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精選2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84W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

做最好的家長!相信是每個家長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家長呢?我帶著虔誠的向學之心跟隨李鎮西老師走進他“最好的家長”世界。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精選26篇)

《做最好的家長》通讀下來,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這樣三個簡單的原則:一是培養女兒良好的品質,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二是使女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是因材施教。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肯定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和意識。但是說起來簡單,往往做起來難!起碼,我在孩子學習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盛怒之下,這些念頭就全飛了。這就是與“最好的家長”的差距吧!

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人,才真正能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做貢獻!在李鎮西對女兒的教育中,品質教育無疑是佔了最大比重的,而且,這也是教育孩子首當其衝的目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但現實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品質教育反倒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並不是家長沒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充滿競爭的、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商業氣息濃厚的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與來愈冷漠,人們越來越自我。對於自我的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愈來愈重視。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關注事情的過程,只關心結果。但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往往體現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在做事的過程中。如同升大學,人們關注的只是最後的結果:大學聯考多少分,考上了什麼大學,有誰會去關心你上高中時做了些什麼呢?這也許就是晴燕那些同學“自私”的原因吧!

在講求實效、追求經濟利益的當今時代,無疑知識能力的“變現”速度是最快的,而思想品質的“變現”是最為緩慢的,甚至是不凸顯的。正因為這種不凸顯,致使我們廣大家長漠視了“品質”教育。但它恰恰影響著決定著你會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

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老人與海》的讀書感想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3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裡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裡,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裡、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援,使他在黑暗汙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鬆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4

《海底兩萬裡》是凡爾納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講述的是1866年,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帶著自己僕人和一名捕鯨手去追捕海上的一隻大獨角鯨,在此過程中,意外發現那是一隻構造奇異的潛水艇,船長尼摩邀請眾人周遊海底世界,中途碰到許多深不可測的事情,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了印度洋、紅海、地中海……整整有兩萬裡。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科學性,凡爾納的各部作品均由此特點。書中涉及了許多生物知識和部分物理知識,例如說:動物的分類、光的反射……故事情節非常出色,不僅使我們開了眼界,對世界有所瞭解,而且也讓我愛上了科學,真是受益匪淺啊!

最讓我感動的一幕出現在海底,那天眾人潛入海底去採珠場採珍珠,正當他們高興奮興回來的時候,發現有位印度人也在一旁採珠。忽然間,一隻目光貪婪、張牙舞爪的巨鯊出現在印度人的上方,猛地向他直撲過去,他往旁邊一閃,鯊魚的尾巴向他一掃,他摔到了地上。正當鯊魚想吃掉他時,尼摩船長主動出擊,展開了一場人鯊大戰,尼摩船長不斷攻擊,卻一直沒有刺中要害部位,而鯊魚張開它那如同工廠裡的大剪刀一樣的大口,將船長掀倒在地上。此時,尼摩船長自稱跟人類斷絕了關係,但在要害時刻,卻為一位普通的採珠人和鯊魚搏鬥,不僅說明他神祕莫測,而且有很強烈的正義感。

海底兩萬裡讀後感:我最喜歡的人物並不是尼摩船長,而是僕人康塞爾,他有個特點,每當他們捉到魚時,他總是主動分類,習慣雖小,但充分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學習很感愛好。我不禁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我的情況,別看我現在學習成績不錯,但是我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優勢——記憶力好堅持到現在,平常根本不怎麼用功,我想:假如我和他一樣該多好,我不就可以名列前茅嗎。所以我應當拿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5

我本是出於好奇,才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儒林外史》。一頁一頁地翻看起來,嗅到一股誘人的書香味,不知道是書的年代太久,還是故事本身就有著非凡的價值……

書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使得吳敬梓——一個出生“科第仕官多顯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憤然地抨擊與諷刺。這本書就像一份無言的控訴,一下接著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後看,我有些懂了。舊社會締造了一群可恥甚至可鄙的儒生,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又無真才實學,醉心功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名揚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祿就會唾手可得。由於這種極端的野蠻的瘋狂的追求,導致了官場的黑暗齷齪,許多讀書人的心靈被扭曲,甚至變態。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嘆。在讀第三回的《范進中舉》時,文中對於范進岳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范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范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裡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

可是若論錯,歸根究底卻不在他們身上,他們的苦苦追求本身沒有錯,是黑暗的社會,是封建科舉制度給了他們“信念”、“理想”,讓他們到死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腐朽、虛偽的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八股文科舉,這可讓多少有志之士寧可“處江湖之遠”亦不願“居廟堂之高”。對於人才的摧殘,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啊!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響了我。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6

從國中一開始就跟著老爸看有關中國臺灣政治的節目,說起來還是--提起我這種愛好,因為關注著-的同時,我也開始關注起政治。老爸說女孩子別參與政治,但我可以關注吧,我越關注我就越感慨,還找不到地方發洩。所以看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內容,我滿心歡喜。

