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通用2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04W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知識,都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得。然而,當走進書店或者開啟電腦,面對林林總總的書籍的時候,心中反而愈發不知所從。當你不知該如何選擇的時候,就讀讀名著吧。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通用26篇)

在過去,書籍是開啟世界的大門;現如今,書籍是調和心靈的溶劑。不同於速讀的快餐文學和看過就再也記不得的網路小說,名著的好處在於,它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之後,始終不曾消失,也不曾磨損的那塊金子,靜靜地等著人們來撿拾,給帶走它的人帶來無窮的財富。

著名詩人歌德曾經這樣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偉人面對面。”文學名著是人類思想的搖籃。可以說,名著裡面的每個字、每個詞語,都凝聚著書寫者的無限心血,他們留下的,絕不僅僅是文字本身,而是他們知識的總結、思想的精華、精神的遺留。閱讀並體會名著中的價值和思想,可以說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書籍的力量是偉大的,很多人都曾說過,決定他們人生最終走向的是幼年時接觸最早的一本書。由此可見,給孩子們看好書,尤其是在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開始成型之前看好書,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情!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路,那麼人們接觸的第一本書,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條路要怎麼走,要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誠然,對於孩子來說,閱讀名著不會如看影視劇和讀快餐小說來得愉快,但那些愉快的東西只能讓人暫時沉浸其中,而名著卻同宇宙一般廣袤恢弘,一旦步入其中,便能獲益無窮。

好的作品,能給孩子以啟迪。對於鴻蒙未開的少年來說,他們心中有著無數的問題:他們迫切想對這個世界進行了解,迫切需要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迫切需要知道人活著的意義……對於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但更多的人,最終也不曾得到過答案。

這些答案,或許在書中無法直接找到,但是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能受到一些啟發,進而離心中的答案更近一步——因為這些疑問,很久以前的人們就已經問過,並且把他們心中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給後人以啟示。

孩子因閱讀而成長,通過閱讀這些名著,孩子們可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能夠知道自己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該以何種心態、何種方法去面對並解決。

如同航海需要燈塔指引光明一樣,孩子們的人生,也需要書籍來指引方向。而名著,毫無疑問,能帶領人們走向前方。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

在資訊科技課上,我利用了自由活動的時間,在書香滁州這個網路平臺上,閱讀了一本書——《童年》,作者高爾基。

《童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作者高爾基以童年的自己為原型來進行創作,真實而生動的描繪了自己苦難的童年,這本小說使用了第一人稱,讀起來時讓人感覺十分貼切實際生活,且情節緊湊、情感真摯,表現了當時俄國沙皇時期的社會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他跟著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他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外祖父的毒打、表姐的辱罵、繼父的傷害……只有心底善良且聰明能幹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經受了許多的阿廖沙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努力著、奮鬥著,成長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讀著我想起了有著相似遭遇的簡愛,他們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

在反觀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寵溺之中,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沒有經歷過什麼磨難,面對困難時卻常常畏手畏腳,面對磨難時又常常淺嘗輒止,我們根本不懂得珍惜眼前這幸福的生活,我們不像阿廖沙那樣自立,不如他那樣堅強,不似他那樣樂觀,於阿廖沙的童年有這這樣大的差距的我們,卻是這樣不容易滿足。

老師經常對我們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就是讓我們勇敢面對出現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成績不如意,繼續奮鬥;和朋友有矛盾,要勇於溝通;學習遇到阻礙,勤於探索……

阿廖沙的童年經歷讓我想起了許多像他那樣笑對人生的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詩詞,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些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沒有退縮,是因為他們和阿廖沙一樣和樂觀、堅強,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3

《童年》這本書主要描繪了主人公阿列克謝的悲催童年。阿列克謝在兒時父母就已過世 ,在他生活的家庭中,有著一位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和一位自私的舅舅,只有他的外祖母關心他,照顧他。 而這本書的原型就是作者高爾基。即使這樣,高爾基依然卻頑強地走過了黑暗的童年時光。並且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最終,他在寫作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成為了一名傑出的作家。

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而高爾基在這樣的環境裡也依然如此成功。一個人的性格是本身就擁有的,高爾基擁有一顆純潔,充滿光明的心,因此當他看到那樣黑暗的社會時,不但沒有被影響,還被這樣的環境磨練,從中受益。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之中,應該用一個更加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就算遇到不利的環境也要應該百折不撓,不受影響,保持一個正義,美好的心態。不管面對怎樣的環境,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本身,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優異的生活環境,培養出一顆善良,樂觀,向上的心。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4

合上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童年》,我陷入了沉思中。

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戾的外祖父家,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貪得無厭的舅舅和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以及樸實的“小茨岡”。後來,阿廖沙和外祖父、外祖母搬進了新房子,認識了另一些人,他從他們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18世紀俄羅斯小市民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了爭奪財產常常因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同時也有堅強、勤勞、善良在其中隱藏著——阿廖沙的外祖母總是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像醜惡現象屈膝、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

我想,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五彩斑斕的,更是陽光的。我們沒有真正見過家人之間的毆鬥,也沒有親身體驗過被鞭子抽打的感覺,更不會看到有人被活生生地折磨死。我們沐浴在親人、朋友、老師賦予我們的愛之下,卻不懂得發現和回報愛,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本來就應該有。

