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精選7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1W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1

公司如戰場,職場如戰場,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要想縱橫職場,“駕馭”工作,在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在本人對工作產生消極應酬的時候,請務必冷靜上去,認真反問一下本人:“我在為誰工作”,然後致力去做。上述中心現實是《我在為誰工作》此書提出的,這是一本反思性職員自助自勵的書刊,自己非常有幸的讀到此書,感想頗多,欲與大家共分享。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精選7篇)

一、為薪水工作還是為本人工作?看一個人對待薪水的態度,就可知道他的心放在何處。一個人以薪水為個人奮鬥指標是無奈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素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只管掙工資應該成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從工作中能真正獲得的更多東西卻不是裝在信封中的鈔票。

如果咱們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當做混碗飯吃的一件差事,咱們肯定不去注重、喜愛它。如果咱們將之視作深化、拓寬咱們本身閱歷的一種途徑,工作在咱們眼中就會成為最歡快的事情。事物往往從它的反面達成,今天,咱們若不調整好本人的心態,如果沒有為別人、為事業徹底付出的心態,如果不想讓他人失去好結果,那麼,咱們本人也不會失去任何好結果的。古代社會,單憑几個人無奈成功。成功源於團隊力量,成功也需求他人的協助,他人的力量興許是促進咱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力量,協助他人,也就是協助本人。咱們協助老闆的事業成功,老闆也為咱們創形成功舞臺的機遇。

一些心思學家發現,金錢在達到某種水平之後就不再迷人了。即便你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但如果你忠於自我的話,就會發現金錢只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當咱們熱愛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時,金錢就會尾隨而至。咱們也將成為人們競相延聘的物件,並且為此獲得更豐厚的酬勞。工作的品質決定生活的品質。無論薪水高低,工作中盡心盡力、踴躍進取,能使本人失去心坎的平靜。工作過分輕鬆隨便的人,無論從事什麼畛域的工作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二、回顧咱們的工作,在拔打和接收電話時,應該順便留意語氣,表現出咱們的素質與程度。淺笑著平心靜氣地接打電話,會使對方感到暖和親切。尤其是應用敬語、謙語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認為對方看不到本人的表情,其實,從電話中的語調己經傳遞出了咱們能否敵對、禮貌、尊重別人等資訊了。興許本人一個不經意的冷淡和魯莽,就會嚇走了一個潛在的客戶。

平時更不能放鬆本人的一言一行,更不要在客戶面前談公司外部的事,在公司出現嚴重變故,尤其要保持鎮靜;在遇到危害公司聲譽的行為要自告奮勇。

咱們每個人都要具有與公司共命運的職業感,這外表上是有益於公司,有益於老闆,但最終的受益者會是咱們本人。在商業的時代裡,講究雙贏己經構成人們普遍公認的最優化的模式,這就是:雙贏——讓咱們走近一個成功快捷的時代!雙贏——是老闆和員工共同發展的現實平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老闆與員工的這種雙贏關係,是一種良好的互動紐帶,咱們應該記住:遵照雙贏規則,才會真正的成功;只要懂得利用雙贏模式的人,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2

為薪水工作還是為自己工作?看一個人如何對待薪水的態度,就可知道他的心放在何處。如果我們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當做混碗飯吃的一件差事,我們肯定不去重視、喜歡它。如果我們將之視作深化、拓寬我們自身閱歷的一種途徑,工作在我們眼中就會成為最愉快的事情。事物往往從它的反面達成,今天,我們若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如果沒有為他人、為事業底徹付出的心態,如果不想讓別人得到好結果,那麼,我們自己也不會得到任何好結果的。

現代社會,單憑几個人無法成功。成功源於團隊力量,成功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力量也許是促進我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力量,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幫助老闆的.事業成功,老闆也為我們創造成功舞臺的機遇。也許很多人都熟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決心已不為所動。老闆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在走之前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在蓋房子過程中,人們都看出來,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

