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5W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圖書館找書時無意中看見了巴金的《春》。沒有看見《家》就只有《春》和《秋》。我沒有認真完整的讀過這三本書,只是知道大概講了什麼故事。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沒有讀過《家》,但也沒有影響到我讀《春》。這部小說很好讀,完全沒有像讀有的作品那樣讀的無趣或讀的費勁而讀不下去,相反我讀的很順暢,完全吸引了我投入了書中,隨著書中主人公們的情緒或喜或悲。

雖說之前也讀過像舊社會,舊禮教,舊道德殘骸人民特別是青年男女的書,卻在當時完全不能理解那時青年的做法,想法和結局。只有當我讀《春》的時候,在某一刻,就好像是頓悟一樣,我的不理解完全消失了,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無可奈何,他們的身不由己和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我讀完這部小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理解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舊的,落後思想對於人民的思想、行為禁錮是極其可怕的,而想要反抗想要突破那個禁錮是很困難的。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某些思想方面仍舊受著禁錮而沒有衝破逃離出來,等待著我們去打破。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2

爸爸和我用了三個月讀完了巴金的《家》以後,時隔四個月的今天晚上,我們又讀完了《春》。《春》是《家》的續集,它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海臣的離世,家庭的糾紛,初次出遊,蕙的出嫁,覺民的表演,蕙的難產……一次次打擊,一次次的鼓勵,堅定了淑英的決心。她堅強,更樂觀,開始學習新派的知識。但是,父親一再威逼淑英嫁給人品極壞的陳克家的兒子,淑英下定決心:出逃到上海找堂哥覺慧。最終,淑英在覺民等人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她最終獲得自由、幸福。

《春》是幸福、美好,它代表著新一代的青年們的追求。“尾聲”中的“春天是我們的”給我很大啟發:春天是屬於那些懂得進取,能夠衝破一切陳腐觀念和阻礙,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的生活中的強者。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正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春天”而不懈努力著。我們不要害怕,也不應害怕那些艱難險阻;困難並不可怕,它是我們通向“春天”的領路人。我們一定要當生活的強者,當“春天”的主人。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大二的時候,看過《家》,以作者的自身經歷為原型講述了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中的種種矛盾,呈現了擁有民主思想的青年主人公高覺慧與封建家長的專制統治相抗爭,最終離家出走,爭取到獨立自由的故事。在《家》中,覺慧與聰敏伶俐的丫環鳴鳳相戀,但是覺慧的爺爺—封建大家庭的權威卻要將鳴鳳許配給一個封建專制舊學的殉道老儒做小妾,鳴鳳以沉湖自盡來同命運抗爭,覺慧也因此受到重大打擊,經歷了之前的種種家庭矛盾,在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下而覺醒,看透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本質,毅然抗拒婚約,離家出走,去追求自我的獨立與社會的民主自由。

《春》是續集,覺慧到了更加開放的上海,而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們與封建家長們的矛盾鬥爭仍在繼續。封建舊學的扞衛者高克明、馮樂山等熟悉舊學、坐井觀天,將封建吃人禮教視為聖經,對家庭成員實行殘酷無情的專制統治,對妻女無理管制,重男輕女,表面上謙和愛人,實際上對至親骨肉都薄情寡義,甚至送入火坑;對男丁教以順從虛偽的禮教,實際上培養出要麼懦弱卑怯者如枚少爺,要麼教化出如孔教會會長馮樂山那樣的披著仁德的外衣,卻幹著養戲子、取小妾、坑人錢財、欺負孤寡的醜惡勾當。

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人往往呈現畸形的不良性格特點,馮樂山、高克明表面上謙和仁德,實際上虛偽、自私,表面上威嚴持重深刻,實際上輕薄淺陋,在這種封建吃人勢力的壓迫下,造就出懦弱、順從的一類服從者,如軟弱悲觀的覺新、如蒼白羸弱的枚少爺、如香消玉殞的蕙(嫁給“舊學才子”鄭國光為妻)和備受壓迫的婉兒(嫁給馮樂山當小妾)、如順從退避的王氏(克明之妻)、周氏等女眷們,封建專制思想就像傳染病,淫威與卑怯都是它的症狀,這一對症狀也是相生相伴的。所以服從者中也有如克安、克定之妻、馮樂山之子等一類的頑劣暴徒,壓迫者中也有如克明、蕙的父親等對封建文化權威的唯唯諾諾。

