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校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61W

高校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康德曾說:“教育是一門很難的藝術…”,經過一年多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工作,我開始慢慢地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分量。因為在自己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疑惑和問題開始記錄在自己的反思日誌裡:“如何能在課堂活躍的氣氛中有效地傳授知識?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總是兩者不能兼顧。”“教師在課堂中充當什麼角色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學生的學習效能?”“現在很多大學的專業課程都用英語授課,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著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會不會有一天中國的高校不在需要我們這些大學英語教師,或者這些教師應該開始嘗試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如工商管理,法律,化學等呢?”“師生之間的情感和信任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是否可有可無?”等等。而我卻找不到一個合理的答案,我報名參加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網路培訓的目的很簡單,想通過參加這次培訓找到某些問題的答案,受益頗多。

高校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兩天裡,聽了王守仁,李宵翔,謝小苑、金豔、蔣學清等幾位教授的報告,我想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網路資源”,“教師角色”,“個性化學習”,和“四六級改革”。下面我將簡單地陳述一下自己對這幾個關鍵詞的理解和體會。

一、 網路資源

20__年開始實施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修正原有教學大綱中的不足,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新型教學模式。新改革下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採用先進資訊科技,利用網路資源,實現計算機化的英語教學。剛聽到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我還想:換湯不換藥,只是把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換成電腦音響而已。聽了李教授的講解,我才認識到網路教學的產生原來真是用心良苦,它是為了給學生建立一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平臺和真實語境。因為對予中國學生而言,課堂學到的英語知識很難有機會在生活中得到運用。網路卻能使學生們的交際活動多樣化,交際範圍得到延伸。這樣,在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同時,真正地實現了“構建中文、英語、其他語種共存的和諧語言生態”的目標。另外,在其成功運用所學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學習成就感,反過來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形成良性迴圈。

二、 教師角色

教師在課堂中正確角色的塑造,對課堂的教學效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區別於傳統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新改革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開始把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放到首位。教學任務的改變決定大學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絕不能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的主體。相反,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成為“語言知識的傳授者,語言技能的示範者,道德規範的施教者,和學習成效的評價者”。教師角色的改變註定大學教師改變其教學理念。然而,就這個方面,有一個問題我還有些困惑:在大學教師改變角色定位的同時,我們的學生們是否也應該重新定位和認識自己的老師呢?因為中國的學生總是把老師看成是無所不會的知識攜帶者。學生們認為,“老師不應該犯錯誤,老師的職責就是課堂教授知識”。

三、 個性化學習

大學英語改革的理論基礎有二:一是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 另一是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Output Hypothesis)。根據輸入假設,學生只有在滿足三個條件的基礎下,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這三個條件包括:充分的可理解性的知識輸入、相對低的焦慮感、大量有趣相關的語言學習材料;輸出假設認為,學生想要產生學習成就感,學以致用,也需具備以下幾個因素:有機會進行知識輸入和運用知識的親身體驗、有效高質量的教師反饋、輸出活動需要多樣性。學生們只有做到“學中做,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才能真正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當代的大學生都是具有個性化(customization)的個體,他們與資訊科技同生共存,對新鮮事物的追求更強力,更喜歡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模式,90後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改革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做到與網路資訊緊密結合,並且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對其進行個性化教學。

四、四六級網考

跨文化交際需求的加強,資訊科技與語言教學的緊密結合,國際語言測試的歷史發展,都為我國實施四、六級網考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推廣,為了真正地體現考試的效度、公平和效率,更加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四、六級網考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網考能最大限度地預防考生考試作弊,特別是通訊手段作弊,真正作到成為考察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天平”。它也更具真實性,更具互動性。我認為,這些都是網考優越於傳統試卷考試的幾個方面。

總之,為了真正地實現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學方式,我認為改革後的大學英語教學會更具有針對性、具有時代性、具有科學性、和具有可行性。這是我對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高校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結合自己在計算機教學上某些方面的理解,我簡單地談談針對職業學校學生計算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上好第一堂課

