,小紳士在外也容易在與沒有教養、沒有德行的下賤僕人的經常接觸中學到粗鄙的“言詞、詭計與惡習。”所以,洛克極力主張,凡是有經濟能力請得起家庭教師的家庭,應不惜重金聘請具有良好品格,具有豐富的社會實際經驗和良好的文化素養的人作為家庭教師,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洛克堅信:“導師較之學校裡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兒子舉止優雅,思想剛毅,同時又能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合適的,而且學習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一個重大貢獻,即是提出了一個包容體育、德育、智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洛克對體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時那種把人的身體視作囚禁靈魂的囹圄,因而無視身體健康,反對體力鍛鍊的經院主義教育統治之下,洛克的體育思想無異於石破驚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為第一個提出了精密的體育理論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強調道德教育要及早實踐,對兒童要及早管教,強調以道德教育統領其它各育,強調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規範的踐履,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兒童內在自律的轉化,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視通過學問和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思惟能力,後來出現的所謂“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之爭,明顯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響。洛克強調智育的實際效用,反對空疏無用坐談玄遠的經院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注意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充分表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人的尊重。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9

利用課餘的點滴的時間,我接著閱讀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在劉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頁的規律和效應,主要體現為詹森效應、普雷馬克原理、頭腦風暴效應、雞尾酒會效應……其中不少效應令我觸動,讓我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違背教育心理學的。它是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告訴我怎樣做才是科學的、正確的、充滿關愛的;我感覺它是神奇的魔術棒,總是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和期待,那是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馬克原理就是對我們教師和家長有實效的一個心理效應。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為普雷馬克原理。由於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後你就可以吃甜點。”所以又被稱為祖母原則。說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長的接觸較多。經常聽到家長的訴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玩電腦、看手機”、“做作業草草了事,應付工事完後就跑出去了”、“讓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氣死人了”……當時我只是粗暴的建議:“你也可以採取強制措施或是適當地懲罰一下孩子,比如拒絕給他感興趣的東西或是必須完成這件事,不然就怎麼樣!現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的普雷馬克原理告訴我,別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轉,用高頻活動獎勵低頻活動。所以,在學期的家長會上,我會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製作一張“行為矯正表”,讓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權利之前或同時你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否則一切免談。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學生們約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須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錯。選用學生的最愛作為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家長和老師省去較多的煩惱呢!

當然,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將普雷馬克原理應用於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學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就將難以接受的大目標或是知識體系分解成一個個學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標去要求學生,並用普雷馬克原理去恰到好處地激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識記生字、背誦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正確識記少量的生字,讀熟課文,再在規定時間內給學生增加一定數量或難度,並適時給以合理的激勵。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愉快,學習的效果比我一開始就提出一個高目標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課堂上,我時不時普雷馬克原理拿來用一下,結果總是有著巨大的收穫。在這一系列豁然開朗後,我更加躍躍欲試,迫切地繼續探究我還不瞭解的規律和效應。我體會到只有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教育的芳草地裡才有花紅柳綠,才煥發春天的盎然。我解讀著這部“教育字典”,從這位良師益友身上,我汲取著智慧的營養、教育的技巧,我不斷進步著,走向超越的高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0

本月讀了尹建莉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字裡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卻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幾點感受:

第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尹老師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養,越培養越渙散。“不打擾”就是最好的培養。的確,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麼東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好玩是他們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途徑。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多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學習中的樂趣,給他們寬鬆的學習學習氛圍。

第二: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大千世界豐富多彩,人的愛好也五花八門。一個人喜歡什麼,醉心於什麼,會受天賦和環境等各鍾因素的影響,微妙得不可捉摸,愛好就是天才,想想現在我教的一年級小朋友中,有個叫楊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現在孩子中特別顯眼,不太和同齡的小朋友玩,一個人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著自己的事情。他不願意和我交流,我主動找他說,主動和他拉勾勾,讓他願意和我交朋友。儘管看似他上課不認真聽,但是學習思維卻非常敏捷。

第三:時刻關注自己的潛臺詞。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們在不斷的長大,不光是身體的長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智發展,也會有變化。我要不斷的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為主體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總結篇2

兒童本身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那樣做之類的限制,並且他早早地接觸了書籍,能從書籍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現實以外的世界,那麼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發展。

有人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十分相信這句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會萎縮。

