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通用5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31W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1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裡的“我”就是受萬人敬仰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本書就是他的教育文集,這本書從構思到定稿歷時四年,正如於老師在這本書的“引子”部分講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圓滿的句號。為了這句號更圓一些,於老師真的用心思。書裡除了“引子”還有“後記”,主體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題目就讓我腦洞大開,每一個點清晰而有力,這十章分別是“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童心不泯”、“行無言之教”、“激勵”、“把課上得有意思(上)”、“把課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風景”、“還有話說”。我先翻開第四章“童心未泯”,因為我親眼見證了於老師創設的課堂奇蹟:一位男老師,一位男的老老師,在上國小古詩文《草》的時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壯成長的小草,是那麼童趣,那麼投入,那麼有感染力。正如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通用5篇)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裡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想到前幾天,畢業了五年的學生回到學校看我,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們一起品嚐杭州帶來的特長“酥餅”,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們的PK球技。

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應該是確切的,不妨我老師下課的時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繩,打打球,課中一起演一演,這樣老師會更快樂,學生會更喜歡。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2

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是很多教師的願望,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於永正通過《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教師》一書,告訴了我們讓學生喜歡的訣竅。

訣竅之一:自己先變成孩子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母親牽著6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在商場裡孩子卻哭哭啼啼,毫無休止。當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樣高的時候,才發現,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成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視角與孩子有很大的區別,這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的。成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成人之後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孩子的天性,忘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幫他規劃好的道路前行。這是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現極端情況的主要原因。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只對本人有效,強迫他人接受是很難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裡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如果太像教師,師生間必有距離。無論在任何地方行走,於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將手倒背起來。他認為倒揹著手站在學生面前,就有樹立自己權威、確定自己教師身份的意義在其中;班長在教室裡給大家佈置大掃除的任務,於永正會非常頂真地詢問:“班長,我的任務是什麼?”在領了任務之後,會在規定的時間裡和同學一道去做,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課間,他總是儘可能呆在學生中間,和他們說說話,和一些學生扳扳手腕,和他們一起做遊戲,經常講一些故事、笑話給大家聽;在演課本劇的時候,於老師總是積極主動地扮演各種角色,和孩子們一起表演,體會文字的內涵……

於永正認為,一個童心未泯的教師,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老師,是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一個真正瞭解學生的老師,怎能不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定格在學生的人格磁帶上,並且自動終生播放。每個學生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會對教師的所作所為做出評判。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認同教師了、信服教師了,才會仿效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訣竅之二:遵循教育的規律

什麼是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的特徵,每一個階段身心發育的重點都不相同,我們需要依據這些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影響,幫助孩子健康發展。教育也有內在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於永正老師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孩子在默寫時候將“訴”字寫錯了,把最後一個點給丟了,老師佈置他抄寫八遍。在抄寫的過程中,該生前面4個字是有點的,可後面的四個,點又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孩子身心發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讓他反覆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導致注意力的分散,結果勞而無功,還容易留下錯誤的記憶;從教育的規律看,短時記憶的資訊通道容量是5個左右,一個字在書寫不超過5遍的情況下,記憶的效果較好,超過了反而起副作用。

於老師對學生寫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個字寫多少遍上,而是書寫的正確與否。孩子在學習每一個漢字時,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學時筆順和字的結構出了問題,後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難。於老師認為,楷體是學生寫字時最需要借鑑的字型,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每一個的結構特點,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寫正確。比如“左右”二字,起筆的一橫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但從楷體的角度看,兩者有明顯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才明白一直將右上角的“冃”寫成了“曰”。我很慚愧,寫了幾十年的字,現在才發現其實很多字寫的並不正確。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漢語的音樂性強,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這就決定了朗讀的作用和價值。人們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則,而是靠語感能力,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渠道。朗讀是理解文字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作為一門藝術,更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光明日報》高階記者樊雲芳就是聽了齊越廣播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後感動不已,而立志當新聞工作者的。於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花費了大量時間來訓練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孩子們就是在於老師的朗讀之中,學會了語言,培養了語感,產生了情感,掌握了表達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於永正老師提醒大家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國小生當成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來教,人為拔高要求,特別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過深。國小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字認好、寫好,把詞語掌握好,把課文讀好,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深挖,甚至離開文字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對於國小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閱讀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詞語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學語文,深的東西要“淺出”,淺出才能變成孩子自己的東西。歌德有句話: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這種力透紙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訣竅之三:要時刻以身示範

