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通用1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42W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獨,書看得很快,可資訊量太大,反而還未消化完畢,停留在對一本好書囫圇吞棗泛讀一通的階段。相信還要反覆咀嚼幾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對人類歷史的諷刺有多深。目前我對百年孤獨的理解僅是這是一本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著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後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貢多生活,在這個孤獨的小鎮與以馬貢多小鎮為中心形成的一個範圍活動著,在這裡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昇華,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著的信念,履行著他們從生下起就無形中擔負著的職責,為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認為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家族,他們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打自這個家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這個家族的命運緊緊的相連在一起,他們生來是孤獨的家族,死後也並沒有逃脫孤獨二字。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通用15篇)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裡,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資訊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援。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裡,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2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了兩部偉大不朽的鉅著——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和這部《百年孤獨》,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正如最初楊修向我推薦這本書所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的,而書是本很具親和力的書。

一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可能會被他龐雜的家族系統和讓人頭暈目眩的重名嚇倒,象許多人所說的那樣,覺得這是一本難懂難讀、非常混亂的書。但是,正如聖伯夫所說的,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擁抱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它們不會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享受的時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覺得滯澀的地方就暫時跳過,也就避免了整體上受薰陶的心理氛圍的消解。這部書的篇幅不長,可是我讀了很久,書中一直充斥著那種死亡的沉重壓抑得我無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邊讀就一邊有許多許多的念頭紛至杳來,象冰雹一樣不停息的砸過來,卻覺得茫然沒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許也正是那種孤獨和宿命的感覺,讓我象著了魔一樣死死被縛住。

在我讀來,全書的脈絡非常的清晰。一口氣讀下去,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說“你們不是戰士,只是屠夫”,讀到憂鬱的義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彈了一夜的大提琴後割腕自殺,讀到阿瑪蘭塔變態無恥的苟且活著,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敵編織殮衣,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讀到那裝滿了兩百節車廂的死屍被倒入大海……會悚然驚覺,經過了開頭幾節的艱深滯澀,寫到這裡已經是酣暢淋漓,彷彿馬爾克斯十八年的悄沒聲息的創作磨練將所有的情節渾然一體,所有的情感在這一瞬厚積薄發不可抑制。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說著自己的往事,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的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註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個線牽引著無法偏離軌道。她偶爾會透露一些宿命的跡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來算命的紙牌,奧雷連諾上校對死亡的預感,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但是,這些宿命的暗示卻被那些自認為清醒的人們當作瘋子的澹語和夢囈,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從中得到的卻是更加無邊無際的絕望和痛苦――發現自己的孤獨和苦難是不可避免,無論你是否努力去抗爭都擺脫不了的絕望和痛苦。讀著讀著,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沒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才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當我終於讀完這本書,合上之後的念頭就是走出門外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場惡夢。雖然走出去之後,我看著屋外的天空,怎麼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還是下午,但仍然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從惡夢裡驚醒的感覺,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劫後餘生的喜悅。

《百年孤獨》裡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裡隱藏至深的亂倫渴望。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裡,踱著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天使。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現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裡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非常喜歡這個總習慣於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為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阿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得極為明顯,感情也最為熾熱。當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愛情的奧妙到底是什麼,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擇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年之後,他結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時,當孤獨已經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

奧雷連諾上校是第三種孤獨者——哲學家。他的孤獨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這個人幾乎可以算是這部書的一個主角了(如果允許這部作品存在一個主角的話),給過我最深的震撼。奧雷連諾天生帶有孤獨的氣質,從小就孤僻異常,成天從事枯燥的鍊金術,離群索居,不問世事。然而事實上,他在這種孤獨中結識了先知梅爾加德斯,他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極大發展的機會。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中流淌著堅強不屈的因子,也許由於孤獨把他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獲得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獨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黨人,想拉攏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奧雷連諾堅定的說:如果一定要選擇,他寧願選擇自由黨,因為他發現保守黨人是騙子,操縱選舉;他的朋友是自由黨,為了發動暴力革命決定採取暗殺行動,準備殺掉他身為鎮長的岳父,奧雷連諾便天天拿著火槍守在岳父的門口保護,因為他堅信“這是屠殺,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簡單的行為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仰。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也流淌著桀驁不遜的因子。當政府軍開始殘殺無辜時,他主動糾集了21個年輕人發起了暴動。許多所謂的評論家評論說奧雷連諾是魯莽的發動了戰爭,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爆發絕對是必然。因為孤獨的宿命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烏蘇娜那種在孤獨中自得其樂,對她而言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第二種是象阿瑪蘭塔那樣生活在孤獨的陰影裡不能自拔,在鬱悶中可恥的墮落和變態;最後一種就是象奧雷連諾上校這樣充分的燃燒,為了不變質而毅然燃燒。其實他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嘗不懂得人生的沒有意義,在他和朋友馬克斯上校交談時就悲嘆過自己在革命裡沒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個沒有意義的人生,寧願去尋找一個假想來讓欺騙自己。這個假想,對尼采來說,是美學和藝術,是希臘悲劇裡的酒神,對奧雷連諾上校來說,是戰鬥,是_政府,是讓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他非常清醒,在告別孤獨的時刻,他有過那麼精彩的對白:“這不是發瘋,這是戰爭。別再叫我奧雷連諾;從現在起,我是奧雷連諾上校。”

