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通用22篇)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1W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

寒假裡,我讀了教育學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學齡前孩子家長的書,對它有些意興闌珊,為了開學能交出一份讀書心得,又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讀完書,發現封面上有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它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詩把我重新領進書中,細細咀嚼,頗有感觸,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自有我們可取之處。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通用22篇)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點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單純,稚嫩,有著獨特人格的群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瞭解,尊重孩子,對他們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面隊的是一群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孩子參與到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給孩子信任和自由。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悅我們,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作者倡導給孩子自由,她在書中這樣寫道:“給孩子自由,不是對他們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 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是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真正把自由交給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再次以紀伯倫的詩結束我的文章,與大家共勉。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2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我很認同這本書作者的大部分觀點。作者是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質樸而真實,從個體經驗到群體現象,從經驗分析到學術解析,覆蓋了很多家長及老師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並且遵循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生動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這本書在以下幾點我感受頗深,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

我們在兒童期間能給予孩子什麼?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時代發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們能給予孩子什麼,可保障他們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習慣、自由、平等”。

習慣,對於社會人來說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重要的培養時期是少兒時期,怎麼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家長們任重道遠的話題。作者認為習慣的培養首先不是在於改造,而是在於接納,讓孩子們認識到習慣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上,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但由於兒童年幼知識不足的前提下,各種“馬虎”的行為屬於非常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立即變得不馬虎,並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標記“馬虎、不認真”的標籤,使得孩子潛意識降低自我認同感,阻礙智力發育,批評的方式更不可取,會給孩子一種負面的影響,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是應該建議孩子合理進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漸進的建立起好的習慣。

自由,自由是指多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中國教育多年熱衷講紀律、講嚴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長錯把控制慾當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認知,所謂的經驗來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著“枷鎖”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失序、怯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的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在特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機會,比如零錢、作息計劃、新事物探索等,通過鍛鍊,孩子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自覺和自主意識,同時也獲得自尊感和責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強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睦、平等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相處期間,很多時候表現出長輩姿態,和孩子有限的相處中,多半是“檢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較武斷,常常以當年自己的云云,來鞭策孩子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不僅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打擊,我們應該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長大,自尊心也會慢慢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能更多的自主選擇、處理的機會。

書中多次提到家長需要完善自身,不發脾氣,不提倡嚴厲教育,發脾氣和嚴厲教育的後果會給孩子在兒時性格塑造時帶來不可磨滅的破壞性,對今後的性格和對生活、對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儘量避免。事實上,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對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剋制脾氣的方式:

1、半小時方式

不要馬上發火,一切等半小時後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靜後再處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氣一起來,趕快把意念轉移到身上的某一處,注意力關注身體的反應,想象有一股純純的氣體再慢慢消磨怒氣,慢慢散開。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3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著舉例說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說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溫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說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裡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閱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絡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裡,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為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裡。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才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連結,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4

兒童本身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那樣做之類的限制,並且他早早地接觸了書籍,能從書籍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現實以外的世界,那麼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發展。

有人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十分相信這句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會萎縮。

經常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其實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檢驗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他提供了一個放飛想象的空間,這裡有一道簡單的自我測驗題: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如打了杯子或碰翻電腦,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為那損壞的東西而難過,出現內疚情緒,還是急於看你的臉色,出現辯解的行為?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5

讀書是我作為教師攝取文化涵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雖然我的教學更多的傾斜技巧性,但是對於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還是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這本由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興趣為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最終目的。致使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讓我這很久沒有閱讀的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讀完它時,我感受到這書給我們帶來的教學經驗和巧妙的養成教育,並不像這本書那樣單薄。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更對自己成為教師感到驕傲,同時也感受到任重而道遠的壓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孩子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

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形成一個觀點,建立一個信念,養成一個習慣,都需要經過反覆的教育和訓練;矯正一個不良習慣,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更需要長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抓,切不可“前鬆後緊”、“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有耐性,要不怕反覆,要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家庭教育的好辦法很多,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火,結果只會是功虧一簣。

