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58K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這幾天抽空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裡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書中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歡,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後進生,他們就好象不小心丟失了翅膀的天使嗎,那些學生的心靈,不是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嗎?這對於我今後如何處理好和推優生的關係指明瞭方向。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0篇)

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有這樣的學生,上課不認真影響紀律;成績不及格影響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響他人;行為不規範影響集體榮譽;一句話,他們是“後進生”。於是,為師者在埋怨“後進生”的同時,更是把與“後進生”作鬥爭當作班級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熱諷,或嚴盯死防,或冷落懲罰,或驅逐出“班”。總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後進生會攪混“班級”!可以理解:現在學校裡都在搞各種考核,平均分、升學率、及格率是校長乃至社會關注的焦點,考核排名結果與獎金、評先、職稱直接掛鉤,與名師、名校評選直接掛鉤,與學校、老師的前程直接掛鉤……試問,誰能不食人間煙火?

但,理解不等於贊同。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她的崇高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的超越、對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現實得失的教育非但無法讓人體驗崇高,反倒讓人覺得為師者是多麼功利,多麼自私,多麼目光短淺!靜下心來想一想,學校有強弱,師資水平有高低,辦學條件有差異,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呢?一個後進生對班級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對他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哪個後進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呢?哪個孩子希望自己成為“後進生”呢?他們不是一直在努力嗎?只是,被不小心折斷了自己飛翔的翅膀,有誰知道他們的痛,他們的委屈?

其實,中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而問題的根本恰恰在我們為人之師的教育者身上。由於教師的所作所為使得其他學生對差生側目而視,使得差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怎麼做得到的總是批評、訓斥,甚至嘲笑、諷刺、漫罵……,乾脆將錯就錯,破罐子破摔,竭盡搗亂之能事,叫你頭痛沒商量。

有多年教育體驗的老師都知道,當一屆屆的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頭腦活絡、吃苦耐勞、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闊路相遇,大老遠跑過來叫聲“老師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逢年過節,跟你貼心地電話拜年或登門探望的還是這些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

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天使時,怎能不頓生憐愛之情呢?要關注他們,並給他們更多的愛,甚至更多的偏愛。作為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一起學習,做學生們的大朋友。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儘可能地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愛。這樣的次數多了,學生心裡自然對教師積存著一份親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師的一份關愛。

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愛的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們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如此可愛,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無窮的!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著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為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開啟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為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象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

除了後進生的關係處理,本書在教育教學的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幾點對我觸動最深的。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建議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同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裡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間。’……面對著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是因為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可以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大量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間。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間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所以,可以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可以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非常詼諧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現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擇,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峰。”別人好的東西應該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峰,而且,個人的頂峰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峰。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從寒假到現在,我已經大致的翻遍了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裡面有一條是建議教師要有寬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陣子我讀了一本書,叫《寬容學生》,現在我就來談一下我對寬容的感覺。寬容是愛,寬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雖然我執教才一年不到的時間,可是我對這寬容學生卻特別有體會。可以說我品嚐到過寬容的甘甜,它是那麼的使人激動,又感到欣慰。

寬容是種美德,我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同樣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從不因為一件學生做錯某件事而大聲呵斥他,因為我覺得我們是平等的,人並非完美,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讓學生自己來找錯在哪裡,當初是怎樣想的,現在是怎樣認為的,我不羅列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我常常讓他們自己來找問題出在哪,因為我覺得尋找的本身就是一種反思,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反思自己過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對而哪些是錯,是一種清理思路的做法,因為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在他們做錯事時,我不罵他們,我以提建議的方式,給他們列舉如果這樣或那樣處理會不會比現在這樣的結果好很多呢,我覺得這樣比對他們說你應該怎樣要好的多。我也不會因為幾次犯錯就認定他是個品行壞的學生,我覺得人都是發展著的,尤其是學生,更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書上說在課堂上要寬容、尊重學生,課堂教育教學中,對待學生平易近人,語言平和委婉,儘量做到心中有學生,當學生課堂回答有困難時,不責怪,不漫罵,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把心中想說的,能說的表達出來。我上課就是這個樣子的。剛從大學裡出來,我向往的課堂是輕鬆有趣,自由發言的.,我想讓我的學生上我的課就像是一種享受。我的課堂不拘謹,我允許學生自由發問,當你有不懂時可以隨時舉手發言,所以學生上我的課還是挺有興趣的,因為他們喜歡我幽默的語言。當他們回答我的問題時,我總是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當他們不會回答時,我就換種方式啟發他來思考問題,我讓那些學生在課堂上重拾自信。