他的結局如同上天註定一樣走向毀滅。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彷彿是經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又從偏離的軌道上強行拉了回來。然而,這個時候他的重新孤獨,和早年的孤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早年的那份孤獨,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如今的這份孤獨,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是復仇者的輕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嘆息。

但是我自己的閱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並不是不懂得愛情。那個義大利樂手,為失去而孤獨,而自 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愛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慾淹沒一切的漩渦裡,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麼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隻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 殺而感動,寫下這麼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說不懂得愛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麼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彷彿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裡”。

在閱讀之後,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愛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意義上,也僅僅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世紀瀰漫著的孤獨感是可以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說才成為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愛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後來馬爾克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開啟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說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3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_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4

《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的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這本書是從媒介(印刷術、電視)的角度來分析當今“娛樂化”社會的現象,並認為電視這一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一種娛樂文化,這種娛樂文化一直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至於給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個社會領域打上了“娛樂”的烙印,使得文化成為了娛樂的附庸。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尼爾•波茲曼告訴我們《美麗新世界》裡的預言:“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和“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將成為現實。未來會正如赫胥黎擔心的那樣,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根本不在乎娛樂節目的泛濫或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他寫這本書是寫給自己的知識分子同行的,他呼籲他們回到書籍中去,認真地寫作和思考,而不要貪戀在電臺、電視節目中侃侃而談,一夜之間曝得大名。“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於理性思考,電臺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於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波茲曼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觀點可能被扭曲,他還特別做了如下的解釋:

“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對電視上的‘垃圾’的司空見慣的抱怨,我必須解釋一下,我的焦點是放在認識論上,而不是放在美學或文學批評上,說實話,我對這些所謂‘垃圾’的喜愛絕不亞於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機產生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溢位來。而在生產垃圾這一點上,電視的資歷還遠遠比不上印刷機。

因此,我對電視上的‘垃圾’絕無異議。電視上最好的東西正是這些‘垃圾’,它們不會嚴重威脅到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而且,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樣危險的事情正是知識分子和批評家一直不斷鼓勵電視去做的。”

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提出了兩個觀點:

一、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著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

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以上兩者,是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對今天中國的預測。

雖說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電視1920xx年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在那張壯闊無比的"電視"螢幕上,無論多麼殘忍的謀殺,多麼恐怖的地震,多麼荒誕的政治醜聞,只要主持人溫柔地說一聲"接下來",一切便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得乾乾淨淨……

波茲曼舉了一個例子,在今日的社會中,任何所謂的資訊,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裡是無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瞭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言之,這些資訊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

電視本是無足輕重的,但是,如果它強加於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現成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那麼,危險就出現了,再者,更危險的或許是它的這種想法甚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或者是鼓勵。

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信徒,他相信的是“媒體即資訊”。他認為,媒體本身限制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和影象革命,使得“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和對智力的定義隨著新舊媒體的更替發生了很大變化。”波茲曼也不願意自己的觀點被曲解為“攻擊電視”,他說“雖然電視削弱了人們的理性話語,但它的情感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他堅守的“電視認識論”是,不要讓電視帶來的情感刺激,一勞永逸地取代了印刷品帶來的理性思考,這會對嚴肅的知識是巨大的傷害。“電視的思維方式與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嚴肅的電視’這種表達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某種程度上,波茲曼的技術決定論甚至削弱了這份警告的份量。他太關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於失去了觀察現實的耐心,連文明與野蠻的標準都有些把持不住了。例如他說,“各種各樣的專制者們都深諳通過提供給民眾娛樂來安撫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認為民眾會忽視那些不能帶給他們娛樂的東西,所以他們還是常常要依靠審查制度,而且會在意這種差別,因為審查制度就是他們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方式。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話語都採用了娛樂的形式,審查制度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過去的國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會感到多麼高興啊。”

顯然,這段貌似深刻的話也只對了前半部分。以我們正在經歷的反低俗運動來說,並沒有誰相信娛樂可以取代審查,也沒有人因為娛樂而暫緩審查。恰恰相反,“反娛樂”成為了“對付某些嚴肅話語”的口實,而“娛樂至死”的告示牌上畫著骷髏標誌,正把我們驅趕到一條全新的烏托邦之路上。這條道路,正如我們看到的,其實和地獄之路一樣,都是由鮮花和良好的願望鋪就的。