看到好吃的零食,我們本能地向父母伸手要錢買,如果父母不允許,告訴我們吃太多零食對身體百害而無一益,有些孩子非但不聽,還哭鬧著說父母不愛自己。做錯事了,朋友誠心幫助我們改正錯誤,有的人不僅不虛心改正,反而覺得朋友囉嗦。考試失敗了,我們沮喪地嘆氣,老師加班加點為我們補課不求一絲回報,有些同學不但不認真聽講,反倒認為老師有意給我們增加負擔。

我們實在太不懂得“理解”二字的含義了!我們是如此任性地認為自己總是對的,以自我為中心,從未替別人著想,一刻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枯燥無味。請珍惜吧!我們不能永恆擁有這些,所以,就趁著我們還擁有的時候好好體味、好好珍惜吧!

學會知足,學會珍惜,學會體諒,《童年》與我前行。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5

20__年7月4日參加辰辰幼兒園的家長培訓學校時,幼兒園向各位家長推薦了五本關於蒙臺梭利的著作,建議各位家長仔細閱讀一下。這五本書分別是:《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祕密》、《有吸收力的心靈》和《發現孩子》。這幾本書對於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處,希望可以通過閱讀使得家長和幼兒園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並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這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這5本書在介紹蒙氏教育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我著重閱讀了《童年的祕密》這一本書。這本書主要是從理論層面上介紹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書中不乏有很多經典之語,其中對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如下幾個方面:

一、不要讓我們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障礙。

1、為什麼兒童和成年人無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經過心理整合過的世界。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間往往是存在一定聯絡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視一些微小細節的東西;

兒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所以他們不會被"邏輯"和"聯絡"所幹擾,兒童往往更容易觀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視的細節,也通常會被這些細節而吸引。

所以在兒童的視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區別的,因為我們各自的思考方式對彼此而說,都是陌生的。

2、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習慣用自己的邏輯來要求孩子,殊不知,這其實是孩子正常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種阻礙。還美其名約"有責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個互動當中,地位是處於劣勢的,如果兒童的行為不被成人理解,與成人的環境不協調,就會被阻止,有的時候還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這個阻止過程中,成人卻還會認為自己是在對孩子"負責任".

所以最近才會在網路上流行一句話,叫"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除此之外,類似的實際還有很多,比如"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困,叫做媽媽覺得你困".成人總是不肯承認孩子有自己的身體機能,吃飯、穿衣、睡覺,都必須按照成人的標準來執行。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輕則各種哄勸,重則拳腳相加。

書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說:‘孩子不應該到處亂走,不應該去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應該大聲說話或叫喊。他應該多躺著,應該吃了就睡,他應該到屋子外面去玩。’即使這個人不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對孩子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他也會這樣說。父母們完全出於惰性為自己選擇了最輕鬆的道路,就是讓孩子去睡覺。"

如果把孩子換成一個成人,另一個成人出於"愛"強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覺,那麼是何種感受呢?怕是不會舒服吧。更何況是時時刻刻在各個方面都這樣要求你應該去做什麼了,並且絲毫不考慮你真是的感受,那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當作一個"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們應該停止把孩子看作一個寵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從大人什麼也不能做的東西。

反過來說,我們應該努力站在孩子們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通過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滿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同時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腳步,跟隨孩子

孩子遠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發展自己的個性,我們家長應該控制自己而跟隨孩子的引導,把理解和跟隨孩子當做一件有趣而又榮幸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叫做《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裡面的主人公,一開始嫌棄蝸牛走的太慢,越來越氣氛憤,甚至想去踢它,後來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蝸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後,主人公聞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園的美景,最後發出了感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裡面的蝸牛就很像我們的孩子,牽著蝸牛在散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過他的孩提時光和青春歲月。有的時候會被氣瘋,會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們卻不知不覺間,把父母帶進了花園,只要家長們放慢腳步,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就會發現,孩子的視角是那麼的獨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麼的美麗。陪著孩子一起靜靜體味生活的味道,偶爾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節奏,也是闡述了類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語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都有孩子獨特的需求,面對這種需求,家長們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

1、語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園的培訓課中,家長們見到的第一次老師展示,就是在線上活動時的分享故事環節,當時大家都覺得老師的聲音"太溫柔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們會不會聽不清。讀完此書,我才發現內有乾坤。

語言的能力實際上是孩子們最難學會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語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們忽略,因為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大家不知不覺中就給孩子創造了必要的元素。能夠捕捉到孩子對語言的反應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們的微笑。"當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發音清晰的短語上時,他會表現出快樂。他能夠分辨不同的聲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學塔樓的鐘聲。"

孩子會在溫柔的言語中得到快樂,因此而平靜下來,這"就是我們要用溫柔的言語對孩子講話的原因,我們希望看到他們充滿活力的微笑迴應,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邊,滿足他們聽歌謠或聽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處於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讓家長們頭痛的了。孩子們腦子裡總會有在家長眼裡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壞,而家長又沒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會被強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觀念裡面,孩子天生就是搗蛋鬼,是"不守秩序"的,這一點也是在家長培訓課之前,大部分家長的觀點。所以在老師用很溫柔的聲音展示"講故事"環節的時候,家長們都擔心孩子們會因為吵吵鬧鬧而聽不清老師的話,所以在老師向家長展示"走線"活動的時候,家長們會擔心孩子們不會那麼"聽話"的按照固定的路線向前走。而另我比較驚訝的是,當我參加觀摩的那天時,孩子們的行為卻證實了,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孩子們整個過程非常安靜,大部分孩子都會按照"秩序"行動,只有剛剛入園的小朋友還沒有弄明白"秩序",所以會"溜號",不過在被糾正了之後,就加入"秩序"的隊伍了。

