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3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54W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1

在今年的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它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精選13篇)

《三國演義》的作者叫羅貫中,他是漢族人,字貫中,山西太原人,號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據說和施耐奄合著《水滸傳》。

在《三國演義》裡,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位長得濃眉大眼英氣逼人--趙雲。趙雲是常山人,字子龍,號稱常山趙子龍,原是公孫瓚手下一員虎將。

在《三國演義》裡,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草船巧借箭。主要講了諸葛亮答應了周瑜三天造出十萬只箭。他向魯肅借了二十隻船,船上派三十名士兵,再紮上一千多個草把。諸葛亮借大霧讓曹操的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向江中放箭,那箭像雨點般的落到了諸葛亮的二十隻草船上。最後,諸葛亮以聰明巧借到了十萬多隻箭。

在書中,我也瞭解了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周瑜等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

讀完了這本叫《三國演義》的書以後,讓我看到了諸葛亮的聰明、博學,劉備的仁民愛物、禮賢下士,關羽的仁義、忠心,趙雲的威武、勇猛……

我愛看《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以及做人的道理。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2

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燦如星河的古詩詞文化裡有不少文人雅士,他們書寫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經典名作。其中,我最為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很生動地反映了東漢末年間中國古代這段歷史的政治生活和軍事生活。在這本厚厚的書裡,記載著許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武藝高超的呂布、忠心耿耿的關羽、威猛忠心的趙子龍、謙卑有禮的劉備……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他們的性格特點,讓人讀罷不能忘懷,使我真實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塵已久的歷史故事。

心懷天下的賢者劉備,他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老百姓而三顧茅廬,以為一段佳話,這是多了不起呀!雖然前兩次的拜訪都沒有見到諸葛亮,他仍舊堅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這一些都沒有使他退卻,他還是耐心謙遜地站在門口等待,毫無怨言,最終得到了諸葛亮的鼎力協助,成為三國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裡另一個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賞和喜愛了——諸葛亮,字臥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知人善用,忠君愛國,是一位十足的智者。書中他似乎無所不能,令人欽佩。空城計騙過狡詐多疑的司馬懿,設計騙取曹操敗走華容道,草船借箭、火燒連營、七擒七縱孟獲大塊人心,一計連一計,一環套一環,讓人不得不連連稱讚,拍手叫絕!可當我看到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時,眼淚又不自覺地就流下來,為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作為所感動,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這樣的一個人才並沒有功高奪主,自立為王,而是選擇盡忠於新主,哪怕這個新主庸庸無碌……這讓我想起諸葛亮嘔心瀝血所寫的《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多麼得可歌可泣,多麼得感人肺腑!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劉備的仁、關羽的忠、張飛的義和諸葛亮的智。那些層出不窮的智慧謀略、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英雄主義的人格精神,都展現了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3

“草船借箭”中說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他就派魯肅前去打探,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得知後,認為此人不除,日後必為東吳大患。因那時缺箭,便要諸葛亮三日內拿出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他的神機妙算,不費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就像周瑜這樣,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諸葛亮這樣。考慮他人利益,自己也能帶來好處,但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反而不能帶來好處。

諸葛亮人人都知道他聰明有才幹,有一次,諸葛亮率領蜀軍北伐中原時,大將馬謖剛愎自用,使得魏軍司馬懿乘機而入,為了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急忙安排大軍趕快撤回蜀國,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同時下令:把城內所有旗幟藏起來,然後大開城門,並讓兩個書童跟自己一起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後看到這番景象,很是納悶,忽然他神色緊張,立即下令:馬上撤退。諸葛亮看他走後,長吁了一口氣,對大家說:“司馬懿一向知道我謹慎,一定以為我是在用計騙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三國演義》不僅內容精彩,還讓我知道了許多戰略,真是讓人難忘!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4

寒假讀完三國演義,至今還回味無窮。

作者羅貫中,借一個個個姓顯名的歷史人物,講述了使人刻苦銘心的道理。他寫了,昏庸之主漢獻帝,蜀國後主劉禪,無能之輩,袁紹,袁術……肚量狹小的吳國都督周瑜周公,以及永江關羽,張飛,馬超,典韋……

這麼多人中,有一個人是我最敬佩的。這個人便是足智多謀的蜀國丞相諸葛亮。諸葛亮他效忠主公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就沒有那麼遼闊的疆土,根本沒有可能與曹操,孫權抗衡。

諸葛亮,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心胸寬闊,從來不會跟別人斤斤計較。說到這,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記得過年的時候,表妹來我家拜年,媽媽,紅包都發完了。手裡只剩下幫我保管的壓歲錢。

媽媽二話不說,把我的壓歲錢抽了一張給了我的表妹。我看到這一幕,我頓時就火冒三丈。就把我這麼100塊錢給了她!太不公平了。

“媽媽,你怎麼可以這樣子?那好歹也是我賺的錢。”我生氣地跑到房間,碰了一下,把門狠狠地關上了。

剛好看見了,我的桌子上有一本三國演義。我就拿起來津津有味的品讀了起來。看到諸葛亮三個字,我想起了以前看到他的人品,與心胸寬闊。

我立馬想到自己,不能心胸狹隘,要心胸狹闊。可不能成為第二個周瑜,因為心胸狹隘鬱悶而死亡。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5

若說《水滸》是一首好漢長歌;《西遊記》是一幅頑猴的漫畫;《紅樓夢》是一曲破落家族的輓歌;那麼《三國演義》則是一班將相的粉墨。

在羅貫中的筆下,誕生了許多的三國人物,有人只記得心宅仁厚的劉備;賢相諸葛亮;霸氣十足的曹操;義薄雲天的關羽,然而你們可曾記得那位勇貫三軍,氣貫長虹的常山趙雲趙子龍!

