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精選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5K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篇1

大概是7年前,在那個海邊的城市臨近大山的小小研究生宿舍,初識了這個影子,但沒有讀完。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精選5篇)

原因很搞笑,習慣讀盜版書的那個我,不想花錢去買。

今天,很慶幸當時的吝嗇。

再次拾起,才發覺當時錯過了什麼。神祕的影子,像是一抹暖風,自始自終,都讓我感到一種濃濃的溫馨,一股時而欣喜,時而幽默,時而緬懷,時時刻刻真實如在的.治癒感。整個人如化了一般,沉浸在一股濃濃的治癒之中。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小的時候,一直幻想有種超能力,能夠洞悉一切,應對所有難題。

後來,漸漸的長大,漸漸的離開熟悉的小村,在複雜的紛擾之中,在蠅頭針腦的算計之下,漸漸的,失去了仗劍走天涯的勇氣。

面對生活的重擔,影子,成了一種逃離,讓人留在童年,嚮往著無往不利的過去。不經意間,卻忽略了身邊的那些真實,幽靈一般,活成了一個影子,影子身後,是幻想中更完美的自己。

此時此刻,正在出差回濟南的火車上,車廂中有人談話,車廂外有日全食,路過推銷玩具的列車員,遂買了一條會扭動身體的電動鯉魚。

本來有很多話想說,影子卻逐漸遠去,溫馨的感覺也在降溫,這一切,正如遠去的童年,恍恍惚惚的,確信存在,似乎有過,正要伸手,卻無從抓取。

也許,那種感覺,還要在閱讀中尋找。僅為了那種感覺,我願意再讀一遍,多讀幾遍。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篇2

我喜歡讀書,我的兒子也喜歡讀書。可是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書才對孩子的發展、身心健康有益,一直是我的困惑。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電視、網路對孩子的誘惑,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的兒童讀物,雖然孩子很有興趣也喜歡讀,可我覺著很多東西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並不太好,甚至是有害的。而對孩子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書,孩子卻又不喜歡。

學校開展新教育親子共讀活動非常有意義,讓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調動孩子和家長閱讀好書的積極性。為了孩子的寒假過得更加愉快和充實,學校專門召開家長會議強調親子共讀的意義和重要性,提供讀書建議,並推薦相關年級的閱讀書目,使我們做家長的也有的放矢。於是,我和孩子共同到書店選書,大體按照學校推薦的書目,再儘量由孩子作主選書,這也極大地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兒子挑選了《三毛流浪記》、《吹牛大王歷險記》、《千家詩》、《奇妙的數王國》等幾本他喜歡的書。兒子買到喜歡的書便是愛不釋手。

按要求,我也與孩子商定每天寫完作業閱讀30分鐘,孩子有興趣可多讀一些。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只是看熱鬧,看裡邊的小故事,顯然對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及教育沒起到多大作用,於是開始抽空和孩子一起讀書。但是由於工作忙,要全都與孩子一起讀是很難做到的。於是我和孩子比賽,誰有時間誰看,看誰看得快,誰看完一部分都要給對方講講看了哪些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我和孩子互相討論、交流,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時間的時候我會給孩子讀一段,讓孩子享受傾聽的快樂。然後共同討論書中的故事、人物、語言讓孩子養成了讀書討論、思考的習慣。以前孩子讀書是讀書,懶得做筆記。我和孩子共同讀書以來,我們一起邊讀書邊把看到的好詞好句畫下來,注重引導孩子記錄好詞好句,讓孩子逐步養成了用心讀書的習慣,而不是光看故事情節。一段時間堅持下來,孩子基本能做到邊讀邊找好詞好句,讀書也用心多了,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

與孩子一起共讀不僅是分享快樂,同時也要分享困惑。孩子不懂的地方我會談談自己的理解,或和孩子一起查資料,家長和孩子都在閱讀中增長了知識,訓練了思維能力。 如今,我們的親子共讀是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共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的良好習慣,以後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讀書、思考的習慣,使孩子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子共讀,我們喜歡!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篇3

