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師讀書心得(精選24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31W

教師讀書心得 篇1

叔本華曾言:“慾望得不到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那麼,是否存在那麼一線的間隙停在那個恰好非痛苦又不無聊的界限上呢?

教師讀書心得(精選24篇)

戰亂中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往往包括苦難的產生,故事就是從康維等四人被塔坦從戰亂中有計謀的綁架開始的。當馬林森表示他想盡快回到文明世界中去時,那位迎接他們的張變反問道:“你肯定你已經遠離文明世界了嗎?”是的,表面上看似沒有,他們有音樂,有藏書,有裝飾豪華的浴室,有下午茶,這看似和外界沒什麼本質不同,似乎只是“大隱隱於市”的一種,而且這裡有宗教,有金礦,所以布琳克羅和巴納德最終被說服

康維呢?他是校長曾用“光榮的”來稱讚的人,是“哪怕短短結識過,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三言兩語不能說透的人,“他更樂於做一些不太正式但有趣的工作,即便薪水不高,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差事”,“他是那種能適應艱苦條件的人,很少會去想要什麼舒適的生活來做彌補”,但在這個好似世界盡頭的地方,在張告訴他當地人信仰的中庸之後他便開始質疑曾經的自己。他沒有為這裡的物質世界所折服,打動他的是這裡的精神世界,是那種看似不極端的宗教信仰。我們知道,康維在戰爭中除了身體受過傷,心靈也倍受折磨,他需要精神上的寄託來支撐那戰後的疲憊與無助。張以中庸之名,中庸之實深深戳中了康維,似乎這就是那個界限,那個無聊與痛苦之間的度,他需要這種度,需要這種美好。

張說“寶石是多面體的,許多宗教都可能含有自己適度的真理”,他們信奉活著是苦難,但是以抗衡時間、維持生命來挑戰這種苦難;他們也堅信此生所以待斃,卻珍惜時間、發掘潛能來蔑視這種消極等待死亡的方式。在這種宗教穿插中,他們謀得中庸一說,持之以恆:適度節儉,適度老實,適度愛……但這偏執般的適度本身就是一種極度病態的信仰。

林語堂先生說過,“中庸之道,實即庸人之道,專家學者所失,庸人每得之。執理論者必趨一端,而離實際;庸人則不然,憑直覺以斷事之是非,事例本是連續的,整個的,一經邏輯家之分析,乃成片斷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而事例之是非已失其固有面目。為庸人縱觀一切而下以評判,雖不中,已去實際不遠。”但是這世界終結處的中庸是已經被扭曲的中庸,在離實際不遠處便掉頭改道,走向遠處,或者說,它是處於極端狀態下的中庸,它是擁有專家氣質的庸人,它在極度的美好、近乎常人好幾倍的生命中卻要極度適度,這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似乎更可笑。

就在這看似可笑中,康維慢慢被同化,他和馬林森同時愛上了羅珍,但是羅珍卻願意跟著馬林森一起離開這個被時間遺忘的地方。馬林森一如既往的自我用實際行動去愛羅,而康維卻用脫離本身的積極主動而選擇用袖手旁觀來愛羅,他從那中庸中獲得的寧靜、領悟豐富並滿足了他的精神世界,他陶醉其中並選擇以此來愛羅,最終卻失去所愛,失去本應與他一起在中庸中共度一生的愛。

他愛羅,但卻止步不前,他覺得只要在心裡留有一份記憶便好,這是愛的適度。既不會因羅與他在一起而滿足,也不用擔心失去後的痛苦,這不就是擺脫了人世間的苦難了麼?不然,他小心翼翼的遵守中庸之道,縱觀一切只下判斷,他不像邏輯家那樣剖析事物本質,不具備偏執的自我意識,這樣聽來,似乎與那修行千年萬年的洞中仙人一般,抑或得道高人,無慾無求也無作為,所以後來為羅離開的他只能沒有意識的流浪,尋找那夢一般的精神王國--香格里拉。

物質世界可以滿足物質要求沒有錯,但是苦難卻需要精神來支撐。有人將苦難轉接到物質上並滿足於此,但是有些人的苦難卻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當那份隱形的力量沒有辦法和現實裡的軀體並存於物質世界時,這軀體只能像向日葵尋找太陽般追尋那力量。就像康維一般,在現實與精神世界中徘徊、掙扎,在兩難處尋找那份適度,無奈只能遊離其間,始終無法靠近那一線。

教師讀書心得 篇2

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經過這次師德師風學習周,我受益良多;師德師風的建設對於一個學校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師德師風良好的環境學生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老師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教師讀書心得 篇3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控、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師讀書心得 篇4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讀書心得 篇5