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大德無形,大教無痕。影響,在國小階段尤為顯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漢代的班固也曾說:“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都強調了教師以身示範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實踐反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當教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說,只有人格可以影響人格的發展與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

於永正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著榜樣的影響力。他無論何時何地,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將自己裝扮的整整齊齊,在穿戴上一點也不隨意;他無論是在黑板上板書還是給學生批改作業,字跡都工整認真,不敢有絲毫的潦草;他要求學生寫作文,自己一定也跟著寫下水作文,再“下水”中體悟寫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給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他犯了錯誤一定會當著學生的面承認,不掩飾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動,相關的工作一視同仁,大家一起來做,行動上不敢落後,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指揮者;他備課認真仔細,一個字的書寫,一段話的朗讀,都反覆推敲;他每天認真閱讀報刊雜誌,以便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

學生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老師的愛好越多,贏得學生的尊重也多。於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除了自己的語文字行之外,他還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如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等等,並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於老師的課堂上,時不時就會有一段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京劇,讓孩子們大飽耳福。於老師的書法、朗讀等,更是孩子們模仿的物件,通過一天天的積累,不知不覺的就厚實了孩子們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歡於永正老師的這句話:“教室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裡流傳。”當你的學生將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園裡、在網際網路上傳誦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啦!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3

隨著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教育”這一行業也在逐漸的改變。教師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使者了,他還承擔著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養人的綜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神聖使命。那麼,現在的學生究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呢?這就是當前的學生出給老師的考卷!當前社會給與老師的要求。

儘管每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的原因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她的幽默,喜歡她寫得很漂亮得板書,甚至只因為你對他說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我認為他們喜歡的是尊重學生,瞭解學生需要,注意與學生交流感情的老師。他們喜歡是對學生真誠、坦蕩,能得到學生真心與信賴的老師,他們喜歡是有豐富閱歷的、能言、善辨、談古論今,嚴肅而不失活潑,莊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師。他們還喜歡與他們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並能積極參與他們的老師。教師要放下架子,把學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關心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自覺接受學生的評價,努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

教師要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錯誤和過失,寬容學生一時沒有取得很大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每當想起葉聖陶先生的話:你這糊塗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身為教師,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職責的神聖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這天我正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個學生頭靠在課桌上,一隻手按著肚子,面露出痛苦狀,一問才知道,早上起床晚了,為了能趕上上課連早飯也沒有吃,下課後,在我的強制要求下(他開始有些不好意思,執意不肯去)這個學生來到我的家給他煮了一碗麵條。後來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因為他媽總是讓他給我帶一些東西,像幾把麵條,一點炒麵之類的東西給我,我執意不要,可是他總是放下就跑。他還和我的小侄子能了好朋友。語文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另外一個學生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被我叫起來回答問題,他有點結巴,因為緊張就更說不清楚了。問題終於回答完之後班上的同學早就笑翻了天。看著旁邊的同學這樣他哭了。我費了很大的勁才使教室安靜下來,我拿出一張面紙幫他擦乾眼淚後讓他坐下,我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然後我對全班同學說他已經做得很好了不是嗎?並帶頭鼓掌,其他學生或許是被我的行為感染到也開始鼓掌。從那以後我總是有意識的常常叫那個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從笑他慢慢開始替他緊張,當他回答完之後總是在我之前給他掌聲。那個學生慢慢的結巴沒有那麼厲害了。每次坐下的時候總是望著我笑了。

善待每一個學生,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師生雙方才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做好一個老師,至少讓你的學生偏科不是因為討厭你。一個教師,只有當他受到學生喜愛時,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教師的快樂,來自學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通過對這些經驗的借鑑,使我更自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讓學生做題,看到他們全隊,並且很有積極性,我看到後會很高興。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 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我想,我會讓這份快樂延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教師的崇高,來自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師德,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自己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學生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裡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特別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我會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說,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