事實上,孩子們的秩序感,遠遠超出了成人的認識。

秩序感,還表現在孩子們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度上面。比如家裡的東西的擺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時候穿的衣服等等,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歡這些設定被隨意改動,一旦被改動,就會表現出不安,甚至哭鬧。只要家長們找到了結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緩解這種情況。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這種哭鬧認為是"無理取鬧",甚至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解決哭鬧的問題,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三、幼兒園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進一步感悟

在閱讀整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在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裡面,關於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讓我知道,其實幼兒園的很多東西,都不是平白無故這樣設定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們的床。

書中是這樣說的"能為兒童心理髮展提供的最大幫助之一,就是給他一張適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讓他的睡眠超過必需的時間。成年人應該允許孩子在睏倦的時候去睡覺,在他休息好的時候醒來,並且在他想起床的時候就起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傳統的兒童床應該被淘汰的原因。現在已經有許多家庭在這樣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給兒童一張低矮的、幾乎貼近地面的小床,這樣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來。一張低矮的床是很經濟合算的。兒童需要簡單的東西,複雜的東西對孩子的成長更多是一種妨礙,而不是幫助。許多家庭已經通過在地板上放置一個小床墊,並覆蓋一張大毯子,實現了兒童睡眠習慣的變革。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晚上快樂地上床睡覺,早上不需要打擾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園的床的時候,也有一絲疑惑,因為我記得我小時候幼兒園的床是有柵欄的,但我當時並沒有多想,現在看到文章中這麼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觀區的圓柱體

在培訓學校的時候,園長和老師向我們展示的那個圓柱體,我至今還有印象。那是一種深淺不同,或者粗細不同的幾組圓柱體,每個圓柱體對應的放在木板上相應的圓孔裡面。

這種教具,在書中第12章也有提到。裡面主要是講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著迷於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們最喜愛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時候,家長經常會因為某件東西,認為東西本身很危險,或者擔心孩子碰壞,或者拿東西是媽媽或者爸爸的東西,而不讓孩子碰。但是,實際上孩子並不是真的想要那個生活中真正的東西,而是他需要從事同樣的活動就可以了,至於具體是什麼東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屬於自己的,這樣家長就不會干預了。

"類似這樣一些沒有外在最終目標的基本活動,都可以看作人類勞動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在芊卉園,我就看到了這種圓柱。到現在為止我才明白這種教具設計的另一層含義,是為了滿足了兒童這個時期的特殊需要。

從文章的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無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許兒童自己活動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這個理想難以實現。年長者即使想要滿足孩子的願望,允許他自由地接觸和移動物品,也會發現自己無法抗拒那種說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衝動。"

3、科學區老師的展示過程

還記得在家長培訓課程科學區展示的時候,老師當時展示的是花的解剖。其中有個細節我一直記得,就是當老師去取解剖過程需要用到的各種工具的時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順路"一併取回的。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第13章《節奏》為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讓我的體會有更深了一層。

書中說"成年人做事有一種很自然的原則,即‘付出最少的努力’,這一原則促使他採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這就是我們成年人去取工具的過程中可能會採取的方法,我們會一次性把"順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來,因為這樣"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們卻不是這樣的。孩子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們更多的是想體驗能讓他們感覺到成功喜悅的行動。

這裡就提到了孩子們做事的"節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節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沒有體會到孩子的"節奏",而是專注於事情的結果,或者成人本身給事情定義的標準是否達到這個問題,那麼就很容易去打斷孩子,孩子們的嘗試會被打斷。這其實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

書中舉了一個和偏癱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為大家的做事的節奏不同,我們會覺得很痛苦,假設我們幫助了他,那麼就要力求用自己的節奏代替他的節奏,才能讓我們從內在衝突中解脫。但是這種對孩子的幫助,實際上是在無形間壓制了兒童的行動自由。而這種壓制將在兒童今後的生活中產生嚴重的後果。

"童年時期,兒童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他的心智處於富有創造性的狀態,特別容易受到暗示,在這段時間裡,成年人能夠潛入孩子意識之中,用自己的願望和動機激發和促進孩子。"

就花的解剖過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這件事情,還有另外一層引申的含義。孩子對於成人的行為是如飢似渴的觀察者,並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這一點上,成人有一種責任,要成為兒童的激勵著,成為以身作則的"身教者",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和舉止。所以成年人要擔負正確指導的責任,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心態平靜,動作緩慢,這樣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動作的每一個細節。

相反的,如果成年人不是這麼做,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那就不能很好的激勵和指導孩子,而是會用強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節奏傳遞給孩子,從而代替孩子內心的節奏。

當孩子的節奏變得突然加快,而沒有仔細觀察和思考其中的細節,就會慢慢喪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運動器官,只是不管不顧的任意遊蕩。

