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精選13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05W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1

開啟魯迅文學獎(20xx——20xx)獲獎作品名單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最慢是活著》。那一刻,我平靜中夾雜著驚喜,驚喜中又參雜了佩服,佩服中又略顯自豪的表情,弄得家人莫名其妙。這種複雜情緒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是我的同鄉,書中再三提到的楊莊,與我家也僅二十里之遙。有了這層關係,便毫不見外地將喬葉視為熟悉的鄰里,其他獲獎作家,依然是遙遠的只能仰望的星。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精選13篇)

第一次聽到喬葉這個名字,是20xx年。有朋友看到我發在《焦作日報》上的豆腐塊後問,認識喬葉嗎?她是咱們這兒修武縣人,在《焦作日報》上發的作品最多。我遺憾地搖頭後記住了這個名字。

後來,讀她的作品多了,也有意無意地在網上搜過她的資料。除了看到她比較詳盡的簡介外,也僅限於知道,她後來搬到了鄭州,加入了作協,成為了專職作家。其中的時間先後到現在我也弄不清。

她的獲獎作品《最慢的是活著》,我很早就讀過了。

這篇作品,有許多作者生活的影子。比方作者的老家是修武縣的楊莊,這篇作品也是以楊莊的環境為背景;作者曾經是教師,在師範學校讀書時父親不幸早世,讓她知道了生活無論多麼艱辛都得靠自己去打拚,作品中的“我”亦如是;作者也曾在北京的某報社打工……

我說這麼多的原因不是在分析這篇作品的真實程度,而是想起了夏陽老師曾經考過我的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許多作家的成名作就是自己的處女作嗎?其一的原因是剛學寫作,作品不好根本不可能有人發現;其二是開篇之作往往從寫自己入手,傾注進了大量的心血和真情實感,這樣更容易感染讀者,盡而得到評者的推崇和認可,成為人們眼中的精品。

雖然喬葉在得到這個獎項之前早已碩果累累了,但這篇作品獲獎也不能否認有這個原因在裡面。

第一次讀這篇作品時我有點粗枝大葉,沒有吸取到應有的營養。這次的讀,是完全跳進去的讀,寫這篇評論時,我也是差不多跳出來了(評論作品時,只融進去不跳出來,就不能更客觀更冷靜更準確地瞭解作品,體悟“形象客觀”和“作家主觀”兩種表達意圖在作品中相互融合的藝術水平和效果)。

再次讀完後,我很慶幸與作者是老鄉兼同齡人,對作品中的人物個性語言和生活習慣認知,以及很多精彩的細節沒有一點隔膜。

在評論作品中,很多真正的大家都將作品的語言推舉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本人不才,但一向也認為語言不精的作品不能稱之為精品。

我對喬葉印象最深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小品文。早就感知她文風清淡,措詞委婉,惜墨如金,不經意間總能讓讀者從中體會出哲思來。換句話說,正是這種小部頭的寫作歷練,成就了喬葉的語言。本篇小說語言除了以上提到的特點外,又給讀者帶來了閱讀上的快感與暢意。

比如“——在我貌似任性的表徵背後,其實一直長著一雙膽怯的眼睛。我怕被這個世界遺棄。多年之後我才悟出:這是奶奶送給我的最初的精神禮物。可以說,那些日子裡,她一直是我的鏡子,有她在對面照著,才使得我眼明心亮。她一直是我的鞭子,有她在背上抽著,才讓我不敢昏昏欲睡。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麼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著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再比如“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奶奶對於父親這個獨子的感覺,我想只有這個字最恰當:怕。從懷著他開始,她就怕。生下來,她怕。是個男孩,她更怕。祖父走了,她獨自拉扯著他,自然是怕。女兒夭折之後,她尤其怕。他上學,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邊時,她怕自己養不好他。他不在她身邊時,她怕整個世界虧待他。

父親是個孝子,無論她說什麼,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實上,就是她怕他。

辦法。愛極了,就是怕。”

能比如的太多了,如果我再這樣舉例下去,這篇文章有可能超出這個中篇小說的長度,所以比如停止,評論開始。

在結構的安排上,這部作品既沒有一波三折的引人情節,也沒有環環相扣的閱讀期待。她只給了我們一種感受氛圍——如鄰家大姐一樣毫不隱瞞地講述祖母的一生,其間也講述了“我”的心靈觸動。這種真心真意的講述打動了我們(讀者),使我們也拿出真心來,為祖母的威力或低首或反抗,為祖母的酸苦或鯁喉或理解,為祖母的寬容或寬容或贊同,然後再在這種所知所感中思考活著的直觀意義。