二、考試是檢驗學習進度的指標,而不是決定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全部。

考試不僅僅是考查知識,更是考查習慣。因此,不能把在考試中出錯簡單的歸結為不認真、不努力。家長應和老師一起給孩子尋找原因:聽課時否認真?不懂能否發問?平時書寫是否整潔有序?學習方法不當還是不夠用功?孩子上課不認真,請與老師一起分析:是會了?聽不懂?還是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教育或補課。只有他想學才能學好,否則,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適度引導避免失去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不可過多進行督促。老在別人的被人監督下才去學習,會使孩子變的非常被動,慢慢會失去學習主動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講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當天的作業必須在幾點前完成,儘早安排能讓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時間。家長不要按自己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以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家長應學會長話短說,不必要的話不說。

四、鼓勵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促進孩子成材的關鍵,要善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一個擁抱、祝賀,買一本書或一套衣服作為獎勵。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進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態,並且鼓勵他做到信念永存、腳踏實地,這樣,你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從細微處著手,從小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把出現諸多問題的“要我學”變成由良好習慣支撐的“我要學”,即由被動變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終身學習不斷充實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汲取知識,豐富體驗。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6

洛克的全名是約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國資產積極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育漫話 讀書筆記

。1632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內戰中站在議會一邊,他們父子關係極好,父親對他的政治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響。1644年他入偉士敏士特學校受中學教育,那裡的經院主義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話》中反對機械的學習、反對靠文法學語文,就出自他的切身體驗。1659年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自然科學,深受培根和笛卡兒著作的影響,一度愛好化學和氣象學實驗。他喜神學,因無真正的職業性神職機會,轉而習醫,打算以醫為業。16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論》《論自然的法則》《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論基-督教的合理性》《關於理解的指導》《自然哲學基捶。此外,他還為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了一份《工作學校草案》。

洛克的治學觀點有唯物和唯心兩重性。他著重研究了認識論。他在他的《人類理解論》第一卷中探討了觀念起源問題。他認為,觀念和原則同藝術和科學一樣,不是天賦的。心靈原像一塊白板入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像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他的裝備和知識材料來自經驗。人類的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之上,發源於經驗。人類的觀念來源首先是感覺,此外還有反剩人類理解首要的機能是心靈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這是外在的物件通過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印象時所造成的,

讀書筆記大全

《教育漫話 讀書筆記》,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者,又是一個感覺論的二元論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見於《人類理解論》和《工作學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教育漫話》先後譯為法、荷、瑞典、德、意等國文字,在這部著作中,他詳細審定了紳士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方法。這部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傳統教育,提倡較廣泛的、切合實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在體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許多具體措施有很多正確的成分。

讀書筆記:

一、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和知識的載體

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這是對於人生的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繪。

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不善於用心的人,決不能遵循正當的途徑;身體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當的途徑也決不能獲得進展。

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弱,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變;從根源上引導一下,河流的終極流向途徑,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

第一件當心事,是兒童無論冬夏春秋,衣著都不可太暖。初生時,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樣嬌嫩,因為長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經受得起風寒了。

只有睡眠是兒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進兒童的生長與健康。

早起頂有益於健康。

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

孩子年齡增長,自由便隨之而來,無須永遠受人監護。這時,學校家長最要緊的是給孩子良好的原則與牢固的好習慣,這是最要緊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誡與規勸及原則的重申,無論如何反覆叮嚀,除非形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飲食宜極清淡簡單,兩三歲前,應該禁止肉食。三四歲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與強壯的體制基礎也一定可以確切地奠定下來。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7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慧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絡,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啟迪。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8

由學生轉變為一名教師——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轉折點!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帶著一顆赤誠的心踏走了工作崗位,來到學校,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師們身上那獨有的特點!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張張陌生的,但是充滿著天笑臉的孩子們的臉,讓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衝的衝勁!但是,老師教育工作的物件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為達到教育發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必須瞭解學生心理,這時,我閱讀了劉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它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教會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劉儒德老師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每講到一個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規劃時著先講一則寓言或小故事,以此來引導對這一原理,規則的講解,每讀畢一節,有一種令人振奮、心悅神怡之感,這將在我今後教學中有很大幫助,我主要以教師地位的轉換角度來淺談我的感受。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新時期教育要求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與教師相比,學生是不成熟的,處於發展中的人。因此,學生的成長有待於教師的幫助、指導,教師應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促進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擾的排憂者。學生的人生髮展、精神狀態、成長以及智慧審美價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師用自己全部的熱情、聰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勵和喚醒。而在傳授知識方面,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參與創造。