小說中呈現了這幾類矛盾,青年人對婚戀自由的追求與父母的利益聯姻之間的矛盾,如鳴鳳跳湖自盡、覺民抗婚約、淑英離家抗婚約;有青年人對人身自由、新知識文化的渴求與封建家長扞衛落後保守禮教之間的矛盾,如覺慧離家加入進步團體、覺民抵制克明的教訓、眾兄妹隨琴和覺民遊公園、淑英學英語看進步書刊戲劇直至離家等;有先進科技與落後思想之間的矛盾,如因忌諱男女關係而耽誤蕙的西醫膀胱炎手術、因忌諱西醫而導致喪命等。還有覺醒的青年人的價值觀念與封建制度消極價值觀念的矛盾,如覺慧對僕人的平等對待與尊重、淑英淑華覺民等對父輩貶低女子、薄情寡義、道貌岸然下的醜陋勾當的排斥和批判、以及對封建家長們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控制人壓迫人的腐朽權威的蔑視和反抗。

我們在小說中看到了幾千年來重複上演的難以挽回的悲劇,再次直觀的刺激了人們的精神,在民主文化思潮的薰陶下,人們開始覺醒,行動,進而出現希望與新生;剛烈的鳴鳳、一介丫環,未接觸多少新知識只得捨棄性命同命運抗爭,血肉靈動的婉兒與蕙卻被活生生送入火坑,被無良丈夫欺壓、被勢力公婆控制、被封建專制吃人制度殘害壓迫;原本可以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枚少爺卻受父親壓迫而現萎靡蒼白、原本可以純淨溫良的青春少年覺群卻染了濁世歪風而現暴戾驕縱;原本可以享受親情撫慰、感受人倫之樂的父母與兒女卻因為封建剝削制度而相互防範、冷漠相對;原本可以健康無虞的生命卻因為生理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折磨、思想上的落後保守而凋零;

好在我們看到了希望,覺慧、淑英、覺民的抗婚成功是對蕙、婉兒的悲劇的有力反抗打擊,覺慧、覺民、均社新青年們的蓬勃朝氣與善良正義是對枚少爺、覺群的萎靡、暴戾悲劇的最好反擊,而在這些敢於向命運反擊的新青年的未來裡,一定會實現更多更大的健康與自由、更美更幸福的生活。

最後,還想說一說覺新這一人物,在之前,覺新是兩面的,他對封建思想的順從是導致他婚戀不幸的原因,是他人生悲觀低沉基調的原因,心愛之人的梅的離散,妻子瑞珏因長輩的迷信而致分娩喪命,心愛的蕙的凋零,這些悲劇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的封建專制思想,在主觀上來說,也是導致他退縮避讓、遷就順從的內因,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解決內因,而他在民主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徘徊,新生分化緩慢,但是現實的悲劇卻是無情地接踵而至,這也使他在加重傷痛情緒的同時開始認識到封建專制的腐朽,並開始對其絕望,開始與之抗爭。覺新的新思想使他成為新與舊的交叉地帶,成為聯通舊與新的橋樑,這橋樑是歷史繞不開的,也象徵著每一個人、社會的蛻變過程,然而,這個橋樑是痛苦的,站在希望的門口用新生的快樂的情感承受著失望的傷痛,這個橋樑也是麻木的,站在醜惡的門口漠視著希望的掙扎。我們只希望,這個橋樑是短的,這個蛻變的過程是迅速而鮮明快樂的。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讀了巴金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讓我清楚地看見了那個時代人們對女子的輕視。

《春》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公館裡,高覺慧走了之後,他的妹妹高淑英又要被迫嫁給陳克家的第二個兒子。這個人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一應俱全。淑英本來就不願意,再加上她親眼看見婢女婉兒嫁給馮樂山後,天天被打被罵,還要伺候馮老太太。蕙嫁給鄭國光後,被他們折磨致死,死後還不能入土的慘狀。於是,淑英下定決心,到了上海投奔三哥覺慧去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那個時候簡直不把女子當人!就說蕙吧:蕙生病了,鄭國光就知道請中醫,而且三四天後才告訴蕙的家人。覺新已經提出需要請西醫,而蕙的父親周伯濤居然說“我看請西醫不大妥當,西醫治內病不行”!最後蕙死了,她的父親居然還向著鄭家,說鄭國光是當代奇才,是蕙自己無福消受,還說蕙是被西醫治死的!這種人根本不配當父親!淑英就不同,她雖然消沉過,但是他聽從了三表哥的話,不能聽天由命,要站起來追求自己的幸福!於是她走了,也為那個時代創造了又一個新女性。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巴金的文章能夠勾起許多兒時的記憶,老師對他的文章評價還是很高的。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中國的文壇上也算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吧!我自己也沒有讀過很多他的文章,《春》是第一部。

可是讀完之後似乎沒有之前所想象的那樣好。雖然還是有一些感悟的,但是我想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壇上具有較深影響力的人來說,只是帶給我這樣輕微的感悟是遠遠不夠的。不過,也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我自己的期望有些太過於誇張,畢竟生活中總是存在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的現象。還是說說我對於文章的一些領會吧!