想起在那烽火狼煙的戰場,一員猛將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一切使我想起一首描寫趙子龍的詩:血染徵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單槍救困扶危主,惟有常山趙子龍。

襲袁紹,獨戰曹軍樹十萬人馬,暫殺曹軍大將五十七員,斬裴元紹,奪臥牛山,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拒漢水單槍寡敵眾這種種汗馬功勞,皆出自趙子龍之手!真是橫刀立馬夕陽下,一朝功成萬骨枯啊!

有人會說:趙雲文不及孔明、公謹;武不及呂布、關羽;威不及曹操、孫策;仁不及劉備、陶謙;無可敬之處,誠然,你說的也對但為什麼不能換位思考呢?趙雲武勝孔明,智勝呂布,仁勝曹操,勇勝劉備!

我讚美趙雲:道勝一籌,義勝一籌,智勝一籌,謀勝一籌,仁勝一籌,文勝一籌,武勝一籌。

雲有八勝,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我佩服趙雲,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寧死不降的氣節,更佩服他那顧全大局的品德。

我想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因趙子龍而精彩。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6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著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著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國小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小學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註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裡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裡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裡,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裡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巨集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7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8

近期我讀了中國古內四大名著之一——由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使我深有感觸。

《三國演義》講述了在三國時期,三個大國:魏、蜀、吳中的明徵暗鬥,但最終全歸於晉國。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聰明機智。

當讀過諸葛亮草船借箭後,我的心為這一震。三天吶,三天內交出十萬支箭,那要動用多少人手才行呢?但諸葛亮第一天沒有行動,第二天沒有行動。我暗暗地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他可是立了軍令狀,三天交不出箭可就要人頭落地了,一代英才就這樣死了嗎?還是他另有妙計?往下看,第三天四更有毋分,諸葛亮終於行動了,但他只是用草船,我心想:這跟箭又有什麼關係呢?我也像魯肅一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急不可待地往下看,原來諸葛早有妙計,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諸葛亮可真是聰明絕頂啊!

當讀完諸葛亮空城退敵後,我不禁呼道:“妙計,妙計!”雖然馬謖自負失街亭,但諸葛亮則膽大心細,以空城退城外百萬之兵,這一計不傷一兵一卒,用得妙,用得巧,用得準,司馬懿也是對孔明心有餘悸,不敢冒然進攻,可見諸葛亮做事情小心謹慎,熟知敵人的弱點。

讀過《三國演義》之後,我會向諸葛亮學習,多讀一些書,多積累一些知識,熱愛自己的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的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許多重擔還等著我們去挑,我們應該熱愛國旗、國徽,熱愛祖國美麗的一山一水,絕對不容許任何外來勢力干涉我們的內政,絕對不容許敵人侵犯我們神聖的領土,長大後用我的滿腔熱情去報效祖國。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9

看完了《三國演義》,我對人物有許多感想。

有劉備、曹操、呂布、孫權、張飛、關羽等。

第一:劉備。一個雙耳過肩,雙手過膝,長跑加短跑冠軍。一個醜陋的人,他弄丟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關羽、張飛……他丟過所有人。劉備是一個比較虛偽的人物,他的馬是的盧馬。

第二:曹操。一個小白臉。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在《三國演義》裡的評價非常低。

第三:關羽。義字當頭,大紅臉。長長的鬍子。他刀是青龍偃月刀,馬是赤兔馬。

第四:張飛。黑臉張飛,掉進炭裡都找不到的。

第五:諸葛亮。是劉備的軍事。他想當中興之臣。諸葛亮是饅頭的創始人。我覺得他十分像一個跑龍套的呢!

這就是我的感想,我最喜歡的就是劉備。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10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歷史書。

首先,動盪時期的那些奸雄無比的痛恨。董卓利用自己的兵權,當了太師,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後來王允獻計除了董卓。呂布只是一介勇夫,背信棄義,被財物所迷惑,殺了丁原,被美人計所惑,殺了董卓,後來又投靠劉備而奪取徐州,最後被曹操殺死在白門樓。董卓和呂布都是罪有應得。

其次,我對那些英年長早逝的英雄感到痛心。周喻,三國時吳大將,因為忌妒諸葛亮三氣到死,埋了一肚子才華。關羽一向沉穩,曾經打過無數次勝仗,但是最後是因為驕傲輕敵中了呂蒙之計,致使自己走向麥城,被吳侯所害。龐統曾與孔明和合稱鳳雛臥龍,但是落風坡中了張社埋伏,被亂箭射死。可惜!可惜!

