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精選20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99K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精選20篇)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裡,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2

在個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壓力大;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師佈置讀《論語》,讀後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淨化,為人處世、學習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發。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學習。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的是為人要重義輕利,君子懂得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統治上崇尚“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後,要重視學習。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毛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總體而言,論語中有好的觀點,也有迂腐過時的觀點,我們要吸收其精華。

譬如綜上所述的孩子從小教育要將道德品質放在首位;學習要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為人要重義輕利;為政一方要實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讀好書使人心靈淨化,讀好書使人類進步!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3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裡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裡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麼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4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5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6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訊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裡很是愧疚。可是等後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檔案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麼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7

今天開始認真讀《論語》。對於這一類的古籍,年輕的時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讀了很多年的書,竟連這樣一本古典、經典、充滿智慧、字字珠璣的書都不曾好好讀過,不禁汗顏。

細讀之下,竟萌生了寫點什麼的慾望。於是乎,開啟了塵封的個人公眾號,寫下讀《論語》後的第一篇感想。作為開篇文章,這真是一個不過的選擇。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一早便知。然“悅”與“樂”的區別在哪?之前從未細想。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可不,學習的過程中內心充滿喜悅,那是靜靜的心底的私語。百家筆記網()雖有時也會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表面平靜,內心洶湧。有時竟然是不能說,不可說,說不得,說不出。呵呵,有時候語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來到,若不喜形於色,豈不讓“朋”誤會?而“朋”之一字,絕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見古人擇友嚴苛,並不隨意與人為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這樣的人來了,豈會不樂開了懷?那絕對是喜不自勝啊。

“人心隔肚皮,對面不相識”。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可謂是難之又難。知你、懂你的人世間能有幾人?年輕時常常豪氣干雲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現在想想不免發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慍,這豈不是我們該有的基本境界嗎?話說,你慍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擾嗎?就讓花自飄零水自流吧。

靜靜地享受讀書的喜悅,讓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這是夫子早就給予我們的智慧。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8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最近一段時間,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讀了一點《論語別裁》來充實自己。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旁徵博引,談古論今二而撰寫成《論語別裁》,通過南懷瑾先生的論述、詮釋,希望自己從《論語》中學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談一丁點讀《論語別裁》的感受。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特別是有別於明朝朱熹對《論語》的解釋。他認為現在人們對於儒家學說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多是由於朱熹的解釋給人們的誤導。《論語》這部書,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書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的話。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覆,愚笨的學生問他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覆便又不同。孔子說話,是因人而異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他將人看作是平等的。《論語》中有"性相近,習相遠,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說,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孔子提出了四個字,可以說是中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哲學,就是"有教無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麼呢?孔子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說"修己以敬".孔子的學生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這個學生又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這句話就是說教育並不是讓你去打坐唸經,"修己"是讓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還有一個社會目標,就是"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這個教育觀念是新的。教育並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礎,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的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教育個人與社會連貫起來。

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為升官發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這個使命,就感覺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來有人的尊嚴,到了做到自己感覺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時,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所以《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必要時寧可殺身來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就是《論語》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就是說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氣魄,要有毅力,因為"任重而道遠"."任"就是擔子,把"仁"拿來做擔子,擔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說:"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以整個人類作為我們的擔子,就是2520xx年來一個了不得的傳統。後來宋朝的范仲淹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覺到"任重而道遠"的緣故。明朝的顧亭林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這個道理。

《論語》是一本由隻言片語構成的偉大著作,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論語》的深邃,是即便南懷謹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也要窮數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奧的鉅製。我作為一個後學晚輩,只希望隨著人生經驗、閱歷的增加,對《論語》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對於我的教學和生活不斷帶來更大的幫助。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瞭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就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就應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就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麼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就是“討論”的意思,“語”就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就是修改,“語”就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修改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就是這麼寫的),這句話就應翻譯成“學習並且經常溫習,不也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此刻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並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啊!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常”講,翻譯成“適當的時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就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貴族社會裡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之後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後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階級敵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此刻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0

南懷瑾先生著作《論語別裁》中南師有談到“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感於現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學識”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養,談幾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記得女兒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就象一朵帶刺的玫瑰,不合群、不排隊做操、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幼兒園的活動限制太多,遊戲很幼稚,她不喜歡。老師則說這孩子是不是精神有問題,經常眼神迷離,小小孩子經常一個人沉思,不合群。但是孩子在家有說有笑,怎麼到了學校就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在幼兒園兩個老師管三十多孩子,女兒從老師那裡受到的關注少了,得到的愛少了,受到的限制多了,因為不聽話被批評,被冷落了。作為家長,怎麼辦呢?第一要體諒老師的難處,孩子不聽話,很難讓老師不批評;那就期望老師多愛一點孩子吧,我選擇了和老師處好關係。