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師生交往的學習是一種民主性學習,教師不再是控制者,知識的權威,學生不再是服從者,被動的接受者。雙方都處於平等地位,擁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師與學生相互新生彼此的個性,自由交換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教師將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學生的學習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髮現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現實真理的人……”支援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師還應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由於現代社會發展迅速,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逐漸增大,特別是青少年,他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更是迷茫,無所適從。這就是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善於傾聽的心,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所以說“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和應答的過程,傾聽愛教育者的述說是教師的責任”。

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後再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這是傾聽的藝術。這種傾聽不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更可以關注學生健康的人格成長。通過傾聽,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適時調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個真正傾聽著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植根於生命的活力,潛藏著創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於: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

教學相長,教師也是一名學習者。師生交往中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教師與學生都是終身學習者。對於教師來說,一方面隨著網路和資訊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的擴大、流行、社會文化層次的大幅度提高,學生接受資訊的渠道擴大,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而知識卻是教師行使權力的基礎、依據。因而,教師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必須不斷地學習、充電、更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傳遞。另一方面,教師面對的是極富變化,不斷髮展的學生,教師只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學習者,才能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面,並加以改進,完善自我,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托爾斯泰曾說:“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的愛,那麼,他是一名好教師,如果把對教育帶來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的話。他將是一名完美的教師”。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促進教學,教育的成功源自於對學生最大的熱情。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9

假期兩個月,以龜行速度讀完了校長推薦書目《教育的奇蹟》。讀完18個教育故事,唯有一個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愛,真真切切的愛打動了我的心。要問我18個故事中哪一個更得我心,那便是海倫·凱勒和沙利文老師之間的故事。

海倫·凱勒,18 80年出生在美國巴拉馬州北部的一個小鎮。海倫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一場猩紅熱奪取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就在這樣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著成長。直到七歲那一年,家裡為她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因而瞭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用手摸觸學會了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閱讀,後來用手沒別人的嘴脣,學會了與人交流。沙利文老師為了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裡奔跑,在地裡埋下種子,爬上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去河邊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聰和失明的障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得克里夫學院,成為一名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倫如何從一個又聾又啞又忙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最令人感興趣的人物?海倫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說,我們還要看到默默陪伴海倫五十年,給予海倫無私的愛的莎莉文老師。

愛學生,每個老師都會說,也都做,但是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千差萬別?我想這在於老師所給予學生的那份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麼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槓腳。

有人說:愛一個人要能愛她的有點,更要能包容她的缺點。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關鍵在於愛人的人有沒有一個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點和瑕疵。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缺點,只是老師眼裡有的孩子有點多於缺點,而有些孩子則被缺點掩埋,很難找到他的優點,有點多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也多,反之亦然,於是老師開始埋怨學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誰會會回頭想想,“為什麼我沒有找到孩子的有點,是這個孩子毫無優點,還是我缺少一雙尋找優點的慧眼?”被缺點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沒有一雙發現孩子身上有點的慧眼是極其可怕的,因為他帶給孩子的不是積極,陽光和快樂,而是消極負面的,這一切將跟隨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Children are the true treasure of countries。 Let's teach them well。”(孩子是國家的財富,我們必須好好培養他們。)這是一位加拿大老師的一句話,當我問起她為何這樣說,她的回答是:愛孩子等同於愛財富。金銀珠寶誰人不愛?為何不能用財富的心理去愛班級中那四是個孩子?

當然,沒有一個老師不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愛在某些時候變味了。早讀鈴聲響了,玲玲踏著鈴聲姍姍來遲,其他同學早已開始了早讀,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著,此時的你會怎麼做那?大聲喝斥“教室外站著!”還是現行退讓,放她進教室早讀,可後再輕聲細語地詢問遲到的原因,瞭解到不為人知的原因後,因同情,因關心,或其他因素給她一個撫摸,一句安慰,一個擁抱,讓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給予她的愛和關心。

或許班機中的孩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可是同樣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家長卻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為教師是何種心態愛你的學生呢?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獵人帶著獵狗去森林中打獵,獵人一槍打中一隻兔子的後退,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飛奔著去追兔子,可是追著追著,兔子不見了,獵狗悻悻而歸,獵人開始罵獵狗:沒用的東西,連只受傷的兔子也追不上。獵狗不服氣:我盡力而為了啊!兔子終於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慶幸的同時也感到很驚訝:那隻獵狗那麼凶,你還受了傷,怎麼還能跑得過它?受傷的兔子說:他是盡力而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師啊,你對你的學生們是盡力而為了還是全力以赴了?

