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通用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4W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1

《史記》這本歷史鉅著,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通用7篇)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奇珍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著令人心曠神怡、有的看著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著令人無可奈何……

我覺得唐皇就應收集更多的書籍供天下人閱讀,還得讓臣子們多接觸一些關於習武的知識。而秦始皇就就應讓人們閱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籍,不要那麼專橫,要心胸寬廣,能夠接納百家之言。精通習武的漢武帝就應瞭解一些古今鉅著,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談談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鵲,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個疑難雜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淵邊上掙扎的老百姓。還有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幾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負的重任,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構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的教育學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道德規範他們的言論和行為,用文獻、典籍豐富他的知識和見聞,他還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不僅僅如此,他還是個十分正直的人,他從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之類的事情。

讀了《史記》,我不僅僅豐富了見聞,還增加了知識。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2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編纂方法,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巨集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通史;還開創了我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治史傳統。

說到這本書一定要提的是書的作者司馬遷。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並且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讚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乎。他總是能保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歷史。為大漢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韓信,司馬遷為他記轉;牆倒眾人推的李廣,司馬遷仍從正面為他寫下《李將軍列傳》。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__,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歷史上的哪些呼風喚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請下神壇,還原成一個又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種寫法當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後來“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連太史公也不知所蹤。但太史公的這份客觀,這份執著,以及這部史書所飽含的“不虛美不隱惡”精神從我一翻開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記》裡,他介紹了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等等。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3

由於篇幅太長,我先讀了漢武帝篇,讀完之後,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說說 漢武帝生命 裡發生的一些事吧。

在武帝繼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但是漢景帝卻偏偏看上了他,就為他掃清障礙,幫助他成為了一個平安太子,武帝就這樣才登上皇帝的寶座。

武帝期間,有一個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寵愛,而丞相卻三翻兩次上奏章,讓武帝殺掉江充,結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殺了。還發現了巫蠱,這就為後來的巫蠱事件埋下了伏筆。武帝是一個迷信的人,發現了巫蠱,武帝就認為有人詛咒他死,於是大發雷霆,滅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個小人江充,想盡可能除掉一切與他為敵的人。就對武帝說:"宮裡宮外可能也有巫蠱,擴大搜索比較好。"武帝覺得有理,就擴大範圍,結果查得連皇后和太子的床都沒法放了。

巫蠱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見就是殺無赦。所以殺了幾萬人,後來,居然太子也有巫蠱,太子當然不想被殺,就準備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來,但江充想殺太子,就說太子謀反,結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後太子被殺了,但臨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殺了。

太子死後,有一個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務是看管高祖劉邦陵園,他給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寫道:"兒子玩了一下父親的兵,打一頓屁股就算了。兒子殺錯了一個人,這也不算什麼大罪。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一個白鬍子老頭託夢講給我的。"這句話說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個看管劉邦陵園的官,白鬍子老頭自然是指高祖劉邦了,劉邦的話,武帝能不聽嗎武帝果然封田千秋為丞相,並十分感激田千秋,後來,武帝來到輪臺,寫下了罪己詔,這就是有名的"輪臺罪己詔".回來的時候,武帝又得了一個兒子,就是鉤弋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取名劉弗陵。當時離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開始考慮立誰為太子了,所有人選,接連淘汰,只有劉弗陵,當時立了8歲的劉費陵為太子,但太后僅26歲,就有可能出現女人蔘政,發生內亂。於是武帝臨死前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

從這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一個冷酷而又長謀略的人。我們既要學漢武帝的優點,又要避免漢武帝的缺點,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既要做一個情感豐富,長謀遠略,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不給壞人留一點情面,不讓好人受一點委屈,做到公正無私,讓壞人聞風喪膽,讓好人拍掌稱讚。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4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我一翻開這本書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讓我回味著華夏文明的精華,相信你也一定會被吸引的。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蘊儒學經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脈絡。“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丟了性命;“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贏政心機複雜;“荊軻刺秦,圖窮匕現”中的荊軻並未完成燕國太子丹的任務被贏政殺死;項羽自刎烏江,一代能將竟落得如此下場。這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彷彿讓我進入了那個紛亂的時期,華麗的詞藻讓我不禁對司馬遷這位奇才肅然起敬。