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其實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檢驗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他提供了一個放飛想象的空間,這裡有一道簡單的自我測驗題: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如打了杯子或碰翻電腦,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為那損壞的東西而難過,出現內疚情緒,還是急於看你的臉色,出現辯解的行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1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彩票,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寒假中,我有幸拜讀了王巨集甲先生編寫的《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在閱讀中給我啟發最深的是“開發數學教育”這一章,可能這與我任教的科目有關吧,書中闡述道:自然科學是對自然現象本身客觀規律的揭示,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數學是人們為建立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主人聯絡,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的本質是發明,是主觀建構。數學中最基本的有理數、無理數是人自己設定的,幾何學上的最基本的點、線、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它完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只不過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這種概念才做出有形的點、線、面來,就是最基本的1+1=2也是人們設定的運演算法則之一,這一法則只有在十進位制的系統中才有意義,在二進位、八進位系統中就毫無意義了。有時候,數學是通過“無”與“無”的.運算,算出“有”來。誇張一點說,數學有時就是“無中生有”。而這種無中生有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數學的本質。書中例舉了一個事例,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有一次舉行國小數學教學的公開課,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從連加向乘法的過渡。他出了一道題目:7+7+7+7+7+7+3=?贊可夫的意思是引導學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開始一個同學就說:“我可以用7-7——4的方法來計算。”在《教學與發展》這本書中,贊可夫回憶到:當我聽到這一方法的時候,我非常的激動,這個孩子非常了不起,她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7,她發現了數學的本質。既然孩子們已經具備了認識數學本質的能力,我們為什麼還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呢?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的發展水平,忽視學生髮展的潛力,就等於是犯罪。於是他推翻了自己準備的教案,就從這個不存在的7講起。這裡既表現了贊可夫的教學機智,更表現了他對數學和數學教學本質的認識。當然,我們這裡不是嚴格討論數學的問題,而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人是數學的主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為我所用。

說實在的,數學其實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華的工具。數學本身是人為的,是開放的,是豐富多采的,一句話,數學是為人所用的,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教育競爭的壓力,由於“應試教育”的扭曲,在我們的數學教育中,數學變成封閉的系統,成了固定的邏輯聯絡。不是數學成為人的工具,而是數學教育使人成了數學的工具,成了解題的工具,特別是成了尋求唯一答案的工具,

書中一句句的論述,一個個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思想方法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結果。教學的開放首先需要思想的開放。為了培養學生更好地應對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數學教育。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2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裡,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3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詳細論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並提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則和建議,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

書中說:“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使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陸續調入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沒有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崗位的轉換,教育物件的特殊性,都要求我們儘快充實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只有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迎接各種挑戰。今後還應該加強校本校訓和繼續教育,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老師們切實受益。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4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大聲疾呼:“……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喚過,“我們希望今後辦教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

“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鍊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鍊和感化鍛鍊先生力量之大。”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告誡青年教師:“只有當教師在共同活動中做孩子們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時,才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強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們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民主、寬容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說,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係,是發展(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於思考。同樣是教了20xx年書,有的老師可能相當於只教了一年,因為他不斷地重複自己,只有實踐而沒有思考;而有的老師則真是教了20xx年,因為他在不斷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簡單參莎‘的路。思考,積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學個性。

我始終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作為思想者的教師,在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讓思考的火炬照亮我們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備課的時候,能不能先拋開教參用自己的心靈直接與作者對話?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能不能在講清楚“考試重點”之後,與學生談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作文教學,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題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大學聯考作文動態,也多琢磨學生的寫作心理?面對無法避開的題海,能不能動一番腦筋進行篩選和提煉?每上完一堂課,能不能通過寫教學手記對其得失進行一下反思?面對每一個學生,能不能在關注他們表面上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的同時,更研究一下他們的心靈?此外,我們在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的同時,能不能關注一下語文界、教育界、整個社會乃至天下的風雲變幻?我們在尊重並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教育理論與傳統的同時,能不能以追求科學、堅持真理的膽識,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之處?甚至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教育結論,我們能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新的理論予以重新的認識與研究?….

當代“平民教育”的含義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在全國氾濫成災的“應試教育”,本質上也是面向少數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學習優勝的學生,而使大多數人成為教育的失敗者。第二層含義是指“面向弱勢群體的教育”。在任何社會和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處於低層和邊緣、需要特別關注的階層和群體。在今天的中國,也存在著各種處於邊緣地位、需要特別關懷和照顧的弱勢群體,如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兒教育、殘障兒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關注。第三層含義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養合格公民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質上就應該是來自生活、聯絡實際,因而是清澈明淨、樸實無華的。

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教師,讓學生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每學年開學第一天,全校老師都要向孩子們舉手宣哲——

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肩負民族的希望,胸懷祖國的未來,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對國旗,面對學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靈獻給學生,用人格引領人格,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呵護生命,尊重個性,激發創造;發展德智體,弘揚真善美;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將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健壯、善良、正直、睿智的現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識分子推動中國文明進步的神聖使命!