在假期裡我讀了陶繼新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演講錄,在反覆研讀,細細品味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自己的心情又豁然開朗了許多,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能如陶先生那樣,用一份淡定的心情去潛心研學,從容應世。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

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最主要談談怎樣讀書。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絡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還是教壇新星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絡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但是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為“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五彩世間中,需要做一名真正的幸福教師,就要如陶繼新老師那樣,在我們的生命中多一份從容和淡定,少一點名利和紛爭。這樣你的靈魂才能安靜,只有靈魂安靜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幸福,才會做出驕人的成績。

教師讀書心得 篇6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裡,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裡,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教師讀書心得 篇7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讀書心得體會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並闡明瞭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蹟中有失敗的經歷也有成功的奮鬥,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鬥過程使得她們在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開始看這些事蹟時,我感覺非常真實親切,因為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不一樣的迴應中可以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才能儘快走出"自我懷疑" 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援文化中獲益,並能看到在當前尚存侷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侷限。面對同一個問題,她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擇的需要正面對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

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理論的輸入和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差異不在於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而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接受而哪些行為不可以接受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為的具體步驟或程式。

教師讀書心得 篇8

這學期,當我讀的是《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感受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同,從他自己的身邊的故事舉例說起,真實自然,每一節都讓人感動。

愛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很多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是為什麼還會不被一些學生喜歡呢?“愛學生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首先就應該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只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把你當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學生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

我們要愛學生,但是不能憑藉自己的感情只愛那些自己認可的學生,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就能個一個學生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溫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優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著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師說得對,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同學心貼心;因為有愛,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當學生喜歡你的時候,他很自然的也就會喜歡你的課,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合上《做最好的老師》體會到:做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今後,要把自己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教師讀書心得 篇9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國小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髮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教師讀書心得 篇10

在人生這跌宕起伏的青藏高原上。只要有淚水就有喜悅;只要有汗水就有喜悅;只要有失敗就有喜悅;只要我們還成長著,我們就會有各種喜悅!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中國人在流淚。從20xx年1月的南方風雪大災,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那是一段中國人不想自然災害屈服的歷史。在這歷史中我們流血,流汗,更多的是流淚!8月8日,北京奧運會順利召開,我們由心而發的喜悅,才緩緩蓋過一些不幸。當它還在延續。110米跨欄賽上,劉翔因傷退賽。在場的中國人無一不流淚。而劉翔用最寂靜的方式按人退場。雖然他失敗了,但中國人還是在奧運會上一舉成為金牌大國。我們在淚水中收穫喜悅,我們在淚水中不斷成長。

在那些不幸中,流汗更多的是搶救人員。是他們在第一時間到達災區。救人,救人,還是救人。有些官兵還不顧個人安危,就出了許多災民。使他們失望的人們,獲得重生。而在新生的背後他們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艱辛!在汗水的背後,是災民的喜悅。他們沒有白流汗,他們的汗水是值得的。他們有更多的汗水,鑄就了更多的喜悅!

在20xx年奧運會順利召開完畢,在20xx年兩會也順利召開完畢。在困難和失敗後,更多的是成功,更多的是喜悅!喜悅使我們中國人更堅強,喜悅我們成功了!

雖然人生跌宕起伏,猶如青藏高原。但我們由青藏鐵路。在人生成長是必須的,在成長中喜悅也是必須。我們懂得了淚水,汗水,成功,我們更懂得了我們每走的每一步是成長的喜悅。成長是艱難的,但成長更多的是喜悅!

教師讀書心得 篇11

《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文化積澱為人格”,“一個教師能走多遠,她的學生就能走多遠”,“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為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師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是著名教育家竇桂梅的最新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闡述了竇桂梅的教育教學觀、學生觀,特別是關於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本書有獨到的見解,其中有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教師的尊嚴來自於專業功底、人文素養和教育理念,關於“主題教學”,關於閱讀,等等,點燃了很多青年教師投身新課改的熱情。書中的課堂教學實錄是她魅力課堂的具體表現。