之前雖也聽王老師講過也接觸過一些關於《史記》的片斷,但是仍然被震撼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僅僅是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就連刺客的身世也是那麼動人。說到刺客,我的心裡就會出現一個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錯,他就是荊軻,當年那個奉燕國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殺秦始皇嬴政而離奇死亡的荊軻。他的倔強與孤僻的性格讓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細細研究了一番,結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麼奇特與悲慘。我欣賞他,欣賞他的重情義,欣賞他的才華更欣賞他的略謀,儘管失敗了,但是我仍然欣賞他,他的一切都讓我為之震撼。

國學經典,華夏之明,書雖然已經看完了,但我相信歷史不會完,還有許許多多的謎沒有解開,這本書展現了國學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5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或許不為太多人熟知,也或許為很多喜愛那個年代文學的人所熟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個年代對我們這些處於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是陌生的,它只存在於歷史課本的那些冷漠的字裡行間,不曾被我們真正地理解與感受過。可是當我真正地讀完此書的時候,感受到了一種青春無價的激情,在激盪著熱情與追索的歲月中,品讀《青春之歌》,不覺倍加感慨。

小說中,林道靜與三個男人的情感歷程不僅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見證了林道靜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內心。除了愛情,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對革命的熱情也是青春的標記。當青春擁有了愛情與信仰後,便開始漸漸地豐滿起來。作為中心人物,林道靜代表著那個年代眾多女性的經歷: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難以理解的經歷在那個年代卻是一種客觀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說,林道靜崇拜芭蕾舞之母鄧肯,而她對愛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藝術家靠近:毅然離開深愛她的餘永澤,深深地戀上革命青年盧嘉川,將對革命的熱愛、對青春的詮釋和對盧嘉川的愛融為一體。

《青春之歌》是一曲對青春的禮讚,歌頌那些為民族危亡而頑強奮鬥的青年才俊。盧嘉川的身上,最能體現青春的熱情與激揚,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青春;江華,機智而又穩重的共產黨員用自己的鮮血解讀著青春;林道靜,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成長和成熟,成為一名擁有堅定信念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

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和許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蹟,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雖與我們同齡,但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6

普通人讀歷史,目的大概有三種,一種是證明了自己博學,一種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種是想弄明白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太多的史料堆積,也沒有太多的細節描寫,那麼,看這本書的人,大致應該是第三種目的了。在沒有教歷史之前自己只是以第二種人的身份去看歷史書,甚至直接看電視劇。但是從開始教歷史這個學科之後才發現光看這些書是遠遠不夠的,自己很難對一個歷史問題提出深層次的理解,這也就導致課堂的深度不夠,因此我選擇了《中國大歷史》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常在一個段落上徘徊許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讀下來,便明曉原來如此這般。有的人說他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但是這種從經濟學角度去分析歷史的視角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嘗試呢。

首先說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整體感受吧:最近愈發的覺得能夠看淡中國歷史上那些屈辱的時刻,感覺都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這和之前懵懂的認為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一樣)感覺他給我根植了一個觀念,我們並不是什麼天朝,之所以中華文明能流傳這麼久與我們所生長的土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比方說有很大一部分人說自己國小的時候學習特別好,或者國中的時候學習特好,或者高中的時候學習特好等等之類。我發現這樣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的內心其實覺得自己學習還是好的,只是不認真學習了,如果一旦認真起來,還是學習好的不行。這樣的人還有另一個共性,就是現在的他們以及未來的他們學習也不會變的跟以前一樣好了。而我現在自己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中。不是曾經有一個唐朝,就永遠都有那個時代的繁榮,更不是努努力還能比那個時候更好。有的時候,我覺得得承認一個事情,我們其實本來就不怎麼樣,偶爾表現得好了一點兒就幻想金榜題名非我莫數了,這是非常不成熟的。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收穫的最大的道理。當然這樣說不是為了給自己不夠努力找藉口,我只是想給自己放鬆壓力,不讓身體承受很大的壓力,努力向前看。

接下來想結合書中的幾個小觀點談下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原因分析。我學歷史的時候只知道秦始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認為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我並沒有想過與我們同時期的歐洲確從未實現過統一,為什麼中國就必須要實現統一呢?本書從土壤、風向和雨量進行了具體資料的分析得出:黃河幾乎每年都有水災,而為了治理水災僅憑几個割據國家是很難達到目的的,這就需要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來統一協調治理水災。另外,從農業與遊牧的角度分析,也可看出長城的部分路段與15英寸等雨線基本一致。而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攻擊也十分需要中央集權。在讀了這一章的介紹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實現統一真的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

