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精選12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22K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1

〃老的詛咒是德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爾夫岡·霍爾拜恩和海克·霍爾拜恩夫婦的作品。當我讀這部書的時候,好像跟著主人公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鑽進金字塔下的密室、穿越地下暗河、貓王神殿,進入帝王谷阿肯那頓法老的祕密陵墓阻止詛咒應驗,身臨其境、妙不可言。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精選12篇)

書中講述了3320xx年前法老阿肯那頓被他的朋友埃葉殺死,被長矛刺中後的阿肯那頓居然還活著,然後他對埃葉發出驚世駭俗的詛咒:“你將……活著。你將永遠得不到安息……直到……有一天……一個死人把所有武士從他們的沉睡中喚醒!只有那時,你才可以死去!”3320xx年以後,星辰又執行到當年的位置,法老的詛咒即將應驗,埃及將陷入巨大的災難,成百上千無辜的人將面臨死亡。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為了阻止奧西里斯這一災難的發生,去了阿肯那頓的陵墓,但是失敗了。只要日出,一切都晚了。阿頓的爸爸在日出之前啟動了未完工的水壩,沙漠變成了沼澤,太陽出來了,武士復活了,但是被子水浸泡過的武士一遇到陽光就開始化解,這場災難避免了發生。整本書從頭到尾情節神妙離奇,懸念不斷,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書中的小主人公善良的人性、勇敢的行為,讓我大為震撼。讀完這部書,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人或許無法改變命運的程序,但完全可以改變它的結果。它就在人的能力之中,可以在已發生的事情中獲得最佳結果。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2

剛讀完這本書,我還有點兒喘不過氣來,雖然主人公們一次次轉危為安,但我依然為他們下一刻的安全而擔憂。在一系列圍繞著“法老的詛咒”展開的故事中,我同樣感到恐懼,同樣感到放鬆,同樣感到勇氣湧上心頭,同樣在人物的言語中漸漸明白許多道理。

故事得從3320xx年前講起。那時,埃及法老阿肯那頓遭到圍殺,才知謀殺他的是他的臣子和朋友——埃葉。於是,臨終時,法老發出了詛咒——叛徒將活著,得不到安息,直到有一天,一個死人把他所有的武士喚醒……3320xx年以後,詛咒即將應驗。各個神祗為了實現詛咒或毀滅詛咒都不斷尋找所謂的“死人”——阿頓。也只有阿頓才能完成這個詛咒。最終,詛咒實現,被喚醒的武士們又化為塵埃,雅西爾也如願以償地死去了。

整個故事,我想,多數人讀完後,仍不會相信“木乃伊復活”之類的事——就連我,也覺得這不過只是科幻小說罷了。或許,如大部分人所想,這的確是虛構的。也許,正如文章中說的,神祗們確實因人們的信仰而存在;而埃及,也的確是我們難以真正步入的一個國度,那樣神祕。

也許當你聽到法老的詛咒這個書名時,不禁會問,那一本法老的詛咒啊?的確,有很多關於法老的叢書,但我不得不說這一本是我看過最精彩的一本書了。

主人公叫阿頓,是古埃及太陽神的意思,他的使命就是實現阿肯那頓法老對殺他的凶手埃葉的詛咒,詛咒是這樣的“你將不會死,在三千年後有一個死人把我的武士喚醒,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死去……”阿頓經歷了荷拉斯,奧西里斯眾神的追擊,每次都死裡逃生,他的守護天使叫薩沙,可以說每次都是她千鈞一髮之際救了他。最吸引我的是那兩隻寵物,兩隻擁有古埃及神靈名字的寵物,阿努比斯,一直又大又黑的短毛獵犬和巴斯苔特一隻小貓咪。整個故事扣人心絃,讓人心肌梗塞,好書!

想著這,我忽然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解釋:一個事物,當人們還懷念著他時,他不也就活在了人們的心裡麼?

當然,當我們隨文字來到帝王谷中那座巨大的金字塔形洞穴時,發現那是怎樣的荒涼衰敗,又隨阿頓回想起這裡曾經的富麗堂皇、珠光寶氣,也深深明白——一切曾生成的東西,終有一天要消逝。這或許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而人們心中的,則是一種同樣存在的物質——感受。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3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字叫法老的詛咒的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考古隊去沙漠裡尋找王谷陵墓,找到後他們聽見了法老的詛咒:“死神將長大翅膀扼殺敢於擾亂法老安寧的人!”之後,考古隊除馬隊長以外全部背一個豹頭人身的怪物殺死了。馬隊長又去陵墓,他把陵墓裝上照相機,走進了陵墓,中了法老的毒以後,從照相機才知道是法老陵墓裡面的聲音使自己穿上了怪物的衣服,殺死了所有人,最後他自己也沒逃過法老的毒咒。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魔法並不存在,那只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種保護陵墓的方法,就像現在的迷魂藥一樣,只不過他們是用聲音來迷惑人的。