寬容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體現在課堂之外,只有當寬容體現在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當我寬容的對待我的學生時,發覺自己的心情越來越平穩了,遇事都能冷靜考慮,對學生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事情能做出比較合理的解決,也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他們已經開始把我當成朋友了!我贏得了學生的信賴,他們什麼事都願意和我講。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當學生犯錯的時候,要從愛護的角度出發,老師要幫助教育他們,實踐證明,他們能改正過來。寬容決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蘊含著班主任對他們的無限期望,它跟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今後,我將努力耕耘在寬容這片充滿陽光的土地上,使其碩果累累。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事業中追求幸福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讀了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的四個部分正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五分鐘裡榨出油來”,提高教學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三、要繼續學習,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理由很多,教師要繼續學習,不但是為了使自己的個人素養進一步發展,更是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言,從為了學生髮展的角度我認為繼續學習可以達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學會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並應用到教學中去。

只有教師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澱,在課堂上的教學才不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駕馭,才能遊刃有餘、融會貫通。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通過學習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們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用在班裡的每一位學生身上。在學校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賞,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務者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瞭解他們的所訴所求,所期所盼,為他們消除成長的煩惱,為他們做好服務,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才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他們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我們經常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很大的聯絡。作為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我們學校有位校長曾經說過,學生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的是哪門功課。我調查瞭解下來,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英語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英語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裡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

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說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作為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為"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於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於讚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係。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麼渾厚博大,那麼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著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著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雖然不能全部領悟書中的內容,但在很多問題上給我很大啟發。其中,“教師要愛護學生對你的信任”這一問題的讓我很受觸動。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建議你,年輕的朋友: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所謂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滿的精神生活,這首先是意味著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你必須嚴格地、堅持的關心兒童,毫不妥協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兒童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象。”

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尤其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批評孩子,可能完全沒顧及孩子的自尊,也許正是在這時,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教育心理學家認為,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在教師手中,這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教師只有對學生付出愛,付出感情,才會贏得學生的愛與信任,學生才有可能將教師“納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師的善意批評,並努力按教師的要求去做,教師的教學工作才可能做好。

還記得,一個星期前我班進行了語文基礎檢測,看到有幾個孩子做得很差,試卷上很多空白,我隨即在教室裡發火,嚴厲地批評了幾位同學。我能看到得出,他們很恐懼。現在想來有點後悔,本來我能感覺到,孩子們還是喜歡我的,可就是在批評他時,我變得冷酷、無情,和其他人沒什麼兩樣。其實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時,就已經很無奈了。好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及時提醒了我,我以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說到這點,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型別,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著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著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都談一個問題,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既有生動的現實作為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給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他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作為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確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實踐鼓舞著千百萬教師。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不要用硬性規定的計劃來束縛兒童,讓他們去仔細地看看各種事,並且看個夠。”這段話提出給兒童自由支配時間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在每一步路上,學生的面前都可能展現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佔據了他的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有時一個成年人,也會被某種有趣的東西所迷住,我也很難擺脫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滿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識的深處,卻有一種思想使我不得安寧:我還有工作,誰也不會替我把它完成的。這種來自下意識的訊號,會幫助我控制時間的利用。而學生還缺乏這種控制力,所以他會忘記時間。應當教給他怎樣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時就要做到不違背兒童的天性,教給學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要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學生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學生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換句話說,應當使學生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致破壞童年的情趣。給學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是讓他們有可能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放任自流會養成無所事事、懶散疲塌的不良習氣。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和課餘時間要做一個有心人,儘量讓學生多做些感興趣的事,多組織安排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使他們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發展他們的能力。

“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這門學科,首先,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從一上課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學生思維處於最佳活躍狀態,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掀起一輪學習高潮。

“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新課程更關注和提倡創設情境教學,而恰當的情境能煥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同策略來同化和順應新知,為學生進行主動學習開好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有的放失的巧設懸念,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緊張和迅速的思維活動。教學中在設定懸念,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一定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準確地把握好教學重難點,明確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懸念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終使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我深深覺得教師應根據課的不同性質、不同階段,有機地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給學生一片嶄新的、遼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感悟,使學生在充滿智慧和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魅力。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不是看與教學有關的書,枯燥,乏味。但是當我開啟《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時,竟愛不釋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寫出了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洩”,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