"三思而後行"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個詞,所以說如果一個孩子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先是很平靜的觀察和思考,然後再採取行動,這才是正常的。如果節奏被破壞,他的內在約束力就會被破壞,他的行為就會掙脫自我控制,被另一個人的意志只配,成為外接影響的犧牲品。

四、結語

這本書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把一些感覺好的地方,做了標註,當看完了全書以後,又反過頭來仔細閱讀了一下自己做標註的地方。發現有些地方真的是字字珠璣。讓人反覆回味。

從閱讀過程中,我反思了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耐煩,行使大人的權利去抑制孩子的活動等等。實際上都是我沒有真正的從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沒用用心去體會孩子當時的心情。

難怪有人會說,養育孩子的過程,實際也是大人自我修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心態的平和,學會觀察,學會等待,學會引導。前面是心態調整,中間是情緒控制,後面是方法使用。這些無論是運用到教育孩子身上,還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路還長,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作為父親,我希望能夠通過自我的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靜待花開!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6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爾·波茲曼,他是世界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二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個解釋這種現象和以發生的理論。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這個概念的起源;具體地說,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後卻發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們各自的傳播條件是什麼。而第二部分作者則將我們置身於現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轉換到塞繆爾?莫爾斯(SamuelMorse)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並且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

這本書寫得很通俗,作者在書中回顧了童年產生的歷史,童年的發展和命運,最後揭示出這樣的一個事實: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書中舉出了很多例子,說明了印刷術、書籍和電視對童年所起的影響和作用。而電視,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電視是人發明的,發明的當初並沒有預料到它所帶來的影響。電視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現在看來,這一現象似乎更明顯。

而書中所顯示的媒體對時代對兒童的限制和影響,對後現代文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囂的消費時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大眾文化的批發複製鏈條上,兒童是被忽略的一環。大眾文化是拒絕啟蒙、消解啟蒙、對抗啟蒙的文化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7

《童年》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寫的。小說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很是讓我辛酸:在他3歲的時候,阿廖沙的父親因病去世了,他便跟著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格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敢是十分粗暴、自私的人,甚至連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在這個家裡,只有外婆疼阿廖沙,但外婆沒有權。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受盡了苦。外公經常狠狠地打外婆和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環境下,誰不覺得恐慌不安呢?誰又能夠堅持得了呢?但是,阿廖沙卻奇蹟般地堅持了下來,只不過,留下了一個充滿黑暗的童年。

讀了《童年》這本書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本書實在是太令人傷心了,阿廖沙天天忍受著這樣的痛苦,天天被他粗暴的外公狠狠地打,甚至連兩個舅舅和他們的兒女們也不放過一個可憐的阿廖沙。每次看這本書,都會有一種讓人想流淚的感覺,就算是一個男人,我相信看完之後鼻子也會酸酸的。當外公把阿廖沙打得沒知覺後,我真是怒髮衝冠,恨不得跑進書裡替阿廖沙好好理論一下。阿廖沙最後還是奇蹟般地挺了過來,真為他高興啊。同學們,如果換做你們,你們能挺過來嗎?阿廖沙是堅強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他那樣堅強,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話,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8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書中寫了阿廖沙的童年。阿廖沙的父母去世了。外祖父經常喝酒,喝醉酒後就會打他、罵他。不僅外祖父不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總是虐待他、欺辱他。家裡只有外祖母一個人疼愛他,在外祖父打他時幫助他、在兩個舅舅欺負他時保護他。其實,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寫的就是高爾基自己,這個故事也就是高爾基的童年。

我們雖然每天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你想要做什麼,父母就會盡量幫助你完成;有人欺負你,大人們都會毫不猶豫地保護你。你整天在家裡過著皇帝般的生活,但你有沒有想過類似高爾基那樣的人的處境?他的父母去世,他已經那麼不幸,而且他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外祖母是他唯一的支靠,他在童年這段本該美好的時光中,承受了多麼巨大的痛苦啊!

所以,我們知道高爾基悲慘的童年後,是不是應該更加珍惜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呢?讓我們努力抓住童年的尾巴,認真學習,與同學們團結友愛。我們處在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中,有著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要是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眼看童年就快要溜走了,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因為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讓我們抓緊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9

一陣滄桑,一陣悲涼。那就是讀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即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端貧苦,生活艱難……

這本書字裡行間湧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讓我迫切地想讀下去。

讓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兩個人物:“好事情”和外婆。

“好事情”是一個人的綽號,他是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時招的兩個房客之一,他是一個科學家。通過他的語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個隨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親切地稱呼阿廖沙為“小弟弟”,並且在生活上關心阿廖沙,教會他許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一個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諸如外公等人都看他不順眼,認為他是巫師、藥劑師,逼迫他早早離開。

“好事情”搬走時,阿廖沙應該是傷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看到這裡,我的心裡抹上了一層悲涼。純真的友誼被拆散,無疑是可憐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為數不多的關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從字裡行間,我讀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見“好事情”的時候都是快樂的。

外婆是阿廖沙最親近的人。她慈祥、處處護著阿廖沙。外婆看著阿廖沙長大,處處給予阿廖沙愛的滋潤。阿廖沙在外婆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格:善待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見證了人間的艱辛:父親逝去、犯了小錯被外公無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後又失去母親。這便是俄羅斯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不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優越的環境裡!我的童年,是陽光快樂的童年。