先說龍應臺的第二封信——“為誰加油”。龍應臺說“我們,被教導以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起的。”文中有說到一個書名,對於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醜陋的中國人》。我因為民族主義很愛中國,但是我也有世界主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視我幼稚。可是中國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憤怒的事情,每天看著新聞最經常讓我憤怒最讓我憤怒的就是貪官。我們的政府官員就是代表著我們在管理這個國家,是應該讓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們是這樣來傷我們的心。我很氣,看見雜誌上說,有一位美國官員貪汙了五萬美元,舉國震驚。可是我們的國家呢?這些事讓我尷尬,我甚至害怕外國人會因為這些醜陋來嘲笑我們。我常常抱怨中國這個不好那個很差,我跟父母說我一定要出國,父母也同意,但同時跟我說:可能你到了美國之後就會想著回中國了。不可否認的,中國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畢竟,那是政府的事情,作為普通高中生的我們無能為力去改變什麼。

當聽到別國人說中國不好的時候,還是會鼓起勇氣跟他們說,我的國家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愛國主義情懷。套用文中的話,他們給了我“膨脹的”不安和尷尬,但不會押著我遠離“中國”這個概念。我想這是龍應臺要告訴安德烈的吧。

但聽到龍應臺的世界公民主義,我又產生共鳴了。看到新聞上說到很多弱勢國家,聽到牙買加的選手說他連一雙鞋都沒有所以只能赤腳在炙燙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種道不明的傷感。在讀到第9封信兩種道德中,龍應臺說“海嘯的悲慘震動了世界,國家在比賽誰的捐款多,背後還藏著不同的政治目的”、“這些國家的人民,准許,或者說要求,他們的政府把大量的錢,花在離他們很遙遠但貧病交迫的人們身上”,我也開始思考或許世界公民這個名詞離我真的很遠很遠。

龍應臺告訴安德烈,“我相信有兩種道德,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你才十九歲,那個時間會來到,當你必須自己決定行不行動,如何行動,那個時刻會來到”。龍應臺所在的中國臺灣的貧富差距像一根刺,扎著她的心,令她難受,但她做不了什麼,所以她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有待改善和優化升級的社會結構,她鼓勵人們追求公平正義去改造社會,她拒絕奢華,在離開廚房時把燈關掉,這是她所能做的,也是我能做的,這樣一個微妙的小動作,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跟我爸開玩笑的說,我要拯救世界!老爸卻很一本正經的說那你就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夢想是建立在一張好文憑身上的,至少現在,我的價值體現在文憑上。文憑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總是很痛恨我爸的這句話,可是,我爸問我,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想得出別的公平的出路嗎。我想了很久,沒有。我即使痛恨應試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貪官並在一起罵三遍,可我還是要肯定它的位置。我現在所能做的,還是好好讀書,這樣今後我才能有比較強的能力做世界公民,拯救道德,改變世界。

——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7

幻想是理想的翅膀;幻想是未來的憧憬;幻想是追求美的真率。幻想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珍寶。少了它,平庸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貧乏;少了它,我們的靈魂就不會完整,成為人生的遺憾。而《綠山牆的安妮》中的安妮卻充滿了幻想的細胞,她的生活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幻想,從她的成長路上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直至劃上一個美滿的句號。

一位滿臉雀斑、長著紅頭髮的女孩——安妮,就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綠山牆一般,給原本閉塞的綠山牆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像一條條悠揚的五線譜,給綠山牆譜上了一曲優美的歌。她雖然從小喪失父母,經歷種.種磨難,卻生性樂觀積極,富有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她的善良與真率,博得了朋友真摯的友愛;她的聰明與勤奮,憑著自己的堅持不懈,順利考上了女王學院;她的努力搏鬥,贏得了獎學金。但她因為不忍離開綠山牆,不忍離棄孤零零的瑪里拉,她放棄了獎學金,回到了阿豐利,一邊照顧生病的瑪麗拉,一邊教書,一邊還要自學大學的科目。但她毫不覺得累倦,因為她覺得擁有幻想,就能消除一切勞倦。

從看完《綠山牆的安妮》的最後一行字後,“安妮”這個熟悉的名字便成為我心中一處永恆的美。她不但善良、樂觀、勤奮,更重要的是她那豐富的幻想。的確,生活中只要有幻想出現,希望的鐘聲才會縈繞於耳。比如,一處美景,有的人只是偶然路過形賞一下而已,但有的人卻會幻想這處美景曾住著一位迷人的花仙子,從萬紫千紅的花叢中飛來飛去,閃動著那雙彩色的雙翅;從青翠欲滴的樹葉上滑落於地,與昆蟲進行有趣的把玩……試想一下,哪種人的生活會有趣一些,哪種人的生活會美好一些呢?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果後一個人沒有豐富的幻想能力,他的生活還會那麼有趣美好嗎?

其實,幻想能使生活變得有趣美好;幻想能讓美更加完美;幻想就是生命中的樂趣!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8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後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裡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裡哪個遊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大大同為人類,為什麼他懂那麼多,我簡直如白痴,到底是不是發育的時候少長了名叫大腦的東西;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如果寫到這裡還拿不出來點乾貨,就會讓我雖然已經較明顯的湊字數顯得更加明顯。好吧,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大大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階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後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後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心疼宇宙一秒)。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我們親愛的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著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好貼切,蘇軾他老人家也真是意外地有遠見呢!