和波普爾一樣,波茲曼提醒人們要警惕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有所不同的是,波普爾焦慮的是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為此,他甚至建議政府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製片商進行管制,而波茲曼矚目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令人恐慌的不是所有嚴肅話題都以娛樂的形式在公共話語空間狂舞,而是娛樂本身就成了嚴肅話題的一部分。

就當下文化而言,“娛樂”已贏取我們這個時代“元媒介”的地位。尤其在大眾文化語境中,由印刷機開創並延續經年的所謂“闡釋時代”已然讓位於由電視機開創的“娛樂業時代”。電視及其文化如今既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為此,波茲曼說:“電視在安排我們交流環境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媒介根本無法企及的”。而羅蘭.巴特則說:“電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

波茲曼的憂心絕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資訊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以下是摘抄自《娛樂至死》每章節中比較經典的語句: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1.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

2.電視無法表示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註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

3.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瞭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

4.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5.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6.書寫會帶來一次知覺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

7.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較來揭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

8.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事物。

9.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1.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意義。

2.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他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

3.尼采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4.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民族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1.不可記錄汝等之教義,更不可將其印刷成文,否則汝等將永遠受其束縛。

2.韋伯斯特《美國拼寫讀本》

3.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認為,在美國曆史中一再反映出來的傑弗遜民主主義的平等、民眾的思想,使許多美國人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知識分子的偏見。

4.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一種話語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種型別的內容,然後更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型別的受眾。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1.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2.因為寫作了《理性時代》,潘恩失去了他在開國元勳神殿中的位置。

3.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4.印刷術統治的時代稱為“闡釋時代”,新時代為“娛樂業時代”。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1.電報使脫離語境的資訊合法化,也就是說,資訊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其在社會中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

2電報的傳統:通過生產大量無關的資訊,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資訊——行動比”。

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恆並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麼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

對於電報來說,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

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資訊,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資訊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

電視已經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1.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2.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地表現,電視導演很久以前就發現了。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而這正是電視所擅長的。

第七章 好。。。。現在

1.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2.只有通過語境我們才能判斷出一個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只有在一個前後連貫的語境中,觀點和事件彼此相關,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1.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1.電視廣告的物件不是產品的品質,而是那些產品消費者的品質。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1.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2.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拜託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3.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閱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備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1.只要人們虔誠的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它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至於能不能到"死"的地步,還值得商榷。畢竟,人是矛盾體,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犧牲、類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這就彷彿人體內的調節反饋機制。所以我相信人不會一味滿足娛樂,乃至"死"。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蕪後那批大學生,他們的閱讀高度,也許數十年內都沒有哪代人能夠超越。這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當然,還是感謝波茲曼,感謝他對這個時代的忠告。但是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有著鐵一般事實的忠告。

每一種媒介都會對文化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這就是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資訊”。要說明的是,資訊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用尼爾波茲曼的話說,它們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係為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著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著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我們習慣將電視以及幾乎一切技術——視為“中性”的東西,電視既然作為一種傳播手段,我們就想當然地認為它天然就適於傳播一切內容。然而和大腦一樣,每種技術也有自己內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質外殼下,它常常表現出要派何種用場的傾向。

對於媒介來說,不同的媒介由於其自身結構、傳播形式和範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媒介具有各自的傾向,對傳播的內容會有不同的效果,經過物竟天擇,優勝劣汰最後迎合此媒介的內容會成為其傳播內容的主體。就以電視為例,由其視覺、聽覺和虛擬化的特徵和單向傳遞,受眾被動接受的缺陷使然,娛樂內容和娛樂化的文化和政治內容越來越成為電視傳播內容的主體。所以我們說電視技術的傾向就是將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波茲曼明確指出電視並不適於傳播某些內容,因為諸如政治、哲學等嚴肅內容是不應以娛樂的方式表現的。這確實對我們富有啟發和警示意義。因而今後在媒介的運用和發展上,我們應該研究其傾向性問題,利用這個特性來實現人們的目的,操控媒介的作用方向而不是被媒介“娛樂化”了。

波茲曼精準地剖析了娛樂的篡位過程。在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報紙和圖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當時的人們通過閱讀報紙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行動與資訊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這一切隨著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大大提高了資訊的即時性,全球各地的新聞穿越時空距離被羅列到人們眼前,這迫使人們在無形中修正了資訊的定義:它不再是對人們生活工作有著巨大影響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元碼;而接下來的這次“影象革命”則是如精確制導炸彈般擊中了印刷術時代的七寸,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和大規模應用,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時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語法體系。