放寒假了,按照老師佈置的三年級必讀經典書目的要求,哥哥帶我來到新華書店精心挑選了基本課外書籍。書買回來以後,我馬上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了,有一本封面上有男孩的圖畫的書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覺得十分好奇,就仔細地翻看起來了,這本書的名字叫《皮皮魯傳》。

書中的主人公皮皮魯是一個非常調皮搗蛋的孩子。在過年的時候,給大家炫耀自己的本事有多大多大,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在吹牛,他就坐在二踢腳飛上了天,在天上他看見了一個大大圓圓的東西,因為他不知道這個龐然大物是幹什麼的,就調皮得用手撥了一下,這下皮皮魯就闖下了大禍了。原來這個龐然大物是“地球之鐘”,經他這麼一撥,從此改變了地球人的正常生活,本來很勤勞的人們整天什麼事情也不幹了,都在家裡呼呼大睡起來,體育場出現了奇怪的比賽專案,有嗑瓜子大賽、翻眼皮大賽、拔頭髮比賽,總統染上了開會病......。這些怪異的現象,讓皮皮魯認識到自己無意犯錯帶來的嚴重的後果,心裡很難過。於是,他就想辦法來改變這種現象,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場鞭炮戰鬥中,坐著鞭炮又一次飛上了天,撥回了地球之中,恢復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認識了皮皮魯這樣一個可愛又調皮的小男孩。雖然出於好奇搞了不少惡作劇,但是他能夠敢作敢當、不畏艱險、正直勇敢和聰明機智、知錯就改的精神值得讚揚。想想我過去犯了錯誤,總是找藉口,把責任都推向別人,好像自己沒有一點責任。今後我要向皮皮魯學習,遇到事情要勇於承擔責任,要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知錯就改。在學習上要想好同學看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我一定要爭取做到。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篇4

合上這本厚重的小說,我閉上眼睛慢慢進入了無意識的狀態。在這個深秋的午後,我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在夢裡,出現俄國上流社會的舞會,金碧輝煌的大廳,幻彩流光的各色華麗服飾,人頭攢動的一派熱鬧但又極具風度的舞會。一個身穿黑色低胸禮服的少婦,小巧精緻的臉上有著白皙緊緻的面板,溫柔婉轉的神情,顧盼生姿。鏡頭切換,她正在和一個英俊高大身著筆挺軍裝的男人跳華爾茲——是Swan Lake Waltz(天鵝湖華爾茲)的曲調。軍官溫柔的目光像一張柔軟又黏人的蛛網,一絲一絲將少婦裹入愛情的巢穴……我掙扎了一下,但是怕驚擾這美麗的一刻,瞬間我來到了一片白樺樹林,一個留著八字鬍的中年貴族男子在和一個農民模樣的老實人交涉,他們說話聲音不大,我能看到他們的嘴脣在翕動,最後,那個中年貴族應該已經順利地出售了這片屬於他的茂盛的白樺樹林並且賣了個好價錢。他緩緩地回過頭,我依稀看到他飽含滄桑的臉上浮起了一抹淡淡的微笑,感覺彷彿是找到了永恆的生命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品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帶著我的疑問來讀這部經典名著,我找到了答案,卻發現列夫·托爾斯泰在探尋另一個更加深刻的命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為了什麼而活?

書的扉頁上印著這樣一句頗有宗教色彩的話:“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從這句話裡我讀到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無奈又崇高的“命運”觀,渺小的人類將所有的不幸寄託於上帝,相信上帝會公平公正的處置讓人冤屈的罪惡,懲罰違背精神的人類。由此可見《安娜·卡列尼娜》這本小說所探討的不僅僅是俄國上層社會女性擺脫社會倫理的束縛尋求真愛,更是由此衍生出來更加深刻的主題:在歷史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人類命運的歸屬,和個人生命的自我救贖。