其中“專業自我”這部分內容讓我有了深深地感觸,儘管我不是完全的語文教師,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就要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養,對自己的課堂,是能夠作明智的判斷與抉擇的。對於所擔負的事物,通常都能全權處理,避免外人的參與甚至干預。讀了竇桂梅老師的這段話,我思考起了自己的平日工作,由於我對自己的既有知識很少進行獨立思考,所以在教學中,我往往採取與大家一樣的共同立場,主旋律怎麼說,我就怎麼做。教學方面流行什麼我就緊跟什麼,讀了竇老師的書後,我才明白這已嚴重影響了我的專業自我決斷的權利。為什麼我會跟著風跑?為什麼我會不知所措?為什麼我會為他獨尊?為什麼我會找不著北?其實這些都需要我從自己身上反觀,改變自己就要有獨特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為此我們才會變得平和、平靜——欣然一笑,坦然面對,依然向前。只有從內心深處實現高自我的教師,才會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夠準確的、現實的領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對從事的專業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自我價值感,從而表現出對專業當仁不讓的意識和信心——而這些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更為積極有益的,甚至是浸潤一生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獨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無論如何要讓自己“站立”起來——這是教師專業的真正靈魂!沒有專業自我,很難有教師的專業生長。人必須讓自己自省著,因為這樣的人才可以獲得明白,才有可能獲得精彩。這是認清自己的基礎,也是不斷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為依託的自省,才使有理智的自尊。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是美麗的。

儘管竇老師的字裡行間透露著語文的濃濃氣息,但是從她的書裡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諦,其實很多事情是彼此相通的,做一個老師就應該有專業自信,專業特色,與眾不同的才是你最精彩的地方,才是令人欽佩的地方。所以努力著,學著讓自己更充實一些,更精彩一些,做一個個性化受大家尊重的老師吧!

教師讀書心得 篇12

也許在《翻轉人生的教育》一書的作者,也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高中教師喬治?古斯里奇決定提筆寫下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才會對二十年前懵懂無知的自己感到慶幸。當時深受抑鬱症所苦的他債臺高築,不得不接受一份到阿拉斯加教書的工作,五年的工作能獲得比外間其他同類工作高出三倍的薪水--側面也說明了這份工作的棘手程度,他對自己能否做好這份工作並無自信,但是他已經別無選擇。

他不是以一個認為自己足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導師的形象出現的,他的腦海中無論是對孩子們還是教育本身,都沒有固化的認識和偏見,這對他和孩子們,其實都是一件幸運的事。這意味著,他們之間,也許會有無數的可能發生。

古斯里奇就職的尤皮克學校位於遠離美國本土的白令海峽上的聖勞倫斯島,這是一個愛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相對於常年零下五十度、冬季可達零下七十度嚴寒的居住條件來說,更大的難關是島上愛斯基摩人對他們的態度,到島上的第一天古斯里奇的兩個女兒就被愛斯基摩小孩用石頭攻擊,“白人垃圾!白人垃圾!滾回你們的地方!”,他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們臉上介於憎恨和厭惡的神情。

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對學習這件事的看法和那些小孩也沒什麼不同,在他們看來,祖祖輩輩以捕獵為生的孩子們的人生軌跡已經註定了,對英語都還說不流利的他們來說,學習“白人們的知識”既困難又無必要,因為他們不擅於閱讀,所以他們對小島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也無甚嚮往,沒人想要走出去,更沒人想過要去白人開設的高校繼續深造。在這種消極的態度之下,學校的老師也把上課當做是義務在應付,認為這些愛斯基摩人是不可雕的朽木。在雙方共同的消極作用之下,古斯里奇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所無組織無紀律、死氣沉沉的學校。

他在和學生們一點點走向成功的時候發現,被翻轉的何止是這些愛斯基摩孩子們的人生,他的人生和教育觀念,也因為這些經歷逐漸改變。他意識到,身教比言傳重要,人格比學問重要,智慧比知識重要,相比起古板的知識,孩子們若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才是教育最大的勝利,因為這樣不僅他們會過的充足快樂,同時也將成為這個社會的正面因素,進而推動教育環境的良性迴圈。

教師讀書心得 篇13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國小四年級的安利柯,作者以安利柯記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主人公國小四年級一學年的學習生活。

雖然《愛的教育》是一本兒童讀物,作者的意圖主要是以此來教育兒童,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但是這部作品也表現了亞米契斯的教育主張,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內容以及教育目的三個方面都有較深刻的思考,為我們今天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們的常識中,理所當然的,教育這就是教師,而受教育者就是學生。但是在亞米契斯看來,教育者並不僅僅是學校教師,還包括家長,同學,甚至還有陌生人。