與字詞句子不同,照片無法提供給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現的世界是一個概念,照片展現的世界則是一個物體,它失去了被記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的語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張照片與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資訊姻緣,從這個意義上講,影象革命之後的資訊已經毫無誠信可言,它可以被製作者和闡釋者任意歪曲,資訊接受者們不再需要如同對文字一樣通過自己的抽象思考來獲取知識、價值和觀念,在自由世界的商業社會裡,資訊製作者們為了取悅大眾獲得不菲利潤,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必然開幕。而在鐵幕之背後,它就必然成為獨裁者們心愛的玩具;電視的出現終於引爆了資訊原子彈,電報和照片以動態的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娛樂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順地處死了嚴肅話題,大眾甚至津津樂道這次弒君行動,人類臣服於電視機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波茲曼指出: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資訊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祕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而人類不可能不去使用媒介,因而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中對西方媒體的娛樂傾向持一種批判的傾向,但是在展開批判的過程中,他也道出了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一切都在朝著娛樂化的方向邁進。娛樂化並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能把娛樂和電視的其他功能結合起來,這是目前電視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5

當在站臺上與馬修一起看見那個與我同齡的,笑臉白淨瘦削,身上緊巴巴地裹著短小難看的淺黃色絨衣,頭戴著一頂褪色棕色的水手帽,有著一雙會因情緒而變色的大眼睛的女孩,我就不由得可憐起起她來,為她今後的命運開始擔憂。

當一輛木頭馬車“得兒,得兒”地從一片林蔭路上悠然地駛進綠山牆時,我已深深地被這位天性樂觀,喜歡幻想的,有著一頭紅頭髮的女孩吸引住了,她的臉上洋溢著彩虹般讓任何一個人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微笑的笑容,這位女孩名叫安妮。她是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筆下的主人公。這本書的名字叫《綠山牆的安妮》,是我暑假裡讀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

安妮是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院裡的可憐孩子。馬修·卡斯伯特和瑪麗拉·卡斯伯特是住在綠山牆農舍的一對兄妹。他們本想從新斯科舍的孤兒院領養一個11歲左右的男孩幫忙幹農活。不料陰差陽錯,把一個紅頭髮的小女孩從火車站領了回來。她就是安妮,因為她不是可以幹農活的男孩,差點被退了回去。她以自己善良美好的內心感染了大家,獲得了大家的歡迎和喜愛,擁有了很多朋友,成為了馬修和瑪麗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安妮長大後,又很懂事。憑著自己的執著與不懈奮鬥考考入女王學校,獲得艾弗裡獎學金。但是在艾比銀行倒閉,家庭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放棄讀大學,當阿馮利的一名教師,分擔家庭困難。

就是這麼一個臉上有很多雀斑而且嘰嘰喳喳有說不完的話的安妮。她使我由開始的同情,到逐漸吸引、感染,到最後深深的喜愛,把她作為榜樣。她的生活並不特別優越、完美,可她樂觀面對困難、生活,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奇異的想象。巴里家的池塘是“閃光的小湖”,林蔭道是“白色的歡樂之路”,白杉樹林是“鬧鬼的森林”……一個個浪漫的名字都出自她超人的想象力,使她眼中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她還是個熱情洋溢喜歡說話的女孩,她那連珠炮般充滿跳躍性的語言常常讓木訥的馬修和古板嚴肅的瑪麗拉跟不上她說話的節奏,感到眩暈。我為她的命運擔憂,為她的長大高興,為她的成功喜悅,為她的決定鼓掌,為她的品質喝彩。在她身上找到了我的影子:愛生活、愛說話、愛幻想、愛笑樂觀的女孩。可我身處的是順境,而安妮是在逆境下仍保持這種品質就難得可貴了。

時代在不斷進步,生活條件也優越了,但我們有些人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我也是如此,只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被打敗。就拿這次考硬筆書法特長章來說,我認為自己已經是創作班學生,而且獲得過不少大賽的獎項考出這個章並不難,結果沒考出,我懵了,我那樂觀、活潑的性格一下子消失了。怨時間老人不公平,怨分配名額這麼少的,甚至都想放棄下學期的培訓了,我整天泡在課外書堆裡,慶幸地是我看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安妮感染了我,讓我思考,讓我學習。其實硬筆書法既要學,也要練,光靠課堂的練是不夠的,以前的成績只代表過去,考前一點不練,考得出才怪呢。明白了在成功之路上,並不是到處都有鮮花的芳香;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要向安妮學習,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一絲希望;始終樂觀而執著地奮鬥進取、追求理想、實現抱負。這就是好書帶給人的力量,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6

女媧是天上的一位神仙。

有一天,女媧正在睡夢中的時候,被一聲巨響震醒了,原來是支撐天的不周山倒了,天破了一個大洞,森林燃燒著熊熊大火,地也裂了一個很大的口子,人一跌下去便消失,濤天大水席捲了樹、動物和人。女媧匆匆忙忙的奔走在大江大河裡,她從水中撈起五彩石帶回天上。把五色石熬成粘粥,女媧托起五色粥一點一點的彌合著天洞,五色粥快用完了,天才補好,和原來的一模一樣。女媧終於可以坐下來歇歇了,她抬頭看了看藍藍的天,又放眼看了看大地,欣慰地笑了。

女媧為了人類不停地繁衍生息,以她寬闊的胸膛,承載著世上萬物,這種大愛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都要把這種中華美德傳承下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7