這篇文章之所以直逼人心,是作者摒棄了寫作方法上的繁華與嘈雜,僅以時間為序的單線結構為主要敘述方式,偶爾為了某個細節的完整才將之後發生的事情提到之前的位置。再就是選用了第一人稱的視角,根本不去借助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依靠醇厚真純的敘述韻味感染讀者。真心往往換來的也是真心,這在寫作上也不例外。

學習完這篇小說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儘管有人對一成不變的傳統表達早已斜眼藐視,但這種結構方式稍加潤色更能表達作品的舒緩與靜美。這篇作品的亮點就是以傳統的小說創作方法,成功地刻化了一位傳統女性卑微而又強健的一生。

文章娓娓道來,行雲流水般潔淨而略帶回音。偶爾讓細節帶起微風,吹起浪花,搖曳生姿,過後又潺潺而去;之後不遠又用細節帶起微風,吹起浪花,搖曳生姿,過後又潺潺而去……如此迴環往復恬靜的敘述讓我們明白,不斷髮展進步的社會生活儘管地嘈雜喧譁,而純粹的生命也還是活著或者死去,不管你願意與否,你將永遠成為上輩人的傳承和繼續,下輩子人的懷念與遺忘。如此一來,對個體來說最短暫的生命,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將變得最為緩慢與長久。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裡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裡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著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

這多麼好。”

是啊,正如文中所說,這多麼好。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2

喬葉的散文看得多了,但很少看過她的小說

小說應該分為作品、精品和極品。李碧華和張愛玲的小說,是極品。一般作家寫的,只能稱之為作品了,讀者想讀,卻無法集中注意力,往往一目十行,一翻而過,看後,只記得大致的故事情節,其它方面,頭腦裡是一片空白。

喬葉的這篇小說,應該列入精品類。《最慢的是活著》是以奶奶和“我”,兩個人從“水火不相容”到相容,再到相依,進而相親相愛的祖孫關係發展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勤儉持家,精明強幹的農村老太太形象,這個老太太有血有肉,形象豐滿,洞悉人情世故。“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才開始理解奶奶,潛意識裡也不自覺地傳承了奶奶的人生觀,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傳。

“每次過小年的時候看她給灶王爺上供,我聽的最多的就是那一套:“…...您老好話多說,賴話少言。有句要緊話可得給送子娘娘傳,讓她多給騎馬射箭的,少給穿針引線的。”用中原常見的風俗習慣,來反襯出奶奶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觀念,寫得既有趣味性,也有鄉土氣息。

雜麵粗糙,做不好的話豆腥味兒很大。她卻做得很好吃。一是因為搭配比例合理,二是在於最後一道工序:面熟起鍋之後,她在底勺裡倒一些香油,再將蔥絲、薑絲和蒜瓣放在油裡熱炒,炒得焦黃之後將整個勺子往飯鍋裡一燜,只聽嗤啦一聲,一股濃香從鍋底湧出,隨即滿屋都是油亮亮香噴噴。正是通過這些傳神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的描寫,形象地刻畫出奶奶能幹的個性特徵。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猶豫片刻,一句話終於破口而出,“男女之間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靜了片刻,我聽見她輕輕地笑了一聲。“沒男人,是守寡。”她語調清涼,“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怎麼寡?”我坐起來。“心寡。”她說。我怔住。奶奶守寡的那種悲涼,透過這段短短的對話,象冰水一樣,慢慢地浸透讀者的心,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入心入肺的冷與寒。

可是那笑容裡隱隱交錯著一種抵制不住的落寞和黯然。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3

最近偶然讀了一篇中篇小說《最慢的是活著》,是以奶奶和“我”,兩個女人從“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進而相親相愛的祖孫關係發展為線索,“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學,潛意識裡也不自覺的傳承了奶奶的人生觀。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傳傳。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說,“釘子進了牆,鏽也鏽到裡頭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裡的。無處訴,無人訴,不能訴,不敢訴,得生生悶熟在日子裡。”

“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麼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著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猶豫片刻,一句話終於破口而出,“男女之間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靜了片刻,我聽見她輕輕地笑了一聲。

“沒男人,是守寡。”她語調清涼,“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麼寡?”我坐起來。“心寡。”她說。