其實,在我看來,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還不足以說明你會愛孩子。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是剛柔並濟的。她既能給予孩子母親似的柔情,學生可以從她那裡得到溫暖;他又可以給予學生父親般的威嚴,學生可以從她那裡明白何為責任和堅強。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0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著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裡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裡,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1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2

《終身教育引論》是這次我讀的書。讀著這本書總是讓我有一種驚歎的感覺。其中他闡明瞭終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講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他的觀點得到許多西方國家的贊同,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並最終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書寫成於上個世紀70年代,可其中作者朗格朗對於現代社會的一些認識,社會對人的挑戰以及由此教育應該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幫助人更好地謀求美好生活,都讓我覺得即使在今天我們依然沒有實現。書中提出的終身教育的思想,並因此而要對整個從兒童時期開始的教育進行系統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們現在追求的一個目標。

以下使該書中一些打動我的文字和段落,摘錄如下: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由各類中國小和大學所提供的基礎訓練,並沒有使兒童和青少年為成年後所承擔的義務和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單純的智力活動這個狹窄範圍以外,大幅度地擴充套件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必須為基礎訓練提出新的目標,必須制定、保持和發展判斷能力、思考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的方法,並且保持和發展屬於每個人的、往往受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損害的獨特表現方式。……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個性發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聯絡在一起。”

“我們力圖不用先驗的方法去向人們灌輸現成的、陳腐的文化;我們深信,教育工作者對其他任何一個人、特別是成人能提供的幫助就是給他以工具,將他置於一種環境,使他能夠依靠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經驗、鬥爭、成功和挫折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獨立思考,並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個性,使個性的各個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現。”

“如果一個成人對自己的教育失去了興趣,如果他除例外情況以外總是對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沒有熱情,那就是由於他在易受影響的年齡即青少年時期沒有從提供給他或強加給他的教育中發現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東西。……考慮整個教育,考慮教育個階段的連續性和相互關係。當我們說到終身教育的時候,我們腦子中始終考慮的就是教育過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

“從長遠來說,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徹裡徹外地滲透著終身教育原則的社會,在於實施一種與社會的進步和成就緊密相聯的教育。”

書中的語句總帶給我一種溫暖,讓我覺得教育的美好,它對人類福祉的關懷。同時,又有一種悲傷,因為,時至今日,我們中的許多人依然接受著錯誤的、失敗的教育。

書中說目前在大中國小進行的教育是基於對個性的一種短視的認識:獲得知識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審美、身體諸方面發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沒有考慮到個性的差異,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學生也就同發展低於正常水平的學生一樣成了不受重視的邊緣人物。選拔的需要壓倒了訓練的要求。正是現代教育的寫照,我們為了考試為了上大學而學習,對結果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學習的本質。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 說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後的生活。

教育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更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準備。因此,在面對社會對人的諸多挑戰時,教育應該成為幫助人們應對挑戰、更好生活的手段,這就與現存的不適應社會生活要求的教育體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可以說,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於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

為了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後教育發展的方向!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3

11月敘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閱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為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慧、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說於漪老師認為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著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4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雖然相隔幾個世紀,但這本著作中作者闡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學校、家庭教育仍有現實指導意義,當我閱讀這本書時,有如聆聽一場精闢的教育心理講座。它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教育理論書籍也可以這樣生動!它飽含哲理而又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讓我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項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眾多觀點,仍適用於當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問,也是我們現在同樣面臨的仍未解決的教育問題。以下幾點是我在閱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難以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於國小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儘早培養。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說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說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三點我非常贊同。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2,當對學生進行說理時,舉止應該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也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並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麼今後當老師想發火時,最好想想:我發火的目的是什麼 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嗎?

