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9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13W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很多人心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就是忙、累、煩的代名詞,缺少自由,毫無樂趣。誠然,誰都不會否認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可我們的悲哀也正在產生於此。跟跑操、搞衛生、填表格、看紀律、查晚睡……從早到晚跟著學生團團轉,以至於把這個本來以做思想工作、精神關懷為主要任務的職業,變成了應付沒完沒了的事務、靠體力打拼的舞臺。面對家長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和越來越難約束的學生,我們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流失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9篇)

在這個學期,我有幸地拜讀了張萬祥教授的著作《這樣做,教師更幸福》一書。在這本書中,張教授深刻的剖析瞭如何讓老師們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教育學生。也使教師們在工作崗位中更多的體會到授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沒有一個幸福的教師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幸福,要使中國教育更好的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然發展,必須引領廣大教師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那麼老師的幸福感來自哪裡呢?

一、善待學生

首先,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境界。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瞭解了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其次,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把所有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弟。據有關教師人格特徵的調查,在學生眼中,“公正客觀”被視為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最不滿意教師憑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公平,這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第三,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不盛氣凌人,用信任和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

身為教師,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首先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這是不言而喻的,而善待學生正是教師事業成功的前提。善待學生就是善待自己。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長幸福的教師是最幸福的教師。

二、善待自己

積極適度休閒。要善於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和每天緊張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進行自我保健、遊戲、娛樂、健身等活動,以調整身心、保持精神與身體的健康狀態。沒有健康的身體,去談幸福是不可能的,脫離生存環境談師德問題是沒有意義的,脫離事業發展進行師德修養是不起作用的。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身體的健康只是善待自己最基本的要素,在專業知識上不斷獲得發展,在教學技能上不斷取得進步,在道德層次上不斷求得昇華,使自己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永不落伍,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快樂;喜歡自己做的事,就幸福。只要你有心,在教師這片平凡而美麗的土地上,到處都能種出最燦爛的花朵,收穫最香甜的果實。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還記得剛入職的時候,邢校長以及其他校領導,經常跟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這就是希望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幸福的,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自從讀了《做幸福的老師》這本書之後,我更是體會頗深。

《做幸福的老師》是王三陽老師創作的,他強調以愛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剛讀《做幸福的老師》一書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訝,因為這實在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裡面的每個故事都令人值得深思,值得回味,讀來心情時而沉重時而喜悅。我知道,要成為一名真正幸福的老師,還任重而道遠。其實,不管是稱呼學生的姓名,還是學會微笑教學,學會欣賞,教學相長……歸根到底,都是用我們真摯的愛來“換”作一名人民教師的幸福。

那麼,教師的幸福從哪裡來?從理解與尊重中來,從仁愛與豁達中來,從溝通與合作中來,從反思與研究中來。教師的幸福寫在學生認真的作業本上,教師的幸福呈在學生滿意的答卷上,教師的幸福堆在家長充滿謝意的臉上。學生的畢業證和入學通知書是教師的幸福,教師節學生送來的溫馨賀卡和溢香鮮花是教師的幸福……

作為教師,我們的微笑擁有著無窮的教育魅力,這種微笑來源於你內心的幸福感。教師微笑著面對學生,能給學生一種寬鬆的師生交往人際環境,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寬容和激勵。教師的微笑是靦腆學生的興奮劑,使他們得到大膽的鼓勵,敢於去表達自己;教師的微笑是外向好動學生的鎮靜劑,使他們得到及時的提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微笑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的情緒;教師的微笑和嚴厲同樣重要,但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溫和,更可親、可愛。嚴厲的教師令學生敬畏,微笑的教師令學生喜愛,善於在嚴厲中不時滲透會意微笑的教師,則令學生敬愛。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將我的幸福通過微笑來轉達給學生們,讓學生們也很幸福地成長。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教師怎樣對待學生,決定了學生的命運。教師為教育學生想盡辦法,嘔心瀝血,但沒有想到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的要求是什麼?怎樣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呢?我們要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一個孩子來說同樣如此。我們在欣賞他們可愛、嬌憨的同時,也要容忍他們的任性與調皮;在享受他們給你帶來的快樂的同時,又要面對他們所犯的錯誤。用自己的愛心去灌溉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愛的沐浴下改正錯誤,走向成功。