最後便是對那些英雄能人的飲佩。我飲佩孔明,他奇計百出,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我飲佩張遼威震逍遙津,跟曹操屢戰功;我飲佩趙雲在曹操百萬大軍中七進七出,人稱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不愧為世界名著!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11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根據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並且結合他本人的社會實踐、生活經驗和人生感悟,進行整理、加工創作了這篇偉大的鉅著。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草船借箭。主要內容說的是:周瑜想出了一個妙計來對付曹操,他派魯肅去告訴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料事如神,早就料到了周瑜的計謀,這令周瑜心裡十分忌恨,就想找個理由把諸葛亮殺死。他派人把諸葛亮請來,說是要聯合攻打曹操的水軍。諸葛亮建議用弓箭與曹軍交戰,周瑜聽後暗自高興。周瑜要諸葛亮十天之內負責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滿口答應說三天足夠了,並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向魯肅借來二十條輕快小船,用黑布把小船矇住,他命令每條船上派三十名士兵,再紮上一千多個乾草捆,排在小船兩邊。在起霧的時候,諸葛亮率眾軍接近曹軍的水寨,大聲吶喊,擂鼓震天,曹軍看到後立刻射箭,不一會草捆上扎滿了箭,諸葛亮迅速撤軍。到了岸上,諸葛亮把乾草捆上的箭拔下來,給周瑜數,果然有十萬支箭,氣的周瑜無話可說。

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出諸葛亮是個善用計謀,寬容的智者,周瑜是個心胸狹窄,善於妒嫉的人,也正因為此他才會在後來的故事裡活活氣死。我們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慧,勤用腦,不要學周瑜的小雞肚腸,設計害人。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12

三國指的是三個國家,分別是魏國、蜀國、吳國,它們之間互相打仗。最後,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並建立了晉朝。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發生在這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吧。

“桃園三結義”講的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皇帝劉備在還沒有當皇帝之時,以賣草鞋為生,但他一心只想報國,於是便結識了張飛和關羽二人。他們在張飛家的桃花園結為三兄弟。然後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後招兵買馬,他們非常講義氣,不顧自己的生命,共同謀劃恢復漢室,保衛國家。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張飛、關羽請在蜀國大名鼎鼎的軍師———諸葛亮出山,劉備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山。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沒有在家。劉備第二次去請諸葛亮時,他還沒在家。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正在睡覺,於是劉備、關羽、張飛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後,諸葛亮被感動了,答應與他出山。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大業,屈尊求賢,不怕碰釘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三天借給東吳十萬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第三天,諸葛亮才和魯肅去取箭,諸葛亮先在三十隻船上鋪滿稻草並插上稻草人,然後去曹營,諸葛亮讓士兵們敲鼓,曹操以為東吳來攻打,立刻下令放箭,於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最後東吳獲得了十萬支箭。這個故事讓我們學會了做事情考慮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辦好。

這裡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聰明過人,運籌帷幄而且他還是一個忠臣,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並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識淵博。

我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演義第十章讀書心得感悟 篇13

三國演義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顯露無遺、活靈活現,也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壞都不能隱埋,所以我們要改掉缺點,每件事做的更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群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黃巾起義始於鉅鹿人張角,因為看不慣朝政腐敗,因此發動黃巾起義。而劉、關、張就此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劉備的力也一天天強起來。皇后的哥哥何進因為誤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進京。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後,董卓就掌權了。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為拉攏人心,封袁紹為勃海太守,出讓了赤兔馬給呂布。逼得諸侯聯軍抗董,雖敗軍了,但最後也給呂布所殺。張飛、關羽、劉備三顧茅廬後,請出“臥龍”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紮下了結實的基礎。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吳、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佔據強大的北方,劉備佔據西蜀、荊州等,孫權佔據江東。從而崛起吳、魏、蜀,三分天下。最後,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逐漸去世。蜀、吳都歸降魏主司馬炎,三國一統歸西晉。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凜凜的關羽,衝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劉備出謀劃策,建功立業,使他獨據一方,不愧為“臥龍”。可惜與諸葛亮平等的“鳳雛”龐統不幸遇難落鳳坡。

《三國演義》裡的“三顧茅廬”最令我記憶深刻,劉備、張飛、關羽他們為了請到諸葛亮,三次登門拜訪,不畏艱辛,最後成功的請到“臥龍”從這個故事,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想學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顧茅廬,只要用你的真誠打動對方,就一定能行。還有一個故事:在劉備起兵七十萬水陸並進攻吳為關羽報仇時,張飛衝動鞭打兩個部將,在晚上兩個懷恨在心的部將因一怒之下殺死了酒醉未醒的張飛,一代虎將死於非命。也告誡了我不要魯莽行事,意氣用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顯露無遺、活靈活現,也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壞都不能隱埋,所以我們要改掉缺點,每件事做的更好。