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基督山伯爵讀書感受(精選3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38K

關於基督山伯爵讀書感受 篇1

《基督山伯爵》這本書開始於一場陰謀。“法老號”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獄友法里亞神甫向他傳授了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祕密告訴了他。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鉅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機敏,城府極深的復仇之神。他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最後將寶藏的祕密告訴了曾有恩於他的莫雷爾船長之子——馬克西米利安。本書以復仇為引線,層層推進,緊密相聯的情節發展中,抽絲剝繭般地一步步展開伯爵的復仇計劃。

關於基督山伯爵讀書感受(精選3篇)

伯爵先生所經歷過的不幸是無人能比的,在四面環海、不見天日的死牢中被關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獄中,他並沒有絕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學習各種知識,不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更因為“佩服這個年輕人”而為他創造了許多條件。九死一生越獄成功之後,他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前進——為自己的不幸報仇!

基督山伯爵根據他各個敵人的弱點懲罰他們,這是一個上帝般的男人,威嚴地在空中俯視著世間裡發生的種.種罪惡,骯髒與苦難。他富有的外表下包裹著智慧的利劍,刺入那些上層人物重重掩蓋下的內心,將裡面的汙穢暴露於陽光之下。他用一個買來的奴隸揭露了弗南伯爵榮耀下的無恥卑鄙,他用一個女人的貪念和一個私生子的怨念毀滅了維爾福檢察官的威嚴光環,而在懲罰他的敵人登格拉斯時,他用盡一切辦法讓他會想起他那被餓死的父親,讓其內心充滿恐懼。

整本書雖然是以仇恨為引線,展開了一個復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鉅作之後,我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這淚水,不為伯爵和海黛的雲遊四方而悲傷,而是為伯爵內心深處的堅韌感到敬佩。我無法想象,大仲馬筆下的伯爵先生竟可以將自己的一切隱藏那麼久,竟可以在仇敵面前仍舊優雅……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話好似“醍醐灌頂”: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是我在讀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並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以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地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話。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後,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之後,他並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裡所見的那樣,於恩人抱拳雲:“赴湯蹈火,再所不惜”,於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援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讓我在幾度的叫好之後也不免有點心驚。

關於基督山伯爵讀書感受 篇2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傑出作品。主要講述的十九世紀一位名叫愛德蒙·鄧第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後的悲慘遭遇以及日後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復仇的故事。

我很喜歡基督山伯爵,原因很簡單。他非常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也聰慧過人,由於飽經滄桑,他對任何事都格外的執著。我覺得基督山伯爵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他包含著幾乎所有美好的跡象,但他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他蘊藏了部分作者的寫照。在基督山城堡門廳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著一尊大仲馬的半身像,還配上一條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由此可見,基督山伯爵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是遺傳了大仲馬。其實這條座右銘,大仲馬只講了半句,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才體現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別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

我最喜歡基督山伯爵的就是這點。別的人很多時候就會非常的優柔寡斷,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樣敢於決斷。或許得不到的才是的,“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敢愛敢恨,生活的才會充實,富有樂趣,不是嗎?

“你的名字,或許只有我一個人還沒有忘記這個名字。愛德蒙,現在來見你的不是莫爾塞夫,而是梅瑟苔絲。”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喜歡讀這句話。他總是給我一種意猶未盡的神祕感,或許不只是這一句,《基督山伯爵》這正本書都充滿了爛漫的神祕感,讓我很是喜歡。

關於基督山伯爵讀書感受 篇3

一氣呵成地看完,當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故事,讓旁人用幾個小時瀏覽,會有些喘不過氣的。這個故事講述了眼淚,慶幸只是平凡普通的人,不必揹負任何壓力,書中寫得比起電影沒那麼戲劇化,卻如同起霧一樣,一層層繚繞,最後伸出五指,卻看不見了。悲痛就這樣,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捲。

《活著》是一位農民自述的悲苦經歷,以第一人稱講述了福貴在中國封建一直到近代的遭遇——千金散盡、喪夫、貧窮、喪子、喪女、喪妻、喪婿、喪孫。讓我感覺,在經歷了這一切後的福貴就只是活著,和那頭老牛“福貴”一樣,無奈悲苦。文中兩次寫道福貴驅趕老牛耕作,吆喝“二喜(女婿),有慶(兒子),家珍(妻子),鳳霞(女兒),苦根(孫子)”這些已死的人,說他們耕作得很好。

第一次:老人又吆喝起來:“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第二次: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著身體。我聽到老人對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半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野時盡心盡力了。”

老人對牛說的話更像是對自己一生的嘆息。尤其結尾處,福貴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更是他一生的縮影,不幸的經歷不由得使人悲從中來。

電影《活著》對於我們80後的年輕人來說的確有趣,但內在的價值似乎遠不如小說本身,關於共產主義的那個雞最後變成牛的寓言尤其無趣!不過能把建國前後的很多事情以獨特的角度反映出來還是不錯的。

正如作者說得,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這本書是可以打動人的,最打動的是我們每個人需要承擔的原來是如此的沉重。原來我們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為我們都在堅韌地活著。哪怕轉身看著跟在身後的命運如此高大,卻也不過只打個哆嗦,轉身,走路。直路短,風景少,所以會覺得最終的結果晦澀;彎路長,可以沿途尋花問柳,遍嘗春色,以至於掩蓋了結果的單薄。或許人在絕望之時總是說要死了,死也許是一種逃避,逃避這不敢去承受的苦難。而活著,才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