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掩卷深思,我終於明白:做為一名教師,我工作是因為我熱愛這事業,我教書是為在事業追求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工作時間越長,我越應該理解幸福的含義。《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看書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針對這一點,做了思考。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資質等情況。這是最關鍵的一環,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察材,便會像“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瞭解一個學生,不能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察材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察材。

我們可以通過家訪去了解學生。這是前輩老師留下的優良傳統,是瞭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並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認課教師同樣應該家訪;學生入學時教師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察材,旁敲側擊學生的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時教學時,教師也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儘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瞭解學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使學生各自的材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和均衡發展。對在學科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採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展,併成為尖子。對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為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察材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針對這些“苗頭”加以培育。堅持下去,相信這些學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更適合現代教學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學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教學極大地產生效力,使學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書是人類的朋友,也是無聲老師。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先做好“讀書人”才能做好“教書人”,讀書能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教師。我讀了書中的一百條建議後,有撥雲見日之感。作者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孩子的好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看來,讀書能促進人思維的發展,能讓人靜下心去思考。讀書能讓我們教師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真正有品位的教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嚐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猶如品嚐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

本書安排的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四句簡單的話就闡述了教師的本質。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職業之路,默默無聞,精神固然可佳,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師職業精神的寫照。我們應該追求的職業精神是,照亮學生的同時,也要照亮自己。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也應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神聖”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要減掉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我們要學會團結協作不要總給自己罩上飄渺虛無的神祕的光環,我們要像一般單位裡的員工那樣,先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教師必須成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要有理性,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風格,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學校教育不僅為著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著每位教師,我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著幸福的每一天。

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每一本書都是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文書深刻的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遊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第一、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幹著這個,想著那個;一會兒幹這,一會兒幹那。教師要從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給幼兒看圖書時,看完一本,再換一本。給予幼兒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書成堆,容易使他們養成注意力分散的習慣。

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體會到完成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愉快也能幫助他們繼續學習,保持注意力。

第二、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資訊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如課餘時間聽小說連播、聽音樂。鼓勵孩子複述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

第四、不要讓孩子的時間太充裕。有的家長以為,讀書做作業的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其實,時間太多也有負作用。造成許多孩子對於時間沒有緊迫感,學習起來慢騰騰的,本來一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時還沒完成,而且養成注意力渙散的毛病。時間不多,反倒會逼著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第五、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孩子在家裡學習的時候,最好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場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即每當在習慣了的學習時間和地方坐下來,精神便條件反射似地集中起來。家長應該把孩子的學習時間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時間,不要隨便支他們打油買菜、拿東西,以免干擾思維的連續性。家裡要給孩子提供專門學習的地方。

孩子學習時,家裡要安靜。第六、訓練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排除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才能專心致志。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從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書桌上不要擺放裝飾品和零食,看書寫字時保持正確的姿勢,不亂動、不亂摸,字要寫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行為,就比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緒。同時還可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加以培養。如聚精會神地下棋,這是集中思想,訓練有條理地思維的良好方法。孩子學會專心致志,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多少位普普通通的教師都是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又有多少位名師在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會講述從這位大師身上汲取的教育智慧。他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立志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好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學而明確的教育思想。校長不應該是“行政幹部”,而應該成為教育思想家和教學論研究家,是全校教師的“教育科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人”。他認為,教育思想應該以“如何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應該來源於實踐,在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創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優秀的學校領導必須是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者和教學工作的榜樣。他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民主的原則,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將在教學和教務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彙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討論,將結果凝練成學校的意志,再推廣到每一個學校工作者身上,成為他們身體力行的嚮導和學校認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導的那樣,“領導普通學校的藝術就在於:用統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級的教師團結在一起,使他們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創造像一條條永不枯竭的溪流,彙集成集體技巧、集體經驗的巨流。”

每每細讀書中的段落,大師的教育智慧,都給我以深刻的啟迪。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喚醒人,賦予人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合格的大學生,不是從學校裡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持續學習的有效方法。富蘭克林發現,培養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基本能力與知識的訓練至關重要。這些能力與知識,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於公眾場合,大大方方站出來,口齒伶俐而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夠不插話不打岔,精確捕捉住對方話語的要點。