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瑣碎的,教師的生活清貧而艱辛。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看到了老師們臉上卻永遠掛著晨曦般的笑容,這是因為教師每天都以幸福的姿態來工作。幸福是一種心靈感覺,幸福是一種內在情懷,幸福更是一種生存狀態。用心感受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幸福就在你我身邊。  做幸福的老師,用我們的執著,用我們的智慧,用愛與寬容,愛成就孩子們的同時,成就我們一生的幸福。  分享: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信手翻閱《做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作者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所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倆章。

第一、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作者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裡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

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做幸福的教師》讓我明白,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這本書,深深地啟發和激勵著我,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為伴的信念。我將在“流淌著智慧的光華,搖曳著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維度,尋找生活的幸福。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據統計,在我國中國小教師工作崗位中,有62。3%的教師有感於工作壓力和負擔過大,所造成的工作成績不明顯的問題。通俗言之,就是各位同行們都覺得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卻換不回來理想中的回報。老實說,在很多時候我也有這樣的想法。我個人認為教書育人,這個世人看似光榮而又神聖的工作卻有著他人無法感受到的壓力和困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我覺得往往是我們在這樣的工作中流失了做為一名教師從業者的幸福感。那麼老師的幸福感是什麼呢?我覺得,教師的幸福感就是用對的方法教育身邊的學生,讓學生學有所得,讓自己教有所獲。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的拜讀了張萬祥教授的著作《這樣做,教師更幸福》一書。在這本書中,張教授深刻的剖析瞭如何讓老師們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教育學生。也使教師們在工作崗位中更多的體會到授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此書共分為六輯,在完全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今天很有幸可以和各位在座的同事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心得。

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常會在思想工作效果不顯著之際自嘲“教育不是萬能的”,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會不讓孩子們心存拒絕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常懷一顆孩子的心

和孩子們在一起時,我們的心靈應該是年輕的。不用太多的說教,無需過分的嚴肅,懷著一顆質樸的真誠的童心吧,試著和孩子們融為一體,你一定會吸引他們的目光,你一定會走進他們的心靈,你也會發現溝通原來如此簡單!

蘇霍姆林斯基的“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句話,應該成為德育的不二法門。雖然時光的流逝會讓我們不可避免地在年齡上與孩子們拉開距離,但思想感情應該是沒有年輪的。和孩子們交流的時候,蹲下身來傾聽他們的聲音,把自己當作孩子,你就會從孩子的視角去考慮事件的前因後果,成敗得失,你就會讓孩子們覺得“我們都是老師的寶貝”。這樣,就會讓愛和自信在孩子中盛開成一朵美麗的花。

保持一顆愛孩子的童心,我們就會尊重孩子,懂得孩子,就會保持對教育工作的激情和熱愛。

第二、寬容,別樣的美麗。

剛教書時,年輕氣盛。見到孩子們稍有違紀的事情,就發火訓斥,結果弄得師生關係很僵,我為此一度陷入苦惱和消極之中。後來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意味深長地對我說:“無論處理什麼事,都要尋求好的解決方法。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批評並不是教育的目的。

批評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喚醒、是完善、是發展。當我們僅僅是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歸宿時,教育也就變得盲目、粗暴、膚淺、勢利,失去了其應有的內涵和意義。如果教師能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尊重、博愛之心為孩子們開闢一處自由、平等的人性綠洲,那麼,我們老師的生活也就輕鬆、自然而幸福了。

如果我們不再簡單地把批評當作教育目的,教育就會變得豐富而神奇!教育的成功,就在於給孩子一個夢;只有在寬容的天空下,夢想才能夠自由地飛翔!