他用料也不那麼嚴格,做出的活計也全無往日水準。老闆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在房子建好後,把鑰匙交給了老木匠。“這是你的房子。”老闆說,“我送給你的禮物。”老木匠愣住了,他後悔最後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同樣一個人,一生可以蓋出許多好房子,可以蓋出豪華宅亭,也可以建造出粗糙不堪的房子,不是因為技藝減退,而是因為失去了應有的責任感。老木匠犯了一個許多人都會犯的錯誤。在很多人眼中,工作只不過就是一種僱傭關係,只是為老闆賺錢,對自己的好壞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然而,在獲取報酬的同時,我們其實是在為自己工作。首先,是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併為我們解決了生計問題。此外,在別人投資的公司中,我們也獲取了珍貴的經驗與技術,是在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打基礎。從這種意義上說,工作不正是為我們自己嗎?僅僅為了一日三餐工作的人是沒出息的人。拿單位薪水,不替人創造價值則是沒有道德的行為。在自己馬馬虎虎應付工作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拿自己年輕的生命開玩笑。同時,自己應付工作,就是在消費時間,浪費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放棄每一次磨鍊自己意志與能力的機會,損失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願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還拿故事中的老木匠來說,一個善始善終的人,即使他要離開崗位,只要在崗位一天,他就不會改變這種認真工作的態度。為一個人工作,為一家公司工作,就應該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勞,不要時而支援時而應付。事實上,我們工作的行為就是未來公司的前景投影,當我們貶損它時,就等於在貶損自己以及自己未來的名譽。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上天賜予我們的生活是公平的,我們時刻都在為自己建造自己生命的歸宿,歸宿的好壞與我們曾經的過去和現在的努力與付出成正比,今天任何的一次不負責任,都會在以後的某個地方、某個時間等著我們。

公司如戰場,職場如戰場,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要想縱橫職場,“縱橫”工作,在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在自己對工作產生消極應付的時候,請務必冷靜下來,認真反問一下自己:“我是為誰工作?”然後,努力去做。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3

讀工作就是責任一書心得體會 最近,按照局學習計劃,我們學習了“工作就是責任”一書,通過學習《工作就是責任》這一本好書,對我的啟發很大,我對公路這份平凡而普通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責任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進一步明白了責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是責任感,責任感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哪些因素會妨礙責任感,責任感修煉的方法和企業怎樣更好地落實責任制。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有著極強的說服力案例,說明了責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說明了有沒有責任心決定了事物的成功與失敗,說明了有責任心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一個缺乏責任的組織是註定失敗的組織,看完了《工作就是責任》一書,它使我受益匪淺。

我作為一名公路人,我覺得要做好本職工作,一定要對兩方面的工作有關注,要想結合自身崗位的工作體會,將上級領導下達的任務做得更快,更好,還要把自身崗位工作做得更完美。愛路護路是本分,養路管路是責任,作為一線的養路人,我要遵守公路法規,維護安全、暢通的公路環境,我們的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暢。 《工作就是責任》這本書,書中涉及的語言通俗易懂,卻闡明瞭深刻的道理,特別是其中一系列的案例,有著極強的說服力,闡明瞭有無責任決定事物的成敗。也讓我加深了對責任的`理解。 《工作就是責任》書中說:一名員工能力再強,如果不願意付出,他就不能為

企業創造價值。而一個願意為企業全身心付出的員工,即使能力不是頂尖兒的,也能夠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來。我認為這話說的很好,所以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平凡的也好,令人羨慕的也好,都應該抱著盡心盡責的態度,做好自己工作,承擔這個工作必需的責任,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並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來。

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裡,人們越來越欣賞那些敢於承擔責任的人。大家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給人一種信賴感,才值得與之交往,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為公司帶來效益。所以,我們應該培養勇於負責的精神,這樣,才會獲得別人的敬重,為自己贏得尊嚴。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承擔責任,最基本的就是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責任,明白你的工作範圍。對自己工作責任內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動地去做,千萬不要什麼事都等領導來安排。我們要為工作而負責任,主動爭取做得更多,承擔更多,要全力以赴,滿腔熱情地做事,要自動自發,最完美地履行我們的職責。讓責任成為一種習慣,努力工作,忠誠於企業。

書中有一句話“一旦你踏上了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你就選擇了一份責任、擁有了一份使命。”這使我聯想到自己的工作,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公路人,我覺得要做好本職工作,一定要對兩方面的工作有關注,要想結合自身崗位的工作體會,將上級領導下達的任務做得更快,更好,還要把自身崗位工作做得更完美。愛路護路是本分,養路管路是責任,作為一線的養路人,我要遵守公路法規,維護安全、暢通的公路環境,我們的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暢,首