對於一篇好的文章來說,裡面自然是要必備一個個反面的角色的,這些反面人物的職責並不只是單純地扮演一個阻撓和破壞的作用,關鍵時刻,恰恰只有他們的出現才能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才能將文章中所孕育了很久的矛盾推向一個真正的高潮,促進它的發生。這樣下來,文章才會顯得很有張力,鬆弛有度。但我覺得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文章當中所孕育的矛盾或是設定的伏筆應切忌拖太久的時間。甚至是在讀者已經很明顯的知曉這個矛盾了仍然不將它激發,這樣約莫會失去很多的讀者吧!其實這便是我在讀《春》時的一個感受,個人認為這是巴金這部小說的一個弊端。小說中主人公淑英的命運無疑是每個讀者最關注的事情,而其中那些具有新思想的進步青年和封建傳統大家族之間的矛盾是從一開始就已經設定了的,可是在整部小說中,這個矛盾一直是懸而未決,當然在這中間也是爆發了幾次小的爭吵,這使得這個主要矛盾被一步步的激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我所說的那個弊端,這個矛盾的跨度太長,整整持續了整個長篇小說。

還有一個弊端便是小說中眾多人物的犧牲問題。我明白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無非是想要進一步地激化矛盾,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一步步地喚醒和強化淑英心中早已經萌發的進步意識,為最終她離開家族尋找自由的結局做鋪墊。這樣做也未知可否,只是我仍然覺得缺少點什麼,或許是在為蕙的死感到嘆惋吧!一時間也說不清楚……

很多時候,一篇文章不能太過於注重細節,但這並不意味著不用注重細節。記得高中時學習過一篇古文,當時語文老師很是讚賞這樣的寫作方法。的確,那篇文章是真正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能夠很巧妙地抓住關鍵的部分,對那些次要的東西只是採用蜻蜓點水式的寫法,點到為止即可。遺憾的是,文章的名字和內容大半忘卻了,只是約略記得這樣的寫作方法。當然,文章中的細節和心理描寫還是很多的,也比較張弛有度,我所說的關於細節描寫的內容倒並非針對這部小說而言,只是突然心有所想罷了。

至於小說中的人物,從大體上我覺得應該分為三類吧!十分冥頑不化的長輩和其中的幾個晚輩,比如覺英,絕群等;處於新舊思想邊界上的人物,比如說覺新,劍民,蕙也算是吧,這樣的人物在文章中是最可悲的,他們的命運也是因為他們不敢和封建勢力對抗的軟弱而被推向深淵;最後一類便是勇於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進步青年,比如覺民,琴,還有出走的老三,後來的淑英也是。大哥覺新是一個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憎的人,命運的坎坷和艱辛似乎全部都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身上,但捫心自問時,誰能夠否認這樣的命運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呢?雖然小說一直在強調梅,珏等人的死與他有關,卻從頭至尾沒有交代一星半點的緣由(這也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不足之處吧),還有便是後來海臣和蕙的死,這些殘酷的事實全部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這一切讓人感覺很揪心,但卻全部與他脫離不了關係。因為他的怯懦和退縮,眼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全部走向無法挽回的噩運當中卻束手無策,縱使心中有搭救他們的想法,卻完全不敢去實施,遇事只會逃避,文章中我們最常能看到的一句話便是:“他悄悄地離開,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去了。”而對於這樣的人物,我們所能夠給他的至多也只是一點點的同情罷了。對於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他們的行為也就不重點在此申述了。

總之,作為一部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們思想的覺醒和對抗封建勢力的小說,我想,《春》顯然不能夠算作是很突出的,因為不能夠給人太多的啟迪吧!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大概兩個月前,老師讓我們買了一本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寫的《雙面獵犬》。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所以書到手之後,我就迫不及待的開啟書看。書中的故事情節一下就把我給吸引住了,為了把這本書看完,我常常忘了吃飯。

讀完了《雙面獵犬》這本書,我知道了這本書主要講了一隻叫白眉兒的混血豺(白眉兒的母親是埃蒂斯紅豺群中的一隻年輕豺,他的父親是一隻具有雜交優勢的獵犬。)歷經了千難萬險,終於從埃蒂斯紅豺群裡一隻地位排在最末端的”苦豺“,一躍成為了獵戶寨威震山林的優秀獵犬的故事。