作為一個用盡自己一生一世也要將唯物主義供養的人,我從小到現在卻一直痴心妄想著回到過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時間旅行。《時間簡史》既給我一份打擊,又給了一份希望,打擊是因為根據愛因斯坦E=m的公式,越接近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越大,所需推動它的能量就越大,你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無限大。所以你的時光機還沒完成預熱,發動機就因為燃料不足而熄火了。所以在排除神奇外星老司機開UFO帶我飛的可能後,就只剩通過蟲洞一條路了,這也是現在階段唯一可能的情況了。排除蟲洞中那大到不可思議的引力的影響,不確定性還有兩點:一是蟲洞連線的是另一平行宇宙還只是受引力彎曲的同一宇宙,換句話說就是你旅行後看到的將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或以前的你;二是通過蟲洞旅行,那麼“這位空間旅行者可以利用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蟲洞,作為從事件A到事件B的捷徑,而後通過一個運動的蟲洞返回,並且在他出發之前回到地球”,那麼你會在旅行前看到已經回來的你、一分鐘後的你、五十九秒後的你、五十八秒後的你、五十七……理論上可能存在無限個你同臺競演,場面亂到飛起。蟲洞旅行雖然感覺各種不靠譜,但起碼還是給時間旅行一點希望的吧。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9

初讀《邊城》中的這些選段時,我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只是其中的人物——翠翠,一直吸引著我…

選段中大部分以翠翠的回憶寫了一系列的事:與爺爺觀船賽、碼頭上邂逅二老儺送…但作者似乎毫無線索的將翠翠生活的瑣事串聯起,我只是越發奇怪:

就說“二老儺送”吧,作者為何花大量筆墨寫了段他與翠翠間的對話,並多次出現在後文翠翠的話語中。我認為,只是認為,這一定有什麼關聯,加之我多年“偶像劇”的經驗,莫非翠翠對二老有意思的愛慕?其實這也並不奇怪,都說女人的心像裝滿水的玻璃瓶,雖然已經滿滿的,但看上去還是什麼也沒有,讓人捉摸不透。這一點作者是體現在了翠翠的身上的:文中,她多次提及“二老”這個名字,但似乎又在刻意迴避些什麼;其次,她也經常聯想到與二老有關的“青浪灘”、“順順一家人”等事物。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特意安排了兩人的初次相見——一個傍晚的碼頭,比起電視中的狗血且做作的劇情,這已經很樸素了。之後,作者又寫“翠翠總覺得在日後的幾個節日裡,沒有那個端午美”、“翠翠偷聽爺爺們的對話,得知二老在青浪灘過端午,心裡怪怪的”,以及最後的翠翠拒絕爺爺再去城裡看船,但是又思念二老的矛盾心理,正是翠翠心裡一絲絲的情愫,印證了歌德的那句話——那個少年不鍾情,那個少女不懷春?

於是在作者的筆下,娓娓寫出了一個多情、含蓄的少女形象,對於感情有著朦朧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內心又過於矛盾和羞澀,因此不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然而她又是那麼的單純和善良。

但在一道課後練習題中問道:“為何翠翠的愛情會以悲劇結局?”

由於沒有閱讀全文,我無法得知。但我猜測,只是大膽猜測:是因為翠翠的性格所造成的。含蓄多情,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不敢愛不敢恨、多疑,對於自己真實的情感,她不敢主動去面對和承認,只是一味的逃避和退縮。另外,她不敢於嘗試,只是等待,等待著他人來向自己主動,這就發展成了一種被動。因此也許這就是她愛情的悲劇的最終原因。那麼我們又何嘗不是?

平時的生活中,對於親情、友情、愛情,我們要敢於表達自己最真實的看法,任何感情都一樣。如若我們只是不說,那麼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摯友、我們的戀人又怎會明白我們有多麼愛他?所以,我們要敢愛敢恨,處於主動的地位,不然你周圍的人會因為你的被動而離你而去。許多的機會亦是如此,若不珍惜和把握,失去之後我們只能“惆悵而獨悲”。

拓寬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多愁善感的翠翠,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所以珍惜吧,這樣生活才不會以悲劇而終。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0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1

逆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倒流。

超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跳躍。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名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也就是從a時點瞬間跳躍至b時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段。看過《哆啦a夢》的朋友可能會聯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機,乘坐時光機可以到達未來或從前的世界。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是要把宇宙飛船加速度達到99.99,還差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一個時段。譬如,小明從8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塵軍從9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10點鐘到達。當然,你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越過,有二、三、四、五、六個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的世界裡,你可以見到另一個你,另一個你的爸爸媽媽呢!