放下書,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強不息的精神中。一個同齡人,在經歷瞭如此苦難之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到,何況我們呢?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0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裡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很多不同。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裡,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錦衣玉食。飯來張口,衣來生手。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裡,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要再奢侈,不要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後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1

快樂的暑假裡,我讀了老師向我們推薦的著名小說《童年》。

在我腦海中,我的童年是在爸爸媽媽的關愛下,是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是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渡過,我的童年是幸福的,而作者高爾基的《童年》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

書上主要寫了主人公阿瘳沙·彼會科夫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他隨外祖母和母親一起逃到了外祖父家。剛開始,外祖父和兩個舅舅不喜歡他,總是打他罵他,還經常捉弄阿廖沙。在魔鬼般的家庭環境中,他的媽媽和他最要好的朋友都離開了人世,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自卑,而是更堅強地生活下去。後來,他的外祖父也慢慢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對他慢慢好起來,雖然阿廖沙還是會犯錯,但外祖父不打他了。最後,他的外祖父讓他去“人間”混飯吃……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感到自己是人們所需求和親近的人——這就是生活的享受,最高的喜悅。這是真理,不要忘記這真理,它會給你們無限的幸福。通過這句話,讓我體會到了阿廖沙希望用自己小小的一份力去獲得大人們的愛與認同,這樣他會感受到快樂。

和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可幸福多了。他在炎炎烈日下撿著惡臭的垃圾,我卻能在家享受著空調的清涼;他被別人欺負,我卻能和同學在外面痛快地玩耍; 他沒有錢上學,只能在家自學,我卻能在寬暢明亮的教室快樂地學習; 他每次只能吃過期的麵包,我卻能吃著媽媽做的一手好菜;他從小失去父母,我卻能擁有著爸爸媽媽全部的愛與呵護;他沒有親人關愛,我的親人都非常關心我……

回頭想想我,碰到困難就退縮,只會哭鼻子。我豐衣足食,卻總是不懂得珍惜,我整天無憂無慮,卻經常抱怨這、怨恨那,還會發發小脾氣,爸爸媽媽給我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我卻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報父母,好好學習。

我的童年和高爾基的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認為我一定要珍惜童年裡的每一分、每一秒,抓好美好時光,為自己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2

寒假的時候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書叫《童年》,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爾基。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

沒想到聞名遐邇的高爾基的童年是這樣的苦難悲慘。高爾基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因為照顧生病的他,自己染上了霍亂而早早地離開了他,不久他的母親也死了,他和他的外祖父母相依為命。他的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三天兩頭打他,有一次甚至把他抽得失去了知覺,懂事的高爾基知道外公是因為他調皮才打他的,所以他從不怨恨外公。

回頭想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小時候體質不好,總是生病,爸爸媽媽十分疼我,特別是我的爺爺奶奶恨不得把我捧在手心裡。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回家總是吵著大人買這個買那個,他們總是滿足我。有時要吃肯德基,有時要吃必勝客,有時要去遊樂園,在假期的時候還可以去旅遊……我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在親人的懷抱中撒撒嬌,遇到不懂得的問題,我們有老師和家長耐心地幫我們講解,也不會因為我們犯了一點小錯誤而懲罰我們。

與高爾基相比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要好好珍惜這幸福美好的時光,好好地去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親人。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3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爾波茲曼生前在紐約大學執教,他首創了傳媒生態學專業,終身致力於傳媒批評與後現代工業社會批判。這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從童年的視角來探討傳播方式的變遷及社會後果。簡單而言,尼爾認為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引進童年的概念,而後現代工業社會中的電子媒介的橫行正在反向摧毀人類的童年。

本書的書名立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為"童年"這個名詞如太陽東昇西落般不具探討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發明"後,才發現,對童年的關注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印刷術誕生後,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關於童年的探討熱烈不絕。

童年的消逝,嚴格來說應該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質上是個時段概念,與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但正如"天賦自由人權"等名詞,童年並非一個排他性的獨立概念。技術的發展、教育的程度、社會觀念、制度與法制的建設直接影響著童年的長度與內容豐富性。在印刷術發明前,文化與知識的傳播以口口相傳為主,古人瞭解與傳播知識、文化的途徑是一元的,在這樣的社會化環境中,兒童沒有自己獨立的成長方式和生活特徵,他們僅被視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傳播方式還製造了一個嚴重的人文後果,即成人毫無區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意識,以致尼爾言"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書的上篇,有兩點感想。一是"知識溝"的概念,它劃分的不僅是人類的年齡階段,更是社會等級的落差,後者與本書無關而被忽略,但其嚴重性是今天的傳媒研究者所無法跨過的問題。媒體市場化在給我們帶來傳媒生態變革、消極自由滋長的同時,卻也增大了知識溝的裂痕:中西部新聞源分配嚴重不均,困難群體被排擠在傳媒視野之外、或是以異化的方式被呈現,社會各階層接觸資訊的途徑、成本、機率和質量嚴重不平衡——這些因素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強化"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發展規律。我雖不贊成新左派視商業化和消費文化傾向為敵,但我極力贊成在商業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必須有個合理的制橫。