二,“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確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後,作者最後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於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慾,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於思考,愛動腦筋。

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於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於他們日後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讀一本好書,如拜一位名師。它為我的心靈輸入的智慧與靈感之光,讓我對以往,今後自己的教學產生深深的思考。

借鑑:“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如鼓勵孩子愛上閱讀,可以這樣說:“剛才某項活動表現很好,獎勵你去讀會書吧!”孩子就會珍惜這個機會,愛上閱讀,並且提高閱讀效率!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5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裡,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6

利用課餘時間,我讀完了《一節好課需要的教育智慧》這本書。該書通過案例,輔以分析、評點,介紹了讀懂學生的智慧,課堂生成的智慧及構建有效課堂的智慧,使我知道上一節好體育課需要的知識。掩卷長思: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有教育智慧嗎?我的教育智慧從哪兒來的?那一個個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著我:教育的智慧來自於研究。遇到問題首先要想為什麼,再想怎麼辦。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根由,盲目採取教育行為,最終效果是不會好的。

上好一節好課,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達到應有的課堂效果,要有一定的技巧。第一、教師要讀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抓住學生的疑問,進行有效的擴充套件;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二、講課要把所講內容給交代清楚。教學中要有條理性,抓住關鍵,突出難點,面向全體,突破難點。新舊知識合理銜接、自然過渡,層次清楚。第三、教師應當具備課堂的應變能力。在遇到尷尬或難以回答時,教室要及時化解。如教師說錯話要及時轉掉,剛才老師說的話,對嗎?那麼,原話是怎樣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輕輕鬆鬆地解決問題,師生均得到了鍛鍊與提高。

第四、凡事皆有度。一節課到底要實現怎樣的教學目標,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獲得怎樣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清清楚楚。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其次,要嚴扣教材,發掘教材價值,然後,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開發學生的未知;最後,進行整合,確定核心目標,分清目標主次。第五、教師教學不能循規蹈矩,應該多考慮一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使教學多一些創意性和趣味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教學效率自然會提高。

作為教師,一定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上,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多讀書,多研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和幹勁,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長青。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7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說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著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裡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8

讀《素質教育在美國》有感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裡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 “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效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效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群裡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裡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裡,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19

它發展的機會,就會一個個地枯死,就會發生兒童可能能力遞減的現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於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 這是一本專門闡述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對於兒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為,兒童的可能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可能能力的實現就越少。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是很長的,但是也有的動物可能能力的發達期很短。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同樣,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發達期給一個完全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認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人”。。

整個國小階段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最佳階段,作為國小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為學生的未來著想,切實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從小培養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探求知識、釋疑破難;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潛力充分顯現,培養一批又一批鮮活的有時代特色的創新人才。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20

在同事家看到一本《教育漫話》,借來讀了,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說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21

一、洛克印象:

洛克的全名是約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國資產積極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嚴格的清教徒,內戰中站在議會一邊,他們父子關 系極好,父親對他的政治態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響。1644年他入偉士敏士特學校受中學教育,那裡的經院主義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話》中反對機械 的學習、反對靠文法學語文,就出自他的切身體驗。1659年入劍橋大學攻讀哲學、自然科學,深受培根和笛卡兒著作的影響,一度愛好化學和氣象學實驗。他喜 神學,因無真正的職業性神職機會,轉而習醫,打算以醫為業。16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論》《論自然的法則》《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論基督教的合理性》《關於理解的指導》《自然哲學基礎》。此外,他還為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擬了一份《工作學校草案》。

洛克的治學觀點有唯物和唯心兩重性。他著重研究了認識論。他在他的《人類理解論》第一卷中探討了觀念起源問題。他認為,觀念和原則同藝術和科學一樣,不是 天賦的。心靈原像一塊白板入一個暗室、一個空箱,或像一張白紙,其中沒有任何字樣、任何觀念。他的裝備和知識材料來自經驗。人類的知識都建立在經驗之上, 發源於經驗。人類的觀念來源首先是感覺,此外還有反省。人類理解首要的機能是心靈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這是外在的物件通過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 印象時所造成的。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感覺論者,又是一個感覺論的二元論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見於《人類理解論》和《工作學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教育漫話》先後譯為法、荷、瑞典、德、意等國文字,在這 部著作中,他詳細審定了紳士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和方法。這部著作,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批判了當時英國的傳統教育,提倡較廣泛的、切合實用的 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在體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但也有反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許多具體措施有很多正確 的成分。

二、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和知識的載體 (摘錄)

有健康的身體方有健全的精神,這是對於人生的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繪。

身體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不善於用心的人,決不能遵循正當的途徑;身體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當的途徑也決不能獲得進展。

我敢說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有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弱,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變;從根源上引導一下,河流的終極流向途徑,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

第一件當心事,是兒童無論冬夏春秋,衣著都不可太暖。初生時,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樣嬌嫩,因為長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經受得起風寒了。