逆時空旅行,是從b時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它的前提條件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彎曲空間條件的蟲洞。何謂彎曲空間呢?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為彎曲空間。假設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是200光年,那麼如果蟲洞存在的話,它可以為地球與比鄰星之間提供已經縮短了的捷徑: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離。當飛船通過蟲洞飛速行駛時,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壘,回到從前。而且同超時空旅行一樣,能看見當時你的家人和當時的你。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會超過《哆啦a夢》中所描述的機器!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2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裡霧裡。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係。後來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係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後來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理解。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裡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裡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麼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愛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著這本小說,總感覺上面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著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 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3

在快樂,憂愁和悲傷中,你會選擇哪一項?哦,你當然會選擇快樂。只有真正快樂的人,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色彩。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快樂包裹起來,遠離悲傷。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快樂不是狂喜,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淡淡的甜蜜。但快樂並不會憑空而來,而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它。

有一個人,她是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一個會尋找快樂的人,她就是波麗安娜。

波麗安娜是個十一歲的小女孩。這個孩子從小失去母親,經歷了生活的貧困和艱辛,繼而又失去了相依為命父親。作為一個一貧如洗的孤兒,她被送到富有的姨媽身邊生活。這個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美好的一切,當嚮往的東西得不到的時候,她又以一種超常的樂觀心態戰勝自己,戰勝環境,既而戰勝各種各樣的苦難。她從身為牧師的父親那裡,學到了有獨特的目光去認識生活,那就是從“小柺杖”這個快樂遊戲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快樂的祕訣就是,永遠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愛與美麗,同時把它們傳遞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給小鎮上很多人講述過自己的快樂遊戲,使冷漠的波麗姨媽,厭倦一切的斯諾太太,老湯姆,南希,彭德萊頓先生,查爾頓醫生等人都發生的重大的轉變,也使小鎮發生了驚人驚異的變化。

《波麗安娜》這本書中,令我影響最深的是那篇《吉米的自我介紹》。它讓我感覺和知道了,波麗安娜是一個活潑,善良,樂於助人的人。這篇文章也告訴我們,要多幫助人,同時也要把快樂帶給大家,要多交朋友,不能因為朋友不跟你說話,而放棄這個朋友。

這個擅長在不幸中尋找歡樂的小姑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始終相信一切會好起來。這種樂觀,看起來似乎有些幼稚和盲目,但是當我仔細閱讀這部作品後,當我看到那些受波麗安娜影響的人的改變,我們可能會感悟到,正是由於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人們才更需要使自己保持一種快樂的心態,迎接生命中那些無法迴避的苦難。永遠不要抱怨生活中的苦難,而是要學會用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它,因為正像波麗安娜說的——只要你願意尋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你一定會找到。如今,波麗安娜在我的心中已經成為樂觀的代名詞。它象徵著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寬容的愛心,象徵著在苦難中燃燒自己,照亮生活道路的信念和勇氣。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4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活著讀後感。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裡,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裡。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裡。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後寫到過了20xx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裡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著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著!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5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常常沉浸於作者所描繪的奇妙玄幻的荒島世界。而隨著年齡的推移,再品《魯濱遜漂流記》,除了對荒島世界的無限嚮往,我還從中感受到了勇士的感恩之心。這份感恩之心在伴隨著勇士成長的同時,也為我的成長之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成名作,小說是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經歷創作。這部作品主要描寫了主人公魯濱遜在數次航海中歷經磨難,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與自然的抗爭成功度過20--年的時光,並最終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讚揚了人類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精神,成為風靡世界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

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從小對航海就有極大的愛好,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執意選擇了航海。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他遭受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故,幸運的是,最後他都有驚無險,成功返航。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磨難並沒有澆滅他內心對航海的狂熱火焰,反而誘惑他開始了新的航行。可是這一次,魯濱遜又一次遭遇了重大事故,來到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面對島上的惡劣環境,魯濱遜通過搬運大船上的物品以及自己的創造,與大自然進行勇敢的抗爭,逐漸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一次土著人之間的戰爭中,他還解救了一名土著人——“星期五”,並將其作為自己的僕人。後來,有一艘英國船在荒島附近拋錨,主人公魯濱遜便成功獲救,返回英國。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體會到了小說主人公對航海挑戰自我的渴望和勇於同大自然抗爭的精神;再讀《魯濱遜漂流記》,我看到了那一時期英國殖民者在小說中的影子;三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已學會不再單純地從一個角度來評價一個人物或一部作品,而是學著從中發掘更多能夠給自己帶來啟示的東西。而這一次,我學會了感恩。

在一次又一次的航海途中,每當一切化險為夷,魯濱遜都會感謝上帝,感謝他對自己的眷顧。當他流落到荒島時,每天晚上他都會做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的一切。也許,就是這種對上帝的感恩,使他撐到了最後。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漸漸地便忘記了對生活感恩。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有許許多多需要感恩:感恩父母,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辛勤培養,為自己的生活開闢一片藍天;感恩老師,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諄諄教誨,為自己的道路指明正確的方向;感恩朋友,感謝他們對自己的勸慰鼓勵,為自己的土地增添豔麗芬芳;感恩生活,感謝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傲遊的海洋!