二是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說到這個,咱中國人又可以自豪的說老祖先的印刷術比他們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較印刷術問世後的東西方世界,我們不得不紅著臉承認,我們錯過了一次飛躍的時機,在此強調一下,這僅僅只是N 次遺憾中的一個擦身而過。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國發現世界》中提到,當中國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銀碟瓊汁玉液款待各國前來朝貢的使者時,歐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書量僅僅八本。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八十年過去後,歐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共印刷了800 多萬本書,教育的蓬勃發展使歐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遠遠高於中國。我一直在想,中國與成為超級強國的機會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們安寧從容的農業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內斂文化傳統直接相關,否則我真很難理解掌握先進航海技術和天文知識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無謂地揮霍國家錢財換取和平的近鄰關係;為何突然閉關鎖國,而將海上霸權拱手讓於達珈瑪的那幾條破船……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4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好書,它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本書,作者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著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並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說出來,到了國小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考慮兒童的感受,並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現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馬上就說,爸爸你坐錯了,並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裡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裡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老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著,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裡之後,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麼樣不遵守紀律。

蒙臺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該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闢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該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為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只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國小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但是,蒙臺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於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於成長。我女兒說,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現在的國小生,由於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直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為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麼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臺梭利說,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於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願去做,而是成人藉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說,因為擔心她自己吃飯會吃不飽,因此都是大人餵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後於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裡吃飯排名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己吃飯的鍛鍊,難怪在幼兒園裡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己吃,幾天來,她進步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己,為什麼不早點讓她自己吃呢?為什麼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己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國小低年級學生,因為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為了趕時間,家長會幫著寫,這樣將不利於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衛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衛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於孩子的勞動能力的提高。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5

童年是人生中一顆閃耀的的流星。雖然美麗,但卻易逝;雖然華麗,但卻短暫。也許在度過童年時,你不會太在意。但當你永別童年時,卻一定會哭泣。也許你的童年並不快樂,反倒積蓄了不少仇恨和怨氣。那麼,請你去品讀一下高爾基的悲苦童年。

高爾基的乳名為阿廖沙。他的父親彼什科夫,老實、本分;卻不幸早逝,小小的阿廖沙從此便隨母親一同住進了外祖父家。但是隨著外祖父事業的衰敗,他漸漸變得殘暴,變得小氣吝嗇。狠心剝削下人、經常毒打家人……於是,不滿十歲的阿廖沙過早的體會了世間悲苦。

偉大的人物大都經歷風雨才會成功。阿廖沙悲苦的童年讓我感慨萬分。他小小年紀,幫別人打零工,甚至還上街討飯。可同樣是四肢健全、有頭有腦的人,為什麼阿廖沙可以養活自己,而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失業青年卻只能寄生在父母的身上呢?

身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但他依舊堅強的站起來了。為什麼這些青年卻永遠不想爬起來呢?

時代,正在不斷地進步著;科技,正在不斷地發展著;條件,正在不斷地優越著……但是,人們的思想卻在不斷地退步著,意志卻在不斷地衰敗著,精神卻在不斷地懦弱著。

小小的一陣風吹過,便折斷了人們的肉體;輕輕地一陣雨飄過,便模糊了人們的視線。那設想,如果風是龍捲風,雨是暴風雨,又有多少人能在困難中依舊堅持,依舊堅定呢?

風雨過後,彩虹才會笑的傾城;熬過嚴冬,才能感到春風徐徐。請在挫折面前堅強,請在困難面前挺立。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6

去年暑假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童年》,我被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住了。

這本書講述了高爾基童年時期的悲慘生活。主人公阿廖沙三歲父親死後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十歲時母親也死了,阿廖沙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外祖父不太喜歡他,經常對他不是打就是罵。兩個舅舅經常為了爭奪財產鬥毆。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成長他仍然能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童年》讓我懂得了只要堅持不懈,就會成功。阿廖沙,他的人生是灰色的,但是,他用堅持,點燃了信念的火把,他用樂觀,創造了驚人的奇蹟。記得有一次,我跟媽媽去爬山,快到山頂的時候,我摔了一跤,膝蓋破皮了,一走動腳就疼,還不聽使喚。媽媽勸我,腳疼就不要爬了。我也想放棄了。這時,我眼前浮現出阿廖沙的形象,他似乎在山頂上為我吶喊,加油。當我一想到阿廖沙在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依然能夠不放棄,樂觀坦然地去面對困難。現在這小小的困難,算什麼?怎能阻擋住我前進的步伐呢?於是我繼續向前,奇怪的是,腳步好像聽懂了我的心,不僅輕快了,而且也感覺不到那麼疼了。憑著堅強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我登上了山頂。

《童年》陪伴著我,教育著我,讓我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在挑戰中不斷成長。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7

這個暑假,我看了高爾基的名著----《童年》,這本書描繪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這讓我不禁把作者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做了一個對比。

作者的童年,苦難、悲慘,他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又無力撫養他,只好把他送往位於尼日尼市的外祖父家。一開始坐船旅行的日子是美好的,這也讓他接觸了慈祥的外祖母。但在外祖父家裡卻充斥著仇恨暴力,幾個舅舅吵嚷著要分家,母親則在一次“我”被外祖父痛打生了病後消失了,其他人也在打“我”、侮辱“我”而一個個能夠給“我”力量,鼓勵“我”的茨岡等人,也相繼離開人世。只有“我”的外祖母還時常鼓勵“我”,給人溫暖的希望。後來那些舅舅們如願以償分了家,但由於遺產還是經常找上門來吵架。