首先,在老師面前承認孩子的缺點,希望老師多擔待。但在孩子面前還是以鼓勵優點為主。我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報名成為家委會成員,配合老師排練一些親子游戲。記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元旦晚會,我們幾個家長、老師還有孩子一起自己準備道具,排練節目,其樂融融,真的和一個大家庭一樣。老師和家長熟悉之後,自然對待孩子更有耐心,關愛多了,批評少了,孩子很快融入了班集體。

另一件事是女兒上國小了,因為平時自由散漫慣了,教室裡坐不住、說小話、寫字東倒西歪、下課打鬧,老師沒少到我這裡告狀。我呢,一概頂住,從不告訴孩子這種事。只是孩子在家裡寫作業時,我提醒孩子坐姿,而且是以保護眼睛為理由。那時我每天和孩子一起做眼保健操,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做事認真些。我扮成近視眼,故意看不清視力表等等,邊遊戲邊提醒吧。真應了葉曼老師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中,不談道德,只言利害”。批評也是以利害為基礎,不針對品德批評,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太強,做錯了事,大部分不是品德問題,而是無意的。經驗不足,喜歡嘗試,調皮,分不清輕重緩急都可能犯錯誤。終於孩子在三年級下學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長大了。字寫得板整了,學習主動了,開始在家中的飯桌上批評其他不守紀律的同學了。

再說說兒子打人的事,我作了點細分:內外有別。兒子到外面打其他小朋友,即使其他小朋友不還擊,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打他,並告訴他,被別人打是很疼的,幾次下來,孩子就不打外人了。但在家裡,兒子有時打我,只要不太疼,我認了。第一因為我在外面打了他,第二他有姐姐,姐姐有時打他,他不敢還擊,可能有負面情緒積累,我算是他的出氣筒。現在我們父子經常打鬧,當然每次都是以我的“失敗”告終,都成遊戲了。因為有打鬧,個人覺得還是跟兒子親。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無解的問題:學校作業太多。我為此請教過心理學教師。他說:“沒辦法,家長替孩子做點吧!”後來孩子有問題請教我時,我一看如果題目很簡單,我就說:“哎呀,這題很難,讓我好好想想,你最好再讀一遍給我聽聽。”往往孩子在重讀題目中就說:“行了,老爸,我會了”。如果我看這題很難,不適合孩子做,我就說:“這題簡單,你照我說的寫就是了”。孩子不放心的問:“這樣行嗎?”我說:“沒問題,如果錯了,回頭找我,我問你老師去”。

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祕方:兒子小時候經常腹瀉,用培菲康治標不治本,今天用藥今天管用,明天不用照常腹瀉。後來經其他家長推薦,用嬰兒健脾散,非常有效,標本兼治。因為腹瀉與脾虛有關,健脾才對症。

有感而發,寫的很隨意,但是有南師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宗旨: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具備,我們就會少走彎路。細細體會自己與兒女之間的因緣,不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慾望所迷惑。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1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訊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裡很是愧疚。可是等後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檔案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麼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2

暑假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有點頓悟的感覺,就來寫寫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一個節目開始,某個晚上看某電視,李連杰給人感覺很滄桑的感覺,他說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輩子,光溜溜的身子來到人間,光溜溜的離開人世,來的時候,需要別人救濟幫忙,走得時候也要麻煩人火葬幫忙,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救助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還是利用在世間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別人,才有意義。當別人問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說是"給別人的才是你的",解釋到比如別人送一個表給他,他每次看錶的時候,其實都在想念那個送表的朋友,其實他朋友已經戴在他的身上,他認為,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什麼都不能夠帶走,為什麼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這樣一來,自己就永遠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歸結為"助人"和"愛人",我想就是他的偉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為了論語而論語的思維使我們認為古文化沒什麼用處,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而且由於沒有生活經歷,對論語之道也沒有真正的體驗。

經歷了20xx年的社會生涯,有時候會對社會有悲觀的想法,對人生有無奈的想法,現在周圍,好象始終是那些有關係的人吃得開,利益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會的寵兒,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為手頭的工作而生存,有幾個人可以超脫的生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畢竟說什麼生活還得繼續。正因為工作的辛苦和無奈,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快樂,混日子的感覺很厲害。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他想更加有錢,也不知道怎麼把錢轉化為長期的快樂,最多就,那種窮快活很少了。