有這樣一個溫馨的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酷愛蘭花。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可弟子們偏偏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窗外。當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時,禪師泰然自若,神態那樣平靜安詳。他安慰弟子們說: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就這一句話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大徹大悟。

是啊!如禪師那樣將一株快樂的蘭花種於心田,我們就擁有了蘭心慧質,心境就一定會溫馨美麗:那麼,將一個寬容的博愛的胸懷送給人生,我們就有了太陽般的魔力,就會使許多人因此而變得燦爛幸福!

第三、巧用愛心和智慧

每個班級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就像我們026班一樣,總會有少數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落在後面,成為令老師痛心、揪心的小群體。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氣得七竅生煙大可不必,因為這樣既影響健康,又傷害師生情誼;簡單地打著愛的旗幟的包容,則又成了縱容。那麼,怎樣巧用愛心和智慧。幫助他們呢?

著名的教育專家黃友芹老師建議有兩種方法:

1、唱歌。因為許多歌詞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詩。

2、期待。因為期待讓人奮進,已為無數的教育者所認同。不論家長還是老師,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激勵的眼神、一次溫暖的微笑,也許都能使孩子天性中最美的東西發揮到極致。但歌詞中的“心願和天一樣高”又過於沉重,它警示我們:期待要有尺度,超過學生能力的過高的心願會適得其反。

我們的期待不應是學生沉重的負擔和遙不可及的夢,而應如同放在他身邊的一個蘋果,可嗅其香,可見其形,稍作努力便觸手可及。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他們的實際能力設立不同的奮鬥目標,從最小的期待和讚美開始,他們做對一道題,寫工整一次作業,舉過一次手。哪怕是老師隨意的一聲“好”,也比冷漠的目光強上百倍!科學地在學困孩子及成長目標間設立一個個小臺階,讓他們充滿自信地拾階而上,這樣他們才有可能不斷進步!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得到學生的感激,但孩子們的終生難忘,就是對我們的最高獎賞。

最後借用左夢飛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快樂以“德”為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幸福以“愛”為主,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因為這樣做,你我會更幸福。以上是我讀這本書的感悟,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於一個教師來說,善於發現周圍的幸福不僅是一種專注本職工作的需求,更是一種為追逐教育事業而克服挫折、走出困惑的精神上的需求,在競爭空前激烈的現代社會,教師這個被人仰慕和尊重的職業,也慢慢的被世俗的塵埃矇住了昔日的光輝。職稱、薪水、地位、房子、車子?這些東西好像枷鎖把老師牢牢的纏繞。作為教師,要在工作中得到強烈的幸福感已經越來越難。

教師最大的快樂是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造福國家和社會。書本雖小,裡面卻裝著古今中外和上下五千年;講臺雖寂寞,但來來往往是充滿了好奇心的少年和他們的夢想,幸福並不等於房子、車子、票子。教師是社會良知和道德底線的堅守者,是最高的精神層面的建設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教師的最偉大、最讓人敬仰之處,並不是他為社會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更不是他為自己和家人謀取到了多少利益,而是他把人類的最高智慧傳授給了學生,為社會精神文明和靈魂塑造發出了多大的聲音、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做出了多少貢獻。無論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縱橫天下,還是花園中和學生們交流探討,或是在寂寞的書房中一個又一個晚上的苦讀,教師都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點燃了一盞盞希望之燈。

這希望之燈,將為學生在成長中指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路徑。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從修心、修身、修業幾個方面出發,“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只有淡定從容,心才能真正靜下來,才能超越人生的侷限,看到更高遠的未來。對於教師來說,如果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患得患失,不能靜心,那就很難真正實現自己的抱負,也很難客觀冷靜地去實現自己的職業幸福。從容淡定的老師,必然是非常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且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的人。只有努力地耕耘,才能感受到收穫的豐盈。反之,如果一個老師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麼,無疑他將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而只會自怨自艾,甚至只會自甘墮落。要保持淡定的心態,一定要善於“順”勢。有些東西,得不到就不要強求,得到了就欣然接納。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一切都順其自然,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按照“情理”處事,尊重客觀規律,自然能夠保持淡定的心態。老師需要一顆安靜的心,一份淡然的超越,才能享受一種恬然的幸福和安寧。那麼,就歷練自己的內心,努力順應“勢”吧。平時要努力地修身養性,增加自身的涵養,不要總是憤世嫉俗,處處劍拔弩張。