在這本書裡,我喜歡的篇章有好幾個,其中一章的大概內容是: 那個叫苦安子的老頭,是一個酒鬼,它常常逼迫白眉兒去偷雞,所以只要別的雞子看到白眉兒,就飛到樹上,鑽到窩裡,躲避白眉兒;白眉兒自己走在路上的時候,不是被群狗咬,就是被獵戶寨的村民們當做是豺狼痞子打。害的白眉兒在寨子裡”人見人喊打,狗見狗撕咬“。被迫無奈差一點就被酒鬼主人苦安子賣給屠夫。幸虧白眉兒急中生智,一口咬住獵戶寨的村長阿蠻星才倖免於難。阿蠻星把它高價贖回之後,它才過上了真正意義上的獵犬生涯。

另一章的大概內容是:白眉兒第一次外出狩獵就捉到了一隻猞猁。那次多虧了他有豺的耐力,一心要殺掉那隻猞猁的決心(因為這隻猞猁曾經在冰天雪地裡搶走了他好不容易抓到的一隻小斑羚,差點讓他餓死)。這隻猞猁躲藏得十分巧妙,一群狗都被他騙了,連白眉兒也差點被他騙了,最後還是被白眉兒發現了下。白眉兒在追趕的過程中,一口咬掉了猞猁的尾巴,並拖延了時間。白眉兒在主人阿蠻星的幫助下打死了那隻猞猁。白眉兒也得到了主人的誇讚。

在這本書裡,有我喜歡的人物和不喜歡的人物,我喜歡的人物有:阿蠻星和白眉兒。阿蠻星是一個好獵手,同時又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知錯就改、不冤枉好人的人。白眉兒是一個吃苦耐勞、勇敢、堅強、不自暴自棄、知錯就改的好獵犬。我不喜歡的人物有:苦安子、老黑狗黑虎、豺王夏索爾等。苦安子是一個不勞而獲、貪心、好吃懶做、不識寶貝的人;老黑狗黑虎是一條嫉妒心極強的狗,它不知錯就改,同時還利用權力去欺負別人。豺王夏索爾的嫉妒心更強,內心更陰險狡詐。所以我不喜歡他們。

讀完這本書後,我們應該學習白眉兒勇敢,堅強的意志,更應該學習他能勇敢地面對現實。知道了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的酸甜苦辣,也有許多陷阱和陰謀。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想辦法克服它,不能躲避,有時躲避是好辦法,但問題還得解決。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想辦法去克服,遇到問題要齊心協力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同時我也明白了:每個人成功的背後總是離不開他們努力的結果。在今後的學習中,我會加倍努力學習的,用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和家長彙報。

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變得善良、正直。動物們也從凶猛變溫順。我喜歡這本書。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想必大家都聽說了下面這則新聞吧:

12月11日,兩名中國乘客在泰國曼谷飛往南京的飛機上,因要開水泡麵,(由於廉價航空不提供免費的開水,提供了的話是要收費的),兩人隨後與空姐發生矛盾,兩名乘客將泡好的方便麵潑到空姐臉上並謾罵、恐嚇和威脅空服人員,並揚言要炸飛機。兩人的無理行為導致全機乘客都跟著一起在飛機飛行一個多小時後又返航泰國。事件發生過程被同機乘客拍下並上傳到網上,此事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調侃兩人將中國人的臉“丟到天上去了”。

雖然事後有關部門對涉事的人員和旅行社作出了相應的處罰,但是,這一事件的背後,卻引起了我們的反思。因為中國人在國內外航班上吵鬧、打架、與空乘人員發生矛盾被媒體爆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們不禁要問,我們中國經濟騰飛了,中國人也越來越有錢了,可是有錢之後,為什麼國人的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反而處處丟臉呢?

這讓我又想起了此前讀過的中國臺灣作家柏楊寫的一本書,名字叫《醜陋的中國人》。柏楊先生在書中就說到了與上述事件有關的一種中國人的心理:“沒有包容性的性格。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了主人!獨獨的,沒有自尊。自卑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狗屎;自傲的時候覺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顧,變成了一種人格分裂的奇異動物。”這次大鬧亞航的兩名乘客,就是

這種典型的心胸狹窄、缺乏包容,自大自傲的人。以為自己花了錢,就真成上帝了,這種“花錢就是大爺”的心態,讓他們不曉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無理取鬧,為所欲為,結果又一次嚴重損壞了中國大陸游客的整體形象。