二是閱讀能力,會讀書而不死讀書。富蘭克林認為,書本上的文字,並不能夠表達撰寫者的思想,真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要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人性邏輯。

三是嫻熟的寫作能力,能夠敏捷的組織文字,疏理自我,表達自己的思考及智慧。

四是認知世界抽象法則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能力。能夠把現實的問題數學化、數字化,發現日常思維無法看到的真相。

五是掌握現實的物理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中卻隱含著確定性,把握住這種確定性,人才能夠獲得自由。綜上五點,構成大學學習的基礎。

構成一個人基本的能力,構成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廣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書中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人常說: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為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道德行為了。因為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現在的社會,由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以及電視網路等多種媒體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形成,極易受到暴力、金錢等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再加上現在的孩子不比我們小時侯了,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他們在物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沒有理想、目標,缺少責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獨尊,尤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為上的嚴重缺失,既少尊師重教的意識,也缺少愛父母、友同學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

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性有更為深切的體驗,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為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

最近一段期間,我有時間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使我感受頗深。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裡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裡擊起快樂的迴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資訊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絡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暑期我為職稱面試做準備,在網上搜索資料遇到這樣一個題目:你最敬佩的教育家是誰?為什麼敬佩他?我把認識的國外的、國內的、古代的、近代的教育家,放我面前一一欣賞,印象最深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我感動於他高尚的人品,感動於他給我工作的具體指導。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傑出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在教育基層,將23年的心血投注在一所學校,他提出的理論來自於他對學校日常管理和教學的長年觀察和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熱愛農村教育事業,二十年甘當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中學校長,拒絕功名利祿的誘惑,主動辭去教育局長的職務,謝絕到大學當教授的邀請。蘇聯各地的許多師範院校都邀請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以自己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為農村的教育事業奮鬥終身!正是這種甘於平凡工作的精神,鑄就了他一部部光輝的作品,也成就了他偉大的一生。平平常常的一段話,可是我每讀到此處,都心潮澎湃,能做到淡泊一切,不為名利所誘惑,幾十年專心做一件事者能有幾人?只有他這樣心靈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與這樣的大師對話怎不叫我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熱愛自己的學生,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了如指掌。他了解他們的歡樂與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與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物件。經他長期觀察的學生達3700多人,他對每個學生都寫了觀察日記。

他白天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晚上進行科學研究。他一生撰寫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和短篇小說。他的著作是對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的反思和歸納,對教育現實具有實實在在的指導意義,他的教育理論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也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斗”。

蘇霍姆林斯基更注重教育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還應有利於人個性的發展,十分注重在教育中儘可能的注入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而這恰恰是長期以來的中國教育所最缺乏的。所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很容易感受到感情的力量,感到一種對心靈的撫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與其他經典著作相比,蘇霍姆林斯基將理論熔鑄與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教育故事中,在夾敘夾議中娓娓訴說自己的教育個例,並自然而然地以及其精闢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教育見解,既給我形象的感染,有給我思想的衝撞。比起許多充斥著晦澀生僻術語的理論著作,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是我的最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對我很有啟發,例如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國小教師認為是講解應用題的高手。為了使學生容易“領會”應用題的條件,她準備了許多圖片和表格,有時甚至把應用題裡談到的實物拿到課堂上來。看起來,她的學生解決應用題很順利。但是,當這些學生升入五年級以後,卻使教師們深為吃驚:原來那位女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根本不會解算術應用題。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那位女教師在整整4年裡小心翼翼的保護學生,不讓他們碰到困難,所以他們事實上學生並沒有學會思考。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動腦思考是關鍵。

怎樣讓孩子學會思考呢?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兩點做法對我很有啟發:

一、知識的概括、總結和鞏固交給學生來完成。

孩子們喜歡進行抽象思維和事實進行深入的思考,為了滿足這種精神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實而吝嗇地給予概括。例如,教師在提供了豐富的事實描述或例題講解之後,對知識的總結或對解題方法的概括就可以交給學生來完成,在講述事實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讓他們在頭腦分析和比較這些事實的餘地。“由事實過渡到概括性的結論——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充滿情感的時刻,就好比是學生攀上了一個高峰,為取得勝利而滿懷喜悅。”學生要識記和保持在記憶裡德東西越多,就越有必要由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概括,越有必要幫助學生從具體材料中將知識加以抽象。這樣也能消除學生對於繁雜的知識內容的疲勞感,激發學生對知識和事實的新興趣。知識過於簡單也會讓學生懶於思考和記憶,這時候,更要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掌握者”。

二、引導學生產生和解決疑問。

怎樣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知道:那些東西要講,而那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引火線”。一旦學生產生了疑問,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抽取和獲得以前學習的知識來解決現在的疑問。

三、讓孩子體會腦力勞動的快樂,是我追求的教學目標!