雖然,世界上還有很多現象人們還不能解釋,但是總有一天人們會把各個謎團解開的,只要我們相信科學,就一定能成功。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4

讀了這篇泊桑寫的短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我感受深刻。

在這篇小說中,在聽說叔叔于勒有了錢,我們全家都盼望他早日回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奢華的生活。

可在一次旅行中,當“我們”全家乘船旅遊時見到了他,他並沒發財,而是又老又窮苦的在船上當一個賣牡蠣水手時,“母親”和“父親”卻像看見瘟神一樣儘量躲開他,為什麼呢?我想時因為他沒錢的樣子,還又老又窮,怕他纏這我們,換個角度想想,難道于勒真的沒認出自己的哥哥和侄子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認出來了,可他知道自己以前犯下許多錯,不好意思和他們相認。

再想想,為什麼于勒沒有會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從船長口中得知:“據說他再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意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錢……”這樣說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我的母親”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我們,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個見錢眼開的市井婦女,而“我的父親”也和“母親”一樣的“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出息了。

如果我是他們,我就會和他相認,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我們身邊也有人做了錯事,但不知道去彌補,就像我班的施健安,他把我媽媽給我新買的鉛筆盒弄壞了,說賠,可到現在也沒賠給我,真希望他也看看《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5

起初,我在書架上翻開這本書是因為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擁抱小熊就是擁抱幸福。因為這句溫暖的話,我毫不猶豫的把它買了下來。

這個故事很長很溫暖也很讓人感動,主要講了女孩小念因為爸爸去世了變得自閉不愛說話,被好多同學變本加厲的欺負,還給她戴上了“啞巴”的帽子。小念沒有朋友,只能深深的陷入了幻想世界,她每天都幻想有一隻泰迪熊陪著她生活,跟他說話。 而災難卻又一次降臨到了這個不大的小女孩身上,小念出了車禍,泰迪熊在她的幻想世界裡也永遠永遠的消失了……小念又在醫院裡認識了林醫生和好朋友霍雨欣,林醫生送給了小念一隻新的泰迪熊並告訴她:“等你長大了,你會擁有很多很多的泰迪熊,也會擁有很多很多的幸福。” 生活終於平靜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一個訊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讓小念深受打擊,小念的媽媽被查出了癌症,只能小念來支撐著這個家,為了給媽媽治病,他白天要在學校努力學習,晚上還要去打工,回家照顧病危的媽媽。可是後來,媽媽的病情惡化,也永遠的離開了小念。爸爸媽媽走了……同學對他的嘲諷……壓得他喘不過氣……這是普通的孩子無法承受的一個範圍。她不能哭泣,只能堅強起來。故事結局的時候,在外國的朋友霍雨欣給小念寄來了一大盒子的小熊五顏六色,好多好多……是的,沒錯,正像林醫生所說的那樣,小念擁有了很多小熊,也擁有了很多的幸福。林醫生真是個偉大的預言家。又或許,是小念的堅強打動了天使。

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嘴角不由得也向上揚起,也替小念這個不幸的女生開心,我懂得了,無論你有什麼缺陷,上天給你製造了多大的困難,也不能輕易放棄,不能自甘墮落,要站起來,堅強起來。去打倒一切。就如同那句話: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經歷了那麼多困難,結局總是美好的,奇蹟總會發生的,幸福總是會到來的。同學們,讓我們也去尋找幸福的小熊吧!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6

這本書買來一年多了,斷斷續續的看,至前幾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實在慚愧,既沒有一氣呵成的毅力,也沒有成段自由的時間。可是,這本書給我還是很有收穫,卻不僅僅在於是對經濟學理解。

朱光潛在《談讀書》裡說,要學某門學問,這門學科的經典就不得不讀,譬如學經濟就得看斯密《國富論》,如今我看完這本書的主體部分,發現這真是不太恰當,關於《國富論》,我至少能夠提出這麼幾點:

1。斯密的經濟理論是基於一種幾乎完全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而當今世界完全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幾乎沒有,中國更是如此,大型國企佔了重要領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相當之大。在此不談論這兩種體制孰優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論與現實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社會體制。

2。社會形態不一樣。斯密的時代大約是18世紀,當時歐洲以農為主,工業革命正在起步,製造業剛剛興起,而各種科技產業幾乎沒有,當時社會階層大約是地主階級,工人農民(勞務)階級,資產階級,以及貴族官僚階級(我感覺斯密屬於這個階級),而此刻地主階級已經沒有了,而工薪階級卻很多存在,社會形態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樣,導致理解較為費力。