類似的事件,還聽我媽媽說過一個(講述大陸游客隨地吐痰的事件)白楊先生也同樣指出了中國人的“髒、亂、吵”,他說我們的廚房髒亂、家庭髒亂。很多地方,中國人一去,別人就搬走了。因為到處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孩子到處亂跑,到處亂畫,空氣裡有潮溼的黴味。中國人聲音大。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中國人嗓門特高,覺得聲音大就是理大,只要聲音大,嗓門高,理都跑到我這時裡來了。柏楊說:因為吵、髒、亂自然會影響內心,窗明几淨和又髒又亂,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除此之外,《醜陋的中國人》還指出了中國人的窩裡鬥、缺乏同情心,愛看熱鬧,愛瞎起鬨,喜歡講空話、假話等許多中國人身上的陋習。作者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子孫後輩永遠受感染,且持續不斷。 雖然這本書寫於上世紀80年代,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再來讀這本書,看看身邊隨處可見的不文明行為,不得不讓人感到慚愧和焦慮:為什麼我們物質上在不斷進步,精神上卻仍然停滯不前呢?

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問題。白楊先生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指出了我們民族的弊病所在,這些弊病很醜陋,但只要我們去發現它、正視它,改造它,最終總能讓它成為美好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勇氣、覺悟、決心,死要面子,羞羞搭搭,遮遮掩掩,硬是要為自己的醜陋找出美麗的藉口,讓錯誤永遠發揚光大,那從個人到社會還怎樣發展呢?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不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國人的醜陋之所在,還指出了改變我們中國人醜陋形象的途徑。那就是從現在開始每個人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鑑賞家。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好的鑑賞家,我們就能鑑賞自己,鑑賞朋友,懂得區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並努力讓自己成為真、善、美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成為真、善、美的社會,國家成為真、善、美的國家,當我們走出國門的時候,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 在這裡,我也推薦大家讀一讀《醜陋的中國人》,對照檢視一下我們自己的日常行為,時時警醒自己:遠離陋習,親近文明,永遠不做“醜陋的中國人”!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今年的寒假作業裡有要求誦讀國學經典,我和媽媽在書店裡買了《三字經》。以前也背過其中的幾段,也不是很有興趣,但拿起這本書時,我發現裡面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還有明確的註釋和小故事,裡面含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溫席。”在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她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今年也是九歲,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幫忙,有時還會對媽媽發點小脾氣,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有時候老師佈置的作業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雖然有時候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於好玩……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給自己。這是我們這些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在很多長輩的呵護寵愛下成長,所以養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讓,特別是同學之間。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相互關愛,有事情相互謙讓,就會少很多的爭執。

《三字經》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進我們的知識和見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請和我一起去讀讀這本好書吧!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安的種子》的感悟,昨天,帶女兒去參加了小熒星組織的《大頭哥哥講故事》活動,在活動中聽到了這樣一個繪本故事《安的種子》,很是喜歡,也很感慨。

故事中的三個小和尚代表了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靜性情細緻,浮華不實,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實。

這是一個關於等待的故事。每一個讀這本書的人都可以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總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一個懷抱種子的人,當你有了一棵種子的時候,你會是本?是靜?還是安呢?看了這本書,感動的是畫面中透露出的安靜地感覺,是故事中散發出的安的平和的心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靜的水,是多麼難得。他感激地把種子裝進小布袋,掛在胸前,從容地去買東西,掃雪,做齋飯,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訴我,要滿懷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順其自然。同時,享受生活的過程,享受那些平凡瑣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再去反思我們的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是我們所擁有的一棵種子,做為教師,做為家長,你會怎樣對待種子的成長?很多人選擇了做本,“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急功近利的,說什麼要贏在起跑線,看不到自己所要的結果就大發雷霆地抱怨、指責。更多的人選擇了做靜,照本宣科,什麼都給他最好的,卻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關鍵的東西。然而,我們有多少人能有安的淡定、順其自然,卻又紮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在孩子的需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幫助。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處於這樣的溫暖中,而作者卻偏偏不斷強調“我家是荒涼的”。

這種“荒涼”的溫暖恰恰和鄰居家們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餵豬的、開粉坊的、拉磨的、趕車的,單調的事業充斥著他們的生活,無聊寂寞卻自認為快樂。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趕大車的胡家。胡家的童養媳——小團圓媳婦,便是悲劇的化身。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但胡家婆婆為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再加上領居們的慫恿,結果她便成了婆婆心情不順的發洩物件,最終被折磨地生了病。於是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給小團圓媳婦當眾用滾燙的水洗了三次澡,幾天後,她終於死去了。而胡家的人最終的下場也是死的死、瘋的瘋、跑的跑。