“科學質量觀”。第一,追求可持續的質量。既要重視學習成績,更要重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既要為學生的升學服務,也要為學生終生服務。

第二,追求整體的質量。面向每一個孩子,著眼於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教育,應該是面對每一個孩子,全面實施素質培養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他能達到的最好的發展的教育。無數“每一個”的成功,便匯成我們“整體”優異的質量。

第三,追求和諧的質量。以人格教育為核心,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發展,但一定要協調發展。這裡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的成長,而不是說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必須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質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學、過程快樂、結果理想,讓孩子現在就幸福。很多時候客觀上就是引導老師們“只要目的,不擇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將來”。

法國現任總統薩科奇在20xx年致全體法國教師的信中寫道:“教育就是試圖調和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是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進每個兒童走上人們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實驗的七大行動。

第一,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為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

第二,師生共寫隨筆。對於教師而言,寫帶動的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對於學生而言,日記可以記錄成長的痕跡、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聆聽窗外聲音。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學會聆聽窗外的聲音,學會關心窗外的事情;通過種形式的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形成多元的觀,培養他們創造的激情,提高廣大師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第四,培養卓越口才。口才訓練就是開展聽說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口頭表達能力。學校要讓學生有當眾說話的地方和機會,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說話,讓學生討論,讓學生爭論,讓學生真正地“說起來”。

第五,建設數碼社群。學校要以“教育線上”網站為平臺,以校園網為基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培養教師和學生強烈的資訊意識和嫻熟的資訊交往能力,建設學習型的網路社群。

第六,構建理想課堂。一般來說,理想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長。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這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認同和參與,應動員家庭力量也參與到這一實驗過程中來,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長尤為重要。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5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

《教育漫話》一書,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體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現。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並總結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英國業已形成的紳士教育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較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富有時代感和實際意義,更能適合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對紳士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話》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問題上,洛克於《教育漫話》中堅決反對封建貴族為維護等級差別而鼓吹的遺傳決定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對教育在培育人才,強盛國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洛克沒有認識到教育與環境、遺傳之間的辯證關係,更沒有認識到教育要受到經濟和政治的制約,具有教育萬能論的理論傾向,這顯然又是錯誤的。

在教育的途徑問題上,出於對當時英國學校中重視古代語文,輕視實際知識,重視形式,輕視內容,重視知識灌輸,輕視兒童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古典人文主義的不滿,洛克認為紳士教育只能通過家庭教育來進行,而斷然否定學校教育。洛克的這一思想雖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它的確反映了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而忽視學校教育的階級偏見。當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視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確思想。

在紳士教育內容上,洛克繼誇美紐斯之後,全面提出了一個以實用科目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意在滿足資產階級事業家處理公私事務,開拓海外,充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時代潮流對教育的迫切要求。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一個重大貢獻,即是提出了一個包容體育、德育、智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洛克對體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時那種把人的身體視作囚禁靈魂的囹圄,因而無視身體健康,反對體力鍛鍊的經院主義教育統治之下,洛克的體育思想無異於石破驚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為第一個提出了精密的體育理論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強調道德教育要及早實踐,對兒童要及早管教,強調以道德教育統領其它各育,強調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規範的踐履,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兒童內在自律的轉化,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視通過學問和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思惟能力,後來出現的所謂“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之爭,明顯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響。洛克強調智育的實際效用,反對空疏無用坐談玄遠的經院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注意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充分表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人的尊重。

洛克的《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來各國(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每一個將來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人仔細研讀。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6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讓我啟用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裡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啟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為題目中明確說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為最先得到的資訊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為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啟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裡。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為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為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物件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為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7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裡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裡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8

首先得承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在這個權威缺失的時代,我們沒有必要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權威。縱觀此書,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觀點有:

1. 孩子生來存在天賦上的差異。

2. 越早進行早期教育越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兒童的潛在能力是不斷遞減的。

3. 教育是社會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有著重大的責任和義務。

4. 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的人並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誰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出眾,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但是他們對早期教育的認識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範圍。大多數家長都有早期教育的觀念,而且很多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收效卻並不明顯。為什麼呢?其中書中有部分讓我印象深刻,老威特並沒有因為兒子對畫畫工具產生強烈的興趣而開始決定培養小威特的繪畫才能。而是讓小威特盡情地把玩這些畫畫的工具,並不強迫他去畫,也沒有給他定格成為畫家的目標。有些家長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說的一句話對現在的許多家長很受用,也很經典:“真正的藝術是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本能衝動。”可以這樣說藝術本質是不可學的,或者說藝術本身是無法學習的,能夠學的只是技術和技巧。

拿什麼讓孩子們終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尋覓的教育寶典,從何而來?教育是一門藝術!愛因斯坦說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才。”此句話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負在家長身上的重責!本書作者也說到:“從某種事實來看,天才還是庸才,與其說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的,莫如說石油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的。早期教育是一個事實根據。”教育要從早從小開始,早期的教育是黃金時期,不可錯過,同時我也堅信“無論什麼樣的人,上天都必然賜予他一項出類拔萃的才能!”

最後,要指出的,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時刻能體會出濃濃的愛意,能體味出一種深沉的人文主義情懷,能體會到"父愛如天空,母愛如大地"的深情厚誼。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閱讀過這本書的教師,不僅能把這份深沉的愛獻給自己的子女,同時也能把它獻給廣大的學生。我同時堅信,愛是創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9

假期中借閱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閱,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說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溫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裡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說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臺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說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著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著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說,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裡的感覺時,請你記住,開啟窗戶,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說,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