做事需要有能力,但是再強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做起事來也只能是敷衍塞責,機關算盡。這是我讀完《做最好的執行者》後總的感想。

執行力就是做事達到什麼效果的能力。其實一般人在能力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關鍵是你對待事情的認識程度,也就是態度,所以一個好的執行者應該有這樣的思考:要有一種“做最好”的精神,要有一種主動負責的態度,要有一種“期望一,做到十”的目標,要有一種“用心”做事的行動。

那麼,最好的執行者怎樣去做事呢?我有這樣幾點感悟:一是領會上級的意圖,二是做好事先的準備,三是制定詳細的計劃,四是克服懶惰的思想,五是提高執行的效率,六是做好事後的總結。

其實,最好的執行者還要學會做人,做一位好用之人,做一位謙虛務實之人,做一位外圓內方之人。只有和周圍的人關係處理好了,才會讓你做事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從而提高執行的效率。因此,好的執行者在說話方面也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三思而言,不輕諾寡信,辦不到的事,千萬別承諾;其次要修煉語言,不含糊其辭,說話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再是要隨機應變,不固步自封。說話是一種智慧,有的人說話能贏得一片掌聲,有的人說話卻讓人退避三舍。所以,說話的場合、身份、應對都是很重要的。

讀完《做最好的執行者》,讓我明白了以前在思想上的那種惰性,在行動上的那種怕性,在做人上的那種固性,都是阻礙自身發展的因素,我要拋棄這些不好的東西,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錘鍊自己。

性格決定命運,但態度決定一切!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8

當一縷縷陽光照到書桌上,透過指尖,一切似乎都停了下來,又擁有了以往的寧靜和舒適,這樣的早晨是多麼美妙,是多麼精彩。

書桌上到處都是“金色的舞者”,我就像一朵無名的小花,貪婪地沐浴著陽光帶給我的快樂與舒服。不得不說一聲“陽光真好”。

站起來,端來一杯香醇的茶,細細品嚐每一絲的味道。香味在口腔中蔓延。抿一抿,真香啊!

“多美的一天啊,能在這樣的日子裡生活該多快樂呀,沒能看到今天或者今天還沒出生的人該多可憐呀。當然,今後還可能有這樣的日子,但今天這個日子是體驗不到了。”善良的安妮是一個心懷美好的孩子,總是用這樣的話來期待每一個嶄新的日子。

一邊品著茶,一邊回想著剛看完的《綠山牆的安妮》。書中的故事像畫一般在我眼前慢慢展開:安妮是一個長得不好看,但不放棄希望與夢想的女孩子;是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但有超級豐富的想象力。她更是一個自尊自強、堅持不懈的安妮。我跟她很像,同樣愛給景點取外號,愛做白日夢,有時候還會變話嘮。

小時候,是愛幻想的年紀,只是安妮的想象力要比我離譜一百倍。把影子和回聲當做知己;把自己當成新娘子什麼的。我也時常幻想,要是讓陽光永照小草,那該有多好。

長大後,懂事了。安妮後來用優異的成績得到了上大學的好機會。可家中的情況一點都不好,安妮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在格林·蓋布魯茲當了老師。我敢肯定親情比上大學一定來得重要。因為它讓安妮得到上帝的幫助,讓安妮得到了陽光的永照。

回到現實生活中,其實像安妮一樣從小無父無母但又很懂事、很聰明的“小草”比比皆是,只是,這些小草都有得到陽光的照耀嗎?

十七歲的葉文是一個無父無母的男孩子,因為貧窮,早早地放棄了學業。家徒四壁,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慶幸的是,小葉文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點外快。當記者問他,等你攢到一大筆錢,你第一件事是打算幹什麼?大吃一頓,還是買件新衣服時,葉文想都沒想,說:“下雨時,我覺得洗一次頭很舒服,所以就想開一家洗頭髮的店。”

陽光是燦爛的,是溫暖的。小草是孤獨的,也是堅強懂事的。陽光就像一個看不見的媽媽。希望她在小草身邊默默地給予關愛與呵護,讓陽光永照小草!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9

《林海雪原》是根據曲波自我的經歷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一問世,在當時的社會上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故事講述了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這股匪徒是原國民黨的敗兵,流竄到我軍後方。小分隊設下埋伏,繳獲了敵匪的地下先遣軍聯絡圖,初步瞭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幫的狀況,偵察英雄楊子榮提出打進威虎山內部,探得敵情,配合小分隊裡應外合全殲座山雕匪幫。楊子榮化裝成已被消滅的另一夥土匪許大馬棒的飼馬副官胡彪,隻身來到威虎山,並被封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團副。