生活中需要感恩的有許多許多,可這一切似乎都被我們所淡化了。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現代人便迷失在物慾橫流的金錢社會中,無法自拔。想想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富士康”事件,倘若那些跳樓的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時時惦念父母朋友對自己的好,又怎能輕而易舉地置自己的生命於一時憤慨之間呢?倘若魯濱遜也不懂得感恩,一遇到狂風巨浪便怨天尤人,恐怕我們也就不會看到他後來在荒島之上的奇妙際遇了。

所以,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將感恩付諸於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則,或許就會像小說結尾的魯濱遜一樣,空懷一顆感恩之心,卻再也找不到那些要感恩的人了。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6

美國文化評論家FredricJameson說:“第三世界的文字,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字,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衝擊的寓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一個這樣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邊城》這本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編成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三”,“三三”是個脾氣很倔的女孩。三三家開了一家碾坊店,三三家的碾坊店,生意可好了!可三三的父親也不知怎樣就去世了,從此三三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三三家是開碾坊店的,所以三三母親身上全都沾滿糠灰。

三三家門前有一譚活水,有一天,她來到或水邊抓小魚小蝦,許多小魚、小蝦會自己游上來,不一會兒便裝滿了一大籮筐。三三對這譚活水十分愛惜,別人看也看不得,就連總家老爺的少爺也不例外。總家的少爺去那兒釣魚,可把三三氣壞了。三三和母親訴說了這件事,但母親並沒有理會。她只好自己來“教訓”這幾個“小少爺”。剛開始三三用口頭提醒這是她家的活水,二小少爺們並不理睬三三的警告,這可把三三氣得厲害,三三掂著她那雙小皮鞋訓斥道:“這是我家的,你們不許釣魚!”可是呀!那幾個“小少爺”還頂起嘴來,這下三三更氣得火冒三丈了。以後只要“小少爺”們一來,三三就死盯住!“小少爺”們也只能無功而返,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來了!

讀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讓我感受到了期中的樂趣。他把期中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讓我看得愛不釋手。文中的三三脾氣雖然很不好,但是很有個性的。我有時替三三擔心,有時替她高興,有時替她緊張。我感覺閱讀真的很奇妙,精彩的片段,豐富的語言都會讓人遐想萬分。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7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 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裡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裡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8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但是一直沒有看過,本來覺得既然是名著,一定是晦澀難懂的,一直都不願意翻動它,但是沒有想到偶然的機會看了根據這部名著改編的電影后我對這部小說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等真正開始讀它以後才發現並不是像之前想象的那樣枯燥無味,而是一部非常有趣引人入勝的名著,故事非常具有可讀性。

《基督山伯爵》講述的是一個正直誠實才華出眾的青年水手埃德蒙唐代斯,由於他的優秀而遭到了小人維爾福、騰格拉爾和費爾南多的嫉妒,他們精心的設計好了一個陷阱,佈置好了所有的環節,只為了把埃德蒙唐代斯給毀掉,就在埃德蒙唐代斯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在與美麗的未婚妻莫西迪斯的婚禮上被人帶走了,本以為很快就能回家的他卻很快被投入到了一個叫德夫城堡的海上監獄,並且在這裡關著的犯人都是無期徒刑,於是可憐的埃德蒙唐代斯開始了他悲慘的牢獄生活。主人公從充滿希望的天堂跌入了地獄,從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才俊變成了一個骯髒的罪犯,這一切都是幾個小人由於嫉妒而實施的陷害,這一切在他入獄後慢慢的回憶和推理終於明白這一切的前因後果,他的心中充滿了仇恨,這是可以想象的,給了任何一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有仇恨的,但是殘酷的現實使得他又對未來感到絕望,監獄牢不可認破,申訴毫無希望,陷害他的小人又想盡辦法要除掉他,他真的就要死在監獄裡嗎?就在這時候,作者筆鋒一轉,故事中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物,法利亞神父,這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有著豐富是知識,和不凡的閱歷,在越獄過程中偶然的錯誤使得他遇到了埃德蒙唐代斯,通過交往他們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互相安慰,互相信任,法利亞神父把他所有的本領和見識都交給了他的這個好朋友,還告訴了他一個驚天的祕密,一個藏有巨大寶藏的地方,在他毫無希望走出監獄的最後之際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這個年輕人,逃亡的過程充滿了驚險和智慧,最後他成功了。讀到這裡我心裡一陣激動,十九年的牢獄生活並沒有摧垮這個年輕人的信心,他有著如此驚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而神父也是因為佩服這個年輕人才為他創造了很多條件。

逃出監獄以後的埃德蒙唐代斯卻並沒有在得到鉅額財富以後貪圖享樂,而是把復仇作為了自己以後人生的唯一目標。埃德蒙唐代斯在得到基督山的財富以後變身為了基督山伯爵,描述基督山伯爵復仇的過程是整個故事中最精彩絕倫的部分,唐格拉爾、費爾南和維爾福這三個仇人一個一個的都進入了他精心設計的復仇計劃內,每一個仇人都得到了他們應有的懲罰,復仇的過程看的人既緊張刺激又扣人心絃,當然他不僅復仇還對那些幫助過他的人進行了報恩,真正是快意恩仇。

《基督山伯爵》這本書被世人譽為是通俗小說之王,充分體現了作者大仲馬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深厚的寫作能力,不由的人佩服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範圍內流傳這麼久充分體現了該書的文學性和故事性,是大仲馬為全世界留下的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有一句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基督山伯爵用他那驚人的財富作為復仇的有力工具,報恩,報仇,這也體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金錢萬能論,這是該書唯一個缺點,但是這也和作者所處的年代和社會環境有關,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他,金錢確實有很大的能量,但是我們同樣要相信社會是有正能量存在的,摒棄金錢萬能論。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9