而我的童年就不同了,相比之下,生活很幸福、和美。學習也一樣,父母尊重我的興趣,不強迫我上那些不感興趣的“興趣班”。我有一個非常自由的空間,生活也不一樣。《童年》裡的生活,好像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而現實中我的自然美好生活,的確像把蜜罐子和鹽瓶子放在一起比。

我和《童年》的作者都同樣擁有童年,但生活卻截然不同。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時間,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這樣,才能讓我的這個童年更加有意義!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是快樂、美好的。但高爾基的童年卻與眾不同。

《 童年》這本書是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在高爾基三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帶著他回到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舅舅們勾心鬥角,為了錢,名爭暗鬥,沒有絲毫手足之情,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高爾基被外公殘忍地趕出家,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人的一生正如一粒種子,不經歷風險怎能長大?鳥的翅膀不經歷風雨怎能變硬?高爾基的童年使他磨練了一身堅強的意志,這為他長大後遇到困難不屈服奠定了基礎。

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和生活,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19

童年是隻自由飛翔的小鳥,童年是一曲悠揚動聽的歌謠;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讀完高爾基的《童年》,瞭解到了阿廖沙的童年後我感概萬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自從父親去世後就和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典型的俄國小市民的家庭:充滿了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間勾心鬥角,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嚴厲而殘暴的外祖父經常打他,兩個舅舅也不喜歡他,母親拋下他離家出走……只有外祖母疼愛他,給他帶來光明。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無憂無慮,衣食無憂,有敞亮的房子住,有喜歡的玩具玩……可以說是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有父母為我們遮風擋雨,不用獨自一人在“人間”闖蕩。再想想阿廖沙,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侮辱,而他依然堅持地面對生活。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在遇到小小的困難就輕言放棄呢?所以我們要像阿廖沙一樣面對挫折而用堅強來戰勝它,不能退縮,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0

什麼是兒童?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有個大致的概念。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範圍是指0到18歲,而醫學上是指0到14歲。不同的範疇對兒童範圍的劃定固然不同。然而這些數字無法幫助我們表達童年的概念。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出發,給兒童和成人劃定了一個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個特點區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發育完全。2、身體是否能完全服從於理性思維的支配。3、對於社會各方面的資訊,是否具有閱讀分析能力。

第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點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克服人類天性的能力。至於什麼是人類天性?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為動物的屬性。雖然我們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動物,但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不過是動物裡面很普通的一種。吸收和排洩,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維持生存,這是動物的天性。人類和其他動物皆有,這是我們賴以繁衍的手段。不過人類在這點上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人類把這種手段昇華為生活的情趣,並把衍生為權利慾,佔有慾之類的一系列渴望。我覺得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的社會屬性(什麼能製造並運用工具和能用語言交流之類的都可以歸之為社會屬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會屬性,所以說和其他動物的天性是一樣的。第三點我們都是親身體會的,這因為小時我們沒有閱讀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學校這種機構來培養我們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們更快成為成人。

作者在書中的重心是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把這三個概念混淆來消除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界限。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1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裡,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絡,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裡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2

我特別喜歡《童年》這本書,已經認真閱讀過好幾遍。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童年,而這本書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對自己童年的回憶。

書中講述了年幼的高爾基在父親去世後,跟著著母親來到了外公家生活。在外公家裡,高爾基時常捱打和捱罵,因此,在他心裡十分討厭外公家。外公粗暴易怒,兩個舅舅也為了分家鬧得不可開交。

母親的離開,讓高爾基更加感到無助,只有善良慈祥的外婆能給他帶來溫暖與些許快樂。後來,兩個舅舅終於分家,似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這種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母親突然又回來了。沒過多久,母親又和另外一個男人結了婚,然後再次留下高爾基離開了外公家。

外公突然破產,繼父也因為賭博輸光了全部家產,又和母親搬了回來。那時候,外公因為破產變得異常吝嗇,還和外婆分了家。小高爾基像一個皮球一樣在母親、外婆、外公家輾轉。

後來,外婆病了卻沒錢醫治,繼父也在母親剛生了小弟弟後離開了。沒有辦法他們又去投奔外公,因為外公的吝嗇,小弟弟營養不良而死,接著,母親也病死了。十幾歲的高爾基之後也被外公要求去“闖人間”。

這本書中,雖然高爾基遭遇了折磨,痛苦,但他的心中依然有愛,有溫情。書中除了外公,外婆,還有很多人給了高爾基很大影響。像聰明機靈最後卻被活活砸死在十字架下的學徒小茨岡,曾是外公好友,在右眼瞎了後被外公趕走的格里戈裡師傅,熱愛科學的房客“好事情”,這些人都潛移默化在小高爾基心裡產生了影響。

讀這本書,我瞭解了在沙皇統治下俄國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我懂得了無論遭遇什麼困難,都要心存善念,知恩感恩。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國家富強昌盛,我的家很溫暖。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3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的感觸很多。