年三十,威虎山要擺“百雞宴,楊子榮在“百雞宴”上八面威風,巧施安排,匪徒們個個喝得爛醉如泥,東倒西歪。小分隊及時趕到,楊子榮和戰友們,一舉全殲威虎山的這夥頑匪,戰鬥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在《林海雪原》的無數英雄中,我最佩服的人非楊子榮莫屬。因為他年紀輕輕,卻深謀遠慮,屢次立功:楊子榮智識小爐匠。楊子榮獻禮。楊子榮盛布酒肉兵。活捉匪首座山雕等事例,都體現出了楊子榮的足智多謀。楊子榮也十分英勇,任何龍潭虎穴,他都敢去闖一闖;遇到危險時,他能隨機應變,想辦法脫離困境。但是,楊子榮在林海雪原最後的鬥爭裡,在捕捉四大部長的戰鬥中,中了匪徒的無聲槍而光榮犧牲了。楊子榮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怕苦,與他相比,自我真是慚愧。學習中,一遇到稍難的數學題,心裡就叫苦,努力了幾次,沒有結果後,我更是著急,腦子裡一片混亂,只能胡思亂想,瞎蒙。瞎猜。有時,我真懷疑自我是不是太差了,別人一下子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但我卻感到那麼費勁。此刻想想是自我還不夠吃苦,缺少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故今日之職責,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0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說,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裡面描寫的人物形象都是那麼的生動,用的語音,詞彙都很形象。同時,我也很敬佩魯迅先生那為國為民的做法,放棄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決定回到祖國喚醒中國人那頹廢的靈魂!

《吶喊》裡的許多篇文章都很獨特,也很有代表性。裡面的“藥”,寫的是一個老翁為了救兒子的命用錢來交換血肉饅頭這份“良藥”。裡面的人,個個都是愚昧無知,一心只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血肉饅頭可以治病,這簡直就是胡扯!

還有那可笑的阿Q。阿Q的這一生,我表示同情,也表示無奈。阿Q這個人是個樸實但也是個愚蠢的人。魯迅先生用他當做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代表,是很形象的了。他專做短工,窮的只有一條萬不可脫的褲子。他屬於弱者,經常被別人欺負,但是他並沒有反抗的心理,而是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也很欺軟怕硬,被打之後還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小D。他參加過革命。總之,他的一生很悲慘!

那令人不能忘懷孔乙己。他滿口的'知乎者也,沒錢卻穿著那破舊的長棉衫站在人群裡,向別人展示自己文化。還經常賒賬,最後,還是死於他那虛偽的內心下。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概括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吶喊》不僅是在批判和反應當時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1

當看到監獄的旗杆上升起黑旗時,心中沒有悲傷,反而升起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苔絲死了,但是對於得到的痛苦遠多於喜悅的苔絲,死也是一種解脫。

在剛開始讀《德伯家的苔絲》時,就對約翰德北這人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愚蠢、懶惰伴隨著對於“德伯”這姓氏沒來由的自負,使得苔絲一家在村中不受歡迎,如果可以選擇,苔絲會在這個家庭中降生嗎?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已經成為她的一項罪過了。六個大大小小不懂事的弟妹,再加上一個幾乎也是不愔世事的母親,年輕的苔絲身上已背上了一個家庭的責任和生計,使她不得不在外奔波,而這又造成了她一項不能稱其為罪過的罪過。

苔絲非常美,書中的男子和女子都在不斷強調這一點。苔絲的美麗帶給她讚美,同時帶給她男人的追求和女人的嫉妒,帶給她災難。苔絲的美是一種婦人的美,但她的心仍然是單純且天真的鄉下少女,她不斷地受到男人搔擾,但男人們卻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那是因為她的誘惑。在苔絲所處的年代,女性是毫無地位可言的,最大的幸福是去做“闊太太”,而對於貧寒的苔絲,美麗的容貌是引誘男人的“罪過”。

苔絲第一件現實中的“罪”正是因為她的美貌。亞雷德伯,這冒姓德伯的花花公子,只因有錢就可以讓苔絲的父母受他的意願擺佈,他讓苔絲失去了那是女人視如生命的貞潔,卻又把她棄之不顧。而苔絲的另一樣罪:她有頭腦,卻並不聰明,使她不願意像通常人們會做得那樣嫁給他。她寧願揹負不好的名聲,獨自撫養違背意願而誕生的嬰孩。可是她與亞雷德伯的這段往事,是她生命中無法驅散的陰雲。讓她與安璣克萊的愛情,成為她短暫的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痛苦。

苔絲什麼都沒有做,但是她已經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而她決意做出反抗的時候,她也不得不以生命作為高昂的代價。她的悲劇與其說是命運,是上帝的捉弄,不如說是當時殘酷的社會對一個人的摧殘。當時的社會,對於現在的我是陌生的,中國的國情也不能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相提並論,但是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仍然時有耳聞。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凡是進入了父系時代之後的女性,或多或少的總是受到男性的壓迫,有些地方更是因為習以為常而根本沒有受到重視。一切的規則都是以男性的標準而設立,同樣的事情對女性總是更苛刻一些。可能我的看法有一些片面,但是女性作為群體在社會的席位仍是較低的,無論是在政界,金融界或是科技方面。而“女強人”這個詞給人的感覺總是更接近一名像男人的女人而非一名純粹的成功女性。