當我因為學生的調皮生氣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會告訴我:當你看到學生性格執拗、愛發脾氣的時候應該感到高興,應當容許學生對你的思想似乎抱著不信任的態度。每一個兒童都帶著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他以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把火星交給我們,要是我們教師在心裡也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給予他們就好了!當我為學困生犯愁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會告訴我:兒童學習越困難,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蘇霍姆林斯基讓我找到了方法,讓我看到了方向。我感謝讓我結識蘇霍姆林斯基的朋友們!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讓作為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著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新增,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現在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只有多讀書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老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知識的世界,在世界裡遨遊!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讀書需要一定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麼夠分配呢?帶著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講述一個問題都會有生動的事例為證,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大都是蘇霍姆林斯教育教學的例項,他娓娓道來,有益於提高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晝夜只有24小時。”為我解答了這個疑惑。書中說:“每天不間斷的讀書,給書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四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海洋裡,我所教給學生的這些科學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師的時間跟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著密切的聯絡。教師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棵大樹,需要雨水滋潤它,怎樣才能讓雨水源源不斷使這棵大樹永遠蒼翠有力,生機勃勃呢?這是我們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不會害怕正視自己的短處,反會努力尋找補救的途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近日又拿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讀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統的回顧,說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們的教育目的可以說是為了“促進人的社會化”,我們的孩子將來都是要走向社會的,必須在受教育期間教會他們適應社會生活,使他們從“自然人”變化為“社會人”。但就我們的過渡效果來看,並不是那麼有效。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強,走上社會,發現他們的所學不及所用,往往都是從頭學起,給他們的感覺是,唉!那麼多年的書白讀了,只是拿到了一張進入社會的文憑通行證。現在有許多家長讀書觀的改變也不是空穴來風,“考不上學不等於沒有好工作,學習不好不等於將來掙錢少”。因為在社會、家長看來我們生產的產品不適應社會需求。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從孩子讀書的第一天起,我們即在讓我們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競爭是多麼激烈,競爭很殘酷,因此,你們從小必須好好讀書,在班裡、學校就要和別竟爭,強烈的競爭意識把整個班級社會化了,用成人的語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們樂於用成人世俗的實用的功利的眼光來判斷孩子的是與非,阻止了他們出於天性的“美夢”。一切所謂的科學教育教學方法手段都應是必須符合孩子天性的,當我們認真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發現我們有太多出於主觀願望卻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剝奪孩子們享受童年的權力。有人主張關起門來教學,關起門來讓孩子們做夢,讓老師成為學生的朋友,用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思維,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們需要的是教師兒童化。

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生,想盡各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揚其長避其短,讓每一位學生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我認為不管成人還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萬變不離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難。人們常說,看看我們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有個性,那麼有天分,為什麼到了社會上都不見了個性,不見了聰明才智,都平庸的一個模樣。

不管孩子還是成人,評價做到不憑印象,不抱成見,不以點蓋面,不偏愛,不求全,難。有容人之量,虛懷若谷,從善如流,更難。我們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盡力。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9

藉著讀書活動的契機,前幾天,我閱讀了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他的每一條建議,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都凝聚著他的聰明與智慧,都彰顯著他的熱情與博愛,都寄託著他的夢想與希望。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的內容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一位教師在他所教的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麼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些教學常識,而且能夠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呢?

有一句話說得好,“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深的教育理論素養,如何勝任自己的工作呢?讀過這本書,深刻反省一下自身,真是慚愧至極。我的業餘時間大都浪費在了閒談和看微信上了。我想我應該有所改變:走進圖書館,去翻閱大量的教育理論書籍。我還應該制訂一份讀書計劃,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自己的身後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實的腳印。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0

我從事教育工作九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於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說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為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後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於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啟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為頭疼的群體,數量不算多,為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為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為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裡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群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國小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裡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裡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裡,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裡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床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國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為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為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為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著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為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開啟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為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