高爾基3歲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母親把高爾基放到了外公家,自己離家出走了。外公對高爾基非常得凶,而且還經常打他。外婆很慈祥。高爾基本來有個好朋友叫茨岡,可是舅舅讓他背十字架,結果被十字架給砸死了。高爾基的童年真是悲慘啊!高爾基很愛讀書。有一次,高爾基借了一本書,怕老太婆發現不讓他看,他就到了晚上拿了蠟燭偷偷地看。第二天,老太婆發現蠟燭少了一些,她就把高爾基的背打得像枕頭似的,醫生在裡面拔出了好多刺。醫生說:“你可以告她。”可是高爾基搖搖頭說:“只要她讓我看書,我就不告她。”老太婆怕高爾基告她,只好答應。高爾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

高爾基的童年多悲慘啊!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應該幫媽媽乾點活。高爾基那麼小就可以獨立完成某些東西,而我們這麼大了,還沒有獨立性,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向高爾基一樣。我們應該學習高爾基好的地方,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4

寒假期間,我讀了高爾基的名著《童年》,讀完後,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深深感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的痛苦。

《童年》講述了阿廖沙四歲時,他的父親就逝世了。他隨母親來到了外祖母家。後來,母親又漂泊他鄉,阿廖沙從小就與外祖母與外祖父相依為命。他的外祖父十分貪財,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孩子們和他的妻子。而他的外祖母卻和藹可親,教會了阿廖沙許多做人的道理。他還有兩個性情暴躁,自私的舅舅,他們整天為了爭奪一些財產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的妻子和徒工都被他們害死了。家裡處處瀰漫著人與人之間熾熱的仇恨,阿廖沙就這樣心驚膽戰的度過了他的童年。

讀完《童年》後,我深深的感受到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對俄國的兒童感到同情。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呀!我們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聽著老師講課,回到家就有美味的佳餚。父母處處順著我們,不願意讓我們受一點委屈。我們就這樣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但有時,我們只是遇到一點點的小困難就會退縮而這些困難與阿廖沙相比,又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我們既然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生活中,又有什麼理由不珍惜時間,不珍惜我們轉瞬即逝的童年呢?讀了《童年》後,才知道什麼是童年,什麼是美好童年,為什麼要珍惜童年。

讀完這本書,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們留念,正如我們即將逝去的童年。不要對任何不堪失去信心,總有一些人或一些事令我們悲痛甚至絕望,但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永不磨滅的信心,堅持下去,就一定會迎來黎明的曙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5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他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高爾基這種堅強的品質值得我們的學習,因為童年的艱苦生活,他獲得了堅強的力量,最終於成了一名偉人。他的這種堅強不屈,敢於面對困難並勇於克服苦難的精神是我應該好好學習的。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爸爸送我一些小魚,我找來一隻大口瓶,洗乾淨,灌滿水,把它們放進去,還放了些水草。後來,小魚在我的精心照料下漸漸長大了。就在這時候,外面流行著感冒媽媽怕我傳染,每天讓我喝霍香沖劑,預防感冒,一天,我去看小魚,發現有一條小魚呆頭呆腦,我突然想到,我的小魚還沒有吃霍香沖劑它們會不會感冒呢?於是我從爸爸的藥箱裡拿出一包,把整包倒下去,開始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水變成咖啡色,我看見小魚慌慌張張地沿著瓶壁游來游去,嘴一張一張的。

我想小魚吃了霍香沖劑就不會生病了又過了一會兒它們像喝醉酒一樣互相撞來撞去,最後沉入水底,我以為他們睡著了過了好一會兒我搖搖瓶子他們還是沒動靜,我把小魚倒出來,它們已經死了我含淚自責:“小魚啊,我不是有意還你們的,可沒想到你們卻死了”晚上我問下班的爸爸,他說:“小魚怎麼能吃藥呢?”爸爸點了點我的小腦袋,又說:“你真傻呀”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童年的讀書心得體會感悟 篇26

《童年》雖然也講高爾基小時候的天真活潑,高爾基外婆的慈祥和藹,但更令我關注的是生活貧困的俄羅斯人的生活狀態。

貧困的俄羅斯人一般喜歡用痛苦來排遣那無聊的生活,就如同孩子那樣,難得為不幸而感到羞恥。在他們無窮無盡的平常日子裡,痛苦到成了節日,火災反而像逗樂,而毫無修飾的臉上添一道抓痕反倒成了一種裝飾……這樣的生活使他們變得如此冷漠。

拒絕冷漠!

但是冷漠的事在中國也時常發生。

轟動全國的“小悅悅”事件正訴說了中國社會的冷漠。被車硬生生碾過的小悅悅躺在地上,連續12個人經過,都沒有一個人救助她!小悅悅面臨的只有死亡。

班級裡也同樣出現冷漠的場面。一張顯眼的廢紙在過道上,許多同學都裝作沒看見,有的甚至踩了上去。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你愛護這個大家庭了,大家庭自然也會愛護你。

當然,社會中好心人也是有的。兩名餐廳服務員,見路旁有一位老太太倒地不起,好心上前救助,但是竟引來風波:老人搶救無效死亡,老人的家屬習慣了社會的冷漠、麻木不仁,當場認為那兩名清白的服務員是“凶手”。

社會拒絕冷漠,讓人性的光輝再次在這裡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