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揹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幹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0

人在逆境中對生命的追求

《活著》這本書其實很簡單,它就告訴我們兩個字——活著!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有著一個坎坷的命運,從年少時的少爺,再到後來的落魄,看著親人一個又一個地離開自己,直至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面對著這些悲傷,主人公堅持活了下來。

在一開始的部分中,主人公變成了一個農民,地位的變化懸殊並沒有使他放棄生命,他逐漸適應了貧窮而又辛苦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中,經常有人會因為企業破產倒閉而終此一生,但是失敗衰退又能怎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話說得好,古人對於生命的珍惜熱愛從中而出。生命,其實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即使世界上有著無數的生命,即使地球上有幾十億人類,即使你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些人中的一員,也不要看輕自己的生命。對於生命的熱愛,應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吶喊,是靈魂的呼喚!

作者為了寫出“活著”的思想,為了寫出對於生命的熱愛,不僅設定了重重的苦難,還添加了許多與福貴相對比的人物來突出生命的重要。在戰場上,主人公小心翼翼,唯恐被打死打傷,而很多士兵都戰傷,但那些把他們運到後方陣地的人,只是把他們扔到地上,不給於救治。這就是對於他人生命不敬,是對生命的褻瀆與輕視,是一種最可恨的行為,由此,我們在意識到生命重要性的同時,也不能僅僅自私地保護自己的生命,還要尊敬別人的生命,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儘可能挽救別人的生命。因為生命是等價的,挽救了別人一條命,就等於自己救了自己一命。但在書中,當家珍對想輕生的春生說出:“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時,她在勸誡春生要活著,但是他還是上吊死了。確實,所帶來的苦難是人難以承受的,畢竟在那個、沒有公平正義的年代裡,人的生命在那些瘋狂的“革命者”眼裡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有很多的著名作家和科學家都自殺在那個悲傷的年代,如老舍先生。但是也如食指在《相信未來》中訴說的那樣: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在逆境中,我們更要珍愛生命,相信終有一天真理終會站到自己這一邊。真理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而如果連命都沒有的,哪能看到太陽升起的時刻!

另外,作者書中所用的語言也很有地方特色,帶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粗獷,文中的語言更加貼合實際,讀起來更加真切逼真,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地方特色,感受真真切切的農村氣息,這對於描述一個農村的背景擁有著巨大的作用。

當我們看完,合上書時,心中就不由自主地升起了一種悲傷感,對於福貴坎坷命運的悲憫之情是由內心發出的,而在旁人看來的無比悲痛,在主人公眼中和言行之中只能隱約透出一絲懷舊的憂傷。

他就那樣孤獨,憂傷地活著,活著。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1

近來讀了大仲馬的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從去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的一瞬間突然想起自己很久以前買過這本書,只是從未開啟,但那本只有一冊,而眼前是厚厚的上下冊。想來那應該是改編本,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眼前的厚度確實心裡一驚——開啟後卻發現從第一章就是大段對白,很容易讀了下來。

情節動人,語言形象鮮明,讓人止不住一路讀下去。然而當故事發展到法利亞神甫出現,突然感覺變了——之前章節的連貫一氣呵成,在法利亞神甫出現後,尤其是兩人相遇後對他種.種神通的介紹,突然有點不願接受。分明是小說,分明知道是浪漫主義小說,分明也感受到了作品的豐富想象力和緊湊誘人的情節,可是還是忍不住想:如果在現實社會裡這根本不可能,怎麼會就有這種“神人”,怎麼會就那麼快學到那麼多淵博的知識,不幸的人沒那麼幸運就會遇到救兵,成為偉大的人,一切順利的執行下去。不得不又一邊提醒自己,這是小說,不等同於現實。

看下去。不得不佩服作者充沛的活力,豐富的象形,故事讓人不自覺聯想到中國武俠裡一人誤打誤撞遇到一個神祕莫測的老人,並虔心以待,豈料這人竟是武俠高手,並在這高手死前獲得幫助得到獨門祕籍和他全部內力,於是成為眾人景仰、年輕有為而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高手,君子。甚至涉及的地點景物更加廣博,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的交錯更具有廣闊視野,於是一邊為之讚歎覺得這一切迷人同時卻會在心裡暗暗想,不真實。

原來曾經喜歡的英雄,恩怨分明、善惡有報都已經漸行漸遠。更確切的說,現在觀念裡仍這樣的期待,卻不再如以前“好人”、“壞人”涇渭分明,更沒有滿腔熱血和憤怒,不會大嚷著“那些都是壞人,讓他們都去毀滅吧”。因此對於大仲馬文中恩怨報應、熱烈的感情會羨慕,也帶著幾分讚賞,卻不會真的進入到內心了。

是一點點成長,成為所謂的現實吧。知道人應當帶有美好期待,擁有想象能力,擁有除了物質世界外的豐富精神生活,不能那麼“俗”。可就是美麗的期待也是有限度的,會參照“可實現性”來設定,此外不過是關於生活,即使被好友罵做“太理想化”的想法也不過是遠離喧囂吵鬧,隨心所欲的享有自己追求的快樂自由,而不是這種跌宕起伏,需要毅力與智慧堅持的傳奇故事,甚至覺得這更加“不靠譜”。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2