斯密常常以英國地區,城市,還有英國古老的貨幣單位為例,由於缺乏對此的感性認識,往往難以理解深刻。4。由於本書成書較早,許多書中經過精細論述而提出的結論早已被之後的歷史所證偽,有些而此刻已成為常識,比如關於貨幣性質,作者仍然很多論述,顯得冗雜而煩亂。或許《國富論》在

世界經濟歷史上意義確實難有後者,可是本書作為兩百多年後的之後者學習,顯然已不太適合,以往經典未必此刻適宜。

當然經過本書還是瞭解到了許多的經濟學知識,異常是經濟學的那種推理,我想這應當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比如論述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論述勞動產物的階級分配,比如資產的劃分。

基本看完這本書,對於以後選什麼樣的書,對於經典,對於權威的推薦,我感覺更能理性的去選擇了,經典未必適合,權威未必正確。或許一本書某人覺得讀了醍醐灌頂,另一個人讀了卻毫無感覺,讀什麼書,為何而讀?自我才是主體。別人的感受能夠交流,卻不能複製。

但我還是依然深信,書裡包含了別人數十年的經驗,或者包含了前人數十年的艱苦探索所得理論技術,如此方便易得,不拿豈不太可惜。所以我堅信著讀書的力量,堅信努力的力量。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7

我已經讀過的書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最愛看的還是《福爾摩斯》。這本書寫了"偵探"福爾摩斯聰明,機智地破了許許多多的案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使讀者身臨其境。福爾摩斯有點“怪”,他精通解剖學,也是一流的藥劑師,但他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醫學。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一些科學,還利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每天都要服用三次可卡因。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福爾摩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他遇到困難時從不緊張,冷靜面對,而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也許,就是他的種.種與眾不同吸引了我

讀完這本書後,我再次對福爾摩斯佩服極了,因為他向來不做無用功,不會只在犯罪現場找指紋,看鞋印,他會把失竊的東西原來所在之處看一看,推算出這是何時失竊的;他還會通過看犯罪現場來推算出犯罪手段,從而尋找出線索和證據。他不會經常親自在大街上四處尋覓犯罪者,他明白幾個道理:一、自己出現會打草驚蛇。二、這樣一個人四處找,罪犯又可能在別處活動。所以他才招集流浪兒,因為流浪兒熟悉城內的地理,人數多,可以分頭行動,並且當他們行動時不引人注意。他還會“聽聲辯人”。正是他的這些特殊手段,才能神不知鬼不覺地把罪犯捕獲。

福爾摩斯做事別樹一幟的風格對我也有了很大的幫助:面對領導佈置的任務,我竭盡所能地完成。在和孩子們玩遊戲的過程中,我也常常別出心裁,使用我創造的一些新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知識和本領……

福爾摩斯是一個堅強的人,有一次中了手槍子彈,仍然把罪犯抓住了,我也該向福爾摩斯學習,所以遇到困難時,我也很少痛哭。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8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死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資訊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9

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就感到很好奇,八十天真的能環遊地球嗎?八個月還差不多呢!可是,八十天才不過三個月不到呢!帶著這種疑問,我讀完了這本書。

書中講的是:菲利斯•福格和改良俱樂部的夥計們打了一個賭,八十天能環遊地球。賭注是2萬英鎊!一路上,福格和僕人讓萬能遇到了種.種困難:鐵路中斷,解救阿烏達夫人,海上風暴,被菲克斯誤認為是罪犯••••••本以為其間發生的事情使他輸掉了賭局,但是,所不知他又意外贏得了勝利——因為福格是朝東走的,所以,他無意中利用時差賺了一天。但是,現在離規定時間還只有10分鐘了,主僕二人飛快坐上了馬車,終於在最後幾秒中走進改良俱樂部,贏得賭局。

我佩服福格先生的冷靜,更佩服他擁有的堅定信念。賭局剛開始今天,大家都嘲笑福格,說他是個笨蛋,福格“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堅定信念,永不放棄,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旅途中,他多次錯過火車、輪船,但是,福格先生卻沒有放棄,花大錢租了船、車甚至雪橇,拼命地趕。最後,倫敦時間1872年12月21日晚上8點35分,離規定時間只差10分,福格先生同樣沒放棄,最終取得勝利。

福格他堅定信念,堅持八十天能環遊地球,而我則顯得有些慚愧了。國小一年級時,我曾每星期去中山西路國小上舞蹈班,但才不過一年,我就不想練了,因為劈叉太辛苦了,有幾節課我都疼得哭了。後來,我 還 放棄了圍棋班、水粉畫班等興趣班。但是到後來,我不想吹笛子時,菲利斯•福格那不怕困難、鎮定自若的樣子便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激勵著我繼續努力,我洩氣時,便會想起福格,他似乎在對我說:“別洩氣,還要繼續加油!”