在給學生上第一堂課時,我主要讓學生了解兩點:

①計算機學習的重要性,對於剛進校的職業學校學生,他們還不能很清晰地瞭解計算機的真正概念及應用。他們只是無意識地感覺到現實生活中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多了,認為計算機是一種既實在又新奇的事物,還不能真正明白計算機的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還不能真正明白隨著計算機學科對其他各學科不斷滲透之後,在學習其他學科過程中,計算機這個輔助工具所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熟練計算機或者說不精通計算機。這門學科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②計算機學習的目的性,很多學生開始對計算機課都懷著神密興奮的心情,非常想著學計算機,認為學電腦可打遊戲、好玩,但隨著計算機教學內容的深入,有的內容需要大量去記憶或機械重複地訓練,內容枯燥無味,難度也增大,而學習的內容與社會上的計算機應用又有一定距離,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慢慢降下來,因此,我提前給學生打預防針,讓他們瞭解計算機學習的目的性,提早做好心理準備,有利於他們有始有終地學習。

二、計算機備課的特殊性

課前備課是一門學科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計算機學科教學也一樣,教師必須在課前作出詳盡、周密的備課。所不同的是,教師不但要對教材上的知識進行探索、歸納、總結,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得在計算機上對這些知識點逐一進行推敲、驗證、演練,以使得這些空洞的知識具有可操作性,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和完善性。因此,我要讓學生理解一個知識點,就必須構造一個小例項,並由此例項在計算機上的推演過程和結果來得出與之相關的結論,最後用一個大例項把很多個知識點歸納進行推演,我認為掌握了這一點,就可以消除學生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感性認識。另外,在對知識點進行例項構造時,我還特別強調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全面考慮。在備課過程中儘可能多地考慮到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可能出現的各種理解、各個擊破,以加強教學環節的嚴密性。總結起來,可以說計算機學科教學的備課,我是對人、書、機三者有機結合的備課,是使書本知識向操作知識轉化的基石。

三、重視計算機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始自終愉快地學習,盡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的是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①懸念法:

上課時,我先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想想如何解決。如在教word文書處理時,我先給每人一份跟教學內容有關的稿子,然後讓學生想辦法如何實現稿中的格式。如果想改動稿子中的某種格式,又該如何操作?然後有針對性地講述稿子的實現方法和步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

②比喻法:

計算機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學中,如果有方法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這就比較理想。於是,我就想到了一個比喻法,但首先必須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中適宜用比喻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然後,設法在生活中找到相應的例項,也可從學生學過的知識中找到例項。形象的比喻的方法最容易為學生接受,如我在講解系統軟體(windows98和xp)與應用軟體(word或xp, excel或xp等)之間的關係時,我就把系統軟體,如作業系統windows98和xp比喻為一個舞臺,而把應用軟體比作一個個演員,他們是在舞臺上進行表演;又如用外國人的名字來比喻檔名與副檔名。學生會感到所學的內容與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這種方法我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四、儘量讓學生多上機,多實踐:

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都是“百看不如一練”。當教師通過對知識的理解、演示而使學生對這一知識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理解的時候,能不能讓學生將這一還比較模糊的概念轉變成自己思維體系中固有的,較清晰的認識;能不能使學生對這一比較陌生的知識逐漸熟悉起來,關鍵的一步就是能否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去實踐,從實踐把握真知、在實踐中創造成果。有部分學生當老師講解時像霧裡看花,怎麼想也不清楚,但是自己一上機一操作,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鑑於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把教學內容儘量概括得簡明、精要,再把上機要掌握的內容列在講義上,儘量多花一些時間讓學生上機,而我在學生上機時,起引導作用,在學生上機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歸納和掌握各個知識點,真正把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絡起來。