一直很遺憾,直到中學我才接觸到大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他的《邊城》是老師力薦的代表作。於是借書來讀,這一讀立刻被裡邊的情節吸引了去,彷彿我也置身於那個年代,那片如世外桃源般美麗的湘西。

“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這是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我開始尋思著,沈先生應該要寫祖孫相依為命的故事。看下去後,的確如我所料,然而又出乎我的意料。因為從字裡行間,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祖孫兩人對生活的抱怨與不滿,而是面對生活勇敢與坦然的自在。

爺爺是個忠實的擺渡人,他堅持為這份工作奉獻了五十多年,心甘情願,因為擺渡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從弱冠之年到古稀之年,他的這份感情已無從割捨了。“他唯一的朋友的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每次回味這一句,心裡總泛上股淡淡的酸楚。自從女兒殉情後,他的心裡應該空出了一塊,每次去碰觸,都會不自覺地哀傷吧。然而爺爺在大家的眼中依然是最樂觀與自得的老頭。

小說中對翠翠的描寫是這樣的,“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那麼乖”“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鄉土氣息孕育下的清純化身。在美麗的外表下,我更佩服她的勤勞與堅強。與爺爺的生活,她似乎從來都不覺得少了什麼,儘管失去父母,但她的心是完整的,不像爺爺,有一些哀傷的過去,她的心裡寬敞明亮。熱情大方的她,快樂地過著如平常少女般的生活。遇到新娘過渡,她會爭著撐渡,到岸後,目送花轎離開,然後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因為她是一個不被世俗汙染的女孩,所以她清澈如泉,明亮如水,一顆心被善良與天真填得滿滿的。如此美麗可人的姑娘自是男孩子們追逐的物件了。當中就有兩位好少年,但好巧不巧的是,他們不但是情敵,更是好兄弟。兩年前的彼時,翠翠十三歲,哥哥十六歲,弟弟十四歲。

大佬天保和二老儺送是茶峒掌水碼頭的兒子,“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一個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一個眉清目秀,富於感情智慧。他們都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看到弟弟對愛的執著與勇氣,哥哥選擇退出成全;弟弟則不要碾坊寧願做個擺渡人,娶翠翠為妻。然而事情總非想象的那樣簡單,誰能想到水鴨子的天保意外在闖灘落水溺死?他的死,不是成全,而是無法挽回的裂痕祖孫兩人仍然划船過日子,一切依舊,惟對於生活,卻彷彿什麼地方有了個看不見的缺口,始終無法填補起來。

而此時年邁的爺爺因為翠翠的事連番打擊已心力交瘁,他沒想到,一心只想為翠翠謀個好姻緣卻落得了這番局面。儺送既不願娶不喜歡的人,又有愧於大哥的死,和父親吵了一陣後,他選擇了下桃源。

翠翠的愛情,沒有來得及自主便失去做主的權力了。她的幸福,原來已在不覺中悄悄流逝了大半。

而一夜雷電交加的風雨過後,催醒翠翠的,不是萬里無雲的晴天,而是一夜暴雨所造成的白塔倒坍、纜繩不見了、渡船不見了的現實,更令翠翠難以接受的是唯一的親人爺爺死去的噩耗。

在料理完爺爺的喪失後,翠翠從老馬兵口中明白了爺爺活時所不提到的許多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於爺爺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坊,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爺爺的死因,又如何與翠翠有關……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全明白了。她把事弄明白後,哭了一個夜晚。

懷著對爺爺離世不久的哀悼之情與對二老深深的思戀之情,她默默等待著,想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許多人感嘆這樣一部極力讚揚美的小說以悲劇告終,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落得個悲劇的結局,是不是沈老太過殘酷了?他自己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命運的無奈與無常使得翠翠的生命中有許多的錯過與哀愁。然而,她的未來卻是不被操控的,它會隨著自然的發展而繼續她的故事。

在看到爺爺死的時候,我很傷心,因為那時的翠翠還是個尚不成熟的女孩子,她一直以來都和爺爺相依為命,突然間要失去這樣一位至親,對她來說是何其巨大的一個打擊呢?幸而她有善良的鄉親鄰居,在他們的幫助下,爺爺才能入土為安。這就是沈老筆下的湘西人,處在偏僻山地的他們用純良的本性在演繹著湘西人簡樸而純淨的生活。

《邊城》最大的吸引力便是“愛”與“美”。這兩大主題也一直是沈老作品中流露最多的精神源泉。在《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翠翠與爺爺的親情及鄰里鄉親的友愛,青山綠水的環繞,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作者以那個時代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用翠翠這樣的典型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處桃花源,在彷徨與無助時時常會去那裡小憩片刻,尋求安慰。而邊城,就像是沈老給我們在喧囂煩擾的俗世之外,尋到的一片如青溪般澄澈與簡樸的精神家園。而翠翠就是我們精神家園裡那個最原始的自己。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3

《儒林外史》所寫主要是作者所處清初至清中葉儒林的生活,其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換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