因為受到蛇的誘惑,繼而誘惑亞當的夏娃是女人的關係嗎?女性受到的懲罰總是大於男性,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總是顯得更慘烈一些!!!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2

讀過許多文學民著,但自從讀過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不少文學批評家稱大仲馬為通俗作家,但是大仲馬的代表作品,如《三個火槍手》及其續集、《基督山伯爵》等,在世界上卻一向擁有超多的讀者。

《三個火槍手》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景十分景。大仲馬不像巴爾扎克等人那樣,花費超多筆墨去描繪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場所。他總是開門見山,本書正文第一句話便是:“話說一六二五年四月頭一個星期一……”小說一開場,主人公就在變故中亮相,這就決定了故事情節展開和發展的速度,也決定了故事背景的特異和不斷變幻。

文中主要講了達達尼安和三個夥伴為了挫敗紅衣主教的陰謀,前往英國取回王后贈給白金漢的十二枚鑽石別針,一路險象環生,絕處逢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保住了王后的名譽,但是結怨了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性命就握在黎塞留(紅衣主教)的手中了。神祕女人朱萊狄為了要達達尼安等人的性命,就奉紅衣主教之命,去阻止英國權相白金相發兵,救援被法國大軍圍困的拉羅舍爾的新教徒。於是,雙方暗中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

我覺得《三個火槍手》與其他的文學作品與眾不同,大仲馬寫的作品都很放誕,誇飾,豪放,張揚。而《三個火槍手》最具特色的一點就是透徹,精簡,沒有一點廢話。例如:《三個火槍手》的故事背景,就是一樁官闈密謀和拉羅舍爾圍城戰,場景頻頻變化,忽而路易十三宮廷,忽而紅衣主教府,忽而火槍手衛隊隊部,忽而鄉村客棧,忽而修女院,忽而拉羅舍爾圍城戰大營,忽而英國首相白金漢府……每一處作者都不多加描述,但是每一處又都有參與密謀的人,增添了許多神祕色彩,所以使文章更加吸引讀者的眼球,引人入勝。大仲馬寫的《三個火槍手》顯示出個性的生命力,這便是他的十分之處。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3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現實主義聯絡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個彷彿神話中的世界。

馬爾克斯幼年生活於哥倫比亞沿海小鎮。外祖母在夜間經常為他講敘民間傳說和印第安人的神話。反映於創作之中,就是他那種“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風格。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的講著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為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後因為目睹一個老頭帶著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做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說的第一句話,因為他認為這決定著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第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神祕的資訊:“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為此發明了一個新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為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這之後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蘑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驚。

《百年孤獨》中講敘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著印第安人的傳統信念和意識,比如認為人的死亡是因為河水或石頭在召喚人的靈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話。在小說中,萬物有靈,人鬼共世,時空上則迂迴,迷離以表現人生的輪迴,他還相信預感和預示的作用,以此為以後的故事發展埋下種種神祕的伏筆。

《百年孤獨》被評論界贊為“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其作者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著名的代表作。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4

陽光強烈,空氣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彷彿失底,猶如音樂的通奏低音,輕柔又宿命地籠罩著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時間。在高大的無邊的樹林裡,陽光被割成分離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於是,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渡邊,從這裡開始。

小說是以“渡邊”的口吻展開描述的。主要講述了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成長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題——生死。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誌銘。在小說中,無數次提到了“死”。渡邊與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還有最令渡邊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讀者的直子的死。那麼美麗,那麼純潔,擁有那麼幹淨的靈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樣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靜地決定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樹說,這本書是“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想這話沒錯。這裡許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孤獨、淒涼地放棄生命?我們如何去面對親愛的人離世?我曾經無數次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怎麼對待死亡?我以前同渡邊一樣很害怕死亡,更害怕親人離世,害怕死亡將親愛的人永遠分離,我無法接受,陷於死衚衕之中,越想越難過。但是,讀《挪威的森林》時村上給出的答案,令我心頭一震。他借渡邊之口說:“死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人們的生之中。”既然無論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死的悲哀。無論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那麼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然後繼續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線不斷前行,前行。既然無論怎樣悲哀都要來,那麼就趁現在,努力去愛。

每天我們都在面對生老病死,我們不需要太糾結這些,有個人曾經來過這個世界,曾經愛過誰,為誰哭過笑過……這些都是他們存在的證據,而我們只要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好,記得那些愛,那些關係,他們總會感知到這份存在,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並不可怕,那個人留下的一切,都還溫熱著。

當我完全地領悟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後,就釋然了。我和渡邊一樣,穿越了那片無邊的泥沼和陰暗的森林,開始了新的旅程。