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就是許多農業家庭組成的一個大群體,每當一個新朝代建立都會進行重分土地,農民基本上都會分得能夠維持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樣他們就會踏踏實實的擁護自己的國君,直到地主豪強無休無止的兼併農民土地,而國君卻拿不出更好的處理方案時,被生活所逼的農民便會揭竿而起,跟隨一個賢明的主子推翻一箇舊的朝代建立新政權,然後再繼續分得土地,繼續被兼併,繼續反抗……就是這樣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一個接一個的朝代,直到被資本主義所衝擊。

3.1020xx年前趙宋的試驗要能在這關頭實現而有成果,財政上各種端倪必須全部用商業習慣管制……大多數民間事業從旁在側的襄助,也須公司化,採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對公眾負責。統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數目上管理。……當王安石對神宗趙?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當生產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統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態裡收到增稅之成果。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將一切視為不能改變的定數。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中國政治統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這本書可謂是把大歷史的“大”字闡釋的很好,讓我讀完之後再看歷史時的格局變大了,我想這就是我所想要的結果。

高中歷史讀書心得 篇7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開拓性地創造出“大歷史(Maco-history)”的研究方法,以巨集大敘事的方式,歸納總結現有史料,高度壓縮,構成簡明的綱領,以時間縱向與歐美歷史進行比較分析,是謂“大歷史”。   不可否認,黃仁宇先生所敘之歷史,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中國的歷史長河,創史家之先例。且自始自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展開:為何中國文明的發展中未能衍生出資本主義經濟?而其將關注點放在了“財稅制度”上。眾所周知,黃仁宇是明史專家,其中明朝的財稅制度更加是其研究重點,也許其遵循“大歷史”的研究角度,以小見大,從明朝的財稅制度看見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頑疾所在。(事實是否如此,我並未深究,畢竟我不是歷史學家。)   縱觀《中國大歷史》,黃仁宇先生從夏商周開始,洋洋灑灑闡述了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涉及政治經濟體制、軍事戰役、藝術思想等等方面,而作者更為重點著眼的則是——政治經濟體制的發展。其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是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繼而形成百年不變的官僚體系,而維繫上下級的管理規則,則是一種以儒家為基礎、幾經修正的道德倫理的意識形態。此種統治形態,歷經千秋的朝代更迭(現代中國除外)未曾改變。需要說明的是,此種統治形態,產生於夏,基本形成於宋,而極致於明。用黃仁宇先生的一句形象而通俗的話來說則是“潛水艇夾心麵包”(他是否意欲說“熱狗”)。上面一塊長麵包稱為官僚階級,下面一塊長麵包稱為農民,兩者都混同一致,缺乏個別色彩,其當中的事物則為“文化精華”(即道德倫理)作文。

這種體系的維持之久讓人驚訝,可以這麼說,統治階級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兩千年以來都是以自耕農所繳納的稅收為主。經濟形態決定上層建築體系,這就決定,統治龐大農民階級的官僚體系的形成是必然的結果。為何這種政治經濟模式能長久地代代更迭而沒有本質地變化,或者說,在這樣的層層級別之下,為何作為最低層的農民,卻心甘情願地被“奴役”了幾千年(雖然當中的無數次農民起義,要不就是不成氣候,要不就是充當了朝代更迭的工具)?作者在此提出了“數目字管理”這一關鍵詞。所謂“數目字管理”,其實通俗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即為全國的資源以市場為導向,而政府則是在市場中作為秩序的維護者。用黃仁宇先生的話來說,即為上層建築通過對市場價格及其貨幣流通的統計數字為據,調節全國的經濟生產執行狀況,並以徵稅以及預決算財政來調控經濟執行,繼以制定法律法規來維護及規範市場秩序。作者認為,由於層層官僚體系構成的嚴謹與祖先崇拜情結普遍存在,決策層主動改變體制的根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施行“數目字管理”的方案也變得不可能。

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無疑是要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們改變自身的政治體制,與統治方法,別說這有悖於常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以農耕作為國家的基本經濟基礎,整個封建王朝實際上對龐大的農民階層的統治,夾於中間的商人其作用則是微乎其微了;再者,兩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地凝結在整個國家精神當中,儒家思想的“重農抑商”觀點也是嚴重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中國歷史發展至今,偶然性不乏其中,但這裡面的必然性是昭然若揭的。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自出版以來,引來不少專業或非專業史學家的評論,其中大家公認的硬傷在於微觀史料的考證上的不足,有許多論點未免過於主觀判斷,給人以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