安利柯的父親就是通過給他寫信,同他交談,邀請他的朋友等方法來教育安利柯,教他學會與人相處,要求他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孝順父母等;他的母親通過寫信,交談等告訴他人要有愛心,有同情心,與人為善。而安利柯的同班同學卡隆讓他學會了勇敢、善良;可萊蒂教會他勤勞,孝順,樂觀;代洛西也成為了他學習的榜樣,還有小石匠,潑來可西等同學也常常通過一些小事感動著安利柯,教育著安利柯,讓他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此外,路上幫助苦命小男孩湊錢的小女孩們,以德報怨的被打傷眼睛的老人,這些陌生人們也觸動著小安利柯的心靈,影響著他。甚至是可恨的弗蘭諦,他的行為,他的下場也給孩子們起了警示作用,使安利柯能明辨是非。這麼看來,可以說人人都是教育者。《論語·述而》中有句家喻戶曉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對教育者的理解應該與亞米契斯是一致的。

至於受教育者,亞米契斯對其的界定也不僅限於學生,還包括其他在知識方面或在道德等方面等需要受教育的人。小說裡的那些上夜校的工人,小石匠的父親,潑來可西的鐵匠父親其實也是接受教育的人,上夜校的工人和一些同學的家長為了充實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學習,學習認字寫字,學寫文章,他們也是受教育者;包括那位鐵匠,通過兒子的努力,兒子的獲獎,也通過老師,頒獎者的感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掉酗酒的壞習慣,全心投入工作,所以,在小說中,他也是受教育者。因此,在亞米契斯看來,人人都可以成為受教育者。

其次是教育內容,在這部小說中,教育內容並不侷限於書本知識,更多的是教育同學謙遜,友愛,具有同情心,進取心,並且教育同學們要愛國,有自我犧牲精神。 以前我們常常問,教育是什麼?《辭海》對“教育”一詞的解釋是:①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②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從辭海的解釋可以看出,教育教給學生的應該是他們社會生活的方法,他們所應遵守的準則等。所以,教育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我們會發現,亞米契斯並沒有將過多的筆墨浪費在描寫小安利柯的科學知識學習過程,而是更多的記錄了教育者們教育安利柯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於助人、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美好精神的過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作者想主張的教育思想是愛的教育。在小說中,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安利柯的嚴父還是慈母,無論是他的老師或是姐姐,都打心裡的愛著安利柯,他們為他傾注心血,用愛感化他,用愛教育他,同樣的,也將愛植入他的心底。在父親的信裡面,雖然句句透露著威嚴,偶爾還帶有譴責之意,可是字裡行間卻是藏不住對孩子的愛。他為了安利柯不用心讀書而煩惱,為了安利柯不孝順母親而傷心,為了安利柯與同學交往的方式不當而擔心,可以看出,他真心愛著安利柯,為他操心。而且父親關心的不僅僅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教育安利柯要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要求他為了祖國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告訴他對待勞動人民應該友善,尊重他們,從這可以看出,安利柯的父親有多大的胸懷,有多大的愛心,同時也如此要求著他。安利柯的母親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善良女人,她帶著安利柯去救濟困難的朋友,她寫信告訴安利柯,希望他能夠有一顆仁愛的心,教育他不能對路邊行乞的人視而不見,應該給予可憐的人兒更多的關愛。這位母親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告訴著安利柯什麼是愛,教他愛別人。安利柯的幾位老師,包括校長都十分偉大,他們嘔心瀝血,不計較個人得失,全身心的愛著學生們,為他們操心,不遺餘力的教育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此外,安利柯身邊的同學,如卡隆,潑來可西,代洛西等,他們如此友愛,有著一顆寬容他人的心,處處體現了愛,這也給了安利柯很大的感觸,讓他更加切身體會到什麼是愛。處於這樣一個愛的教育的環境下,我想,安利柯一定能成長為一名善良的,具有愛心的人,而對祖國,對家庭,同學等的愛,最終會使他更加努力,更加上進,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分析了亞米契斯的教育主張後,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是如此美好,令人嚮往,我不由的想,如果當今的教育是這樣進行的,或許,效果會是驚人的,世上一片祥和,人才雲湧,人們互敬互愛,沒有階級對立,沒有貴賤之分等等。這樣的教育是如此完美,這樣的教育思想早在120xx年前就已經被提出,可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它都無法得以實現呢?因為,亞米契斯的主張只是烏托邦式的教育思想,在理想狀態下才能夠得以實現,而在現實中,這樣的教育是難以實施的。