後來作者又將筆觸轉向性情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的有二伯,還有那受盡人們冷嘲熱諷、命運不濟的馮歪嘴子和王大姐……悲劇接二連三,只有“我家”依舊是荒涼的,這樣倒也好。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假期我讀了這本書,主人出門時叮囑僕人看好大門,顧好繩索,綁住驢子。可是在主人走後,鄰村請來了戲曲表演,僕人也想去看,可是又要看家。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天衣無縫的法子,他把大門拆下來用繩索綁在驢子身上,然後坐在門板上去看戲了。沒想到等他看戲回來後家裡被小偷洗劫一空。主人回來後非常生氣,問僕人,我不是讓你看好大門,顧好繩索,綁住驢子嗎?僕人說,主人你叮囑的我都做好了啊,他進後院把驢子牽來,驢背上還綁著大門,僕人說,主人,你看,這大門,繩索,驢子不都是好端端的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兔子由於自作聰明失去了奪冠的機會,僕人由於自作聰明使主人的財產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和學習中要努力,誠實的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一切,不要去動小心眼和歪腦筋,不要自作聰明。只有真正的去努力才可以真正的成功。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這天我讀了《鞋匠的兒子》這篇文章,被林肯不自卑、不輕視自己的精神所感動。

林肯年輕有才華,當他當選美國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很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

當他首次在參議院演說時,就有參議員來羞辱他,讓他時刻記住他的父親是一個鞋匠。那些名門望族出身的參議員們,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夠羞辱他而開心不已。但是林肯卻說:“我會記住我的父親,我雖然跟父親學到了做鞋的技術,但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的那麼好。我無法像他那樣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他的話把在座的人給震撼了。

傲慢的參議員們一片靜默,被林肯敬仰、崇敬他父親的精神感動了,雖然他的父親卑微,可他沒有因為這個原因而放棄,他一向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我以前也有這種困窘。因為家裡不富裕,別的孩子有新玩具而我沒有,別的孩子有很多零花錢而我也沒有,因此放學回家我不喜歡到樓底下和小朋友玩,寧願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看了這篇文章後,我豁然開朗,自卑?輕視自己?從此我要對它們說“NO”這些都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都是失敗的根源!

我們必須要記住“批評、訕笑、歧視、誹謗、羞辱,有時正是通向勝利、成功、自信、自由的臺階。”

所以,林肯的這一種精神被我感動了!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當初讀書,並不知道讀書的重要,只是平來無事,自己想找點事做,才拿起書,以解自己心中的憂愁,尋求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一切都是心中的自尊支撐著。但在默默成長中,在痛苦與煩惱的衝擊下,逐漸厭倦了心理上的淺薄的滿足,是書這無聲的摯友使我明白,讀書時為了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在探險中,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

我最喜歡夜深人靜,沒有喧雜的聲音,自己獨自遨遊書的海洋,到書中做孤獨的跋涉者。細細地品味書中的樂趣。讀三毛的灑脫、豁達的人生;讀朱自清那充滿深刻道理的散文;讀高爾基的人生體驗;讀吳承恩的神話世界……還可以再書中旅行,跟著魯迅去看社戲,跟著魯濱遜去航海,跟著海倫盡情地享受三天的光明。

從卡通畫到童話,又到神話,接著是傳說,而又真正的讀到了名著,一點點在改變著,津津有味嚼文化大餐,感受散發的書香,使我耳目一新,頗有成就感。

一本好書拿在手中,你會不覺地被它吸引,難以割捨,於是全神貫注,一門心思的閱讀。隨著一頁一頁地翻過,書的妙味同它的悲歡離合相照應,別是一般滋味。雖難為人理解,卻能自得其樂,古時候所謂“書痴”也該是如此吧!

讀書是要專心致志!心煩意亂讀不進書。古人讀書不受干擾,可現如今安靜已逝去。可是,我們要在時間中尋找讀書的影子,不能讓閱讀與古人一起遠去。只要我們有心,完全可以忙中偷閒,而不必非等到有許多時間才去領略讀書滋味。只要用心,一樣可以品味書中的深蘊,當你進一步瞭解書,那心境,同樣令你無所止從,與書沉浮,此間滋味,也只有讀書者才能領會。

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我選擇讀書。眼前詩人一起吟誦。可以和李白說幾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和李煜說幾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意境,在書中,有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讀書時,拋掉煩惱,使我擁有了一片寧靜的心境,隨書中主人公的快樂而快樂,痛苦而痛苦,使自己瞭解世間的情緣。