讀完整本書,我最想探討的就是女主人公安娜的命運中兩個關鍵詞:愛情與幸福,以及列夫·托爾斯泰想要訴說的真理。

首先在小說中,有兩條主要的線索貫穿全篇:安娜衝破與卡列寧長達八年的婚姻,與年輕軍官弗倫斯基陷入熱戀並與之結合,最終難以揹負社會輿論壓力臥軌自殺。而另一條是俄國貴族農奴主列文和公爵小姐基季一波三折後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以及列文作為地主對時下農奴制度的不滿與改革的憧憬,但是囿於現實又止步不前的困窘。

兩條線索,代表了兩段不同的愛情,以及兩種不同的思想火花,兩種不同的命運。

安娜,在整本書中最飽滿鮮明的形象,被列夫·托爾斯泰賦予了非凡的濃墨重彩。她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她有情慾也有理想,她既有聰明理智的頭腦又有豐富熱情的情感,她既扮演好了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又無法剋制愛情之火的燃燒,她既是堅強又執著的反叛者,又是脆弱又無助的眾矢之的。

她與卡列寧的婚姻是包辦婚姻,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安娜在大他二十歲的卡列寧身上尋求愛情和生活的存在感是徒勞,因為卡列寧醉心政治,不解風月。安娜活力的生命在這個冰冷無生氣的家庭一點點地被平靜的消耗掉,這算是一種安穩的“幸福”,優越的物質條件,尊貴的社會地位,是上流社會才貌雙全的寵兒,有一個聽話可愛的兒子謝廖沙。可是當安娜在莫斯科的火車站偶然遇見渥倫斯基的那一刻起,她身上無處安放的“過剩的精力”終於找到了歸宿,一個同樣有著俊美外表,過人才智,善良正直的軍官一下就抓住了安娜的心,他有安娜所喜愛所想要的一切,這才是真的愛情。而渥倫斯基對這段感情從最初的虛榮心到後來端正態度,原意為這段戀情開槍自殺,祈求卡列寧的寬恕,以及後來拋棄升官加爵的遠大前程帶著安娜離開俄國私奔到義大利,渥倫斯基是深愛安娜的,可是他卻不能帶給她永久的幸福,安娜的生活也不斷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經歷進退兩難的艱難時刻之後,最終她熬不過被逝去愛情擊垮的靈魂,她唯有選擇將生命結束在兩人相識的車站,她希望得到主的寬恕從而得到最終的解脫。

在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這段愛情裡,安娜的性格、形象逐漸的飽滿,散發出內在的張力。及至此時,她已經不在顧忌名聲甚至可以拋棄心愛的兒子,成為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因為她找到了生命的真諦——愛情,跟渥倫斯基在一起才是她應有的“幸福”生活。可惜這段幸福的生活是短暫的,因為這是全部建立在“愛情”上的“幸福”,“愛情”作為基礎,又是脆弱不堪一擊的,沒有責任感的約束,渥倫斯基的逃離將安娜拉至痛苦的邊緣。

而另一條主線,基季和萊溫的結合代表了列夫·托爾斯泰理想的幸福家庭。其實書中有寫到,萊溫和安娜是同一種人,走的不同的道路卻是向著一個方向。我思索了一下,安娜和萊溫所追求的都是人類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所追求的先進文明的思想觀念,而二人結局的不同是因為安娜將個人命運的鬥爭付諸脆弱的愛情,而萊溫則用勞動和探索,預測到了貴族階級即將滅亡的歷史步伐,在經歷了得不到愛情的抑鬱期,最終視野豁然開朗,他明白了理想的幸福——帶著理性的頭腦和悲憫的良心順應自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最終還是不能超越底線還幸福的活著,這也是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安娜只能毀滅的原因。經歷過無數日夜痛苦探索的萊溫最終尋得了活下去的勇氣,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人生不過就是一首交響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樂章,有不和諧的音符也有優美動聽的旋律,就像四季更替,周而復始,當冬天來臨,春天也不會太遙遠。

閱讀心得《偷影子的人》 篇5

滾滾紅塵,攜著記憶的枷鎖,永遠地塵封了那場悲傷的愛戀。在那最後一抹餘揮中,被風靜靜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終於,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世人的遺憾和指責······

一次偶然的邂逅,讓我看到了《紅樓夢》,於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

在紅樓夢裡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裡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裡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說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嘆!