一種有實踐意義的思想應該是基於現實情況下提出的。意大利於1870年才完成統一,在之前,長期處於割裂狀態,亞米契斯經歷了獨立戰爭,之後歷經十年的創作,才在1886年出版的這部小說,所以在這部小說裡,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貫穿始末;19世紀正是歐洲工業革命大力展開的時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富人窮人的分化也十分嚴重,因此,亞米契斯在文中著重提倡關愛他人,尊重勞動人民,尊重愛護窮人的思想,由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他主張的教育內容是與義大利當時的國情密切聯絡的。但是,很可惜,這樣的教育卻無法實施。首先,亞米契斯文中的教育者們都是理想化的,無論是父親,母親,老師,周圍的同學,家長,甚至包括陌生人,他們都有近乎完美的品德,並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當今社會。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都不一樣,在那樣的年代,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每個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無法為學生創造如此良好的人文環境。其次,亞米契斯文中的社會是理想社會,沒有過多的競爭,沒有過多的壓迫,沒有階級的對立,他的教育也是以這樣的理想狀態為基礎的,但可想而知,這是不現實的。當時,窮人的孩子即使受了教育,他們大多也只能繼續當普通工人,而富人的孩子卻能受到更好的待遇,有更光明的前程,而且,在那樣的年代,工人們是被壓榨的,他們首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教育卻往往被忽視,階級的對立在當時是很明顯的,窮人與富人之間總有無法逾越的鴻溝。

教師讀書心得 篇14

《給教師的建議》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

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很多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電影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其中更有充滿了“人”的魅力的題目:《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等等。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課題。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作文,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師讀書心得 篇15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為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教師讀書心得 篇16

書藉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是精神的生活盛宴,是強盛民族、進步社會、健康人生須臾不 可或缺的巨大支撐。

讀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閱讀中蘊含著重要的內涵。閱讀可以不愛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思接千載、出入____,與大家巨擘攀談、泰斗耆宿交流、巨人英雄對話、嚮導領袖請教。他們高屋建瓴的奇妙哲思,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氣勢恢巨集的豪邁事業,感染你、引導你站在高山之巔,開闊你包容萬物的胸襟,培養你崇高人格的大度、大氣。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無一點塵。”書藉記錄著人類的真善美和假惡醜,讓你在美醜的世界中行走,使你從正面和反面教材中受到啟迪。如浴清純之水中,自覺洗掉各種心理灰塵,培育真善美的情操。

書藉是人類的知識寶藏。它儲存著政治理論、歷史、哲學、文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儒學、道學等包羅永珍的人類智慧。時代的飛速發展,使我們每個人面臨著“本領恐慌”的危機,只有涉獵書藉寶藏,才能在各種難題和挑戰面前獲得解難題和取勝的錦囊妙計,從而使我們產生辦每件事、思考每一個問題,都有大師在前面引路的感覺,創新思維脫穎而出。

鑑天讀書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作用力和感召力,採用正確的讀書方法,則是能否發揮以上“三力”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前提。

要確定一個讀書座標。書海卷帙浩繁,讀無止境。必須把各類書藉劃分為若干系列,規劃某一階段相對應讀哪些系列的書,從而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地循序閱讀。

在時間上要善於擠和鑽。要養成手不釋卷,巧用點滴時間的習慣。要儘可能擠掉一些應酬及打牌、下棋待娛樂事項;要儘可能鑽進屬於自己的時間,出差途中利用坐車的時間閱讀,就寢前後犧牲一些休息時間進行晚讀和早讀,工作間隙和飯前飯後利用空餘時間閱讀。

在態度上要敢於下吃苦的決心。面對書藉的知識高地,要敢於橫下一條心,以冬戰三九、夏戰三伏的韌勁,以頭懸樑、錐刺股的拼搏毅力,攻破一個個知識高地。

要勤於動筆,善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遺忘是讀書的大敵,動筆則是加深記憶的良方。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及時把讀書心得、啟迪隨手記下來,把重點語句圈點劃連,是深化大腦記憶痕跡的有效途徑。因此,手中的筆墨是苦攻書藉最直接的利器。

讀書學習對一個民族,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只有建立全民的讀書型社會,終身的讀書型組織,才能走上永不言敗的科學發展軌道,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旨之一。願更多的人們加入全民閱讀的行列。

教師讀書心得 篇17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裡溶解。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溫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教師讀書心得 篇18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樑和紐帶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 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才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教師讀書心得 篇19

今天,我們班的老師要給我們講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出色的老師》。我讀了一遍,覺得裡面有很深的道理。