先就要弄清楚自己的責任,該負哪些責任,對自己的工作職責內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動去完成,不要等到單位領導來安排。我們選擇了公路這份職業,就應該有個積極的工作態度,因為公路養護工作本身就是一個辛苦、髒和累的象徵。我們要有這種工作上的優越感和責任感,這樣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的工作十分有意義。工作中,很多的事情很零碎、很瑣屑,但是“工作中無小事”,任何一個不起眼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所以在工作中我們要時時、事事認真對待,加強自己的責任感、少些浮躁心理。在失意時、在牢騷和抱怨中,我們要學會自我反思、學會心存感激、學會珍惜眼前的機會。 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增強責任心,這樣我才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是的,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對我而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牢記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遇到任何問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用任何藉口來為自己開脫或搪塞,“任何藉口都是推卸責任”。擁有一份工作,也就應該承擔一份責任,在對待工作時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才能在辛苦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創造人生更大的價值,感受工作的意義。我堅信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就一定是個成功的人,一個高度負責的組織一定是個成功的組織。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4

莫城中心國小徐梅本書的作者是帕克·帕爾默。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絡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教學勇氣》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這些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這是本書令人滿意的地方。

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裡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著書只為稻粱謀”,又談何快樂。他們把這種不快樂寫在臉上,傳給學生,傳給同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不顧我們自身的特點,也想照樣子去做。這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學會尋找,尋找那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段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尋找。怎麼尋找?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己。我想起現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敘事,想起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寫自己的教育自傳,從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從而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心靈。斯科特-馬克斯韋爾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於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先認識自己,再談教學。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是那麼不易。也許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所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那隻“蟋蟀”嗎?只為選擇自己完整的獨特的生命,而拒絕按世俗的成功標準歌唱與生活。作為老師,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不要吝嗇“贈予”,在“贈予”的同時,你已悄悄收穫。在沒有體驗之前,你也許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種道德說教。只有自己充分體驗之後,在真正獲得自身認同後,你才知道此言不虛。

有些老師,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醫生。”我們假定學生的大腦是死的,這種假定導致了一種使他們的大腦麻木的教學。我們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教室裡可能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用一種不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來教他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裡,他們感到疏離、無力。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我們很少這樣去觀察發現學生,很少這樣去設身處地地設想學生,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體。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

有認清了我們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到學生的恐懼。

教書的工作會讓我們承認許多的恐懼:我們的工作不受賞識,沒有足夠的報酬,在一個不錯的早上突然發現我們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把我們的生命都耗費在瑣事上,到最後感覺自己像騙子。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自己極少識別的恐懼:我們對來自年輕人的評判的恐懼。那些對學生如此恐懼的教師選擇了停滯狀態。他們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資格、他們的講臺、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研究之內,不許別人接近。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像學生害怕我們一樣害怕他們,我們會更有可能走過災禍到達幸福——然後就會為了服務於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學會解讀他們的恐懼,學會解讀我們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從“恐懼”的這一角度來談對老師自身的認識,來談對學生的認識,應是首創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將無限緊握於你的掌心,將永恆捉住在片刻之際。

和大多數新老師一樣,我一直被教導去佔領空間而不是去開放它:畢竟,我們是知者,因此,我們有義務把所知的一切告訴別人!內心一個很大的聲音堅稱: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識填滿所有的空間,我就是在混飯吃。事實上,許多的老師都被這樣一個神話扭曲了:我們以自己努力學來的權威知識佔據全部空間,就是在對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開放學習空間比填滿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權威

當我們學會問好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我們需要具備另一種能力:把一個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變成能在房間內到處反彈的複雜的公共對話。當我把學生的眼睛從只看著我轉向彼此互相註釋時,學生會學到更多。

在創造力的混亂過程之中,老師一定要知道何時和如何在我們的意見之間拉一條直線,顯示出驗證我們已知的事情和把我們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軌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一定要注意聽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將其剛發表的意見跟20分鐘前發表的意見聯絡起來。一旦我聆聽了並順勢前進,我就準備好再建構,把我們所學的與我們的過去與未來聯絡在一起。開放課堂,是一種冒險。我們要有願意冒險的精神。然後我們要磨鍊開放課堂的技巧。對我來說,讀書之美妙不僅在於書本身的好,還在於我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遇上了它。在已經歷了十幾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當初剛剛走上講臺,面對讓我棘手的課堂,我總喜歡這樣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幾年書,多一些經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年的課了,每每走進課堂時,卻並不如我當初所想的那樣遊刃有餘。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節課後,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問題,以致於我有時都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一名教師。我常常為教學而痛苦,為教學設計時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為課堂上無法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時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導,為苦心孤詣的教育卻看不到相應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師都有,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苦,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生涯充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麼會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我們自我反思著。反思中,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問題是“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優秀教學需要教師的內心世界資源,因此,我們要去探索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