還有要說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說著什麼"蘭桂齊芳"我不由黯然.薛寶釵這樣的人物,也要像李紈一樣,將一生都葬在這片冷酷的園子裡麼面對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男人,管他什麼金玉良緣,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根本不用問就知道,是包奶的寶座.可是我又不禁反問,難道世上真的有喜歡孤獨的女人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現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嘆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麼愛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寶釵家境富足,從小飽讀詩書.接受的是極為全面而正統的教育.賈母總是誇她"沉靜寬厚".沒錯,這正是她從小被教育過的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應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應形於顏色,否則就是"不尊重."綜觀全書她的舉止,幾乎從未超出這些束縛.只有一次寶玉將她比做楊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話反諷過去.其實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別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著.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只是按照理所當然的道路走下去.從未得到過全心全意的愛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愛情.也沒有誰真正的關心過她.而她,也就認為世界本就如此.認為夫妻間有的不是真誠的感情而是"舉案齊眉"的尊重.這樣冷酷的綱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則,而且還毫無知覺的麻木著。

她的作為,其實並沒有多少是自由的選擇.她只是一個典型的循規蹈矩的服從者.她是聰慧有才的,卻被教育著認為女子讀書也是無用,香菱和湘雲談詩她說道"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劇作戲曲,卻認為這些淫詞巧句是不能為端莊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評寶琴的詠古詩;她像任何人一樣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當母親為了賈府的權勢而把她嫁給痴痴傻傻的寶玉時,因為母親告訴說她已經應承了,也就只有流淚接受.直到最後寶玉出家,她的悲劇達到.即使在這時,她依然是不能由著本性而為的.王夫人說"看著寶釵雖是痛哭,他端莊樣兒一點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可想想寶釵如此人物,又這樣年輕,此時想起自己的一生將如何結束,她的痛苦其實並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剋制著,這是她的"尊重"!

與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許更為可悲,林至少還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誠的感情,最終一死解脫了所有的痛苦.而寶釵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這把鈍刀一點一點割掉生命吧!"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幾句判詞,註定了薛是紅樓數場悲劇中的一個.對於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應該也是嘆惋的吧!

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類了.妙玉雖以"檻外人"自稱,然而青春芳齡的她,卻難做到出家人應有的置身紅塵外,無情無慾清淨無為.寶玉過生日,她會送上粉紅信箋,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祝芳辰",寶玉則是經岫煙授意回帖"檻內人寶玉薰沐謹拜",這一"外"一"內",看似調侃,朦朧中也蘊涵著幾許情意.可惜寶玉對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閃而過他也會當作是一種罪過,惟恐褻瀆了聖潔高貴的俏麗女尼.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但是,她的人品難得,光明磊落,剛直不阿,在大觀園的環境中,終是沒有容身之處,說實話我非常喜歡晴雯這個角色的性格,不說喜歡她的原因是,愛情的吸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我想擇偶是不是要找晴雯這樣的人呢呵呵,考慮中……

至於湘雲與寶玉的關係,我一頭霧水.說來史湘雲,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愛.我想是因為湘雲兼有黛玉的才氣和寶釵的大度吧!"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湘雲的結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沒有寫完,"雲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說,湘雲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終與寶玉結為連理.一說,湘雲夫婿衛若蘭死後,史府抄家,湘雲淪落風塵.寶玉和湘雲的感情是很微秒的,我這個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測的.

縱觀紅樓夢,這塊石頭沾染的胭脂味還真不少.愛情的產生有一千種開始,但結局卻只有兩個,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處就在於,愛情的產生有一千種開始,結局卻都是紅顏易老,人去樓空。說老實話,我真有點幸災樂禍了.但是反過來想一想,這又是一部悲劇,我細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大凡流傳下來的,幾乎無一例外全是悲劇.

《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在國內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有法國評論家稱讚說:"曹雪芹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