讀書已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尋找那屬於自己的一本書。唯有書,才是寄放自己靈魂的樂園。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終於把《明朝那些事兒》全部讀完了,記的剛讀時是在暑假,半年啦,終於讀完了,記得這本書是叔叔推薦我讀的,剛看時覺得一般可是時間一長就覺得離不開了,每天晚上都會讀一點。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挺大的,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會觀察人們的細節,從而判斷一個人,也會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

書背面的那些人的評語我覺得柳傳志說得挺對的,不知那是真是假,但我至少是這麼認為的。自從《明朝那些事兒》出版後,無數說史的書幾乎都會叫《_那些事兒》,雖說這不是某些作者的意願。正如“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一般,我認為不會再有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那些事兒了。

在看書的時候,我經常在想,假如我在那種時代,那種遭遇,我會怎麼辦?面對嚴刑拷打,我會怎麼辦?“堅持信仰,不做叛徒”誰都會說,可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會在權勢榮華和理想信仰間選擇什麼?即便不選權勢榮華,那會不會選苟活於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有可能,在那個時候,我會連一個混混都不如;也許,在那個時候,我連個舉人都考不中;也許,在那個時候,我會像嚴嵩那樣為了利益拋棄自己;也許,在那個時候,我會像三黨遺員一樣,出賣自己的靈魂,投向魏忠賢給的金窩……我不敢想……每當想到這兒,我不得不去讚歎于謙、楊繼盛、沈錬、海瑞、楊漣、汪文言他們了……

對,這就是氣節,一個民族的氣節。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自從學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自然之道》主要講了:“我”和同伴為了挽救一隻海龜,使更多的海龜受到傷害的事情,對我的啟發很大。我曾想,當時如果換作是我,我可能會犯和作者相似的錯誤,不,甚至更嚴重,當我看到一隻幼龜探出頭時,我會歡天喜地地跑上去抱住它,無論什麼也阻止不了我放開它,更何況是一群幼龜魚貫而出呢?

老師曾經在上這篇課文時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國家經常有狼出沒來吃梅花鹿。本地的梅花鹿都非常漂亮,因此這個國家定了一個“滅狼計劃”,經過二十多年努力,終於將所有的狼毀滅,而梅花鹿開始大量繁殖,所有的草地上都能見到梅花鹿的身影,因為梅花鹿太多,所以這些青草根本填不飽梅花鹿的肚子,導致大量的梅花鹿死亡,再加上流感病毒,梅花鹿的只數競一下子從十萬只變成了八千隻,還因為梅花鹿的天敵狼被毀滅了,梅花鹿開始變得懶惰、肥胖,沒有強壯的身體,跑不起來。這個國家的總統萬萬沒有想到,他精心策劃的計劃競然會是這個結果。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按照自然之道辦事!

什麼是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萬物的內在規律。有些人就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想幹某些事情,結果與想象中的相反,這是違背了自然之道。有些人想把事情幹好,可這其實是具有破壞性的。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先生的傑作,講述的是一個潑猴和唐三藏及師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本書我雖然看了一遍,但是以這本書編輯的電視機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後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200字讀書心得體會七--《一片樹葉的奇蹟》:

我讀了《一片樹葉的奇蹟》後對我感觸很大。

書中是這樣講述的:有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在外面看見一棵樹,樹葉都一片片地掉下來。病人望著落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落完,我也要死了。”

一位老畫家知道以後,想了一個辦法:用彩筆畫了一片樹葉掛在樹上。這片樹葉永遠沒有落下來,這個病人居然活了下來。

我明白了:信念就像一個火炬,它能燃起生活的希望。我們的人生有時也面臨著“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問題,但只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念,路總會在腳下延伸,直到成功的彼岸。

200字讀書心得體會八--《永別了武器》: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於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資料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開啟全部程式,可以讀出全部的檔案.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於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於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裡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淨化內心世界.