讀書也如作者談的教書一樣,是需要“自身認同”的,只有我們內心認同了的書,才能對我們發揮作用。“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時時都有美麗的風景。如作者關於“恐懼”文化的論述,對教學實踐中六大悖論的詮釋,對教育改革計劃的論證等。在反覆閱讀《教學勇氣》一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驚奇於這本書豐富的資源。我會繼續閱讀,繼續發現,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5

拿著《工作就是責任》這本書,未曾翻讀就讓人陷入了沉思。是啊,天天沉浸在工作之中,忙忙碌碌,有時也抱怨,有時也迷惑,然而可曾想到,工作不僅是為了掙得養家餬口的薪水,更有一份責任在裡面呢?

每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拿起《工作就是責任》,開卷認真閱讀,掩卷閉目沉思,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叔本華說,生命是沒有意義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除非有知識;所有的知識是空虛的,除非有熱望;所有的熱望是盲目的,除非有愛。洛克菲勒說,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著的理由。從這裡使我明白:每個人都需要工作,工作是一種創造自身價值的過程,而只有帶著責任心去工作才是生命的具體化,對於書店這個職業來說尤其如此,生命的價值在於工作,生活的樂趣源於學習。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工作有意義、有樂趣、有價值,但現實中嚴峻的就業形勢,殘酷的競爭環境,讓我們體會到工作的巨大壓力,工作壓力太大、工作太累,我們聽到的多是報怨和無奈,很少有人說工作是開心和充滿樂趣的。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工作充滿意義呢?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工作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你可以選擇維持“勉強說得過去”的工作狀態,也可以選擇卓越的工作狀態,這就取決於你內心是否熱愛這份工作,有沒有對工作的責任心。

《工作就是責任》一書讓我懂得了從我做起的重要性,工作無小事,把細小的事做得很到位,大事自然就做好了。面對現實,唯一能改變的人就是自己,“什麼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反反覆覆得做到位,就是不容易。”這是張瑞敏說的,這個道理其實再簡單不過了,也確確實實是一個真理。一旦你踏上了一個崗位就選擇了一份責任、要承擔職位賦予你的責任。作為一名圖書發行員,我們就選擇了奉獻,不管處在哪個崗位,你就必須要勝任它,必須按時按質完成負責的工作,沒有責任心的員工不是合格的員工,沒有責任心的員工同樣不是好員工。勇於承擔責任才會被機會垂青。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一份工作,就要以事業之心做好它!正如“要把工作看成事業,把事業視為生命”。“能為本,德為先”簡單的幾個字卻讓我讀出了很多道理,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這是我們做事的基本;而在這之前應該讓自己做一個德行好的人。工作就意味著承擔責任,你的責任重會使你比別人更突出,比別人更值得信賴;責任重有時又會出現失誤的機會多,所以要想出色的完成任務你就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主動的幫助別人做好事情,幫助他人也獲得成功,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所有這些都是富有責任心的表現。

帶著責任心去工作,需要的是敬業精神。我們新華精神的精髓就是:敬業愛崗,無私奉獻。正確的工作理念是轉變觀念的基礎,也是工作的動力。在此基礎上,才會有合乎實際的心態,從而才會以正常的心理對待工作、對待同事、對待人生。因此,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熱情和智慧,而不是被動地應付工作,要在工作中增強責任感,不要機械地完成任務,要有創造性地、主動地工作。

帶著責任心去工作,還要把工作的環節視為機會,視工作為事業。“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不要抱怨沒有機會,在工作中充滿著機會,問題是怎麼對待。腳踏實地的耕耘者總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我們要爭取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每一天都要盡心盡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爭高效地完成。嘗試著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讓自身不斷進步。只要在工作崗位上把自己的事做得比別人更好、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扣響成功之門的日子就為期不遠了。