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4

曾經熱銷全球的《誰動了我的乳酪》一書倡導:“要隨著乳酪的變化而變化,並學會享受變化。”今天的社會是個變化的世界。在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及教師體制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只有轉變思想,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時時刻刻以發展的角度思考和麵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做個思想現代的教師,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首先,我們應該:讓學生喜歡你、信任你,走進學生的心裡,和學生平等對話並保持“零距離”。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要學生喜歡你、信任你,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會在你的課堂上學得主動並神采飛揚,必然會成績優異,家長也會尊敬你、信任你。若能得到家長們的擁戴,無論教師體制怎樣改革,你永遠都會是受歡迎的教師。

怎樣做才能讓學生信任你,喜歡你呢?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五個學會”,即學會鼓勵、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賞識、學會呵護。

(一)學會鼓勵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研究專家孫雲曉在一次報告中指出:“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對於學生尤其是國小生來說,教師的權威性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何,常常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的確,教師的態度與學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關: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多,學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強烈,越自信;反之,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少,學生就越自卑。

有一位大學聯考狀元在其高中生活回憶錄中寫道:“到高二上學期我還是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可下學期林老師的到來改變了我的命運。記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數學65分的試卷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你能行,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進步令我驕傲!’這句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可見老師的鼓勵可以點燃學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長之路。然而一句不恰當的話也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打擊他的上進心,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二)學會尊重

學生們雖然是孩子,但我認為他們的人格尊嚴與成人是平等的。甚至我們應該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學生。有這樣一個細節常常在我腦海裡回放,並化為感動:老師向學生借紅筆,學生踴躍而積極地真誠呈獻上來。細節的背後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應當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對尊重的侵犯,那誰還會相信我們的教育呢?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祕訣是尊重學生。”學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諧的氛圍中享受教師愛的陽光雨露。

(三)學會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寬容是愛的甘露。如果教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的地引導,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愛因斯坦小時侯,把一個指南針拆壞了,卻未受到父親任何指責。拿破崙?希爾小時侯被父親稱為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而他的繼母恰恰認為他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對他倍加關愛,在他犯錯時寬容,這樣拿破崙後來才有了巨大的成就。

(四)學會賞識

賞識,是一種教育藝術,其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經歷總結出來的教育心得。這位父親名叫周弘,他的女兒周婷婷幼時又聾又啞。但是,在周弘的“賞識”教育下,周婷婷發展到能聽會說,享受了很多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終成了一名殘疾少年大學生。

(五)學會呵護

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不論是國小生、中學生、大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脆弱的,他們渴望教師的真愛,需要教師的呵護。任何形式的粗暴、冷漠、體罰,都是對孩子美好而脆弱生命的任意踐踏,是不道德的教育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學生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影。教師要學會用心去呵護每個孩子的心靈。

教師必須在自身的修養上做到以下兩點:

(一)要善學

積極參與學習,愛學、好學。學習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方針;學習新時期教師道德規範和要求;學習優秀教學工作者的先進事蹟和經驗;學習教科研理論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及時轉變錯誤觀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教學相長。

(二)要嚴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人的教育是長期的、複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嚴於解剖自己,通過不斷的反思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在工作中要強化精品意識,以“精”來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責任感,要麼不做要做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我非常喜歡臧克家的一首詩,現摘錄如下,與教師朋友們共勉:

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

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永遠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鮮活。

一個用心去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溫暖。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5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裡的“我”就是受萬人敬仰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本書就是他的教育文集,這本書從構思到定稿歷時四年,正如於老師在這本書的“引子”部分講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圓滿的句號。為了這句號更圓一些,於老師真的用心思。書裡除了“引子”還有“後記”,主體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題目就讓我腦洞大開,每一個點清晰而有力,這十章分別是“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童心不泯”、“行無言之教”、“激勵”、“把課上得有意思(上)”、“把課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風景”、“還有話說”。我先翻開第四章“童心未泯”,因為我親眼見證了於老師創設的課堂奇蹟:一位男老師,一位男的老老師,在上國小古詩文《草》的時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壯成長的小草,是那麼童趣,那麼投入,那麼有感染力。正如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於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於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於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於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孩子們去釣魚、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村去拔草、捉蟲,到農民家中做客……於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裡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想到前幾天,畢業了五年的學生回到學校看我,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們一起品嚐杭州帶來的特長“酥餅”,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們的pk球技。

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應該是確切的,不妨我老師下課的時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繩,打打球,課中一起演一演,這樣老師會更快樂,學生會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