高校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康德曾說:“教育是一門很難的藝術…”,經過一年多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工作,我開始慢慢地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分量。因為在自己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疑惑和問題開始記錄在自己的反思日誌裡:“如何能在課堂活躍的氣氛中有效地傳授知識?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總是兩者不能兼顧。”“教師在課堂中充當什麼角色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學生的學習效能?”“現在很多大學的專業課程都用英語授課,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英語這門課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著一個什麼樣的作用?會不會有一天中國的高校不在需要我們這些大學英語教師,或者這些教師應該開始嘗試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如工商管理,法律,化學等呢?”“師生之間的情感和信任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是否可有可無?”等等。而我卻找不到一個合理的答案,我報名參加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網路培訓的目的很簡單,想通過參加這次培訓找到某些問題的答案,受益頗多。

兩天裡,聽了王守仁,李宵翔,謝小苑、金豔、蔣學清等幾位教授的報告,我想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網路資源”,“教師角色”,“個性化學習”,和“四六級改革”。下面我將簡單地陳述一下自己對這幾個關鍵詞的理解和體會。

一、 網路資源

20xx年開始實施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要修正原有教學大綱中的不足,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新型教學模式。新改革下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採用先進資訊科技,利用網路資源,實現計算機化的英語教學。剛聽到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我還想:換湯不換藥,只是把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換成電腦音響而已。聽了李教授的講解,我才認識到網路教學的產生原來真是用心良苦,它是為了給學生建立一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平臺和真實語境。因為對予中國學生而言,課堂學到的英語知識很難有機會在生活中得到運用。網路卻能使學生們的交際活動多樣化,交際範圍得到延伸。這樣,在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同時,真正地實現了“構建中文、英語、其他語種共存的和諧語言生態”的目標。另外,在其成功運用所學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學習成就感,反過來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形成良性迴圈。

二、 教師角色

教師在課堂中正確角色的塑造,對課堂的教學效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區別於傳統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新改革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開始把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放到首位。教學任務的改變決定大學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絕不能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和課堂教學的主體。相反,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成為“語言知識的傳授者,語言技能的示範者,道德規範的施教者,和學習成效的評價者”。教師角色的改變註定大學教師改變其教學理念。然而,就這個方面,有一個問題我還有些困惑:在大學教師改變角色定位的同時,我們的學生們是否也應該重新定位和認識自己的老師呢?因為中國的學生總是把老師看成是無所不會的知識攜帶者。學生們認為,“老師不應該犯錯誤,老師的職責就是課堂教授知識”。

三、 個性化學習

大學英語改革的理論基礎有二:一是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 另一是Swain提出的輸出假設(Output Hypothesis)。根據輸入假設,學生只有在滿足三個條件的基礎下,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這三個條件包括:充分的可理解性的知識輸入、相對低的焦慮感、大量有趣相關的語言學習材料;輸出假設認為,學生想要產生學習成就感,學以致用,也需具備以下幾個因素:有機會進行知識輸入和運用知識的親身體驗、有效高質量的教師反饋、輸出活動需要多樣性。學生們只有做到“學中做,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才能真正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當代的大學生都是具有個性化(customization)的個體,他們與資訊科技同生共存,對新鮮事物的追求更強力,更喜歡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模式,90後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改革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做到與網路資訊緊密結合,並且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對其進行個性化教學。

四、四六級網考

跨文化交際需求的加強,資訊科技與語言教學的緊密結合,國際語言測試的歷史發展,都為我國實施四、六級網考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推廣,為了真正地體現考試的效度、公平和效率,更加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四、六級網考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網考能最大限度地預防考生考試作弊,特別是通訊手段作弊,真正作到成為考察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天平”。它也更具真實性,更具互動性。我認為,這些都是網考優越於傳統試卷考試的幾個方面。

總之,為了真正地實現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學方式,我認為改革後的大學英語教學會更具有針對性、具有時代性、具有科學性、和具有可行性。這是我對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有許多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