帶著責任心去工作,也要堅持學習。俗話說得好,“根深才能葉茂”、“水厚方能負大舟”。如果沉溺在對昔日以及現在表現的自滿、自足當中,各種能力的發展便會受到阻礙,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因此,我們要不斷對工作投注新力,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地向“博學多才”這一目標靠攏,成為“學習型”、“研究型”員工,使自己的工作永遠精準無誤。

帶著責任心去工作是基於一種深刻的認識:工作為你展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工作為你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你有責任要工作做好,並通過負責任的工作去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帶著責任心去工作才能真正的做好工作,每天都用幾分鐘時間去想一想,我們有幸擁有眼前的這份工作,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好呢?在其位就有謀其政,既然我們從事著這份工作,就不應該屍居其位,混過去。不論過去對工作的態度究竟如何,都已經過去的了,重要的是,當我們學習了《工作就是責任》之後,從現在開始,我們的態度將如何?帶著責任心去工作吧,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加上我們的敬業精神,付出我們的行動,肯定會有卓越的成績。工作中的責任感會讓我們工作得更愉快,工作得更出色,更能明白生活和工作的動力,就在於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激情進取”這四個字來激勵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腳踏實地幹好本職工作。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6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很自然地大概翻閱一遍,第一反應是,這內容對於我這個剛大學畢業的新老師有點“深奧”了。書的封面設計簡單純粹,特別是副標題——《漫步教師心靈》,“漫步”兩個字,著實吸引了我。後來去了解一下。帕克 ·J ·帕爾默,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階理事、Fetzer 研究所高階顧問。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師。本書的副標題英文名稱是Exploring The Landscape Of Teachers Life,直譯就是探索一個教師生命中的內部風景,吳國珍等翻譯為漫步教師心靈。我有些明白了,顧名思義,本書主要是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

於是我又瀏覽了目錄,第一章 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 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 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 認知於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 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 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帕克?帕爾默在序裡的最後一段話是:我們所有關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來幫助人們認識到,教和學識人類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來依賴於這樣的教師和學習者——他們願意向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我們的內心世界敞開心扉,想著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寶貴潛能,向著日常生活的潛在價值,向著我們多災多難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來,敞開心扉。這一段話,我才是他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和期望吧。

帕爾默在導言裡提出教師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實現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統一和諧。他說:“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我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我只會在我經受不了檢驗的生命的陰影中,透過重重的墨鏡看學生——而且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學生時,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的、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義上,遙遠地、視其為疏離於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樣看待學科,就像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他說:“方法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我們做什麼,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直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鍵,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

帕爾默談恐懼文化,真是深入骨髓。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突然覺得恐懼無處不在:老師的恐懼、學生的恐懼,很我時候教育之所以不能順利推進,原因皆在於我們對恐懼的逃避。其實恐懼也可心是健康的,如果我們懂得怎樣去破譯恐懼,許多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這種真正能夠使得人們對真正的學習有所感悟、有所觸動的恐懼是一種健康的恐懼,這種恐懼能提高教育,而且我們必須找到激勵它的方法。但是我們首先必須對付那種使得我們自我封閉、無動於衷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割斷我們跟人密切聯絡的能力,會破壞我們教與學的'能力。”

在“教學於共同體中”和“學習於共同體中”這兩章中,帕爾預設為教學並不等同於技巧,優質教學的後盾是共同體或聯絡性原理。要讓學生參與到真正的共同體中,課堂不就以老師為中心也不就以學生為中心,而就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關注於一件偉大事物,主體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是以這樣的事實為特徵的:在第三事物真實地存在,且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以至於它能令教師和學生都要為他們所說和所做的負責。”

“一定要把課程設計成這樣:讓學生全神貫注於互動中而非填鴨,克服總想把資訊灌給學生的傾向,讓他們直接面對主體、彼此和自己;一定給學生閱讀一些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但要留出學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間,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這個優點,我一定熟讀所教領域的文獻;我一定要創設一些讓他們去探究未知的領域的練習,以及證明他們已經學會了多少內容的作業;我一定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同時也有時間掌握計劃中必須學會的事實。”

“世界上沒有優質教學的公式,而且專家的指導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如果想要在實踐中成長,我們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從同事那裡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教育是最複雜的人的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師的真心真我,學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師心靈之陽光,教師也迫切需要透過學生的生命完滿自我,重振敞開心靈的教學勇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的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幫助教師找回“失落的心靈”的導師。我會努力像帕爾默所期望的那樣,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學生敞開心扉,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靈之師”!