我怔住。

“每個人都有不安分的毒,這毒的總量是恆定的,不過是發作的時機不同而已。這事不發那事發,此處不發彼處發,遲不發早發,早不發遲發,早早遲遲總要發作出來才好。”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裡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裡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著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這多麼好。”

優美細膩的文字,細水慢流的人生,人活過的痕跡,平凡中不失溫暖的愛,通篇幾乎都是靜止不動的,沒有故事情節的敘述,都是在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於是愛上了作者喬葉,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見長,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說:好的小說,它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穿透力,給你觸電似得感覺,像情話,令你不自覺的回味,言淺卻意深。這話實在在道理!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4

有的人活著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著不是為了什麼,也不知道為了什麼。他們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而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著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開啟《活著》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著聽著,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著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著,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抬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著一個生命的不幸。

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是不是已經麻木了呢?人生的苦難已經超越了他所能承受的範圍,但他沒有選擇逃離,而是勇敢地與生命抗爭。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為什麼要活著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我醍醐灌頂般頓悟,當生命不斷超越它的極限時,就會自然的表現一種超然,一種高尚。這種高尚又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的一視同仁。

我盡情的享受著這一刻的超然,老人漸漸遠去,然而始終沒有走出我的視線……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5

餘華的《活著》讓眾多讀者感慨,有人對主人公福貴產生了憐憫之情,我卻從中獲得了一份寧靜。

地主家的兒子福貴嗜賭成性,肆意揮霍家中的財產,最後一貧如洗。然而禍不單行,接二連三的大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孫子相繼離世,命運多舛,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終老。

面對家人的離去,福貴卻沒有被悲慘的現實打敗,他仍懷著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給時間。沒有血淚地控訴,沒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包容著的一切。以致後來時間裡再大的災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堅強的活了下來,不鬧不爭。人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我被主人公福貴的平靜而堅韌所震撼,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它來自活著,“活著”便是全部意義。

抽象的苦難是易於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 眼睜睜看著這些痛苦都加於那些最為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貴面對這些善良的人的離去,面對這些這些人生的無常,殘缺與痛苦以及人生歷程中無法避免的劫難,禍患之力的壓迫,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頹唐消沉,沒有像春生那樣用一根繩子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像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時虐待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裡舔著傷口,超然而平靜。

無謂的抱怨不如平靜的接受,學會超然和平靜面對困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氣承擔命運這才是英雄好漢”,我們應該要像福貴一樣把臉迎向陽光,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溫婉的性格,他活著,卻並不是福克納《喧鬧與騷動》的結尾所說的那樣“在苦熬”。對福貴而言,苦難已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有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而能夠讓福貴如此超然和平靜的正是苦難本身。擁有過財富地位、女人,他沒有珍惜,最後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母親無私的愛,擁有妻子忠貞不二的愛,擁有孩子、女婿的孝順和尊敬,正因為他擁有並珍惜這些,在經受如此巨大打擊後仍能樂觀面對。

然而小說中並非只有主人公一個人能夠面對苦難時表現出超然和平靜。福貴的母親臨死前對福貴說“活著就有可能,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夠平靜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爭什麼,對福貴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處於當時底層社會中的勞動人民,面對不公和不幸卻學會了隱忍和平靜對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楊絳百歲時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後來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個人有限的生命裡還是平常點好,無需去爭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學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就夠了。並在生活中學會隱忍,學會承受苦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容平靜的面對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難打敗,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厭倦飲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棄生活,把臉迎向陽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著的生活,這便夠了。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6

《活著》這本書中的福貴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他的一生是那麼坎坷,他的父親在他賭博賠光家產的時候離世,這無疑是一種雙重打擊。他的母親在他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離世,他的兒子因為血被抽乾離世,他的外孫吃豆子離世……最後,只剩下他與一頭老黃牛為伴。這種種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能同時發生,可全都真實地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活著》,我好像身臨其境一般,走進了福貴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貧困時代,吃不上好飯好吃,為了供兒子上學,曾把女兒送給別人。我不禁捫心自問,現在的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果還不努力學習,怎麼對得起那些勞苦百姓呢?在打仗時,老全被子彈打中,可見戰爭是多麼殘酷啊,你永遠不知道死亡在何時何地等著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和運動”給福貴帶來了無情的打擊,但他仍然沒有屈服,默默忍受著這一切。我認為,他是堅強的,是無謂的。