教師需要有愛心,有愛心的教師會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幸福。教師的愛,往往會讓學生們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關懷,這種愛純潔而偉大,能激起學生們的自信,促進他們的成長。老師的愛還要嚴慈相濟,通過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老師的愛。要以公正的心去愛學生。老師不應只偏愛“優秀生”,也不要歧視所謂的“差生”,而是用一視同仁之心去欣賞學生、包容學生、關愛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敬重老師,並在老師公平的愛中受益。否則,學生們會認為老師有失公平,而削弱了這種愛的力量。

老師要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要儘量的關心和幫助每個學生的成長。與此同時,要開發學生的潛能。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用明察秋毫的眼睛去發現學生身上優點,對他們多一點鼓勵和賞識,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一旦有了這樣的平臺,就會發現,學生們的潛力是超乎想象的。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讓學生增添自信,老師對學生的理解和信任,會讓他們獲得學習的動力和探索的勇氣,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創造精神,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價值。

隨著現代社會的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老師們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抗壓素質,保持年輕激情的心態。給自己減壓的前提是要有一顆能抗擊壓力的心,能坦然面對周圍的種種困境。如果心靈脆弱如玻璃,根本沒有辦法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那麼,所謂的減壓就只能是一種逃避。要善於自我放鬆,學會自我減壓。教師應該有自我放鬆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在工作之餘,可以讓精神和內心得到一次大釋放,在放鬆的過程中,得以恢復精力,養精蓄銳。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做幸福的教師》光看到題目就很誘人,所以當我一發現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地走進了它的世界裡。看過之後我發現,幼兒教師在教師這個行業裡應該算是最幸福的了!不信嗎?在《做幸福的教師》這本書中我們不難找出幼兒教師的幸福所在。

首先,書中第一章“提名道姓:師生之間無隔閡”意思就是說老師要習慣叫學生名字,消除師生間的距離感,其中提到“好老師能夠叫得出學生的小名”,這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是小菜一碟,如果你問幼兒教師班裡的孩子誰最愛哭、誰最愛笑,她們回毫不猶豫的回答你,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是最本性的,所以幼兒園的老師是幸福的。另外,文章中還提到“微笑教學:亮出最佳的‘名片’”,微笑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是家常便飯,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單純的孩子,我們在和孩子在一起時,是最真實的情感表白。面對這些單純的孩子,我們不需要掩飾、不需要隱藏,因為他們不會因為你的無知而嘲笑你,不回因為你無心的過失而指責你,我們每天都在展現最真實的自己,我們的微笑也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我們是幸福的。

想更加幸福嗎?那麼繼續往下看吧!幸福的教師要“播撒陽光耀心靈”、要“手不釋卷”、要明白“書本之外有學問”、要做到“教學相長”。現在我們做的還很不夠,所以,我們不是最幸福的教師,但是,我們在不斷努力,我們在向幸福的目標前進。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要更加幸福!《做幸福的教師》這本書給了我們通往幸福的階梯,它將帶領我們走向幸福的更深處。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信手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

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

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分別是《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其中《打點幸福人生》主要是講人的自身修養,《孔子的精神世界》則主要是講陶老師幾十年研究《論語》的成果和心得。

本文不作詳細介紹。

我重點向大家介紹第一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

這部分共分九講,分別是: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容:古今中外經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

這九講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

第一 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

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

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

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

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

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

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裡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

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

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鬱鬱而終。

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使然。

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

可退休後,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

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

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每兩年一次的評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丟人現眼外加經濟損失,沒辦法只得求爺爺告奶奶。

再例如進城這件事,也是脫關係走門路,耗神費力。

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

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

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 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

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

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

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

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

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

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

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

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

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那麼什麼是經典?陶老師認為經典就是經由時間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靈層面的、他所揮之不去的、能不斷引領人的生命成長的精神產品。

經典無國界: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外國的《莎士比亞全集》;經典無年代,不管是現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還是古代的《古文觀止》;經典無新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等經典名言至今仍光芒萬丈。

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

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

第三 教師怎樣讀書?