我在為誰工作讀後感彙編 篇7

看了《工作就是責任》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和精彩的觀點展現在面前,讓我這個加入審計戰線才兩年多的新同志,在頓悟和啟迪的同時,加深了對;責任;兩字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漸漸地消除了我身上的浮躁,使我逐步走向成熟。結合自己的審計工作,談談以下幾方面的感受:

第一,要做好本職工作,必須樹立強烈的崗位責任意識。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創造出一流的業績。責任意識,決定了幹好工作的態度和做好工作的積極性,有沒有責任意識,有沒有把自己的崗位重視起來,做事的結果絕對是不一樣的。作為一名審計人員,只有樹立正確的崗位責任意識,才能堅持原則,才能防範審計風險,維護國家財經紀律,把好財政資金管理的大門。在日常的審計工作中,一些被審計單位對我們的審計工作存在誤解,甚至認為我們的嚴格審計是為難他們,故意給他們挑刺,往往因為審計意見的不一致而不予配合,甚至冷言冷語,殊不知我們的嚴格把關正是為了發現其中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益,通過把問題及時地反饋到上級管理部門,便於黨和政府的巨集觀決策,最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兩年多的審計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高標準的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我們要始終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始終把;責任;兩字作為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動力。針對本人的工作,大多涉及工程價款的稽核,往往一兩個小數點的錯誤,就會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就會給政府投資資金蒙受巨大的損失。因此,我常常告誡自己,要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對一行負責,要認真再認真,儘量減少錯誤的發生,要本著嚴謹負責的態度,做到審計評價的有理有據,對;責任;兩字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像古人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做到了敢於對崗位負責,樹立起崗位責任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人也會活的輕鬆而豁達。

第二,責任制約權力,權力也是責任,要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如果把權力比喻為;烈馬;,那麼責任制度就是不可缺少的;籠頭;和;韁繩;。無責任的權力就是特權。權力在執行過程中,一旦違反法定義務、突破法律;界限;,就成為責任追究的理由和依據。我們審計部門是一個較大的權力部門,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審計的職責就是監督、評價和鑑證,審計的物件多是其他單位,那誰來監督我們自己呢?這不僅僅需要我們審計人員遵守審計職業道德,靠職業操守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更需要抓反腐倡廉教育來時時提醒和監督我們的審計行為,要知道沒有責任控制權力,權力在執行中就會成為為所欲為的;脫韁野馬;。權力即責任,權力越大你所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權力即壓力,權力越大你所承擔的壓力也就越大。責任也是對權力的一種約束,沒有責任的權利,最終也會使權利從手中溜走。河北滄州的案例就是對我們每一個審計人員敲響的警鐘,不受約束的權力,最終也會把自己推入歧途。

第三,只要願意承擔起責任,並對其未能履行職責引起的後果負責時,其地位和影響力也會被社會認可。一個人的工作做的好壞,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有沒有責任感,是否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責任。在投資審計工作中,我們要清醒、明確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發揮自己的能力,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那麼工作就由消極被動轉化為積極主動,工作也就會成為樂趣,取得快樂的成績。我們做投資審計的,大多面對的是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工程圖紙和經濟簽證,往往還會與一些施工企業負責人或包工頭為一些變更手續爭的面紅耳赤,但當我們面對最終大額的審減,給政府投資帶來了效益、節約了政府投資資金時,我相信每一個投資審計人都會由衷的感到自豪,萌生出令人欣慰的成就感。我更相信我們的嚴謹負責、鐵面無私在使自己會獲得社會尊重的同時,也會無形中提升我們審計機關的形象。

人沒有能力大小之分,只有做與不做,能不能勇於承擔責任之分,只要能夠勇敢地擔負起責任,認認真真地做好分內工作,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有價值,就會成功,就會獲得尊重和認可。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責任能讓我們戰勝懦弱,責任能夠使人們變得勇敢和堅強,責任更是我們做一名合格審計人的準則。總之,我們每個審計人在完善、提高個人素質的同時,都應當牢牢記住;工作就是責任,責任重於泰山!;因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值得大家信任、領導讚賞的好同志,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擔當起黨和政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