作為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標明賢,末述四客,塑造了眾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內文借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是辭徵辟的,雖為徵君而辭爵自樂和因貧而任的賢著典型,加以遲衡山、武書、虞華軒等一班正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託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的惡濁風俗之下,為天下所難為,保持一種如王冕那樣不為物役,不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特別是當世風如江河日下之際,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消磨盡。落得只有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而這四奇人既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時心境的寫照,也是全書於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際禮失而求野的象徵,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並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於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4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我卻要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中樂。”

從書裡,我學到了許許多多。書是知識的海洋,在書海中我長大了。我在書海中迷失了自我,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人物,會因主人公的高興而高興,為科學家發現的東西而驚歎。合上書本,書裡的內容還會讓我回味無窮。書把我帶入了知識的世界,讓我參加《愛麗斯夢遊記》乘著輪船,唱著優美動聽婉轉的歌踏上了《海底兩萬裡》的路程,看珍珠在水底佔放光芒魚兒在海底嬉戲,我和這些書中的朋友走出船艙學魚兒游來游去,同海螺滿海共舞,每一個字母,每一個聲標,每一個音符都在那裡跳動,隨著海浪的拍打,我們改正著一次次的錯誤,當我們該離開海底時,又重新唱那《離別》贈歌,歌中有我們的收穫,喜悅,成功時的笑容……海螺又送給我一句話:我讀書,我自信,我成功。

一個個春夏,一個個秋冬,三百六十五個輪迴,讀遍了《唐詩三百首》,經過了高爾基的《童年》,越過了《孟姜女哭長城》。在這裡我從森林古猿一步步的演變成人用火,住房,我們千心萬苦心含成功的喜悅,來到了錦繡山川的《桃花源記》,心如小河歡躍流淌,纏纏綿綿的向前進,我們大家歡聚一堂,口中品嚐著月餅,抬頭觀看天上的月亮,夢想著《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為我們開闢了一片嶄新的天地,進入神仙化境,過的瀟瀟灑灑。不知不覺中,我已經長大了,書成了我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夥伴,閒暇時總會遨遊在書海,豐富我的知識,增長了更多的見識,書的海洋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在看書時就會非常快樂中。

高爾基曾經說過:人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書是精神的食糧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我們應該多看書籍,豐富我們的知識,增長我們的見識,學會融入到書中,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一員,這樣我們就會從中感到快樂,不會再把看書當成一種負累,還能從中學道許多的許多東西。

讀書,讓我樂在其中。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5

近日正沉浸於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一直以為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百讀不厭的。今天讀的這篇文章正是是先生一篇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妙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其說《朝花夕拾》是一篇雜文冊子,我倒是認同現在的這篇百草園是一篇極美的散文。當初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有幾段還是可以背誦的。文章寫得童趣盎然,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自己家的後院是如此的喜愛。將其冠以“百草園”的名頭,讓大家讀得此文的人都覺得這兒真是個好玩的所在,先生對於百草園的描寫可謂用心。這是一個怎樣有趣的所在呢?可以追趕著雲雀,直到它們飛上雲霄,還可以拿著樹枝像趕著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撥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地炫耀。這樣的百草園怕是每個孩子兒時的夢想,有這樣的一個百草園,兒時定是能度過一個很快活的時光了。

可惜的是,快活的童年終有盡頭,接下來則是自己必須的讀書識字路程。和天堂般的百草園作別後,邊要開始上私塾,還有一段是“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屋。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先生在這私塾中也是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的,學生讀書的姿態,先生讀書時候的灑脫,包括先生在私塾中畫的各種畫兒,都構成了先生童年美好的記憶。

文中記敘的是一段美好的童年時代,而童年頁終歸要結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不過是從天堂的一個花園走到了另一個罷了!

1000字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6

《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敘了在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岩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細細地品讀完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這個女孩,這個與我同齡的女孩,著實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猶太少女安妮13歲時,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而住進狹小的密室,他沒有自由,她恐懼,她痛苦,如花的生命隨時會因一次大意而喪失,她的生活沒有保障,就連解決最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而這樣的生活她足足呆了兩年之多……

真的很難想象,當人們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感到痛苦時,安妮卻仍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

文中有一段曾寫道“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從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探險,充滿危險和浪漫情事,並且將每段艱辛的事情當作我日記的材料。”安妮雖然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可見她的精神家園是豐碩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們自己,從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們就好似一個美麗的泡泡,儘管耀眼奪目,但卻經不得一點風吹草動,隨時可能破碎。因此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但相對於經歷戰爭痛苦的安妮,我們所謂的“逆境”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難都勇於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難,請千萬不要在逆境中沉淪,我們應該勇敢地站起來,奮起抗爭,以樂觀的心態直面逆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並在逆境中錘鍊自己,把自己磨練得更加堅實!因為,安妮一個不曾絕望的女孩;一個永遠樂觀永遠快樂的女孩;一個面對逆境卻不願低頭的女孩正激勵著我們衝出逆境!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安妮,記錄下她生活的一點一滴,聽起來像夢魘,但卻能讓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摯的情感。這本書,或許該說這本日記,是陪伴著安妮成長的一件不會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讓讀者在看了後,會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