或許,從我的角度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因為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困難就是苦難。但是,如果從福貴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可能不會這麼認為。也許,當他多年以後的某天,回味自己的一生時,他會感到幸福和快樂:他有著幸福的家庭,並與他們擁有美滿的生活,儘管親人們都已離他而去,但回憶仍是美好的。他不會忘記浴血奮戰的日子,更不會忘記和親人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他不會忘記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著》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含著細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懂,別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要好好活著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在最後,“老牛與牛漸漸遠去,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這體現了一種平靜,愜意而又自然的鄉村生活。此時的福貴與這頭老牛一樣,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活著。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7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著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裡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裡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著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後來也因為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文革、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裡,已然垂暮的老人駕著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為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為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為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8

這是一本講述生命的書。讀這本書的時候,坦白地說,書中的道理只是隱隱約約地懂得。畢竟才13歲的年紀,什麼大起大落都還未經歷,對於生和死的概念,只是模稜兩可地印在腦海裡,真切地,就是發自內心的感動。

於是我靜靜地坐著,聽著福貴講述他的一生。年少時的福貴是個冷漠的浪子,直到賭博輸光了家產才想到回頭,可晚了,父親在巨大的打擊下猝然離世,他們一家遷居到小茅屋內,這時的他已懂得體恤親人,參與勞動,可不幸紛至沓來,福貴被抓去服役,在炮火中滾打,看盡了流血與死亡,好不容易逃回家來,妻子家珍卻在不久後生病死亡。兒子有慶,女兒風霞,孫子苦根,母親,二喜,這些曾相依為命的家人都在苦難的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離去。最後只剩下福貴,牽著老牛,在田埂上勞作。福貴說:“我會好好地活著。”這句堅定的話,卻充滿了悲涼。時間如流水般,帶走了他生命中所以的人和事,最後的福貴,孜然一身,只剩下滿腦子過去的回憶。

可福貴的一生中何嘗就沒有溫情,風霞嫁人時的幸福,兒子長跑第一名時的自豪。但這些時光很短促,在他體會了活著的幸福後,只一下,就又嚐到了死亡與分離的痛苦。

他的一生就如一個多稜多面地球,他在裡面不停地跑,那一稜一面就不停地閃現,他不可能在哪一處徹底地停下,只要他還活著!

最早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別人說看這本書你會從頭哭到尾,但到最後發現不然,福貴的悲傷,並沒有激發出我心裡的淚水。是因為,這些苦痛本身就和福貴的生命融為一體。正是這些磨難,讓我覺得福貴是真真切切地活著。他就好比是在走一根平衡木,時而在高處,時而在低處,所以最後能在中間平平穩穩地坐下來。但在高處時的雀躍,和在低處時的恐懼,是無論如何忘不了的。

總而言之,他生命的魅力所在,就是那無徵兆的變化。在歷經種種之後,福貴兩腳踏地,悵然長嘆的感覺,是我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為什麼仍然活著?因為仍然在生命的長河中行進。

福貴的生命可能即將結束,可是我的生命仍在起航,讀了這本書,使我對自己未知的生命魅力有了更多的嚮往。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9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裡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裡的賭館。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裡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裡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著》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為了活著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10

《活著》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著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11

平凡,但不平庸。  ——題記

活著或死亡都是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這薄薄的一本書卻花費了我好長時間,這讓我更加切身體會的讀懂了這本書的含義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匯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有特殊的時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邊的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頭瘦骨嶙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

最讓人心痛的莫過於福貴的兒子抽血過多死了,那麼天真的一個孩子,遇上了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為了救縣長的老婆,沒想到那縣長還是跟他一起飽受戰難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了吧,你總會面對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現實。

這個世界確實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富貴,而有的人卻只能像福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汗血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我只能面對現實,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現實,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己能對世界友好,因為你很難改變世界,但世界改變你卻易如反掌。

回到書本,福貴做到了不被世界改變,就算經歷什麼大起大落,他總是能無動於衷,依照著自己的意願進行下一步的打算。

活著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12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因這樣一句話,我認識了餘華,邂逅了《活著》。心想,這書究竟囊括了怎樣的一個人以怎樣的姿態去度過這以笑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貧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維的匣子裡打轉,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書的剎那隱約流淌在了筆尖。

相比於其他的大部頭,這本擁有著從漫漫長夜中孕育出的黑色封面的薄書更具有不凡的重量。餘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福貴則就經歷了一生的苦難與失去,成為餘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動盪與變遷;從他身上,也折射出父輩與老一代人的隱忍與苦楚;從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種幾近乎英雄般的氣勢與蕩氣迴腸。