巴金春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開啟《揹包十年》,16張彩照裡其中有兩張看來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頭的文字卻深深打動了我,正好印證了作者在後面所寫的“視角獨特才是成為頂尖旅行者的那張底牌”。一張是吳哥窟裡佛祖的微笑,圖片照的只是那寬厚的嘴脣,下頭寫著“我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對於作者來說,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張是一對情侶抬頭仰望著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頭寫著“羨慕他們能夠一齊笑看風輕雲淡”,旅行時要能做到真正的拋開所有,享受自由,的確令人嚮往。

這種境界作者磨練了十年才學會放開,旅行時對父母的思念如影隨形,選取旅行而讓家人牽掛擔心的那種內疚感讓他時常警惕自我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運的莫過於能完成自我想做的事情,過上自我喜歡的生活,只要讓父母明白你是愛他們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榮和自豪。作者的父母為了讓他實現夢想給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負家人的眾望勇敢大步往前走,這不就是互愛的表現嗎

看完《揹包十年》,合起書本,努力回憶書中的片段。在義大利比薩露宿街頭,與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機場被脫光檢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機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嚴重的高原反應,差點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館過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橋上走了九遍,發現景色都不一樣;在聖託尼裡一個人看日落;到加爾各答和四川做義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麗星空……每想到一個,畫面就在腦海裡播放著。

書中的資料是寫了作者十年裡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我經歷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個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題材。每個標題都充滿誘惑,每段故事的開頭都給你往下看的動力。

每個故事篇幅不長,就一兩頁,但都具有代表性,結尾都帶點作者的感悟。當我一次過把全書看完之後,才明白作者和修改把書設計成沒有圖片的選取是明智的,因為多姿多彩的圖片會掩蓋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嘆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但那裡似乎還忽略了很關鍵的東西——健康和慾望。貌似健康的我們,其實都暗藏著一個定時炸彈,不明白什麼時候會爆發,有的人一輩子都沒事,但又有誰能預知明天其實無論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識到達了頂級程度,不管你有沒有錢和時間,哪怕你是殘疾,只要你想,就能到達。

“旅行者的認真不在於記錄枯燥無聊的數字和年代,而在於相識相知的那份感動。”旅行無法複製,旅行除了遊覽風光,品味美食,瞭解文化歷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資料、計劃路線、安排行程和旅行後整理照片、寫遊記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過程。

但此刻旅遊業發展興旺,參加旅遊團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停車起步間的美麗風土,卻無法體味與當地人真實接觸的粗鄙人情。不羨慕他們的旅行,是因為不願意與旅行中的一半珍貴擦身而過。”李欣頻說過不要做一個老向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團旅遊回來的人都說自我想一隻鴨子被人趕著走,回來只明白很好玩風景很美麗,但其他就一問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遊模式對於熱愛旅遊的人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因為他們都喜歡走自我的路。

“街頭藝人粉墨登場,對他們來說,處處都是舞臺。而旅行者雖然素面朝天,可對我們來說,處處都是人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無法決定它的開始和結束,但我們能夠增加它的重量,讓它過得更精彩。

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縮影,有起點有目的地,有對未來的未知,要經過種.種考驗,其中不乏驚險刺激的,最終迴歸原點。但人生僅有一次,旅遊能夠隨時重來。

“作為生活在那種固定模式中的當事人,這究竟是他們的主動選取還是被動理解如果是前者,他們是適應了妥協了嗎如果是後者,他們會不會背叛離開”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軌跡,工作,生活,吃飯,睡覺,然後又是工作,生活,吃飯,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旅遊就是從自我活膩的地方走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有點消極但很實在。

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兩位生活在不一樣城市的女主角上網尋找願意交換房子的人,她們相互交換了房子,過上了對方的生活。其實偶然讓自我抽離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離那喘可是氣的工作壓力,換換風景轉轉情緒,接觸新鮮事物,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們是正常人,正常人過正常的生活這叫妥協嗎偶爾去旅行這叫背叛離開嗎世事沒有絕對僅有相對,喜歡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隻會死腦細胞。

“所謂生活的藝術,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點滴趣味。所謂藝術的生活,則是那種享受點滴趣味的情緒。”很喜歡“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經營。週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電影,能夠寫一篇觀後感,看一本有價值的書,也能夠寫一篇讀後感,打掃一下房間,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儘管一切看起來有點無聊,但日子久了,回頭看看,總有意外的驚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發現積累變成了收穫。

“在旅遊圈裡流行一句話,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麼都帶不走。可這就足夠嗎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付出了笑容,他們得到了什麼”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大學時有位教師,上課時跟我們講,她說真正的旅行,不要帶相機,把眼睛帶上就好啦,把一切記在腦海裡,永不磨滅。

旅行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經歷,就應就是難忘的回憶吧,記住每一處迷人的風景,記住每一個幫忙過你的人,記住每一張靦腆的笑臉。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期望你們持續純真,不要奢望會得到什麼,因為我們可能給不到你們什麼,但我們會永遠記住你付出過的笑容。

“所謂堅強,不是在災難前面不哭,而是要笑著應對以後。”我以前經歷過一次痛苦,這次經歷讓我明白人生無常,做自我想做的事情,請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