總之,我們的生活,得為"利"字。在這個前提下,那論語的做人學問,仁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呢?畢竟這個不管我們飯的。我結合自己,想了一下認為其實是我們還是沒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們怎麼樣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做人之道,誠實之人,狡詐之人,其實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的道。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懷瑾先生,就會去把做人理論化,找到人生的修煉理論,可以更好的指導做人。而大部分人,則是根據自己的教育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無理論的實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實並不與謀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們更好的謀生。可以認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態度和方式相輔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確,做事就越清晰,不會出現原則的問題。

最後,做人之道,其實是給人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始終人生必須明白,財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疾病、窮困、死亡、失敗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況,真正人生不敗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煉。一個人做人明確了,他可能事業失敗,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終還是會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他可以面對。否則,則可能會由於某個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每個人,不管讀論語也好,還是西方哲學也好,或者自己確定一個準則,找一個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確保永遠不失敗。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3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裡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裡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麼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4

今天讀了論語。讀完第一個感想就是:果然是論語啊!謬論真不少!很多話都像廢話一樣……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幾乎沒有嘛……怪不得孔子是聖人——全部都做到這樣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學習!!

不過我覺得學習真的很重要,而且學習要經常去實踐。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不是沒有道理的。身邊學習好的人有很多,雖然我不是很自覺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啊!

本來要寫讀後感的……可是正正經經的作業一樣的讀後感好難寫,所以先上來發發牢騷——就開心一點了——等一下就去寫作業,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這個人!

我其實讀得是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是學校的暑假作業啦……不過呢讀了真的有感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作業都快來不及做啦!!讀完厚厚的一本《論語今讀》不知道要幾天以後了——乾脆先挑幾句寫起來!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沒有讀過論語呢?又開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聯絡上,當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點,否則不敢“見”她咯。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5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_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裡,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裡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6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詩經》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思”為語助詞,並非思想的意思)。這裡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偽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註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若說“為人之學”,其中偽飾必然難免。文章偽飾並不難,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偽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為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偽飾,即便試圖偽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悽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為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著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群、怨之道(《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才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 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後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為孔子所慣用。孔子思想不重嚴密的邏輯推理,也很少論及“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為“如何做”,於平凡的行為要求中見大智慧。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7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 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 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 ,值得我們思考 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 想。 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後, 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 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永珍的價值觀念,如“孔顏” 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 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 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孔子直 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 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 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 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 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孔 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 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 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 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裡講了什麼是孝, 同“事

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 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 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 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 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 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 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 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 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 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 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 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 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 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 ……但是正是這樣的 “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 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 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 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為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 。斯言一出, 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 “守成” 之學。 建國已五十多年, “五十而知天命” ,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 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 ,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 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 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 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 吹又生” ,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 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 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 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 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 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 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 達的心胸, 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 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 內心的安寧、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 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 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 庸和力行。 自省是在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 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 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 合社會道德規範,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 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 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 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係。 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國小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 它對青少年 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 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 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 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 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 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 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 語》 ,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 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8

一代智者萬代師,被稱為”至聖“的孔聖人孔丘,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閃耀著自己的光芒,他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他使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式,他貫徹”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為人處世之道……那一句句論語,傾訴著他的心聲,那一句句論語,凝聚著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幾千年,我們依舊聆聽著他的教誨,我們懂得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中心,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中孔子的告誡,我們明白了”禮之用,和為貴,賢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導。而那一條條論語中,最令我觸動的,還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為就是不會迷惑,這樣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間紅塵。經歷了太多,在謎題中徘徊,最終擁有了現在的成就,因為見過太多,所以自信,也不會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為就是不會憂愁,因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擔憂,見識過了風風浪浪,經歷過了大風大雨,才有瞭如今的平靜。這樣的人,哪怕天塌了下來,也只會安安靜靜的去補救;而那些有勇氣的人,修為就是不會畏懼,有了勇氣,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難再大,風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是因為勇氣,有了支撐下去的信念,因此,無論什麼樣的危險,也會慢慢在他們心中的勇氣下慢慢灰飛煙滅。

從古至今,成為聖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為心中的雜念,唯有孔丘,不僅見多識廣,待人寬厚,更是無所畏懼。或許我無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論語,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亂世中,依舊馳聘神思妙想。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19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就應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裡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這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裡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理解讀書心得 篇20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_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_,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_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