只有睡眠是兒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進兒童的生長與健康。

早起頂有益於健康。

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

孩子年齡增長,自由便隨之而來,無須永遠受人監護。這時,學校家長最要緊的是給孩子良好的原則與牢固的好習慣,這是最要緊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誡與規勸及原則的重申,無論如何反覆叮嚀,除非形成了習慣,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飲食宜極清淡簡單,兩三歲前,應該禁止肉食。三四歲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與強壯的體制基礎也一定可以確切地奠定下來。

孩子的臥床,應該是堅硬的,寧可用絮絨,不可用羽絨。硬床可以鍛鍊身體;至於每夜睡在羽絨被褥裡,那是消融體魄的,是虛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這種不 經意的舒適,會潛移默化地削弱人的體質,引起許多疾病。況且習慣睡硬床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夠適應不好的睡眠條件。將身體習慣為隨遇而安,是人的一種大幸, 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良好強健的心理素質:人生海洋中衝浪的堅船(摘錄)

心理強健的主要標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能不顧自己的好惡傾向而嚴格順從正確的理性指導。能在理性航標的指引下,毅然與願望背道而馳。

我們在教養子女中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沒有讓他們習慣於約束,服從於理智,沒有按應該形成的樣子 去塑造。對子女本能的愛常常成為溺愛,沒有規則的約束,形成了不良習慣,以後便成為一塊變形磚,沒法子派用場。幼兒要母親的奶頭,兒童要糖果,青年要愛 人……人的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慾望,這不是錯處。錯的是慾望脫開理智,產生不適當的慾望,或對正確的慾望產生不適當的度。如兒童就要愛人,便不適當;要 把所有的糖果都歸自己,便不適度。不適當和不適度放縱下去,就成習慣,遺害無窮。

從搖籃中開始,就要培養孩子這樣一種習慣:去爭取自己該得到的東西,不是爭取自己想 得到而不該得到的東西。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違原則屈從,他們就會學會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們就不會有非分之想,以及為達到非分之想而哭鬧,正象他們不會哭著要月亮一樣。

管教兒童,要從極小時開始。你要在孩子長大後服從你,首先要他在兒童時服從你。隨著孩子的長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詞色。如果再強力迫脅,則必然招 致失敗。方法正確,小時孩子是你的“僕人”,大了成為你的朋友;方法不當,大了以後會成為你的“敵人”,會厭惡你,可能心裡會暗暗划算:“爸爸,你什麼時 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種相反的傾向:兒童被管束太嚴,精神沮喪頹唐,失去活力和勤奮,那樣更糟糕。放蕩的青年,常生龍活虎一般,精神飽滿。一但上了軌道,常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幹偉大的人物。

心情沮喪的兒童則不然,他們的態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易振作起來,作出什麼事業。

要避免上述兩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種重要的技巧。誰要找出這樣一種方法:一方面使兒童的心情安逸、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們抑制非分的慾望,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祕訣了。

對兒童獎勵與懲罰都要慎用。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知錯改錯,這主要體現在心理的認知上,如果不能觸及心理,這種懲罰便是無用的,如果使被懲罰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產生反感,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四、知識和技能教育

讀書、寫字和學問,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成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個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遠比一個大學者更為可貴,那麼他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傢伙。

學問當然得有,但應該放在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對本質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對於德行與智慧都是大有幫助的,然而我們也得承認,對本質不良的人來說,學問就只會促使他們變得更加愚蠢,或者變成更壞的人。

閱讀……兒童到了能夠說話的時候,就應當開始學習閱讀。

一定要多加註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工作,也不可讓他把讀書看成一項任務。

讓他們自己嚮往學習,追求學習如同追求另一種遊戲或娛樂。但決不可把學習當作他們的一項任務,也不可讓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煩惱。

兒童的身上,是不應揹負任何工作之類的嚴肅事情的,因為他們的心智和身體都承受不了。

不要強迫兒童學習,也不要因此斥責他;要儘可能地誘導他去學習閱讀,不要把學習作為他的一種工作。寧可讓他晚一年學會閱讀,也不可讓他因此對學習產生憎惡心理。

當這些溫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漸能夠閱讀時,便應當為他選擇一本淺顯、有趣而又適合他的能力的書,讓他在閱讀中得到樂趣,從而吸引他,使他能夠從讀書的辛勞中得到回報,不過所選的書不應在他的頭腦中充塞純粹無用、華而不實的東西,或者打下邪惡與愚蠢的基礎。

每一個兒童去閱讀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節段落,其中能有什麼樂趣、能受到什麼鼓勵呢?