黑人同學因為道德,把表還給了我;也應為道德,舉報了我。

有的同學為了求近路,不惜踐踏綠油油的草坪;在校園的地板上還時常見到垃圾;班級裡的牆上、桌上,密密麻麻地刻滿、畫滿了各種各樣的塗鴉;有些同學課件時追追打打,弄壞了垃圾桶、桌子、椅子、門但是不管這些事情是否是有意的,這些行為都給別的同學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了不便之處與麻煩,也給學校增加了不必要的維修費用。更別說是在更廣大的社會上了。每每看到這些無公德的事,我便會情不自禁地嘟噥一句:真缺德!是啊,他們就是缺少了人們最最重要的公德心!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社會公德是多麼重要啊!還有一個學校的校風是否端正的問題;而從大處講,是體現了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品德素質的高低。是的,讓我們從自己本身做起,弘揚社會公德!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只要人人都遵守公德,世界上,就沒人在不講公德的啦也就沒有小偷,強盜世界將永遠是和平、美好的!

教師讀書心得 篇20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教師讀書心得 篇21

此書介紹了8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他們工作起來都是兢兢業業,全身心投入工作,並且,每位名師都有各自的風格,8位名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他們有用不完的智慧和驚人的創造力,為他們各自的教育教學工作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這8位名師中,讓我感受最深的當數號稱“美國最好的老師”萊福。艾斯奎斯。

當一名教師傾其精力、美德與創造力時,他能為學生做什麼?如果知道美國傳奇教師萊福。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在美國眾多的名師中,很難有人如萊福。艾斯奎斯一般給人震撼與驚歎——他在同一所學校聽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學生長達20多年,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給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計其數。他就是一個人在最小的空間裡創造出最大的奇蹟的名師。

他每天工作12小時,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外,他還主動教學生高等數學,讓學生閱讀原版文學名著,給學生排練《莎士比亞》戲劇,甚至在課間教學生彈吉他、打籃球和棒球!他總是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學校的行政老師,他們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往往是不分8小時工作時段的,8小時之外,他們同樣做著學校裡的千頭萬緒的事情。寒暑假和雙休日對老師們來說是最好的休息時間,可是對他們來說,卻是最好的幹工作的時間。我在暑假,經常來學校鍛鍊身體,看到學校行政和部分老師,幾乎是天天來校工作,尤其是我們的陳校長,在暑假裡他是每天必到的,每天都有幹不完的工作,而且他是來得早,回得晚。真的是超強付出,同書裡的美國名師萊福。艾斯奎斯是一樣的!學校行政這麼超付出的工作電影,他們不分時間的默默付出,是為了學校的明天更美好,為了保證開學後教師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為了學生在新學期裡能更好地學習與成長。他們是我們廣大教師學習的好榜樣,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強的付出,有這種爭分奪秒的時間觀,我們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績來的。正如艾斯奎斯所說的“成功無捷徑”、“卓越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

艾斯奎斯曾經“頭髮著火還在教”!在一堂化學課上,一個學生點不著酒精燈,其它同學都要求進行下一步實驗,艾斯奎斯不想把她落下,親自幫她點,但無意中把自己的頭髮給點燃了,要不是孩子們叫了起來,艾斯奎斯還不知道。他說,“雖然這樣很可笑,但我真的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大方向是對的——孩子們是你唯一操心的,其他任何事都必須忽略。”這讓我更進一步明白了做教師的意義,教師要真正熱愛你的學生,就作文要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要放下教師的架子,而不是走過場,假惺惺地說要幫學生,心裡卻不太情願。我們只有源自內心地幫助學生,努力達到象艾斯奎斯這樣的境界,這樣,我們將會是真正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的,也會成為一名極其優秀的、學生都喜愛的好老師。

艾斯奎斯說:“在國小階段,對兒童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各年級的教師”,因為他們在國小階段跟老師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甚至超過了家長。所以,為了兒童最好地成長,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起著最好的、最關鍵的作用。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素質,同時要加強職業操守,全身心地工作,發揮各自的崗位作用,為教育事業多多奉獻出自身力量。

教師讀書心得 篇22

愛心,從我走進教育這一行中就在耳邊迴繞。名師呼秀珍在報告會上呼籲:“用愛澆灌孩子。”我的同事李婷老師在暑期班主任培訓會中談到:“用心去愛孩子。”李鎮西老師的書中也寫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這個溫暖的詞語始終縈繞在耳邊,在我的事業中成長,而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則更清晰地教導我,怎樣用愛心去教育。

1、讓愛與教育同行

教師的工作基礎就是愛心的傳遞。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是要善於表達這種愛,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與老師溝通。當學生們感受到了老師發自內心的愛,也會樂意與老師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與學習。