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

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

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麼效果並不明顯呢?並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係吧。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絡在一起。

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

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

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

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

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

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

無論是特級教師沈紅旗,於漪,還是教壇新星韓興娥,蘇靜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絡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

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

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

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

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有句古話叫作盡信書不如無書。

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只能算得上是傳話筒錄音機。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做報告我們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一句話,而有的人做報告,對於我們的耳朵和神經來說都是一種折磨,為什麼?因為有的人只會把別人的東西羅列了一下而已,由於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所以顯得死氣沉沉,沒有色彩。

假期中我們聽了幾十場報告,這種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書中的內容因為有了我們的參與和醞釀而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

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後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

因為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樂和陽光的,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畢生所求所願。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對幸福缺乏認識、感悟和理解,還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就有對幸福的闡述,它非常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們: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後的朝陽;是雪中送炭;是為他人忘了自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可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幸福在哪裡?

教師職業的勞心勞力、社會地位、勞動報酬確實很難輕言幸福,特別是每天面對一群可愛的孩子有時也感覺不到幸福,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事實上很多教師在享受著教育、體驗著幸福,他們以多元、多姿、多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麼是教師的幸福,怎樣才能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和快樂的元素。其實對於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特別是我們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麼教師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課堂。課堂是教師生命最重要的舞臺,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臺,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

其次,要懂得享受學生。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幸福不僅僅來自工作,更來自生活。家人、朋友、閒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許手頭錢是有點緊,但還得學會捨得用杯水車薪中的一水一木去買些喜歡的書、買件心儀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個會、旅趟遊。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自覺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學。把教學工作看做是一種簡單的重複,那必然厭倦,也無言幸福。應把研究教材、教學當成提高自己素質的必走之路,應把教學作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體現。

其實,教師的職業幸福是一種心態和狀態,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教師是精神的“傳道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社會,這與我們的幸福“魚水情深”。心態決定狀態,有了好心態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同他們“打成一片”,非常專一的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就能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禮、引導和激勵。況且,有了好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就會視教師為一種藝術,在忙碌之中、創造之中收穫更多的幸福,樂此不疲雖苦猶甜。我認為,當我們教師的勞動被他人、社會認可時,必然會帶來無比的快樂,會被幸福緊緊“包裹”。

我想,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是來源於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這也許正是所謂天長地久的幸福吧!那麼,我也會說我愛教師這個職業,我也會為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貢獻畢生的精力。

做幸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信手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分別是《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點幸福人生》主要是講人的自身修養,《孔子的精神世界》則主要是講陶老師幾十年研究《論語》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詳細介紹。我重點向大家介紹第一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這部分共分九講,分別是: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容:古今中外經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這九講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

第一 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裡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鬱鬱而終。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使然。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可退休後,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每兩年一次的評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丟人現眼外加經濟損失,沒辦法只得求爺爺告奶奶。再例如進城這件事,也是脫關係走門路,耗神費力。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 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那麼什麼是經典?陶老師認為經典就是“經由時間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靈層面的、他所揮之不去的、能不斷引領人的生命成長的精神產品”。經典無國界: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外國的《莎士比亞全集》;經典無年代,不管是現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還是古代的《古文觀止》;經典無新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等經典名言至今仍光芒萬丈。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

第三 教師怎樣讀書?

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麼效果並不明顯呢?並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係吧。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絡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沈紅旗,於漪,還是教壇新星韓興娥,蘇靜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絡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有句古話叫作“盡信書不如無書”。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只能算得上是傳話筒錄音機。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做報告我們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一句話,而有的人做報告,對於我們的耳朵和神經來說都是一種折磨,為什麼?因為有的人只會“把別人的東西羅列了一下”而已,由於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所以顯得死氣沉沉,沒有色彩。假期中我們聽了幾十場報告,這種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書中的內容因為有了我們的參與和醞釀而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後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為“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