教學方法

其實教師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責任是讓兒童養成習慣,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向兒童灌輸規則,規則對人生的指導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至少對兒童沒有用處,因為兒童根本記不住規則。

在兒童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兒童所學習的東西本身都很困難,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於儘可能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語言的學習上,最沒有理由為難兒童。

兒童的心智是狹窄與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納一種思想。一個兒童的頭腦裡一旦有了什麼想法,馬上就會被這種想法填滿,尤其是在帶有情緒的時候。

兒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東西,都會吸引他們;無論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他們都急於要去嘗試,過後卻很快就膩了。

要想讓兒童的心靈接受你的教導,增長知識,就應該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靜。你不可能在一個戰慄的心靈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美觀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經心、不穩定、易走神,那都是兒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沒有發現他們是故意所為,便應溫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時日逐漸地克服。

兒童對導師具有的敬畏心理,應該經常通過導師對兒童表現出來的慈愛與善意來得到緩和,這種關愛之情能夠激發他們去儘自己的責任,使他們樂於服從導師的指令。這樣,兒童與導師相處的時候才會感到輕鬆自在,而惟有這樣的心態之下,心靈才能接收新的資訊,接納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語學習、寫作、人文教育課程、語言表達能力、自然科學、出國學習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論述,閱讀之後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五、賞識教育讀書

當今學生不缺溝通不乏激勵少的是管教,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學生,把握不好尺度,則“寬嚴皆誤”。這的確是一門學問。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應該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 責,感到一種責任。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現代人。他認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 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長和老師紛紛效仿的“賞識教育”。其實,賞識教育並不能包治百病。

現在,獨生子女佔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特別在物質上不斷滿足。結果過分的寵愛,無休止的滿 足,漸漸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會形成“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會毫無顧忌地去 抓、去取。有的家庭過分保護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辦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看成潛在的危險,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變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屬 活動,由於沒有獨立的實踐機會,動手能力大大減弱。

另一方面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雖然常聽到父母教育他們要互相幫助,但這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真正的行動。

試想,如果用“賞識教育”來教育這樣的孩子,只會使他們更加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現都優異的“好孩子”,過度地誇獎和賞識他們,可能會帶來以下不良的影響: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賴性。越是誇獎,孩子就越依賴大人們的選擇 來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斷;二是會剝奪孩子的自豪感。兒童教育專家瑪莉琳•古特曼認為,那些小時候經常受到父母表揚的孩子,在他們步 入生活後很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會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種表面上的誇獎。過分“賞識”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愛的沼澤,對孩子有百 害無一益,結果會害了孩子。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錯誤,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實施“懲罰”,嚴格管教,是 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應該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就應該鼓勵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實際上,“懲罰”教育也好,賞識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種,還要與嚴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並行,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孩子。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教育漫話》教師讀書筆記

2.《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

3.《迷戀人的成長》讀書筆記

4.中學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5.《審美教育書簡》教師讀書筆記(2)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讀書心得範文 篇22

寒假裡我認真地閱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就是喚醒》這本書,讀後讓我感觸頗深。正如書中開篇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的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人們心靈最美好的東西,喚醒人們自主創新意識,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也喚醒我們對教育的思索,對今後工作的思索。

教師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好榜樣,用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教師的師德要在愛中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要具有無私的愛,必須高度重視個人修養,端正教學思想,更新知識結構,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每個孩子都是母親的寶貝,在過去許多年的國小教育工作中,我對自己的學生也如同對自己的女兒那樣,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情繫學生,像母親一般熱忱地愛每個孩子,孩子才會親近你,這樣你才會感到人生有意義,學生身體健康,快樂,學習進步,你就感覺到工作的快樂。

教師要寬容的對待每一位孩子,當然也要嚴寬適度。對學生的承諾要兌現,講誠信,懂得感恩。總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會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談及教育。

作為國小教師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們更要注意孩子的習慣養成。一個人成長過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師一定做好學生的在校習慣養成教育,並且與家長共同,使之積極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髮現學生進步的軌跡,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蔥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裡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 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細細反思,正如書中自序所說,我感覺到教育就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壓力,更是一份動力。對每一位孩子不敢說放棄,也不能說放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激勵喚醒,讓每一花蕾努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