現在的孩子,已經和我們小的時候大不一樣了。網路、電視等眾多媒介為孩子們提供了更豐富的資訊平臺,他們瞭解世界的方式已經非常廣泛了。而且,伴隨著網際網路提供的更豐富的社交平臺,孩子們可以完全脫離自身所處的環境,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似乎老師的作用已經有些跟不上形勢了。其實,這麼想是錯誤的。隨著資訊量地增大,對於有效資訊的選取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而老師在此時就要發揮更多的主動作用,引導學生在皓月繁星找到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的就是教師愛心。

愛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因為有了愛,工作中才會充滿了能量,讓我們變得有耐心,夠細心,也更具責任心。

2、堅持有愛、不忘初心

其實,李鎮西老師的書中的事例平平淡淡,在身邊許多老師的身影中也都見過,但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李老師的堅持,對教育的堅持,對愛的堅持。是呀,這不是一天一時的熱情,這是要把愛融入到一生的工作中,交匯於每個學生的交流中。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口號,就能堅持下來的。這毫不掩飾的對學生的愛,讓他也收穫著學生的愛。愛心與童心作為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使他把教育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告訴了我:教育事業不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3、愛,是嚴厲的

對於潛能生,愛,李老師的愛是嚴厲的。其實,真心的付出,對學生的讚美和嚴厲,尊重孩子的成功,一點點成績的鼓勵,都會讓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有了愛心,孩子們才努力爭取,因為愛中有嚴,改錯才更有教育意義。

書中的愛給了我啟示,給了我方向。書中的愛是一種能量,一種動力,也是內心的一種引導。讓愛與教育並肩走,會讓更多孩子受益,不要把學生僅僅當成是自己的工作物件,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找對方向。我要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呵護我的學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讓孩子們在幸福中成長與收穫。

教師讀書心得 篇23

假期裡,我閱讀了《國小語文教師》六月刊的《“隨文練筆”研究專輯》,讓我在作文練筆教學這一塊中頓感明朗,讀著讀著,時而倍有同感,時而像被指引導航,時而靈感頓生,讓我對“隨文練筆”教學有了更寬廣的瞭解,更系統的認識。

“隨文練筆”是伴隨著閱讀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有關閱讀內容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因為隨文練筆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緊隨閱讀教學,而且形式多樣,豐富學生的習作色彩,學生負擔少,因而在課堂中是頗受師生歡迎的一項習作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隨文練筆設計的隨意性,練筆的時機、方法、難易度把握不當等,往往導致訓練低效甚至無效。如何實施有效的“隨文練筆”策略,是我們當前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而在文字教學中找準切入點,是隨文練筆練習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與保證。本人就學習前人的經驗以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找準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整理及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對於選擇隨文練筆的切入點,我們常常會有“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的困惑,其實在備課的時候,我們能夠潛心會文,何愁天涯無芳草呢?

一、拓展文字空白處——與文字角色對話

文字是一個召喚讀者參與的意義空間。文質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讓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只要我們善於挖掘,自有一片與文字交流的空間。如人教版十一冊《草蟲的村落》,課文的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巧設練筆的空間。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裡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夫妻間愛意的流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作為與丈夫闊別多時的妻子的你,會與丈夫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著這群好奇的小甲蟲們,你會如何向它們講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們會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問題?在這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那奇異的想象得到馳騁,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語的感染,有了作者筆下草蟲的世界這個大環境的渲染,學生練筆的情感被激發了,必然又產生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情景。當然學生的語言也得到了有質量的訓練。

二、 豐潤文字空白處——為文字主角代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而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字“空白”填補,讓孩子們充當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說他所說,填補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語言的空白處,在這過程中孩子們直接進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為一體,這樣的練筆是學生和文字的對話,是孩子們純潔的心靈與主人公的融合,這樣的練筆帶動的是孩子們真實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維與情感引發主動積極的情態下,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字生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字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在教學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模擬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鬥,爭取時間最後獲救的情景,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和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老人生前視海鷗如親人,從他十年如一日般堅持給海鷗餵食中,從他對海鷗一聲聲熟悉而親切的呼喚中,可見他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鷗們十多天找不到這位與它們相依相隨十多年的老人,它們心中是多麼的焦急、憂慮啊!當它們眼前出現老人的遺像時,它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它們當時可能說些什麼呢?當海鷗們意識到人們要把遺像帶走,它們要與老人永別了,“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再一次“大聲鳴叫著”,它們多麼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遺像能多留一會,它們的大聲鳴叫想對老人說什麼?想對人們說什麼?此情此景,海鷗們的傷痛、無奈、焦慮,千言萬語讓學生們流瀉於筆下,人鷗情深的一幕便永遠定格於學生的腦海中。