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人們孤獨地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會在陽光強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堅強地繼續活下去。

佳作百年孤獨讀書心得與感想2022 篇15

休息的時候,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幾年前就聽文友們談起過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因為不是太喜歡村上,村上抑鬱得厲害,我同樣也偶爾抑鬱,不願意自己抑鬱得厲害,所以就儘量避免閱讀那些孤獨一類的文字。過了春節,去成都圖書批發市場轉,挑選了兩本工筆牡丹和荷花的畫冊,看見老哥挑選了餘華老師的文集,這時,我的目光正巧就落在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因此,突然有了想閱讀他的想法。買回來放下並沒有想要迫不及待的看,手裡還有那曲文化局的洛扎老師讓我修改校對的書稿,每天不能坐太久了,坐久了脊背痛。起身來,就順手拿起《挪威的森林》,——我就是這樣把這本書看完的。有一些不得不記下一些感受,把自己粗淺的種.種感受寫出來,算是讀後感吧。雖然現在日本人有點看不起中國人,說不定日本人連中國的文學也是不屑一顧都有可能呢,日本人城府太深,日本人經歷的太多。

如果這是中國的作者寫的書,絕對沒有哪個出版社敢出版。——太不陽光了嘛!太沒有正能量了嘛!有些人永遠都不會有正能量的。讀了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真實,只有一個真實的作者才可以寫出這樣的書和書裡面如此頹廢如此真誠的大學生。書的開始就寫一口隱藏在草地裡的井,那隱藏著的井是一個年輕女子意識裡充滿危險的地方,是個生命的陷阱。可以說這是一本很自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只寫自己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在村上的筆下,看似潑辣的綠子的生活卻有那麼多了不如意,看似溫柔的直子卻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看似連皺紋都笑起來美麗的玲子,受過的傷害竟然那麼嚴重。不知道是先憐憫這些女子,還是先憐憫那個渡邊君和自殺了的木月。村上對人物的刻畫上,給了我內心很大的震撼。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並不是文字閱讀上的感覺,而是文字激發了很多作者那個不為人知的泛黃的想法。從別人覺得的黃裡,我閱讀到是青春的迷茫和絕望,那個地域的年輕人,在那個特定時期的幾個大學生的愛情、友情和性糾結,在友誼的遮掩之下相互吸引糜爛,後來是在生活的痛苦之中衝突掙扎,讓讀者不得不繼續閱讀的情節此起彼伏,這些情節裡無不充斥著憂鬱、痛苦的掙扎和孤注一鄭的解脫。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在不正常的生活中終於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一個年輕人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的大學生活跟著也就結束。究竟是那個時代不正常?還是這些年輕的生命不正常?——渡邊君害怕聽見那首《挪威的森林》的曲子。

人為什麼要活著?為了愛情而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等待(希望)而活著?

男主角渡邊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嚮往的真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裡和可愛的小熊打滾,一個大男孩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尋歡作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和愛分開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他憋不住的時候想著遠在精神病院的直子的身子藉以完成宣洩。但是,綠子讓渡邊可以想著她一邊宣洩,渡邊甚至告訴綠子,自己只有想著直子才可以,想著其她女子不可以把憋在身體裡的東西宣洩出來。我比較喜歡綠子這個人物。綠子在渡邊在這裡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她的堅強和果敢的性格,她對生活的無所畏懼,她的樸實的真性情給她帶來了看似還在等待著的結局。從綠子身上使我感覺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怎麼去形容這樣一個叫渡邊的男孩子呢?這絕不是用一個“黃”或者是“汙穢”就說得清的。如果說《挪威的林》充滿汙穢的話,那麼,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道德里《紅樓夢》這本書是不是更加汙穢不堪,既然汙穢不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村上描述的是年輕生命無法迴避的痛苦失去和無奈接受的現實生活。誰的青春都是從煩惱與失落中度過的。

結尾是渡邊與玲子無愛的性而結束。玲子在渡邊這裡得到了友情和性。因為玲子這個人到中年的女子從沒有奢望渡邊的愛情,她知道渡邊的愛情已經隨著直子的自殺而消失。所以,書的結尾是離開精神療養院的玲子獲得了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其實,任何一個人有那麼一個時期精神都要經歷困惑和扭曲,她們自己把自己束縛在一個逃不出的空間裡,或者是她們家人強制性的把她們關進一個不正常的空間裡,或者是現實的一些約束把人們的精神關在一個逃不脫的空間裡。直子最終就死在了自我的精神折磨中,對於她來說,死才能解脫;玲子是個歷盡生活滄桑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女子,她已經可以坦然面對生活了。

人性之中本來就充斥著這些殘酷的內容。寫這句話的時候,不禁使我想起閱讀過的另外那些書,想起《一個世紀的懺悔》,想起《德伯家的苔絲》,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想起《百年孤獨》。這些書的主題都沉重,都是既荒誕又悲傷。單純的願望開始,悲劇的結局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