堅持就是勝利。放棄會不僅失敗,而且浪費了人寶貴的時間。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10

讀了中國臺灣大作家林清玄的作品《和時間賽跑》以後,我便陷入了沉思:時間究竟是什麼?時間有多寶貴?怎樣和時間賽跑?我被這一個個問題籠罩著

《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寫的是年幼的林清玄,見到年老的外祖母去世後,便明白了時間的可貴,可是努力和時間賽跑,不管做任何去何一樣事情都盡力將它做到最好,最快。漸漸的,他戰勝時間的次數越來越多,效率也越來越高。最終,是他的這個好習慣,使他走向成功!

天底下的東西,幾乎都能失而復得,錢沒了可以再攢,衣服沒了可以再做,食物沒了可以再買。可是,時間沒了怎麼辦?時間沒了,用什麼換?時間是最寶貴的,當今世上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給人類節約時間,有些發明雖然看起來與時間毫不相干,其實卻很相干——比如影印機,看起來和時間根本不搭界,但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沒有影印機時,人們抄一下要很長時間,而現在,只要刷一下就夠了!再比如冰箱,以前沒有冰箱就要去北方採冰,夏天納涼,這走一程就要幾天時間,可現在,放進冰箱一秒鐘!

我們可以借鑑一下兩個人珍惜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後果。古時候,有一個小孩,從小就只知吃喝玩樂,從來不認真學習,長大以後,仍靠揮霍家產浪費時間,到老時,才開始後悔年少時不用功,這就是著名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還有一個例子,就是 《和時間賽跑》的作者林清玄,他每天都會無數次與時間賽跑,有時想在太陽落山前跑回家;有時想在40分鐘內寫好作文;有時想在5分鐘內吃好飯。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賽跑,使他上了成功的道路。這全歸於他那一次次與時間的賽跑。

我有一個壞習慣,總是愛說再過五分鐘,再過一分鐘,再過一會兒。所以,我本來計劃好看半小時電視,可自己會不斷給自己加五分鐘,加五分鐘、就這樣,一個小時從電視裡悄悄地溜走了。但是我決定,從今以後,一定不再說再加五分鐘之類的話,因為——我不甘心,輸給時間!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11

如果說年少輕狂,那麼那時的瘋狂,便成了這一輩子能笑著說出來的回憶。如果沒有十全十美,那麼留下的遺憾,也許就多了幾分神祕的假象。幾十年後,歲月換掉了容顏,也泯滅不了那一段美好又不完滿的青春年少。

龍應臺等人著的這本《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多收錄了曾經刊登在報上的回憶散文,有幾篇同是敘述在中國臺灣的生活往事,也有在其他地方的。似乎讀書的人,懂得如何把一天用文字儲存,以免記憶太多掉了些許。

看完這本訴說回憶的書,有點後悔去讀這樣傷感的故事。明明青春尚好,明明風華正茂,卻擔憂著將來會出現的種種。

偶或無法自拔,心想著,寧可看一些都市言情,或熱戀或分手,或苦苦追尋前任無果,或參加夢中情人的婚禮最後自己卻草草了事。也再不想看那些回憶,關乎生與死,關乎愛與時間,關乎疾病與生命。

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尚青春時看這些寫年老者的無奈與傷感,寫韶華飛逝、色衰愛弛,看臨終者再無最後的力氣吐出對生的渴望,看老人痴呆不再認得曾經最疼愛的人的心酸,彷彿自己已是暮年之人,將自己處於那樣無盡絕望的環境,想象著一件件事在自己身上同樣上演,問自己能否熬過那些需要耗盡眼淚的時刻,不禁心裡一顫。

於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這些還未到來的情節。也許每個人遲早會面對分別,也一定是要等到黃昏時,已經歷了世間滄桑,看淡所有冷暖,看盡遠近,看穿生死,到那時,所有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即使回憶,也不會想現今這般地怨恨時不我待。

有許多故事,讀起來升降沉浮。有時竟會羨慕那些起起落落,會以為這樣的生活來得深刻。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場驚天動地,無論是經歷災難還是愛情。如說心跳加速,一定會有,但多半是平淡無奇的每一天。這輩子若說有80歲,便有約三萬天,怎麼可能有那麼多起伏。再說,有升就有落,到頭來發現,簡單與本初,本身就是一種美麗。

也許我該換一個著眼點來看這本書。有一個章節的小標題是“趁現在,此生未老”。現在,就是最美好的狀態。一切都有希望,現在,永遠值得我們去珍惜。

法老的詛咒讀後感 篇12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所著,是一本介紹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方法的書,告知家長愛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著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著深深的自責,作為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裡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