三、延續文字意猶未盡處——續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課文結尾(或中間)的語言嘎然而止,耐人尋味,有一種餘音繚繞之感。這種“餘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這種“餘音”挖掘出來,這些語言的空白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創作的財富。讓學生寫寫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已經接近尾聲的情節再掀波瀾,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也使小讀者能過把小作家的寫作癮。如《小攝影師》一課,課文的結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想象的空間比較大:小男孩到底給高爾基照成相了嗎?如果他來,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如果不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此練練筆,學生興趣盎然,創意無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處餘意未盡,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課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夢中結束了,然而夢總是要醒的,為此,我設計這樣一次練筆:凡卡美夢可以成真嗎?當他醒後會發生什麼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延續了故事的情節,道出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他們有的寫道:“凡卡睡醒以後,他偷偷寫信的事被老闆發現了,結果遭到了一頓毒打,他那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而死了。”還有的這樣寫道:“凡卡每天翹首期盼爺爺到來,但當時的現實社會是殘酷的,它沒有憐憫這可憐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無了期的等待中撲滅了,凡卡在絕望中飽受老闆的虐待,最終死去。”

四、捕捉文字典型處——實現語言的遷移運用

曾看過一同行說過,“語文的學習說白了,其實就是對課文規範語言的吸納後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所以,讓語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丟棄文字的語言示範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們就不應該錯失學習和模仿的機會。仿寫可以針對全篇進行,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片斷練習,可以是句式表達、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總分結構等模仿。仿寫時,首先找準具有鮮明特徵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節》一文中作者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學習本文後我馬上指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寫一寫家鄉的傳統節日,主要訓練點落實到對文章寫作順序的安排以及內容詳略的處理方法上,結果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寫或遷移寫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窮人》一文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真實描寫的片段,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充分展示了窮人寧可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尤其段中省略號的連續運用,更能逼真地寫出了桑娜當時時斷時續、忐忑不安的心理。學習本段後,我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自己遇到過的焦急、憂慮、擔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寫一寫,例如早上睡過頭而遲到了、一個人處於黑暗無助當中、進行比賽前的緊張狀態中等,讓學生在練筆中實現語言遷移的運用,在先扶後放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隨文練筆”的切入點皆於文字中,我們要潛心會文,識于慧眼,找準落點,讓我們的學生妙筆生花。

教師讀書心得 篇24

從小到大,我一直夢想著當一名老師,那會沒有概念,只是覺得當老師可以管著別人,還可以給別人講知識,是很棒的差事。一路走來,轉眼間我已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老師,只有當上了老師,才發覺這個職業並不像我當初想象的那麼簡單。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薰染自己和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寒假在學校的要求下,拜讀了鄭傑校長寫的《今天如何做老師》,雖然上班期間,已經看了很多本關於教育的著作,但這本書還是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鄭傑校長說,人要有點靜氣,教師更應該要有靜氣,只有靜下心來,才能使學生受益,才能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另一番景緻,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上班五年,已經不像剛踏入崗位那般新鮮,有激情,剩下的卻是被工作消耗掉的只剩下的疲憊,對學生也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耐心,只要一在教室,心就靜不下來,對學生稍一犯錯,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朝他們發脾氣,久而久之,我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學生很害怕我,怕我動不動的和他們發脾氣,長此以往,我開始迷茫,這是我當老師的初衷嗎?鄭校長說得對,我們要有點靜氣,把心放平和,不去和他人攀比,要相信他們,如書中所說:“教師要有的是靜氣,就要靜下心來備每一節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只有這樣,我才能領悟到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處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上,不是嗎?就如海子所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教師這麼久,每逢一開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累,感覺有批不完的作業,交不完的資料,講不完的課……有時候甚至產生了,如果自己是千手觀音,那該有多好的荒謬念頭,看了鄭校長說,我們要學會做減法,減掉多餘的勞動,減掉不必要的勞動,減掉無益於學生和自己的勞動,我想,也許我可以科學合理的佈置作業,這樣減輕學生壓力,也減輕自己的壓力,當然鄭校長說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了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行為。”我想,鄭校長是告訴我們,想減輕壓力,就得要多補充能量,平時閒暇時間應多看看書,武裝自己的理論知識,這樣無論以後是上交論文還是任何比賽,豈不是都要輕鬆的很多?這樣想著,我突然覺得當老師也不是一件這麼累的事了。

老師,一個抽象而又具體的名詞,可是工作起來卻又是那麼繁瑣,我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可我堅信:我在向這個目標努力著,一直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