福貴是一個英雄麼?是的。他是一個英雄!而困苦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伴隨著他從一個闊少爺走到一個下田耕作,為生計發愁的莊稼人,也伴隨著他從徐家浩大家業、人丁興旺,走到最後只有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陪伴。恍惚回首,這一生究竟要歷經多少磨難,才能把心與身投放回天地間,而人究竟需要多強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兒?很多人追問。有的人似乎找到了,而有的人似乎還在尋找的路上。

“人是為活著本身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餘華如此說道。人活著,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摧殘得形如枯搞。人簡單地活著,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不為他人而活,因為命運能夠輕易地從我們身邊剝奪一切。我們亦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著的精神是屬於自己的。於是書中說:“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福貴經歷了他父母的死,他兒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兒、女婿、孫兒的死,變得孑然一身,他有時傷心,但他說過更多的是踏實。因為他的親人全都先他而去,再當他死時,他便誰也無需擔心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而他還活著,在經歷風浪悲痛之後。旁觀者也許會認為他是倖存,可他是真真實實地活著,這一生,就有了一切的意義。

作華自序說《活著》亦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著《活著》,淚不在面頰上,不在眼眶裡,而是靜靜地匯成小溪,流淌在殷紅的心尖上。書中歷史場景下的福貴與村民們濃縮成千萬農民百姓的縮影。那人民公社與大躍進,真切地重現在我的眼前,我彷彿看見了百姓們的無奈和百姓們在看到家中鍋與糧食均被充公卻不能置一言的血淚。生計與糧食全被公家收走,則意味著失去了生活的自主權,這是我們而今城市人體會不到的苦,而飢餓似乎離我們更遙遠。餘華給我們展示了幾十年前真實地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給了我們更多的需要讀者去探尋的含義。

自己沉澱不夠,寫到此處或可收筆,而過幾天再聽一聽福貴講他的故事,體會活著的意義。

悵然若失的我斗膽引書的結尾為尾——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暗降臨。”

我相信,活著,是生命意義的最好歸宿。

最慢的是活著讀書心得 篇13

這本書講述的是老農民福貴遇到一個遊客後,敘述自己的一生。

富貴,名字富貴,實則命運給予他的是富貴還是災難,這似乎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是諷刺還是現實。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現了命運給予一個人一生的“圓滿”,似乎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災難。在他還是地主階段的時候,堵博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對婚姻的不忠,到最後的流落街頭,被抓去打仗期間,母親臨死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對於雙親以這樣的離恨離開人世,相信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但是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為了活著的人而繼續活著,他這一生最慶幸的是有一個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妻子。

為他生了一兒一女,由此,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在讓他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人世間最圓滿幸福的家庭。以為惡運就此到頭。但這似乎只是不幸的開始。

女兒因為生病成了聾啞人,福貴再一次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為了生活而活著。雖然這期間忍受了各種因為大自然以及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帶來的種種磨難,但是他們都頑強的一一戰勝命運給予的苦難與折磨。

為了活著,可以更堅強,為了活著,他們依然繼續保持著最原有的初心,為了活著,忍受著內心的麻木,為了活著。而繼續的前行著。命運似乎就是這麼任性的無情的在考驗著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協,再一次的向富貴伸出了惡運之手—奪走了他最疼愛的兒子。

富貴是絕望的,但並沒有為此妥協,努力的前行著,為了活著的人,他有使命,有責任。繼續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當他們以為命運就此放棄“光顧”他們的時候,命運再一次帶著友善前來關照。

這此應該是幸福使者來臨吧,當他們以為自己聾啞的女兒要一輩子獨守時,命運安排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守護者來守護他們的女兒,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實。但卻又真實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後面就會有多殘酷,本是帶著美願來卻又留下滿地的心碎而返。

女兒難產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離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傷亡,留下的可愛外孫本以為可以相依為命,卻也不幸離去,看著至親至愛的人一個個的先他而去,這份悲傷,這份絕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對福貴而言。他這一生,圓滿了。

在他一個人身上經歷了所有人所經歷的過往,接受了命運給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說,想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傷心,有時候塌實,至親的人都是他送走的,當他有一天要走了,心無牽掛,沒有牽盼,這種內心的坦然,這種人性的境界,不是藝術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